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旅游公路长大连续上下坡路段 的安全设计要点与评价方法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72.12 KB
- 文档页数:2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交通安全评估与风险控制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交通安全评估和风险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山区地形险峻、道路条件复杂,因此在设计公路路线时必须充分考虑交通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以确保公路的安全运行。
本文将就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交通安全评估与风险控制进行探讨。
一、综合交通安全评估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之初,应进行综合交通安全评估。
该评估过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环境评估:了解山区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评估其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2. 道路条件评估:考察道路线形、宽度、曲率、坡度等因素,评估其对车辆行驶安全的影响。
3. 交通流量评估:统计分析道路的交通流量,评估不同时段的交通压力和拥堵情况。
4. 道路状况评估:检查道路的路面状况、标志标线、交通设施等,评估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5. 安全隐患评估:识别和评估道路沿线的安全隐患,如陡坡、深沟、崖边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消除。
通过对以上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公路路线的交通安全状况,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二、风险控制措施在综合交通安全评估的基础上,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来确保公路路线的安全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1. 设计合理的线形:根据山区的地形特点,合理选择线形,避开陡坡、深沟、崖边等危险地段,确保道路平稳。
2. 采用合适的曲线半径:在设计曲线时,应根据车辆行驶速度和山区地形条件,选取适当的曲线半径,确保车辆行驶平稳。
3. 设置安全设施:在道路沿线设置警示标志、标线、护栏等安全设施,提醒驾驶员注意道路情况,减少事故风险。
4. 加强维护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山区公路,及时修复路面破损、挂掉的交通标志等,保障道路正常运行。
5.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居民和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交通事故风险。
通过采取上述风险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山区公路的交通安全风险,确保公路的安全运行。
安全管理论文之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措施简介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对交通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司机与乘客的生命安全,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本论文将深入探讨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措施。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的交通安全隐患公路连续长大下坡是指公路在一定区段内存在连续的下坡路段,因为地形的原因或道路设计问题,这种地形导致了一系列的交通安全隐患,如下:1.速度失控:由于道路的下坡,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加速,使司机难以控制车辆速度,导致车辆失控。
2.制动失灵:在过山坡或下坡路段,车辆制动失灵易引起交通事故。
3.车辆脱离控制:在下坡路段,车辆如果在行驶过程中突然转弯,或因其他原因失去控制,容易造成车辆脱离控制,产生严重事故。
4.频繁变道:在对下坡的控制欠缺时,司机往往会频繁变换道,这使得其他车辆难以预测其行驶路线,从而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措施针对公路连续长大下坡的交通安全隐患,必须从多个方面制定保障措施,以确保道路交通能够更加安全顺畅地进行。
道路设计的优化1.限制车速:根据下坡路段的坡度、长度和路况等情况,合理地设置限速标志,限制车辆的速度。
这样一来,可以使司机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从而减少自然条件造成的不利影响。
