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早期研究的资料搜集与理论译介_汪楠
- 格式:pdf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5
20世纪中国关于原始宗教与神话的研究综述
钟国发
【期刊名称】《当代宗教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原始宗教是宗教的早期或原始形态。
可以指原始社会时代的氏族宗教,也可以指存在于狭义宗教(即人为性的、有相对稳定的经典和神学理论、有与社会相分离的组织和特定制度的高级形态的宗教)之前而作为狭义宗教的“母体”或“源头”的自发性的宗教。
人类学家把人类进人文明社会之前的社会组织类型称为原始社会,一般以形成基于暴力镇压的国家政权作为从原始社会进人文明社会的分界线。
我国研究者所说的原始宗教,通常都是指原始社会时代的氏族宗教。
【总页数】5页(P53-57)
【作者】钟国发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
【相关文献】
1.20世纪神话研究综述(上) [J], 黄震云;杨胜朋
2.20世纪以来嫦娥神话研究综述 [J], 赵红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庄子》神话研究综述 [J], 唐弘树
4.中国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发生的文化逻辑 [J], 段友文;林玲
5.中国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发生的文化逻辑 [J], 段友文;林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民俗学经典·神话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潜明兹著.中国神话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国神话传说》(上下册),袁珂著,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4)。
《中国神话资料萃编》,袁珂、周明编,四川社科院出版社(1985)。
《神话研究》,茅盾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中国神话通论》,袁珂著,巴蜀书社出版社(1991)。
《探寻一个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李子贤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袁珂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空寂的神殿》,谢选骏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神话学的历程》,潜明兹著,北方文艺出版社(1989)。
《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邓启耀著,重庆出版社(1992)。
《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德]卡尔·马克思著(1978年版)。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论文集》,田兵等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震撼心灵的古旋律》(走向未来丛书),郑凡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中国古代神秘数字》,叶舒宪、田大宪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宗教美术意象》,邓启耀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搜神记》,[晋]干宝著,岳麓书社(1989年)。
《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中国古文献研究丛书),詹鄞鑫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古小说钩沉》(鲁迅古小说研究著作四种之一),鲁迅校录,齐鲁书社(1997)。
《史记·五帝本纪》,[汉]司马迁,岳麓书社(1988年)。
你认为“神话”应如何定义?神话学各学派中,你对谁的观点印象深刻,为什么?你认为当代有没有神话产生,为什么?在中国,除了神话之外,神话思维还留下什么痕迹?试举例比较神话与宗教(或与民间文学、民间信仰、神魔小说等)的异同。
尝试搜集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并进行分类(不限于第一手资料)。
《中国神话的文学之路》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神话与文学的关系 (3)1.2 中国神话在文学中的地位 (5)1.3 本书的目的和结构 (6)二、中国神话的起源与发展 (7)2.1 神话的起源 (9)2.1.1 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 (10)2.1.2 古代文献中的神话记载 (11)2.2 神话的发展 (12)2.2.1 春秋战国时期的神话演变 (14)2.2.2 汉代的神话创作 (16)三、神话与文学的交融 (17)3.1 神话元素的文学化 (18)3.1.1 神话人物的形象塑造 (19)3.1.2 神话故事的情节构建 (20)3.2 文学对神话的诠释和传承 (22)3.2.1 诗词歌赋中的神话描绘 (23)3.2.2 戏曲小说中的神话改编 (25)四、中国神话的文学价值 (26)4.1 文学价值的体现 (27)4.1.1 娱乐功能 (28)4.1.2 教育意义 (30)4.1.3 艺术审美 (31)4.2 神话与文学的互动 (32)4.2.1 反映社会现实 (33)4.2.2 传递文化价值观 (34)五、结论 (35)5.1 中国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7)5.2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38)一、内容综述《中国神话的文学之路》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索了中国神话的文学特质与演变轨迹。
