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论整体论系统论
- 格式:docx
- 大小:13.44 KB
- 文档页数:1
还原论方法由整体往下分解,研究得越来越细,这是它的优势方面,但由下往上回不来,回答不了高层次和整体问题,这又是它不足的一面,所以仅靠还原论方法还不够,还要解决由下往上的问题。
这也就是复杂性研究中所说的涌现问题。
较早意识到这一点的科学家是彼塔朗菲,他是位分子生物学家。
当生物学研究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时,用他的话来说,对生物在分子层次上知道得越多,对生物整体反而认识得越模糊。
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了整体论方法,强调还是要从生物整体上来研究问题,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整体论方法没有发展起来。
但整体论方法的提出,不失为对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
上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明确提出把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结合起来,并形成了他的系统论方法,这是钱学森综合集成思想在方法论层次上的体现。
综合集成方法的科学价值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钱老又先后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及其实践方式——“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两者简称为综合集成方法)。
这就将系统论方法具体化了,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和实践方法。
其实质是把专家体系、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这个体系具有综合优势、整体优势和智能优势,它是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及以人为主的信息、知识与智慧综合集成的方法与技术,它能把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情报资料和信息统统集成起来,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
综合集成方法既超越了还原论方法又发展了整体论方法,它的技术基础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基础是系统科学与数学,理论基础是思维科学,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
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所形成的理论就是综合集成理论。
钱学森创建的系统学,特别是复杂巨系统学就是这方面理论的体现。
把综合集成方法应用到技术层次上,就是综合集成技术,系统工程就是用于系统管理的综合集成技术。
还原论和整体论“还原论和整体论”是一种学术术语,用于描述一种认识自然界的核心方法。
该术语由20世纪的哲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联合提出,其理念是将不太复杂的事物拆分成更多的、更基本的组件,分析其工作原理,并从其中识别出更大的整体原理。
首先,要明确还原论和整体论所指代的意义。
还原论是有关将复杂事物划分为更简单的组成部分,以解释它们的行为和功能的学术理论。
还原论的基本原则是“从物质结构的简单的组成部分出发,解释其更复杂的性质”。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利用精简的组件解释复杂事物的结构和功能。
另一方面,整体论是指从自然界中复杂系统或事物的总体水平上,探索其共性特征和基本原理的学术理论。
整体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界中存在着某种内在机制,可以将单一部分组合起来组成更复杂的系统。
通过这种综合的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系统和其他复杂的系统,从而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
例如,在认识蛋白质的作用原理和功能过程中,科学家首先利用还原论,将蛋白质物质结构拆分为更基本的原子组件,从而探究蛋白质的作用机制;然后,再利用整体论,将原子组件组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理解蛋白质性质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还原论和整体论不仅在生物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也在其他许多学科中广泛运用。
例如,在物理学中,还原论常常用于解释物质性质和结构,而整体论则常常用于解释复杂系统的行为. 例如,在研究太阳系中天体行为时,科学家会利用还原论去分析其中的物理系统,然后再利用整体论探索太阳系的总体特点和行为特征,从而加深我们对太阳系的认识。
总之,还原论和整体论是研究自然界复杂系统的重要手段。
它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有益的视角和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基本原理,从而更好地利用它们。
整体论与还原论整体论与还原论是科研方法论的两大体系,还原论与整体论是科学和哲学中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古老论题。
还原论方法创造了近现代科学400多年发展的巨大成功。
它在发展科学理论和实现复杂技术项目中被证明是极为有用的。
直至今天仍然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特点和基本原则。
要完整、准确地描述还原论和整体论并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这里仅对它们的内涵和方法论做简单阐述。
还原论是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用研究低级运动形式所得出的结论去代替对高级运动形式的本质认识的哲学或科学哲学观点。
