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艺术的本质论(1社会本质)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马克思对艺术本质的分析: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特殊的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殊的生产形态,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审美的反映的产物。
分为三个层面,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
社会
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处于关键地位,它与经济基础关系极为密切;艺术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能通过政治中介才能联系经济基础)(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2)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精心整理 (1)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利用艺术相推动发展,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关系。
(2)宗教对艺术影响根本上来说是对艺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
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宗教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2)宗教对艺术否定中又包含对自身的否定,当艺术重新获得独立性,反过来利用宗教实现自己本质。
(3)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很大,但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只(1)哲学影响艺术。
(2)艺术反映哲学,并且对世界观的形成。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艺术概论框架知识结构绪论1、艺术理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的研究对象。
2、艺术理论与艺术史、艺术批评的关系:艺术理论是研究艺术普遍规律的⼀门学科;艺术史具体的描述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艺术历史上的各种思潮流派;艺术批评具体的研究和评价某个艺术家、某件艺术作品或某个艺术派别。
第⼀章艺术本质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
艺术、哲学、宗教和经济基础较远,政治、法律、道德和经济基础较近。
1、原始社会是有着⼏百万年历史的漫长时期,⼈类最早的⼯艺品是打造的⽯器。
在原始社会的各种艺术现象中,直到新⽯器时代之前,原始艺术⼤都表现的是动物或渔猎场⾯,⽽从不表现植物。
2、艺术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具有相对独⽴性和特殊性。
3、艺术⽣产与⼀般物质⽣产的不同或本质区别:⾸先,从⼈的需要与⽣产的⽬的性来看,这两种⽣产是不同的。
⼈出于⾃⾝的⽣存与发展⽽产⽣出对于外界事物的各种要求。
⼈的各种需要是由不同⽅式的⽣产创造出来并加以实现的,⽽不同⽅式的⽣产则分别满⾜⼈的不同的需要。
物质⽣产的产品直接⽤于⼈们物质⽣活的过程中,满⾜⼈们物质需要或实⽤需要,本⾝并不存在或发⽣“意义”的问题。
满⾜⼈最基本的物质需要的产品虽然也包含审美因素,但主要价值却在于物质的公⽤性和实⽤价值。
⼈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
⽽艺术⽣产的产品即艺术作品,包含并发⽣着社会意义,是社会⽣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审美反映的产物。
它与⼈的意识的关系是直接的,⽽与物质现实的关系是间接的。
艺术⽣产是为了满⾜⼈们的精神需要。
另外,从产品的消费来看,艺术⽣产明显不同于⼀般的物质⽣产。
⼀般⽣产劳动的产品,具有使⽤价值,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是⼀种商品。
⽽艺术⽣产的精神产品有⾃⼰的特殊性,主要是审美属性。
艺术品在进⼊流通领域的过程中虽然也具有⼀定的商品属性,但商品属性绝不是艺术品的主要属性和本质属性。
最后,从⽣产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艺术⽣产作为精神⽣产具有特殊性。
艺术以艺术家的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创作实践来反] P41以什么方式映社会生活。
[艺术本质论第一章5.如何理解“艺术生产”这一命题?答: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1态。
P44系如何P23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答: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P23P46的可表述性,等等;、、31P302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32 P33、34 P34P46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答: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也不是平行的关系。
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关系,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
但艺术生产的本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反映社会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艺术生产艺术作为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P51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6.谈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典型性及其关系。
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①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答:(1)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②即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感染性;具体性、概括性、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67客观的统一。
《美术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本质论第一节:历史上关于美术的各种解释一、从创作主体解释美术1. 美术家被视为美术创作的主体,其个人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在作品中得到体现。
2. 美术家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对作品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3. 通过研究美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
二、从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1. 美术作品是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产物,包括艺术家与描绘对象的关系、艺术家与观众的关系等。
2. 美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通过对对象的观察、感受和理解,将客观世界转化为艺术形式。
3. 美术作品所表现的主客体关系,反映了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三、从美术本体——形式解释美术1. 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空间等基本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
2. 形式是美术作品的直观表现,是艺术家创作意图和审美观念的具体体现。
3. 美术作品的形式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可以脱离内容而存在。
四、马克思主义的解释1.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术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反映,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审美认识。
2. 美术作品中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是艺术家对社会现象、阶级斗争和历史进程的反映。
3. 马克思主义强调美术的社会功能和阶级属性,认为美术应当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服务。
第二节:美术的社会本质一、美术在社会中的位置1. 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特征。
2. 美术作品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可以塑造人们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
3. 美术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如审美娱乐、教育启迪、社会批评等。
二、美术与社会生活1. 美术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将其融入作品中。
2. 社会生活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艺术家从中汲取创作资源。
3. 美术作品通过表现社会生活,传递了艺术家对社会现象的态度和观点。
艺术概论王宏建(一)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定义:“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
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
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1)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
