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步行训练
- 格式:docx
- 大小:13.77 KB
- 文档页数:1
运动疗法技术练习题一、绪论1. 运动治疗技术属于哪种康复治疗的范畴A. 物理治疗B. 作业康复C. 言语治疗D. 心理治疗E. 康复工程2. 世界物理治疗联盟成立于A.1943 年B.1947 年C.1951 年D.1969 年E.1983 年3.我国开展现代运动治疗实践大概在A.202230 年代B.202240 年代C.202250 年代D.202270 年代E.202280 年代4 功能恢复应包括心理、职业、教育、娱乐等多种渠道属于A.因人而异的原那末B.循序渐进的原那末C.持之以恒的原那末D.主动参预的原那末E.全面锻炼的原那末5 提高人体长期工作能力A.肌力训练B.耐力训练C.关节活动训练D.呼吸训练E.放松训练6 运动的潜在危(wei)险不包括A.运动损伤B.诱发心脑血管事件C.消耗体力D.早期功能过负荷E.脏器功能衰退7 运用各种促进技术控制异常运动并按照运动发育顺序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恢复称为A.Bobath 技术B.Rood 技术C.Brunnstrom 技术D.-20kg-40kg-60kg-80kg-90kgberg 检查法2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他动态平衡A 保持坐姿B 保持站立姿式C 站起D 坐下E 步行时被人撞了一下3 关于平衡功能的训练原那末,描述错误的选项是A 支撑面积由大到小B 重心由高到低C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D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E 从睁眼到闭眼4 关于平衡训练和协调训练,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 两者彻底不同B 平衡训练侧重身体重心的控制C 协调训练侧重动作的灵便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D 平衡训练以粗大动作、整体动作训练为主 E 协调训练以肢体远端关节的精细动作、多关节共同运动的控制为主从以下备选中选出与考题关系最密切的答案A 大脑B 小脑C 丘脑D 脑干E 脊髓1 调节平衡与协调功能最重要的中枢2 平衡控制机制中,形成产生运动的方案最重要的中枢3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负责调节姿式性协同运动模式的中枢第八章有氧训练1 以下哪些不是典型的有氧运动A 走、慢跑B 跑、骑自行车C 骑自行车、上下台阶D 游泳、羽毛球E 快跑、举重2 普通不推荐其作为改良心肺耐力的手段方法的工程是A 骑自行车B 游泳C 走、慢跑D 循环力量训练E 健身操3 以下哪个是能量代谢当量4 运动心肺负荷测试,普通采用A 台阶B 功率车C 二级D 固定功率跑台E 跑道5 以下哪个是最大心律D HRma6 以下哪个是制定耐力运动处方的关键A 疾病B 强度C 方案D 禁忌症E 频率7 锻炼强度在估计心率范围内,持续一定的时间,才干保持和提高心肺耐力,普通康复训练,持续时间为每天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分钟以上8 特殊适合老年人、没有运动习惯者、体弱者及冠心病康复期等慢性疾病患者使用提高全身耐力的训练方法是A 循环训练法B 间歇训练法C 持续训练法D 法特莱克速度游戏E 高强度训练法9 不宜于普通健身人群和康复患者使用提高全身耐力的训练方法是A 循环训练法B 间歇训练法C 持续训练法D 法特莱克速度游戏E 高强度训练法发生矛盾时,如运动中心率正常,但自觉吃力的程度提高,应当根据以下哪项指标调整运动强度A 心率 C HRma第九章呼吸训练1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平静呼吸时,呼气时主动的,吸气是被动的B 平静呼吸时,吸气的 1/3 由胸廓活动完成,其余通过横膈活动完成 C 肺气肿患者发生呼吸障碍,主要表现在吸气时相 D 哮喘患者发生呼吸障碍,在呼气时表现明显 E 呼吸限制性疾病常见于胸外科手术术后、胸廓畸形等2 呼吸训练的目标不包括A 重建生理呼吸模式B 逆转支气管和肺组织的病理伤害C 去除气道分泌物 D 改善体能活动 E 提高生存质量3 禁止进行呼吸训练的是A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B 慢性限制性肺疾病C 肺炎D 哮喘 E呼吸衰竭4 以下关于腹式呼吸训练有误的是A 患者应处于舒适放松体位B 治疗是引导呼吸时,其手可放置于患者肋弓下 C 步行训练时,吸气与呼气比例为 1:2 D 开始训练时,应让患者进行用力深呼吸 E ,腹式呼吸可与上肢活动配合使用5 吹笛式呼吸训练的目的是A 升高支气管内压,防止塌陷,减少肺残气量B 降低胸腔内压 C增加膈肌肌力 D 提高肺活量 E 促进排痰排出6 