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8.26 KB
- 文档页数:4
1、如何理解整体论(性)观点是认识世界的出发点?答:【还原论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
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
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性质。
】整体论把世界宇宙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不可机械地分割。
整体论思想是: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同干其各部分(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迭加;整体的运动特征只有在比其部分(要素)所处层次更高的整体层次上才能进行描述;整体与部分(要素)遵从不同描述层次上的规律。
简言之整体性也就是非还原性或非加和性。
尽管过去几百年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方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科学的核心思想和结论分别从宇观、微观和宏观尺度下证实了还原论的局限性,整体论观点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
2、古今系统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和特点。
答:古今系统思想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1)“不见树木,只见森林”。
古代农事、工程、医药、天文知识和成就,以及建立在这些成就之上的古代中国和希腊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都在不周程度上反映了朴素的系统概念的自发应用。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十五世纪下半叶,近代科学开始兴起,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形而上学在深入的、细节的考察方面它比古代哲学是一个进步,但是,形而上学撇开总体的联系来考察事物和过程,蕴含着极大的局限性。
3)“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
建立在这一成就基础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体现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的思想,也就是系统思想。
3、用系统思想说明现代化与复杂性的关系。
答:1)现代化使社会演化的复杂性增加。
社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产技术越来越复杂,科学研究涉及的专业和部门越来越多。
2007 第九卷 第一期 V o.l9N o.1本期中医药现代化科技论坛: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的发展编者按 ∀系统生物医学#是系统论与医学在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结合,在系统理论指导下,把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加以研究。
通过大规模提取各类生物信息,深入研究基因组、蛋白组和代谢组等生物信息与环境信息的相互作用,阐明发病机理,研究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从而引领现代医学进入预测性、预防性和个性化的时代。
中医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整体观#、∀动态观#、∀辩证观#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与系统生物医学的研究思路不谋而合。
2006年11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的发展#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91次学术讨论会,陈竺教授、刘德培教授、王永炎教授和陈凯先研究员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医药学、中医药学、中西医结合、生命科学、系统科学、哲理数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的35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
会议中心议题有∀系统生物医学与中医药#、∀复杂性系统科学方法与中医药的发展#、∀系统生物学的思路和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医学发展趋势和前景分析#。
与会专家围绕系统生物(医)学、复杂性系统科学与中医药的发展、中医的发展如何借鉴系统生物医学等现代生命科学文明成果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
为使广大读者深入了解会议的核心内容,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心协助下,本刊组约了会议的重点稿件将陆续刊载,以飨读者。
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王永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 100700)摘 要:本文论述了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
作者认为: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需要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下的还原分析,应融入非线性复杂性科学;中医药学是科学人文水乳交融的学科,他体现了中医学原创思惟、原创成就与原创的优势;组学的发展,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亟需系统论意义指导下的还原分析;中医从整体论的角度出发,从望闻问切对神色、形态、症状、体征信息的收集、观察,进一步分析证候,证候就是一种生理、病理的过程与状态。
42 七贝塔朗菲谈生命科学中的系统论(42)(七)贝塔朗菲谈生命科学中的系统论说明:这里转贴贝塔朗菲的书《生命问题》中第一章第2小节:机体论概念。
贝塔朗菲最初把自己关于生命问题的系统论思想称为机体论。
许多网友不知道"机体论"这个概念,现在补上这一课是有益的。
贝塔朗菲在谈生命科学中的系统论的同时,就批判了生命科学中的机械论思想和还原论思想。
系统论创始人的这些经典论述对我们接受系统论思想和认识还原论思想的错误是有重要作用的。
