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患者122例临床

  • 格式:pdf
  • 大小:73.13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上市,药疹患者有增加趋势,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本科2008~ 2010年住院药疹患者共122例,作者对其情况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科住院患者122例,男69例,女53例,男女比例为1.3∶1,年龄4~78岁,平均(4

2.25±11.45)岁。其中有58例(47.54%)明确由1种药物引起,这些患者药疹发生前曾使用单一品种药物或联合用药中有一种是常见引起药疹的药物,其他是长期使用的药物,其余64例(52.46%)用药2种以上。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立即停用致敏或可疑致敏药物,大量饮水、静脉滴注,促进药物排泄,对轻症者给予抗组胺药、维生素C治疗,对中度者除抗组胺药物,再给予地塞米松5~10mg/d,对重症药疹患者,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5~30mg/d,同时加强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感染,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单独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病情仍不能控制者,联合应用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400mg/(kg·d),可缩短病程,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和不良反应。2结果

2.1致敏药物的种类引起药疹的药物主要有抗生素、解热镇痛药、血清及生物制品类、中(成)药等。抗生素56例(45.90%),包括青霉素18例,头孢菌素类22例,喹诺酮类5例,大环内酯类4例,磺胺类3例,其他抗感染类药物4例(其中异烟肼3例,氨苯砜1例);解热镇痛药19例(15.57%);血清及生物制品类15例(12.30%),包括破伤风抗毒素6例,精制抗狂犬病血清8例,干扰素1例;中(成)药类11例(9.02%);抗癫痫类8例(6.56%),全部为卡马西平;抗痛风类9例(7.38%),全部为别嘌呤醇;其他类4例(

3.28%),包括拉莫三嗪1例,地芬尼多2例,甲巯咪唑1例。

2.2药疹的类型药疹的类型有9种,主要致敏药物与皮疹类型的关系,见表1。表1显示,药疹类型前4位依次为发疹型、荨麻疹型、多形红斑型、重症多形红斑型。发疹型和多形红斑型主要由抗生素引起(62.86%,55.00%),荨麻疹型主要由血清及生物制品引起(5

3.57%),重症多形红斑型主要由抗痛风药和抗癫痫药引起(63.64%)。

2.3疗效及转归122例药疹患者,有1例慢性肾病患者死亡,该患者有慢性肾炎史,因肾衰竭死亡,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

药疹患者122例临床分析

饶燕,刁庆春(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重庆400011)

【关键词】药疹;致敏药物;回顾性研究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0-1557-02中图法分类号:R595.3文献标识码:B

表1致敏药物与皮疹类型的关系(n)

致敏药物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喹诺酮类

大环内酯类

磺胺类

其他抗感染药物类

8

9

4

1

荨麻疹型

4

3

1

固定型

2

发疹型

多形红

斑型

3

4

1

2

1

重症多形

红斑型

2

1

泛发性

脓疱型

1

1

2

中毒性表皮

坏死松解型

1

剥脱性

皮炎型

1

湿疹型

2

2

合计

18

22

5

4

3

4

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5月30日第28卷第10期J Mod Med Health ,May 30,2012,Vol.28,No.10

关于医学论文中的作者署名和志谢

我国著作权法公布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医学科技期刊必须严格执行著作权法。为此将本刊对作者署名和志谢的有关要求重申如下。

一、作者署名的意义和应具备的条件

1.署名的意义:(1)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2)医学论文是医学科技成果的总结和记录,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创

造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对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并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的客观指标,是应得的荣誉,也是论文版权归作者的一个声明;(3)作者署名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信息,互相探讨,共同提高。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改。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在作者姓名后按序对应排列。

2.作者应具备下列条件:(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

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应列入致谢部分。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在每篇文章的作者中需要确定1位能对该论文全面负责的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如在来稿中未特殊标明,则视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是同一人时,在论文首页脚注通讯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附本人亲笔签名同意在本刊发表的函件。集体署名的论文于文题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于论文首页脚注通讯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将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列为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只列1位,由投稿者决定。

