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258.39 KB
- 文档页数: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进行围手术期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作用。
方法研究在2021年2月至12月展开,取该时间段内我院所收治的患者90例为对象,并进行1至90编号,取其中的45例,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展开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在对剩下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则将综合护理干预展开运用,作为观察组。
分析护理效果。
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手术期间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情况统计,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0.05。
结论对于接受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及时展开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升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多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患者下肢动脉血管存在有不同程度变窄的情况。
病症对患者健康以及日常生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介入治疗属于当前处理该症最为直接且有效的方式,可以促使闭塞动脉迅速得到疏通[1-2]。
但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为保障综合治疗效果,更需要做好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
本次研究就主要对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在该部分患者护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在2021年2月至12月展开,取该时间段内我院所收治的患者90例为对象,并进行1至90编号,取其中的45例,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展开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在对剩下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则将综合护理干预展开运用,作为观察组。
在患者构成层面,对照组内包括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分布在45—76岁间,对应均值为(55.45±1.83)。
而观察组中则包括有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分布在44—75岁间,对应均值为(56.23±1.99)。
对比以上数据,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在进行介入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对应的护理干预工作均遵照临床对应的护理规定进行展开。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意义。
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7例。
两组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的同时均采用一般常规治疗,而干预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围手术期系统护理干预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上升,而进展率则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2.26、3.44、3.44,均P<0.05)。
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于保证和提高介入疗法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标签:围手术期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al occlusive diserse of low extremity,ASO)是目前临床上导致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症之一,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干扰了患者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1]。
因此,为积极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模式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最大限度发挥介入疗法的应用效果,特对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系统化的围手术期护理,并且发现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4例,男56例,女38例,年龄42~85岁,平均(62.53±7.86)岁,所有病例均经入院病史调查和常规项目体检,各项考察指标均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并彻底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
随机将入选病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以及病情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的同时均采用一般常规治疗,而干预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围手术期系统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措施包括:(1)术前护理:在术前应针对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焦虑和抑郁甚至恐惧等负性心理状况给予相应的讲解和心理干预,从而全面增强其与疾病抗争的勇气和决心。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究将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手术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探讨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产生的影响。
方法:录入数据库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中接受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基本资料,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加入样本池中,根据随机均分法分为两组,按照实验习惯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内纳入20名患者样本。
护理完成后,记录所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状况,以及患者手术后的康复时间。
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显著(P<0.05),对所有患者的康复指标进行记录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康复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短,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开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手术后,患者的护理工作时,将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应用于其中,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且围手术期优质护理还能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围手术期优质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手术;应用效果;护理方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这种病症主要是由于周围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属于一种下肢缺损性疾病,这种病症的发生与年龄增长呈现正比关系,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选择手术方案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以及下肢血流[1]。
而选择护理方案也是保证患者康复的一项关键因素。
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在应用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能够了解关于疾病的相关知识,从而更为有效的配合到治疗工作中,使护理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2]。
探究将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手术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探讨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产生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录入数据库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中接受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基本资料,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加入样本池中,根据随机均分法分为两组,按照实验习惯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内纳入20名患者样本;对照组男女性别比为(11:9),年龄56-81(71.8±5.4)岁;实验组男女性别比为(10:10),年龄介于55-79(72.2±5.8)岁。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措施。
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2月-2022年2月。
研究对象为在此期间赴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照硬币投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5例。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于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更优(P<0.05);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更低(P<0.05)。