下面请看转贴内容:2机体论概念我们的时代,科学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现代物理学革命广为人知。
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标志的这些革命引起了物理学理论的根本变革和发展。
物理学的这种发展超过了它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取得的进步。
尽管生物学思想领域内发生的变化并不显著,但已发生的变化的结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这些变化既产生了对生命本质的基本问题的新看法,也引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解释。
我们可以认为,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已得到了这样一个确定的事实,即完全不赞同机械论和活力论这两种传统观点,而是确认一种新的、超越这两者的第三种观点。
本作者称这种观点为机体论概念,本作者提出这个概念已二十多年。
人们发现,在生物学的各个领域以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这些邻接的学科内,与这个概念相类似的概念是必要的,并已得到了发展。
如果我们保留"机体论概念"这个术语,那么我们也只是为了给一种观念以方便的称谓,因为这种观念虽已变得非常普遍,但多数人又不知道如何称呼它。
可能正是本作者最先以科学的和逻辑的一致形式阐发了这种新观点,这样说似乎也并不过分。
迄今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学思想是由三种主导观念决定的。
这三种主要观念可以称为分析和累加的概念,机器理论的概念和反应理论的概念。
把我们在生命界遇见的复杂的实体和过程,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分析它们,以便用并列或累加这些基本的单位和过程的方法解释它们,这似乎是生物学研究的目的。
学习时报/2005年/03月/28日/从还原论到整体论付立 每个有幸从太空看到地球的人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这种感动甚至能通过太空拍摄的照片传递到我们每个人:一颗蔚蓝色的球体,镶嵌着浮雕一般的大陆、岛屿、极地冰帽,缠绕着变化万千的白色的云,漂浮在漆黑的天鹅绒般的宇宙之中,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和谐、那样的令人怜惜。
这种感动出自对地球整体性的感悟,出自对地球不可分割性的直觉,代表着我们地球观的升华:地球不再是一个由人为划定的疆界拼起来的无生命的地图,而是一个动感实足的、相互关联的、有机的整体。
这种升华恰恰与科学观念的转变相契合。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科学已经习惯于像拆卸钟表一样将自然还原成一组基本的、独立的零件,再通过对这些基本零件的研究来推知自然现象的性质。
自然科学以这种机械的还原论方法为基础取得了巨大成功,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尤其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们还以为科学的大厦已经完工,只剩下一些零零碎碎修修补补的活计了。
因为大部分重要事情似乎都已经敲定:在宏观领域,牛顿力学掌控着整个世界的运动;牛顿时空观也已经确立:时间均匀流淌,空间平直伸展,物质和能量、时空和运动互不相干各行其道。
在微观领域,像太阳系一样的原子模型在许多人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它像宏观世界的微缩,又像世界中的世界,其中的规则不应与宏观世界有太大的差异。
还原论的地位也因此无以伦比、毋庸置疑,并在科学的其他领域小试锋芒,于是我们看到生命被视为细胞的集合体,甚至,人是机器。
而且我们知道,在科学管理的最初阶段,泰勒就像病理学家一样进行操作动作分析,在著名的“施密特试验”中,他对铲装工施密特的操作作了细致、准确的测量,剔除其工作的无效部分,最终确定了施密特装卸效率最高时的每一个操作细节,包括铲的大小、铲斗重量、铲装重量、堆码过程、走动距离、手臂摆弧及其他操作内容,使施密特的劳动生产率由每天12.5吨增至48吨。
这种将动作的流程分解到最小的单位,测量它们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再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方法,怎么看都与还原论的科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钱学森的系统思想2014年05月13日14:46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于景元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23关于系统科学,钱学森曾明确指出,系统科学是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局部与全局以及层次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的。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
能反映事物这个特征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系统。
所谓系统是指由一些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组织部分构成并具有某些功能的整体。
系统在客观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系统是系统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基本对象。
这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但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系统科学能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问题联系起来作为系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这就是为什么系统科学具有交叉性、综合性、整体性与横断性的原因,也是系统科学区别于其他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个根本特点,使系统科学处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性整体化的方向上。
系统科学也有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
在钱学森建立的系统科学体系中,处在工程技术或应用技术层次上的是系统工程,这是直接用来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技术,但和其他工程技术不同,它是组织管理技术;处在技术科学层次上直接为系统工程提供理论方法的有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等;处在基础科学层次上属于基础理论的便是系统学。
