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介入疗法对胃癌肝转移瘤疗效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28.11 KB
- 文档页数:3
2024CSCO胃癌诊疗指南目录•胃癌概述与流行病学•诊断方法与评价标准•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并发症处理与康复管理•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总结与展望PART01胃癌概述与流行病学胃癌定义及分类定义胃癌是指发生在胃部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
分类根据病理形态和生物学行为,胃癌可分为腺癌、鳞癌、腺鳞癌等类型。
其中,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胃癌总数的90%以上。
发病原因与机制发病原因胃癌的发病原因复杂,包括遗传、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
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诱因之一。
发病机制胃癌的发生涉及多个基因和信号通路的异常,如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DNA损伤修复障碍等。
这些异常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最终形成胃癌。
全球及中国胃癌现状全球现状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东亚地区是胃癌高发区,其中中国、日本和韩国是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中国现状中国是胃癌高发国家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前列。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仍面临严峻挑战。
危险因素与预防策略危险因素胃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等胃部疾病,以及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预防策略针对胃癌的危险因素,可以采取以下预防策略:积极治疗胃部疾病,改善生活习惯,如低盐饮食、戒烟限酒等;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胃癌前病变;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胃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PART02诊断方法与评价标准临床表现及早期筛查临床表现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消瘦、呕血、黑便等症状。
早期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患者,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早期发现胃癌。
通过口服硫酸钡造影剂,观察胃壁黏膜皱襞的形态和胃的轮廓,对胃癌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X 线钡餐检查CT 检查MRI 检查可显示胃癌的累及范围、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对胃癌的分期和治疗方案制定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饮食习惯都是不同的,但是如果长期吃一些口味比较重的食物,是很容易患上胃癌的,胃癌这种疾病如果不及时去治疗,发展为晚期会让患者失去宝贵的生命,当胃癌发展到晚期时,常会伴随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患者深受肿瘤的侵害,一般状况较差,此时已不适合杀伤性的治疗,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希望可以实现带瘤生存,延长生命,那胃癌晚期转移了能长期带瘤生存吗?在以前,对于胃癌的治疗,有不少患者都希望通过手术一刀切除,或者放化疗杀死癌细胞,以期几个月、半年或者是一年就能好,这其实都不切合实际,尤其是晚期出现转移的患者,由于肿瘤的侵害、疾病的消耗,体质普遍较弱,此时若对患者进行大剂量杀伤性的治疗,可能达不到治疗的效果,甚至还会加重病情,加速死亡。
而且大量的临床实践已经表明,很多肿瘤晚期患者不是死于疾病的晚期,而是由于过度杀伤性的治疗。
因此对于胃癌晚期患者,在治疗上应更新观念,让病人带瘤生存,延长生存时间。
“带瘤生存”是现代中医在肿瘤治疗领域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
袁希福老中医曾提出:“现行的治疗手段根本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无瘤”。
对待晚期胃癌,治疗的重点不该是灭杀,该是让患者“有质量地活着”。
”“学会与癌和平相处,通过“扶助正气”的方法,调整其免疫保护机制,使其“强大”到足以抑制肿瘤扩散,促使癌细胞能进入到“静止”或“休眠”状态,一样大有可为!对待胃癌,不要那么害怕它,那么想杀死它!只要它不侵犯你,与癌和平共处也无妨。
”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治癌方面积累了丰富有效的经验,其抗癌功效也被日益认可。