本书不仅对中国神话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更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神话如何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意义。
书中首先对中国神话的起源、发展及主要神话人物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神话传说,作者揭示了神话在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结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元素,作者进一步探讨了神话与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神话如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灵感。
在文学史上,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受到了神话传说的影响。
本书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神话如何渗透到文学创作的各个环节,如情节构造、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题思想表达等。
论古希腊神话在中国的译介【摘要】古希腊神话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通过对古希腊神话在中国的传入历史、古代文学中的影响、现代文化中的译介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行探讨。
同时也介绍了中国学者对古希腊神话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其在中国学术界的重要性。
总结指出,古希腊神话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以及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古希腊神话在中国的影响与传播进行全面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它对当代文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希腊神话、中国、译介、传入、影响、现代文化、文化交流、学者研究、重要性、中西文化交流、发展、历史背景。
1. 引言1.1 古希腊神话的起源与发展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文化的核心之一,它源自古希腊人对宇宙、人类和神灵之间关系的探讨和想象。
古希腊神话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8至7世纪的希腊诗歌和口头传统,尤其是由荷马等诗人创作的史诗作品。
这些史诗以神话故事为主题,讲述了神祇、英雄和人类之间交织在一起的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希腊神话逐渐演变成为一套完整的宇宙观和价值体系,影响着古希腊人的思想、信仰和文化。
在古希腊神话中,神祇们具有丰富的人性化特征,他们既拥有强大的力量和智慧,又存在着各种人性的弱点和冲突,成为古希腊神话饱含戏剧性和人情味的重要特征之一。
古希腊神话的发展和传播不仅丰富了古希腊文化,还对后世欧洲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同时也与远方的文明进行了交流。
尤其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后,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更加频繁。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启发。
古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传入与翻译也是受到历史背景的影响。
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使得古希腊神话能够在中国得到传播和接受。
摘要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的生活和思想的产物,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与生活状况的反映。
日本学者比中国学者更早接触到现代神话学研究理论,其从现代神话学角度对中国神话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的中国神话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中国神话近代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在富饶而充满魅力的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文明,创造了延续数千年的辉煌文化,这里面便包括丰富而复杂的神话。
外国学者比中国学者更早注意到中国神话的价值,尤其是日本学者。
由于日本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深刻的渊源关系,中国文化研究一直是日本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自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神话国外研究史看来,日本学者用功最勤,所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
无论是参与者的数量,还是研究成果的质量,日本汉学界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为了便于我国神话的研究,在此把上世纪以来日本汉学界的中国神话研究成果从时间和研究内容两个角度较为系统地梳理一下。
一、20世纪初的研究二十世纪初是日本汉学界中国神话研究的萌芽期。
一些新的理论、方法和视角被引入中国神话研究领域,为其后中国神话研究在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高木敏雄(1876-1922)最先涉及中国神话研究的论著,是高木敏雄1904年出版的《比较神话学》。
