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央行支付系统运行风险控制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0.12 KB
- 文档页数:2
基层央行支付结算监管的困境与解决途径1. 引言1.1 基层央行支付结算监管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基层央行的支付结算监管工作变得日益重要。
基层央行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和保障支付安全的责任。
当前基层央行支付结算监管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基层央行在支付结算监管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升。
由于技术设施和实力的不足,基层央行往往无法及时全面地监控支付系统的运行情况,导致监管缺失和漏洞存在。
基层央行支付结算监管面临着各种新型支付工具和技术的挑战。
随着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兴起,监管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传统监管手段无法满足监管需求。
基层央行的监管人员素质和水平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些基层央行缺乏专业的支付结算监管人员,监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
基层央行支付结算监管现状虽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也为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通过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效能,基层央行可以更好地履行其监管职责,保障金融系统安全稳健运行。
1.2 基层央行支付结算监管面临的困境基层央行支付结算监管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层央行支付结算监管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由于基层央行的经费和人才配置相对有限,很难面对日益复杂的支付结算市场环境和技术变革。
基层央行支付结算监管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随着支付结算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基层央行缺乏适应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能力,导致监管手段滞后于市场需求。
基层央行支付结算监管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不够完善。
当前监管体制存在层级不清、责任不明确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法机制,容易导致监管漏洞和失职现象的出现。
基层央行支付结算监管面临国际化和跨境合作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基层央行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跨境支付结算的监管水平和能力。
这些困境不仅影响了基层央行的监管效果和稳健性,也阻碍了支付结算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有效解决这些困境,需要加强基层央行监管人员的培训和引进、提升监管技术水平、完善监管体系和法律制度建设、增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机制等措施。
基层央行会计核算业务风险控制效能分析摘要: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是中央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担负着反映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状况、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的任务。
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以下简称abs)上线后,随着会计核算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其瞬间到账的快捷在促进经济发展、方便社会公众的同时,也加大了会计核算风险防范的难度。
本文首先分析了abs会计核算模式下主要风险源,接着对现行会计核算风险控制体系效能进行了评价,指出其存在的主要缺陷。
最后,本文就如何提升会计核算风险控制效能从建立实时监督体系、完善“大内控”工作机制、细化风险控制目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整合优化操作流程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会计核算风险控制效能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是中央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担负着反映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状况、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的任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民银行为适应金融改革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会计核算方式,先后开发推广了单机版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会计核算业务四集中系统、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以下简称abs)。
尤其是abs通过与支付系统的连接,减少了资金周转环节,提高了资金清算效率。
但是随着会计核算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其瞬间到账的快捷在促进经济发展、方便社会公众的同时,也在会计核算领域生成了一些新的风险环节和风险点,加大了会计核算风险防范的难度。
一、现行会计核算模式下主要风险源分析abs的上线实现了人民银行会计集中核算,其在支付清算方式、账务组织、业务流程等方面与旧的核算系统大不相同,其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从实践来看,现行abs会计核算模式下主要存在以下风险源:(一)制度风险制度是系统安全运行、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制度缺失或有章不循,容易造成管理和操作的随意性,从而引发风险。
制度风险主要变现为:一是制度修订滞后于系统发展,近几年来,abs多次升级换版,但有关制度的修改完善并没有及时跟上,一些业务缺乏制度约束或制度与实际业务操作脱节,造成风险控制无据可依,形成控制盲点;二是有些规章制度过于原则化、概念化,缺乏实施细则,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差。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将所有的政府性财政资金全部集中存放到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行开设的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必须由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支付的一种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财政部门对各预算单位的经费不再事先预拨,财政资金的使用,由各部门根据细化的预算自主决定,财政部门核对后准予支出,财政资金将由单一账户进行转账结算。
通过集中支付改革,增强了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调度能力,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解决了过去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和多户头存放问题,防止预算单位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等等,但在集中支付改革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从依兰县实际情况出发,针对集中支付改革中遇到的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基本情况依兰县财政从2009年10月起进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准备工作,从第一批的20个预算单位试点运行,直到2013年全面推行,共有180多个县直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集中支付代理银行为1家。
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已实施4年多。