中医不同于西医的只关注瘤体是否缩小、癌细胞是否被消灭等问题,而且讲究以人为本,从患者整体出发,在控制肿瘤发展,抑制癌细胞的同时,也会调节患者机体内的环境,恢复气血、阴阳、脏腑的平衡,增强患者的元气和免疫力,使患者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康复,即便是是肿块没有缩小,但病灶稳定,患者和正常人一样能吃能喝能活动,实现了带瘤生存。
信迪利单抗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恶性肿瘤近期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信迪利单抗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60例原发肝恶性肿瘤患者,通过交替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2个小组,对照组30例:予以患者常规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免疫联合化疗治疗对策;比对不同方案的治疗优势性。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26.64%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0.00%低于参照组的7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经过对症治疗后缓解、无致死性等重大不良反应。
结论:原发性肝恶性肿瘤属于临床常见病,予以患者信迪利单抗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方案既可保证治疗有效性,还可减低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现,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持续性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奥沙利铂;信迪利单抗;原发性肝恶性肿瘤;近期治疗效果;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简称为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中常见肿瘤疾病之一,临床确诊时多处于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预后差,生存期短。
该疾病发病因素多与乙肝病毒感染、长期大量饮酒、寄生虫感染、长期食用霉变食物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老年为肝恶性肿瘤主要发病群体,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疾病发生率有趋向年轻化形式[1]。
近年来PD-1及PDL-1抑制剂等免疫药物的不断研发上市,并在临床恶性肿瘤疾病中应用均得到了确切的疗效,且毒副反应较低、风险可控,期中信迪利单抗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肝恶性肿瘤优势性较强,可明显控制延缓患者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机体不适状态[2]。
因此,本文就分析信迪利单抗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肝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6至2021-6我院60例肝恶性肿瘤患者,通过交替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2个小组,对照组30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3.22±2.23)岁;观察组30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3.26±2.25)岁,两组上述基线数据接近,无差异性(P>0.05),齐同可比。
胃癌的治疗胃癌根治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胃癌及其浸润深度、淋巴转移、生物学特性等有关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加之胃镜、B超、CT等新技术的发展,使早期胃癌和发展期胃癌的诊断率大为提高,根治性胃部分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的手术死亡率降至5%以下,并发症已见减少,五年生存率也已明显提高。
胃癌根治术切除范围及术式已日趋标准化。
手术适应证也日益明确。
根据全国胃癌协作组参照日本胃癌规约,把胃癌根治术分为根治Ⅰ式(R1)、根治Ⅱ式(R2)和根治Ⅲ式(R3)三种基本术式。
对某些早期胃癌,即病变局限于粘膜层,做R1手术,清除胃周第1站淋巴结即可达到治疗要求。
对于一般进行期胃癌,R2手术可作为基本术式,须清除第2站淋巴结。
对某些已有第3站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应施R3根治术以争取相对性治愈切除。
所谓胃癌根治术,其根治性亦是相对而言的,其效果取决于胃癌的分期、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生物学特性等因素。
因此手术术式也据此而作决择。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报道,扩大根治术获得了更好的疗效,因而以R3为基础的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或联合脏器切除术,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胃癌的手术种类根治性切除术:也称为治愈性切除。