还原论认为复杂事物的本性,总是可以被简化变为更加简单,更加基本的想法或说要素。
每一种事物都是一些更为简单的或者更为基本的东西的集合体或者组合物;世界或系统的总体运动,是其中每一个局部或元素的运动的总和。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具体说明还原论的含义:第一,从本体论层次说,是高级运动形式还原或者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整体还原为部分,是自下而上的科学研究路线;第二,从认识论层次说,是一种只不过主义,不过是机器、本能和刺激的作用,或是一种简约的、有次序的编排我们的世界的方式;第三,从方法论层次说,认识事物的方法在于还原分析的方法,可能是实验的、测量的、统计的、归纳的、逻辑的方法,总的说来就是将整体打碎,以量、部分的规律揭示整体。
整体论立足于对经验、有机体乃至整个世界的整体的、功能的、能动的、动力学的、目的论的把握之上。
整体分析法实施的基本思路: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从质的分析到量的测定,再由量的测定到质的把握。
还原论方法采用由确知局部或部分特性,再通过求和来了解整体特性。
其基本假设是整体可以分割为多个部分,所有部分之总和等于整体。
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笛卡尔提出的人类思维的四项原则在早期相当完整地描述了还原论的基本方法。
还原论的方法是我们所熟悉的,近世科学技术所应用的几乎全部方法都是还原论方法。
1、如何理解整体论(性)观点是认识世界的出发点?答:【还原论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
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
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性质。
】整体论把世界宇宙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不可机械地分割。
整体论思想是: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同干其各部分(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迭加;整体的运动特征只有在比其部分(要素)所处层次更高的整体层次上才能进行描述;整体与部分(要素)遵从不同描述层次上的规律。
简言之整体性也就是非还原性或非加和性。
尽管过去几百年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方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科学的核心思想和结论分别从宇观、微观和宏观尺度下证实了还原论的局限性,整体论观点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
2、古今系统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和特点。
答:古今系统思想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1)“不见树木,只见森林”。
古代农事、工程、医药、天文知识和成就,以及建立在这些成就之上的古代中国和希腊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都在不周程度上反映了朴素的系统概念的自发应用。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十五世纪下半叶,近代科学开始兴起,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形而上学在深入的、细节的考察方面它比古代哲学是一个进步,但是,形而上学撇开总体的联系来考察事物和过程,蕴含着极大的局限性。
3)“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
建立在这一成就基础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体现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的思想,也就是系统思想。
3、用系统思想说明现代化与复杂性的关系。
答:1)现代化使社会演化的复杂性增加。
社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产技术越来越复杂,科学研究涉及的专业和部门越来越多。
关于自由意志、量子理论、还原论和整体论u这个标题很大,很吓人。
实际上,我是在胡扯。
不感兴趣的人,赶快打住,别往下看。
传统的物理学认为,一个封闭系统,如果给定了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则该系统其后的演变就按照物理学定律发展了。
如果掌握了正确的物理学定律,就完全可以预见将来的某个时间,该系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比如,我们知道,在常压下,一大群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的水分子构成的水,会在温度达到100度时变为气体;会在温度达到零度时变为固体。
比如,我们现在可以很准确的预测在地球的某个区域,在某个时间,一定会出现日全食。
这时候,物理学家的作用,有点象“术士”,可以预测事物的发生发展。
在这里,似乎没有“自由意志”。
一切都按某一个给定的条件和一个规定的物理学定律在运行。
比如,我们知道一个物理学的定律:一个封闭系统的熵一定会增加。
因此我们预测我们这个宇宙会在一个有限又遥远的将来,达到热平衡---死寂。
这个预测,似乎类似江湖术士的预测,是否正确,现在我们还不知道。
一个江湖术士如果预测数件事都应验了(不管他是用水晶球,还是看天象,还是算卦,还是用烧瓶,或高能粒子加速器),我们一定会相信他以后的预言都会很准。
后来,量子理论出现了。
量子理论似乎发现,物理世界的物质运动是无法测量的。
当然,测不准的原理是从一大堆数学公式推导出来的;当然,那数学公式也有一些假定的参数----那假定的参数现在似乎很吻合我们对这个物理世界观测的结果。
不谈数学推导,我们可以说说测不准的物理意义。
所谓测量,实际上是要获得被测量对象的运动信息。
所谓信息,实际上是“按某种规律变化的能量”----引号中这句话我这里不深入解释了。