结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可推广。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体会;围手术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该病与年龄增长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其病因是由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动脉狭窄或闭塞[1]。
现临床上,多以手术的方式治疗该病,并已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患肢功能及下肢流血的现象。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见于股-腘动脉和胫-腓动脉、主-髂动脉[2]。
手术治疗的方式对患者产生的伤害较小,操作相对简单,且安全性高,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广泛认可。
在术后,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尚未平稳,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有效地围术期护理措施,以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心理状况及恢复情况。
对于其术后并发症,需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围术期的护理措施应围绕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而进行,其主要目的是疏导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其护理依从性,从多个角度给予患者必要的护理措施,帮助其术后恢复,使护理过程更科学、合理、人性化。
给予此,本研究对7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究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方式。
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批准。
调取我院2021年2月-2022年2月接受的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硬币投掷法分为两组,25例/组。
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54~73岁,平均年龄(63.51±3.45)岁;对侧股动脉穿刺8例,同侧股动脉穿刺8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5例,其他为4例。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方法:回顾分析本人工作医院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收入的患者资料,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2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血管介入的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实施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及心率情况。
结果:由实验结果可得,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距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模式效果显著,提高了护理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类疾病,是由于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者闭塞导致机体慢性缺血,表现为患肢出现发冷、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以及足部和脚趾发生溃疡和坏死。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有所增加,目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确,可能跟吸烟、高脂血症、肥胖、遗传运动量减少有关[1]。
本研究主要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在本院治疗的2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共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63.33±2.21)岁;观察组患者共12例:男6例,女6例,年龄47~83岁,平均年龄(65.17±1.36)岁。
两组在一般资料比较中,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血管介入的手术治疗,具体内容包括:开通闭塞的下肢动脉,使用球囊扩张配合支架植入,更加微创,可以在局麻下完成,术后效果等同于人工血管置换手术。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6例患者围术期护理效果探讨【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围术期护理措施。
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总结护理体会。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住院时间9~15天,平均住院时间(12.65±2.10)天,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2.17%,患者术后静息痛、患肢冷感显著减轻,8例坏疽肢体截肢、截趾后恢复良好,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
结论:临床上应加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且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强化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发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常见于老年群体[1]。
临床上通常应用介入治疗、手术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其中,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而围术期的护理是保证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工作。
现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6例进行研究,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围术期护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68.72±7.81)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病程(25.82±15.73)个月。
在所有患者中,6例足趾坏疽,9例足趾溃疡,27例患肢静息痛,4例间歇性跛行。
1.2方法1.2.1术前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安抚患者,引导患者采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疾病,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
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治疗的方法、目的以及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相关事项,并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方法:收集的病例为2018年6月-2020年8月在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7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1:1比例分为A组和B组,均为36例患者。
A组实施围手术期护理,B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2组血流参数的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A组股动脉、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血流量小于B组,峰值流速高于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各项均为P<0.0。
结论: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成功率,改善患侧肢体血流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全面性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护理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下肢动脉狭窄与管腔闭塞,其会导致相应的肢体缺血症状出现,亦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表现在下肢的典型症状。
本病的显著性特点是会对大中动脉产生影响,集中在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及中老年群体中发病。
目前临床首选介入治疗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性成效。
鉴于此种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围手术期会有各种问题出现,所以要重点关注护理干预工作[1]。
本文收集的病例为在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7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具体需要作以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的病例为2018年6月-2020年8月在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7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1:1比例分为A组和B组,均为36例患者。
A组:男患者23例,女患者13例,患者年龄在51-87岁内,平均(67.5±2.8)岁;病程1-8年,平均(4.6±0.9)年;B组:男患者24例,女患者12例,患者年龄在52-86岁内,平均(67.3±2.6)岁;病程1-9年,平均(4.7±0.7)年。
对比两组间的临床资料,P>0.05,存在公平比较意义。
1.1.方法A组的围手术期护理内容:(1)术前:详细介绍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及疾病知识给患者及其家属,通过健康宣教的方式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发病机制、手术注意要点、并发症预防及应对等认知水平,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选择宣教方法;增进护患间的良好交流沟通,安抚和疏导其焦虑不安、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做好针对性心理疏导,提高其依从性和配合行为;(2)术中:待患者来到手术室后,需协助其选择舒适体位,标记好患肢,进行心电监护,创建静脉通道,严格进行无菌操作,规范导尿。