即将胃癌的原发病灶,连同部分组织及其相应的区域淋巴结一并切除,临床上不残留任何癌组织。
又因其区域淋巴结清除的范围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四种根治术:未将第一站淋巴结完全清除的称R。
术式:将第一站淋巴结完全清除为R1术式,同样清除全部第二站或第三站淋巴的,称为R2或R3术式,又可根据淋巴结转移程度与淋巴结清除范围的关系,区分为绝对根治与相对根治二种,绝对根治是指淋巴结清除超越转移淋巴结第一站以上,如第一站淋巴结有转移,施行R2或R3根治,即谓绝对根治。
如仅作R1手术,虽然临床上也无残存转移淋巴结,但只能认为是相对根治。
一般根治性胃大部切除的范围,应包括原发病灶在内的胃近侧或远侧的2/3~3/4、全部大小网膜、肝胃和胃结肠韧带及结肠系膜前叶、十二指肠第一部分以及胃的区域淋巴结。
为什么肝癌不需要放化疗,治疗方法肝癌是指源自肝脏的癌症。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包括清除体内毒素、参与代谢、合成蛋白质等。
肝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肝癌治疗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手术切除、肝脏移植、射频消融治疗、介入治疗等。
但一般情况下,肝癌不需要放化疗。
下面分别从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两方面解释为什么肝癌不需要放化疗。
一、肝癌的治疗方法1.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最为彻底和有效的方案。
对于早期单发小肝癌,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可以有效治愈。
手术切除的效果与肝癌的分期和大小有关,切除率随肿瘤大小逐渐下降。
在手术切除后,需要注意术后调护和贴心照顾。
2.肝脏移植对于需要大面积切除或者病变位置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肝脏移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肝脏移植患者的生存率较高,但是由于供体有限,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接受肝脏移植手术。
3.射频消融治疗对于一些无法通过手术或者肝脏移植治愈的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其特点是侵袭性小、复发率低、安全性高。
在治疗中需要注意控制消融范围,以免对健康肝组织造成伤害。
4.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分为栓塞治疗和微波治疗两种。
栓塞治疗是通过导管直接进入肝动脉,将TACE栓塞剂注入肝动脉,以控制肝癌脉络,治疗肝癌;微波治疗则是通过微波热疗的方式破坏肝癌组织。
这两种方法的效果较好,但是需要注意手术后的术后检查和恢复调养。
二、肝癌不需要放化疗的原因1.肝癌对化疗的反应较差肝癌细胞生长速度较快,并且药物治疗效果较差。
肝癌细胞的恶性程度高,疾病进展快,因此肝癌对放化疗的反应较差,不需要放化疗治疗。
2.化疗对肝脏损伤比较大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代谢器官,由于其僵硬的细胞型和独特的生化特性,多数药物在进入肝脏后会被肝细胞吸收、转化、分解,并在分解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进一步对肝细胞造成损害。
因此,化疗对肝脏的损伤比较大,严重时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无法进行手术治疗或肝脏移植手术。
氩氦刀冷冻消融靶向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应用进展智雅婧1,郑媞2,那顺孟和2(1.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2.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摘要:恶性肿瘤具有增殖分化异常、生长不受控制、转移性及浸润性强等生物学特点,其发生与环境、生活习惯、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根据肿瘤性质、受累组织器官以及肿瘤分期不同采取针对性综合治疗。
氩氦刀是美国研制的一种引起超低温介入冷冻消融治疗设备,可对探头进行加热、制冷,在影像技术引导下对实体瘤组织进行摧毁。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已广泛运用于多种肿瘤临床治疗,并取得较好效果。
本文对氩氦刀冷冻消融靶向治疗在中晚期恶性肿瘤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恶性肿瘤;中晚期;氩氦刀;冷冻消融癌症在医学上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不仅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同时,也会增加恶性肿瘤患者及社会医疗负担。
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放疗、化疗、手术、免疫治疗以及中医治疗等[1-2]。
虽然放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肿瘤取得一定效果,但易产生不良反应或耐药性,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免疫治疗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也会产生免疫治疗耐药,同时,免疫治疗不适合所有恶性肿瘤患者,导致治疗对象受限。