这部被尊为“日本神话学的奠基性著作”的书,也是东方汉文化圈中涉及中国神话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高木敏雄在书中一方面较周密地介绍西方神话学的理论流派和观点,另一方面则结合日本、中国神话的比较分析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书中第二章第三节“天地开辟神说”,将中国的盘古神话划分为两种类型:尸体化生型与天地分离型,进而与印欧神话和南洋神话中的同类型加以比较,提出盘古神话的印度起源论。
这一石破天惊的大胆见解早在中国“古史辨派”诞生之前就将古帝王谱系的头号偶像确认为神话虚构物了,为后来的疑古辨伪学术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二)白鸟库吉(1865-1942)日本中国神话研究的真正开拓者,是史学家白鸟库吉。
从神话的历史化概述我国史学的起源发布时间:2021-10-28T07:06:10.386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6期作者:徐铖[导读] 中华文明尽管在历史上经历过许多波折,但从古至今,在社会文化体制和对传统价值观上一脉相承,不曾中断。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人对自己历史的尊重和崇拜是中华文明保持传承的主要原因之一。
徐铖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国际税收教研部江苏省扬州市 225007摘要:中华文明尽管在历史上经历过许多波折,但从古至今,在社会文化体制和对传统价值观上一脉相承,不曾中断。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人对自己历史的尊重和崇拜是中华文明保持传承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从古代神话出发,详细阐述历史崇拜的起源和发展,指出神话的历史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历史传统仍然保留着神话元素。
本文也进一步探究了历史学形成的内在逻辑,希望有助于揭示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深刻原因。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仪式;殷商;周朝;神话历史化一、前言神话创造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古老的现象,是千百年来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
与形成宗教的其他早期因素不同,神话创造的主要目的是解释世界万物的联系和价值。
作为早期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知识形式,神话的形成和巩固是与祭祀、庆典等仪式息息相关的。
前苏联神话学家Yeleazar Meletinsky认为,神话和仪式是原始文化的两个方面,前者是语言上的,后者是行为上的[1]。
通过仪式而巩固的神话有两大主要的社会功能。
首先,它向人类解释了生存最基本的原则,从而使现实得到认可和神圣化,保障了族群的稳定。
其次,神话建立了人类与周围环境、整个外部世界乃至所有神灵的联系,满足了个体精神上的需求。
在实践中,第一个功能主要在于创建一个简易的解释现实存在的语言和行为的模式,基本是靠仪式来实现的。
仪式实际上贯彻了人类社会认可的生存原则和规范,构建了群体关系,即人际关系,从而保证了族群的稳定。
第二个功能是神话出现的必要基础,主要涉及到人类与充满神灵的外部世界的互动。
【神话学专题之四(4.3)】中国现代神话学:在思想与学术之间中国现代神话学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与诞生于清末民初的许多其它现代学科一样,中国现代神话学从一开始就是在启蒙运动、救亡图存和西学东渐的整体背景下产生的。
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神话学的思想品格和学术范式,因此而形成的学术传统直至今日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神话研究者的学术操作,引导着他们的研究旨趣,启发着他们的问题意识,甚至预设了他们研究取材的视野和对象,中国神话学研究中的种种痼疾也大多在这种传统中有其根蒂。
在中国神话学诞生百年之际,为了增进中国神话研究的学科独立和学术自觉,促进神话学研究的本土化和范式转换,从学术史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而清醒的检讨,就显得很有必要。
神话学是一门外来学科,在西方神话学引入之前,中国传统学术中并无“神话”这一概念,也无现成的作为神话学研究对象的神话素材。
只是借助于西方神话学的概念和范畴,鲁迅、茅盾、顾颉刚、钟敬文等先驱者才在中国文献中发现和圈定了可视为神话的素材,并把它们从古代文献中“抽离”出来,按照西方神话的分类体系进行重新组织,依据神话学的理论进行解释,于是,一门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研究方法的神话学就应运而生了。
由于现代神话学不是传统学术按其自身逻辑发展而瓜熟蒂落的结果,而毋庸说是本土学术传统非正常断裂和西方外来学术强行楔入的产物,强扭的瓜不甜,橘渡淮而为枳,百年中国现代神话研究所结出的也往往不是甘美的硕果而是半生不熟的苦果。
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以古史辨学者为代表的对华夏古史传说的神话学研究,是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颉刚在《古史辨》自序中,极力倡导“从故事的眼光看古史”,认为先秦典籍中那些被历代儒生视为信史、奉为典据的先王历史,只是战国迄两汉之世的知识阶层为“托古改制”而编造的故事,而非真实的历史记载,从而从根本上瓦解了三皇五帝等古圣先王的历史真实性,颠覆了传统历史叙事的可靠性,以摧枯拉朽的气势彻底摧毁了华夏王统(正统历史)、道统(传统伦理)和学统(经学)的根基。
中国神话学百年反思之四1:中国创世神话的大发现中国神话学百年反思之四1:中国创世神话的大发现标签:神仙 2013-06-30 20:22 星期日中国神话学在经历了从面临“中国神话贫乏”到探讨造成“贫乏”的各种原因的早期阶段,又经历了尝试把零星、断片的神话材料复原成古神话系统的努力,再到无限扩大神话范围的“广义神话”论的提出,又过了二十几年,艰难地走了将近一个世纪里程的徘徊之路。
