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运会城市体育场地建设发展效应与新常态发展模式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最新城市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现状分析
近年来,城市体育发展迅速,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现状:
1. 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政府加大了对城市体育设施的投入,建设了更多的运动场馆、健身房和体育公园,提供更多的运动场地供市民使用。
2. 运动参与人数逐渐增加: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改善生活方式。
3. 体育产业发展迅猛:城市体育产业链不断完善,涵盖了运动器材、服装鞋帽、健身器械、培训机构等多个领域,为城市经济增加了新的增长点。
4. 体育赛事和活动丰富多样:各种体育赛事和活动在城市中频繁举办,如马拉松比赛、篮球联赛、足球友谊赛等,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对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市体育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对策:
1. 提供更多的体育设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投入更多的资金,在城市中修建更多的体育设施,满足市民多样化的运动需求。
2. 加强体育教育:在学校和社区加大体育教育的力度,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兴趣和惯。
3. 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政府应出台政策支持体育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提升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
4. 加强体育赛事和活动的组织:通过举办更多的体育赛事和活动,增加市民的参与度和体育体验感,提高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结论
城市体育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市民共同努力。
通过提供更好的设施、加强教育、推动产业发展和丰富赛事活动,可以促进城市体育的长期健康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的体质和生活质量。
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某城市建设一个新的运动场馆的可行性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某城市建设一个新的运动场馆的可行性分析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体育运动的普及化,建设一个新的运动场馆在某城市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对该城市建设新运动场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建议。
一、背景介绍某城市作为一个发展迅速且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市,体育设施的供给与日俱增。
然而,已有的运动场馆与人口增长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
因此,建设一个新的运动场馆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市场需求分析1. 体育运动的普及程度通过对该城市体育运动普及度的调研发现,人们对于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较高。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健康问题,并且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2. 运动场馆资源的供给状况目前,该城市已有的运动场馆设施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市民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
市场上的运动场馆资源供给状况不足,市民普遍反映需要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场馆。
3. 竞争对手分析尽管市场上已有一些运动场馆,但大部分场馆配置有限且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建设一个新的运动场馆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市民关注和参与。
三、可行性分析1. 技术可行性新运动场馆所需的技术设备和基础设施可以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进行实施。
目前市场上已有成熟的运动场馆建设方案可供参考,技术上的可行性较高。
2. 经济可行性(a)投资成本分析建设新运动场馆所需的投资将包括场地选址、设备采购、人员培训等方面。
通过市场调研和与相关供应商的洽谈,我们估计总投资额在X万元左右。
(b)盈利预测根据对市场需求的分析以及竞争对手的状况,我们可以估计新运动场馆的日均客流量为XX人次。
结合市场收费标准,我们预计新场馆的年盈利额约为XX万元,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3. 社会可行性(a)就业岗位增加新建运动场馆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例如,运动教练、维护人员等职位的需求将会增加,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城市运动会举办的效益研究———以第七届城市运动会为例邵建才杨闯建华东交通大学体育学院【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南昌举办第七届城市运动会后给南昌带来的各方面影响的持续程度和影响程度的效益研究,以及提升南昌城市的各方面效益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分析。
并结合我国城市在利用赛事推广产生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城市管理者选择和开发赛事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运动会效益“七城会”给南昌带来的各方面影响的持续程度和影响程度有多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如何,是否是将来七城会的举办趋势,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七城会”的赛事规模也在扩大,随之而来的是高额的经济投资。
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东西部地区和南北地区经济差异较大。
能够承办如此大规模体育赛事的城市和省份也不多。
导致的结果就是“城市运动会”一直在少数几个发达的城市间轮流坐庄举办,而经济欠发达城市举办“城市运动会”的机会就相对较少。
众所周知,承办体育赛事是一个地区人民参与体育的最直接形式,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可以影响居民的体育观念和当地的竞技体育水平。
在“六城会”后一项由新华日报集团和湖北省体育部门及武汉市相关部门组织的一项湖北省民意调查中显示:老百姓对“六城会”的知晓度达96.5%;92.2%的人认为“六运会”有利于“加速城市建设,改进市容市貌”,82.4%的人认为有利于“扩大地域影响,进一步提升武汉的知名度”,76.8%的人认为可以通过“六城会”增强快乐感和荣耀感,65.7%的人认为有利于“聚集商机和人气,促进经济发展”,60.7%的人认为有利于“增强体育知识,普及全民健身意识”。
从这次初步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这种多城市举办的模式,无论在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上都是可喜的,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了城运会中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体育的魅力,让更多的人学习到了体育知识。