以下关于体位引流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餐后 15 分钟即可进行体位引流B 最正确排痰时机为午后时分C 手法叩击时,掌心应呈杯状D 普通每次引流时间可达 2—3小时 E 对患者肺上叶尖段前部引流时,最正确体位为俯卧位7 以下呼吸训练方法中,属于去除痰液的方法是A 横膈肌阻力训练B 吸气肌阻力训练C 诱发呼吸训练D 呼吸肌训练 E 哈气8 呼吸练习中控制呼吸的技术方法是A 腹式呼吸B 胸式呼吸C 浅而快的呼吸D 局部呼吸E 哈气第十章放松训练选择题1 关于放松训练,以下说法错误的A 是一种行为治疗B 需反复训练C 有肌肉松弛法、意念松弛法和机电生物反响松弛法 D 十二指肠溃疡不是其适应症 E 浮现异常感觉,以及失衡感、眩晕、幻觉、失眠等不良心身反响时,应住手练习2 以下哪项不是肌肉松弛法的常用方法A 渐进性松弛法B 交替法C 肌电生物反响松弛法D 放松体操E 振颤放松法3 放松功属于A 气功B 瑜伽C 坐禅D 静思冥想训练法E 自律训练法4 瑜伽起源于A B 印度 C 日本 D 泰国 E 美国5 关于肌电生物反响松弛法,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是肌肉松弛法中最常用的方法B 必须使用肌电生物反响仪进行自我训练C 不能将肌电活动转变成各种能看到或者听到的信号D 通过训练能够使肌肉松弛E 患者不能了解到肌肉松弛和紧张时的肌电活动在以下备选中选择一个与题目关系最密切的答案 ,每一个答案可选一次、屡次、或者不被选A 自我指导训练法B 肌电生物反响松弛法C 渐进性肌肉松弛法D 瑜伽放松术E 静思冥想放松训练1 属于肌肉松弛法的是2 起源于印度的意念松弛法是3 属于生物反响疗法的是A 放松术B 放松体操C 七支坐法D 瑜伽放松术E 自律训练法1 属于气功的是2 属于坐禅的是3 属于肌肉松弛法第十一章、轮椅训练1. 在选择轮椅时,患者坐在轮椅上,应保持大小腿之间的角度最正确为A.130°~150°B.70°~90°C.110°~130°D.90°~110°E.150°~170°2 床—轮椅转移时,床与轮椅的夹角普通为A.15°~2022B.30°~45°C.202230°D.45°~50°E.55°~60°3 为保证安全,患者上下轮椅时应特殊注意的事项是A.扶住患者B.扶住轮椅C.扶住车轮D.刹住刹车E.踩住踏板4 用轮椅下坡似的方向是A.正面行驶B.倒向行驶C.按使用者习惯D.随意E.按坡度大小而定5 为了符合驱动轮椅的要求,患者驱动轮椅手的力量与本人体重的比应该大于的比例是A.1/2022.1/30C.1/40D.1/50E.1/60脊髓损伤的患者适合选用的轮椅是A.声控轮椅B.电动高靠背轮椅C.手轮圈加水平推把轮椅D.手轮圈加粗推把轮椅E.普通普通轮椅7 手指运动严重受限而不益握拳的患者适合选用A.声控轮椅B.电动高靠背轮椅C.手轮圈加水平推把轮椅D.手轮圈加粗推把轮椅E.普通普通轮椅8 乘坐轮椅者,不属于承受压力主要部位的是A.坐骨关节B.大腿C.腘窝部D.肩胛区E.肘关节第十二章、体位转移训练1. 有关主动转移的根本原那末不正确的选项是A.选择最安全最容易的方法B.选择舒适的软垫和椅面C.选择适当的转移时机D.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之间应尽可能相等、相近、且稳定E.应注意患者安全,尽量防止被家居或者轮椅大伦、脚踏板等碰伤肢体2 有关转移训练的生物力学根抵,不正确的选项是A.人站立时,一定范围内双脚摆布分开可增加外侧的稳定性B.举起物体时身体应防止扭转C.治疗师尽量挨近患者,双脚分别向先后或者外侧分开、曲髋屈膝D.旋转时用腰旋转而不是足E.治疗师使用最有利的姿式3 有关辅助的根本原那末,不正确的选项是A.随着患者的功能恢复,应逐渐减少匡助B.辅助者应不厌其烦的解释清晰,口令可以适当长些C.辅助者准备好必要的设施与空间D.转移过程中,辅助者应留意患者不正常的动作,以防止发生意外E.辅助者必须必须清晰孳孳的体力与技能,有把握时才单独单独患者转移4 有关主动转移前的的准备训练,不正确的选项是A.翻身训练前要训练患者肩胛带肌群B.翻身训练前要训练患者腹肌肌力C.由卧位坐起的准备训练时腹肌及肱二头肌肌力训练D.由坐位站起的准备训练要训练腹肌,股四头肌、小腿肌群肌力训练E.由坐位站起的准备训练要进行平衡训练5 有关辅助转移前的训练准备,不正确的选项是A.治疗师可按照主动转移前的准备训练对患者进行平衡训练B.治疗师再转以前应向患者解释转移的目的、方向、方法等。
囚徒健身真格的力量之书用失传的技艺练就强大的生存实力一个真正的男人,至少要能做到:5个单臂俯卧撑(最好100个)5个单腿深蹲(最好2*50个)1个单臂引体向上(最好2*6个)5个悬垂直举腿(最好2*30个)1个铁板桥(最好2*30个)1个单臂倒立撑(最好5个)本书由向上健身论坛(/)整理,仅供各位健身爱好者学习交流,版权所有——保罗·威德!目录:第一部分:预备第一章力量之旅:启程第二章失传的技艺:“老派”体操第三章自身体重锻炼与现代健身方法:囚徒宣言第四章关于本书:囚徒健身第二部分:六艺第五章铠甲般的胸肌与钢铁般的肱三头肌:俯卧撑第六章升降机般的大腿:深蹲第七章仓门般的背部与大炮般的肱二头肌:引体向上第八章魔鬼六块:举腿第九章严阵以待的脊柱:桥第十章健康、强力的肩膀:倒立撑第三部分:自我指导第十一章金科玉律:身体的智慧第十二章训练计划:日程第一部分:预备如今提到“健身”与“力量”,人们想到的就是那些笨重的、充了气一样的健美运动员,还有健身房、花哨的训练器械、营养补剂和各种药物。