低温冷冻治疗疾病属于一种传统的治疗手段,有史料记载古埃及人曾用低温治疗头部复杂性骨折以及胸部炎症反应,冰冻还可有效治疗出血与水肿[3-4]。
Arnott[5]在19世纪中期时曾用不同温度的碎冰盐水用于治疗宫颈癌、乳腺癌,这也是低温冷冻技术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的初次尝试。
随着冷冻技术的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冰发展为至今的干冰、液氮以及氩氦刀,同时,也提高了低温冷冻治疗技术的控制性。
恶性肿瘤临床主要采取手术切除治疗,但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手术禁忌证而无法采取手术切除肿瘤治疗,只能采取姑息性治疗。
冷冻消融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禁忌证少、操作安全等特点,在多种实体瘤治疗中取得较好效果。
贲门癌是我国北方的常见肿瘤之一,约占胃癌的1/3,它发病隐蔽,分化程度低,侵袭性强,浸润范围广,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初次就诊时已属晚期。
贲门癌之所以难治,就在于它的多发、复发和转移。
临床上是有很多患者在手术后易出现复发或者转移,那么贲门癌晚期胃全切后肝转移了该怎么办吗?如何治疗效果好对于肝转移的患者,治疗的选择和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一般来说,根据肝转移的情况和患者的身体状况,可能会采用手术切除、化疗、靶向治疗、中医治疗等方法,或者一些结合治疗,以尽可能地控制肝转移的进展和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影响。
贲门癌手术后晚期肝转移,这是比较严重的,癌细胞多已经全身扩散,且患者在经过一系列治疗后,身体也是比较虚弱的,此时治疗的目的在于减少患者的痛苦,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建议患者选择比较温和、安全的治疗方法,中医保守治疗是很多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
贲门癌手术后转移可以采用辩证中药进行巩固治疗,改善身体免疫力,使身体恢复健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命的延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贲门癌术后出现复发转移还是比较常见的,此时治疗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由于手术、放化疗对机体创伤性较大,因此,不少年老、体弱、广泛转移的晚期患者会寻求中医治疗。
中医注重辩证治疗,整体把握,重点用药。
它可以固本养气,补血化瘀,排毒更新癌症晚期患者,尤其是肝癌骨转移患者,通过长期坚持,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然后清除患者体内的癌细胞生存环境,从根本上遏制癌症转移复发的发生,从而达到肿瘤生存的可能性。
中医治疗与阴阳、五行相结合,在治疗时有较强的整体意识,注重对患者的气血、脉络、脏腑机能的调节,三联平衡理论,是袁希福老中医在先人的基础上,结合40余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它立足于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思想,从癌症患者普遍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聚集等病因病机出发,采用疏通、扶正、祛毒等方法,有的放矢、重点用药,从而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2010级研究生专业5班姓名:姬天洲Paul.Ekman-METT.rar学号:2010409086肿瘤的介入治疗姬天洲(医学院2010级研究生专业5班)【摘要】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DSA、US、CT、MRI等)的引导下,对疾病作出独立的诊断和治疗。
在临床治疗属性上是微创的腔内手术治疗什疗。
对肿瘤性疾病的治疗:包括肿瘤的供血栓塞与药物灌注、动脉内照射、放射性损伤的预防、化疗、术前栓塞肿瘤血管、血管作用性药物及酒精等灌注。
本文将就这些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关键词】肿瘤介入放射治疗1 经导管胃动脉内化疗药物灌注传统的口服或静脉滴注化疗药物,简便易行,一般几分钟至30min血循环中药物浓度达到高峰.但是由于肝脏的降解作用,使药物浓度维持仅2h~3h即排出体外,血液循环中高浓度化疗药物不仅加重了肝、肾及骨髓的毒副作用,而且胃肠道局部药物浓度低,达不到有效治疗浓度.实验研究表明:胃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胃癌组织区域的药物浓度较口服或静脉滴注高出数倍至数十倍[1].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2,3]:①在一定范围内对癌细胞杀灭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即局部浓度增加1倍,杀灭瘤细胞的数量可增加10倍左右.②一些抗癌药物如MMC、CDDP、5_FU等主要经肝脏清除,肝外器官动脉灌注时可提高疗效.③局部导管化疗减少非靶器官的药物接触量,全身毒性反应小.