同时这种南昌市举办的模式及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在这样的一个体育赛事中,也体现南昌发展计划。
我国体育场馆的快速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体育场馆建设也获得了快速增长。
体育场馆是体育运动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承载着各种体育赛事和活动,也是促进国民健康、增强国家体育实力的关键基础设施。
本文将探讨我国体育场馆快速发展的原因、影响以及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深入分析,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我国体育场馆建设的现状与趋势,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在引言部分,将对我国体育场馆快速发展的概况进行概述,说明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通过分析快速发展的背景和原因,探讨国内体育场馆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整个文章,分析我国体育场馆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影响,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和思考。
整篇文章将从整体到细节,逻辑清晰,内容完整,以呈现我国体育场馆快速发展的整体画面。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对我国体育场馆快速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了解其背景和原因,探讨其对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同时,本文也旨在展望未来我国体育场馆发展的趋势,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体育场馆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2.正文2.1 快速发展的背景我国体育场馆的快速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家体育事业的不断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为体育场馆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另外,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已经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
这种体育热潮推动了各地政府加大体育场馆建设力度,以满足民众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此外,我国成功举办了多次大型体育赛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这些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声誉,也促进了我国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
体育场所建设可行性分析引言体育运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体育场所的建设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体育场所的建设是否可行,需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对体育场所建设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
经济可行性分析体育场所建设涉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经济可行性是考虑的首要因素之一。
首先,体育场所建设将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体育场所可以成为举办各类比赛和活动的场地,吸引大量的观众和参与者,从而带动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并为城市带来可观的税收收入。
其次,体育场所建设也将刺激当地的投资和消费。
在体育场所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材料和设备的采购,这将激发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增长。
同时,体育场所的存在也会吸引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体育比赛,促进当地居民的消费,增加市场需求。
然而,体育场所的建设也需要考虑到资金来源和维护成本。
建设资金可以通过政府投资、企业捐赠或者社会募资等方式筹集,但需仔细评估其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体育场所的维护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包括场地的维护、设备的更新等。
经济可行性的评估需要在全面考虑投资和回报的基础上进行。
社会可行性分析体育场所的建设对于当地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体育场所可以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场所,满足市民的日常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占地面积日益有限,人们的体育锻炼空间也在减少。
因此,建设体育场所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提供更多的锻炼场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体育场所的建设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团结。
体育运动具有凝聚人心、增进友谊的作用,通过体育场所的建设,人们可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增强社区活力,并促进不同社区间的交流与融合。
这对于城市的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体育场所的建设也需要考虑到与当地居民的利益相协调。
在选址和规划过程中,需要广泛咨询居民和相关利益主体的意见,在保证项目实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和利益。
城市体育赛事举办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近年来,城市体育赛事的举办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
城市体育赛事不仅仅是一场球赛或比赛,它们背后隐藏着一种隐藏的力量,能够对城市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体育赛事举办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城市体育赛事促进经济发展城市体育赛事作为一个大型活动,往往会吸引大量的观众和游客。
观众和游客的到来意味着商机的增加。
他们为城市带来了巨额的消费,不仅增加了当地商家的收入,还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赛事还需要场馆、酒店、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支持,这些都会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投资。
二、城市体育赛事提升城市形象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形象,吸引更多的人们关注和了解这个城市。
通过体育赛事,城市可以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软实力。
同时,成功举办体育赛事还会给城市带来可持续的宣传效应,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名片。
