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分光光度计检定校准记录
- 格式:docx
- 大小:9.84 KB
- 文档页数:3
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方法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常用的实验仪器,用于测定溶液中物质的浓度,其原理是利用光的吸收和透射特性来测定溶液中物质的浓度。
下面介绍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一、仪器准备1.开启分光光度计电源,确保仪器处于工作状态。
2.打开分光光度计条纹盖,并将溶液架放置在样品室上方。
3.打开分光光度计软件,并连接至计算机。
二、调整仪器1.调整参考光路径a.点击软件界面上的“参考”按钮,将光杆放置在溶液架上的空槽中。
b.调节光杆高度,使其与溶液架平齐。
c.点击软件界面上的“参考”按钮,将光杆移至参考槽中,然后点击“参考”。
2.调整样品光路径a.点击软件界面上的“样品”按钮,将光杆放置在溶液架上的空槽中。
b.在参考槽中加入去离子水,并将光杆放置在参考槽中。
c.点击软件界面上的“样品”按钮,将光杆移至样品槽中。
三、测量样品1.设置波长a.在软件界面上的波长选择栏中选择所需测量的波长。
b.点击软件界面上的“确定”按钮,确认波长设置。
2.校准基准值a.点击软件界面上的“样品”按钮,将光杆放入样品槽中。
b.在样品槽中加入去离子水,并将光杆放入样品槽中。
c.点击软件界面上的“校正”按钮,校正基准值。
3.测量样品a.将待测样品加入样品槽中,确保溶液填满槽。
b.将光杆放入样品槽中,避免气泡影响测量。
c.点击软件界面上的“测量”按钮,开始测量样品。
四、数据处理1.记录吸光度值a.在测量完成后,软件界面上会显示吸光度测量值。
b.记录并保存测量结果。
2.绘制标准曲线a.准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
b.依次测量这些标准溶液,并记录吸光度值。
c.利用已知浓度和相应吸光度值绘制标准曲线。
3.计算未知浓度a.测量未知样品的吸光度值。
b.根据标准曲线,找到相应吸光度值对应的浓度。
c.计算得到未知样品的浓度。
五、结束测量1.关闭分光光度计软件。
2.将光杆从样品槽中取出,并将样品架取下。
3.关闭分光光度计电源。
以上就是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光的基本常识无线电披是电磁波光、X射线、Y射线也都是电磁波它们的区别仅在于频率或被民有很大差别。
光波的频率比无线电波的频率要高很多光波的波长比无线电波的波长短很多而X射线和y tr线的频率则更高波长则更短.为了对各种电磁波有个全面的了解人们按照被民或频率的顺序把这些电磁波排列起来这就是电磁波谱。
下面是电磁波i曾: 交流电: 波民可达数千公里如果需要还可以制造出波长更长的。
总之理论上无上限〉由于辐射强度随频率的减小而急剧下降因此波民为几百千米005米〉的低频电磁波强度很弱通常不为人们注意. 无钱电披z 长波波长在几公里至儿十公里-100KHz 中波〈被约在3公里至约50米100KHz-6阳z 短波〈被长约在50米至约10米: 6附Iz-30MHz 徽波波长范围约10米至l毫米??30MHz-30GHz 无线电广播和通信使用中波和短波.电视、雷达、孚机使用微波。
红外线: 30GHz40THz 波长约O. 75微米至1毫米。
l毫米1000微米?? 6微米以上卫称远红外 1. 5微米以下卫称近红外.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超短波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无线电波的范围不断朝波长更短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红外技术的发展红外线的范围不断朝被长更长的方向扩展目日前超短波和红外线的分界已不存在其范围有一定的王叠可见光: 40THz-80THz 波长约800至400纳米通常是780至380纠米人眼可见的光。
l微米1000 纳米。
可见光又细致划分为- 红750-630纳米:橙630-600纳米黄600-570纳米:绿570-490纳米青490-460 纳米蓝460-430纳米:紫430-380纳米紫外线: 80THz--3200THz 可见紫色光以外的一段电磁辐射波长约在10至400纳米施固.又可细致划分为: 真空紫外10--200纳米:短波紫外线200-290纳米中波紫外29←-320纳米伏波紫外320-400纳米. 这些被产生的原因和光波类似常常在放电时发出.由于它的能量和一般化学反应所牵涉的能量大小相当因此紫外光的化学效应最强X射线: 披长约在0.01埃至10纳米. l纳米10埃?? 伦琴射线ex射线〉是电原子的内层电子由一个能态跳至另一个能态时或电子在原子核电场内减速时所发出的随着X射线技术的发展它的被民范围也不断朝着两个方向扩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期间核查规程1 目的:在仪器设备两次检定之间,进行期间核查,验证设备是否保持校准时的状态,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检查项目: 波长准确度与重复性、透射比准确度与重复性、基线平直度。
3 使用的标准物质:4%氧化钬溶液、质量分数为0.06000/1000重铬酸钾溶液。
4 检查依据:JJG 682-90《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定规程》、UV-160A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使用说明书。
5 检查方法:5.1 测定条件:室温10-35℃,相对湿度不大于85%。
5.2波长准确度与重复性:仪器波长置于最大波长(或700nm ),带宽1nm ,调节透射比100%,样品池盛装作为标准物质的氧化钬溶液,在常规扫描速度下进行全波段扫描,由仪器识别并记录各个峰(谷)值。
重复测量3次。
