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中的中医与中药

生活中的中医与中药

生活中的中医与中药
生活中的中医与中药

生活中的中医与中药

摘要:中药即中医用药,为我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接触着各种中药。本文就生活中常见的两种中药的功效做些归纳总结,以便我们更好的随时随地的利用生活中的常见中药。

关键词: 生活中;中医药;生姜;陈皮;功效

1.生姜

生姜(Ginger)为蘘荷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的根茎,其地下根茎肥厚,含有挥发性的姜油和姜辣素等特殊成分。生姜具有特殊的芳香味和辣味,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之一,又是传统的中药材,为我国重要的特产创汇蔬菜之一。此外,姜油等提取物也是食品工业重要的香料,在冰淇淋、糖果等食品中广泛应用。

1.1生姜的食用价值

生姜以肥大的肉质根茎供食用,具有刺激味蕾、增强食欲、兴奋胃肠平滑肌和呼吸中枢、促进化液分泌、兴奋大脑皮层和神经中枢、增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等功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调味品之一,广泛应用于烹调和食品的加香。

1.2 生姜的药用价值

生姜除了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和蔬菜外,在医学上还是重要的中药材,它是卫生部首批公布的药食兼用资源之一。生姜自古就被医学家视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早在汉代就有用生姜治病的记载,以后历代有关本草的书中均大量记载生姜的药用功能及其相关制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姜味辛、性热,有温中暖脾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软、燥湿消痰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恶心、腹痛、泄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112个药方中,用生姜配伍者达59个。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生姜具有抗氧化、保肝利胆、健胃止吐、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中枢神经、消炎、抗菌、杀虫等作用,其主要功效成分是挥发油和辛辣成分。

生姜又是一种天然芳香性健胃药与发汗药,其主要作用为助消化,防止胃肠痉挛,降血压,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并使血管周围肌肉放松,消除人们因饮酒过量所引起的恶心、头晕等宿醉症。有关研究表明,鲜姜汁能降低血液里中低密度蛋白(LDL)含量,从而可预防动脉粥状硬化、冠心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另据报道,鲜姜汁还能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及关节炎等疾病。有研究表明,生姜中的辣味素能钝化人体中1种叫/DMN0的化学物质的活性,从而可以阻止有关细胞

的癌变过程,所以生姜具有防癌作用。

2.陈皮

陈皮(Pericarpium CitriReticultae)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e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陈皮味辛、苦,性温,入脾、肺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为食管、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病症最常用的药物,可治疗脘腹胀满、嗳气泛酸、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近年国外研究人员在橘皮orange peel)中发现了一些橘类特有的生物类黄酮成分,这些橘类黄酮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和抗肿瘤作用。

陈皮可双向调节胃肠运动,抗溃疡,保肝,利胆,祛痰、平喘,抗菌,抗病毒;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功用:

1心血管系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扩张冠脉,升高血压,提高机体应激能力;并能显著降低高脂家兔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显著减轻肝细胞的脂化程度,有明显的降脂、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2 抗氧化、抗衰老陈皮提取物有明显的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并有很好的抗衰老作用。

3 免疫系统陈皮注射液对豚鼠血清溶血酶含量、血清血凝抗体滴度、心血T淋巴细胞E玫瑰花环形成率有明显增强作用,说明陈皮对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 抗疲劳单味陈皮、单味人参及人参配伍陈皮均能显著延长小鼠游泳时间,并使小鼠运动后50min血乳酸明显降低,表现出抗疲劳作用。但单味陈皮组的作用更为明显,其次为单味人参组。

5 抗癌、抗突变陈皮提取物(多氧甲基黄酮类)对人肺癌细胞、直肠癌细胞、肾癌细胞有显著性的抑制作用。

6 神经、内分泌系统橙皮苷可抑制蛋白非酶糖基化,明显减轻糖尿病肾小球系膜增生和基底膜增厚的现象;改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神经脱髓鞘等病理改变,在预防糖尿病的肾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方面具有与阳性药物氨基胍相似的作用。橙皮苷还能调节雌激素水平,用于因雌激素不平衡引起的疼痛、炎症和肿胀。

总结:

留心处处皆学问,对于中药也是如此,生活中很多我们常见的一些物质往往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具有很多功效的中药。我们应该留心生活,将生活中常见的成本较低的中药充分利用起来。

参考文献:

[1] 安徽农业科学, 李录久, 刘荣乐, 陈防, 王家嘉, 李东平, 王亚林, 生姜的功效及利用研究进展, 2009年。

[2] 浙江柑橘, 李嗣彪,应光火,方修贵等, 生姜的综合利用,2006年3月23日。

[3] 中国林副特产, 李月文, 生姜资源及开发利用, 2005年1月。

[4] 食品研究与开发, 李雨露, 姜的功能特性及在食品中的开发应用, 2000年4月23日。

[5] 中国药学杂志, 李兆龙, 国外对生姜的药用研究, 1990年4月25日。

[6] 中草药, 李素民, 干姜和生姜药理研究进展, 1999 年6月30日。

[7]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第25卷第8期, 张理平, 陈皮补益效用的探讨, 2005年8月。

