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初探——以《走上舞台——编演课本剧(雷雨
- 格式:pdf
- 大小:454.87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一、案例背景《雷雨》是曹禺先生创作的一部著名话剧,通过对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庭制度的腐朽和人性的悲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选择这样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话剧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雷雨》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 掌握话剧剧本的基本特点,如人物对话、舞台指示等。
- 学会分析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 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不同版本的话剧剧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 通过对作品主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曹禺及其作品《雷雨》的背景。
2. 播放《雷雨》的话剧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剧本,梳理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小组讨论,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教师总结,强调周朴园、鲁侍萍、周萍等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
(三)话剧剧本特点分析1. 教师讲解话剧剧本的基本特点,如人物对话、舞台指示等。
2. 学生对比阅读不同版本的话剧剧本,分析其异同。
3. 小组讨论,总结话剧剧本的写作技巧。
(四)人物性格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周朴园、鲁侍萍、周萍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学生结合作品背景,探讨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
3. 教师总结,强调人物性格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五)作品主题探讨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雷雨》的主题,如封建家庭制度的腐朽、人性的悲剧等。
2. 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的现实意义。
3. 教师总结,强调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六)角色扮演1. 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
教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审美感知,整体把握1、请大家阅读课文,了解这篇剧作的主要情节:这是一段跨越三十年的恩怨纠葛,三十年前的凄惨遭遇和三十年后的不期而遇成就了这部巨著,我们课文是一个节选,就是繁漪通知四凤的母亲将其接走,她来到周公馆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开始的。
2、课文主要讲了几场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对象是谁,他们冲突的焦点又是什么。
周朴园——鲁侍萍(爱恨纠葛、三十年的恩怨);周朴园——鲁大海(阶级冲突)这节课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前者的主要矛盾上,一起通过分析他们的矛盾来探究周到底是怎样的形象,我们要以人物语言为突破口,以此来探究揣摩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品读人物、评析语言周鲁之间的恩怨纠葛是怎样的发展过程:三十年前……三十年后,怎样的感情(怀念——惊慌——冷酷)看起来就让人心寒的过程,这个过程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周朴园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周是怎么对待他认为已经死去的侍萍?这一部分集中在课本开头到“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1、阅读:在这个阶段里,周一直在探寻往事,所以这一部分他探索式的、询问式的话语很多,请大家快速把这一部分读一下,同桌分角色朗读再回答。
这部分对话中,哪个单音节词出现的频率最多,一共有多少个。
2、讨论:“哦”这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周一共说了六次。
戏剧人物特别讲究个性化,尤其是人物的语言。
那为什么一个人说了六次,我们来讨论研读一下,每个哦字后面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揣摩一下推测一下。
提示:哦的不同意味、出现的频率、标点的变化,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
3、学生活动:分角色演读(重逢片段,约5分钟)注意读出剧中角色的情感。
体味人物语言中蕴涵丰富的潜台词。
4、小结:刚才在品读”哦”字过程中,我们读出了周朴园知道鲁侍萍还活着时的惶恐不安、惊慌失措,也读出了周朴园叶公好龙的真实心态。
5、在解读文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当周朴园知道站立眼前的人就是离开自己30年的鲁侍苹时,周朴园表现怎样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从“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到“周朴园可是你一一”,从中找出一句你认为最能体现周朴园性格、心理的话,运用我们刚才获得的揣摩人物语言的体验,去大胆地走近周朴园的心灵,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先相互交流交流。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初探作者:张敏兰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5年第18期摘要:课本剧是一种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托,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
编演课本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完成课堂角色的转变等。
编演课本剧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还应及时反思不断改进。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剧;编演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5C-0035-04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
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由此可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成为独具职教特色的教学活动,也将成为当前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亮点。
课本剧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托,借助舞台塑造人物形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
编演课本剧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如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戏剧表演方面所需的多种素质,如表演素质、舞蹈功底、组织合作能力、音乐艺术素养等。
课本剧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形式,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诚如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下文将以笔者指导学生开展《走上舞台——编演课本剧〈雷雨〉》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雷雨》表演活动课方案第一篇:《雷雨》表演活动课方案《雷雨》表演活动课设计方案一、动员筹备阶段1、成立导演组(每班4~6个),原则上以小组为单位划分为两幕剧进行表演,并选出两个导演,抽签决定表演幕次。
2、导演在所属小组聘选演员、场务等人员,并组织剧组人员对剧本进行研习,根据剧情需要进行角色分工。
3、各剧组上交组织安排表。