艺术概论王宏建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它们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分出不同的地位。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
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艺术总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名词解释客观精神说〃客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
柏拉图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柏拉图生于雅典的大贵族家庭,生活在古希腊文明由盛至衰的转折时代,青年时代就学于苏格拉底、曾在雅典开辟了一个学园,专门聚众讲学,著书立作,从事学术活动。
柏拉图一生密切关注政治,〃改造社会〃始终是他思考的重心。
他以〃理念论〃为中心,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
柏拉图一生完成著作40多部,大多以对话的方式讨论哲学、美学、伦理、逻辑、政治等问题。
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大希庇阿斯》《裴德若》等著作中。
黑格尔黑格尔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出生于斯图加特的一个高级官员家庭。
黑格尔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思维和存在,本质与现象,相对与绝对是辩证统一的。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以其哲学为基础,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才巴德国古典美学推向顶峰。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精神现象学》和《美学》等著作中,尤其是在三卷《美学》著作中,他创立了系统、完整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体系。
在《美学》第一卷中提到了他的美学理论的核心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艺术,或者〃美的艺术〃,因此美学这门科学的恰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艺术的本质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社会本质一、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艺术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有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从根本上和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形态的艺术,都是适应于一定经济基础并为巩固和维护其经济基础服务的。
如果经济基础适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艺术为它的服务就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反过来又应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从根本上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
这也正是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正含义。
艺术与政治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他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与经济基础。
因此,艺术必然要受到政治的强大影响,他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
邓小平说:“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
”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政治,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任何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直接或曲折的表现出一定的政治观点或倾向性。
虽然从历史总体上讲艺术作品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或一定的阶级性,但不能做简单的庸俗化解释,把艺术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艺术与道德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知道人们的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应。
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的道德、建立新的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生活并真诚的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他的创作才会具有生命力:反之,如果一味的模仿前人或别人的作品,它的创作即使在技巧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根本上会是苍白无力的,也缺乏艺术价值。
关于艺术导论学习心得2023年(3篇)心得体会一有句话常挂在我们嘴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然而,何为美?即使细究起来,也似乎无从回答。
要给大家介绍的书,书名是《艺术概论》。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概论”二字,大概已没了兴趣,再加上“艺术”二字,估计已经给这本书判了死刑。
没错,与大家猜想的一样,这是本教科书,还是本有关艺术的教科书。
然而,这不是过去我们经历过的那些,阅读后对艺术茫然若知、倒尽胃口,使得你从此再也不想与艺术沾边的深奥苦涩的教科书,这是一本有趣的、容易阅读的、启发生命的书!作者蒋x先生,是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出版小说、散文、艺术史及美学著作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在蒋x先生看来,艺术,是比任何一种科目更需要人的自觉,更需要心灵的介入的领域。
这本《艺术概论》以清丽流畅的文笔,深入浅出介绍了艺术的源流、特征、类别、材料、内容、形式、创作、欣赏、批评等,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使读者阅后能够坦然看待艺术、从中获得无数喜悦与无限乐趣。
我们对美的信仰,会因此更加坚定而真实。
美,是一种拯救——在人性众多的挫折阻碍之中、在生命众多的困惑迷惘之中,使人有反省、有思维、有渴望、有向往,有对伤痛的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美,不再是困难的学习。
当带着美的信仰回到现实生活,我们会发现很多方面都与以前不太一样……我们工作的地方——基层人民法院——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点,每一个到我们单位办事的人内心或有愤恨或有冤屈抑或其他,与当事人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易燃易爆”之群体。
处理纠纷案件扎实的法律理论知识是基础,但我们可运用智慧、能创造的艺术远不止这些。
以处理离婚案件为例,为了维护家庭及社会的稳定,苦口婆心劝导男女双方,委婉提醒他们珍惜家庭、尊重体谅对方的工作我们做了太多,但这样的工作我们依然会继续做下去,当看到深深埋怨的两人终于表示愿意给对方一次机会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喜悦是难以道明的,“艺术不但需有深刻的思想,也往往要有动人的情操”,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挽救一个家庭,这样的事情难道不是一种美吗?最后,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何为美?谈到美,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或娇艳或清雅的花,花似乎是大自然中一种美的象征。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
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标准,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社会本质一、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点艺术是一种社会心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艺术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经济基础的反应,有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最后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从根本上和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形态的艺术,都是适应于必定经济基础并为稳固和保护其经济基础服务的。
假如经济基础合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艺术为它的服务就拥有踊跃意义。
我们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所限制、所决定的,反过来又应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从根本上发展社会生产力、促使社会行进服务。
这也正是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切含义。
艺术与政治艺术,作为一种特别的意识形态,他远离经济基础,不可以直接反应经济基础,只有经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与经济基础。
所以,艺术必定要遇到政治的强盛影响,他不行能完整离开政治。
邓小平说:“文艺是不行能离开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可以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可以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
”经济基础主要经过政治的中介影响政治,而艺术也主要经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任何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直接或波折的表现出必定的政治看法或偏向性。