2.确定百米数:在设置限速标志时,考虑到司机会通过观察百米数以了解车速情况,可以在下坡路段每200米左右标记一个百米数,提醒司机注意车速变化。
3.设计防护栏杆:在下坡路段的边缘设置防护栏杆,以避免车辆误入Danger Lane,增加行车的安全性。
车辆技术的升级1.增加制动防抱死装置:在驾驶过程中,如果司机主动踩刹车过于紧急,车辆的制动会失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制动防抱死装置可以保证制动的平稳输出,防止车辆制动失灵。
2.安装车身稳定控制装置:车身稳定控制装置可以控制车辆的侧滑,保证车在下坡滑行时稳定性,有效地避免车辆脱离控制和丧失速度控制。
公路长大下坡的认定标准
公路长大下坡是指道路中存在一段较长的连续下坡路段。
对于公路长大下坡的认定,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标准:
1.坡度标准:根据中国的交通标准,公路的最大坡度一般为5%(即坡度等于0.05),超过5%的坡度被定义为长大坡。
所谓的坡度,是指道路或者坡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坡度越大,车辆下坡时的速度会越快,因此超过5%的坡度会对车辆行驶造成一定的影响。
2.长度标准:公路长大下坡的长度一般要求超过500米才能被认定为长大下坡。
因为只有在连续下坡超过500米的情况下,车辆才会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下坡状态,速度变化明显,需要更高的驾驶技巧和注意力。
3.道路设计标准:道路设计时,应根据危险区域的等级和坡度来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和限速标志,以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
根据公路和水路交通法规,长大坡道有规定必須標示明示的坡度和路口,确保驾驶员能够提前做好准备。
4.安全设施:长大下坡区域通常需要配备适当的安全设施,如慢
行标线、明确的标牌、防撞设施等,以增加驾驶员的警觉性和安全性。
5.驾驶员技能要求:对于长大下坡,也要求驾驶员具备一定的驾
驶经验和技能。
驾驶员需要根据坡度情况合理调整车速,掌握好刹车
和减速技巧,以确保安全驾驶。
总的来说,对于公路长大下坡的认定,主要以坡度标准、长度标准、道路设计标准和安全设施等为依据。
只有达到以上标准的公路才
能被认定为长大下坡。
合理的长大下坡设计可以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性
和驾驶舒适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应标准和要求进行,确保公路的安全和畅通。
山区危险路段公路线形设计安全性分析摘要:由于施工空间受限、施工难度高、施工总投资大及施工现场潜在安全风险不可控等因素影响,陡坡、急弯、长大纵坡、净宽不够、视距受限等成为大部分山区危险路段的典型特征。
由于各种潜在行车危险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山区危险路段成为重大和特别重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高发地和重灾区,对山区路段的安全、可靠通行带来严重的威胁。
如果不能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安全专项设计优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基于此,本文对山区危险路段公路线形设计安全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山区危险路段;线形特点;安全设计一、山区危险路段线形的特点分析山区危险路段的线形分布特点可以较明显地看出,急弯陡弯、长大纵坡、行车视距较低、路基两侧地势险要等均是山区危险路段的典型特点,不同路段的危险因素取决于涉及到的危险因素种类及不同危险因素耦合影响的程度。
在工程设计实践中,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山区路段的事故率,将部分潜在危险源消灭在工程设计阶段,通过优化路线线形设计方案,增设安全设计分项,提高山区危险路段的通行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了厘清山区危险路段线形设计危险源,必须明确山区危险路段的线形与安全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公路路线设计过程为参照点,对公路通行安全性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即:公路设计时速与实际通行时速是否协调、通行视距及路面超高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平曲线半径及纵坡率二者之间是否匹配合理等。
本文选取平曲线半径和路面横坡率两个核心路线设计指标作为控制参数,定量分析山区危险路段线形设计与路段安全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拟为后续的线形安全性设计提供参数化借鉴。
1、路线平曲线半径与交通事故量相关关系图1为某山区公路某标段内道路安全事故发生数量与对应位置平曲线半径值之间的相关关系,事故统计周期为3年,且在事故统计周期内,统计标段没有进行过大型的改扩建施工。