结论是,我们要测量一个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式(那玩意的速度、位置或动量),我们一定需要从那玩意获取一点点能量。
用技术的词语来说,似乎可以叫做“取样”。
我们“取样”了那玩意的一点点能量,那玩意的运动方式肯定和原来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测量的数据是不准确的。
现代系统科学名词。
亦称“机体论”。
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考察有机界的理论。
由贝塔朗菲所创立。
强调生命系统的组织化、目的性特征,反对机械论把世界图景归结为无机系统微观粒子无序的、盲目的运动,但忽略了偶然性、随机性在生命发展中的作用。
后来成为一般系统论的理论基础。
其基本观点:1.组织化观点。
2.自调节观点。
3.动态性观点。
4.开放性观点。
5.渐进性集中化的观点。
整体论holism是指一个系统(宇宙、人体等)中各部分为一有机之整,而不能割裂或分开来理解。
根据此一理论,分析整体时若将其视作部分的总和,或将整体化约为分离的元素,将难免疏漏。
最常被认为重视整体论的是中医学;它将人体各部份视为一有机整体,而不单是器官的整合。
要医治病人须保持整个人阴阳调和,而非单一器官的问题。
整体论不仅把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看,并且认为它与其所处的环境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来考察、认识它的本质;所用的基本思维形态主要是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推演,因此,得到的结论虽然不是很准确,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但却比较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整体论的的主要特点与优势是:1,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整体的属性与功能,这种整体的属性与功能是只有整体才具有、其部分或成分所没有的。
2,经验(而非实验)在认识与处理问题时起重要作用,经验虽然不如实验那么清晰、准确,但是实验的使用却有很大的局限性,不是任何事物都能够进行实验,而经验却不受那么多条件限制地广泛应用:3,只为整体具有、不为部分具有的那些属性到底是怎么涌现出来的,还没有弄清楚,不是逻辑分析与推演解决得了的,只能凭借形象思维从宏观、整体的角度。
以经验为基础,运用体验、顿悟、直觉、灵感来认识,靠模拟、类比、象征、比喻来说明。
4.整体论所得的结论,一般情况下都属于定性结论,具有模糊性,不是定量结论,不具有精确性,但却应用广泛,因为有许多事物还难以甚至根本不能定量化。
众所周知,在生物学的发展中,曾一度出现过机械论(还原论)和活力论。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作者:颜丙强张涛还原论是整体论的辩证否定,系统论又是对还原论的辩证否定,科学的思维方式出现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的三段论螺旋发展,在前进、上升中表现出深刻的内在继承性和历史逻辑性。
1、正确认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要认识从古代整体论到近代还原论,再到现代系统论,是思维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
另一方面,又要正确认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原则差别。
在今天,要特别注意认清从还原论向系统论转变的必然性,以及系统论思想原则上区别于还原论思想的根本特征。
一种说法,系统论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相加或统一。
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强调了系统论吸收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各种合理内核,是基于又高于整体论与还原论的。
但是,这样讲述抹杀了系统论的新发展及其与整体论、还原论的原则性区别。
系统论不但吸收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所有合理内核,而且克服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它有了新的创造,提出了只属于系统论的全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主要体现在系统论所特有的基本原理中。
系统论是一种划时代的新发展,已经在螺旋式发展轨迹上进到了高一层次。
2、系统论与整体论的联系与区别系统论吸收并发展了整体论的整体观点,强调了整体与部分的原则性差别,把注意的重心放在系统整体上。
但是,整体论没有打开整体,不了解整体内部的复杂内容,更不了解整体性的根源。
系统论对整体的研究吸收了还原论的合理内核,打开了整体,认识了整体内的各种复杂情况,克服了整体论的局限。
同时,又克服了还原论在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时,割断和破坏各种相互关系的局限,揭示了相互关系的存在及其重大意义,并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出相互关系的有序性机制和自组织机制,阐明了系统的整体性的根源和达到整体最佳的途径,因而具有更加完备的性质。
3、系统论与还原论的联系与区别系统论是在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吸收了还原论的一切合理内核。
还原论和整体论还原论和整体论是哲学史上的两大著名的哲学学说,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来探讨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它们都是以近三个世纪前的德国哲学家瓦尔特康德的作品为基础,并在十九世纪初得以发展。
科学家和哲学家都一直在寻求能够解释客观世界的观点,因此,在研究这两种哲学学说时,要着重研究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如何解释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还原论是一种视客观世界为由元素组成的、独立的实体的哲学学说,它是由康德提出的,他认为,我们可以把客观世界视为由元素组成的独立存在。
