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17课《芋老人传》课件(鲁教版九年级上)
- 格式:pdf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9
第17课《芋老人传》教学设计第17课《芋老人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文本因事说理的写作特点,并结合具体事件加以运用。
2、懂得“时、位之移人”的道理,保留“本真”,不断追求“纯净”人生,以豁达宽容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一切。
教学过程:一、导语: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有谁能够在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中保留一份“本真”,不断追求“纯净”的人生。
如果说“少”,那么这样的“追求”弥足珍贵;如果说“多”,那么这样的“保留”是高贵的人生。
姑且我们不作评论。
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周容笔下的“芋老人”,听他的一番真知灼见。
二:师生速读文章,解决基础知识。
1, 作者简介:周容,字鄮山,一字茂三,又作茂山,号躄堂;明末清初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周容是明代诸生,负才名,有侠气;他曾受知于戴殿臣御史,戴为海盗所掠,他便以身为质,代其受刑梏,致使跛一足,时人多有赞誉.明亡后,周容出家为僧,但后来又因母亲尚在需尽孝道,而又返俗.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设词科,召周容入京,他坚辞不就.周容于诗文书画用工皆勤,时人谓之\’画胜于文,诗胜于画,书胜于诗\’.著有《春涵堂集》.《清画家诗史》,《国朝画征录》,《师经堂集》,《昭代尺牍小传》,《桐阴论画》等载有他的事迹.要求:2.结合课下注释,标出重难点字词句,质疑。
3.自己疏通文意,讲故事。
4、学生提出重难点字词句,师生共同补充(教师板书:影、益、芋、道等)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辍著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放下筷子感叹道:“哪里比得上先前祝渡老人的芋头又香又甜呀!”(2)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等到作官了,因为贪污受贿行为不轨而被罢免,这是像对芋头一样看待他自己的所学(学问)呀。
(3)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老人话还没说完,相国就惊讶地赶忙道歉道:“老人真是懂得大道的人哪!三、深入阅读1、师生圈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文中选取了哪四个“世人由于眼前而忘掉了过去”的例子。
芋老人传鲁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芋老人传》的文学常识和主要内容。
2.分析文中芋老人的形象,理解其寓意。
3.领悟文章的寓意和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芋老人形象,体会文章寓意。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他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却始终未能获得一官半职,于是他将满腔不平之气寄托在笔端,写下了大量揭露社会黑暗、批判封建统治、歌颂反抗精神和爱情自由的短篇小说。
(2)板书课题:芋老人传2.检查预习(1)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2)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哪些人物的故事?分别概括其经历。
3.课堂阅读(1)学生齐读课文,感知文本。
(2)教师指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4.分析文本(1)分析芋老人的形象①让学生找出文中描述芋老人形象的关键语句。
②引导学生分析芋老人的性格特点。
(2)理解文章寓意①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要复述芋老人的形象和文章寓意。
(2)教师提出问题:文章中还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什么?2.分析其他人物形象(1)分析老人之子的形象①让学生找出文中描述老人之子形象的关键语句。
②引导学生分析老人之子的性格特点。
(2)分析王生形象①让学生找出文中描述王生形象的关键语句。
②引导学生分析王生的性格特点。
3.深入探讨文章主题(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4.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珍惜劳动成果的感悟。
第三课时1.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要复述文章主题。
(2)教师提出问题:文章中的故事对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启示?2.案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具体表现。
《芋老人传》同步练习1.课内阅读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谓老人与相国有旧谓:以为B.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井:汲井水C.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落魄:穷困不得志D.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谢:感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厚资而遣之B.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C.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D.然就其不忘一芋往往而然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属于“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和“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表现的一组是A.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辗箸而叹,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
B.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
C.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至郁郁死。
D.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
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书生在饥饿时饱食芋老人之芋,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是入情入理的致谢语,也为第二段写他为相国后再次食芋埋下了伏笔。
B.作者由“相国食芋”提炼出“芋视”一词,不仅以名词作状语,借用比喻方式形象地表现出行动的特征,而且运用排比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出行动者对承受者的漠视、忘恩、负义、背叛等复杂态度,文笔简洁有力,富有讽刺意味。
C.芋老人同《论语·微子》中的荷蓧丈人和《庄子·达生》中的佝偻丈人,以及韩愈笔下的圬者王承福、柳宗元笔下的种树郭橐驼一样,都是处微贱,操末业,而出言发语惊世骇俗的人,成为历代传记文学中的重要形象。
D.芋老人列举了富而弃妻、贵而绝交、为吏而背学、为官而失节等四个“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例子,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和对卖国士大夫的切齿之恨。
《芋老人传》学习要点【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中的重点词句。
2、熟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情节。
3、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1、能够说出本文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与同学交流。
2、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法。
【情感目标】领悟文中所述道理,感受作者的情感。
