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肝转移预后影响因素及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7.78 KB
- 文档页数:4
胃癌的病理分期与预后评估指标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它的病理分期和预后评估是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胃癌病理分期的相关指标以及与之关联的预后评估指标。
一、胃癌病理分期胃癌病理分期是根据肿瘤的深度侵犯、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进行划分。
根据国际癌症分期联盟(UICC)和美国癌症学会(AJCC)的TNM分期分类系统,我们可以将胃癌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T分期:T分期是根据原发肿瘤的深度和侵犯范围进行评估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T1期:肿瘤侵犯黏膜层和黏膜下层。
- T2期:肿瘤侵犯肌层。
- T3期:肿瘤侵犯浆膜层。
- T4期:肿瘤直接侵犯周围器官。
2. N分期:N分期是根据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进行评估的。
- N0期:无淋巴结转移。
- N1期:转移至胃癌区域的1-2个淋巴结。
- N2期:转移至胃癌区域的3-6个淋巴结。
- N3期:转移至远离胃的远处淋巴结或大量转移至胃癌区域的淋巴结。
3. M分期:M分期是根据远处转移的情况进行评估的。
- M0期:无远处转移。
- M1期:有远处器官的转移,如肝脏、肺部等。
根据T、N、M三个指标的不同组合,可以确定胃癌的具体分期。
二、预后评估指标胃癌的预后评估指标是评估患者术后生存期和复发情况的依据。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预后评估指标。
1. 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病理分期中N分期的不同组合可以反映淋巴结转移的程度,一般来说,淋巴结转移越少,预后越好。
2. 肿瘤大小:肿瘤大小与患者的预后有关,一般来说,肿瘤越小,预后越好。
3. 侵犯范围:肿瘤侵犯范围也是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T分期中,属于T1和T2期的预后较好,而属于T3和T4期的预后较差。
4. 分子标志物:某些分子标志物的过度表达或缺失也与胃癌的预后相关。
例如,HER2阳性与预后较差有关,而CDH1(E-钙粘蛋白)的突变则与预后较好有关。
5. 年龄与整体健康状况:年龄和整体健康状况也会对胃癌预后产生影响,年轻且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通常有更好的预后。
胃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顾驰江于健春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4年第07期[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胃癌1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52例患者预后满意65例,症状显著改善42例,良好28例,有17例较差。
手术总有效率为88.82%(135/152)。
且15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其1年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6.18%(131/152)和66.45%(101/15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orrmann分型、胃癌组织学类型、胃癌肿瘤所处部位、胃癌肿瘤大小、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度、手术根治程度和术后化疗为影响胃癌患者治疗的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影响胃癌术后预后的因素较多,临床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因素和病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胃癌;手术方式;预后;相关因素[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7-0040-03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4位,病死率仅次于肺癌和肝癌,居各种恶性肿瘤的第3位[1,2]。
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15.42万例,其中41%发生在中国。
手术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诊断率低,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时机[3,4]。
且胃癌手术后易复发,有60%的患者手术后复发,尤其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复发率高达80%,故术后辅助化疗成为进展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5]。
目前研究来看,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的预后因素较多[6-10],但是,尚未达成共识。
本研究就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胃癌1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手术后预后情况以及1年和3年的生存率,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2024胃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意义及治疗策略(全文)摘要新辅助治疗作为局部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已被各大指南所推荐。
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在经过新辅助治疗后,可以达到病理完全缓解,从而获得相对较好的预后。
但局部病理学上的完全缓解是否都能转化成生存获益仍存争议;获得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是否等同于治愈、后续是否需要辅助治疗,这些均尚未明确。
因此,如何预测新辅助治疗后能够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以及甄别出真正治愈的患者是未来探索的方向。
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尽管接受了根治性手术和充分的淋巴结清扫,但其预后仍不尽如人意。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肿瘤分期、提高R0切除率、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生存[l-2]o因此,虽然在适应人群上有所差别,但新辅助化疗作为局部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已被各大指南所推荐;甚至有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在经过新辅助化疗后,可以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从而获得相对较好的预后。
但局部病理学上的完全缓解是否都能转化成生存获益,以及获得PCR的患者后续是否可以豁免辅助治疗,仍然存在争议。
本文从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新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及相关研究进展着手,探讨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获得PCR 的影响因素、预后价值及综合治疗策略,以期为新辅助治疗后获得PCR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一、胃癌新辅助治疗后PCR的现状及影响因素PCR是指在接受新辅助治疗后的胃癌切除标本中,大体观察未见明显肿瘤残留,且在原发肿瘤区域广泛取材,镜下未见肿瘤细胞残留。