这些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属于这个世界的本体。
为了理解这些元素,康德提出了还原论,它认为,我们可以把客观世界视为由某种本质关系组成的独立存在。
因此,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必须以真实的方式还原,这就是所谓的“还原”。
当这些元素被连接起来时,就会形成完整的客观世界,这就是还原论的基本观点。
整体论认为,客观世界不是由元素组成的独立实体,而是由一个统一的实体构成的。
整体论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整体,而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则是整体的一部分。
这一论断意味着,一切现象都不仅仅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与其他一切存在组合在一起的。
这就是所谓的“整体”,它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整体论的基本观点是,客观世界是由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的,而不是由单独的元素构成的。
还原论与整体论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性的两种不同视角。
还原论把客观世界视为由元素组成的独立实体,而整体论则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一个统一的实体构成的。
这两种学说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只要人们掌握了它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自瓦尔特康德发表还原论和整体论以来,这两种哲学学说一直在影响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家们不仅对它们的理论进行了讨论,而且也运用它们来影响其他诸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
此外,它们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它们是当今社会的指导原则。
总之,还原论和整体论是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两大哲学学说,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论⽣物学⽅法论的⾰命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论⽣物学⽅法论的⾰命⽣物学⽅法论是⼈们从事⽣物学科研的系统⽅法的理论[1]。
迄今为⽌,⽣物学⼤致经历了三次重⼤的⽅法论的⾰命,它们分别是整体论、还原论和新的整体论。
事实上,每⼀次科学范式的转换过程中,相对科学技术进步⽽⾔,⼈们往往更加重视其⽅法论的⾰命。
这是因为⽅法论通常对⼀门学科如何进⾏具体实践乃⾄真正做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更具有关键意义。
那么,⽣物学的⽅法论究竟如何推动⽣物学的范式转换?每⼀次的⽅法论⾰命解决了哪些问题?存在哪些不⾜?⽣物学的⽅法论最终要向何处去?本⽂尝试以⽣物学⽅法论⾰命为主题,对⽣物学整体论、还原论和新的整体论⽅法论的⼀系列相关问题进⾏哲学思考。
⼀、整体论⽣物学第⼀个经典的整体论⽅法论⾰命兴起在⼗七世纪到⼗九世纪欧洲,也是使⽣物学成为⼀门科学的重要⽅法论。
所谓的⽣物学整体论是在近代的科学⽔平基础上发展出的⼀种把⽣物从整体⾓度研究的⽅法论[2],并在⽣物学史上开创性地把神学的⽣物学和科学的⽣物学划分开来,这充分体现在瑞典⼈林奈的《⾃然系统》论著中。
书中所提出的纲(class)、⽬(order)、属(genus)、种(species)的分类概念正是整体论⽣物学的⾸创。
它标志着⼈类开始第⼀次⾃主地和系统地对动植物进⾏命名和分类。
此时,上帝和诸神的作⽤已经开始被逐渐忽略。
另⼀⽅⾯,整体论还特别为⽣物学发展出两条研究进路。
⼀种是静态的,即把⼈和⽣物⽤简单、静⽌和机械的观点看成由各种零件构成的机器。
此理论以⽜顿的机械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并以英国⼈哈维的⾎液循环学说为代表。
另⼀种是动态的,即把⽣物看作是漫长进化链条中⼀环的整体论,以英国⼈达尔⽂《物种起源》为代表学说。
此理论主要从物竞天择、适者⽣存的⾓度动态地研究⽣物的整体运动。
此时,⽣物已不再是神创造的产物,⽽是⾃然进化的结果。
在这⾥,创世说已经被彻底搁置在⼀边了。
整体论 - 正文与生物学中的机械论相反的理论。
它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认为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整合作用与相互联系规定系统的性质。
整体论作为一种理论,最初是由英国的J.C.斯穆茨(1870~1950)在其《整体论与进化》(1926)一书中提出的。
斯穆茨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整体论思想,并提出整体是自然的本质,进化是整体的创造过程。
他把整体夸大为宇宙的最终精神原则和进化的操纵因子,因而使“整体”带有神秘的色彩。
现代进化论者、胚胎学家、理论生物学家所支持的整体论与斯穆茨的整体论内容有所不同,他们强调:①生命系统是有机整体,其组成部分不是松散的联系和同质的单纯集合,整体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②整体的性质多于各部分性质的总和,并有新性质出现;③离开整体的结构与活动不可能对其组成部分有完备的理解;④有机整体有历史性,它的现在包含过去与未来,未来和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
整体论与还原论相反,认为高级层次不可还原为低级层次。
1967年英国学者A.凯斯特勒为了调和这一对立,提出一个新的观念,认为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复杂的、上升的有序层次的中间结构,其中每一个对下面的层次都是自主的整体,而对上面的层次,又是相对独立的从属部分。
因此,任何事物既是亚整体,又是整体。
在他看来,生物的这种阶序系统的特点在于它是自我调节的开放系统。
