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的文化语境认知观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语言学习中,词汇的掌握是基础且核心的环节。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崛起,对于英语词汇的教学研究也日趋深入。
特别是在认知语境的研究上,学者们开始关注到词汇学习与认知语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文旨在探讨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以期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认知语境的理论基础认知语境是指人们在理解和使用语言时所依赖的认知环境。
它包括文化背景、语言知识、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认知语境的作用尤为重要。
词汇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字面含义,更在于其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
因此,理解词汇的认知语境对于提高词汇学习的效果至关重要。
三、英语词汇教学与认知语境的关系英语词汇教学与认知语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词汇的教学需要以认知语境为基础,通过理解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其次,认知语境的构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词汇。
通过将词汇与具体的语境相联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记住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最后,认知语境的拓展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在理解词汇的认知语境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英语的魅力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方法为了深入研究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文献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英语词汇教学与认知语境的关系。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学者们可以了解词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以及认知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其次,实证研究法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方式,学者们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语境运用情况。
此外,语料库分析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
通过分析大量的语料数据,学者们可以了解词汇在真实语境中的使用情况和意义变化。
五、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实践应用在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践中,认知语境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文化隐喻翻译研究随着近几十年的翻译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文化隐喻的翻译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研究。
在这种情况下,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文化隐喻翻译研究就衍生出来了。
文化隐喻翻译研究受到认知语言学影响,从而给翻译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为文化隐喻翻译本身提供了更多的启发。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是一门研究语言和思维的学科,旨在探讨语言表达及其语言概念的内在联系,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主题在于探索语言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构成语言的关系和怎样进行有意义的理解、运用与表达。
这些思考的焦点在认知语言学的运用与研究中都有体现,在文化隐喻翻译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
文化隐喻是一种常见地基于比喻的语言表达,它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化以及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
文化隐喻翻译拥有独特的特性,在翻译文本时要用到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历史、地理、宗教等。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文化隐喻的翻译不仅要包括语义上的转换,而且还要考虑它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概念作用。
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文化隐喻翻译中考虑的重点是因果关系、假设、语义空间等概念。
因果关系主要涉及文化隐喻转换中原有文化背景与目标语言文化之间的联系;假设涉及到翻译者思考过程如何正确理解和解释原文中文化隐喻的含义;语义空间涉及翻译者在翻译文化隐喻时,在原文的语义空间内找到一个与目标语言文化有关的语义定义,为文化隐喻转换提供依据。
同时,采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化隐喻翻译还需要考虑语境的因素,这是文化隐喻和语言的重要特征。
文化隐喻的翻译必须考虑原文也文目标语言的语境背景,以及双方文化中两个社会文化类型或概念之间的联系。
因此,可以认为,文化隐喻翻译是文化背景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结合,在文化隐喻翻译中,翻译者不仅要了解语言本身,还要一定程度上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和深刻理解文化隐喻的本质。
另外,以认知语言学视角来对文化隐喻翻译进行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考虑语用的因素,文化隐喻的翻译服从语言惯例,针对特定的语言环境,应用恰当的语用方法,来保证译文表达准确,具有可传达性、可译性和可接受性。
《翻译的文化参与——认知语境的互文顺应视角》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桥梁,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与参与。
本文旨在从认知语境的互文顺应视角出发,探讨翻译在文化参与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翻译与文化参与的关系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具有传达信息、沟通思想、传承文化等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关注语言的转换,还要考虑到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差异。
因此,翻译是一种深度的文化参与,它涉及到对源语文化的理解和目标语文化的适应。
三、认知语境的理论基础认知语境是指人们在理解和表达语言时所依赖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等心理构建。
在翻译过程中,认知语境对于译者的理解和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运用认知语境理论,充分考虑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境关系,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四、互文顺应视角下的翻译互文顺应是指在不同文本之间建立联系,以实现意义的传递和文化的交流。
在翻译中,互文顺应视角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关系在文化参与中的作用。
