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追求语文本色
- 格式:pdf
- 大小:325.05 KB
- 文档页数:2
返璞归真追寻本味〔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味;原点;情感在听语文课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们这样的评议:“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语文味似乎淡了一些”。
到底什么才是语文呢?什么才是语文味呢?什么是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叶圣陶先生当年在解释语文学科命名的缘由时就是这样说的。
提倡语文味,追寻语文课程的原点思维,是浮躁功利后的返璞归真,是地地道道的本色语文。
因此,站在语文课程思维的原点上,追寻语文课程原点思维与语文味两者的有机对接,确实具有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追寻本真,聆听课堂的静水流声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超越功利的、纯粹的课堂,是心与心的融通,情与情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师生彼此浸润在一种美好的氛围中,享受着语文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
1.让课堂回归平静。
新课程背景下的许多语文课,细细梳理,归纳各种要素,我们很快便可以得到一种“范式”:课前让学生充分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说、能读、能唱、能演。
教师像导演一样,穿针引线,让这台“戏”演得热闹而精彩,却导致了语文课的“变味”。
这种热闹不消除,新课程永远只会浮在半空中,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2. 让课堂真实、朴实。
所谓真实,是指真实的教的过程、真实的学的过程、真实的情感历程。
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叶澜认为,一节好课的标准有“五实”:(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平平淡淡才是真”,课堂一味地追求“奇”,追求“花”,其结果是教师和学生都脱离了“真”,虚情假意,言不由衷,不要说感动别人,就连自己也感动不了!3.让学生学会倾听。
在许多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同学的发言,不听老师的点拨引导,只顾自己的“倾情表白”。
返璞归真之旅论文:返璞归真之旅芳菲四月,我们感受着古都南京细腻丰盈的人文气息,走进依旧古朴典雅的东南大学,参加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对于我们每一位与会者来说,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幸福。
走近经典,亲近名师。
名师的课堂,让我们体会到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名师的教学理念,更为曾经迷茫的我们指明了方向。
那就是:语文教学要回归自然和简单,语文教学要走向平实,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一、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读”领风骚语文教学方法,一直是花样百出,争议不断,在如此纷繁的语文环境里,铅华洗尽,返璞归真,追求本色,那就是语文课仍然要体现的——以读为主。
朗读教学一直是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蕃茄太阳》,为我们演绎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学真谛。
在朴素无华的教学中,“读”是贯穿于整堂课的灵魂。
课堂教学中,于老师始终渗透着这样一种理念:“读书要学会欣赏,慢慢读,书里有无限风光。
”是啊,慢慢读,才能静心面对眼前文本,才能深刻领悟作者意图,才能细细品味语句玄妙。
于老师按照行文顺序指导学生默读、范读、个别读、齐读……一步步引领孩子读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镜头一:慢慢读,读出“灰色的大楼”、“灰暗无比的心情”,连用两个“灰”之妙。
镜头二:慢慢读,悟出“明明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妈妈的笑”是心底隐隐作痛的笑。
镜头三:慢慢读,品出引号背后的含义。
第一处是明明的笑给了“我”光明、希望、温暖……第二处是明明的爱心,正是有了爱的传递,人类才有了文明。
是啊,慢慢读,才可品出内涵,品出情感;慢慢读,才是善待学生,给学生时间空间。
让我们铭记于老师的“读书要学会欣赏,慢慢读,书里有无限风光”的谆谆教诲,带着孩子们一路读去,感受文字里的无限风光。
二、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以读促写返璞归真,追求本色语文,提倡语文味的课堂。
简言之,那就是语文应该在课堂上多朗读,借课文教孩子说话,写话。
返璞归真——本色的语文课堂本色语文,就是让学生徜徉在内涵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去感受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滋养稚嫩的心灵,用自己积淀的语言文字去放飞心灵,让学生吮吸着汉语言文化的乳汁健康幸福地成长。
本色语文说白了,就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
很欣赏王菘舟老师的一句话:“语文老师要用语文的眼睛看语文,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去挖掘语文的内在韵味。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
”这就是说本色课堂的语文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红娘”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动脑、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教学的主导作用,要把握教学的主导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围绕教材和大纲,确立教学目标要求和任务,这在教学中是主“靶子”、是核心。
用“矢”射“靶”——用教学目标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在讲授每一节课的时候,应当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这一节课干什么?他需要学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这样学生学习目的就明确,效率也就高了!2教师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教学设立了目标,而不去实施,只能是“猪鼻子插葱”,到头来,教学也只是摆架子罢了。
3教师要紧扣教材,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新颖的、灵活教法组织教学,以教材为依据,把教学最终目的落到点上。