④某些脏器的区域性灌注化疗,对靶器官外的转移灶治疗,也有与静脉化疗相近的作用.胃动脉内一次可以注入更多的化疗剂量药物或几种不同机制抗癌药物联合大剂量冲击肿瘤区域动脉灌注,局部药物浓度高,增强直接杀伤瘤细胞和抑制其生长的能力,减低全身药物浓度及毒副反应,增强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药物经肿瘤静脉回流到门静脉可直接杀灭血液中的癌细胞,减少术后血液转移的机率,预防其它脏器转移,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缩小瘤体,利于Ⅱ期手术切除.Kosaka等[4]用胃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术后晚期复发胃癌,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1年生存期为41%.另外,胃癌术前动脉插管化疗,提高了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局部及淋巴结转移复发,延长了术后生存期.Shchepotin等[5]报道多种化疗药物联合载瘤动脉灌注有效率为81.2%,晚期胃癌患者1年生存率为100%,95%的患者生存期为2个月~30个月.Zyrianov等[6]通过对56例晚期胃癌患者载瘤动脉灌注治疗,发现术前无区域动脉灌注者术后转移和复发率明显高于区域灌注者.因此,经导管胃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胃癌,是胃癌姑息治疗有效方法之一,但药物体内代谢快、瘤区高的药物浓度维持时间短是其缺点.如何延缓化疗药物区域滞留时间,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2 经导管胃动脉内注入栓塞剂选择性胃动脉内注入栓塞剂,达到永久或暂时阻塞血管治疗胃出血时,栓塞后易出现局部胃壁缺血性梗塞、坏死和大出血.主要由于胃为空腔脏器,壁薄,损伤后修复缓慢的解剖生理特点.若动脉内注入永久细颗粒栓塞剂,使胃粘膜下血管网广泛闭塞,而致栓塞区域胃壁缺血、坏死、溃疡、穿孔.因此,对于胃癌的载瘤动脉栓塞治疗应选择可降解或清除的栓塞剂,减少栓塞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李茂全等[7]通过对兔胃动脉内注入碘化油的实验研究,观察到胃壁损伤仅见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而肌层及浆膜层基本正常.大体标本仅见胃粘膜苍白、水肿、糜烂、斑点状坏死、出血,且于栓塞后30d~45d恢复正常.主要是由于进入胃组织内的碘油很快被组织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使引起的胃壁损伤可以恢复.因此,说明碘化油作为液态栓塞剂一般不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及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是一种较安全的用于胃癌栓塞治疗的栓塞剂.但是,仅作载瘤动脉的栓塞,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不能完全杀灭瘤细胞.将化疗药物与栓塞剂合用可显著增加抗肿瘤效果.3 胃动脉内化疗栓塞化疗栓塞是化疗药物与栓塞剂同时应用达到栓塞增加化疗效果,而化疗又增加血管栓塞的协同作用.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和延长作用时间.李茂全等[7]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胃动脉灌注FCM(5_FU+CDDP+MMC)与碘化油,仅见胃粘膜细胞肿胀,中性白细胞浸润、上皮细胞脱落、糜烂、无坏死、穿孔,术后30d~45d恢复正常.为临床化疗栓塞治疗胃癌提供了理论基础.周义成等[8]报告用碘化油加顺铂混悬液经胃左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胃癌,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72.7%,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并提出了胃左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胃癌的适应证:①手术无法切除的胃癌,尤其是胃底贲门癌、胃体癌;②胃癌行姑息性切除前后;③癌性溃疡伴大出血者;④肝左叶肿瘤由胃左动脉发出的迷走肝左动脉供血;⑤胃癌肝转移、肝癌胃转移可同时行肝和胃左动脉化疗栓塞.禁忌证:①有重度腹水,极度衰竭,恶液质或明显心、肝、肾功能不良者;②广泛动脉硬化尤其是腹腔干及其分支有狭窄或闭塞时;③已行脾切除,肝总动脉结扎或永久性栓塞后,或胃十二指肠动脉永久性栓塞后.常见的并发症:左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血、黑便、发热等,一般1周左右消失.缺血梗死、溃疡、出血、穿孔少见.王小林等[9]通过对胃左动脉内化疗栓塞COX 生存模型的分析,论述了影响介入放射治疗晚期胃癌生存期的因素:年龄、性别、化疗方案和方法等.说明大剂量对胃癌细胞株敏感的化疗药物与栓塞剂合用动脉内灌注优于单纯动脉内灌注,女性患者生存期优于男性患者,年轻患者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强,疗效优于年长者.李茂全运用碘化油与明胶海绵、MMC、ADM混合后胃左动脉内灌注治疗晚期胃癌,碘化油可携带化疗药物选择性沉积于胃癌组织内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可能与碘化油导向瘤体与碘化油之间静电吸引,以及胃癌组织丰富血管的虹吸有关.