三、城市体育赛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往往需要丰富的基础设施支持,例如场馆、交通、酒店等。
为了承办体育赛事,城市通常会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这不仅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也为城市其他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城市体育赛事丰富居民生活城市体育赛事给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让居民有机会观看到国内外顶级的比赛和运动员的风采。
同时,举办体育赛事还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社会融合,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五、城市体育赛事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体育赛事的举办通常需要大量的资源,包括能源、水源等。
为了更好地举办赛事,城市需要考虑如何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做到可持续发展。
这将促使城市在能源、交通、环境等方面进行创新,推动城市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结论城市体育赛事举办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赛事的举办为城市带来了经济增长、形象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机会,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新的娱乐方式,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论体育场馆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许月云;许红峰【摘要】Stadium construction shows a positive,inverse or no correlation to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building of ports venues,which will pull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third industry,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urban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Besides,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 architecture,optimizing the urban space and environment as well as stimul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rrounding area.Urban economy,area environment and city planning are important prerequisites for yielding benefits of the sports venues.%体育场馆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必然性、无相关或负相关、可能性三种结果;体育场馆建设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不仅对建筑业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同时还能有力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体育场馆建设对丰富城市建筑的内涵和实践,优化城市空间和环境,展示城市形象,推进城市环境更新,带动所在区域空间功能的集聚和区位价值的提高,拉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经济基础、用地环境、城市规划是体育场馆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发挥体育场馆建设效益的重要前提。
【期刊名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2)004【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体育场馆;城市发展;互动【作者】许月云;许红峰【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05推进城市化进程是中国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运会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效应与新常态发展模式研究一、制约因素分析1.规划建设与选址因素体育场馆是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的地标性建筑,大型城市在体育赛事结束之后往往会将体育馆当作城市宣传的地标。
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与选址因素是市运会与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效应的制约因素之一,市运会前期的场馆规划建设与选址,需要全方位地考虑是否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重点要考虑土地的合理规划使用。
新建的体育场馆是否会对土地造成污染,是否破坏生态环境,都是重点考虑的问题。
2.建材的使用及处理因素目前,体育赛事场馆建筑材料是对人类伤害较大的辐射因素,这些材料的辐射来源是异常的放射性元素。
装饰石材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花岗岩,另一种是大理石,这两种石材中都含有一定的放射性元素,而这些元素在衰变的过程中会产生放射性物质。
人类长期吸入高浓度的含有放射性的空气,会对肺部造成辐射伤害,并引起多种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细胞病变,形成癌细胞,丧失生命。
场馆中会配备洗浴等设施,这些设施当中也会含有放射性物质,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3.城市空气、水质、电磁、噪声污染等因素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造成的城市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其中因体育赛事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值得关注。
表1为重庆五运会之前主要污染物年度均值变化。
通过表1可以发现,自2011年以来,重庆市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以及可吸入颗粒物(PM10)都有了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年稳步提升。
2011~2013年期间,大部分污染物的浓度值基本相近。
可见,新常态下,市运会举办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定位分析表2中给出的是重庆五运会之后,各项政策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效果,对比五运会前夕,城市环境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仍与预期效果相差较远。
分析以上数据可知,新常态下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效应的市运会定位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体育比赛想要顺利举行,绿色的理念是不能缺少的。
市运会城市形象发展效应与新常态发展模式研究一、市运会与城市形象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1.市运会可促进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市运会作为体育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是影响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市运会的举办能够提高市民的自豪感,提升市民的整体素质和城市形象。