教材是文本,是编者精心编写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能体现和蕴含知识点。
因此,教师必须理解、吃透、深挖教材,这样才能传达教材所蕴含的知识点,才能用更为恰当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语文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著名语文教学大师于漪在这方面堪称模范,她的“听、说、读、写,以思为线”,则是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成功经验。
返璞归简——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思考作者:黄淑云阅读次数:5更新时间:2010年11月20日【字体:大中小】文章摘要:新课程改革己多年,小学语文的决策者、研究者、实验者,以高涨而真诚的热情进行着课改实践。
改革与实验的建设性、创新性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学及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期。
巅峰时刻,既要领略无限的风光,又要回望历程的弯-新课程改革己多年,小学语文的决策者、研究者、实验者,以高涨而真诚的热情进行着课改实践。
改革与实验的建设性、创新性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学及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期。
巅峰时刻,既要领略无限的风光,又要回望历程的弯曲。
这“弯曲”之处更多的在于课堂教学实践对课程理念的曲解与泛化,以及在此支持下的学习方式与教学行为的繁琐和无度。
只有回归简约,语文课改才能真正地走向成熟;语文教育实践者也只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守望简约,语文教学方能返朴归简。
一、本色前提———用好语文书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的中介。
“本体不能忽略,丢掉就不是语文课了。
语文课不能没有语文,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科书。
文本是孩子学习最重要的结构。
三个目标的落实主要靠文本。
课标修订中提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然而有的教师看到课程标准上说“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就着眼于此,对文本“加强渗透、大胆整合”,忽视了课文这个最直接、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把语文课上得面目全非。
入选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语文课应该以学生为本位,注重语文的本体,强调文本本身……挖掘文本资源,其实教科书是最最基本的语文资源。
”张庆先生的这番论断入木三分,让我们对如何改变“语文少了,关于语文多了”有了较明确的方向,在语文教学中,要始终把握无论怎样综合,都要让“关于语文”服务语文,要“务本”。
返璞归真回归本色古人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
”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智能,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进行有效教学、形成高效课堂。
那如何实现理想的高效阅读课堂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与认识。
一、返璞归真,构建简约课堂。
崔峦先生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大道至简”,阅读课堂旨在删繁就简,“清洗”冗繁的阅读课堂,彰显简约之美。
简约,就是要回归宁静,实中求活,活中求变,变中求新;简约,就是要少一些课件翻飞、视频播放,除去粉饰与花哨,留足时间让学生诵读、品味、思索、想象、揣摩、推敲、讨论、动笔,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
1、目标要简明──简明而不失品位,整合“三维目标”。
简明的教学目标,是实现简朴课堂的保证。
如果把课堂比作一条船,简明的目标就是精确的航向,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课堂教学时用简明的教学目标做向导,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引领学生步步前行。
阅读课堂教学最忌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似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聚焦“三个维度”和阶段目标,依据文本特点和单元训练重点,拟定简明的教学目标,彻底解决一两个阶段目标。
2、内容要简约──简约而不失精彩,精选“核心知识”。
简约的教学内容,是实现简朴课堂的关键。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学生学习的精力是有限的。
因此,精选简约的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之前必须深入研读课标、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吃透学生,锁定学生需要什么知识。
瞄准课文的特点、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以便做到“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比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教学伊始引导学生聚焦“奚落”一词切入学习;理解“奚落”后,围绕“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研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明白“奚落”的含义,领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
洗尽铅华呈素姿返璞归真为语文摘要:伴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推进,一些语文公开课失去了交流学习的本真味道,开课流于形式之后,听课者更是变得“麻木”了。
真正的语文公开课教师应该自如、从容、朴实,学生应该天真、活泼、快乐,给人的感觉不做作,是自然的、真实的,没有演戏的成分。
要构建这样常规的即兴式的“原生态”语文公开课应从改变教师原有的思维定式,捕捉学生自然生成的问题,保留常态中的可取之处,还原本真的语文课堂教学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语文公开课;原生态;常态;本真伴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推进,人们对于公开课的反思和改革的呼声日益增高。
现如今的一些语文公开课,叫人雾里看花,让人“欲语还休”!多媒体的滥用、各种形式的讨论、合作,在热闹了一阵子以后,师生都出现了疲态。
笔者认为,课堂上教师的自如、从容、朴实,学生的天真、活泼、快乐,给人的感觉不做作,是自然的、真实的,没有演戏的成分,这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一、溯本求源,探究庐山真面目——现状分析为何大多数语文教师在公开课教学时,不敢把平时那种原汁原味的、常规的语文教学课堂呈现给大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1.把公开课教学当成示范教学来对待。