以前并不是这样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男人们练出超人的力量,但除了自己的身体之外,他们什么都没有。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其中的真相,那么读下去……第一章力量之旅启程走进世界上任何一间健身房,你都会发现一堆用类固醇“催肥”、自以为很强壮的家伙——因为他们的臂围可达45厘米、他们能卧推起重重的杠铃、他们的身型看上去无比壮硕,尤其是穿上紧身背心或T恤衫时。
但是在这些人当中,有多少人真正强大有力呢?·多少人具有真正的能派上用场的运动能力呢?·多少人能俯身来20个完美的单臂俯卧撑呢?·多少人的脊椎足够强健、灵活、健康,能够后弯腰摸到地板呢?·多少人能单靠膝盖和臀部的力量单腿径直下蹲至地面再站起来呢?·多少人能抓住高过头顶的横杆来一个毫无瑕疵的单臂引体向上呢?答案是:几乎没有。
你会发现,今天在任何一家健身房里锻炼的健美者几乎没有一个能完成这些简单的动作。
第十一章学习的阶段The Stages of Learning 概念:区分技能学习过程中绩效和绩效特点的变化Concept: Distinct performance and performer characteristics change duringskill learningAfter completing this chapter, you will be able to●Describe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ers as they progress through the stages of learning as proposed by Fitts and Posner and by Gentile(Gentile’s Two-Dimensions taxonomy)●Describe several performer-and performance-related changes that occur as a person progresses through the stages of learning a motor skill●Describe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that distinguish an expert motor skill performer from a nonexpert●Discuss two type of research evidence that help predict a person’s future performance achievement●Relate Ackerman’s mode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o the stages of learning a motor skill一、应用•①你是否曾注意过有些人能够很熟练的完成某个动作,但在向别人传授该项技能时缺经常出现困难。
《运动治疗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运动治疗技术学【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教学学时】36(理论)+36(实践)【课程学分】6分【开课专业】康复治疗技术【开课学期】第3学期【参考教材】1、《运动治疗技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0年7月(主编:章稼)【课程性质、目的】:运动治疗学以教给学生运动治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运动治疗学是康复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治疗学的基本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运动治疗的基本理论;各论主要讲述常见运动疗法(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关节松动术、神经发育促进技术等)的主要治疗技术。
讲授内容主要以康复专业常用的运动治疗技术为主;并介绍国内外运动治疗学新成果、新技术及临床应用。
运动治疗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与实践。