其间,也并不是没有学者做除此以外的其它学科探索,应当公正地说,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探究中国神话的科学预见和科学实践,由于它们的努力和把年当目光投入到古典文献上研究神话的学术主流稍有疏离,所以长期以来它们被神话学界摆到了不引人注意的位置。
现在看来,这种现象是不甚公正的。
实践证明,正是这条科学的神话学发展道路使中国神话调查研究终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早在1933年4月钟敬文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答爱伯哈特博士谈中国神话》。
①这是针对德裔美国民俗学家爱伯哈特在中国工作期间给他的来信中发表了关于中国神话贫乏的言论所写的答辩信。
他指出:“中国的过去,因为种种的关系,在比较古老的一些文献上,仅保存了若干断片的、简略的神话和传说。
一些欧洲和东方的学者,由此便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史上没有产生过象古代希腊、罗马或北欧等那种比较有体系的或情节完整的神话和传说。
这种见解的正确性,我觉得是颇可怀疑的。
中国比较古老的文献上所保存的神话和传播,有着过于缺略或破碎之嫌,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但因此断定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必不会产生比较有体系的或情节完整的神话和传说,那先就论理上讲,也不是很通的吧。
何况在事实上,更有着足以摇撼这‘见解’的证据呢?”“过去‘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固然相当保存着古神话和传说,但现在还泼辣地存活在民间的农夫、樵子、渔妇们的口碑中的神话和传说等,真可说是相当充实的、闪光的宝库!”“有意研究或编辑中国神话和传说的学者,不从这些着眼,而仅仅抱着两三册比较古老的文献,口里高嚷着中国神话和传说的不存在或稀少。
文化遗产2021年第2期中国神话的创造性转化研究主持人: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持人语:作为人类创造的重要文化遗产,神话一直是中外学人探索的对象。
迄今为止,在世界神话学界,古代典籍神话一直占据研究的核心,追溯神话的起源、神祇的原初形貌、神话流传演变的轨迹等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向后看"(backward-looking perspective)成为主导性研究视角。
这极大地限制了神话学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充分关注,削弱了其参与当代社会文化建设和学术对话的能力,也严重束缚了学科理论和体系的创新。
有鉴于此,本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力图对中国神话在当代社会一些主要领域中的创造性转化现象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神话学的理论体系进行探索性建构。
本期专栏发表的便是这一课题的部分阶段性成果。
其中祝鹏程的论文通过著名神话学家袁珂的个案,细致而翔实地展现了普及性写作中的神话重构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构筑一个完整而恢宏的中国神话体系,袁珂勾勒出了从文明肇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与必然性。
毛巧晖的论文以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为个案,生动地揭示了神话在1949-1966年间如何被象征性地转化为本土社会现代性、多民族国家及社会主义文化的建构力量。
张多的论文概要分析了微博、微信、短视频、音频分发、真人宜播等自媒体形式作为新型神话载体对中国神话传统的多样化重构,是国内较早对新兴自媒体中的神话传播和重构现象予以探讨的成果之一。
黄悦的论文则聚焦于当代网络文学对神话的转化方式及其特点,指出在网络文学中复活的神话呈现出碎片化和扁平化的特点,这是对神话深层心理结构和情感认同功能的一种变形呈现。
期冀本组专栏能为国内外神话研究带来更多新气象,推进神话学“朝向当下”的转向。
96。
中国神话学重构之作—《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简评神话,产生于古老得年代,有着丰富得文化内涵,表现着浓郁得民族性,为文学家、史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等所重视.做为一个学科,中国神话学肇始于20世纪初.在近百年得时刻里通过了大开拓、大发掘、大探讨三大时期:(一)鲁迅、周作人、茅盾等一些学者最早把西方神话学介绍到中国来,并对中国神话进行了研究,以顾颇刚为代表得历史学家则提出了闻名得累层得历史观和民族得神话观.茅盾出版得《中国神话研究abc》(102.)、《神话杂论》(1929)、《北欧神话abc》(1930),是中国神话学开拓和奠基得重要之作.(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得民族学者、民俗学者进行了持久得大规模得民族调查和民间文学得挖掘工作,取得了极为丰富得要紧流传在各族人民口头上活得神话材料,相继出版了大批神话传奇故事集.(三)中国神话资源得开发,改革开放政策对海内外学者得交流和探讨,为中国神话学者提供了宽阔得研究天地,使中国神话学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和成果辉煌得新时期.西方学者在二三十年代认为“中国神话贫乏”,中国神话学家则坚信和深知中国神话是非常丰富得,钟敬文在1933年6月10日给德裔美国学者爱哈伯特得信中就曾指出:“中国得过去,因为种种得关系,在比较古老得一些文献上,仅保存了若干片断得、简略得神话和传奇.一些欧洲得和东方得学者,由此便形成了一个共同得见解,认为中国文化史上没有厂生过像古代希腊、罗马或北欧等那种比较有体系得或情节完整得神话和传奇.这种见解得正确性,我觉得是颇可怀疑得.中国比较古老得文献上所保存得神话和传奇,有着过于缺略或破裂之嫌,这是不容否认得事实.但因此断定中华民族得文化史上,必可不能产生比较有体系得或情节完整得神话和传奇,那光就论理上讲,也不是非常通顺得吧.”