系统学是揭示客观世界中系统普遍规律的基础科学。
这样三个层次结构的系统科学体系经过系统论通向辩证唯物主义。
系统论属于哲学层次,是连接系统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桥梁。
关于系统论,钱学森曾明确指出,我们所提倡的系统论,既不是整体论,也非还原论,而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
钱学森关于系统论的这个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他的综合集成思想。
根据这个思想,钱学森又提出了将还原论方法与整体论方法辩证统一起来的系统论方法。
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思想就是系统思想,系统科学体系的建立就使系统思想从一种哲学思维发展成为系统的科学体系,使系统思想发展到了系统科学思想。
系统科学体系是系统科学思想在工程、技术、科学直到哲学不同层次上的体现。
历史的终结——走向科学历史的终结——走向科学The termination of history---Step into thescience李明Li Ming内容摘要:方法研究。
世界为什么这么混乱?追根溯源,是由人的思维方式不科学造成的。
指出对社会的研究必须以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为指导,否则,无论怎样都改变不了状况。
指出人对社会没有整体研究,没有基础研究,没有管理学概念三大怪异现象,同时指出与之极度相关的行为科学、系统科学存在的问题。
由此产生一种新的意识:从“人性”和“事理”的研究开始,逐步延伸到国家,形成管理的思想、理念,结合时政和各方面的状况制定国家的方略,研究和设计国家的体制…一切以科学讲话。
相对硬科学技术,鉴于社会研究的复杂性,对思维有更为缜密的要求,思想和理论不可有半点马虎,从宏观的、抽象的、基本的研究,到微观的、具体的、细致的研究,每一工序、工步都有科学的讲究。
由此会产生许多不为现实所知的理论,包括一些已经固化在人大脑里的概念都会有新的认识和重新定义。
由此使对政治、经济、社会的研究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在苏东解体后,曾有人讲过历史的终结,但那只是一种想象,以超现代的科学研究和超现代的科学理论,可结束蒙昧,使人的历史一次完成两大跨越。
关键词:系统而科学的思维、超现代的科学研究、国家管理、整体论、还原论。
世界是一个系统,目前世界问题的根源在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
走向科学含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本身的方法,二是结果与实践。
——以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为指导,思维方式彻底改变;——研究本身的方法、技术、手段发生巨大变化;——从“人性”和“事理”等基础研究开始;——产生大量的不为现实所知的思想、理论和新的价值体系;——结合实际对社会进行诊断,设计国家的体制、机制;——世界达“系统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人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历史终结①。
以上是未来之路,由此可完成人类历史航船的设计,使世界突变。
二十世纪是分子生物学的世纪,在分子生物学研究范式的指引下,生命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然而,自上世纪末以来,生命科学领域开始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相继兴起,在此基础上,系统生物学应运而生。
一些生物学家认为,“系统生物学将是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的核心驱动力”,[1]“生物学也将由分子生物学时代进入系统生物学时代。
”[2]与分子生物学相比,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信念、思维方式、中心问题和研究模式都具有全新的特点,从还原论走向整体论是这次范式革命的重要内容。
整体论的研究理念与方式开始渗透到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也正因如此,一些人认为整体论即将取代还原论,还原论也将退出生物学的舞台。
然而,整体论与还原论之间并不是一种完全相斥的关系,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加以对待。
1.系统生物学的兴起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生命科学研究开始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
分子生物学采取的是还原论的方法,它的基本模式是:首先将一个复杂的事物依据某种原则分成多个小的组成部分,然后进一步将这些组成部分分成更小的子组成部分,直到能对这些更小的组成部分进行严格而又透彻的分析,然后在对这些组成部分认识的基础上来了解整个系统。
在具体的研究中,就是将生命现象分解为一条条的代谢途径,一个个的生理周期,然后对它们进行单个的分析,落实到一个或几个基因,最后从具体的基因出发解释生命现象。
分子生物学上的还原论者认为了解生命之谜的钥匙就在于基因,几乎生命的每一种现象,比如遗传、发育、进化等,都可以从基因水平上得到解释。
分子生物学自其产生以来,就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量生物和人类的基因密码被破译,许多基因产物的功能得到揭示。
然而,随着研究的步步深入,基因到蛋白质再到表型路线的日益清晰,决定与还原的脉络及其限度的逐渐明朗化,人们却越来越发现从基因确定表型的路线是走不通的。
第一章系统生物学概况1 系统生物学产生的背景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使传统生物学研究转变为现代实验科学。
1953年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是生物学进人分子生物学时代的标志,生物学由宏观生物学进入微观生物学,生物学研究由形态、表型的描述逐步分解、细化到生物体的各种分子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入了对生命现象进行定量描述的阶段能的研究,进入了对生命现象进行定量描述的阶段。
1993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命科学史上第1个大科学工程,开始了对生物全面、系统研究的探索。
2003年完成了人和各种模式生物体基因组的测序,第1次揭示了人类的生命密码。
基因组计划的成功使我们了解了包括大肠杆菌、酵母、线虫、果蝇、小鼠等模式生物和人类的所有遗传信息组成、大规模的基因和这些基因产物的功能、基因表达图谱等。
1994年蛋白质组学概念提出及发展使对生物系统所有蛋白质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中的高通量实验方法为系统生物学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