课堂讲授注重基础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实践包括实验室的操作实践以及课堂讨论等;通过实践,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操作技能。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同学掌握运动治疗基础理论、各类运动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操作方法、以及治疗安全、适应症和禁忌症。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内容要点】:第一部分绪论教学课时数:4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明确运动治疗在康复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运动治疗技术有关的基本概念2.熟悉运动治疗技术的主要内容;熟悉运动治疗的机理3.了解运动治疗技术的发展简史;了解我国运动治疗的现状;了解运动治疗常用的仪器设备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运动治疗技术有关的基本概念2.运动治疗技术的主要内容;3.运动治疗的机理4.运动治疗技术的发展简史;我国运动治疗的现状;运动治疗常用的仪器设备(二)教学难点:1.掌握运动治疗技术有关的基本概念2.熟悉运动治疗技术的主要内容;3.熟悉运动治疗的机理4.我国运动治疗的现状;运动治疗常用的仪器设备三、主要教学内容1.运动治疗在康复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2.运动治疗技术有关的基本概念3.运动治疗技术的主要内容;4.运动治疗的机理5.运动治疗技术的发展简史;6.我国运动治疗的现状;7.运动治疗常用的仪器设备四、考核知识、技能点1.运动治疗技术有关的基本概念2.运动治疗技术的主要内容;3.运动治疗的机理4.运动治疗常用的仪器设备第二部分关节活动技术. 教学课时数:4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关节的运动方向、运动类型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原则。
步行训练
郑大五附院康复科
步行是患者最希望也是最基本想要达到的目
偏身感觉障碍及肌张力异常;异常的运动模式;
四肢关节的全范围被动活动(脊髓损伤患者早
患者在此阶段无明显肌肉张力,无明显随意
患者在此阶段肌张力明显增高,躯干痉挛
开始时病人多易向患侧倾倒,可以先在
膝关节稳定性控制:膝关节不稳定表现为站立和
,患者因为无力控制而通
上、下楼梯训练:由于下肢有一定的伸肌异常运
提骨盆的腰方肌,
通过初步的步行预测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预测步行方式的判断(N正常G好F可P差T微缩)
5 肌力增强训练:针对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的患者,重点发展上肢肌力;期望完成独立行。
运动治疗技术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第一章:绪论1.康复的核心是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评定为治疗服务,治疗是达成康复目标的的必要措施。
2.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两部分内容。
3.物理治疗是运用力、电、光、声、水及温度等物理因子来促进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改善功能的一门专业学科。
4.运动疗法是指以运动学、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本原理,采用主动和(或)被动的运动,通过改善、代偿和替代的途径,来矫正人体身体、心理、情感及社会功能障碍,提高健康水平的一类康复治疗措施。
5.运动治疗技术的特点:主动参与、局部和全身治疗相结合、防病和治病相结合。
6.运动治疗技术的主要内容:以力学和运动学原理为基础、神经发育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以代偿和替代原理为基础。
7.运动治疗技术的分类方法:根据肌肉收缩的形式是分类、按运动方式分类。
8.运动治疗技术的治疗原则: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主动参与、全面锻炼。
第二章:关节活动技术1.关节活动技术是指利用各种方法来维持和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肉痉挛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治疗技术。
2.关节活动技术常用训练方法:主动运动、主力运动、被动运动、持续性被动活动、第三章:关节松动技术1.关节松动技术是指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技能之一,主要应用于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关节活动受限、关节疼痛或关节僵硬等。