[8] 食品科学, 程湘东, 柑桔果皮营养成分及其简易保存技术的研究, 1993年7月。

[9] 基层中药杂志, 张华, 徐凌川, 陈皮药理及炮制研究进展, 2000年6月14日。

[10] 中成药第30卷第2期, 李庆耀, 梁生林, 陈皮的药用研究进展, 2008年2月.

[11] 中药材, 欧仕益, 桔皮苷的药理作用, 2002年。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重点

解表药:辛散解表,肺、膀胱经,偏行肌表,促进发汗 【鉴别用药】 1.荆芥与防风:相同点:荆芥与防风均味辛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两者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 不同点: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又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 2.麻黄、桂枝、细辛:三者皆为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常用药,君可知风寒感冒。然 麻黄:辛开苦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治风寒表实证为主,且可宣肺平喘治咳喘,利水消肿治风水水肿。 桂枝:辛甘温煦,以温通为用。发汗力弱,治风寒表虚有汗为主,且温经通阳,治经寒腹痛、闭经及胸痹、心悸、痰饮等。 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桂枝,但散寒力胜,适当配伍还常用治寒犯少阴之阳虚外感。 3.白芷、羌活、藁本:同治头痛,阴虚头痛禁用。 白芷—散阳明经风寒,善治前头痛(阳明头痛)羌活—散太阳经风寒,善治后头痛(太阳头痛)藁本—散厥阴经风寒,善治头项痛(厥阴头痛) 1 / 24

【鉴别用药】 1.桑叶与菊花: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2.薄荷、牛蒡子、蝉蜕:共同点:疏散风热,透疹,利咽。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咽喉肿痛。 不同点:薄荷清轻凉散,发汗力强,又能疏肝解郁;牛蒡子苦寒降泄,清热解毒力强,兼能滑肠;蝉蜕甘寒质轻,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3.葛根、柴胡、升麻:三者均能发表,升阳,治风热感冒,清阳不升 其中,柴胡、升麻二者均能升阳举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脏器脱垂;升麻、葛根有能透疹,用于治疗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柴胡:主升肝阳之气,长于疏散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治寒热往来之少阳证。常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感冒发热,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升麻: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其提升之力较柴胡之力强,并善于清热解毒,常用于多种热毒病症。 葛根: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达生津止渴、止泻之功,常用语热病烦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同时,主退阳明肌表之热,善治表实兼有项背强痛,无论风寒表证、风热表证均可用。 清热药:性寒凉,沉降入里 2 / 24

中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中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号:20090948 姓名:甘锐利 自古以来,日常生活中,中药在药用、食用、保健中的应用就很广泛,只是现在人们不够注意到而已。例如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其中的中草药菖蒲、蒿草、艾叶有驱蚊草的作用,雄黄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传说可防蛇虫蚁咬伤。这种习俗到现在还有许多地方沿用。或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这是古代的中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典例之一。 其实上述的许多中药仍然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例如艾草。现在人们用得大多是艾条。有关节四肢疼痛,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等症状的,可对相关部位进行熏灸,这被称为艾灸。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于医外治物理疗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例如在热播的《裸婚时代》里面的男主角刘易阳的父亲刘明有腰腿酸疼,刘明经常拿艾条熏烤腿部。艾灸能使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肤色,散发健康神采。14 仍记得小时候每过端午节,家里的长辈都用艾草沾上雄黄酒涂抹我们的手脚,家里的长辈说能避邪。其实从科学上说,雄黄是剧毒,极少用于内服,倒是用来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现在还沿用。 还有一年一度的腊八,很多地方,特别是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传说腊八粥来自天竺,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俗称“腊八节”,在佛教称“法宝节”。腊八节传入后,已非佛门所有,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金庸所著《侠客行》里,就出现了侠客岛每十年邀请天下侠客喝腊八粥的场景。最早的腊八粥是由红小豆煮的,后来演变得逐渐丰富起来。据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

常见中药材简介

常见中药材简介 中药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与病魔做斗争的实践经验慢慢 积累起来的,它利用我们常见的植物、动物为基础,对治疗和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好处,是纯天然的中草药,长期服用对人体不会产生毒副作用,而且能从根本上起到药到病除的作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 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黄”,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三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 枸杞(学名:Lycium chinense) 是茄科枸杞属的多分枝灌木植物,高0.5-1米,栽培时可达2米多。国内外均有分布。枸杞全身是宝,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枸杞嫩叶亦称枸杞头,可食用或作枸杞茶。现代研究,枸杞子有降低血糖、抗脂肪肝作用,并能抗动脉粥样硬化。此外,枸杞还