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治疗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支架介入治疗的护理。
方法:72例病人在接受支架置入术治疗后,应给予细致的心理、术前及术后护理;包括出院指导和康复护理在内的综合性护理。
结果:冠状动脉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病人在手术中均获得成功,并在病人的精心护理下,全部病人的动脉血流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治疗有效率为100%。
手术后病人康复迅速,可显著减少卧床时间,全部治愈,获得良好疗效。
结论:有效而细致的护理对下肢血管阻塞患者的临床受益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治疗;护理工作引言:肢体动脉闭塞症是全球第一位的致残性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微创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狭窄或闭塞的股上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是可以的。
能有效地改善血管供血,拯救下肢缺血、坏死。
随着支架植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支架材质的不断改善,其取代传统的手术方式已经成为未来治疗的发展方向。
下肢动脉闭塞症是指由于纤维基质、脂质、组织碎片等在血管内发生异常沉积,引起动脉内膜和中层异常增生,从而引起动脉壁硬化和内膜增厚,从而造成动脉狭窄,甚至闭塞的一种缺血性疾病。
年龄,高血糖,高血脂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肥胖等.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伴随着极高的致残率,对病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最近十多年,由于微创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血管内支架植入技术的研究,使得血管内支架植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支架置入技术因能显著改善血管血流量,降低下肢缺血坏死,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治疗手段。
作者就此方面的护理进行了总结,并对其进行了总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患者72例,其中男58例,女14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48.3±8.5)岁。
1.2方法①病例选择标准:选择病程较长、管腔扩张成形后残余狭窄超过30%、体质较差暂时不宜手术的患者。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发表时间:2016-06-01T16:33:13.46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4期作者:孙丹凤余蓉[导读]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在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内,我院一共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均采用介入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一般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两种不同的护理方法后,研究组的护理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讨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围手术期; 护理方法
近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患肢麻木、发冷以及疼痛均是该疾病的临床主要表现症状,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痛苦,给日常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干扰,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1-2]。
为此,及时诊断,对症治疗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介入治疗方法凭借自身优势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中,效果显著,深受患者喜爱,得到业界高度肯定。
相关实践调查发现,在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内,采用积极有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加快患者康复,增强治疗疗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现本文主要是选取6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代表进行研究,探讨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详细过程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在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内,我院一共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0例。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2例和28例.对照组中,年龄范围为48-73岁,平均年龄为53.2岁。
研究组中,年龄范围为50-71岁,平均年龄为5
2.8岁。
对于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均意识清晰,且自愿参加。
均排除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以及不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
经过医护人员的仔细分析和对比后,两组患者在年龄、背景、学历、病情、文化等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1.2.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沟通,消除不良情绪,详细告知各种具体注意事项,让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②常规基础护理:大部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多为老年患者,他们身体机能较差,部分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为此术前要进行血糖、血压等监测,使其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方可进行治疗[3]。
③疼痛护理: 根据患者疼痛实际情况,遵医嘱使用适当剂量止痛药物,并加强观察,发现异样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④饮食起居护理: 告知患者烟酒危害,不利于疾病恢复,严厉告诫患者禁止吸烟,养成良好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1.2.2 术后护理
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包括血压、血氧饱和度、脉搏、心率等等,及时补充血容量[4]。
②患肢护理: 仔细观察患者患肢颜色、温度变化情况,是否出现肿胀、疼痛现象等等。
手术结束后,术侧应平放超两小时,穿刺点使用沙袋进行压迫,并观察是否出血。
禁止在患肢处进行热敷,避免患处皮肤升温,加重缺血症状。
观察留置管,确保其具有稳固性,防止脱落。
③用药护理:术后二十四小时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每隔十二小时一次,连用五天。
④运动护理:患者恢复到一定程度后,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肌肉舒张以及收缩运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或者可下床后,指导其在床边进行抬腿运动,防止肌肉萎缩[5]。
1.3治疗效果判定最终结果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最终的护理满意度可分为痊愈、有效以及无效三个等级。
总护理有效率=(痊愈+有效)/30x100%。
1.4统计学处理将研究结果的数据输入SPSS2
2.2软件包,采用统计学分析数据,用 ±s用以表示计量,用百分数(%)、例数(n)用以表示计数,如果数据分析结果显示P<0.05,那么可以判断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两种不同的护理方法后,研究组的护理总体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3.3%),组间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周围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及时治疗尤其关键。
本次研究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在围手术期内,从心理、常规、用药、疼痛、运动指导、饮食起居等方面加强护理,促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有利于巩固治疗疗效,加快患者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可知,两组患者在接受两种不同的护理方法后,研究组的护理总体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3.3%),组间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
结果进一步表明,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来说,在围术期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护理有效率高。
该护理模式值得患者信赖,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韩丽芳.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手术期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20(01):777-779.
[2]马瑟琴,张玲.血管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15(04):880-882.
[3]王晶晶,胡芳.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的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15(16):333-335.
[4]陈锋华,刘威.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20(15):99-101.
[5]徐小芹.老年患者急性下肢动脉闭塞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J]. 吉林医学. 2014,14(3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