计算生物学的兴起。
计算生物学通过数据处理、模型构建和理论分析,成为系统生物学发展的一个必不可缺、强有力的工具。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的进展,生命科学步入了功能基因组时代。
生物学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信息科学和系统学等新型大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孕育了系统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发展史(Koide et al., 2009)2 系统生物学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特点系统生物学的发展都是随着人类认知需要、生产需要和生命科学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是生物信息、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等集聚到一定的阶段而产生的。
发展的主要特点:1953-2000左右:基因认知和基因组学的发展基因结构;基因表达和调控;基因和产物的对应关系;基因扩增;序列测定;体外编辑;转基因技术;基因体外产物的表达和获取;体外基因重组产物的功能验证;大规模基因组测序;1988-2000左右:蛋白的认知和蛋白组的发展蛋白检测技术发展蛋白杂交技术蛋白组的获得定量蛋白组分析蛋白检蛋白检测技术发展;蛋白双杂交技术;蛋白组的获得;定量蛋白组分析;蛋白检测微型化技术等;1999以后:代谢和其它组学的认知和发展等代谢物标记技术;代谢网络重构技术;体外基因和小型基因组合成和拼接技术;蛋白-DNA互作和检测技术;大规模基因组测序技术(NGS);代谢组检测技术;大规模基因调控网络检测技术等;3 系统生物学的定义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DNA、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并通过计算生物学建立一个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计算生物学建立个数学模型来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的功能、表型和行为的学科。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
——“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
作者:颜丙强张涛
还原论是整体论的辩证否定,系统论又是对还原论的辩证否定,科学的思维方式出现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的三段论螺旋发展,在前进、上升中表现出深刻的内在继承性和历史逻辑性。
1、正确认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要认识从古代整体论到近代还原论,再到现代系统论,是思维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
另一方面,又要正确认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原则差别。
在今天,要特别注意认清从还原论向系统论转变的必然性,以及系统论思想原则上区别于还原论思想的根本特征。
一种说法,系统论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相加或统一。
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强调了系统论吸收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各种合理内核,是基于又高于整体论与还原论的。
但是,这样讲述抹杀了系统论的新发展及其与整体论、还原论的原则性区别。
系统论不但吸收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所有合理内核,而且克服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它有了新的创造,提出了只属于系统论的全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主要体现在系统论所特有的基本原理中。
系统论是一种划时代的新发展,已经在螺旋式发展轨迹上进到了高一层次。
2、系统论与整体论的联系与区别
系统论吸收并发展了整体论的整体观点,强调了整体与部分的原则性差别,把注意的重心放在系统整体上。
但是,整体论没有打开整体,不了解整体内部的复杂内容,更不了解整体性的根源。
系统论对整体的研究吸收了还原论的合理内核,打开了整体,认识了整体内的各种复杂情况,克服了整体论的局限。
同时,又克服了还原论在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时,割断和破坏各种相互关系的局限,揭示了相互关系的存在及其重大意义,并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出相互关系的有序性机制和自组织机制,阐明了系统的整体性的根源和达到整体最佳的途径,因而具有更加完备的性质。
3、系统论与还原论的联系与区别
系统论是在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吸收了还原论的一切合理内核。
但是,系统论冲破了还原论的局限,掌握了落在还原论视野之外的系统性和系统规律,能够研究和解决还原论所不能研究和解决的各种复杂性问题。
系统论吸收了还原论的分解、还原方法,在能够还原和需要还原的地方都要进行还原研究,不过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中它不是主要的,根不是唯一的方法;
系统论要求深入的研究系统的各部分,但不能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孤立地研究各部分,而是要求把各部分放到系统整体中,放到所处的相互作用关系中来看待;系统论的终点是整体,着重研究从各部分不能说明的、由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不可还原的机制和内容。
关键在于,在关于世界和事物的根本观点上,系统论是反还原论的,这主要表现在:还原论认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系统论则认为整体大于(或不等于)部分之和;还原论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注意的重点放在部分,系统论把包括部分的整体当作一个系统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整体;还原论割断各种相互作用把事物的本质归结为实物粒子,系统论揭示出更重要的是相互作用强调它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还原论完全无视事物的有序性、自组织性等机制和规律,系统论第一次把它们揭示出来;事物在整体论面前是一个未被打开的“黑箱”,在还原论面前是一个被打开但是已拆卸零散的“白箱”,而在系统论面前是一个“水晶箱”,它保持了整体的完整性,又能看清内部的各种细节,具备着“黑箱”和“白箱”的各种优点,又克服了“黑箱”和“白箱”的缺点,具有全方位透视的特点。