图1道路安全事故发生数量与平曲线半径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图1可知,标段内交通事故数量与平曲线半径之间大体呈负相关关系,在山区路段中,平曲线半径小,意味着急坡陡弯效应明显,车辆通行的潜在风险明显增高;其中,平曲线半径为2500m和5500m位置的交通事故量出现波动,可能是由于其他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
长大下坡安全设计研究摘要:我国山区公路连续长大下坡路段占相当大比例,使车辆在长时间行驶过程中因制动器失效而引发交通事故,给公路的正常运营及行车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均带来了严重影响。
改善连续长大下坡路段的平纵断面线形可很好地防治车辆制动失控,然而,由于地形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山区高速公路连续长大下坡路段不可避免。
为改善山区高速公路连续长大下坡路段的交通安全状况,目前主要通过实施管理措施、交通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以保障失控车辆安全。
关键词:长大下坡;安全保障;交通管理;设置需求1.长大下坡的界定长大下坡一般指道路线形中出现的长距离、大坡度的下坡路段,但目前我国尚未对其进行定量规定。
公路交通是集人、车、路、环境四维一体的系统工程。
因此,长大下坡的定义应从以上相关方面加以定义。
目前,无论是从教材或是规范上看,对长大下坡的限制或是规定皆是按照纵坡处理,纵坡包含上坡和下坡,将两种状态合并做出限制,简洁的同时,却省略了应有的、本该传达的信息。
长大下坡的限制,是以长大纵坡的形式给出,但是,通过研读相关规范,发现长大纵坡是以汽车上坡加以控制,这与长大下坡规定包含于长大纵坡规定的实际情况不符。
长大下坡极易造成车辆频繁使用制动器制动而导致制动鼓过热,最终使得制动器制动性能减弱或者失效,进而车辆失控引发交通事故。
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对长大下坡有不同的技术要求。
2.长大下坡交通事故原因分析(1)人的因素造成众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中,汽车上的人的因素不容小觑。
驾驶员,作为车辆的操作者,驾驶员的动作影响车辆的行进。
尽管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下坡行驶时禁止空档滑行。
但是由于深受下坡空档滑行省油的影响,许多事故车辆驾驶员采取这一严重危害行车安全的操作方法。
对于现在的车辆,绝大多数采用电喷控油,而非老式化油器,空挡滑行未必省油,反而危害行车安全,害人害己。
驾驶员疲劳驾驶以及驾车过程中接打电话,与乘客聊天也是导致长大下坡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
公路长下坡路段认定标准一、长度要求公路长下坡路段是指连续下坡或累计下坡距离较长的路段。
根据相关规定,公路长下坡路段的长度一般认定为不小于3公里。
这个长度要求是为了确保车辆在连续下坡过程中能够安全地控制车速,并避免因长时间刹车导致制动器过热失效。
二、坡度要求公路长下坡路段的坡度一般应不小于1%,即每100米下降1米。
这个坡度要求是为了确保车辆在连续下坡过程中能够保持较低的车速,避免因重力作用过快加速而造成危险。
三、车辆行驶状况在公路长下坡路段,车辆的行驶状况也是认定该路段是否符合标准的重要因素。
车辆在下坡过程中应能够稳定控制车速,刹车系统工作正常,且不会出现频繁的加速或减速情况,以保证安全行驶。
四、路段安全设施公路长下坡路段应设置完善的安全设施,包括但不限于:紧急停车带、警示标志、减速带、视线诱导设施等。
这些设施能够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提醒其他道路使用者保障安全,并为突发情况下提供应急处置空间。
五、交通量与车型分布公路长下坡路段的交通量与车型分布也是认定该路段是否符合标准的重要因素。
该路段的交通量不宜过大或过小,车型分布应合理,且以大型货车为主。
此外,还要对交通量进行实时监测,确保交通安全和流畅。
六、路段地理位置公路长下坡路段的地理位置也是认定该路段是否符合标准的重要因素。
该路段应位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且周围环境较为复杂,如山岭、河谷等。
这些地区的道路往往比较陡峭,需要设置更加完善的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措施。
七、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也是公路长下坡路段认定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路面湿滑、能见度低,车辆行驶的安全风险增大。
因此,对于这些路段的认定和管理应更加严格,以确保行车安全。
山区二级公路长下坡路段安全措施设计研究摘要】为了进一步提升山区二级公路长下坡路段的安全性,首先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山区二级公路长下坡路段安全措施设计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最后从设置预警标识、设置避险车道、设置电子显示屏以及急弯改善措施几个方面对具体的设计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山区;公路;长下坡;安全措施;设计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增长逐步迈入快车道,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增多。
在最近几年当中,尤其一些山区地区公路建设开始逐步增多。