参加改革试点的预算单位行政运行正常平稳运转,改革成效明显,基本达到了改革的预期改革目标,解决了过去财政资金层层拨转,财政收入层层汇缴、流经环节多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资金的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确保财政性资金安全、及时、准确支付与清算。
集中支付改革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监督主动权有待增强。
以往对于财政资金的支拨,国库部门要预先审核预算拨款的合规性,通过同城系统拨往预算单位的开户行,再由预算单位自行进行资金支付结算,发挥着预算执行的事前监督作用。
上线后,财政资金的支拨不再由人民银行逐笔拨付预算单位,而是由商业银行逐笔支付给收款单位或商品和劳务提供者,日终再与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清算。
这样,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由过去的主动拨付变为被动清算,因而无法实施对财政资金支出的及时监督。
因此,国库集中收付实施后,国库监督作用的相对削弱,不利于财政资金合理利用的有效监督。
(二)系统建设有待完善。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国库资金的拨付管理发生重大变革,涉及面广且工作量大,只有以现代化的国库管理操作系统、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资金清算系统为依托,才能确保国库资金支付的安全高效和快捷。
浅谈基层央行支付结算风险防范与控制
吴洁;张广君
【期刊名称】《河北金融》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支付结算风险是银行在运用结算工具从事货币活动、资金清算过程中可能遭受的损失.随着银行支付结算渠道的扩大,票据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基层央行支付结算在风险防范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更好地履行央行支付结算职能,保障资金的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支付结算管理定位、存在的风险、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控制措施四个方面探索建立支付结算资金风险防范体系,提出完善防范体系的措施.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吴洁;张广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晋中市中心支行,山西晋中030600;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石家庄0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0.46
【相关文献】
1.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J], 王晓枫;杨小青
2.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结算风险问题研究 [J], 王飞;戢春秀
3.支付结算体系及银行支付结算风险控制的对策分析 [J], 王桂兰
4.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影响 [J], 王雅
5.浅谈支付结算体系及银行支付结算风险控制 [J], 谷瑞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风险控制分析摘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本文结合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践,从信息系统、管理制度、资金支付及资金核算4个方面对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风险进行简单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提高管理风险意识;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日常工作制度;完善稽核规定和内控制度;建立风险预警应急组织机构和联动机制。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风险;防范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5-0058-03我国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以来,从根本上改变了财政资金拨付方式,极大提高了财政资金集中度,提高了资金效率。
然而,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资金风险也随之从“分散”转为“高度集中”。
因此,对国库集中支付风险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风险,把风险降到最低,对我国国库集中支付的风险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国库集中支付风险分析防范国库集中支付风险,首先需对各类风险进行分析。
国库集中支付中的风险可以分为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制度风险、资金支付风险及资金核算风险四类。
1、信息系统风险信息系统风险是指由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程序的不完善和网络环境安全性不够而产生财政资金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大多数采用GFMIS系统,国库支付的整个过程,从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经费拨款中的基本支出代编计划并下达开始,预算单位编制计划、录入申请,支付局审核、打印支付令,代理银行确认支付,清算银行清算资金,直至回单登记、对账和核算,都通过GFMIS 系统网上操作,如果出现大面积停电、系统不稳定,或者由于硬件设备的损坏和计算机病毒的攻击等原因,造成系统崩溃,将影响财政资金的正常支付,造成财政资金支付信息的失真和财务数据的丢失,从而形成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风险。
2、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风险是指由于国库集中支付相关管理制度本身的不健全而造成集中支付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现代化支付系统环境下基层央行会计风险与内部控制思考现代化支付系统环境下基层央行会计风险与内部控制思考周敬泽(中国人民银行呼伦贝尔市中心支行内蒙古呼伦贝尔市021008)摘要:现代化支付系统在提高资金清算效率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若干问题,容易形成会计风险隐患。
本文结合基层央行会计工作实践,分析了现代化支付系统环境下会计风险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基层央行;会计风险;内部控制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2)12-0060-03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和大额实时、小额批量支付系统,是作为资金最终结算者的人民银行进行会计核算和支付清算的主要业务平台。
随着我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快速发展,尽管上述核心业务系统在提高资金清算效率、降低资金风险、减轻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存在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系统及其运行监控和维护功能有待改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难以满足现实工作需要等问题,形成会计风险隐患。
针对这些问题所引致的各种风险,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正是本文所探讨和分析的重点。
一、当前基层央行会计风险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一)法律基础不完善,不能满足支付系统运行和监管需求一是现代化支付系统无专门的操作立法。
基层央行执行的《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操作规程》、《现代化支付系统管理办法(试行)》等都是部门规章,支付体系的一些监管手段、处罚和责任追究缺乏充分的法律支撑,容易发生法律风险。
二是相关法律滞后于会计业务发展。
从手工到电子化再到网络化,会计账务组织发生了明显变化,但现行的《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均基于手工核算和实物形态票据,对于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运用影像和支付密码等技术形成的支票影像和电子信息,未像对纸质票据一样有着极为严密的规定,对支票电子信息的法律效力一直未予承认,一旦产生支票纠纷,银行就面临着出票人索赔风险,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参与支票截留的可行性和积极性,也可能形成会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