整体论肯定生物有机体是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坚持整体的规律不能归结为其组成部分的规律,强调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有新性质出现,这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辩证法。
但有些整体论者片面强调整体,忽视对整体中各部分作必要的细致分析,这是不正确的。
他们的创始人宣扬的整体论也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还原论与整体论一、什么是还原论与整体论所谓还原,是一种把复杂的系统(或者现象、过程)层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
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
还原论方法是迄今为止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人们习惯于以“静止的、孤立的”观点考察组成系统诸要素的行为和性质,然后将这些性质“组装”起来形成对整个系统的描述。
整体论和还原论综述整体论和还原论,这两种思想一度成为认识论领域讨论的焦点。
在它们解释世界的方式上有明显区别,整体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里面的部分是互不相依的,无法被拆分,其结构是本质不可改变的;而还原论则认为世界是由部分的元素组成的,它们可以由更小的元素构成,且这些元素可以重新组合来形成不同的结构。
一、整体论1、定义整体论是一种基于实体唯一性理论的思潮,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完整、相连的整体,所有部分均是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换言之,任何尝试从实体中剥离出去的研究均是无效的,因为其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不可分割的。
2、特点整体论的特点是实体唯一性,这表明世界中的所有实体都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之间也是相连的。
由于整体的概念,整体论可以用来解释世界的每一个细节,例如一个实体不能被拆解,其组成部分也不能改变,其结构本身也是不可变的。
3、举例整体论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各个领域的现象,以家庭生活来说,在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家庭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的关系也是一种不可变的关系。
一个家庭的结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个成员都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改变一个成员的行为会导致整个家庭的改变。
二、还原论1、定义还原论是一种基于总体和部分的概念的思想观点,它认为世界是由部分组成的,相互之间是可以分离出来的,这些部分可以由更小的元素构成,可以再次组合成更大的结构,不同结构表现出不同特性。
2、特点还原论的特点是集总体、部分为一体,它认为世界不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由小部分可以相互分离并重新组合的一些元素组成的,每个部分也可以由更小的元素构成。
还原论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它可以用来解释一个实体的各种性质,所以它可以是一个更为精确的解释来理解实体的运作方式。
3、举例例如,一个机器的运作可以被归结为更为基本的电子元素,而这些电子元素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机器有了正常运行的能力。
再以社会举例,由各个个体组成的社会可以再细分为分类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组织、管理以及控制个体。
第二章(II)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一、整体论和系统论客观现实是由一系列的处于不同等级系列的整体所组成,每个整体都是一个系统,即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中的相互关系集合中。
与整体论相反的是还原论。
还原论:所谓还原,是一种把复杂的系统(或者现象、过程)层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
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
例如,为了考察生命,我们首先考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在考察这些系统的时候我们又要了解组成它们的各个器官,要了解器官又必须考察组织,直到最后是对细胞、蛋白质、遗传物质、分子、原子等的考察。
现代科学的高度发达表明,还原论是比较合理的研究方法,寻找并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构件的做法当然是有价值的。
与还原论相反的是整体论,比如考察一台复杂的机器,还原论者可能会立即拿起螺丝刀和扳手将机器拆散成几千、几万个零部件,并分别进行考察,这显然耗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很理想。
整体论者不这么干,他们采取比较简单一些的办法,不拆散机器,而是试图启动运行这台机器,输入一些指令性的操作,观察机器的反应,从而建立起输入──输出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了解整台机器的功能。
整体论基本上是功能主义者,他们试图了解的主要是系统的整体功能,但对系统如何实现这些功能并不过分操心。
这样做可以将问题简化。
景观生态学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和系统属性,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揭示景观以及景观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从而避免单纯的使用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将景观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通过研究其组成部分的性质和特点去推断整体的属性。