发扬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优良作风。
【学海导航】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周容(1619—1679),字鄮山,一字茂三,又作茂山,号躄堂;明末清初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周容是明末秀才,善诗文书画。
负才名,有侠气。
他曾受知于戴殿臣御史,戴为海盗所掠,他便以身为质,代其受刑梏,致使跛一足,时人多有赞誉。
明亡后,曾剃发为僧,因母在世又还俗。
清廷开博学鸿词科,拢络天下学士,朝臣争着推荐他。
他以死力辞,拒不赴试。
他的踪迹遍全国,所交游皆一时遗民。
全祖望在《春酒堂文集序》中说:“儿于每饭不忘故国,黍离麦秀之音,读之令人魂断。
”可见周容是位具有民族气节、品德高尚的人。
周容于诗文书画用工皆勤,时人谓之“画胜于文,诗胜于画,书胜于诗”。
著有《春酒堂集》、《清画家诗史》、《国朝画征录》、《师经堂集》、《昭代尺牍小传》、《桐阴论画》等载有他的事迹。
2、写作背景:《芋老人传》选自《春酒堂遗书》,这篇文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虚构的讽喻性故事。
作者身处明末变局,守节不屈。
然当时争相屈膝叩首,变节逢迎的缙绅土大夫,不乏其人,作者由此感发议论,写下此篇。
作者讽刺了“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的势利小人和变节分子,抒发了对往昔对故国的幽思。
二、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芋(yù)辍箸(zhù)张筵列鼎(yán)井臼(jiù)绾黄纡紫(wǎn yū)不饬(chì)妾媵(yìng)衅孽外乘(xìn)揽辔褰帷(pèi qiān wéi)三、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1、佣出:出外为佣工。
2、讲钧礼:行平等的礼节。
芋老人传鲁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芋老人传》教案1, 作者简介:周容,字鄮山,一字茂三,又作茂山,号躄堂;明末清初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周容是明代诸生,负才名,有侠气;他曾受知于戴殿臣御史,戴为海盗所掠,他便以身为质,代其受刑梏,致使跛一足,时人多有赞誉.明亡后,周容出家为僧,但后来又因母亲尚在需尽孝道,而又返俗.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设词科,召周容入京,他坚辞不就.周容于诗文书画用工皆勤,时人谓之\'画胜于文,诗胜于画,书胜于诗\'.著有《春涵堂集》.《清画家诗史》,《国朝画征录》,《师经堂集》,《昭代尺牍小传》,《桐阴论画》等载有他的事迹.二,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A,第一段写书生在饥饿时饱食芋老人之芋,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是入情入理的致谢语,也为第二段写他为相国后再次食芋埋下了伏笔.B.第二段先写相国食厨者之芋,是为邀请芋老人夫妇作必要的铺垫,而且这样也更充分地说明了下文\'时位移人\'的事理.c.第二段芋老人列举了富而弃妻,贵而绝交,为吏而背学,为官而失节等四个\'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例子,指出其中让人最不能容忍的是最后一例.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最来看,芋老人的这一番议论是有针对性的.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表现的一组是①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辗箸而叹,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②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③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至郁郁死④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⑤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⑥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A.①③⑤B.②③⑤C.③④⑥D.②③⑥1,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童区寄传》预习思考题:1,撇开区寄当时所处的环境,就区寄的行为而言,你认为区寄有杀死两个强盗的必要吗区寄杀人的行为要负法律责任吗(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并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成立正当防卫必须满足以下要件:1,有实际的不法侵害存在,这是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2,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3,目的是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4,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是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正当防卫必须对准目标,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无限防卫权:为了鼓励公民积极同犯罪作斗争,有效地制止严重暴力犯罪,维护合法权益,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和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2,区寄为何不愿留为小吏3,区寄杀强盗是英雄自救,为民除害,不是为做官,封建官吏企图收买他,为他们服务,而区寄不慕富贵,一心回乡,是不想与封建官吏同流合污.以上观点。
《芋老人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文本因事说理的写作特点,并结合具体事件加以运用。
2、懂得“时、位之移人”的道理,保留“本真”,不断追求“纯净”人生,以豁达宽容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一切。
教学过程:一、导语: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有谁能够在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中保留一份“本真”,不断追求“纯净”的人生。
如果说“少”,那么这样的“追求”弥足珍贵;如果说“多”,那么这样的“保留”是高贵的人生。
姑且我们不作评论。
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周容笔下的“芋老人”,听他的一番真知灼见。
二:师生速读文章,解决基础知识。
1, 作者简介:周容,字鄮山,一字茂三,又作茂山,号躄堂;明末清初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周容是明代诸生,负才名,有侠气;他曾受知于戴殿臣御史,戴为海盗所掠,他便以身为质,代其受刑梏,致使跛一足,时人多有赞誉.明亡后,周容出家为僧,但后来又因母亲尚在需尽孝道,而又返俗.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设词科,召周容入京,他坚辞不就.周容于诗文书画用工皆勤,时人谓之\\\'画胜于文,诗胜于画,书胜于诗\\\'.著有《春涵堂集》.《清画家诗史》,《国朝画征录》,《师经堂集》,《昭代尺牍小传》,《桐阴论画》等载有他的事迹.要求:2.结合课下注释,标出重难点字词句,质疑。
3.自己疏通文意,讲故事。
4、学生提出重难点字词句,师生共同补充(教师板书:影、益、芋、道等)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辍著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放下筷子感叹道:“哪里比得上先前祝渡老人的芋头又香又甜呀!”(2)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等到作官了,因为贪污受贿行为不轨而被罢免,这是像对芋头一样看待他自己的所学(学问)呀。
(3)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老人话还没说完,相国就惊讶地赶忙道歉道:“老人真是懂得大道的人哪!三、深入阅读1、师生圈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文中选取了哪四个“世人由于眼前而忘掉了过去”的例子。
鲁教版初三上册语文芋老人传说课稿范例
尽快地掌握学习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由初中频道为您提供的初三上册语文芋老人传说课稿,希望给您带来启发!