2.城市形象发展与市运会的联系第一,市运会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市运会的发展能够带动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内涵相统一。
第二,市运会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助推器,市运会的举办不仅能推动城市发展,还能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
二、市运会与城市形象发展效应之间的相互制约因素1.交通及城市公共设施因素城市交通状况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好转,城市交通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交通及城市公共设施是举办市运会的重要基石,因此,城市需要构建方便、快捷、发达的交通枢纽。
2.人文素质因素人文因素作为影响市运会举办的重要因素,是记录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3.城市标语因素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展开,城市标语因素对市运会的举办也有着重要影响,市运会的体育标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会加大市运会的宣传力度,并带动人们积极参与其中。
三、基于新常态下城市形象发展效应的市运会发展定位1.城市形象发展概述城市形象指的是城市公众对城市内外的概述及评价,而这也是城市与大众、城市与城市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其中既有物质因素,也包含精神因素。
2.新常态下市运会与城市发展定位(1)新常态下市运会与城市经济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因市运会而产生的赛事旅游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赛事举办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
随着市运会的举办,城市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得到正面宣传与报道,可吸引大批游客,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2)新常态下市运会与市民素质。
重庆市第五届运动会的举办体现了重庆市民的责任心,从赛事的举办到结束,重庆市民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并自发参与志愿活动。
城市体育赛事举办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在当今社会,城市体育赛事的举办已成为城市发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方面。
体育赛事不仅仅是一场场竞技比赛,更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城市的发展也为体育赛事的举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
一、城市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一)经济推动举办城市体育赛事能够直接带动城市的经济增长。
首先,赛事的筹备和举办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场馆建设、设施更新、赛事组织等方面,这将刺激建筑、交通、通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为了举办奥运会,许多城市都新建或改造了大量的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这些项目不仅在赛事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赛后也成为了城市的新地标和重要的公共设施。
其次,体育赛事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和观众前来,带动旅游、餐饮、住宿、购物等消费领域的繁荣。
这些游客的涌入不仅增加了城市的旅游收入,还为当地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机,促进了就业和创业。
例如,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举办城市的酒店入住率大幅上升,餐厅和商场的营业额也显著增加。
此外,体育赛事还能够吸引国内外的企业赞助和投资,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为城市的招商引资创造有利条件。
赛事期间的广告宣传和媒体报道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市的优势和特色,吸引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二)社会促进城市体育赛事的举办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区归属感。
当整个城市都为了一场赛事而共同努力时,人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会油然而生。
市民们会积极参与到赛事的筹备和志愿服务中,共同为赛事的成功举办贡献力量。
这种共同的目标和努力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同时,体育赛事能够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
赛事的举办会激发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城市会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多的运动场所和机会。
这有助于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提升生活质量。
天津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规划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天津作为中国重要的城市之一,一直致力于体育运动的发展。
2013年成功申办2021年全国青年运动会,使得天津成为了全运会的举办城市。
为了保证全运会的顺利举办,天津市政府着手进行体育场馆建设规划研究。
天津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规划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提升天津城市的体育设施水平,促进全民健身活动,以及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全运会作为中国体育运动的盛会,将为天津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机遇。
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场馆建设规划研究,可以有效提高全运会举办水平,扩大赛事影响力,推动城市体育事业的长期发展。
在背景介绍部分,本文将对天津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规划研究的背景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全运会的重要性、现有体育场馆的基础设施情况以及未来体育场馆建设规划的必要性。
通过对这些背景信息的展开,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天津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规划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对天津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规划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优化现有体育场馆设施,提升天津市的体育赛事举办能力。
通过分析现有体育场馆的基础设施情况,找出存在的瓶颈和问题,进而制定未来体育场馆建设规划,为天津全运会的顺利举办提供支持。
