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学第十一章步态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6.13 MB
- 文档页数:71
第十一章步行训练一、名词解释1.步行:是指通过双脚的交互移动来安全,有效的转移人体的一种活动,是躯干,骨盆,下肢各关节及肌群的一种规律,协调的周期性运动2.步态:是步行的行为特征,是一个人行走时的表现形式,又称行走模式3.自然步态:指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身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称为自然步态4.步行周期: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条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着地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又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5.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概念和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的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并为临床及康复治疗进行有益的指导和疗效评价6.运动学分析:是研究步行时肢体运动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主要包括:步行整体时间与空间测定的肢体节段性运动方向测定7.社区性步行:是指患者借助APO,手杖等,独立地完成在社区内的步行,包括过马路,超市购物(上下自助扶梯)乘坐交通工具等8.偏瘫步态:即典型的画圈步态,变现为下肢肌张力过高,轮廓不充分,左右盆骨高低不对称。
迈步时通过身体带动骨盆向前摆动,膝关节不能屈曲而画圈迈出患腿9.动力学分析:是对步行时作用力,反作用力强度,方向和时间的研究方法,牛顿第三定律是动力学分析基础二、选择题1.D2.B3.A 4D 5.B 6.C 7.E 8.B 9.BE 10.BC 11.AB 12.AC 13.BE 14.BD 15.ABC三、简答题1.简述用观察法进行步态分析时观察分析的顺序应如何安排。
1.应由远端至近端进行观察2.按步行周期的顺序观察3.目测观察后归纳分析出原因后果2.简述运用观察法的注意事项。
1目测观察时,不仅要观察患侧下肢,亦要观察对侧下肢2.行走时受试者衣着尽量要少,充分暴露下肢,以便准确观察步态特征 3.要注意疼痛对步态的影响4.目测观察属定性分析,必要时进一步采用定量分析5.目测观察分析步态,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与观察者的观察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直接相关3.简述步行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步态分析第一节概述一、步态分析的目的1.确定异常步态的障碍学诊断。
2.确定异常步态的程度。
3.比拟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假肢、矫形器〕对步态的影响。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一〕适应症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瘫,帕金森病。
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软组织损伤。
3.下肢肌力损伤: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
4.其他如疼痛。
〔二〕禁忌症1.严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愈合。
第二节正常步态一、步行周期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分为:1.站立相〔stance phase 62%〕:又称支持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2.迈步相〔swing phase 38%〕:又称摆动相,指支持腿离开地面想起摆动的阶段。
二、正常步行周期的根本组成〔一〕双支撑期和单支撑期双支撑期〔12%〕: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前双腿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中,有两个双支撑相,即负荷反响期和站立末期。
〔二〕步行周期分期1.首次着地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关节屈曲30度,膝和踝关节中立位。
正常人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病理步态时表现各异:脑瘫患儿可出现脚掌着地,脚后跟疼痛患者可见足底外侧缘或内侧缘着地。
2.负荷反响期〔承重期〕――双支撑期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足趾离地。
此时,膝关节屈曲到达站立相的最大值。
3.站立中期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时。
4.站立末期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
5.迈步前期――双支撑期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
6.迈步初期从支撑腿离地至该侧膝关节到达最大屈曲时。
7.迈步中期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小退与地面垂直时。
8.迈步末期指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
三、时空参数〔一〕步频与步速1.步频cadence〔步数/min〕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