可用园林作绿篱栽植、树桩盆栽以及用作水土保持的灌木等。 小茴香是常用的调料,是烧鱼炖肉、制作卤制食品时的必用之品。因它们能除肉中臭气,使之重新添香,故曰“茴香”。小茴香的种实是调味品,而它的茎叶部分也具有香气,常被用来作包子、饺子等食品的馅料。它们所含的主要成分都是茴香油,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排除积存的气体,所以有健胃、行气的功效;有时胃肠蠕动在兴奋后又会降低,因而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 甘草是一种补益中草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lOO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阳光充沛,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 其实我们平常的食物很多都是种草药,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效,我们身体出现了一些病症可以根据以上介绍的几种中草药,自己注意平时多食用这些东西,慢慢调养身体就能恢复。但是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还是要去正规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千万不能自己胡乱用药,影响治疗效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中药学试题(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试题(北京中医药大学)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七十年代初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药物数是: A.730种 B.365种 C.840种 D.240余种 E.100余种 [答案]D [题解]七十年代初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药物数240余种。故应选D。 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本草拾遗》 B.《本草经集注》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E.《证类本草》 [答案] C [题解]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一般认为该书约成公元二世纪。故应选C。 3.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证类本草》 E.《新修本草》 [答案] B [题解]《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故应选B。 4.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是: A.《炮炙大法》 B.《本草拾遗》 C.《炮炙论》

D.《神农本草经》 E.《新修本草》 [答案] C [题解]南朝刘宋时雷敩所著的《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故应选C。 5.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典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拾遗》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答案]C [题解]《新修本草》是唐显庆四年经政府批准编修的,它是世界上公布的最早的药典,比公元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故应选C。 6.宋代的本草代表著作是: A.《开宝本草》 B.《本草纲目》 C.《嘉祐本草》 D.《证类本草》 E.《本草衍义》 [答案] D [题解]宋代本草学的代表著作当首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故应选D。 7.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是: A.《图经本草》 B.《本草纲目》 C.《证类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品汇精要》 [答案] B [题解]《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故应选B。 8.首载太子参、鸦胆子、冬虫夏草的本草文献是:

最新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期末考试题(A卷) 得分评分人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4 0分) 解题说明:每小题有四个答案,请从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并将其标序字母填入 题干后的括号内,以示回答。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我国最早由国家组织编篡的本草是( C )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2、辛味药物不具有的功效是( D ) A发汗解表 B 疏肝解郁 C活血祛瘀 D补气健脾 3、治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恶寒发热,喘咳实证,首选( A ) A麻黄 B桂枝 C白芷 D生姜 4、功能行气宽中的药物是( C ) A防风 B羌活 C紫苏 D桂枝 5、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肢体酸痛,首选( C ) A细辛 B白芷 C羌活 D藁本 6、功能升阳止泻的药物是 C A薄荷 B菊花 C葛根 D升麻 7、治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闷,口苦咽干者,首选( B ) A葛根 B柴胡 C升麻 D蔓荆子 8、治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汗出、烦渴、脉洪大者,首选() A石膏 B知母 C黄芩 D金银花 9、长于清除下焦湿热的药物是( C ) A黄连 B黄芩 C黄柏 D连翘 10、具有疏散风热作用的清热解毒药是( A ) A连翘 B大青叶 C板蓝根 D青黛 11、具有凉血、养阴、解毒作用的药物是( B ) A生地黄 B玄参 C牡丹皮 D赤芍 12、具有截疟作用的药物是( C ) A地骨皮 B白薇 C青蒿 D银柴胡 13、治热结便秘,首选( A ) A大黄 B芒硝 C芦荟 D巴豆 14、木瓜不具有的功效是( D ) A祛风湿 B舒筋活络 C消食 D强筋健骨 15、五加皮不具有的功效是( D ) A祛风湿 B强筋骨 C利水 D安胎 16、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浊生冷,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首选( A )A藿香 B苍术 C白豆蔻 D砂仁 17、厚朴的功效是( C )

中医药与健康论文

中医药与养生【摘要】发展中医摄生保健及征询运用古代医学和祖国传统中医相结合的医疗实践,重视整体与部分、心理与生理的同一和平衡,保持治病与防病、治疗与康复并重的准则,对每一位病患进行全面、科学、专业的健康和疾病评估,制订完全的个性化预防、治疗、保健、痊愈计划, 药品在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小到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都必须使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因此,健康离不开药品,我们的生活离更不开药品,药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关键词】中医药代谢平衡饮食燥热食品养生保健高血糖皮肤【正文】“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为达此“和”态,中医养生文化从理念上提出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未病先防、形神共养、动静互涵、调和脏腑、畅达经络等;在策略上拥有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