同时明胶海绵中央动脉栓塞阻断载瘤血管的血供、杀伤肿瘤细胞指数(药物浓度×作用时间,C×T)明显高于其他疗法,生存率为15.1个月±6.54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因此,载瘤动脉内化疗栓塞是目前治疗中晚期胃癌重要的姑息治疗方法之一.4 胃癌的过继免疫治疗正常机体各T细胞亚群相互作用,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若某一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功能发生异常时,机体可出现免疫紊乱,降低机体抗肿瘤的能力,机体中血液内CD+3/CD+4细胞是最重要的抗肿瘤免疫功能细胞,NK细胞是机体抗肿瘤的天然防线.Sharma等[10]研究进展期胃癌患者外周血CD+3细胞、CD+4细胞、CD+4/CD+8、NK细胞活性均低于正常水平状态,说明进展期胃癌患者总体免疫机能低下,活性均低于正常水平状态,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Kusugamir等[11]证实进展期胃癌患者PBMC产生IFN-γ能力降低,且外周血中IFN-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说明进展期胃癌患者不仅细胞免疫功能缺陷,而且其免疫调节能力下降,机体对胃癌细胞的杀伤能力减退.另外,胃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_2 receptor,SIL_2R)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发生转移者显著高于未转移者,外周血SIL-2R>1000U/ml示预后不良,并且SIL-2R可降低IL-2的生物利用度及其抗肿瘤能力[12,13].因此,外周血清SIL-2R水平可帮助判断体内免疫功能、肿瘤复发转移对治疗反应及预后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改善胃癌患者机体免疫状态,对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非常必要.肿瘤的过继免疫治疗是一种被动免疫疗法,它是将具有杀伤活性的免疫效应细胞如LAK、TIL、CDsAK、单核巨噬细胞或免疫介质如IFN、TNF、IL、Gm_CSF等转输或回输给肿瘤患者,提高机体的抗肿瘤能力,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肿瘤消退.其中LAK、IL是过继免疫治疗常用的方法,疗效确切. 顾琴龙等[14]采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肿瘤区域供血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胃癌,与小剂量rIL_2联合总有效率为66.7%;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 细胞活性明显改善,缩小部分瘤体,改善临床症状.因此,经导管胃动脉内灌注LAK、IL-2与化疗栓塞合用起到协同作用,化疗栓塞减轻肿瘤负荷,使免疫治疗处于最佳状态,而免疫治疗使T淋巴细胞、NK细胞活性大大提高,能够杀伤化疗栓塞治疗后残余的癌细胞,从而减少癌细胞扩散转移的机率,增加免疫介导的化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并提高患者对化疗毒副反应的耐受性.5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1994年法国Ravina等[1]首次报道对16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PVA颗粒行UAE治疗,结果发现术后3个月超声示肿瘤缩小率为20%—80%,开辟了用UAE治疗子宫肌瘤的先河。
不同介入疗法对胃癌肝转移瘤疗效的分析王可武,樊娟,王秀明,张涛,杨丽萍,刘宏杰,朱凌燕,周勤(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三科,安徽芜湖244000)摘要:目的探讨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和单纯肝动脉灌注术治疗胃癌肝转移瘤疗效。
方法分析57例胃癌肝转移瘤DSA 表现,介入治疗方案选择和效果评价。
结果57例中,27例为富血供者,乏血供者30例,富血供者除2例弥漫性病灶外,25例富血供者行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余患者32例行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术。
与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组相比,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胃癌肝转移在肿瘤有效率和控制率有明显提高,TACE组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TAI组为11个月,两组间存在也存在差异(P<0.05)。
结论对于富血供胃癌肝转移瘤,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与单纯经肝动脉灌化疗相比能明显提高疗效。
