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2例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螺旋CT在胰岛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胰岛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胰岛细胞瘤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6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例。
结果7例胰岛细胞瘤均富血供,边界清楚,平扫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部分可见胰腺轮廓改变,增强后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呈高密度,门脉期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
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多较小,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体积较大。
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胰岛细胞瘤的检出、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胰岛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诊断胰岛细胞瘤为神经内分泌性肿瘤,临床罕见[1]。
目前治疗胰岛细胞瘤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彻底切除肿瘤,因此术前定位诊断是手术切除的关键。
螺旋ct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扫描层薄,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三期增强扫描,清晰显示病灶,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从而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本文回顾性分析7例胰岛细胞瘤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探讨螺旋ct对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5年1月~2011年12月有完整资料并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瘤7例,男4例,女3例,年龄21~65岁,平均46.3岁。
7例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6例均为胰岛素瘤,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例。
6例胰岛素瘤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饥饿、心慌、头晕、意识障碍及昏迷等低血糖症状,空腹胰岛素试验阳性。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例无临床症状,体检彩超发现胰腺占位,生化检查无异常。
1.2检查方法使用ct机为geprospeedai型螺旋ct及philipsbrilliance16层螺旋ct。
检查前患者空腹,扫描前30min及扫描开始前各口服温开水500ml以充盈胃和十二指肠。
常规ct平扫后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100ml,流率3ml/s。
注入造影剂后行25s动脉期、6os门脉期及3min延迟期的三期扫描,扫描结束后部分病例行冠、矢状位重建多方位显示病灶。
文章导读胰岛素瘤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患者会出现很多严重的症状,所以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比如需要做生化检查,另外要对患者的胰岛素瘤进行定位检查,知道胰岛素瘤所处的具体部位,在确诊病情后,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比如通过手术的方式切除,那么患上胰岛素瘤会有哪些症状呢?胰岛素瘤临床表现:胰岛素瘤常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表现,即:低血糖症状、昏迷及精神神经症状,空腹或劳动后易发作。
1.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为低血糖引起的代偿性反应,如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心悸、手颤腿软。
2.意识障碍因低血糖所致脑细胞缺乏葡萄糖所致,如精神恍惚、嗜睡、昏迷等;也可表现为头脑不清、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等。
3.精神异常为低血糖反复发作,大脑皮层受到进一步抑制的结果,症状多种多样,严重者有明显的精神症状,有时被误诊为精神病。
4.颞叶癫痫与癫痫大发作相似,为最严重的精神神经症状,发作时知觉丧失、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
检查:1.生化检查血尿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HbA1c水平、肿瘤标记物。
2.升糖激素检测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F及24小时UFC,IGF-1及生长激素空腹值,甲状腺功能,24小时尿儿茶酚胺;必要时可行相关轴系兴奋试验。
密切监测血糖,血糖降低时抽血查静脉血糖、胰岛素、胰岛素原、C肽,可同时查尿酮体。
必要时行饥饿试验。
3.筛查循环中抗胰岛素抗体。
4.胰岛素瘤的定位检查经腹部超声、内镜超声、胰腺灌注CT、奥曲肽显像,必要时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
5.筛查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诊断:密切监测血糖,证实患者存在Whipple三联征。
胰岛素瘤常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表现,即:1.低血糖症状、昏迷及精神神经症状,每天空腹或劳动后发作;2.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3.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可立即消失。
且需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并分析已有实验室检查结果,寻找其他病因的线索,如导致低血糖的药物、严重疾病、升糖激素缺乏以及非胰岛细胞肿瘤等。
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2例
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属于无特征性内分泌表现的肿瘤,该病临床少见,主要发生于青年女性。
本文旨在加强对非功能胰岛细胞瘤的认识,现将收集的2例经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的病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1:女性患者,23岁。
该患者于7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中腹胀痛,持续性,无恶心、呕吐等。
于县级医院行超声检查示“右腹腔肿物”未经治疗,腹痛自然缓解。
近3 d来呕吐胃内容物多次,量少。
查体:于右中腹扪及一15 cm×12 cm类圆形肿物,质韧,活动尚可,无压痛。
CT表现:胰头部见一巨大肿块影,边缘清,密度不均,内见片状低密度影。
肿物大小为12 cm×10 cm,十二指肠、胆囊及腔静脉受压。
CT诊断:胰头占位,术中所见:胰头部肿物,表面光滑,有被膜与肠系膜上静脉粘连紧密,分离肠系膜上静脉,切除胰头及肿物并移出。
病理诊断:胰岛细胞瘤。
病例2:女性患者,28岁。
主诉右腹不适2年余,进食不畅3个月,加重1个月,现腹部胀满,疼痛,无胆管梗阻表现。
查体发现右上腹部饱满,触及一质硬肿块,有轻度压痛,按压后不适。
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CT平扫:胰头区巨大肿块影,呈混杂密度,内见实性、囊性密度及点状钙化。
肿块与周围结构分界欠清晰,占位明显。
增强: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囊性未见强化。
术中发现:胰头部巨大肿块,大部分为实性,部分有囊性感。
与下腔静脉、腹主动脉、门静脉轻度粘连,局部包绕,十二指肠升部受压严重,致使十二指肠不全梗阻,胆总管上缘受压致不全梗阻。
术中病理:胰岛细胞瘤(恶性)。
行血管分离,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
2 讨论
胰岛细胞瘤分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前者多见,后者少见,仅占15%[1]。
年轻女性居多。
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因不产生内分泌症状,临床发现一般较晚,故肿瘤体积通常较大,与本文2例均相符。
增大的肿瘤可产生占位效应,压迫十二指肠、胆总管或主胰管时,可出现腹部隐痛不适、胀满,甚至梗阻性黄疸。
压迫门脉系统可引起门脉高压的表现。
但由于肿瘤位置深在,边界常不清楚,活动度小,触之常有不适感,而压痛常不明显,本文2例报告均压迫消化道引起恶心、呕吐及进食不畅等症状,均伴有腹部不适感,无或轻度压痛表现。
例2在术中发现胆总管上端不全梗阻之胆道压迫症状。
腹部肿块也是本病的最主要的表现,2例中均在查体时触及肿块。
以上这些重要的临床表现,为肿瘤的发现及定性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但CT检查是肿瘤定位、定性最可靠而简单易行的手段,可以准确地观察原发灶的部位及浸润、转移等[2]。
对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良恶性的诊断,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3]认为:瘤细胞的异型性、核分裂相多和瘤细胞侵犯局部和周围组织器官时,即使未发生转移,也应诊断为恶性,如例2中局部血管受侵犯,符合恶性的表现。
腹部超声和CT是诊断该瘤的首选方法。
手术切除是本病惟一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沈正荣,彭淑雍.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普外临床,1997,12(1):7-10.
[2]冯亮,陈君坤,卢光明,等.CT读片指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
[3]王敖川,王曙光,何振平.非功能胰岛细胞瘤13例诊断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14(8):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