(表演幕次、角色分工、场务人员、排演场地等)4、用一个课时进行集中排练,老师到场指导。
5、选定评委组(可以由导演、观众及部分班干组成),制定评分细则(可以参照后附表格)。
二、演练学习阶段1、各剧组自行彩排,可选在课外或活动课进行,做到能脱离剧本的情况下顺畅表演,在忠于原剧本的基础上再现剧中人物的效果。
2、分幕比赛,由评委组评定分别评定一个最佳剧组以备公演。
3、集中一个时间到户外进行公演,由老师和学生评委组一起评选出各类奖项(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配角)三、学习交流与展示1、学习报告会(可以放在公演后进行),在活动中获奖者及其它同学都可参与讲话,内容可以是对剧中情节、人物、主题的分析,也可自己参与活动后的心得等。
2、成果展出。
主要以图片(需配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到学校或者教室“学习栏”。
附评分细则:一、剧本理解能力(50分)1、忠实原文,突出剧本思想主题。
2、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3、将剧本中的各冲突均得以体现。
二、朗读(10分)1、声音符合当时社会背景。
2、台词熟悉,运用自如。
3、普通话标准。
4、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能让观众听得清晰。
三、表情(10分)1、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2、完全投入到戏情中,表情无多余的元素。
四、协作(10分)1、人与人的动作协调,链接自如,顺畅。
2、剧情发剧顺畅。
3、道具是否完整。
五、动作(10分)1、适应情节发展、背景、年代。
2、动作流畅自然。
六、创新(10分)有符合情节主题表现需要的补充创新。
主要角色:鲁侍萍、鲁大海、周朴园、周萍、周冲、仆人若干第二篇:小学活动课方案小学活动课方案一、指导思想为了响应教育部倡导的亿万人民阳光体育运动,落实“生命——和谐”的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雷雨》节选为例谈中职戏剧教学作者:王熙娜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08期《雷雨》节选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第四版)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本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和中国戏剧。
其中在中国戏剧部分,教材选用了古代戏剧代表《窦娥冤》和现代戏剧代表《雷雨》作为学习篇目。
意在通过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来了解中国戏剧,进而掌握戏剧常识,解读戏剧作品。
《雷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1934年7月首次发表于由巴金任编委的《文学季刊》上,是现代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讲述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沖突,并最后引发的悲剧。
教材选取了四幕话剧中第二幕中的片段,所选情节描写的是鲁侍萍从济南来看望女儿,被周朴园续娶的太太繁漪叫到周公馆,发现这家的主人是周朴园,然后作为工人代表的鲁大海恰好也来找周朴园谈判,以这两件事展开反映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雷雨》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通过学习它可以对戏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了解戏剧常识,提高对戏剧的鉴赏能力。
中职学生初学戏剧阶段,教学目标主要为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创作背景,体会戏剧矛盾冲突的魅力,以及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戏剧中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
在整个戏剧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学生能够达到学会一分为二的评价人物,把握剧中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
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学习后自觉进行自我思考,比如戏剧主题的新解:深思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所带来的理解危机。
一、剖析学生特征,有的放矢职业学生尤其是县级职业中学学生,学生多为家庭特殊人群、留守儿童及家庭贫困学生三种类型。
他们普遍语文素养不高,对学习文化课程提不起兴趣,同时缺乏自信,有自卑感。
针对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方法掌握不恰当,不善于思考问题等特点,课程设计要穿插多种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享受自己的成果。
教学设计《雷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2.了解作者曹禺以及《雷雨》的思想性、艺术性。
3.分析《雷雨》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以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教学重点】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鉴赏分析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通过分析语言和动作,说一说周朴园、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语言和动作,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
注意:回答问题定在原文中有所依据。
在文中划、写出与预习题目肯关的答案或疑问。
二、在两节戏剧中任选一节进行课本剧表演。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曹禺和《雷雨》故事情节,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简介戏剧常识和戏剧人物鉴赏方法。
3.梳理情节脉络。
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1.播放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片段导入2.导语:夫妻不相爱却相恨,父子不相安却相怨母子不相和却相乱,兄弟不相亲却相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部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却取材于七十多年前,一位年仅23岁的大学生的处女作。
这个大学生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作品就是《雷雨》。
《雷雨》的诞生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4月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拍成电影,甚至前几年还有人把它拉长为一部二十集电视连续剧。
一部作品能够具有如此悠久的生命力,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一定能够有助于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那么《雷雨》的成功之处又在哪里呢?它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的问题。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课文。
二、走进作家曹禺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
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读、练、演一体化戏剧教学模式实践——以《雷雨》为例作者:陈海敏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45期陈海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摘要:在经典戏剧作品《雷雨》教学中实践读、练、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戏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戏剧的热情,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雷雨;读;练;演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76-02收稿日期:2016-06-14基金项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职教类青年专项课题(SYKJ15D12)作者简介:陈海敏(1979-),女,汉族,江苏海门人。