通过可行性分析,评估各种场馆建设方案的实施可行性,确保投入产出比达到最优。
研究还将具体讨论规划研究的内容和重点,明确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为天津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天津市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提升城市形象和体育产业发展水平。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的核心部分,决定了整个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本文研究中,我们将采取多种方法,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我们将进行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和综合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天津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规划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从而为研究提供深入的理论基础。
我们将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
天津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规划研究天津是中国的大城市之一,素有“北方之门”的美誉,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城市。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津的文化体育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为承办2025年全运会,天津市政府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规划建设世界一流的体育场馆,以展示天津城市建设的新形象。
本文对天津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规划进行了研究。
一、现状分析目前,天津的体育场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主要体育场馆距离城市中心较远,交通不便;其次,一些体育场馆建设年代较早,设备比较陈旧,无法满足现代化的要求。
因此,需要对天津的体育场馆进行规划和改善。
二、建设目标为满足2025年全运会的要求,天津市政府制定了以下三个建设目标:1、规划建设新型体育场馆,包括主会场和若干分会场。
2、确保体育场馆的质量,使之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不仅能承办全运会,也能吸引更多的国际级比赛。
3、优化场馆布局,提升场馆的利用率,降低维护和管理成本。
三、建设规划1、游泳馆温泉山游泳馆是天津现有的主要游泳馆,但其建设年代较早,装备和设施都已经比较陈旧。
为了承办全运会,天津市计划建设一所新的世界一流游泳馆。
新游泳馆建筑面积将达到6000平方米以上,包括两个游泳池,其中一个设有场地看台,可容纳8000人。
2、羽毛球馆羽毛球馆是全运会的重要比赛项目之一,必须满足高标准的设施和场地条件。
天津市计划建设一所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可容纳9000人的羽毛球馆。
该馆不仅将设有主场馆,还将配套建设训练馆、保健中心、宾馆等设施。
3、华丽的体育馆华丽的体育馆是一所集体育比赛、体育展览、文艺演出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
天津市规划建设一所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可容纳20000人的华丽体育馆。
馆内将设有可变形的看台,以适应不同比赛的需求。
4、曲棍球场曲棍球是一项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但天津市目前没有一个合格的曲棍球场。
因此,天津市计划建设一所国际标准的曲棍球场,场馆面积约为12500平方米,可容纳6000人。
城市体育设施规划与发展城市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发展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体育事业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体育设施规划的必要性、规划的原则、规划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体育设施规划的必要性城市体育设施规划对于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城市体育设施规划能够提供多元化的体育场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体育需求。
其次,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提高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节约土地资源和资金投入。
最后,规划的实施可以推动城市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软实力。
二、城市体育设施规划的原则城市体育设施规划应遵循科学性、适宜性、可持续性的原则。
科学性指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体育需求的客观规律,确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适宜性意味着规划方案要符合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和居民的实际需求,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可持续性要求规划方案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低的维护成本。
三、城市体育设施规划与发展的关系城市体育设施规划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规划是指导发展的蓝图,目标明确、系统完整的规划方案是推动城市体育设施的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而发展则是规划的落地实施,规划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需要通过实际的发展来验证。
规划和发展紧密结合,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城市体育设施的良性发展。
四、未来发展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体育设施规划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在不断增多。
未来的城市体育设施规划和发展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注重平衡,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体育设施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二是注重绿色环保,推动可持续发展,将体育设施融入到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中;三是注重创新,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体育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供更优质的体育服务;四是注重共享,建设开放共享的城市体育设施,提高设施利用率,推动城市体育事业的发展。
