敦煌本《类林》的分类特征和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30.84 KB
- 文档页数:9
敦煌文化对外传播的语符翻译策略——以敦煌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图》壁画为例摘 要:语符翻译为敦煌文化中的图像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研究视角,竖立语符翻译观,注重图像内涵和构图特点,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对外传播敦煌文化。
本文解读分析了敦煌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图》壁画构图的叙事特点、审美情趣以及独特的景物描写,并结合语符翻译观,总结了敦煌图像艺术对外传播的语符翻译策略。
关键词:鹿王本生图;语符翻译;翻译策略;文化传播作者简介:徐珂(1983.02-),女,重庆人,兰州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翻译、翻译教学。
敦煌的历史古老而久远,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的名城重镇。
今天的敦煌被誉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是各国旅游者们的倾慕之地,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
敦煌文化融汇了中外文化精华,创造了辉煌的石窟艺术,为世界学术瞩目,在敦煌文化蓬勃发展研究及其国际对话与联系持续加强的时代语境下,敦煌文化对外传播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敦煌莫高窟既是“佛国的殿堂”,又是“艺术的天堂”。
莫高窟的壁画是至今存量最多,历史最悠久,最精美的绘画艺术宝库,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之地。
虽然经历了千百年风霜雨雪的侵蚀以及人为破坏,至今还存有4~5万平方米的壁画。
敦煌壁画是敦煌图像艺术中最集中的体现,也是海内外游客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敦煌壁画这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图像内容,我们面对敦煌壁画时,看到的主要是由图像占据了空间的“图像文本”。
“图像文本”的解读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其对外翻译也不同于纯文本的文字外译。
阅读和传播“图像文本”对参观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给翻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敦煌壁画多图像的特点决定了敦煌文化的对外传播无法回避图像的翻译,而图像翻译也不同于纯文本的语际翻译,应当属于另一种范畴的语符翻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本文将以敦煌莫高窟第257 窟《鹿王本生图》壁画为例,说明其独特的构图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图像翻译策略。
敦煌诗歌写本原生态及文本功能析论A Study on the Original Condition and Textual Function ofDunhuang Poem ManuscriptsZHU Fengyu(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JiayiUniversity ,Jiayi ,Taiwan 60004 ):This research of Dunhuang documents focuses on manuscripts dating from the 4th to the 14th centuries.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mplicated transcript conditions and block-printed documents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and research ,this being both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difficulty of working with these manuscripts. By investigating the original conditions ,transcriptions ,and users of these text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ncover the textual function they originally served ,with the further hope of establishing a new research field for the study and interpretation of Dunhuang poetry manuscripts.Keywords:Dunhuang literature ;poetry ;manuscripts ;original condition ;transcription ;miscellaneous copy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一研究旨趣敦煌写本文献的发现与研究是近代学术史上的盛事,自1900 年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以来,论题多元的敦煌写本研究蔚为盛况。
《中国植被志》的植被分类系统、植被类型划分及编排体系-回复《中国植被志》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写的一本关于中国植被资源的权威性科学著作,被誉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南。