关键词:肝转移瘤;胃癌;化疗;栓塞Different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liver metastasis inthe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WANG Ke-wu,FAN Juan,WANG Xiu-ming,et al(The Third Department of Oncology,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Wuhu,Anhui Province244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and 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 (TAI)in the patient with liver metastasis from gastric cancer.Methods DSA images findings for57patients with the liver metastasises from gastric cancer were analysed,and selection of intervention therapy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were evaluated.Results Among57pa-tients,27had abundant blood supply,and30had poor blood supply.All patients with hypervascular blood supply were treated by TACE except the2patients with excessive focus,32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TAI.Compared with that of TAI alone,tumour therapeutic response rate and control rate in those under going TACE was statistically higher.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the TACE group was16months,and 11months in the TAI group(P<0.05).Conclusion TACE is an important and safe treatment of the liver metastasis from gastric canc-er,the efficacy of which is better than TAI.Key words:liver metastasis;gastric cancer;chemotherapy;embolism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居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之首。
进展期胃癌手术治疗效果差,淋巴结转移、腹膜播散及肝转移严重影响其预后。
肿瘤复发及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原因,早期胃癌患者即使经根治性手术,仍有50%左右术后因各种复发和转移导致治疗失败。
其中胃癌肝转移的发生率较高,约占16% 25%[1],肝转移是晚期胃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胃癌肝转移目前治疗仍为以采用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虽然联合部分靶向药物治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疗效[2],但昂贵的医药费用使患者难以承担,经肝动脉介入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内部分学者也总结了在消化道肿瘤肝转移中的价值,但这些研究很少阐述胃癌肝转移不同介入治疗方法间的疗效的差异,且介入术后大都没有系统的完善静脉化疗[3-5],本文总结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57例胃癌肝转移患者临床资料,经肝动脉单纯灌注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和氟尿密啶化疗或加栓塞治疗,术后并规范行亚叶酸钙和氟尿密啶静脉化疗4d,现总结分析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57例患者原发病灶均有病理证实。
男32例,女25例,年龄29 76岁,平均52.5岁。
其中12例患者原发灶未切除。
57例患者中,腺癌46例,乳头状腺癌3例,黏液腺癌3例,印戒细胞癌3例,腺鳞癌1例,未分化癌1例。
纳入本研究的病例标准为(1)术后病理或胃镜病理确诊为胃癌,预计生存期≥3月;(2)所有的患者均为CT或/和MR明确合并有肝转移,且肝内转移病灶可被测量,直径≥1 cm;(3)无外科手术适应证,或患者拒绝外科手术;(4)无明显经皮动脉刺肝动脉灌注化疗术禁忌证。
1.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行经股动脉改良Seldinger穿刺,术前评估患者肝转移灶的多少,并结合术中腹腔干动脉或肝动脉DSA造影表现,明确病灶主要供血动脉,以及有无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等情况。
根据DSA表现和转移灶的多少决定介入方式,总结节数≤3个或局限于肝内一叶结节数≤5个富血供病灶行化疗联合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乏血供结节和肝内弥散多发病灶仅行肝动脉灌注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TAI)。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TACE组及TAI组,两组间灌注化疗药物均采用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TACE组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动脉灌注亚叶酸钙300mg、奥沙利铂130mg·m-2、氟尿密啶500mg·m-2,并超选择于病灶供血动脉进行栓塞病灶,栓塞剂用氟尿嘧啶250mg+超液态碘油5 15ml乳化剂,用量多少以肿瘤完全充填为标准,于术后第2天起静脉滴注亚叶酸钙300mg、氟尿嘧啶500mg·m-2共4d。