养生、精神养生等;在具体方法上拥有饮食、针灸、按摩、推拿、足浴、音乐等。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灌其根,培其本,善其后”,防亚健康于未然。“灌其根”——做好产前养生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和体质因素与亚健康的发生密切相关。体质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一项全国调查发现,气虚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由于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元气不足而导致亚健康状态的更为多见。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前移,其内容包括:从单纯重视生命后期到重视生命全过程,尤其重视生命前期,以至个体发生之前,尽可能将遗传性疾病控制在受孕之前。中医养生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重视性与生育的卫生。首先,避免近亲结婚。《曲礼》中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其次,反对早婚早育。提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再次,重视胎教。如夏商周时期的《列女传》已记载了最早的胎教:“太妊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最后,现代社会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增强新生儿的体质,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提倡多角度注意养生。一方面男女双方在孕前应注意自身体质,做好产前检查,以保障新

盘点生活中那些常见的中药小吃

盘点生活中那些常见的中药小吃 杏仁茶 老北京特色小吃之一,以甜杏仁粉加上花生碎、芝麻等熬制而成。能帮助肌肤抗氧化,防止黄褐斑、雀斑等色素沉着,是美容佳品;而且长期吸烟的人群也很适合。因为甜杏仁入肺经,能滋肺润燥,止咳平喘,对肺虚久咳、干咳无痰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但杏仁茶味甘滋腻,不适宜咳嗽痰多者。同时,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甜杏仁还有很好的润肠功效,尤其适用于体虚肠燥便秘的老年人,久泄便溏者不宜多食。 酸梅汤 传统的酸梅汤由乌梅、山楂、甘草、冰糖等熬制而成,有很好的开胃消积功效;而且,酸梅汤属于碱性食品,可以调节人体酸碱平衡。中医认为酸味入肝,能补肝阴,平肝火;故酸梅汤尤适合肝火旺的人群服用。但有病邪在表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大忌酸收,食之对身体不利。且酸梅汤可升高胃酸浓度,故不适合消化性溃疡、胃酸过多的患者,儿童胃黏膜娇嫩,也不宜长期大量饮用。 凉茶 市面上凉茶品牌虽多,但主要成分多是菊花、金银花、甘草、夏枯草等,确有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适用于实证之火,如咽喉肿痛、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等。但阴虚内热或脾胃不足,阴火上冲者,也可出现口燥咽干、大便秘结等“上火”症状,则不宜喝凉茶。而且,他们还会有阴虚或气虚表现,如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或神疲乏力、腹胀纳呆等,可助鉴别。此外,素体脾胃虚寒的人,比如部分老年人,中焦阳气本不足,长期喝凉茶,反而会加重体内的寒气,导致腹泻腹痛等。儿童也少喝为妙。 秋梨膏 是以秋季所产的鸭梨或雪梨为主料,配以生津止咳、润肺化痰的菊花、胖大海、川贝、麦冬、茯苓、蜂蜜等加工熬制而成。中医讲“燥邪伤肺”,最易耗伤肺阴。秋梨膏所含成分多为润燥护阴之品,对于阴虚肺热之燥咳(干咳或咳嗽痰少、咳声嘶哑、咽喉干痒等为主要症状)特别有效。但对风寒咳、风热咳、痰饮咳、肝火旺引起的咳嗽等,有时反而会雪上加霜。此外,由于秋梨膏性凉,脾胃虚寒、手脚发凉、大便溏泻的人最好少吃,糖尿病人也不适宜食用。 姜糖

常用中药材大全

74.赤芍:为芍药的一种。现今药材赤芍都为芍药组多种野生植物的根,经直接晒干而得。 功效分类:清热凉血药;活血祛瘀药。科属分类:芍药科。 别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草芍药。 性味:苦;微寒 归经:肝经;脾经。 功能: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 75.白芍:是芍药的一种,属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无毛。根肥大,纺锤形或圆柱形,黑褐色。 别名:金芍药、芍药。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肝经;脾经。 功能: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 主治: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 及甘肃。各城市和村镇多有栽培。 药材基源:为芍药科植物芍药(栽培品)及毛果芍药的根。 用药禁忌:虚寒之证不宜单独应用。反藜芦。

