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理论流派
- 格式:ppt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39
简述刑法学派之争的特点刑法学派之争可是个特别有趣又很有深度的事儿呢。
1. 观点的鲜明对立不同的刑法学派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就比如说在犯罪的本质认定上,有的学派觉得犯罪就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那重点就放在维护社会秩序上,对于犯罪的惩处等都是围绕这个核心。
而另一些学派呢,可能认为犯罪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所以在处理犯罪的时候,更多地会考虑到个人权利的保护。
这就像两个人在拔河,两边都紧紧抓着自己的观点不放松。
在刑罚目的上也有很大差异。
有的学派主张刑罚的目的是报应,犯了罪就得受到相应的惩罚,就像欠债还钱一样,天经地义。
而有的学派则倡导刑罚是为了预防犯罪,不管是通过威慑让人不敢犯罪,还是通过改造让人不想犯罪,概括来说和报应的那种观念完全不一样。
2. 理论基础的差异一些刑法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哲学的某些流派之上的。
比如说有的是基于功利主义,他们在考虑刑法相关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怎样做才能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要是从这个角度看犯罪和刑罚,就会得出和基于其他哲学思想不一样的结论。
还有的学派是基于自然法学派的思想,认为刑法应该符合自然法的一些基本准则,像公平、正义这些抽象但是又很重要的概念。
这种理论基础就使得他们在解释刑法条文、判断犯罪与否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视角。
3. 研究方法的区别有的刑法学派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他们会去调查犯罪的实际情况,统计犯罪率,分析犯罪人的特点等。
就像一个细心的侦探,从实际发生的情况中去寻找刑法的规律。
比如研究什么样的刑罚对于降低累犯率最有效,他们就会去搜集大量的累犯数据,看看不同刑罚执行后的累犯情况。
另外一些学派则更多地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
他们从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假设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得出关于刑法的各种结论。
就像在做数学题一样,一步一步地推理出在不同情况下刑法应该如何规定,犯罪应该怎样判定。
4. 对司法实践的不同影响在司法实践中,不同的刑法学派影响着法官的判决。
如果是偏向报应主义的学派影响较大的话,法官可能在判决的时候更注重犯罪行为本身的严重性,按照法律条文严格量刑。
论刑法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主观与客观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同时也是刑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在刑法中,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矛盾关系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对犯罪、刑罚以及二者关系的注释和说明。
刑法学是以犯罪、刑罚以及二者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法律学科。
和人的其他行为一样,犯罪作为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在犯罪行为的认识上,如果将主观罪过、目的和动机与客观外部行为事实绝对的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就会导致犯罪认定以及刑罚裁量上的错误和偏差。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和偏差,我国刑法学将主客观统一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贯穿于全部理论之中。
刑法学中的主客观统一原则,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根据的。
它在刑法中的指导作用有两个方面:其一,犯罪作为行为,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两者既相互冲突,又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二,坚持实事求是,依照法定构成犯罪的条件认定危害行为的性质,防止主观臆断,克服定罪量刑过程中的片面性,充分发挥刑法的社会功效。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关系,是刑法理论中一个难度较大的研究课题。
就我国现今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的分歧、争论来看,其深层原因都不可避免地归结为思想观念、理论根据和思维方式的对立,而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正是这些对立关系的集合。
我国刑法学界对这一问题没有展开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关于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概念的界定、二者分歧的焦点、主客观要件统一的基础、主客观统一原则在不同范围中的特点,以及刑法学中对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内容在认识上的差异等等,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部门,对这类问题的认识都比较模糊、混乱,一些论著对此类问题的解释也比较简单、粗糙。
因此,有必要对刑法中“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清理。
刑法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提示我们,脱离对理论层次矛盾的分析,缺乏对传统思想的反省,就不会有刑法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一、刑法中主客观对立的误偏我国刑法学认为,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将两者绝对对立起来,否认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必然导致认识的片面性。
评述我国刑法界近期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改造的学术争鸣摘要:文章从四个方面对理论体系展开了考察:首先,初步介绍了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和外国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体系的概况。