城市群体育赛事一体化的发展优势、障碍束缚、发展路径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二、城市群体育赛事一体化的发展优势 (5)2.1 市场规模与需求 (7)2.2 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8)2.3 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 (9)2.4 政策支持与引导作用 (10)三、城市群体育赛事一体化的障碍束缚 (11)3.1 制度与政策制约 (12)3.2 资金投入与运营管理 (14)3.3 基础设施与资源共享 (15)3.4 人才队伍与专业素养 (16)四、城市群体育赛事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17)4.1 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 (18)4.2 推动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集聚 (19)4.3 构建开放包容的体育赛事体系 (21)4.4 提升赛事品质与综合效益 (22)五、结论与展望 (24)5.1 研究结论 (25)5.2 发展前景与趋势分析 (26)一、内容描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发展优势、障碍束缚和发展路径三个方面对城市群体育赛事一体化的发展进行分析。
分析城市群体育赛事一体化的发展优势,城市群体育赛事一体化可以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资源,提高赛事的观赏性和参与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观众,促进旅游消费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的软实力。
城市群体育赛事一体化还有助于加强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
探讨城市群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的障碍束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面临诸多问题,如赛事组织和管理难度大、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赛事宣传和推广不力等。
不同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共赢发展,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提出城市群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三是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赛事组织和管理水平,提升赛事品质;四是加强宣传推广,提高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
城市体育与体育设施规划的案例研究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城市体育和体育设施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研究来探讨城市体育与体育设施规划的重要性和挑战。
案例研究:某市体育设施规划背景信息:该市位于人口密集的地区,城市规模较大,人口超过200万。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该市缺乏足够的体育设施和公共空间,导致市民缺乏足够的机会参与体育活动。
因此,政府决定进行体育设施规划,以提供更好的体育环境和服务。
规划目标:1.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设施:包括室内体育馆、室外运动场、健身中心、游泳馆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
2.优化空间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合理划定各类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确保市民可以方便地接触到体育设施。
3.提升设施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对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养,提供高品质的设施和专业的管理团队,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良好的使用体验。
4.促进体育文化发展:通过体育设施规划,培养市民的体育意识,加强市民对体育的热爱和参与,推动体育文化的繁荣。
规划执行:1.多部门合作:政府相关部门、城市规划机构、体育协会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体育设施规划,形成协同合作机制,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2.土地调查和评估: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确定适宜建设体育设施的地点和规模,充分利用现有土地,避免浪费资源。
3.参考经验和借鉴先进城市: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学习先进的体育设施规划理念和管理模式,为本市的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4.公众参与:通过听取市民的意见和需求,将市民的意见纳入规划决策,增加规划的可执行性和公众的满意度。
规划成果与效果评估:1.体育设施建设: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建设了一批室内外体育设施,包括多个大型综合体育馆、公园运动场等,有效提高了城市的体育设施供给能力。
2.市民参与度提高:通过提供更多的体育设施和丰富的体育活动,市民的体育参与度明显提高。
不仅有更多市民参与到业余体育活动中,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和体育项目。
城市体育场馆建设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体育运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体育运动不仅对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社交互动有益,还能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为了满足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城市体育场馆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体育场馆建设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城市体育场馆建设的必要性城市体育场馆建设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为城市提供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场所。
无论是国际级的体育比赛还是本地的校园运动会,城市体育场馆都是举办这些活动的理想场所。
其次,体育场馆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场所。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体育运动成为了人们缓解压力和保持健康的最佳选择。
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方便、安全、舒适的运动环境。
此外,体育场馆还能增强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为城市的旅游业和商业发展带来活力。
二、城市体育场馆建设的挑战城市体育场馆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场地选择的问题。
城市中合适的场地通常有限,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土地开发、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
其次是资金的问题。
体育场馆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中包括场地购买、设计建设、设备采购等各个环节。
如何筹措足够的资金,是城市体育场馆建设的一大挑战。
最后是场馆管理的问题。
一旦体育场馆建设完成,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场馆的安全管理、设备维护、人员培训等都需要精心组织和管理。
三、城市体育场馆建设的解决方案为了克服城市体育场馆建设面临的挑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首先,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城市体育场馆建设。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土地资源和财政支持,企业可以投资兴建场馆并参与经营管理,实现共赢的局面。