76.蒲黄: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狭叶香蒲、宽叶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花粉。 功效分类:凉血止血药;活血祛瘀药。科属分类:香蒲科。 别名:蒲厘花粉、蒲花、蒲棒花粉、蒲草黄。 性味:味甘、微辛;性平。 归经:肝经;心经;脾经。 功能:止血;祛瘀;利尿。 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备痢;便血;崩漏;外伤出血;心腹疼痛;经闭腹痛;产后瘀痛;痛经;跌扑肿痛;血淋涩痛;带下;重舌;口疮;聤耳;阴下湿痒。 用药禁忌:孕妇慎服。 77.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 功效分类:收涩药;补肾药;健脾药 科属分类:睡莲科。 别名:卵菱、鸡头实、雁喙实、鸡头、雁头、乌头、水流黄、水鸡头、肇实、刺莲藕、刀芡实、鸡头果、鸡头苞、刺莲蓬实。 性味:甘;涩;平。 归经:脾经;肾经;心经;胃经;肝经。 功能:固肾涩精;补脾止泄。 主治:遗精;白浊;淋浊;带下;小 便不禁;大便泄泻。 用药禁忌:大小便不利者禁服;食滞不化者慎服。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药学答案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中药学》入学考试辅导资料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DABEE DEECE11-20EABCA ADBBC 21-30DBCBD DACDA31-40CDEED CDEAB 41-50EDABD EDAEA51-60BDACE BDEDD 61-70BDBAB CDBDC71-80DBDAB DDEBE 81-90BEDBA ECABC91-100CACBD AACEC 101-110BDCAB BCCBA111-120ECEAD BCEDE 121-130DCCAA AECDB131-140BDCCC CABED 141-150BACDE ECDDE151-160DBAEC EAADE 161-170CCAAA BDBCC171-180CDABE ACBCE 181-190ADBCE BACCE191-200EABDC BCAED 201-210CABDE CABBA211-220BDCAB ECABD 221-230ABCEB BEADA231-240CBADE BEACD 241-250DABCE AECDB 二、问答 1、①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功效。 ②通过配伍,能抑制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 ③通过配伍,可以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从而达到全面兼顾治疗的目的。如寒热错综的病证,应当寒热药并用;虚实相兼的病证,应当攻补兼施 2、附子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1).用于亡阳证。 (2).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阳痿滑精,宫寒不孕,夜尿频多。 (3).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小便不利,肢体浮肿。 (4).用于寒湿痹痛。 3、含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性能功效:①本类药物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②解表药除主要具有发汗解表作用外,部分药尚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作用。 适应范围:①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②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证而兼有表证者。 使用注意:使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要注意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以免出汗过多,损伤阳气和津液;解表药忌用于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亦应慎重使用。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4、 茯苓┐利水渗湿:水肿、小便不利┌健脾作用较强。兼能宁心安神:惊悸、失眠。 苡仁┘健脾止泻:湿胜脾虚泄泻└祛湿作用较强。兼祛湿除痹:风湿痹痛; 5、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用于肝郁之月经不调,痛经。 丹参活血调经,用于瘀血阻滞之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用于血虚或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症。 桂枝温通经脉,用于寒凝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症。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目录 正文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流。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在课堂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 第二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总结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除中药的制剂外,均是中药学研究的内容。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 《神农本草经》载药数是365种。 除《本草经集注》外,均是清代的本草。 《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陶弘景。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新修本草》。 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证类本草》的作者是唐慎微。 《证类本草》成书于宋代。 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的官修本草是《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 《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清代。 《中药大辞典》,成书于民国时期。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滇南本草》。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植物类药,叶类的采收期是花蕾将开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炮制。 中药炮制的目的减毒、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增效、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藏和制剂、纯净药材及矫味矫臭。 将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性能。 大戟、甘遂、川乌、巴豆等药物内服需炮制,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毒性、烈性、副作用。用酸醋炒玄胡,其炮制目的是增效。 常用的炮制大法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切制不常用炮制的大法。 修制包括的内容是纯净处理、切制处理、粉碎处理。 雄黄的炮制方法是研成细粉或水飞。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烘焙、煨、煅。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 为了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宜采用酒制。 用液体辅料与药材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是炙。 为了增强黄芪、甘草的补中益气作用,宜采用炙。 为使磁石、自然铜、鳖甲等药物酥脆,宜采用淬。 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是惮。 除常用的四类炮制法以外,其他常用的特殊制法有制霜、发酵、发芽。 将大麦、稻谷发芽,其目的是产生新药效。 第四章中药的作用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不良作用。 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毒性反应、副作用。

生活中常用的解酒药

生活中常见的解酒药 解酒药总体可以分为化学药品、中药制剂、保健品三种,其解酒功效随药性快慢有关系。 化学药品和中药制剂,在解酒的同时,会对肝脏、肾脏造成代谢负担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 而药食同源的保健品,既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而且可以对受损肝脏细胞起修复营养的作用,安全可靠,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消费者的青睐,比如以氧克醉的酒盾。 一、基本信息 概念 解酒药(chaser)就是在人体摄入大量酒精后可以起到分解酒精浓度,缓解酒精浓度过高造成的头晕、呕吐等症状的一类产品。 原理 酒精在人体的分解代谢有三条途径: 肝脏、皮肤和呼吸系统;其中约95%通过肝脏的酶系统进行氧化代谢。解酒药就是增强肝脏酶系统的功能,起到分解酒精的工作原理。原理如下: 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 酒(乙醇)——乙醛——乙酸——二氧化碳和水 CH3CH2OH—C2H4O—C2H4O2 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肝脏的酶系统中的两种酶: 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