它不仅对中国的植被资源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分类,还提出了植被分类系统、植被类型划分及编排体系。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以《中国植被志》的植被分类系统、植被类型划分及编排体系为主题的文章。
第一步:介绍《中国植被志》首先,我们应该对《中国植被志》进行基本的介绍。
《中国植被志》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写的一本科学著作,旨在系统记录并描述中国各地的植被资源。
该志分为多个卷,包含了中国各地不同地理区域的植被类型和植物资源。
第二步:植被分类系统《中国植被志》所采用的植被分类系统是基于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态特点进行划分的。
该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类型、亚型、群系、植被次序和植被协同。
首先是类型,它是最大的分类单位,代表了一类特定的植被类型。
例如,高山草甸、针叶林和草原等。
其次是亚型,它是对类型的进一步细分,代表了在某一类型下具有相似特征的植被类型。
例如,在针叶林类型下可以有亚型如落叶松林和红松林等。
接下来是群系,它是对亚型进行细分,在同一亚型下群系代表了更细粒度的植被类型。
例如,在落叶松林亚型下可以有群系如红松-柳杉-云杉林等。
之后是植被次序,它是对群系的进一步划分,代表了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布顺序。
例如,在红松-柳杉-云杉林群系下可以有不同的植被次序如山毛榉次序和槲栎次序等。
最后是植被协同,它是对植被次序的进一步划分,代表了特定生境下不同植被类型的共同特征。
例如,在山毛榉次序下可以有植被协同如亚高山红松次序协同等。
经过这样的分类系统,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并更好地进行植被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第三步:植被类型划分植被类型划分是《中国植被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根据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土壤和植物组成等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划分。
《中国植被志》将中国的植被类型划分为森林、草本、灌丛和水生等几大类。
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分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分类森林是地球上最具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之一。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和水源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森林的立地类型对于森林植被的生长和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森林立地类型种类繁多,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其分类。
根据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中国的森林立地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低山丘陵区、中山区、高山区、沿海平原区和内陆盆地区。
每种类型的立地条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对森林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
1. 低山丘陵区低山丘陵区是中国最常见的地形类型之一,也是最适合森林生长的立地条件之一。
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通常为小丘陵地形或者浅谷地带,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
在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下,生长的植被种类丰富,包括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
2. 中山区高山区一般指海拔较高的地带,大部分地区气温低,降水量较大。
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对于植被的生长有着一定的限制,一般只能生长一些耐寒、对湿度要求不高的植被,比如高山针叶林、高山阔叶林等。
4. 沿海平原区沿海平原区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通常为平坦的地势,土壤肥沃但可能存在盐碱化的问题。
在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下,一般会生长一些适应盐碱化条件的植被,比如沼泽植被、适应海风的植被等。
5. 内陆盆地区1. 多样性中国的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差异较大,导致中国的森林立地类型种类繁多。
不同类型的森林立地条件适应不同的植被生长需求,使得中国的森林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都非常丰富。
2. 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由于中国是人口大国,土地利用压力较大,森林资源面临着砍伐、火灾等威胁。
特别是沿海平原区和内陆盆地区的森林资源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生态保护意识增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中国的生态保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视。