其次,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进行建设和运营。
社会资本的参与可以增加项目资金来源,同时也提高了场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再次,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引进专业的设计和管理团队。
优秀的设计团队可以确保场馆的功能性和美观性,专业的管理团队可以提升场馆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城运会对南昌市体育产业影响和发展研究南昌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一直以来都积极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城运会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体育盛会,对南昌市的体育产业影响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城运会对南昌市体育产业的影响和发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城运会的举办为南昌市的体育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举办城运会需要完善的场馆设施和专业的人才队伍,这将带动南昌市体育设施改善和人才培养。
随着场馆设施的建设和提升,南昌市的体育比赛、培训和展览等活动将会更加丰富多样,吸引更多的居民和游客参与其中,从而促进了南昌市体育产业的发展。
再者,城运会的举办为南昌市的体育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城运会的举办,南昌市将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赛和参与相关活动,推动南昌市的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南昌市的旅游资源丰富,如瑶里古村、南昌市政府旧址等,可以通过城运会与体育相结合,提供更多体育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延长在南昌市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
然而,城运会对南昌市的体育产业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举办城运会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对南昌市的财政压力较大。
其次,城运会的举办需要完善的场馆设施和专业的人才队伍,这对南昌市的体育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城运会的举办需要相关的组织和运营经验,这对南昌市的体育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建议南昌市政府要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加相关的投入,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
在场馆设施方面,可以与社会资本合作,引入专业公司进行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和效益。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建设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南昌市的体育产业发展中来。
另外,南昌市还应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交流,借鉴他们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南昌市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
总结起来,城运会对南昌市体育产业影响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市运会城市体育场地建设发展效应与新常态发展模式研究作者:胡毅平李福良蔡其帜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7年第06期DOI:10.16655/ki.2095-2813.2017.06.167摘要:该文以重庆市第五届运动会为例,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市运会城市体育场地建设为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研究表明,市运会城市体育场地建设在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为市民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新常态下,城市体育场地建设应立足“为民惠民,以人为本”。
建议发展模式有:对外开放,与城市生活接轨;加快配套设施规划与建设;承接更多体育赛事等。
关键词:重庆市运动会城市体育场地建设新常态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2(c)-0167-02体育建筑和体育设施以物质载体的形象综合反映出体育活动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文化心理,同时也以一种意义独特的文化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因此,举办市运会这类大型体育赛事势必需要兴建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
成功举办市运会是对承办地区综合实力的一种认可,同时也推动着该地区的进步和发展。
文章将以重庆市第五届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为例,调查承办地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情况,分析市运会如何促进城市体育场地建设,进而分析其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
另外,文章还研究了新常态下市运会体育场地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应如何定位,并根据此定位给出了新常态下城市体育场地建设发展模式的几点建议。
1 市运会城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1.1 市运会促进城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发展重庆市五运会所涉及的场地包括涪陵奥体中心、涪陵体育场、涪陵体育馆、长江师范学院体育场(馆)、长江师范学院网球场、涪陵锦绣广场、庆隆高尔夫球场、万州区跳水馆、涪陵五中体育场、涪陵高级中学体育场、市射击校、涪陵铭雨大酒店、涪陵饭店。
除跳水、射击、高尔夫项目外,五运会的其他项目均在涪陵举行。
体育场馆的数量和分布是衡量一座城市环境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整个经济与社会水平的基础设施、基础结构和环境的状况。
重庆市五运会的举办加速了涪陵区体育场地的建设,以涪陵区体育场、涪陵体育馆、涪陵奥林匹克中心为典型。
涪陵区体育场位于涪陵主城区三环路中心地段,毗邻涪陵体育馆、涪陵饭店。
共占地面积33 000 m2,总建筑面积42 000 m2,是一座能满足国际田径比赛、洲际足球比赛标准的现代化综合性体育场。
涪陵体育馆位于涪陵城体育北路与三环路的交叉口,占地面积13.5亩,总建筑面积22 756 m2。
涪陵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重庆市涪陵李渡新区太白大道是涪陵新城区城市建设区中心,西靠长江师范学院,北邻重庆医药卫生学校和职教中心。
周边有新区CBD 商务中心、重报时代中央四星级商务酒店、新区中央公园和朱家沟湿地生态公园。
占地面积132 159 m2(198.1亩),建筑面积89 117.2m2,绿地率20%,停车泊位850个,为国家乙级标准体育场馆,在重庆市范围内继重庆奥体中心后第二大综合性体育场馆。
据悉为满足广大市民健身需求,进一步推动市民健身活动,涪陵区奥体中心定免费对市民开放部分场馆。