“中国得古代文献……保存着神话和传奇资料得文籍,委实不在少数.”而“现在还泼刺地存活在民间得农夫、樵子、渔妇们得口碑中得神话和传奇等,真可讲是相当充实得、闪光得宝库!”现在,在当今世界各国极为少见得丰富多彩得中国各民族得神话蕴藏逐渐被发掘以后,使外国学者们感到惊愕.各种神话学学术研讨会在各地不断进行凉爽,中国神话学研究呈现出一个空前繁荣兴盛得大好局面.这一进展得过程,理应进行一次认确实回忆和总结,以便把中国神话学得研究提高到一个更新得水平.但此项工作难度非常大,时刻长,材料分散不易查找.中国社学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昌仪研究员,不畏辛苦,通过多年得努力,取得了可喜得成果.她正在从事《中国神话学史》专著得撰写;差不多摆在我们面前得《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是与该书相辅相成得一本具体研究史料得颇有份量得学术著作.首先,“从某种意义上卜讲,《选萃》是对一个学科得重构.”编者在《选萃》“序言”中讲: “它把淹没在将近一个世纪得历史烟尘中,散落在各门学科得汪洋大海中得中国神话科学文论著作搜集起来,加以取舍、整理,放到中国文化史得背景上,重构出中国神话学史得进展轨迹和历史风貌.”这是一种制造性得劳动.其次,在这种思想得指导下,因此《选萃》所收论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神话学研究得真实情况.全书上下两册,上册收解放前论文50篇,下册收解放后论文48篇,共80多位作者,100多万字.“入选得作者及其论文,一般讲来,盼望是或能代表某一学派,或能反映某种思潮,或能展示某种倾向,或提出了新得咨询题,或开发了新得领域,或引进了新得方法.”鲁迅、周作人、茅盾等得人类学派,顾领刚、杨宽、吕思勉、童书业等得“古史辨”派,朱光潜得心理学派,苏雪林得泛巴比伦学讲等等神话学论文,尽收于内.从过去数十年纷繁得书报刊中去查检搜索,与海内外学者广泛联系,以个人之力进行了如此大规模得采撷筛选梳理,表现出了一个中国学者执着奋进得追求精神.成果是极其可观得,呈献在我们面前得是两本厚厚得中国神话学界神话学论文得大荟萃,使人们对中国神话学进展得历史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具体得认识,钟敬文为该书写得《序言》中评介讲:“从马昌仪同志这本《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是能够大体上看出本世纪开始以来我国神话学得进展历程得.尽管收在这个地方得文章,有许多发表于数十年前,方法、观点或已不免陈旧,某些结论也已近于明日黄花.即使是那那些新人近作,也不是没有如此那样得咨询题,但他们各自产生于一定得历史条件之下,具有着一定得理论意义和历史价值,却是无可怀疑得.我们得神话学需要前进,需要突破,但前进和突破不应该是从零开始,需要有一个动身得基地.我想,她得这本《文论选萃》,不然而对以往神话学研究历程得一次回忆与检阅,在某种程度上,正不妨作为来日前进得基地.”这话是讲得不错得,是有远见卓识得.第三,《选萃》在文章之后附有作者得简历、学术成就和评介等,如讲鲁迅、茅盾为“中国神话学得开创者之一”,梁启超“以进化论得观点,探讨中国神话在文化史得位置”,顾领刚为“中国神话学‘古史辨派’得创始者”,黄石“从性民俗得角度解释某些神话现象和信仰”,苏雪林“主张神话得世界同源理论,是泛巴比伦学讲得代表人物”,朱光潜“较早把弗洛依德得心理学讲引迸我国得神话、原始诗歌研究之中”,杨宽为“‘古史辨’神话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凌纯声“所开创得环太平洋文化圈系列理论,对中国得神话研究产生过相当大得妨碍”,袁坷“数十年来从事中国神话整理、校勘、编撰和研究工作,著述甚丰”,张振犁“自1983年起,长期从事河南地区中原神话传奇得考察和研究工作”等等,以及书后马昌仪、蔡大成、钟宗宪编得《中国神话学文论要目》收录“1..2一1949年中国神话学论文”和“台港及海外中国神话学论文”,是对读者了解中国神话学研究进展历史得全过程得一种极好得补充.中国神话学得重构、反映近百年来中国神话学进展得全貌和适当得辅助资料,是《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三个突出得优势和特点.那么,《选萃》有无不足之处呢!有得.这是由于种种缘故所致,笔者在与主编者得接触中深深感到了这一点.在该书得《后记》中编者也讲:“或由于版权上得缘故,或由于未能取得联系,或由于发稿时刻得紧迫,致使好几位对中国神话学作出过一定贡献得台湾、香港和海外得学者(如文崇一、杜而未、陈炳良诸先生)得论文没有能够选入本书,使我深感遗憾.”我们盼望今后该书能够再版,并弥补其不足,使它更加充实丰满.。
论古希腊神话在中国的译介古希腊神话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深深烙印在了西方文化中。
由于其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被翻译成不同语言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希腊神话的译介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
古希腊神话的译介在中国,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代以及现代。
在汉魏六朝时期,古希腊神话被用来裁判案件,例如《水经注》所载的故事中,法官将古希腊神话中的克洛泉命题用来鉴别识别天然水体与人工水渠的界限。
在唐宋元明时期,古希腊神话的传播开始以更为深入的方式呈现,例如《题太原皇居壁》即有古希腊神话特征的主题和想象。
这些文学作品带领着古希腊神话故事和主题进入了中国文学杰作的领域。
在清代,欧洲文化开始进入中国,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得以广泛传播。
此时期,古希腊神话就在中国文学和学术翻译传播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例如,孙星衍先生所著的《希腊神话传》,王圣俊将古希腊神话的故事融入《三国演义》之中,此时的古希腊神话在中国中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那大量的文学作品不断地被创作并推广给中国民众,被列为世界文化之一。
到了现代,古希腊神话在中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传播和解读方式。
在这个时期,中国作家和学者们的译介工作得到了更为专业化和学术水准的提高。