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美育和人文素质教育。
戏剧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
戏剧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与诗歌、小说、散文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教学价值,积极探究有效的戏剧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戏剧教学的质量,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戏剧作品,是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学价值。
在1934年时,巴金先生曾感动地一口气读完了《雷雨》,他说:“不错,我落了泪,但是流泪之后我却感到一阵舒畅,同时我还觉得有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我身内产生了。
”他将《雷雨》剧本全文发表在了《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
从此之后,年轻的曹禺一夜成名,《雷雨》也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戏剧作品,成为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成为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以其丰富的文学价值在中国话剧史上,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与其他经典作品一样,《雷雨》是说不尽的,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欣赏与解读。
在以往的《雷雨》戏剧教学中,通常有几种教学模式:一是把戏剧按照小说的教学模式来解读,往往按照分析曹禺生平、分析创作背景、分析舞台布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分析戏剧冲突等教学内容来讲授,而且形式单一,主要是传统的文本解读,从头至尾,面面俱到,这样的讲授偏离了戏剧的本质,忽视了戏剧的表演性和舞台艺术性,忽视了戏剧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的教学规律;这样的教授也是将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的鉴赏和分析,忽视了学生自身对作品、对人物的理解和鉴赏,抹杀了戏剧的趣味性。
第1篇摘要:本文以雷雨这一经典剧目为例,探讨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表演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对雷雨教学实践的分析,总结了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言《雷雨》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自问世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雷雨这一经典剧目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本文将从雷雨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二、雷雨教学实践过程1. 阅读与鉴赏(1)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剧本,了解剧情、人物及主题。
(2)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心理和情感。
2. 表演实践(1)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角色。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角色性格和情感。
(3)组织排练,让学生熟悉台词和动作,提高表演技巧。
(4)举办雷雨演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成果。
三、雷雨教学实践效果1.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阅读、鉴赏和表演实践,学生加深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了解,提高了语文素养。
2.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雷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悲剧美、人性美,培养了审美情趣。
3. 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舞台表演,学生锻炼了组织、协调、沟通等实践能力。
4.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在雷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四、雷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1. 不足(1)部分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不高,导致参与度不高。
(2)教师对剧本的解读不够深入,影响了教学效果。
(3)表演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表演技巧不足。
2. 改进措施(1)激发学生兴趣,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示剧本中的场景、人物形象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深入解读剧本,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雷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曹禺和戏剧的有关情况,了解《雷雨》在现代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点)2、过程与方法:熟悉节选部分的剧情,理解戏剧文学的舞台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
二、课时安排:本课共授课时数需要三个课时。
本节课设计选讲的第二课时。
三、教法学法:情景创设法、自主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角色体验法。
四、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八条核心理念,新课标中又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并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我的理解是,课堂应该是知识、技能、情感有机整合的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而不是一块块干巴巴的知识的罗列。
课堂不是老师的自导自演,关键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亲身体验。
《雷雨》一课属于戏剧,戏剧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综合舞台表演艺术。
“是既可以读,又可以演的一门艺术。
”由此,我响应新课改的新理念,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入了语文课堂,将学生的话剧表演搬上了讲台。
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改以往反复读课文的枯燥乏味;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综合语文素养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这种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一直都是我努力的方向。
五、授课流程:(一)预习准备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语文兴趣小组和社团的作用。
分成三个小组,设置了不同难度的三个任务,既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又实现了分层教学的新课程理念。
1、预读全剧演讲故事,2、自编自排课本剧演出,3、焦点问题自由讨论。
(二)激情导入由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海报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快速进入课文。
“夫妻不相爱却相恨,父子不相安却相怨。
母子不相和却相乱,兄弟不相亲却相斗。
”张艺谋这部著名的电影取材于七十多年前一位年仅23岁的大学生的处女作——这就是曹禺的《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