一,主旨:
藉一书生在饥寒与得意时吃芋的不同感觉,针砭人情往往忘旧的弊病.
二,修辞:
1 借代:竟以宗庙「主稷」,身名君宠.
天下有「缙绅」土大夫所不能言.
2 转品:村南有大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
三,常识整理:
1 芋老人传:作者身处明末变局,守节不屈,然当时争相屈膝叩首,变节逢迎的缙绅土大夫,不乏其人,由此感发议论.选自春酒堂文集.
2 周蓉。
第17课《芋老人传》同步练习 1.课内阅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谓:以为 B.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 井:汲井水 C.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落魄:穷困不得志 D.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 谢:感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 厚资而遣之 B.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 C.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D.然就其不忘一芋 往往而然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属于“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和“以今 日而忘其昔日”的表现的一组是 A.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辗箸而叹,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 。 B.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 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 。 C.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 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至郁郁死 。 D.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 。 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写书生在饥饿时饱食芋老人之芋,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是入情入理的致谢语,也为第二段写他为相国后再次食芋埋下了伏笔。 B.作者由“相国食芋”提炼出“芋视”一词,不仅以名词作状语,借用比喻方式形象地表现出行动的特征,而且运用排比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出行动者对承受者的漠视、忘恩、负义、背叛等复杂态度,文笔简洁有力,富有讽刺意味。 C.芋老人同《论语·微子》中的荷蓧丈人和《庄子·达生》中的佝偻丈人,以及韩愈笔下的圬者王承福、柳宗元笔下的种树郭橐驼一样,都是处微贱,操末业,而出言发语惊世骇俗的人,成为历代传记文学中的重要形象。 D.芋老人列举了富而弃妻、贵而绝交、为吏而背学、为官而失节等四个“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例子,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和对卖国士大夫的切齿之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2分) (2) 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3分) (3) 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3分) 2.历届试题 (1)「今者堂有练珍,招分尚食,□□□□,尚何芋是甘乎 」缺空的成语是 (A) (A)张筵列鼎(B) 斋居疏食(C)菲食薄衣(D)居不重席. (2)「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句中「特」字意为 (A)特别(B)只是(C)不但(D)即使. 3.模拟试题 (1)相国辍箸叹息:「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认为其因出自: (A)非老妪所煮(B)调和之有异(C)相国之志旧(D)时位之移人 (2)「今者堂有练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是形容: (A)生活的奢侈(B)君王之恩宠 (C)食物之精美(D)居室之豪华 (3)「城东有假以同学者,一砚一灯,一 一榻,晨起不辨衣履.」