乙醇脱氢酶能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醇分解变成乙醛。而乙醛脱氢酶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人体内若是具备这两种酶,就能较快地分解酒精,中枢神经就较少受到酒精的作用。在人体中,都存在乙醇脱氢酶,而且数量基本是相等的。但缺少乙醛脱氢酶的人就比较多。这种乙醛脱氢酶的缺少,使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是以乙醛继续留在体内,使人喝酒后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醉酒症状。因此,不善饮酒,酒量在合理标准以下的人,即属于乙醛脱氢酶数量不足或完全缺乏的人。对于善饮酒的人,如果饮酒过多、过快,超过了两种酶的分解能力,也会发生醉酒。人是否醉酒,取决于血液中乙醇的浓度。当血液中乙醇浓度在0.05-0.1%时,人开始朦胧、畅快地微醉;而达到0.3%时,人就会口齿不清,步态蹒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酒醉了;如果达到了0.7%,人就会死亡。对于乙醇的承受力,人与人的差异很大。 二、分类 中药制剂 xx颗粒: 白云山小柴胡颗粒成份为柴胡、黄苓、生姜、姜半夏、党参、甘草、大枣和蔗糖。小柴胡的疏肝和胃、和解平衡功能,据现代临床研究,能提高人体的抗应激作用和肝脏对酒精的分解能力,提升酒量达50%以上,同时,能缓和喝酒后出现的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头晕头痛等醉酒症状。民间常用小柴胡颗粒作解酒药用途。 临床研究证明,小柴胡颗粒的“和胃”作用,能调和酒后肠胃不调、反胃、想呕吐等症状,对于饮酒、吃生冷食物引起的呕吐、腹泻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由于糖水能起到解酒作用,含糖的小柴胡颗粒解酒效果会更好。酒后服用能迅速减缓酒后难受症状,人体明显感觉舒服。 而小柴胡颗粒的“疏肝”作用,能帮助肝脏分解酒精,把毒素疏导排出,缩短毒素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肝脏负担,对酒后肝脏受损有明显的保护作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Z2020年第一次作业

您本学期选择了“中药学Z” 说明:本次作业的知识点为:1-7,总分为44分,您的得分为44分您本学期选择了“中药学Z”说明:本次作业的知识点为:1-7,总分为44分,您的得分为44分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酒炙当归的目的是 [1分] A.增强活血功效 B.增强补肾功效 C.增强疏肝功效 D.增强止咳功效 E.增强止呕功效 2. 陈皮的道地产区是 [1分] A.广西 B.河南 C.云南 D.广东 E.四川 3.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 [1分] A.《开宝本草》 B.《神农本草经》 C.《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D.《新修本草》 E.《本草纲目》

4. 《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数量为 [1分] A.365 B.180 C.730 D.844 E.1892 5. 治疗湿热内蕴病证的药物,具有的性味是 [1分] A.甘寒 B.咸寒 C.辛寒 D.苦寒 E.酸寒 6. 具有敛肺止咳功效的药味是 [1分] A.咸 B.苦 C.甘 D.酸 E.辛 7. 为增强香附的疏肝解郁功效,宜用 [1分] A.酒炙 B.姜炙

C.盐炙 D.醋炙 E.蜜炙 8. 淡味药的作用是 [1分] A.补益 B.燥湿 C.利水渗湿 D.泻下通便 E.发散解表 9. 与瓜蒌相反的药物是 [1分] A.藜芦 B.川乌 C.甘草 D.海藻 E.细辛 10. 入汤剂,需要后下的药物是 [1分] A.枳实 B.灶心土 C.川乌 D.薄荷 E.西洋参

11. 黄连的道地产区是 [1分] A.湖北 B.四川 C.广东 D.河南 E.浙江 12. 三七和茯苓的道地产区是 [1分] A.四川 B.山西 C.云南 D.吉林 E.浙江 13. 入汤剂,宜先煎的药物是 [1分] A.青蒿 B.钩藤 C.大黄 D.龙骨 E.薄荷 14. 明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1分] A.《本草经集注》 B.《神农本草经》