计算波长测量结果的平均值λ:∑==ni in 11λλ (n=3) 波长正确度Δλ:r λλλ-=∆ (r λ—参考波长的数值)波长重复性δλ: δλ=max|λi -λ|波长准确度u λ: u λ= Δλ±δλ(δλ所取正负号与Δλ一致)5.3透射比准确度与重复性:仪器波长置于400nm ,带宽1nm ,在光程长度为10mm 的配对石英吸收池中,皆盛装0.001mol/L 高氯酸溶液,调节透射比100%,取波长扫描方式,常规扫描速度,在400nm —200nm 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自动校正基线。
样品池中,改盛装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扫描记录指定波长(235nm, 257nm, 313nm, 350nm )处的透射比,重复测量3次。
计算透射比测量结果的平均值τ:∑==ni in 11ττ (n=3) 透射比正确度τ∆:s τττ-=∆(s τ—标准溶液在相应波长下的透射比)透射比的重复性τδ:||max ττδτ-=i透射比的准确度τu :ττδτ±∆=u (τδ所取的正负号与τ∆一致)5.4 100%基线平直度:仪器波长置于起始波长,带宽2nm ,样品和参比皆空白,调节透射比100%,波长扫描方式,常规扫描速度,观察100%值的最大变化值。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一种用于测量样品吸收或反射光的仪器,在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在进行测量时,我们需要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主要讨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一、实验原理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中,我们会放置一个参比溶液和待测样品,分别测量它们的光吸收率。
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光吸收率的差值,即待测样品的光吸收率减去参比溶液的光吸收率。
这样,可以排除光源强度变化、仪器灵敏度变化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在进行光度计测量时,我们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评定不确定度。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1. 仪器本身的不确定度:光度计仪器的性能参数、校准情况、使用年限等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首先需要查阅仪器的性能参数和校准记录,评定仪器本身的不确定度。
2. 光源和检测器的不确定度:光源的稳定性和检测器的灵敏度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考虑它们的不确定度。
3. 样品制备和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样品制备的不均匀性、溶解度、浓度测量的不确定度等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在测量过程中,操作人员的经验水平和操作规范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进行合理评定。
4.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不确定度: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时,需要考虑各种误差的影响,包括标准曲线的拟合误差、测量数据的重复性误差等。
基于以上因素,我们可以利用传统的高斯不确定度分析方法或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收集仪器性能参数、校准记录、样品制备过程记录、测量数据等相关信息。
2. 评估不确定度来源:对各个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
3. 计算不确定度:根据不同不确定度来源的性质和分布,选择合适的不确定度分析方法,计算各个不确定度来源的贡献,进而得到最终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722s型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722S型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分析仪器,主要用于对物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下面将详细介绍722S型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常见故障排除。
一、使用方法1.开机预热:打开仪器电源,仪器自检后预热30分钟。
2.校准仪器:使用前需对仪器进行校准,确保仪器测量准确。
校准包括波长校准和吸光度校准。
3.样品制备:根据待测样品的性质和浓度,选择合适的溶剂和稀释比例,制备样品。
4.样品测量:将样品放入样品池中,设置波长范围,进行吸光度测量。
5.数据记录:记录测量数据,包括样品名称、波长、吸光度等信息。
6.清洗仪器:测量完毕后,清洗样品池和比色皿,避免残留物对下次测量产生干扰。
二、注意事项1.仪器应放置在干燥、无尘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2.操作前应熟悉仪器的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3.样品制备时,需保证样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避免影响测量结果。
4.样品测量时,需注意比色皿的清洁和摆放位置,避免误差的产生。
5.测量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测量,检查仪器及样品是否有问题。
6.测量完毕后,应将仪器关闭并切断电源,整理好仪器及配件。
三、常见故障排除1.仪器无法启动:检查电源插头是否插好,电源开关是否打开。
2.仪器自检失败:可能是仪器内部光学系统或电路故障,需要联系专业维修人员进行检查和维修。