例如,余光中先生将希腊神话的沉睡——计划先妇的灵感,转化为社会暴力的话题,成就了以风格独特的《一个快乐的家庭》。
又如张兆华先生在其译著《希腊神话》中,以他自己的方式解释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名字与词语,使读者在翻译作品时掌握一些带给人们更多的发现和启迪。
总的来说,古希腊神话的译介在中国的不同阶段中形成不同的发展特点、表现出独有的历史价值。
无论是中依度融入中国古典文学和史书之中的早期阶段,还是像今天一样更受趋之若鹜的良性现象,也必然在未来持续地推广,扩大着文化跨度和語言的覆盖面,向中国历史和文化输送着深层次的启示和启示,把古希腊神话的思想文化创造力,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真正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聚人心缘中。
摘要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的生活和思想的产物,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与生活状况的反映。
日本学者比中国学者更早接触到现代神话学研究理论,其从现代神话学角度对中国神话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的中国神话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中国神话近代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在富饶而充满魅力的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文明,创造了延续数千年的辉煌文化,这里面便包括丰富而复杂的神话。
外国学者比中国学者更早注意到中国神话的价值,尤其是日本学者。
由于日本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深刻的渊源关系,中国文化研究一直是日本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自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神话国外研究史看来,日本学者用功最勤,所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
无论是参与者的数量,还是研究成果的质量,日本汉学界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为了便于我国神话的研究,在此把上世纪以来日本汉学界的中国神话研究成果从时间和研究内容两个角度较为系统地梳理一下。
一、20世纪初的研究二十世纪初是日本汉学界中国神话研究的萌芽期。
一些新的理论、方法和视角被引入中国神话研究领域,为其后中国神话研究在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高木敏雄(1876-1922)最先涉及中国神话研究的论著,是高木敏雄1904年出版的《比较神话学》。
这部被尊为“日本神话学的奠基性著作”的书,也是东方汉文化圈中涉及中国神话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高木敏雄在书中一方面较周密地介绍西方神话学的理论流派和观点,另一方面则结合日本、中国神话的比较分析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书中第二章第三节“天地开辟神说”,将中国的盘古神话划分为两种类型:尸体化生型与天地分离型,进而与印欧神话和南洋神话中的同类型加以比较,提出盘古神话的印度起源论。
这一石破天惊的大胆见解早在中国“古史辨派”诞生之前就将古帝王谱系的头号偶像确认为神话虚构物了,为后来的疑古辨伪学术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二)白鸟库吉(1865-1942)日本中国神话研究的真正开拓者,是史学家白鸟库吉。
中国神话早期研究的资料搜集与理论译介汪 楠---------------------------------------------------------------------------------------摘要:20世纪前半叶(1901-1950)是中国神话学研究的起步、发展阶段,研究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一是中国神话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二是西方神话理论的译介。
本文拟从这两方面入手,对这一时期中国神话研究者的资料搜集与理论译介工作做一扼要勾勒,以期揭示中国神话学早期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当时研究者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神话;早期研究;资料搜集;理论译介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11)01-0099-05---------------------------------------------------------------------------------------中国神话学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断努力,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研究者在中国神话资料的积累、方法理论的建构这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使得中国神话学逐渐成长为具有完整体系的独立学科。
这一时期的学者,通过细致的爬梳搜集、整理本土神话资料,通过翻译、传播西方神话理论探索中国神话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在中国神话学这张白纸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因此,客观公正的对他们的成绩和不足进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从这两方面入手,对这一时期中国神话研究者的资料搜集与理论译介工作做一扼要勾勒,以期揭示中国神话学早期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当时研究者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资料的整理与搜集(一)神话资料的发掘整理自20世纪初西方的神话学被引入中国之后,中国的神话学研究者就面临着神话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的巨大难题。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神话资料零散并且不成系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鲁迅、茅盾等学者早已指出过。