译者需要通过互文顺应的方式,将源语文化中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目标语读者,同时考虑到目标语文化的接受度和适应性。
五、翻译中的文化适应与传播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关注文化适应与传播的问题。
首先,译者需要了解源语文化的特点,以便准确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其次,译者需要考虑到目标语文化的接受度和适应性,以便将源语文化有效地传递给目标语读者。
这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互文顺应的思维方法,灵活处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六、案例分析以一部文学作品的中英翻译为例,分析互文顺应视角下的翻译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到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差异。
通过互文顺应的方式,译者将中文原文中的文化元素有效地传递给英文读者,使英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七、结论本文从认知语境的互文顺应视角出发,探讨了翻译在文化参与中的作用和价值。
《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语言学习中,词汇的掌握是基础且核心的部分。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词汇的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的积累,更是语言应用能力的体现。
认知语境理论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以期为英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二、认知语境理论概述认知语境理论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信念等,对语言符号进行解读和理解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认知语境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分析1. 词汇意义的多重性英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关注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词汇的多种含义。
2. 学生的认知差异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由于知识背景、经验、信念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词汇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 词汇教学与文化意识的融合词汇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集合,更是文化的载体。
教师在教授词汇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将词汇教学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词汇,提高词汇的掌握程度。
2. 联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是一种通过建立词汇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记忆和运用词汇的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记忆法,将新学的词汇与已学的词汇进行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 文化意识培养法文化意识培养法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词汇背后的文化故事、习俗等,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五、结论认知语境理论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对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词汇意义的多重性、学生的认知差异以及词汇教学与文化意识的融合。
《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与日俱增。
然而,单纯记忆英语单词已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英语交际需求。
认知语境研究作为一种全新的英语词汇教学方式,日益凸显其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探究认知语境的概念及重要性,探讨其如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认知语境的概念及重要性认知语境,是指语言使用者在理解语言时所依赖的认知背景。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认知语境对于词汇的掌握、记忆、理解及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它涉及到词汇的文化背景、语境、心理表征以及语义关系等方面。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词汇与其所处认知语境相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词汇含义和用法,从而有效地掌握词汇。
三、认知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1. 词汇文化背景的教学:文化背景是认知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英语词汇的文化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深层含义和用法。
例如,在教授“dragon”(龙)这一词汇时,可以介绍中国文化中龙的地位和象征意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
2. 语境教学: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将词汇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的用法和含义。
例如,在教授新词汇时,可以通过例句、情景对话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汇。
3. 心理表征的建立:心理表征是认知语境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立词汇的心理表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记忆和理解词汇。
例如,在教授名词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图像等方式建立与实物或场景的心理表征,从而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
4. 语义关系的教学: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还可以关注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
通过分析词与词之间的关联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
例如,教授“family”(家庭)这一词汇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与家庭相关的其他词汇(如“parents”、“children”、“brother”等),从而加深对“family”一词的理解和记忆。
柯文历史观语境中的社会意识与文化从柯文的思想和《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神话的义和团事件》(以下简称《历史三调》)一书中寻求历史解读与认知的方法;在对“历史三调”的解读中,品味历史解读中人的主体因素的影响作用;浅析历史的“真实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对社会意识与文化的作用。
标签:柯文;历史解读;社会意识;社会文化柯文在《历史三调》讲述的不只是义和团运动,而是如何认知、剖析、评价历史的问题。
历史不是过往简单的堆积,而是加入历史学家、事件经历者和神话制造者的主体的能动意识。
对待历史,可以百家争鸣,可以有不同的认知方式、理解方法和评价标准;若解读历史,柯文之“历史三调”,则是一副全新腔调。