由于澳大利亚的麦特兰德对这一技术的发展贡献很大,故也称为“麦特兰德手法”“澳式手法”2.关节松动技术不同的松动速度产生的效应不同,小范围、快速松动可抑制疼痛;大范围、慢速松动可缓解紧张。
第四章:肌力训练1.肌力:肌力是肌肉在收缩或紧张是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肌肉发挥其生理功能的形式,肌肉主要是通过对外界做工。
2.按照不同肌力大小分类肌肉的运动方式分类可分为: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牵伸运动。
3.按照不同肌肉收缩的方式分类可分为等长训练、等张训练和等速训练。
步行训练南医大康复教研室王翔背景•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行走是人的重要的转移方法,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步行功能评定•包括步行能力和步态分析步行能力评定•通过对步行能力进行宏观分级大致了解患者能否步行;能否在家庭环境或是社区环境中步行。
•注意事项:如果患者步行不稳,要注意保护,防止跌到Hoffer步行能力分级分级分级标准1不能步行2非功能性步行(治疗性步行):训练时用膝-踝-足矫形器或肘拐等辅助器具能在治疗室内行走。
耗能大,速度慢,距离短,无功能性价值,但有预防压疮、血液循环障碍、骨质疏松等治疗意义3家庭性步行:用踝-足矫形器、手杖等可在家行走自如,但不能在室外长时间行走4. 社区性步行:用或不用踝-足矫形器、手杖可在室外和所在社区内步行,并可进行散步及去公园、诊所、购物等活动,但时间不能长,如果活动超出社区范围仍须乘坐轮椅。
步态分析•目测分析•定量分析目测分析•了解病史•体检:肌力、肌张力、ROM、N系统等•步态观察:站立姿势、步态的总体状况(步行节奏、对称性、流畅性、身体重心的偏移、躯干的倾向、上肢摆动、神态表情、辅助具使用等)、侧面观察步态(识别步行周期的时相与分期、关节运动情况)、正面观察步态(髋关节内收、外展和内旋、外旋,骨盆运动及身体重心变化)•结果判断:步行周期——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足跟再次着地止所用的时间,包括站立相和迈步相,站立相约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65%,迈步相约占35%~40%。
单侧下肢站立时称单支撑期,双下肢同时站立称为双支撑期。
特征•步行的特征:双侧支撑期即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约占支撑期的15%的时间•跑步的特征:双足离地腾空。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角度的变化关节运动角度步行周期骨盆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首次着地5°旋前30 °屈曲0 °0 °承重反应5°旋前30 °屈曲0 °~15 °屈曲0 °~15 °站立中期中立位30 °屈曲~0 °15 °~5 °屈曲15 °柘屈~10 °背屈足跟离地 5 °旋后0 °~10 °过度伸展 5 °屈曲10 °背屈~0 °足趾离地 5 °旋后10 °过度伸展~0 ° 5 °~35 °屈曲0 °~20 °柘屈摆动初期 5 °旋后0 °~20 °屈曲35 °~60 °屈曲20 °~10 °柘屈摆动中期中立位20 °~30 °屈曲60 °~30 °屈曲10 °柘屈~0 °摆动末期 5 °旋前30 °屈曲30 °屈曲~0 °0 °定量分析法•平均步行周期时间•测量左右步长(50~80cm):与身高有关,反应步态的对称性与稳定性•跨步长(2倍步长)/又称复步长:左跟-左跟•测量步宽/步距(5~10cm):两足心间距•计算步频(95~125单步/分)、步速(1.2m/s)•足角:足中心线与前进方向之夹角(6°~7°)•测量步态对称情况:主要是测量左右步长•注意:一般包含6个步行周期,特别要注意安全保护。
康复医学科康复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篇物理治疗。
第一章功能评定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一、姿势二、身高与体重三、肢体长度和围度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一、四肢关关节二、脊柱关节第三节肌力评定一、徒手肌力评定二、等速肌力评定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四、肌肉耐力评定第四节肌张力评定一、手法评定二、仪器评定第五节感觉评定一、浅感觉二、深感觉三、复合感觉第六节平衡评定一、临床观察二、量表评定三、仪器评定第七节协调评定一、上肢二、下肢第八节步行评定一、步行能力二、步态分析第九节心血管评定一、心率二、血压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第十节呼吸评定一、通气功能二、代谢当量