涪陵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修建丰富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对涪陵举行大型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设施基础。
1.2 市运会促进城市体育场地建设相关资源优化配置重庆市五运会赛前的系列全民运动会以及赛中的群众体验赛段,都让市民体会到了体育赛事的乐趣,从而推进了全民健身的发展。
在此之前市民的体育锻炼时间投入少,对体育消费意识淡薄。
市民通过观看和参与五运会,更加了解城市体育,从而促进城市体育发展,通过体育发展推动城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此次赛事加大大众体育活动宣传力度,让大众参与到其中,并了解相关知识然后热爱体育运动。
以五运会为契机,真正提高大众体育资源配资。
此次赛事得到各界大力支持,对原有的场地进行了维修以及兴建了新的场地,丰富和完善了城市体育设施以及体育锻炼设施。
通过此次赛事完善健身指导的咨询服务体系,使大众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全民健身中。
涪陵场地分布在旧城区和新城区这样扩大了影响力,不仅在城区的市民可以看到精彩纷呈的五运会赛事,在新区的市民也可以一睹五运会风采。
据了解,此次体育赛事全程免费观看,调动了大众对此次赛事的关注热情。
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为大众体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加上五运会的成功举行也极大地刺激了市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
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发展也扩大了市场的人力、物力需求,从而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后期维护需要大量人力,从而使得人力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不仅是体育场馆建设,体育设施也有大量投入。
如涪陵滨江路建设的休闲广场、滨江公园。
2 市运会与城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发展效应之间的相互制约因素为举办此次盛会也给城市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场馆的设施、维修及道路的整改,赛前的宣传工作,小到城市环境绿化都需要资金。
不仅有经济上的影响,并且比赛期间大量的游客、运动员的涌入,导致部分街道、道路拥挤,市民出行不便,给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此次体育场地在比赛期间的交通管制,也给部分道路带来了影响,给居民的出行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便。
如在涪陵锦绣广场举行的铁人三项(市运会首次引入的项目),9月3号凌晨3点至下午3点,滨江大道长江段涪陵五中至乌江大桥、江东滨江路全段实行交通管制。
在赛事举办期间需要大量人员来管理和维护场馆的正常机能,即使是在赛事结束后也需要人员来对场馆进行管理和维护。
有一些设施仅是为了五运会的举办而修建的,例如在长江师范学院弘毅体育馆修建的电子显示屏,在赛事结束后基本没有使用。
据调查五运会期间,部分场馆周边的住宿并不能满足参赛人员的需求。
若是体育场馆选择在城市中心,虽然能够满足餐饮、住宿,但是市中心人流量大,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噪声、污染等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这就是体育场馆选址问题,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选址方向问题是一个战略层面上的问题,要考虑能否带动城市发展,往往涉及政治、经济、体育、文化、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等各方面的因素,错综复杂,难以抉择。
3 基于新常态下城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发展效应的市运会发展定位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第五届运动会期间,涪陵相关住宿、餐饮行业及榨菜、龙眼等土特产品外来消费新增近4.2亿元。
市运会是一次全民盛会,城市体育的新常态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增进邻里感情,和谐人际关系和促成社会蓬勃发展等都有重大意义。
立足为民惠民,就是让市民感受得到运动会场馆给他们带来的利好,就是要满足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让群众性健身成为常态,使市运场馆成为全民健身的大平台,成为全市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的大舞台。
立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办赛理念推动了体育竞技的大幅提升,就是要发挥市运会场馆的积极作用,要相信民间力量、发动民间力量,善于将民间力量转化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让体育事业赢得更多机遇,让体育产业获得更多助力。
4 基于新常态下城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发展效应的市运会发展模式4.1 对外开放,与城市生活接轨体育中心类似于体育公园,丰富的场馆资源、广阔的空间、优美的绿化等无疑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和锻炼的良好去处。
但是体育中心周边的铁栅栏,却隔断了城市居民的这层念想。
虽然日常的对外开放可能会对中心内的绿化和相关配套设施造成一定的损坏,但是体育中心归根结底都属于政府投资的公共体育设施。
4.2 加快配套设施规划与建设体育中心的良好运营,同样离不开周边完善的配套设施,如交通、生态环境等。
市运会举办期间,体育中心周边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进度并未达到预期,仍有部分设施依旧处于施工之中。
政府部门应当按照当初的设计规划方案,加快落实体育中心周边的后续配套设施。
4.3 承接更多体育赛事大型体育场馆各场馆的建设标准,基本都能满足承办国内外相关体育赛事的要求。
然而市运会结束之后,大型体育场馆的主体育场除了承办几场明星演唱会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大型活动,但场馆应该以“体”为主,并且充分发挥其多元化和多功能的综合利用能力。
积极申办国内外相关的体育赛事,或打造在全市范围乃至全省范围内具有高度参与性并且可延续的业余体育赛事,都有助于提高体育中心的人气,带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1] 重庆市体育局官网[EB/OL].http:///.[2] 重庆市第五届运动会官网[EB/OL].http:///.[3] 王德炜.体育场地设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0.[4] 尹玲.关于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28-31.[5] 张帅,高杨.体育场馆建设对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影响[J].理论观察,2015(8):126,127.[6] 缪建奇,丁健.大型运动会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58-61.[7] 林显鹏.体育场馆建设在促进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J].城市观察,2010(6):5-23.[8] 王治君,陈元欣.欧洲职业足球俱乐部场馆建设、运营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12):28-33.[9] 魏倩,罗普磷.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现状与趋势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92-94.[10] 陈元欣,王健.后奥运时期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现状、问题及其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8):26-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