其次,指出外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引入使得我国刑法界对本土化的理论体系产生了质疑,理论界纷纷提出改造的方略。
最后,本人在领悟犯罪体系精髓的基础上,在这里对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重构展开了浅薄探索。
关键词: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构成要件犯罪客体犯罪构成是刑法理论上的一个专业术语和常见范畴,它在刑法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不少刑法学者受到国外德日刑法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体系的影响对我国传统理论进行了质疑,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思想的改造意见。
借鉴这些意见,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重构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与国外主要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1)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按照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行观点,犯罪构成是指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要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统一。
犯罪构成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一系列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其次,决定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要件成立犯罪构成所必要。
第三,由我国刑法加以规定。
我国刑法对犯罪构成的规定由总则和分则共同实现。
(2)外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外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大陆法系递进式犯罪构成、大陆法系平面型犯罪构成以及英美法系双层次犯罪构成。
递进式犯罪构成模式主要存在于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该理论主要指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
这三个要件是一种递进式逻辑结构。
判断成立犯罪要件该当性包括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主观要素主要指犯罪故意,目的犯中的犯罪目的,倾向犯中的倾向这些要素,构成要件中的客观要素以行为为中心,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对象、行为状况、行为本身、行为结果等要素,第二个要件是违法性。
是指行为具有刑法上规定或法秩序所认可的违法性阻却事由,则该行为不属于犯罪。
西方三大法学流派方法论检讨胡玉鸿时至今日,虽然西方的法学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费耶阿本德的“反对方法”的理论也对法学研究要不要讲究“家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然而,自然法学派、分析法学派以及社会法学派仍然是西方三足鼎立的法学流派,而构成“流派”的前提,又在于不同的学派在方法论上的不同观念。
自然法学派以自然法作为评判实在法的基本尺度,因而其研究方法常被人们称为“价值分析方法”;分析法学派突出强调法学的科学性,以实证分析作为其研究的圭臬;社会法学派则以社会分析作为其研究目标,突出强调法律与社会实在关系的考察。
总的说来,三大法学流派都从一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法学研究的路径,有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法律问题。
为此,作者不惴浅陋,就三大法学流派的研究方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法学方法论研究的进一步重视。
一、价值分析方法(一)价值分析方法的内涵所谓价值分析方法,是一种从价值入手,对法律进行分析、评价的研究方法,其追问的基本问题是“法律应当是怎样的?”也就是说,这种分析方法以超越现行制定法的姿态,用哲人的眼光和终极关怀的理念,分析法律为何存在以及应当如何存在的问题。
对法律中价值问题的重视,在西方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传统。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均是从“正义”这一基本价值入手,探讨法律的本质、特征以及功能的问题,由此形成了将法学研究与伦理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传统。
古罗马及中世纪时期,自然法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洛克、孟德斯鸠等著名理论家高举“自然法”的大旗,弘扬理性、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理念,使用的方法也就是价值分析的方法。
(注:虽然“自然法”理论从渊源上说是一脉相承的,但学者也指出,“十七、十八世纪的自然法论与中世纪的自然法论有重大的区别。
中世纪的自然法论是以神作为理论的最后依据,近代的自然法论却以人类的理性作为理论的基础。
近代的自然法学者关心的是法的目的,而不是法的历史与成长。
法家思想辩论总结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着中国古代官僚统治阶级的一种思想倾向。
法家思想的辩论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商鞅等。
此后,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理论和法制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围绕法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展开辩论总结,以期能对这一思想流派有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的基石。
在法家看来,法律具有统治力量,通过质疑人性的局限性,法律能够平衡权力、规范行为,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些后来的法学家的认同,他们认为法律能够提供明确的规则和制度,从而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然而,法家思想也受到了不少批判。