意谓: (A)同处於穷困潦倒之境 (B)贫困时交情之笃 (C)生活习惯一致 (D)克勤克俭,共同创业 (4)「或绾责纡紫,或揽褰裳惟」意谓: (A)朝中大官 (B)皇官贵族 (C)富贵人家 (D)天子车驾 (5)下列何种不属於「忘恩负义」的故事 (A)后来当相国的书生 (B)为吏之谁氏子 (C)村南之夫 (D)受国君恩宠的将相卿尹 (6)「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说明一般士大 夫: (A)安逸自适 (B)生活奢侈 (C)言语粗俗不堪 (D)通病在於坐而言不能起而行 (7)甲,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乙,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鱼之肆(庄周贷 粟)丙,是芋视「乃」妇也(芋老人传)丁,衣湿袖单,影「乃」为瘦(芋老人传)戊,已衾拥 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以上各句中「乃」字之意,共有几种 (A)五种(B)四种(C)三种(D)两种 (8)下列成语何者非用以形容「身居高官」 (A)佩紫怀黄 (B)揽「褰」裳惟 (C)缙绅之士 (D)泥涂轩冕. (9)下列词语解释,何者有误 (A)「迎款」唯恐或后:逢迎谄媚 (B)「缙绅」知识:指官员 (C) 紫「佣出」:出外为佣工 (D)落魄:失意潦倒 (10)下列「 」内的音义,何者有误 (A)污贿不「饬」|饬(B)揽「褰」裳惟|褰(C)「绾」黄纡紫|绾(D)「衅」孽外乘|衅,仇隙. (11)甲,「缙绅」与「轩冕」乙,「倾盖」与「冠盖」丙,「练珍」与「甘旨」丁,「落魄」与 「落拓」戊,「作缘」与「结识」.何组为同义词: (A)甲乙丙丁戊 (B)乙丙丁戊 (C)甲乙丁戊 (D)甲丙丁戊 (12)「及为吏,以□□□□罢.是芋视乃学也.」缺空的成语是: (A)日醉饰服 (B)屈膝叩首 (C)失意潦倒 (D)污贿不饬 (13)「老人能于□□□□,作缘相国,奇已.」缺空的成语是: (A)倾盖不意 (B)倾囊相授 (C)变节逢迎 (D)世易时移 (14)周容之叙述,何者有误 (A)字茂三,明亡弃诸生,与明遗民交往 (B)少即工诗,为大诗人袁枚所赏识 (C)明亡后,弃科举功名,寄情於湖山 (D)曾剃发为僧,后以母亲尚在还俗,晚年拒应清廷博学鸿儒之徵召 (15)有关芋老人传叙述,何者有误 (A)选自春酒堂文集,内容包括五个故事,一段议论 (B)赞语,一般在文章最后一段用以总结全篇,表示赞美或批评 (C)作者身处明末变局,国家既亡,而自己亦投降异族,是以藉本文抒发感慨 (D)文中藉一书生饥寒与得意时吃芋的不同感觉,针砭人情往往忘旧的弊病
17、《芋老人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理解“时、位之移人也”的主旨。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一词多义;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时、位之移人也”的主旨。
教学难点:芋老人为何对相国只是在吃芋一事上忘记过去而高兴的原因。
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简介周容:字茂三,明末清初时期的文学家。
本文是作者身处明末变局,国家覆亡,而当时许多缙绅士大夫变节投降,有感而发议论。
2、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不饬(chì)老妪(yù)辍箸(chuòzhù)张筵(yán )列鼎(dǐng )郁郁死(yù)遂宠妾媵(chǒng yìng )井臼(jiù)衣履(lǚ)绾黄纡紫(wǎn yū)揽辔褰帷(pèi qiān wéi )衅孽(xìn niè)遽(jù)3、通假字:讲钧礼(“钧”通“均”,平等。
)4、古今异义:5、一词多义衣湿袖单,影乃.为瘦(副词,就)命妪煮芋以.进(连词,来)乃是芋是乃.妇也(代词,他的)以交以.绝(因此)事乃.成(副词,才)以.污贿不饬罢(介词,因为)绝交以绝.(断绝)于困于.雨(被)以为妙绝.(极点)无不同于.芋焉(和,跟)为生为.之饱(因为)是是.犹可言也(代词,这)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当,做)觉今是.而昨非(正确)二、自主学习1、本文通过芋老人和相国之间有关食芋的故事,说明了“时、位之移人也”的道理,以讽刺那些由于地位变化而“忘其昔日者”比比皆是的社会现象,告诫人们不忘过去。
2、找出提示语,在第二段中芋老人列举了哪几个例子来证明“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这句话?芋是乃妇:贫人名成弃妇(名成而弃妻)芋视乃友:同学得举绝交(登仕而绝交)芋视乃学:士子为吏忘廉(为吏而背学)无不同于芋焉(芋视乃官):官员因事变而屈膝归降(为官而失节)三、合作探究:1、相国两次吃芋的表现如何,为什么有所不同?“衣湿袖单,影乃益瘦”八个字准确传神地描绘出了这个书生落魄的惨相。
初三语文第17课《芋老人传》教案
第17课《芋老人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本因事说理的写作特点,并结合具体事件加以运用。
2、懂得时、位之移人”的道理,保留本真”,不断追求纯净”人生,以豁达宽容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一切。
教学过程:
一、导语: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有谁能够在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中保留一份本真”,不断追求纯净”的人生。
如果说少”,那幺这样的追求”弥足珍贵;如果说多”,那幺这样的保留”是高贵的人生。
姑且我们不作评论。
那幺就让我们走进周容笔下的芋老人”,听他的一番真知灼见。
二:师生速读文章,解决基础知识。
1, 作者简介:
周容,字鄮山,一字茂三,又作茂山,号躄堂;明末清初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