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第十一节疼痛评定一、压力测痛法二、视觉模拟评分法三、疼痛问卷附录:附表1—2-1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2-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附表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附表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第二章运动治疗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三、主动运动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一、上肢二、下肢三、脊柱第三节牵伸技术一、上肢二、下肢三、躯干第四节肌力训练一、徒手肌力训练二、等长肌力训练三、等张肌力训练四、等速肌力训练第五节步行训练一、步行前训练二、步行训练第六节呼吸训练一、腹式呼吸训练二、抗阻呼气训练三、深呼吸训练四、局部呼吸训练五、排痰训练六、呼吸肌训练第七节平衡与协调训练一、无器械平衡训练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三、仪器平衡训练四、协调训练第八节有氧训练一、器械有氧训练二、无器械有氧训练第九节神经发育疗法一、Brunnstrom技术二、Bobath技术三、PNF技术第十节运动再学习一、上肢功能训练二、口面部功能训练三、卧位到床边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四、站起与坐下训练五、站立平衡训练六、行走训练第十一节医疗体操一、偏瘫二、颈椎病三、腰椎间盘突出症四、肩周炎五、膝关节骨关节炎六、脊柱侧凸第十二节牵引治疗一、腰椎牵引二、颈椎牵引第三章物理因子治疗第一节电疗法一、直流电疗法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三、低频电疗法四、中频电疗法五、高频电疗法第二节光疗法一、红外线疗法二、紫外线疗法三、激光疗法第三节磁疗法一、静磁场疗法二、动磁场疗法第四节超声波疗法一、超声波疗法二、超声药物透入疗法第五节冷疗法一、冷疗法二、冷冻疗法第六节热疗法一、石蜡疗法二、湿热袋敷疗法三、泥疗法第七节压力疗法一、正负压疗法二、负压疗法三、正压顺序循环疗法第八节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第二篇作业治疗.第一章作业评定第一节作业表现层次一、作业需求二、日常生活活动三、工作四、生存质量第二节作业构成层次一、手功能二、知觉功能三、认知功能第三节物理环境一、家居和社区环境二、工作环境第二章作业治疗第一节作业表现层次一、日常生活活动二、娱乐与休闲活动三、职业康复第二节作业构成层次一、功能性作业活动二、手功能三、知觉功能四、认知功能第三节环境改造与辅助一、自助具适配二、助行器使用三、轮椅选择与使用四、环境适应与改造第四节矫形器制作与使用一、矫形器制作二、矫形器使用三、压力衣制作与使用第三篇言语治疗第一章听力障碍第一节评定技术一、主观测听二、客观测听第二节治疗技术一、声音察觉训练二、声音辨别训练三、声音识别训练四、声音理解训练五、助听器和电子耳蜗应用技术第二章失语症第一节评定技术一、失语症二、口面失用症三、言语失用症第二节治疗技术一、听理解治疗技术二、阅读理解治疗技术三、言语表达治疗技术四、书写表达治疗技术五、实用交流能力技术六、辅助交流技术第三章构音障碍第一节评定技术一、呼吸评定二、喉功能评定三、口唇评定四、下颌评定五、软腭评定六、舌评定七、反射评定八、言语评定第二节治疗技术一、舌感觉运动技术二、口唇感觉运动技术三、下颌运动技术四、软腭感觉运动技术五、声带运动技术六、呼吸训练技术七、发音训练技术八、语调音量训练技术九、交流辅助系统应用技术第四章吞咽障碍第一节评定技术一、口面部评定二、吞咽功能评定三、摄食吞咽评定四、吞咽失用评定五、录像吞钡造影检查第二节治疗技术一、颈部放松及口周肌群训练二、咳嗽训练三、门德尔松手法四、屏气吞咽训练五、吞咽反射促通技术六、电疗七、球囊扩张技术八、进食训练第五章发声障碍第一节评定技术一、发声的客观评定二、声质的评定第二节发声训练治疗技术一、基础发声训练二、发声矫治训练第六章口吃第一节评定技术一、儿童口吃评定二、成人口吃评定第二节治疗技术一、儿童口吃治疗二、成人口吃治疗第七章唇腭裂第一节评定技术一、器官结构及功能评定二、语音评定第二节治疗技术一、发声异常训练二、腭咽闭合不全训练三、构音训练第八章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第一节评定技术一、物体操作评定二、语言发育能力三、语言发育相关能力评定四、交流态度评定第二节治疗技术一、事物及事物状态理解训练二、事物基本概念的理解训练三、事物的符号理解训练四、词句及句子主要成分理解训练五、句子及语法规则的理解训练第九章孤独症语言障碍第一节评定技术第二节治疗技术一、孤独症语言交流训练二、孤独症治疗技术对语言的影响第四篇康复医学科相关治疗技术一、偏瘫肢体功能综合训练二、截瘫肢体功能综合训练三、关节功能性牵引四、感觉再训练五、心理治疗六、传统康复疗法(一)针刺疗法(二)灸疗法(三)推拿疗法(四)拔罐疗法(五)刮痧疗法(六)传统运动疗法第五篇康复医学科终止康复治疗的规定第六篇康复医学科常用评定量表和康复治疗计划表附表1:上肢功能评定量表附表2.