林学概论本篇主要内容第八章人工林栽培第九章林农复合经营第十章封山育林与低效林改造第十一章城市森林营造林学概论第九章 林农复合经营林学概论本章主要内容p 林农复合经营概念、意义与特征p 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的分类及结构林学概论第九章 农林复合经营学习要求ü熟悉林农复合经营的概念,了解林农复合经营的意义和特征;ü了解林农复合经营的类型及其结构特点。
林学概论第九章 农林复合经营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林农复合经营也称农用林业、混农林业、农林业、林农间作,指于同一土地上,在空间位置与时间顺序上,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作物和家畜动物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土地利用系统的集合。
开展林农复合经营的目标是增加生产(包括生物量、食品、饲料、薪炭、工业原料等),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经济收益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优化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Ø协调林农争地矛盾,充分利用土地,实现长短效益有机结合;Ø挖掘生物资源潜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Ø促进物质多级循环利用,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Ø提升系统综合效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u 复合性u 系统性u 集约性u 等级性u高效性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林学概论p 林-农(果)复合型林-农间作型,绿篱型,农田林网型,农林轮作型p 林-牧(渔)复合型林-牧间作型,牧场饲料绿篱型,护牧林牧型, 林渔结合型。
p 林-农-牧(渔)多层复合型 林-农-牧多层复合型、林-农-牧庭院兼营型、林-农-牧渔或林-牧-渔结合型p 特种农-林复合经营林木混交型(经济林)、林-药间作型、林-食用菌结合型、林木-资源昆虫结合型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1、物种组成结构乔木、灌木、农作物、牧草、食用菌、药、家畜、鱼类及其它。
农林复合经营林学概论2、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单层结构、双层结构、平原多层结构(水陆交互系统、庭院经营)、丘陵和山地多层次结构。
敦煌历文书会计账的实质摘要:本文报告对敦煌会计文书中占重要地位的“历”文书的研究结果。
通过分析保留原始标题的“历”文书,我们进一步了解“历”文书的格式特点,对“历”之含义及会计史意义提出见解。
敦煌文献中的“历”文书是一种用列示方式做成的业务记录,承继了汉代简牍“历书”的序时特点,并充分利用纸张的幅面优势,在发展账簿记录格式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
这是古代中国会计账簿名称由“簿”、“籍”向“账”及“账簿”转换的居间阶段,属于唐宋时期会计系统中典型的账簿记录,同时也是其他一系列会计报告、审查及管理行为的资料基础。
关于“历”为唐宋时期具体会计账簿标准名称的观点属于中古时期中国会计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发现。
关键词:敦煌文献;“历”文书;账簿格式;唐宋时期敦煌文书是研究中古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稀世瑰宝,具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i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历”文书,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会计记录方式及观念的历史演进。
然而,自20世纪初发现以来,因为文献流散等多方面原因,相关研究一直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对有关“历”文书的各种重要问题如文书性质、意义、分类、定名等甚少较为深刻的探究。
“历”作为一种文书类型,在敦煌社会经济文献中占据重要位置。
仅纳入《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以下简称《释录》)的“历”文书即达260件,占《释录》中34类1391件文书的18.69%。
那么,“历”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书,与籍、账、牒、簿、稿、状、契、凭等其他各类文书有何区别及联系?在敦煌社会经济文献中,“历”文书处于何种地位?其实质是什么?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相对于其他会计文书,学界对“历”文书的研究着力稍多,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及缺憾。
唐耕耦先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注意到了“历”文书的会计史价值,除编辑《释录》时在“历”文书的分类、整理及定名等方面下大功夫外,并在《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一书中对“历”文书的性质、特点及分类等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分类与特征基本分类:1.皇家园林:这类园林主要供皇室使用,是中国皇家宫廷建筑的组成部分,规模宏大,布局严谨。
代表性的有北京故宫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等。
2.私家园林:这类园林主要由贵族、富商或文人所建,规模相对较小,注重艺术性与使用功能的结合。
代表性的有苏州拙政园、杭州西湖等。
3.寺庙园林:这类园林主要供佛教寺庙及寺内僧侣修行之用,具有宗教色彩。
代表性的有重庆大佛寺、成都武侯祠等。
4.文人园林:这类园林主要由文人墨客所建,注重景观的雅致与品味,常与书画、诗词等艺术形式结合。