在山区地区,地形地貌高低不平,公路路线相对复杂,同时周边树木茂密,视线不良,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
由于二级公路等级相对较低,人流与车流环境更为复杂,在长下坡路段必须要做好安全措施才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
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的研究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山区二级公路长下坡段的安全措施设计展开了必要的研究与分析。
1.山区二级公路长下坡路段增设安全措施的必要性分析在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中发现,山区二级公路长下坡路段必须要增设安全措施,否则就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在下文当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山区二级公路长下坡路段增设安全措施的必要性展开分析。
1.1 小半径曲线与连续转弯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山区二级公路建设的成本控制相对严格,且由于车流量相对较少,因此,在设计方面就有所妥协,再加地形地貌的限制,在公路路线设计方面往往也并不能尽善尽美。
在部分山区二级公路中也存在长下坡路段遇到小半径曲线与连续转弯等情况,这就导致在连续转弯处由于车速较快且道路条件相对较差,从而发生交通事故。
具体而言,由于整体公路等级设计相对较低,同时在连续的下坡路段中采用了小半径曲线设计,路线的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实际要求,连续转弯的曲线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驾驶员的驾驶负担,此外,还有一些驾驶员为了避免冲出道路甚至会靠内侧逆向行驶,及其容易发生事故。
其次,对于大型货车而言,在实际行驶过程中一般均不采用汽刹车,而主要依赖于刹车鼓,在长下坡路段必须要连续不断地踩刹车,这就导致刹车轮毂容易出现过热失灵等情况,从而存在安全风险。
山区公路长坡路段的交通安全勘察与治理摘要:山区公路长坡路段的交通问题对山区公路的交通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连续长下坡路段也是交通事故的多发路段,其中肇事车辆中占多数的是载重汽车。
由于山区地形、地貌等条件的限制,山区公路大多都使用了连续长下坡的线型。
本文结合具体的实例,提出了一些山区公路长坡路段的交通安全勘察方法和治理措施,旨在保证此路段车辆的安全行驶。
本文就从勘察和治理等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山区公路;长坡路段;交通安全;勘察;治理1、山区公路长坡路段交通安全的分析和勘察1.1山区公路长坡路段的分析山区公路长坡路段一般都出现在降低高程的公路系统中,此时,如果中间还掺杂了一些构造物或者设施(如收费站),则会对公路的交通安全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如某省在某山区下坡路段设置了一个收费站,失控的车辆经常会冲向收费站,导致发生严重的事故。
另外,在山区公路长坡路段,还广泛存在着弯与坡结合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增加了公路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当路侧为悬崖时,就会发生比较严重的事故(如下图1)。
图1山区公路长坡路段与弯的结合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1.2对山区公路长坡路段交通安全事故的分析勘察某高速公路设计标准为山岭重丘地形,其设计的时速为60 km/h,两侧路缘石各宽0.5 m,设计长度为6.6 km,高差232.14m,平均纵坡值3.21%,此纵坡共分成了13个坡段。
此路段在2013年~2017年共发生了24起交通安全事故,事故的特点如下:(1)其中有13起(54.17%)发生在0:00~6:00,3起(12.50%)发生在6:00~12:00,3起(12.50%)发生在12:00~18:00,5起(20.83%)发生在18:00~24:00,提示夜间交通安全事故较多;其中超载车辆18起(75.00%);有12起(50.00%)事故车辆为2辆及以上;其中有9起(37.50%)为事故车辆冲出了道路。
2、山区公路长坡路段交通安全的治理措施2.1主动型的治理措施根据以上的分析,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规划设计 Planning and design96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重点及难点分析蒋超(四川品筑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四川雅安 625000)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6344(2017)04-0096-01摘要:山区公路的设计和建设承载着无数百姓的希望,而其路线设计则是山村村民走向致富之路的重要前提和途径。
文章对山区公路的路线设计原则进行总结,着重介绍了路线设计的重点与难点,提出了在路线设计中所要注意的事项,只有基于山区实际情况进行路线设计,才能保证公路后期的顺利施工,满足山区居民的出行要求。