对于pCR 的评判标准,有研究认为,原发灶完全缓解即可判断为pCR[3-4];也有研究认为,原发灶和淋巴结均完全缓解才能判断为pCR[5-6]o既往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治疗人群不同、治疗模式不同、治疗方案和周期不同,pCR 率差异较大(2.2%~26.8%)[7-14]o一项收集2004—2016年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National Cancer Database,NCDB)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接受新辅助治疗后接受手术的胃癌患者PCR率只有2.2%[7]O 在FLOT4-AIO研究中,采用FLOT方案(氟尿嚅嚏+亚叶酸钙+奥沙利钳+多西他赛)的pCR率为16%,采用ECF(表柔比星+顺钳+氟尿嚅嚏)/ECX(表柔比星+顺钳+卡培他滨)方案的pCR率为6%[8]O在NeoFLOT 研究中,采用PLOT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pCR率为20%[9]o 在AIO研究中,采用DCX方案(多西他赛+顺钳+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方案的pCR率为13.7%[10]。
影响肿瘤转归与预后的因素中医学中病症转归指的是病的发展变化趋势。
就癌症而言,影响肿瘤患者转归和预后的因素很多。
其中,下列因素尤其值得重视:(-)生物学因素1.肿瘤的生物学特点这包括两大因素:一是分化程度:通常,分化程度越差,生存期越短,预后越糟;但也有部分例外情况。
二是细胞来源及特点:例如,同为非霍奇金病,B细胞淋巴瘤五年生存率可达70%左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约在40%~50%之间,而T细胞淋巴瘤则低于30%。
2.肿瘤的大小Inberg等报告说,胃癌中小于1cm者,预后明显要好,肝癌也有类似情况。
然而,也有资料表明胃癌与肝癌肿瘤体大于2cm以上者,其5年生存率无大变化。
肺癌则肿瘤小于3cm 似乎5年生存率高一些,3cm以上则无明显差异。
可以这样归纳:肿瘤的大小,对预后有一定意义,但只有在小于一定范围时,这种差异才有意义。
因此,这不是最主要的。
3.肿瘤浸润范围各项研究都表明:癌瘤浸润范围,对患者预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局限于局部者,预后较好;浸润较深较广时,预后较差;预后与浸润程度呈正相关。
4.淋巴结转移这对患者预后影响很大。
有研究表明,食道癌患者中,无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34.4%,有淋巴结转移的,5年仅为13.4%;胃癌无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46.2%,有淋巴结转移的仅11.6%。
而且,淋巴结转移多少亦与预后好坏呈正比。
以乳腺癌为例,考察五年生存率,无淋巴结转移的为74.5%,1~2个淋巴结阳性者58.7%,3个以上者35.8%,7枚以上阳性者,五年平均生存率更低。
因此,通常以为,这是影响预后的最为重要因素。
5.癌瘤的间质反应癌瘤的间质反应是指癌瘤组织与周边,包括瘤床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的反应以及结缔组织变化。
研究表明:癌瘤周边边缘不清者,预后差;清晰者,预后相对较好;周边有明显纤维包裹者,预后好,无明显包裹者,预后差;周边淋巴细胞反应的程度也与预后呈反比,反应越厉害,预后越好。
NDRG1基因表达与胃癌转绷关机制的研究RelationshipofNDRG1expressionwithgastriccancermetastasisanditsrelatedmechanismsinl眨astrlcCancer'一研究生:堂壹整导师:戴垒丛论文课题起止时间:至Q!Q生2月二2Q!圣生圣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2013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申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我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f!,一箩一研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医科大学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中国医科大学。
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为中国医科大学,且导师为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单位亦署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内容除外),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手段保存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67896777一一~一~绩~~~成~~一研~~~科~~~问~历~期~简述学谢人综在致个·中文论文摘要·NDRGI基因表达与胃癌转移及相关机制的研究刖吾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全世界恶性肿瘤第四位,死亡率居癌症死因第二位,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每年约有17万人死于胃癌。
胃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如生活习惯、饮食种类、环境因素、遗传素质等有关,也与慢性胃炎、胃息肉以及长期幽门螺杆菌(唧)感染等有一定的关系,而这些因素最终导致胃癌的机制尚不明确。
中华医学会胃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 局部复发或单一转移因素胃癌的治疗局部复发或单一转移因素胃癌是一类需要特殊关注的胃癌群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随着药物治疗有效率的提高,这类患者仍然具有局部治疗乃至根治的机4.Hf这类患者的治疗缺乏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数据,证据大多来源于回顾性或样本量较小的文献数据;转移部位不同,接受的局部治疗策略也不同,预后也不同,每个患者都接受的是相对个体化的治疗;包括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介入科及营养科等的MDT团队在这类胃癌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主要包括局部复发,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卵巢转移以及腹膜转移的治疗(1)术后局部复发胃癌的治疗:胃癌根治性术后局部复发包括手术野复发和区域淋巴结转移,对于此类患者,基本治疗策略按复发转移性胃癌处理。
如果局部病灶及区域淋巴结可根治性切除,优先推荐MDT讨论,进行个体化的局部治疗,包括手术或者放疗等。
相对于单纯化疗而言,同步放疗联合化疗的OS也显著延长(13.4月与5.4月)。
(2)初诊单一转移因素胃癌的治疗: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6a2∕b1):REGATTA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6a2∕b1)转移,手术联合化疗具有良好疗效。
JCOG0405研究报道SP化疗2周期后序贯D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手术,有效率为64.7%z R0切除率82%,3年生存率为58.8%;国内前瞻性研究亦显示,对于胃癌孤立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新辅助化疗联合根治性手术,有效延长患者的DFS(1类推荐证据)推荐意见18:按复发转移性胃癌处理,全身系统治疗是其基本治疗策略,术前化疗联合根治性手术是可选策略②肝转移:肝脏单一远处转移是指肝单发转移病灶直径≤5cm,转移灶局限于一叶且不累及血管和胆管。
研究表明,接受肝转移灶切除术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未接受手术的患者(中位OS:23.7个月与7.6个月)。
此外,与系统化疗相比,系统化疗联合射频消融(RFA)处理肝转移灶可明显延长生存,中位OS达22.9个月。
诊断病理学杂志2022年5月第29卷第5期•395 •doi:10.3969/j.issn. 1007-8096. 2022. 05.003胃癌PD-L1及c-Met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意义*陈瑚,黄建平,冯昌银,杨映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福建医科大学消化道肿瘤研究所,福州35_)[摘要]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l(P D-L l)及间充质-上皮转化因子(c-M e t)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意义及二者相关性。