固然从历史整体上讲艺术作品常常带有必定的政治偏向性或必定的阶级性,但不可以做简单的俗气化解说,把艺术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
艺术与道德道德是人们依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对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知道人们的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响。
进步的艺术老是努力反对旧的道德、成立新的道德,目的在于损坏旧的经济基础,成立新的经济基础。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本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应艺术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吸取营养,真切地反应生活并真挚的表现对生活的感觉,他的创作才会拥有生命力:反之,假如一味的模拟古人或他人的作品,它的创作即便在技巧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根本上会是苍白无力的,也缺少艺术价值。
艺术概论绪论一、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艺术概论》就是艺术理论。
作为课程,它是《艺术概论》;作为学科,它是艺术理论。
称其为艺术概论,就是概括地、简要地讲述或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
研究对象:概括地说,艺术理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具体地说,艺术理论要综合的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揭示各种艺术现象共有的普遍规律,主要是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的问题,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
主要内容: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的门类划分、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的创作主体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艺术地接受与艺术的功能等等。
二、学习目的与研究方法历史上对艺术的几类主要研究方法1、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2、客观唯心主义的方法3、旧唯物主义的方法4、形式主义的方法《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是力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坚持内容的科学性和体系的完整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在此基础上,注意批判的继承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艺术理论遗产和思想成果。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1、艺术首先不属于物质的社会关系,而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他不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属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庞大的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和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第一,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第二,他们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第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艺术概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论一、艺术家的责任:1、创作艺术并能够欣赏艺术。
2、洞察艺术的全部奥秘,揭示艺术的本质,从而发现和把握艺术的发展规律,从而进行真正的创作于欣赏。
二、艺术的本质: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的内部联系。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为什么说社会性事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本质了?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作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中的人。
离开了社会就根本不会有现实中的人,也根本不会有艺术。
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表现在:1、艺术首先不属于物质的社会关系,而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不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属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庞大的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
2、就是说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1、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
2、它们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映,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艺术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最一般的、最普遍的关系:1、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经济基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主要内容和形式。
2、从根本上说,艺术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同时艺术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3、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形态的艺术,都是适应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为巩固和维护经济基础所服务的。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各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表现在:1、首先、它们并不是与经济基础处于相同的距离,并不是一种平行关系;相反它们在上层建筑中还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各以自己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
2、其次、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也不都是一样的,在作用和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上也都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性体现在:①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的不同距离,有的非常近、有的非常远。
②有些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包括宗教、哲学、艺术、文学等。
而前一类则属于前一类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即那些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并和经济基础关系非常密切或比较密切的意识形态,主要是道德、法律、政治。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连接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1、所谓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①一是艺术以及宗教、哲学这类社会意识形态距离经济基础比较远,因而他们的相对独立性也就更大一些。
②二是它们与经济基础之间隔着一些“中间环节”,因而和基础之间的联系似乎越来越模糊,甚至越来越混乱了。
2、艺术它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因此它同“中间环节”的联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下它和“中间环节”政治、道德的关系:艺术与政治的关系:①从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看,政治对艺术有着巨大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关系,不是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
②政治和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也不一样。
③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作用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④中外艺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可以证明进步的艺术总是为上升的经济关系,通过进步的政治所决定的,并且反过来给政治以及经济以积极影响。
而没落的艺术总是为没落的政治通过反动的政治所决定的,并且反过来为其政治以及经济服务。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①道德也是属于“中间环节“之列。
因此,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而道德对艺术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②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