“事件”、“经历”和“神话”三个基调、层次,本质就是对历史的三种解构,以事件总结历史,以经历分解历史,以神话粉饰历史。
《历史三调》把义和团运动作为例证,作为历史沙漠中的一粒细沙,让人们学会“从一粒沙中看世界”即通过对“事件”、“经历”和“神话”的分析和研究,解构历史,从而更真实、有效地把握历史。
解读历史,分析历史,“三调”层次上的历史状况,无论历史本身还是对历史加以人的主观性、带有社会意识形态色彩的因素的考量,都在呈现着不同群体、社会、民族、国家的社会意识,为不同的文化提供了可以渲染、修饰、美化的,令本民族自豪的平台,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和血液,使文化丰富多彩。
一、柯文历史观与“三调”柯文历史观集中于《历史三调》,是对历史解构的方法总结。
《历史三调》借助对义和团运动的分析研究,着重对历史学家如何面对历史、把握历史、还原和再现历史真实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全书呈现认知历史的三个“音调”:即事件、经历和神话,侧重于在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解读、认知、塑造历史。
强调对人的主体性在认知历史的过程中呈现的主观能动性的研究。
在柯文那里,事件是指由历史学家对史料的把握和书写,以此来对过去加以解读:经历是指历史直接参与者来讲述过往属于自身的那段经历;神话则是指考察历史被不断被改造利用、神话化的过程。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下的口译员能力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为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口译员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能力在高低语境文化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下口译员所需具备的能力,以及如何通过有效培训和实操来提升这些能力。
二、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概述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理论,用来描述不同文化在信息传递和解读方面的差异。
高语境文化强调非语言信息的交流,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语境等,而低语境文化则更注重明确、直接的言语交流。
了解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口译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作特点和挑战。
三、口译员在高低语境文化中的角色与挑战口译员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在理解高低语境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准确、高效地传递信息。
在高语境文化中,口译员需要更加敏锐地捕捉非语言信息,而在低语境文化中,他们需要更好地处理明确、直接的言语信息。
这一角色的特殊性使得口译员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时面临诸多挑战。
四、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下口译员所需具备的能力1. 语言能力:口译员需要熟练掌握多种语言,包括母语和外语,以及不同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文化敏感度: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习俗和思维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信息。
3. 心理调适能力:面对压力和紧张的交流环境,口译员需要保持冷静,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4. 记忆与注意力分配能力: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需要同时关注说话者和听众,快速记忆并转换语言信息。
5. 专业知识:针对特定领域的口译工作,口译员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五、提升口译员能力的途径1. 培训与学习:通过专业培训、实践学习和持续学习来提高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
2. 文化交流: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3. 模拟演练:通过模拟实际场景进行演练,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语言教学中,英语词汇教学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词汇,了解词汇的认知语境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本文将围绕“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展开,通过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其对学生词汇学习和理解的重要作用。
二、理论框架认知语境理论源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指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时,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和语言环境。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认知语境主要包含文化背景、语义知识、情感态度、认知策略等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三、英语词汇教学与认知语境的关系1. 文化背景与词汇教学:词汇的文化背景是认知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了解西方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例如,某些英语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如“apple”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智慧和诱惑等含义。
了解这些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这些词汇。
2. 语义知识与词汇教学:语义知识是理解词汇的基础。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义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多种含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此外,教师还应教授学生如何通过上下文、词根词缀等途径推测词义,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词汇教学:情感态度对词汇学习有着重要影响。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 认知策略与词汇教学:认知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教授学生有效的记忆策略、联想策略和归纳策略等,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词汇网络,提高其记忆效果和运用能力。
四、实证分析为了验证认知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以下实证分析:1. 实验设计:选取某中学两个平行班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一班作为实验组,另一班作为对照组。
文化心理学研究综述摘要: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识来说就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化,文化就是行为模式、一个认知体系、一种无意识的结构。
文化是我们的认知背景,是我们的情感家园,是我们的行为依据。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行为科学式的「行为」(behavior) ,而是现象学概念下的「在事境中的行动」(situated action)。
所以,在文化之中的行动者,或文化主体性,乃成为我们首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研究形式研究领域研究意义引言:早在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而获得独立之时,心理学的文化性质就得以初步表达。