二、志谢

在文后志谢是表示感谢并记录在案的意思。对给予实质性帮助而又不能列为作者的单位或个人应在文后给予志谢。但必须征得被志谢人的书面同意。志谢应避免以下倾向:(1)确实得到某些单位或个人的帮助,甚至用了他人的方法、思路、资料,但为了抢先发表,而不公开志谢和说明;(2)出于某种考虑,将应被志谢人放在作者的位置上,混淆了作者和被志谢者的权利和义务;(3)以名人、知名专家包装自己的论文,抬高论文的身份,将未曾参与工作的,也未阅读过该论文的知名专家写在志谢中。被志谢者包括:(1)对研究提供资助的单位和个人、合作单位;(2)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和个人;(3)协助诊断和提出重要建议的人;(4)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5)作出贡献又不能成为作者的人,如提供技术帮助和给予财力、物力支持的人,此时应阐明其支援的性质;(6)其他需志谢者。

本刊编辑部

!!!!!!!!!!!!!!!!!!!!!!!!!!!!!!!!!!!!!!!!!!!!!!!!"

!!!!!!!!!!!!!!!!!!!!!!!!!!!!!!!!"

!!!!!!!!!!!!!!!!!!!!!!!!!!!!!!!!!!!!!!!!!!!!!!!!"

!!!!!!!!!!!!!!!!!!!!!!!!!!!!!!!!"

读者·作者·编者

续表1

致敏药物与皮疹类型的关系(n )

致敏药物解热镇痛药类血清及生物制品类抗癫痫类抗痛风类中(成)药类其他合计

70005135

荨麻疹型

315002028

固定型

2000026

发疹型

多形红

斑型

30213020

重症多形红斑型

10340011

泛发性脓疱型

1000005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

1022017

剥脱性皮炎型

1012005

湿疹型

0000105

合计

191589114122

3讨论药疹是药物通过注射、内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很多,常见的致敏的药物主要是解热镇痛类药、磺胺类、安眠镇静药(以巴比妥类较多),抗生素类(以青霉素多见)和中草药[1]。但目前国内许多资料显示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主要为抗生素、解热镇痛类、中成药、抗癫痫和抗痛风药物[2-5]。本研究结果显示:引起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依次为抗生素类(45.90%)、解热镇痛类药(15.57%)、血清及生物制品类(12.30%)、中(成)药类(9.02%)、抗痛风类(7.38%)、抗癫痫类(6.56%)。抗生素中以头孢菌素为主要的致敏药物,与国内部分报道相同

[3,6-7]

,但与部分研究报道的青霉素是引起药疹的主要致

敏药物有所不同[2,4,8-9]。这可能与头孢菌素抗菌谱广、疗效好,临床广泛应用有关。解热镇痛药多数为复合制剂,且品种繁多,滥用现象严重,是导致药疹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抗痛风药和抗癫药主要引起重症药疹。

为了减少药疹的发生,临床医生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尽可能减少用药品种,做到合理、规范用药,一旦出现药疹,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

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51.[2]张超英.518例住院药疹患者致病药物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2,31(1):11-12.[3]谢淑霞,赖维,陆

春,等.202例药疹的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

杂志,2000,29(2):84-86.

[4]何志新,甘

戈,王宝玺.539例药疹临床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6,39(12):703-705.

[5]薛文辉,陈长斌,张成志.145例药疹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1,17(3):174.

[6]徐艳萍,方洪元,纪岩文.药疹151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3):158-159.

[7]李腾蛟,林贤娜.273例药疹临床分析[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0,

17(3):201-203.[8]徐

晖,许益汉,单海东,等.药疹567例临床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

志,2001,34(3):205.[9]

史玉玲,高

飞,卫

威,等.168例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8,37(12):774-775.

(收稿日期:2012-03-26)

(本文编辑:谭晓芸)

·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