鲁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
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
”①而茅盾在《中国神话①《鲁迅全集》卷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4页。
收稿日期:2010-11-01作者简介:汪楠(1981-),女,吉林通化人。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
研究ABC》②中总结了另外两个原因:“一为神话的历史化,二为当时社会上没有激动全民族心灵的大事件以诱引‘神代诗人’的产生。
”③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原因,所以对神话研究者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搜集神话资料,但在什么样的范围内来搜集却并没有现成的答案。
关于此问题,鲁迅在1925年《致傅筑夫、梁绳祎》信中给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鲁迅认为,“中国至今未脱原始思想,的确尚有新神话发生,譬如‘日’之神话,《山海经》中有之,但吾乡(绍兴)皆谓太阳之生日为三月十九日,此非小说,非童话,实亦神话,因众皆信之也。
”④所以在神话的搜集过程中应该注意搜集的范围,“中国之鬼神谈,似至秦汉方士而一变,故鄙意以为当先搜集至六朝(或唐)为止群书,且又析为三期;第一期自上古至周末之书,其根柢在巫,多含古神话,第二期秦汉之书,其根柢亦在巫,但稍变为‘鬼道’,又杂有方士之说,第三期六朝之书,则神仙之说多矣。
今集神话,自不应杂入神仙谈,但在两可之间者,亦只得存之。
”⑤茅盾在其《中国神话研究ABC》一书的第一章中,通过对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关于中国神话资料不能全部保存而仅余②《中国神话研究ABC》,1929年由世界书局刊行,署名玄珠,1978年再版易名为《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收入《茅盾评论文集》,后又收入《神话研究》(1981)。
③茅盾《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④《鲁迅书信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67页。
⑤《鲁迅书信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66页。
2011年1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Jan. 2011第1期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No.1·99·零星的片断的原因分析之后,也提出了自己如何系统的清理中国神话资料的看法,茅盾认为中国古代的神话资料是由北、中、南三部分组成,“或者此北中南三部分的神话本来都是很美丽伟大,各自成为独立的系统,但不幸均以各种原因而歇灭,至今三者都存了断片”。
①同时,茅盾还在其《读〈中国的水神〉》一文中对搜集神话资料提出了另外的看法,“其一,从秦汉以前的旧籍中搜剔中国神话的‘原形’,重要材料就不能不是《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等;其二,从秦汉以后的书籍乃至现在的民间文学中考究中国神话的演变——各地的传说如何增修了中国原始神话,又如何因此增修而使中国原始神话不但失其原形而且日益凋落,又各地的传说如何互相影响,产生了庞杂而类似的许多‘传说的集团’。
”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神话大部分都散存于各种古籍之中,因此,如何从繁杂的古籍中提炼出神话资料是神话研究者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在从繁杂的古籍中提炼神话资料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绩。
顾颉刚于1923年在《努力周刊》上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提出著名的“层垒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引起学界激烈的讨论。
他们通过对“传疑时代”史料的细致讨论和整理,搜集到大量的神话材料,为中国神话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前提。
如顾颉刚、杨向奎在《三皇考》、吕思勉在《三皇五帝考》、《盘古考》、杨宽在《中国上古史导论》等文章中所做出的努力,就是非常重要的例子。
茅盾在对中国古代神话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之后,于1934年在《读〈中国的水神〉》一文中,借着分析黄芝岗的《中国的水神》,指出治中国神话应该注意三个原则:第一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神话人物;第二是,同一地区的神话人物之间有相当的沟通;第三是,神话的产生有其必要的社会历史背景。
很显然,这三条原则对于整理中国古代其他神话资料也同样有效。
③在这一时期,除了上述诸人的研究之外,还涌现出大量神话资料的整理者以及研究著作,如陆侃如的《山海经考证》(1929)、钟敬文的《楚辞中的神话和传说》(1930)、郑德坤的《山海经及其神话》(1932)、杨宽的《盘古传说试探》(1933)、黄芝岗①茅盾《茅盾说神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②茅盾《茅盾说神话》,第170-171页。
③茅盾《茅盾说神话》,,第175页。