代表性的有苏州退思园、杭州狮子林等。
特征:1.园林体块组织:中国古典园林通常采用“三进院落”的布局,第一进是大门、走廊等,第二进是主体的植被景观,第三进是居住区或者内园。
每个进院都要经过精心设计,通过门廊、廊舍、石桥、湖泊、假山等景观元素使之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和谐舒适的整体。
2.人工湖泊:中国古典园林以水景为主要特色之一,常常在园林内布置人工湖泊。
湖泊可以将不同的景观元素连接起来,形成景深和变化的景观效果。
湖泊常常用石桥和岛屿相连,增加景观层次感,同时也可以供人游览、垂钓和观赏。
3.人工山石:中国古典园林以人工山石为主要景观元素之一、通过创造性地塑造假山、奇石等人工山石,园林创造了一种独特而富有趣味性的景观效果。
假山和奇石的形状和造型多样,常常与树木、花草和水景相结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景观。
4.园林结构的多样性: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景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常常在一个园林中设置多个景点。
园林内的各个景点之间通过小径、曲桥和转角相互衔接,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的景点序列。
而每个景点也经过精心设计,细节之处考究,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对于细节和规则的追求。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分类和特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这些园林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高峰,也蕴含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审美追求。
中国园林分类意义及影响介绍中国园林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园林是人们为了游览娱乐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
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
归结起来,世界上的园林可分为三个系统——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和中国园林。
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那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
中国园林建筑特点1.总述我国地域广大,东西南北的气候地理条件及物产各不相同,因而园林也常常表现出较明显的地方特性。
归总起来,我国南方江南地区、广东沿海地区和四川一带的园林较富特色,于是便有了所谓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蜀中园林的称谓。
而北京四周及山东、山西、陕西等地的园林风格较为相像,便统称之为北方园林。
2.江南园林江南园林常是住宅的延伸部分,基地范围较小,因而必须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较多的景色,于是“小中见大”“一以当十”“借景对景”等造园手法,得到了十分灵活的应用,因而留下了不少巧妙精致的佳作。
如苏州小园网师园殿春簃北侧的小院落,十分狭窄地嵌在书斋建筑和界墙之间,而造园家别具匠意地在此栽植了青竹、芭蕉、腊梅和南天竹,还点缀了几株松皮石笋,这些植物和石峰姿态既佳,又不占地,非常耐看。
3.岭南园林岭南园林主要指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古园。
现存著名园林有顺德清辉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及佛山梁园,人称“岭南四大名园”。
岭南气候炎热,日照充沛,降雨丰富,植物种类繁多。
岭南花园的水池一般较为规正,临池向南每每建有长楼,出宽廊;其余各面又绕有游廊,跨水建廊桥,尽量减少游赏时的日晒时间。
其余部分的建筑也相对比较集中,常常是庭园套庭园,以留出足够的地方种植花树。
黄廖本《现代汉语》五、六版实词比较常海燕 济南大学摘 要: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处于不断的变化修订当中,增订六版相对于增订五版而言,实词部分吸收了当前语法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做了一定的修改。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词种类新增了关系动词;二是新增了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的区别。
这次修订,使其内容更具科学性、时代性与实用性,更适合现代汉语教学。
关键词:黄廖本《现代汉语》五、六版;实词比较[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165-022017年6月出版的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六版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修改,是当前较为完善的现代汉语教材。
本文拟将对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六版的实词部分与增订五版进行比较,找出差异,透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方向,把握语法教学的思路。
一、关系动词(一)关系动词的界定关系动词是现代汉语动词里的一个小类,表示着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意义,在语法结构里具有独特的语法功能,不表示具体的动作义和行为义,具有[+抽象]的语义特征,可以带宾语,一般不可以带动态助词“着”、“了”、“过”,不能带动量补语,不能重叠。