冯特把心理学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基本心理过程为研究内容的个体心理学,二是以高级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的民族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就成为文化心理学的早期形态。
此后,实证的个体心理学作为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得以蓬勃发展,而民族心理学作为“第二心理学”一直为自身的合法地位而努力,只是近年来才受到广泛重视,文化心理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研究形式。
一、文化心理学的界定1、Shweder的观点其一,他认为,“文化心理学的目的是寻求永不会忘记的、不可分离地镶嵌在意义和资源中的心理,这些意义和资源既是它的产物,同时也构成了它。
其二,Shweder认为,文化心理学是研究“近经验概念”的一门学科。
其中近经验概念是指人所获得的隐藏在其行为背后一般不为其所意识或觉察的但支配其行为的经验或观念。
用通俗的话讲实际上就是文化规范、价值、理论观念等,而这些东西本质上是文化意义和资源. 由于不同的文化种群的“近经验概念”不同,且通过个体的日常行为或活动表现出来,因此,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必须涉及三个重要方面:“语境,认识论,现象。
”2、J.RKantor观点文化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对制度性刺激的反应的一门学科。
意义与心理的关系是相互建构的关系。
Vol.9No.122012年12月第9卷第12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Dec.2012引言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总是生长在一定的文背景之中;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跨文化交流日趋广泛,对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知识,还需要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能用英语与来自英语文化的人进行得体、有效的交流。
但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基本上是脱离语境、特别是文化语境的教学,学生学到的往往是语言知识或纯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在跨文化交际中时常出现交际中断、冲突或失败。
一、跨文化交际最早提出跨文化交际概念的是Lado [1]。
今天,跨文化交际既指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的交际,也指不同民族同一语言之间的交际。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不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而且还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有差异的个体之间的交际。
本文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限定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与来自英语国家文化的人进行的交流。
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除了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外,还必须对该文化的风俗、传统、禁忌、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也就是说必须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Lusting&Koester [2],Brain H.Spitzberg [3],以及Wiseman [4]等人都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下了定义。
综合他们的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中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进行得体、有效交际的能力。
二、文化语境交际离不开语境,在跨文化交际中尤其如此。
关于语境的构成,主要有以Hymes 和Verschueren 为代表的语境成分说,以及由Lyons 和何兆熊为代表的语境知识说。
科尔的文化语境认知观研究
【摘要】:认知科学的核心研究对象是人类认知。关乎认知科学的各
门学科都在对认知进行全方位研究,包括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
学、哲学等。20世纪50年代的认知革命推动了认知科学的发展,但也
不可避免地陷入身心二元论、个体主义和元素主义的三重危机。计算
机主义和联接主义不能克服离身谬误,也不能强调情境性,将人类认知
的文化语境置之度外,根本不去考虑这一基底性、预设性因素。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比较人类认知实验室
(TheLaboratoryofComparativeHumanCognition,LCHC)的认知哲学家迈
克尔·科尔(MichaelCole)在继承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理论的基础上进
行人类学实践研究,提出了系统的文化语境认知观理论,认为人类认知
是通过文化中介而发展,认知分布于个体、时间、文化和社会中,人类
认知与文化语境有莫大关系,文化语境是人类认知的基底和预设。本
文采用概念分析法和语境分析法,对科尔的文化语境认知观的理论构
建和人类学田野考察实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力求科学解读这一
学说,把握其实质。论文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章阐释了科尔文化语
境认知观的思想来源,从剖析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危机开始,分析了马林
诺夫斯基、维果茨基等人的理论对科尔文化语境认知观的影响,并且
梳理了与文化语境认知观相类似的学说。第二章详细论述了科尔的文
化语境认知观的内容,包括认知的文化中介观、认知的分布观以及实
践形成观。第三章深度挖掘了科尔文化语境认知观的三个意义。它超
越了传统关于发展二元论思想,在理论上推动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另外
源于实践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法也推动了哲学方法论的完善。【关键
词】:科尔文化中介分布认知田野考察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2.1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2第一章科尔文化语
境认知观的思想来源12-201.1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危机及其“情境性”
转向12-151.1.1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危机12-141.1.2第二代认知科学的
“情境性”14-151.2文化语境认知观的“家族相似”15-201.2.1语境论
15-161.2.2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语境观16-171.2.3维果茨基的文化-历
史理论17-181.2.4赫钦斯的分布式认知理论18-20第二章科尔的文化
语境认知观的基本内容20-382.1认知的文化中介观20-282.1.1文化的
内涵20-222.1.2文化语境与认知发展的关系22-242.1.3认知在文化中
介中的发展24-282.2认知的分布观28-312.2.1认知分布于个体中
28-292.2.2认知分布于时间中29-302.2.3认知分布于文化中30-312.2.4
认知分布于社会中312.3认知的实践形成观31-382.3.1在农业活动的
田野考察中形成32-342.3.2在言语能力的田野考察中形成34-352.3.3
在教育的田野考察中形成35-38第三章科尔文化语境认知观的意义
38-453.1超越二元论38-413.2推动认知科学理论的发展41-423.3推动
哲学方法论的完善42-45结语45-46参考文献46-50攻读学位期间取
得的研究成果50-51致谢51-52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2-54
本论文
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