部分常用中药材配图片

部分常用中药材(配图片) 茯苓 ----------------------------- 别名: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 功能:利水药;渗湿利尿药。 主治:用于水湿证,如小便不利,水肿,停饮,等等,为利水渗湿的要药,因药性平和,利水不易伤正气,故可用于湿热、寒湿症,根据“湿”的寒、热性质不同,配伍有关药物应用。 用于脾虚证。脾虚体倦,食少,大便溏烂者,可与其它药同用。 用于心悸、失眠等症,取其宁心安神的功效。

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力较弱)。【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黄芪 黄芪,别称:棉芪,黄耆,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等。 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功效主治: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附子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主治: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麦冬又名沿阶草、书带草、麦门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须根较粗壮,根的顶端或中部常膨大成为纺锤状肉质小块。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阳作仁原创麦冬花叶图册(20张) 【功能与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广州中医药大学考研初试中药学题库

《中药学》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每小题1分。) 1. 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 A. 《证类本草》 B. 《新修本草》 C. 《本草拾遗》 D. 《本草纲目》 E. 《本草经集注》 2.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 A. 《证类本草》 B. 《唐本草》 C. 《本草求真》 D. 《本草拾遗》 E. 《滇南本草》 3. 辛味的作用是: A. 补益、收敛、固涩 B. 泻下、软坚 C. 发散、行气血 D. 燥湿、利湿 E.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4. 苦味药的作用是: A. 行气、行血 B. 燥湿、利湿 C. 燥湿、健脾 D. 渗湿、利尿 E. 燥湿、降泄、通泄、清泄 5. 咸味药的作用是: A. 收敛固涩、补肾 B. 泻下、利尿 C. 软坚散结、泻下 D. 软坚、利水 E. 缓急止痛、行血 6. 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是: A. 药物的性味 B. 药物的质地 C. 药物的成熟程度 D. 炮制和配伍 E. 服法和煎法 7. 用咸味药治瘰疬、痰火结核、瘿瘤等证,是取其: A. 泻下之功 B. 软坚散结之功 C. 宣泄之功 D. 发散之功 E. 补益之功 8. 用苦味药治热结便秘, 是取其: A. 宣泄之功 B. 燥湿之功 C. 坚阴之功 D. 通泄之功 E. 行气之功 9. 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宣肺平喘的药物是: A. 麻黄 B. 桂枝 C. 紫苏 D. 生姜 E. 荆芥 10. 既能发汗解肌,又能温通经脉的药物是: A. 麻黄 B. 紫苏 C. 桂枝 D. 羌活 E. 防风 11. 既能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又能止血的药物是:

我眼中的中医药

我眼中的中医药 姓名:曾贞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化工1102班学号:111301215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依靠采食植物和渔猎维持生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难免误食有害的“食物”以致产生呕吐、腹泻等反应甚至中毒,偶然也因吃了某些“食物”而使原有的腹痛、便秘等病痛得到缓解。通过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对有关自然产物的药效或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觅食时有意识地辨别、选择,以避免中毒或用以解除某些病证,药物就因此而产生。有关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人们认识药物的过程。古人通过反复积累,从无意识的偶然体验,到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直到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龙本草经》出现于汉代,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发明;华佗麻沸散的研制;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问世;针灸和药酒的配合、、、、、、中医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主要是依赖中医药为健康保障。 《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告诫后来者要未病先防,强调防患于未然。诚如《金匮要略》所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提出要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民间习俗用苍术、雄黄、艾叶或把整块麦饭石烧红醋淬烟熏,以杀灭或除去房间秽腻之气,炎夏季节也有多饮几杯凉茶以消暑解渴的习惯。现今以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多种疫苗的研制与注射,可以说是沿袭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而来的。既然疾病已经发生,就要争取早日治疗,以减少疾病的发展与恶化。还有提倡讲卫生、适寒暑、慎起居、调饮食、节房事,以及劳逸适度、舒畅情志等,这些积极防“未病”发生的措施及主动治疗的思想方法是中医的重要内容。 以前一直认为中药都是很苦的,学了这门课之后知道中药也有五味之分。在这门课上,我还了解一些中药的基本知识,如:中药的炮制,禁忌。介绍一些常用药材。结合自己平日生活对中药的了解,我认为,中药来源于生活应用与生活。就拿,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姜为例。1、生姜:生姜性味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多种功效。喝生姜红糖水治感冒,除炮制药材外,以除

中医常识大全(最全的)

中医常识大全 一、顺口溜 生梨润肺化痰好,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有利尿,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健肾补脾吃红枣。二生活常识 1.鸡蛋忌糖精——同食中毒,多食死亡 2、豆腐忌蜂蜜——同食耳聋 3、葱类忌蜂蜜——同食伤眼睛 4、土豆忌香蕉——同食生雀斑 5、牛肉忌红糖——同食胀死人 6、黄鳝忌狗肉——同食伤肝