的《中国的水神》(1934)、江绍原的《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1935)、苏秉琦、徐旭生的《试论传说材料的整理与传说时代的研究》(1936)、陈梦家的《商代的神话与巫术》(1936)、孙作云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1937)、陈志良的《盘古的研究》(1940)、孔令谷的《我们检讨古史主张神话还原说》(1940)、徐旭生的《我们怎么来治传说时代的历史》(1943)、苏雪林的《〈天问〉里的后羿射日神话》(1944)、郑德坤的《巴蜀的神话传说》(1946)、袁圣时(袁珂)的《〈山海经〉里的诸神》(1948)、袁珂的《中国古代神话》(1950)等等,均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神话进行了搜集、整理。
其中袁珂的《中国古代神话》一书,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把大量的神话资料,甚至于一些仙话和传说的资料,编连在一起。
作者用一种文学的笔墨来对譬如天地的开辟、诸神与人类的诞生、人与自然的斗争、人神之间的矛盾、诸神之战、物种的起源、远国异人的奇闻、英雄的业绩以及先秦历史人物的传说等等,进行系统的叙述和描写,是对早期神话研究成果的一次系统总结和整理。
(二)神话资料的民间搜集中国古代神话除了见于古籍记录者外,民间口头流传也保存着大量的神话传说。
在“五四”后,随着中国神话研究的逐渐兴起,存在于古籍中的神话资料逐渐被发掘出来。
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神话研究者渐渐的认识到,除了古籍中保存的神话资料外,民间流传的活态神话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是神话研究的重要目标。
正如钟敬文在1933年写给W·艾伯哈特博士的信中说的:“中国前代的神话和传说,除了一部分被收录于比较古老的某些文献之外,大部分是保留在较后起的文籍和现在的民间的口碑之中。
”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神话作为民族文化传统中富有生命力的材料,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与认真挖掘。
特别是以北京大学为发源地的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运动,对于搜集、整理和研究包括神话在内的民间文学资料,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⑤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时局的艰难,各大高校均纷纷搬迁至西南,虽然生活、学习条件变得格外的困难,但却让大批的研究者有机会接触到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与风俗,也无意中促成了中国神话研究者将中④钟敬文《与爱伯哈特博士谈中国神话》,载《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⑤参见陈建宪《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1卷第3期,第132页。
·100·国神话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的重心转向了田野作业,大大地拓展了中国神话学研究的视野。
正如马昌仪所说:“一大批民族学家、社会学家、文学研究家和美术史学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少数民族神话田野考察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把神话学研究的视野大大地拓展了,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中国神话不再局限于汉文典籍上的古代记载,学者们拥有了许多现存的后进民族甚至还处于氏族社会末期的民族的依靠口口相传而保存下来的口头神话材料;这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神话的发掘,不仅是数量和品种的增加,而且为中国古代神话中许多不能索解的问题提供了破译的线索和钥匙。
”①通过与少数民族人民长期的交流,学者们记录下了一大批有价值的信息,其中就有生活在前文字阶段的民族的神话传说资料。
这些资料的获得,让学者们从书斋似的研究中跳出来成为可能,也使学者们用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中国的神话传说成为可能。
由于拥有了广泛的资料基础,这一时期的神话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传说》(《人类学集刊》1938年1卷1期),楚图南《中国西南民族神话之研究》(《西南边疆》1938-1939年第1、2、7、9期),吴泽霖《苗族中祖先来的传说》(《革命日报·社会旬刊(贵阳)》,朱锦江《中国民族艺术中所见羽翼图腾考》(《金陵学报》1938年8卷1、2期),常任侠《巴县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金陵学报》1938年8卷1、2期),常任侠《重庆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时事学报•学灯》1939年41、42期),凌纯声《浙南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人类学集刊》1939年1卷2期),马绍房的《夷边的人祖神话》(《边疆》1939年39期),吴泽霖《苗族中的神话传说》(《社会研究》1940年第1期),马长寿《苗瑶之起源神话》(《民族学研究集刊》1940年第2期),陈志良《蛮俗札记》(《说文月刊》1940-1941年第2期合订本),陈国钧《生苗的人祖神话》(《社会研究(贵阳)》1941年第20期),岑家梧《槃瓠传说与瑶畲的图腾崇拜》(《责善半月刊》1941年第6期),马学良《云南土民的神话》(《西南边疆》1941年12期),马学良《云南倮族(白夷)之神话》(《西南边疆》1942年15期),陈志良《广西蛮瑶的传说》(《社会研究》1942年46期),陈志良《广西东陇瑶的礼①马昌仪《中国神话学发展的一个轮廓》,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粹》(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