关系动词的语义特征是表示其所连接的前后两个成分之间的同一或类属关系,句法特征之一是其后不能带表幅度或次数的数量短语,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的词才是关系动词。
刘月华、李临定、张宝林、陈昌来等都提出了“关系动词”这一名称,但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词类划分标准和范围。
刘月华列举8个“关系动词”,即“是、叫、等于、姓、像、成为、当作、有”。
李临定列举了11个“关系动词”,即“是、有、在、叫、姓、像、等于、不比、不如”等。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五版)列出了一个“判断动词”,即“是”;增订六版在增订五版的基础上在动词的种类中又新增了关系动词,即“姓、等于、像、似”等。
(二)关系动词的语义特征“关系动词”提出之后,对“关系动词”的语义特征的研究也如火如荼。
敦煌本《类林》的分类特征和意义沙梅真(兰州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兰州 730020)
摘要:《类林》是我国唐初私撰小型类书的代表之作,它的分类体系属于“卷”下“分篇”二级类目体系。本文通过对现存敦煌本、西夏本以及王三庆、史金波等先生研究恢复的版本之间的相互比较,讨论《类林》的分类特征和意义。关键词:敦煌文献 类林 分类特征 私撰类书中图分类号:G25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10)02-0149-09
《类林》是唐初宰相于志宁之子于立政所撰的一部小型类书,分十卷,五十个篇目。《新唐书》、《宋史》、《崇文总目》、《中兴书目》对其作者和卷数篇数的记载大致相同,但原书已佚。现存《类林》版本之一是俄藏黑城文献中发现的西夏文本《类林》。对该版本研究最早者是俄罗斯的聂历山,1932他年在《国立北京图书馆馆刊》第四卷第三期上公布了其中的两则故事,并加以释读。1983年,俄罗斯西夏学家凯萍出版了《〈类林〉———已佚汉文类书的西夏译本》一书,探讨了《类林》的版本源流,译释了西夏本大部分条目的汉称,将原件的全部照片公诸于世。1985年,王三庆在《敦煌古本类书〈语对〉研究》中把西夏本《类林》的子目和其他有关类书进行了对比,从而释读出了凯萍未能释读的一些子目。1993年,史金波、黄振华、聂鸿音先生经过几年的努力,把西夏本的《类林》全部转译成汉文,并以此本和王朋寿的《增广类林》相对照,恢复了《类林》的原貌,出版了《〈类林〉研究》一书。《类林》的另一版本,《重刊增广分门类林杂说》的研究早期主要是清代版本学家对其版本的收集和研究。根据王三庆先生《〈重刊增广分门类林杂说〉传本考及其价值试论》一文的全面考证,指出由于《类林》成为绝响,《类林杂说》的刊本也无人目睹,造成历代藏书家及目录学者著录多误,凡此种种无据之错误臆测,不值一辨。①王
收稿日期:2009-06-08
作者简介沙梅真(),女,回族,甘肃敦煌人。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敦煌文献研究。 ① 王三庆《〈重刊增广分门类林杂说〉传本考及其价值试论》,《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文学组)》(上、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年,第553页。941:1974-2007:1989三庆在文中主要梳理了《类林杂说》的传本问题,对目前经见的三种版本,理清了现存版本的渊源。最后论述了《类林杂说》的价值,认为“于立政《类林》一书虽经增广为《类林杂说》,除了小部分遭到篡改和删节外,还是完封不动的保存在鲁老增编的《类林杂说》内。因此,籍著《类林杂说》对复原《类林》一书的原貌意义非凡。敦煌本《类林》残卷的研究,始于王重民先生。他在《敦煌古籍叙录》中对P12635写卷的作者和年代以及价值做了叙述,定名此卷为《类林》,确定作者为于立政,并根据避讳以及《于志宁碑》文断定此书“殆写于开、天以前”。①日本学者对敦煌本《类林》的研究很多,西野贞治1957年《琱玉集与敦煌石室的类书》,②主要论述了日本真福寺《琱玉集》与敦煌本S12072《琱玉集》残卷,以及P12635《类林》残卷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为后来“类林系类书”概念的提出和《类林》与日本文学的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川口久雄对《类林》研究建树很多,1970年发表了《敦煌本类林と我か国の文学》;③1971年《敦煌本类林系类书と日本文学》一文提出了“类林系类书”的概念,④目的在于探讨P12635、ДX1970、ДX16116、P12524《语对》、S12072《琱玉集》与日本文学间的关系,并从事各写卷之比较研究。由于西夏本《类林》尚未公诸于世,完成译解前,王朋寿《类林杂说》增广的情况自然难以明白,致使川口教授在作比较研究时,未能廓清各种版本的关系。但是已经隐约可以预见《类林》一书与《琱玉集》或敦煌本诸类书间的关系极为密切。1985年王三庆先生《敦煌古本类书〈语对〉研究》一书出版,该书不仅对古本类书《语对》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西夏文本与《语对》以及《类林》进行比较,对《类林》进行复原。1990、1991年王三庆先生在《敦煌学》第十六辑、十七辑发表了《敦煌本类林校笺及其研究》(上、下),系统的对敦煌文献中发现的俄藏ДX1970、ДX16116和法藏P12635三个卷号的连接和整合,确定了敦煌文献中残存《类林》的部分内容;对原文做了校释;并把该版本和西夏本、增广本相互进行比对,也恢复了一种《类林》的原本。虽然王三庆先生恢复的本子与史金波先生恢复的本子形式大致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差异。1993年出版的《敦煌类书》是一本研究敦煌类书的煌煌巨著,该书对《类林》的作者、版本流传、录文、校注做了更全面研究。以上中外学者对《类林》在不同时空留存的不同版本的研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利用不同版本的优缺点,互相比对补充,使各种版本发挥着自己的优点。西夏文本《类林》由汉文译作西夏文,再经译解为俄文或汉文,已非于立政《类林》的原样。但留存的八个卷数,数量可观,
051敦 煌 学 辑 刊 2010年第2期