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共208例。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胃癌 组织中P D-L1及c-M et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胃癌组织中P D-L1-T P S阳性率为14. 9%, PD-L1 - C P S阳性率为37. 0%,女性中PD-L1 - T P S阳性率(25. 5%)高于男性(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〇. 05)。
c-M et高表达率为37. 5%,脉管瘤栓阳性组(47. 1%)高表达率高于脉管瘤栓阴性组(34. 7%),c-M et高表达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低于c-M et低表达者,分别为42. 5%及64. 6%,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〇.〇5)。
胃癌组织中P D-L1及c-M et的表达存在正相关(P<0.05)。
结论c-M et与P D-L1在胃癌中 表达,其中c-M et与脉管瘤栓及预后差相关。
胃癌组织中P D-L1及c-M et的表达存在相关性,这为未来胃癌免疫治 疗联合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胃腺癌;PD-L1; c-M e t;临床病理特征;生存预后[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096(2022) 05-0395-06Correlation of PD-L1 and c-Met in gastric cancer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CHEN Hu, HUANG Jian-ping, FENG Chang-yin, YANG Ying-hong ( Department o f Patholog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Union Hospital/Institute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y Fiuhou350000, Chirm)Corresponding author:HUANG Jian-ping (E-m ail:45678197@)Abstract :O 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and correlation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PD-L1 ) and mesenchymal 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 (c-M et) in gastric cancer.M ethods A total of 208 cases with complete clinical data in our hospital in 2014 were collected. The expression of PD-L1 and c-Met in gastric cancer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D-L1 and c-Met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PD-LI-TPS and PD-L1-CPS in gastric cancer was 14. 9% and 37. 0%,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rate of PD-L1-TPS in women(25.5%)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men (11.1%).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highexpression rate of c-Met was 37. 5%. The high expression rate of vascular tumor thrombus positive group (47. 1%)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egative group (34. 7%).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high expression of c-Met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ith low expression, 42. 5%and 64. 6% ,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 05).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PD-L1 and c-Met (P<0. 05). Conclusion c-Met and PD-L1 are expressed in gastric cancer, and c-Met is associated with vascular tumor thrombus and poor prognosis.The expression of PD-L1 and c-Met in gastric is correlated, which provides a basis for immunotherapy combined with targeted therapy for gastric cancer in the future.Key w o rd s:Gastric adenocarcinoma;PD-L1 ;c-M et;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Survival and prognosis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 全球胃癌新发病例位于恶性肿瘤发病率第5位、死 亡率第4位[|]。
《血清前白蛋白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一、引言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对于胃癌患者的预后,除了传统的病理分期、肿瘤标志物等指标外,寻找更多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显得尤为重要。
血清前白蛋白(PA)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学指标和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近年来在肿瘤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前白蛋白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以期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某医院近三年内收治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xx例。
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胃癌。
同时,选取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共xx例。
2. 检测方法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前白蛋白水平。
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理类型、TNM分期等。
3. 统计方法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等。
三、结果1. 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比较本研究发现,胃癌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群(P<0.05)。
同时,随着TNM分期的增加,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呈下降趋势。
2. 血清前白蛋白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较低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生存时间较短(P<0.05)。
进一步分析发现,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无显著相关性,但与TNM分期密切相关。
TNM分期越晚,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越低,预后越差。