7、芹菜忌兔肉——同食脱头发 8、狗肉忌绿豆——同食伤元气 9、螃蟹忌柿子——同食腹泻,多食死亡 10、鹅肉忌鸭梨——同食伤肾脏 11、黄瓜忌生花生米——同食伤脾 12、甲鱼忌苋菜——同食中毒 13、皮蛋忌红糖——同食呕吐 14、人参忌萝卜——同食伤元气 15、白酒忌柿子——同食心闷,多食亡 16、豆腐忌菠菜——同食生结石 17、鸡肉忌菊花——多食死亡 18、鲤鱼忌甘草——同食死亡 19、羊肉忌南瓜——同食腹胀难忍 20、栗子忌牛肉——同食麻木 21、鸭肉忌梅子——多食发老病 22、山芋忌白酒——同食生胃病 23、梨子忌开水——同食泄泻 24、蛇肉忌萝卜——同食则亡 25、田螺忌蚕豆——多食肠绞痛 26、羊肉忌西瓜——多食肝腹水 27、海带忌洋葱——多食便秘 28、西药片忌酒——同食胃穿孔

29、猪肉忌麻花(植物)——同食亡 30、雀肉忌香蕉——多食过敏 三、孕妇忌吃的食物 1、多吃羊肝——有损胎气 2、多吃羊肉——生孩多病 3、多吃鸭肉——生孩多疮 4、多吃雀肉——孩生雀斑 5、多吃螃蟹——极易流产 6、多吃黄鳝——生孩哑巴 7、如吃酒类——生孩弱智 8、如吃香烟——生孩痴呆 9、如吃驴肉——生孩难产 四:不宜吃的食物 1、发芽、发青的土豆有毒,不能吃。 2、新鲜的黄花菜(金针菜)有毒,不能吃。 3、没有炒透的四季豆、扁豆有毒,吃不得。 4、老鸡头(5年以上鸡头)有大毒,吃不得。 5、嫩炒猪肝,含有毒素,不宜吃。 6、皮蛋、爆米花含铅特别多,儿童不宜吃 7、烤焦的食物不能吃,吃后易患癌。润肺乌发食核桃。

中医是一种生活方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712931134.html, 中医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许宏 来源:《醒狮国学》2013年第04期 编者按:谈到中医,很多人会有一些固有的概念,或是身着白大褂,戴着老花镜的老者,或是表情严肃深沉地望闻问切。如果把“青春”“靓丽”“美女”和中医放到一起,您能想到什么?很多人第一眼见到李智都觉得不像中医,这个时尚美女彻底颠覆了人们心中对于中医大夫的思维定式,她年轻时尚,却投身于古老的学科,她专擅中医,却又精通外文,她本职为坐堂大夫,却能走上荧屏讲解养生。本刊记者专访李智老师,听美女中医娓娓道来养生之道。 ◎中医让人由内而外美丽 记者:一说起中医,多数人都会趋向于信任老中医,但您被冠以“美女中医”,从年龄、外貌上来说,都跟人们平时想象的中医大夫不太一样。您与传统的中医有什么不同? 李智:我不算是美女,呵呵,不过话又说回来,谁说美女就不能成为中医呢?谈到“中医”这两个字,很多人都会有一些固有的概念,比如白发苍苍的老者,比如表情严肃、深沉,而很多人第一眼见到我,都很诧异,觉得我与以往印象中的中医不同。我希望自己是健康、时尚的,是阳光、快乐、时刻充满活力的。中医讲究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一个喜,就是这个人精神焕发,朝气蓬勃,我想这样的精神状态反而能增加病人对我的信任,给病人带来阳光和希望。另外,西医的学习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医的治疗方法,西医的分析理论,一直是我从医以来的诊治方式。这样的中西医结合思路是得益于我的恩师叶成亮教授,这位医术高超的针灸大夫实际上是北医西医临床专业毕业的,在他的授课过程中,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思维也让我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了。 记者:你说过一句话:中医一样可以有趣。你觉得中医有趣的地方在哪里?你是怎么对这个专业产生兴趣的? 李智:中医枯燥,难懂,实际上是因为不容易被理解。现在很多人,他们往往是从武侠小说中获得了一些对中医最古老的,尤其是经络方面的一些遐想,例如金庸写的很多武侠小说,里面有打通任督二脉这类描写。而我理解的中医很多时候都是结合现实生活,结合古诗词,用我熟知的最简单的方式来诠释中医知识,来理解人体的每一个经络穴位。这样理解后,我会觉得中医就在每个人的身边,也因此觉得中医的每个地方都很有趣。所以我说,跟其他领域的学问一样,中医一样可以有趣。 能够进入医生这个行当,是受到家庭的影响。我母亲是医生,哥哥也是学中医药的,耳濡目染,也让我更加坚信一定要学好中医,将中医这条路走下去。 ◎医者仁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