下肢功能评定量表附表3:平衡功能评定量表附表4: 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附表5: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附表6:痉挛的快速PROM评定表附表7:改良Ashworth评定标准附表8: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附表9:感觉指数评分(SIS)附表10: BDEA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附表11:失语症的流利性评定附表12:饮水试验及评定附表13:简短精神状态量检查量表 MMSE附表14:焦虑自评量表(SAS)附表15:抑郁自评量表(SDS)附表16: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0~100分)附表17:社会交往测定表附表18:老人社交情况问卷表附表19:儿童社会生活技能测定表附表20:心功能评定(心脏功能分级及治疗分级(美国心脏学会) 附表21:呼吸功能评定附表22:康复治疗计划表第一篇物理治疗第一章功能评定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一、姿势1、定义观察或测量受检者在静止或运动中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过程。
老年护理实践指南(试行)第1章常见老年综合征护理一、衰弱二、认知障碍三、睡眠障碍四、视听障碍五、头晕与晕厥六、澹妄七、慢性疼痛八、营养不良九、尿失禁十、便秘十一、跌倒十二、压力性损伤第2章常见老年疾病护理一、高血压二、冠心病三、急性心肌梗死四、心力衰竭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六、肺炎七、呼吸衰竭八、脑卒中九、帕金森氏病十、糖尿病十一、胃食管反流病十二、尿路感染十三、慢性肾功能衰竭十四、骨质疏松十五、贫血十六、类风湿性关节炎十七、白内障十八、瘙痒症第3章常见老年心理问题护理一、焦虑二、抑郁三、孤独第4章常用老年护理技术一、体温测量二、脉搏、呼吸测量三、无创血压测量四、有创血压监测五、心电监测六、皮下注射七、肌内注射八、静脉采血九、血糖监测十、静脉留置针穿刺十一、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lCC)维护十二、氧气吸入十三、家庭氧疗十四、雾化吸入十五、有效排痰十六、口咽通气管放置十七、人工气道固定十八、气管插管护理十九、吸痰二十、留置胃管二十一、鼻饲二十二、胃造痿护理二十三、肠造口护理二十四、留置导尿二十五、尿管维护二十六、灌肠二十七、肛管排气二十八、糖尿病足护理二十九、尿标本采集三十、粪便标本采集三十一、痰标本采集三十二、伤口换药三十三、口服给药三十四、皮肤给药三十五、眼内给药三十六、耳内给药三十七、鼻腔给药三十八、口腔给药三十九、阴道给药四十、阴道冲洗四十一、直肠给药四十二、冷敷疗法四十三、热敷疗法四十四、助行器使用四十五、轮椅使用四十六、膈下腹部冲击法四十七、心肺复苏四十八、非同步电除颤第5章老年康复护理一、个人卫生清洁训练二、穿衣训练三、进食训练四、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五、床上运动六、关节活动度训练七、转移训练八、平衡训练九、步行训练十、言语训练十一、认知训练十二、心肺功能训练十三、骨盆底肌群训练十四、肠道功能训练第6章老年安宁疗护一、老年临终舒适照护二、老年临终哀伤辅导第7章居家照护者指导与支持一、居家照护能力评估与指导二、居家照护者沟通技能指导三、居家照护者压力疏解与社会支持附录表A—P (供参考使用)附录A Fried衰弱评估方法附录B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附录 C 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 )附录D修订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aces pain scale-Revised,FPS-R )附录 E 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ale,NRS )附录F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评估表附录G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表附录H 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附录I 托马斯跌倒风险评估表(StThomaslRiskAssessmenttooLSTRATIFY ) 附录J Braden压疮评估量表附录K NortOn压疮评估量表附录L WaterIow压疮评估量表附录M压力性损伤分类附录N 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15)附录O糖尿病足的Wagner分级法附录P洼田饮水试验第1章常见老年综合征护理老年综合征是指老年患者由多种疾病或多种原因造成的同一种临床表现或问题的症候群。