一部分人认为,法家思想过于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法律在具体应用中可能过于僵化和机械。
同时,一些人也对法家思想中对权力的集中化持有保留态度,他们认为权力分散和制约是更好的方式,可以避免滥权和不公。
此外,法家思想中对刑法的重视也引起了广泛辩论。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认为刑法对维护社会秩序和防止犯罪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一些人认为过度依赖刑法可能造成行政和司法的滥用,让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
他们主张更加注重人性关怀和社会底线的界定,以平衡刑法的强制性和人权的保护。
此外,法家思想也被人们用来评论当代社会问题。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法家思想在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对法律权威的强调和对规范制度的重视,可以为现代社会的治理提供借鉴。
另一方面,也有人对法家思想的价值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法家思想过于儒家化,忽视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不适应当代人权和社会公正的要求。
综上所述,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理论和法制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在现代社会的治理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然而,法家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对于法律权威的强调和对刑法的重视,一度成为法家思想受到批判的焦点。
古典自然法学派在17、18世纪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和革命斗争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以强调自然法为特征的一个法学派别。
一称自然法学派。
所以称“古典”自然法学派,是为了与其他时代(古代、中世纪或20世纪)的自然法学说相区别,并表示自然法学说在17、18世纪最为盛行。
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H.格劳秀斯和B.de斯宾诺莎(1632~1677),英国的T.霍布斯和J.洛克,意大利的C.B.贝卡里亚,德国的S.von普芬多夫和C.von沃尔夫(1679~1754),法国的孟德斯鸠和J.-J.卢梭。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许多政治活动家,例如T.杰弗逊(1743~1526)、P.潘恩(1737~1809)、孔多塞(1743~1794)和M.-F.-M.-I.de罗伯斯庇尔等人,他们也都信仰古典自然法学。
古典自然法学派代表人观点的比较古典自然法学和当时同样盛行的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是密切相联的;古典自然法学派代表人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主张这两种理论。
他们一般都认为,人类在组成国家以前生活在自然状态中,受体现人的理性的自然法的支配,以后根据理性要求,订立契约,成立国家。
对于人类在自然状态下如何生活,为什么要订立契约,契约的当事人是谁,契约内容如何,在成立国家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实在法与自然法的关系,他们又众说纷纭;特别是在政治上,他们虽然都以自然法学说为依据,却各自得出了十分不同的结论。
有的倾向君主专制(霍布斯),有的倾向君主立宪(洛克、孟德斯鸠),有的主张民主共和国(卢梭、杰弗逊和潘恩);有的倾向温和的改良(孟德斯鸠),有的主张以武力推翻暴政(卢梭)。
同时,从他们对个人和国家或实在法与自然法的关系的不同解释中,也可以看出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国家制定的实在法应服从自然法,国家不得侵犯自然法赋予个人的权利;另一种倾向则认为国家权力至上,实在法与自然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在西方政治学和法学著作中,前一种倾向被通称为自由主义学说或个人主义学说;后一种倾向被通称为国家主义学说或绝对主义学说。
中国古代刑法中的“亲属相犯”中国古代社会的刑法思想包含丰富的内容,各种刑法思想在当时的时代都有深刻的社会和理论根基,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着重大的作用。
“亲属相犯”是中国古代刑法中的很小的一个内容,它存在于中国古代刑法中的身份原则中。
“亲属相犯”的特色或让人深思的地方就在于,针对亲属之间的不同犯罪处罚的基本原则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因亲属身份所体现的差别不是封建统治者的随意为之,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渊源和理论基础。
本文将在介绍亲属相犯不同处罚的基础上,论述其中的理论基础,并指出其对我国现代刑法的借鉴意义。
1 对“亲属相犯”的介绍在中国古代刑法中,“亲属相犯”是属于身份的一部分,之所以将其归入身份这个内容中,原因就是对于亲属之间侵害案件的处罚是因不同的犯罪主体而不同。
“亲属相犯”是中国古代刑法中一个非常小的知识点,但是在这个点上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刑法的强大的根基。
亲属之间的犯罪有很多种,例如人身伤害、财产侵犯、性犯罪、诬告、遗弃、妨害自由等等,在这里就主要的介绍前三种类型。
(一)亲属之间的人身伤害亲属之间的人身伤害,主要是指对亲属之间的生命健康的侵害,包括伤害和杀害,在我国古代刑法中,严格区分尊卑、长幼和亲属身份对该种行为定罪量刑。
早在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就将亲属之间的不孝行为规定为最严重的犯罪,对该行为处以最严厉的惩罚。
《尚书·康诰》说:“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
”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对自己的父母、兄第、姐妹犯罪的,必须严惩。
者种行为,我国古代各朝刑法都将其定为重罪。
唐朝的法律在我国各朝代中是最为完备的,之后的各个朝代也都是以唐朝的法律为蓝本来制定。
在唐律中规定,两者之间,以尊犯卑的可以不构成犯罪,以卑犯尊的不仅构成犯罪,而且是最严重的犯罪。
尊亲属伤害卑亲属的,处罚轻,关系越亲近,量刑越轻;若卑亲属伤害尊亲属的,处罚重,且关系越亲近的,量刑越重。
而关系的亲疏是根据“五服”来决定的,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是呈现由近到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