3.测量结果异常:可能是样品制备过程中出现问题,如样品不均匀、溶剂选择不当等;也可能是仪器故障,如比色皿摆放不当、光学系统污染等。
需要重新制备样品或检查仪器及操作步骤是否正确。
4.测量误差大:可能是波长不准确、样品不稳定等因素导致误差大。
需要对波长进行校准、稳定样品或重新制备样品。
5.比色皿无法取出:可能是比色皿卡住或操作不当导致。
需要检查比色皿是否正确放置或操作步骤是否正确。
如无法解决问题,需要联系专业维修人员进行检查和维修。
6.样品池漏液:可能是样品池损坏或操作不当导致。
GMP文件适用范围:适用于CARY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校准与维护职责:仪器负责人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内容:1、校准1.1运行确认(OQ)Cary 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运行确认包括:仪器的操作测试和校正,测试内容、测试方法和接受标准详见表1。
表1:Cary 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运行确认(OQ)测试1.2性能确认(PQ)使用穿琥宁和胸腺肽溶液作为供试品,确认Cary 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符合鉴别要求。
Cary 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性能确认系指重现性测试,测试内容、测试方法和接受标准详见表2。
表2: Cary 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性能(PQ)确认测试1.3确认报告确认完成后,确认小组成员根据确认记录起草仪器确认报告,对确认结果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确认报告包括以下内容:●仪器的确认总结;●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的记录和结果;●确认支持性文件;●确认过程中的偏差及异常情况处理;● SOP的制定(包括操作、校准与维护);●确认结论;●仪器再确认的要求。
2、维护2.1日常维护2.1.1为了延长光源的使用寿命,在使用时应尽量减少开关次数,短时间工作间隔内可以不关灯。
刚关闭的光源灯不要立即重新开启。
如果光源灯亮度明显减弱或不稳定,应及时更换新灯。
2.1.2要经常更换单色器盒的干燥剂,防止色散元件受潮生霉。
仪器停用期间,应在样品室和塑料仪器罩内放置防潮硅胶,以免受潮,使反射镜面有霉点及沾污。
同时选择波长应平衡地转动,不可用力过猛。
2.1.3正确使用吸收池,保护吸收池光学面。
不能将光学面与手指、硬物或脏物接触,只能用擦镜纸或丝绸擦拭光学面;不得在火焰或电炉上进行加热或烘烤吸收池。
生物样品、胶体或其他在池体上易形成薄膜的物质要用适当的溶剂洗涤;有色物质污染,可用3mol/L HCl和等体积乙醇的混合液洗涤。
2.1.4电压波动较大时,要配备有过压保护的稳压器。
2.1.5停止工作时,必须切断电源,盖上防尘罩。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步骤说明书1. 引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常用的分析仪器,广泛应用于化学、制药、生物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检测步骤,以帮助操作人员正确运用该仪器。
2. 仪器准备在进行实验前,需要确保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仪器参数设置正确,并准备好合适的实验样品和标准溶液。
同时,确保工作区域整洁,并检查仪器是否有损坏或污染。
3. 校准操作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前,应首先进行校准操作,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校准步骤如下:a. 使用空白溶剂进行空白校准。
将适量的纯溶剂(例如去离子水或甲醇)置于参比池中,调节光程至最小,记录空白吸光度值。
b. 使用标准溶液校准。
选择合适的标准溶液,按照厂家提供的说明进行测量和校准。
记录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值,并与厂家提供的数值进行比对。
4. 样品处理在进行实验样品测量前,需要进行样品处理。
通常包括样品的稀释、过滤、预处理等步骤。
样品处理的目的是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5. 测量操作测量操作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核心步骤。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测量:a. 将处理好的样品放入测试池中,并确保样品与光束垂直。
b. 调节光程,使得样品的吸光度处于合适的范围内。
c. 选择合适的波长进行测量,并记录吸光度值。
d. 如需测量多个波长,重复步骤c。
6. 数据分析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可以进行数据处理、曲线拟合、结果计算等操作。
使用适当的软件工具能够方便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7. 清洗与维护实验完成后,及时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清洗和维护。
清洗仪器的步骤包括将测试池和光程进行清洗,以及清除仪器表面的污染物。
维护仪器的方法包括定期更换灯泡、校正仪器等。
8. 结论本文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检测步骤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仪器准备、校准操作、样品处理、测量操作、数据分析以及清洗与维护等。
正确的操作步骤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