因此,总想把最完美的课呈现给大家,展示给其他教师,为了完美,就必须求新求异,不怕“走火入魔”,多次彩排,多次试教,多次修改完美,力求没有瑕疵。
2.把公开课教学当成展示教师教学水平的平台。
因此,总担心学生不配合,为了能配合,就要先安排学生发言的顺序、发言的角度,甚至还要安排学生故意出错,这样的错肯定在教师可以调控的能力之内,不会失去面子,又使听课的人感觉很“真实”。
这时的语文教师成了十足的表演者。
3.怕在评课时被人家揭短,怕付出了辛劳却没有听到赞许。
因此,公开课教学不能“授人以柄”,必须多拿几个班来“磨刀”,并且不管什么班都严格按照一种教学计划执行,总要上出一种“授之以渔”的味道来。
二、返璞归真,寻找本真的语文课堂教学——原生态的回归原生态本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术语。
返璞归真,还语文之本色----浅谈促进语文高效教学之策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程改革与研究中,我尝试带着去繁就简,返璞归真,追求教学无痕、水到渠成的境界,还语文之本色的理念。
结合我校‚三学‛‚五环‛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创出自己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高年级语文课堂效率的‚三步曲‛——课前自学、当堂训练、有机拓展,以平平淡淡的教学心态、清清楚楚的教学形态、扎扎实实的教学常态、轻轻松松的教学生态把学生领到无边快乐的知识海洋,观知识海洋的浩瀚,听知识海洋的乐音,悟知识海洋的真谛。
学生在乐学、会学、善学中,不知不觉提高思想情操,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本人以为,本色语文就是指实实在在抓住语文文字本身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本色语文,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心浮气躁,不旁逸斜出,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品析语言的神采意蕴,为终生的语文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色语文,追求的是教学无痕、水到渠成的境界,一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言‚生气远出,妙造自然‛。
课堂第一曲:课前自学、质疑是课堂高效的‚前奏‛。
学习是实践的过程,学生没有对文本接触,没有对文本独立的理解,课堂没有独立的参与,独立的体验,独立的思考,他们学习的记忆就不深刻。
我深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确实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只有经过亲身实践体验,才可能刻骨铭心,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才智。
因此,我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认真进行完成‚预习五步曲‛——三读文、查生字、画问题、赏析句段、提问题,让学生对文本有大致的理解。
学生的自学目标和要求明确了,准星瞄准了,有了导航灯,思想也会变通了,自学起来也就顺畅自然,效果也很好。
如:我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因此不但对鲁迅先生有所了解,而且也了解到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思考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返璞归真——追求语文本色
发表时间:2011-08-03T15:14:33.467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第38期供稿作者:田华兴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有些课堂已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色,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四川南部中学田华兴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有些课堂已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色,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
在课改实施中,究竟该如何去教语文?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发自内心的困惑。
“一切伟大的真理、伟大的训诫,其实都是最容易明白的;一切好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常规的。
”本色语文就是立足于文本的言语,符合学生的认知,营造良好的言语氛围,引导学生咀嚼感知言语,激活学生认知的体验,生成学生的言语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看来语文教学应该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还它的本来面目。
一、固本强“基”,凸现语文课堂的平实美
语文课堂我们提倡固本强“基”,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所决定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
在一次“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题培训学习中,听了一位专家执教的《孔乙己》,就见识了一节本色的阅读课,它的本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本色导入
这位老师的导入方式简洁实用,没有渲染的语言,没有翻新的花样,就是根据授课时天气环境、场景、教室氛围,结合所要讲的课文内容,用巧妙的语言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当时,时值深秋,天气有点冷,他走上讲台发现下面不太安静,于是说:“同学们,遇冷,人们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热汤或饮酒等方式来暖身子。
近百年前,也是这样的秋后,有一残疾人来酒店喝酒。
他是为了御寒吗?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他以前是什么样子?他以后又会怎样?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
”(板书课题)这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学生纷纷打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这样的导入方式没有花架子,充满了“语文味”,这位老师是在用语文的方式导入新课。
2.本色理解
审视该老师的阅读理解过程,贯通全文的一个问题是:谈谈孔乙己的偷。
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这个主问题的引领下,师生共同设计了四个讨论题:
⑴孔乙己偷了什么,为什么偷?