关键词:山区公路;路线设计;原则;重点影响山区公路建设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自然环境因素、政策因素与经济方面的因素是影响公路建设的主要因素,加之公路设计是公路建设的核心,因此设计人员就需要熟悉山区路况信息、严谨相关计算,科学合理布局公路路线设计,以保证山区公路建设的安全与稳定。
1 山区公路的路线设计原则山区公路的路线设计原则可以归结为: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外形美观,利于环保。
对其具体的内容叙述如下:1.1 安全可靠原则由于山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工程条件,难以保证工程实施能够有效实现设计涵盖的技术难点与重点,因此无形中增加了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难度。
而设计人员为了保证山区公路结构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路线设计就必须遵守安全可靠原则。
强度方面必须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刚度方面必须具有控制变形的能力;稳定性方面应当具有保持原形状和位置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设计过程中,修建在地震区的山区公路应当按照抗震要求采取防震措施,且应当预先设计好照明设施,并设置清楚的交通标识,同时为了保证车辆及行人的安全,防撞栏杆应具有足够的高度和强度,以防止车辆相撞、车撞人等情况发生时跌下山区,发生严重伤亡情况。
1.2 适用耐久原则适用耐久主要是针对公路工程路线设计本身而言的,它是保证山区公路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基础。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交通安全考虑山区公路的设计和建设是确保交通安全的关键,因为这些道路经常面临着各种挑战,如陡坡、曲线、狭窄的路面以及不可预测的天气条件等。
为了保障交通安全,设计师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道路标志和标线山区公路的路况复杂,因此在路线设计中应增设明显的标志和标线,以提醒驾驶员注意前方的路况变化。
在陡坡和曲线处设置警示标志,警示驾驶员减速。
通过划分实线和虚线,引导车辆保持适当的车距,并提醒驾驶员不要盲目超车。
2. 道路拓宽和修复为确保车辆安全通行,山区公路的设计应该考虑道路的拓宽和修复。
如果可能的话,建议在山腰开辟更宽敞的道路,使两辆车可以相互超车而不会相撞。
此外,定期进行道路修复,确保路面平整,减少积水和坑洼。
3. 黑点和危险路段在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需要特别关注那些存在事故风险的“黑点”和危险路段。
通过增加路面警示标志、减速带和路面凸起设计,提醒驾驶员注意这些路段,并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4. 路灯和反光镜为了夜间行车和减少盲点,山区公路的设计应包括合理的路灯布置和反光镜设置。
通过在重要路段和交叉口设置路灯,确保夜间行车的可见性。
同时,在曲线处和山峰附近设置合适的反光镜,让驾驶员可以提前看到来车。
5. 停车位和紧急电话在山区公路设计中,应考虑提供足够的停车位,方便驾驶员临时停车休息。
此外,设置紧急电话,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寻求帮助。
这些设施的设置可以提供交通安全的保障,并能防止因疲劳驾驶而导致的事故。
6. 常规检查和维护为了确保山区公路的交通安全,定期进行常规检查和维护是必要的。
检查路面的状况,修复损坏的护栏和路灯,并清理山体滑坡和落石等障碍物。
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可以有效地保障道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总结而言,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交通安全考虑非常重要。
通过合理的道路标志和标线设置、道路的拓宽和修复、关注黑点和危险路段、合理的路灯布置和反光镜设置、提供停车位和紧急电话、常规检查和维护等措施,可以提高山区公路的交通安全性,保障驾驶者和乘客的生命安全。
YAN JIU
图1 连续上下坡路段安全影响因素相互关系影响因素主要有超载、超速、制动不灵等原因。
因此,在进行安全设计时也应当以此为基础,从减少事故数量和降低事故伤害程度两个方面来对山区旅游公路连续上下坡路段进行安全设计,主要措施如图
图2 山区旅游公路连续上下坡路段安全设计具体措施
1.设置避险车道
避险车道位置选择、车道线形、铺装材料等十分关键,应在道路安全设计中给予重视。
避险车道的作用主要在于:可以将连续长大下坡路段的失控车辆从主道分开,减小或消除其对道路交通的影响,从而保障其它车辆的安全,降低山区旅游公路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在山区旅游公路连续上下坡路段设置避险车道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点:第一,控制好避险车道距坡顶的距离。
设计避险车道时要依据车辆制动原理,并结合历史车辆交通统计数据,得到最有可能出现失控车辆的位置。
与此同时,避险车道距坡顶的距离不小于4km,也不超过5km;第二,控制好避险车道之间的距离,设计时一般每隔5km设置一条避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