第十一章步行训练
一、名词解释
1.步行:是指通过双脚的交互移动来安全,有效的转移人体的一种活动,是躯干,骨盆,下肢各关节及肌群的一种规律,协调的周期性运动
2.步态:是步行的行为特征,是一个人行走时的表现形式,又称行走模式
3.自然步态:指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身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称为自然步态
4.步行周期: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条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着地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又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5.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概念和已掌握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的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并为临床及康复治疗进行有益的指导和疗效评价
6.运动学分析:是研究步行时肢体运动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主要包括:步行整体时间与空间测定的肢体节段性运动方向测定
7.社区性步行:是指患者借助APO,手杖等,独立地完成在社区内的步行,包括过马路,超市购物(上下自助扶梯)乘坐交通工具等
8.偏瘫步态:即典型的画圈步态,变现为下肢肌张力过高,轮廓不充分,左右盆骨高低不对称。
迈步时通过身体带动骨盆向前摆动,膝关节不能屈曲而画圈迈出患腿
9.动力学分析:是对步行时作用力,反作用力强度,方向和时间的研究方法,牛顿第三定律是动力学分析基础
二、选择题
1.D
2.B
3.A 4D 5.B 6.C 7.E 8.B 9.BE 10.BC 11.AB 12.AC 13.BE 1
4.BD 1
5.ABC
三、简答题
1.简述用观察法进行步态分析时观察分析的顺序应如何安排。
1.应由远端至近端进行观察2.按步行周期的顺序观察3.目测观察后归纳分析出原因后果
2.简述运用观察法的注意事项。
1目测观察时,不仅要观察患侧下肢,亦要观察对侧下肢2.行走时受试者衣着尽量要少,充分暴露下肢,以便准确观察步态特征 3.要注意疼痛对步态的影响4.目测观察属定性分析,必要时进一步采用定量分析5.目测观察分析步态,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与观察者的观察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直接相关
3.简述步行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肌力2.平衡能力3.协调能力及肌张力均衡4.感觉功能及空间认知功能5.中枢控制
4.简述步行训练的基本步骤。
1.体位适应性训练2.肌力训练3.关节活动度训练 4.平衡训练5协调训练6.感觉训练7.疼痛的处理
5.简述步行训练的注意事项。
1)步行训练时应注意患者的血压变化。
(2)行走训练时,要提供安全、无障碍的环境;衣着长度不可及地,以防绊倒;穿着合适的鞋及袜,鞋带须系牢,不宜赤足练习行走,严防摔倒。
(3)选择适当的行走辅助具和行走步态,选择高度和长度适合的助行架、拐杖或手杖。
(4)如使用拐杖,要避免腋下直接受压,以防臂丛神经损伤。
6.简述减重步行训练的注意事项。
1.悬吊固定要适当,不能诱发患者痉挛 2.减重程度要适当 3.悬吊装置必须可靠 4.训练过程中必须有医务人员在场进行指导和保护 5.避免活动平板起始速度过快或加速过快,造成危险 6.步行时患者可以佩戴矫形器
7.简述偏瘫步态的常用矫治方法。
1.手法牵张股四头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内收肌等2.躯干肌肌力训练如半桥运动等 3.强化步行分解训练 4.靠墙蹲马步训练5退上退下台阶训练及侧方上下台阶训练6.膝关节屈伸控制性训练等
8.简述自然步态的基本要素。
合理的步行步长(50-80cm),步幅(一般为步长的两倍),步宽(8+足交度)步频(95-125steps/min)步速(65-95cm),步行周期,步行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