它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使艺术维护道德规范进而维护其经济基础。
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进步的艺术总是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总之。
总的来说,它们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政治和道德对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联系艺术与这些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之间,也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①艺术同宗教的关系并不总是一样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它们的关系也有所变化的。
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宗教成为支配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
②应该明确两点: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就是对艺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另一方面也包含对自身的否定,艺术在宗教的束缚下发展到一定时期又重新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性,即反过来利用宗教实现自己的本质。
其次,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很大一部分篇章。
③总之,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领域以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对艺术的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形成以积极影响。
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同于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是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一种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地位。
艺术与社会生活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开采矿藏、汲取营养,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并真诚的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他的创作才具有生命力。
反之,如果一味的模仿前人或别人的作品,他的创作即使在技巧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根本上也会是苍白无力的,也缺乏艺术价值。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1、它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和中间环节及其他特殊社会意识形态之间也存在着关系,这就是说,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反映。
2、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在艺术的视野之内,都可以成为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对象。
这样艺术家的创作就有了充分选择的自由和无限广阔的天地。
然而,对于题材、表现对象、表现手法的选择并不能规定艺术的本质,但是他的任何选择都是在从某个方面、以某种方式反映社会生活,这一点确实艺术的根本社会性质。
3、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首先、艺术是一种思想关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思想关系是反映物质关系的,意识形态是反映经济基础的。
其次、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于“中间环节“。
另外、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在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这一点上有共性。
但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4、总的来说,艺术既可以反映经济基础,又可以反映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而且还可以反映宗教和哲学等其他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是全面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与社会生产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与关于艺术是“生产形态”即“艺术生产”的理论,是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着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1、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艺术生产”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同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把“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人的社会本质是生产实践活动的观点出发,把艺术看成是一种生产形态,看成是人的一种生产实践活动,这在美学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美学创举。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着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概括的说马克思首先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部分,把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大部分,认为精神生活或思想关系只是物质生活或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而艺术就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又从生产实践角度指出,人类为了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所进行的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大类,而“艺术生产只是作为精神生产的一个部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它一方面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有着一般生产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特殊性。
“艺术生产”和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和本质区别:1、从人的需要和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这两种生产时不同的。
物质生产的产品直接用于人们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或实用需要,本身并不存在或发生什么“意义”的问题。
而艺术这种“艺术生产”的产品即艺术作品,则包含而且发生了社会意义,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审美反映的产物。
它与人的意识的关系式直接的,而与物质现实的关系式间接的。
2、另外,从产品的消费来看,“艺术生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
艺术这种“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则有自己的特殊属性,主要是审美属性。
前者,提供的是生产资料,而后者提供的则是人的精神上的消费、情感上的享受。
3、我们再从生产的过程与结果来看“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艺术生产”所物化或者对象化的内容是与物质生产完全不同的,有其自身独具的特殊规律。
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是主体运用一定的物质形式传达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感受的行为,它所物化或对象化的是创作者对现实世界独特的审美掌握,包括他的思想感情、个性特征和对生活的体验。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与意义:1、艺术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作世界与创作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一般的生产活动普遍性。
但是作为“艺术生产”,它把人类一般生产活动的这些特点表现的更为突出、更为鲜明,它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的改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改造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意识到的认识目的和审美目的。
2、他所表现的,是主体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他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以及他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
3、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4、在审美创作中,艺术把人的活动和客观世界高度统一起来,它一方面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物化或对象化到作品中,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精神消费产品,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最终影响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