①②③④王重民原编,黄永武新编《敦煌古籍叙录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第206页。[日]西野贞治《琱玉集与敦煌石室的类书》,《人文研究》第8卷第7号,1957年,第60-69页。[日]川口久雄《敦煌本类林と我か国の文学》,《日本中国学会报》(2),1970年,第52-71页。该文被郭自得先生译为汉文,载于《敦煌学》第辑。[日]川口久雄《敦煌本类林系类书と日本文学》,载《金泽大学法文学部论(文学篇)》,年,第页。101819711-17全书的篇章结构也基本完整。敦煌本P12635《类林》写卷,“虎字民字缺笔,基字不缺笔,殆写于开天以前。”①ДX1970和ДX16116二卷从笔迹和内容的接续来看,与P12635写卷当属同一写卷。②可见敦煌本《类林》俄藏的两个卷号与法藏P12635的抄写时间应该相距不远。而《增广本类林》则是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本子,但由于经后来者增补,许多章节和内容仍需要慎重对待。《类林》研究近百年期间,研究的目标和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首先是关于《类林》的版本研究,其中包括唐初于立政编撰的《类林》和金王朋寿编撰的《重刊增广分门类林杂说》的版本流传情况。第二是于立政《类林》的基本情况和复原研究。第三是《类林》与文学的关系,日本学者认为《类林》以及《类林》系类书对日本文学具有深刻影响。第四是对西夏文本《类林》的翻译和释读以及敦煌残本《类林》的校释。从事《类林》研究中外学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百密一疏,有关它的研究还有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例如从根源上来发掘和探讨《类林》的分类特征和意义,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类林》的分类体系属于“卷”下分“篇”二级类目体系。《类林》共十卷五十篇。但由于该书大约在宋以前就已经亡佚,所以难见其原貌。从现存各种版本来判断,该书“二级类目”的分类方式始终没有变化。从表面上看《类林》的分类似乎是没有什么规律可言,《类林》十卷,分五十目,收录古代人物500多条,采用古书至少有80多种。从其内容来看,每条的字数一般较少,也并非照录原文,而更多的是对原文内容的一种撮述。于立政所撰《类林》是一本小型的私人撰类书,其编写也应是从抄录开始的。史金波先生认为于立政开始的目的并不一定是编书,而大约是在读书时随手记下自己认为合用的材料,想逐渐形成一份典故汇编,以备日后翻检方便。久而久之,故事积累的多了,作者便想到把它们分门别类,统一抄录,于是成了《类林》这样一部书。③以这样的编写方式,《类林》的编写过程首先是抄录、选择和积累材料;其次才分类编排篇目。编者一般是根据材料的特征和性质来分类编排整部书的内容,所以怎样分类就成为真正体现这种类书创作性的重要部分,也是发掘不同时代类书的特色和思想性的关键。在现存几种版本的基础上,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一是已经初步恢复了《类林》的原貌。但是却出现了不同的两种复原本,复原本与西夏本、敦煌本以及增广本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差异。以下就要对几种本子在篇目分类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因为篇幅原因,文中全列史金波先生复原本《类林》的篇目全貌,对其他本子则只列出内容有差异的卷次,相同部分不再重复列出。
151敦煌本《类林》的分类特征和意义
①②③王重民原编,黄永武新编《敦煌古籍叙录新编》,第6页。王三庆、谢明勋助理《敦煌本〈类林〉校笺及研究》(下),《敦煌学》第辑,第5页。史金波、黄振华、聂鸿音《〈类林〉研究》序,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3年。2171-98:199史金波恢复的《类林》(以下简称“史复本《类林》”)篇目:① 卷第一(6篇):勤学篇第一;劝学篇第二;志节篇第三;高士篇第四;廉俭篇第五;儒行篇第六;卷第二(3篇):孝行篇第七;孝感篇第八;孝友篇第九;卷第三(6篇):敦信篇第十;烈直篇第十一;忠谏篇第十二;圣明篇第十三;行果篇第十四;隐逸篇第十五;卷第四(6篇):权智篇第十六;断狱篇第十七;清吏篇第十八;
酷吏篇第十九;聪慧篇第二十;四夷篇第二十一;卷第五(6篇):技巧篇第二十二;辩捷篇第二十三;方术篇第二十四;相徵篇第二十五;仁友篇第二十六;友人篇第二十七;卷第六(5篇):贞洁篇第二十八;医巫篇第二十九;占梦篇第三十;异识篇第三十一;烈女篇第三十二;卷第七(4篇):文章篇第三十三;感应篇第三十四;报恩篇第三十五;嗜酒篇第三十六;卷第八(5篇):别味篇第三十七;豪富篇第三十八;贫穷篇第三十九;贫达篇第四十;攻书篇第四十一;卷第九(5篇):善射篇第四十二;歌舞音乐篇第四十三;壮勇篇第四十四;美人篇第四十五;丑人篇第四十六;卷第十(4篇):肥瘦篇第四十七;怪异篇第四十八;祥瑞篇第四十九;歌谣篇第五十。《类林》的十个卷目完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每一卷所含的篇目从三到六篇不等。从复原的《类林》篇目可以看出,原书每卷的篇目数量不等,篇目内容的分类也不是按照一定的类别而分卷,在同一卷中,也混杂有内容不相同的类目。可能由于没有事先确定编写体例的缘故,《类林》五十个门类的篇幅相差悬殊。一个门类所收的故事,少的仅有两则,多的却有近三十则,而且具体的故事归类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②可见它的分类并不细致和精确。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分类心理,即,为了保持每一卷的篇章数量平衡,不惜破坏每一卷整体内容的统一,同时也没有顾及到每一篇中故事数量的多少和长短,例如卷三忠谏篇第十二所记载的人物较多,故事也详尽丰满;圣明篇第十三和行果篇第十四人物记载较少而且叙述简单,故事内容和篇题的中心也不相符。王三庆恢复的《类林》(以下简称“王复本《类林》”)的篇目:③ 卷第一(3篇):孝行篇第一;孝感篇第二;孝悌篇第三;
251敦 煌 学 辑 刊 2010年第2期
①②③史金波、黄振华、聂鸿音《〈类林〉研究》,第36页。史金波、黄振华、聂鸿音《〈类林〉研究》序,第页。王三庆《敦煌本〈类林〉校笺及其研究》(下)图表,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年,第5页。249-24:199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