3. 影响因素分析通过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分析发现,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也对预后有影响。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胃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较低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生存时间较短。
这可能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
四种特殊类型胃癌的诊治本文原载于《国际外科杂志》2015年第1期胃癌除了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等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之外,一些特殊组织学类型和临床病理特征的胃癌,如神经内分泌癌、肝样腺癌、淋巴上皮瘤样癌、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偶有遇见。
因其诊断和治疗有其特殊性,我们在此作一综述。
1 胃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neoplasm,NEN)是一组起源于弥散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恶性实体肿瘤。
根据分化程度的不同,又分为高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fine tumor,NET)和低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fine carcinoma,NEC)。
胃NEC只占胃NEN的6.0%~7.8%o和所有胃癌的0.52%,诊断困难,预后极差。
1.1诊断胃NEC属于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一般无类癌综合征表现,临床表现与一般胃癌类似,从症状上鉴别较为困难。
胃镜是早期诊断胃NEC的主要手段。
但胃镜检查阳性率较低,可能与胃镜活检组织取材小,且肿瘤组织常有异质性,镜下形态和低分化腺癌或恶性淋巴瘤等难于区分有关。
所以,对临床怀疑胃NEC的患者,建议取活检时标本量要足够大,深度要达到黏膜肌层,以提高早期胃镜检查的准确率。
胃NEC的各种辅助检查单一运用时敏感性低,特异性差,导致其术前诊断困难。
胃NEC的最终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胃NEC分为大细胞和小细胞两种类型,常出现多灶性,伴有坏死、脉管浸润和/或神经浸润,且核分裂象>20个/10高倍视野。
目前临床诊断时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Ckpan、Syn、CgA、CD56和Ki一67。
我国2011年形成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诊断共识中,将Syn、CgA作为诊断NEN时必须同时检测的项目。
同时,联合检测多种免疫标志物有助于提高检测敏感性,减少漏诊。
1.2治疗手术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已在胃癌治疗方面得到了大部分临床医师的认可。
TACE序贯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替吉奥方案治疗胃癌肝转移的疗效观察丁德权;崔方博;陈媛媛【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序贯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替吉奥方案治疗胃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选取胃癌肝转移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42).对照组患者接受TACE序贯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动脉灌注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TACE 序贯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替吉奥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甲胎蛋白(AFP)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ALT、AST、AF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发生了骨髓抑制、肝功能不全和胃肠道反应,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经相应的对症治疗后均好转.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骨髓抑制、肝功能不全和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8.00个月(95%CI:14.10~22.01个月),对照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4.00个月(95%CI:11.02~16.50个月).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序贯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替吉奥方案治疗胃癌肝转移的疗效优于TACE序贯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动脉灌注化疗方案,且大多数患者对不良反应均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癌症进展》【年(卷),期】2019(017)004【总页数】4页(P431-434)【关键词】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奥沙利铂;替吉奥;胃癌;肝转移【作者】丁德权;崔方博;陈媛媛【作者单位】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肿瘤介入科,安徽马鞍山 2430000;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肿瘤化疗科,安徽马鞍山 2430000;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肿瘤化疗科,安徽马鞍山2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在晚期胃癌患者中,肝脏是胃癌远处转移的常见器官之一[1]。
·论著·肝样腺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基于SEER数据库的研究张晓杰袁赵东兵*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北京100021【摘要】目的探讨肝样腺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数据库(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 database,SEER数据库)的肝样腺癌病例。
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
主要结局是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次要结局是癌症特异性生存期(cancer specific survival,CSS)。
结果共有139例肝样腺癌患者被纳入研究。
肝样腺癌主要分布在男性(55.4%)、老年人(62.8%)、肺部(41.7%)和消化系统(39.6%)。
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个月。
1年和3年的OS和CSS分别为32.9%、36.1%和14.7%、17.3%。
多变量分析显示远处转移(HR=2.477,95%CI:1.091~5.622,P=0.030),高T分期(T2,HR=4.444,95%CI:1.014~19.466,P=0.048;T4,HR=3.341,95%CI:1.007~11.080,P=0.049)是OS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原发部位手术治疗(HR=0.580,95%CI:0.345~0.975,P=0.040)是O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此外,高T分期(T2,HR=8.058,95%CI:1.645~39.481,P=0.01;T4,HR=4.022,95%CI:1.052~15.375,P=0.042)是CS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原发部位手术治疗(HR=0.556,95%CI:0.322~0.960,P=0.035)是CSS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肝样腺癌在老年人、男性、肺部和消化系统中更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