4、系统思维推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科学的思维方式沿着“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的螺旋轨迹,进到了远远超过了整体论与还原论的高级程度。
这主要表现在:
(1)首先,系统思想适合于研究复杂现象。
复杂性是世界的基本特性,科学研究必须研究和揭示它。
古代的整体论面对复杂现象,只能笼统地、思辨地研究它,不能揭示它。
近代的还原论把复杂现象简化,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高级的降解为低级的,找到了复杂现象所包含的一些简单性内容,但复杂现象没有得到应有的说明。
系统论还复杂性以本来面目,着重于揭示其复杂性的机制和规律。
系统科学提出的各项基本原理,反映的都是复杂性的机制和规律。
系统论所揭示的系统的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有序性等,都是专门关于复杂性的机制和规律。
系统自组织理论集中于揭示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和规律,故也称为系统自组织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提出的“耗散导致有序”,协同学提出的“协同导致有序”,超循环理论提出的“超循环导致有序”。
都是研究和揭示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机制。
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科学对世界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的认识,已经达到了揭示和掌握其内在的组织规律的水平,表明系统论思维开始向高级阶段发展。
80年代以来,混沌学(也称非线性科学)的研究出现高涨,正在把对复杂性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所有这些新的内容,都是整体论和还原论所不能企及的。
(2)其次,系统思维具有高度自觉的性质。
所谓高度自觉,是指系统论这种思维方式已被科学家们清醒的认识到,作了专门的系统总结,形成了专门的概
念、理论、科学体系。
这是整体论与还原论所没有的。
古代的整体论,人们虽然实际上是在那里思考,但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更没有形成整体论思维方式的专门概念和理论。
近代的还原论,虽然实际上以原子论的复兴为基础,以近代科学革命思想为基础,并由科学家们作为有一定深度的理性说明,但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出现关于还原论思维的专门研究、专门理论家、专门学科,而是由伽桑狄、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科学家们在自己的专业研究中“兼职”地探讨、论述的。
今天关于还原论的各种理论性认识和评价,都是后来人进行的反思性总结。
系统论则完全不同,其高度自觉性表现在:
第一,现代科学革命揭示了世界的系统性和系统规律,为系统论思维方式奠定了科学基础。
第二,出现了一系列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科学,形成了关于系统论思维的专门研究、专门概念、专门理论、专门学科。
第三,形成了关于系统论思维的科学体系,从高度理论化的系统哲学、系统论、到实际应用的系统技术科学、系统工程,建立起一个专门化的学科门类。
所有这些,都充分地显示出从还原论向系统论转变的深刻性和自觉性。
20世纪下半叶,批判还原论,研究和发展系统论,进入了一个高潮。
在科学技术领域,还原论思维的地位已经从根本上被动摇,系统论思维已经上升到统治的地位,这种转化还将进一步深化。
系统概念、系统理论,已经超出科学的范畴,被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广泛地接受和应用,不但在科学技术领域,而且在整个社会领域,日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
在科学思维的发展史上,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是依次发展的3个不同阶段,分别达到了不同的发展水平,其内在的继承逻辑和辩证否定关系,在上升的螺旋轨迹中清楚地表现出来。
正如列宁所说:“发展似乎是重复以往的阶段,但那是另一种重复,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否定的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剧变的、革命的。
”
历史的逻辑是不可抗拒的,天才的头脑在于及早地认识和自觉地遵循这样的逻辑。
作者简介:
颜丙强,男,山东省济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作者。
2007年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年9月份得到国家主席党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与勉励,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一直致力于坚持利用钱学森先生的人体复杂系统论思想,思考与重建当代生命科学技术体系,总结分析了人体生命系统的六大基本原理。
颜丙强博士领导的团队在系统论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论证了“癌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应主要遵循代谢调理的治疗思路,并研究出了一套综合调理方案;在利用中草药提取成份诱导人体组织器官原
位再生领域取得巨大突破,实现了人体多组织器官的原位修复与再生,归纳出干细胞移植科研思路的理论缺陷,提出了“回归真正再生医学”的理论,倡导医学应该恢复“人医学模式”。
张涛,男,山东省临沂市人,产业经济学专家,《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作者。
师从陈清泉院士,担任陈清泉院士科创中心项目负责人,一直致力于产业发展规律与哲学的研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战略咨询研究工作。
2009年结识颜丙强博士,接触到钱学森先生的人体复杂系统论思想,开始系统研究人体科学与系统论。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方法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
学的是经济学,写的是生命科学,研究过创新方法论、系统论、肿瘤学、生物物理学,与生命科学专家一起科研与工作,如此跨领域的生活经历,注定会有与一般人不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