TAI组仅经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用量亚叶酸钙300mg、奥沙利铂130 mg·m-2、氟尿嘧啶500mg·m-2,术后第2天起静滴亚叶酸钙300mg、氟尿嘧啶500mg·m-2,共4d。
所有患者治疗方案一般按每3周重复一次,具体两周期间隔时间以患者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等情况而定。
如患者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4111·安徽医药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2012Aug;16(8)受的副反应,即中止原治疗方案,如无特殊需治疗6周期。
1.3疗效评价方法对所有被研究对象,每2周期后行肝脏CT或MR检查一次,测量可评价的病灶,多发性病灶时,至少测量3个代表性的病灶。
所有的影像学资料的观察由两名放射学专业医师进行。
疗效的评价标准:采用RECIST标准,即目标病灶完全缓解(CR):所有目标病灶消失,至少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PR):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维持4周以上,无任何病灶有所进展,无任何新病灶的出现;进展(P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稳定(SD):介于部分缓解与疾病进展之间。
非目标病灶CR:所有非靶病灶消失和肿瘤标记物恢复正常;SD;存在一个或多个非靶病灶和/或肿瘤标记物持续高于正常值;PD:一个或多个新病灶或/和非目标病灶进展。
计算两组间肿瘤有效率(ORR= CR+PR)和肿瘤控制率(DCR=CR+PR+SD)。
远期疗效主要观察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并分别计算两组6、12、24个月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
不良反应依照NCI-CTC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Common Toxicity Criteria)标准评价。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登录于EXCEL表中,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处理。
卡方检验统计两组间肿瘤有效率及控制率差异,Long-Rank检验两组间生存率有无统计学差异。
2结果2.1肿瘤血供与原发病灶病理类型的关系根据肝转移瘤DSA表现,分为富血供与乏血供,富血供主要表现为供血动脉增粗,新生血管相对丰富,血流速度较快,沿病灶周围分布,较少见血管湖和A-V瘘,肿瘤染色明显。
乏血供的DSA表现:肝动脉分支弧形移位和牵张拉直,无或仅少量的纤细新生血管,肿瘤多不染色而在肝实质染色的基础上形成肝内多发充缺区,部分病例可未见任何异常。
本组研究病灶中共有27例为富血供者,2例为弥漫性病灶,乏血供者30例。
血供特点与病理类型见表1。
表1血供特点与病理类型病理类型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未分化癌富血供2320101乏血供23132102.2治疗方法与疗效的关系本组研究中27例富血供者除2例为弥漫性转移外,有25例富血供者行肝动脉灌注加栓塞术,2例弥漫性肝转移和30例乏血供者仅行肝动脉灌注术。
所有患者均行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30个月。
TACE组与TAI组两组间近期疗效的比较见表2,数据分析表明TACE 组肿瘤控制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TAI组,两组间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间6、12、24个月生存率见表3,两组间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个月和11个月(图1),经Long-Rank检验两组间生存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 4.48,P<0.05)。
2.3不良反应两组间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肝功能不全,经对症处理及保肝治疗后,大多数能恢复正常。
TACE组中2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发热,持续时间1周左右,经积极对症处理后症缓解,2例出现腹水,经利尿后腹水控制。
本课题中无由于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病例。
表2介入治疗方法不同与近期疗效的关系/例组别n CR PR SD PD ORR/%DCR/% TACE组251184276.0092.00 TAI组3201013931.2571.18表3介入方法对生存率的影响/%组别6个月12个月24个月TACE组92.0056.0016.00TAI组65.6340.638.33图1两组间生存曲线注:TREAT1为TACE组,TREAT2为TAI组3讨论胃癌细胞从原发灶经门静脉转移到肝,在肝窦着床后繁殖、生长,最终形成肝转移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