⑵偷的结果怎样?
⑶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在哪里?
⑷孔乙己的偷值不值得同情?
学生讨论之后,该老师重点讲析:
⑴由“偷”引出“酒”,表现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
⑵由“偷”引出“笑”,表现社会环境的冷漠;
⑶由“偷”引出“打”,表现封建社会的罪恶;
⑷由“偷”引出“情”,表现作者对孔乙己又怒有哀的态度。
可见,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地从以上四个方面解释作品的思想内涵。
该老师选择一个内涵丰富的点切入课文;变这个切入点为线索,牵动学生阅读和思考;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课文讲析。
可以说,在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该老师始终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因素,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和依托,不仅让学生搞明白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是什么”,还让学生搞明白这些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即“表达的是什么”,还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的,即“怎么写的”。
我认为:只有铆定语言文字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3.本色结课
本色的语文课不仅让学生去触摸语言文字、关照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还会放飞语言文字。
这节课的最后,该老师安排了一个“练笔”环节,以《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之后》为题写一篇短文。
于是学生的情感在放飞,语言文字在放飞。
学生发自肺腑的心声,我们感受到饱含真情的语言文字是温润的,是震撼的,是有生命力的。
这就是本色语文的魅力。
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本色”,是“本真”,是“原汁原味”,是“原生态”!
语文课就应该以“语”为本,排除虚脱与浮躁,摒放混乱与偏颇,应实打实地在语文基础上下工夫,让固本强“基”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支柱,让语文课堂彰显平实美。
二、删繁就“简”,流淌语文课堂的简约美
许多语文教育专家都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本色语文课堂追求简约与高效。
有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端午的鸭蛋》,在剩下的15分钟里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关注社会,体验生活”,让学生回忆过去自己及家人是怎样过端午节的;接着“话佳节”,看屏幕上的图画,请学生说出这些风俗;再接着“对对联”;然后就如何“保卫”传统节日,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殊不知,这样就把语文的人文性无端地拔高了,而且拔得很高。
他竟用了课堂1/3的时间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围绕“节日”进行探究,循序渐进,实属不易。
但若放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话,学生收效会更加显著。
时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几乎成了所有公开课的必需品,学生只要对着屏幕看、读就行,一堂课45分钟,真正放在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少得可怜。
“新课程”评价一堂课时,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学有所获,是否学得扎实,落脚点是否在于“落实”二字上,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走过场。
因此,我们应慎重地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情况,选择科学而高效的教学手段,力求让教学手段简化而实用,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导致“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三、反璞归“真”,打造语文课堂的和谐美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性质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良倾向,工具性的牺牲,人文性的过盛,文化性的越位。
我们只有认清语文
课程的性质,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让新课改中忌讳的“训练”重新回归课堂,进行语言欣赏、积累等语言实践,加强工具性,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本色的;我们应该归还新课改中缺失的文本阅读的时间,适减人文性;我们应该在新课改中,轻轻松松地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琅琅的读书声重新回归,将吹拉弹唱PK下去,使文化性到位。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成为有源之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在人类文化这一背景下,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也就是说,要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注重教学中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教师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学生首先了解的是体现“人文性”的内容,而要掌握这门语言工具,则必须进一步学习、体会文字的精美和结构的精巧,并加之日积月累的语言储备和日常生活的观察与体验,一旦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才能找到并熟练使用语言工具。
同样,教师指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文字时,要让学生亲身感悟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哲理、情趣、价值,让学生徜徉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领略人生的崇高境界。
经过这种指导和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感才能得到和谐发展,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倡导本色语文,绝不是封闭、守旧,而是在坚守语文本色之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追求。
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
因此,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