整体论的景观生态学把构成景观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研究的变量和目标,通过合理的设计,将各组成分有机结合,使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最终是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最优。
事实上整体论总是只能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一旦深入下去就必须使用还原论的方法。
因此,对待自然界,我们总是首先了解其大致的、整体的规律,这是整体论的方法,接着一定要再对它层层进行还原分解,以此考察和研究它的深层次本质规律。
还原论和系统论的关系以还原论和系统论的关系为标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还原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通过分析和解构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复杂的现象分解为简单的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最终揭示事物的真相。
还原论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和归纳的过程,将事物还原到最基本的元素或原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
例如,在生物学中,还原论的方法被用来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分析细胞的组成和功能,揭示生命的基本原理。
而系统论则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观点,认为事物不能仅仅通过分析和解构来理解,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事物的性质和行为是由其内部和外部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所决定的,而不仅仅是其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
系统论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研究事物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事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理解事物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例如,在生态学中,系统论的方法被用来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分析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揭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还原论和系统论在方法和观点上存在一些不同。
还原论更注重分析和解构,将事物还原到最基本的元素或原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
而系统论更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将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关注事物内部和外部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然而,尽管还原论和系统论在方法和观点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结合的。
在实际的研究和应用中,还原论和系统论可以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还原论的方法来分析和解构事物,揭示其基本的元素和原因。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系统论的方法来研究事物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了解事物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通过将还原论和系统论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事物,得到更准确和深入的研究结果。
还原论和系统论是两种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分别强调分析和解构以及整体性和综合性。
还原论和整体论
还原论和整体论是一对对立面,它们对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机制以及这些元素和机制的发展过程有着不同的观点。
还原论认为,一个生物体的构成元素都可以追溯到它的父亲和母亲,并且这些元素可以用来重建整个生物体。
它认为,每一个生物体都是由其父母遗传的基因所构成的,而其发展过程则是基因的变化和重组过程。
相反,整体论认为,一个生物体由其祖先所遗传的基因以及它们在发育过程中所受到的外界环境的影响所构成。
整体论认为,基因仅仅是一个生物体发育过程中起作用的元素之
一,它们不能完全解释一个生物体的发育过程。
因此,整体论认为,一个生物体的发展过程不仅受基因的影响,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一个生物体的发育过程。
还原论和整体论在发育生物学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还原论认为,基因是一个生物体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它们能够解释一个生物体的发育过程。
然而,整体论认为,基因只是发育过程中的一个元素,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最近的研究表明,基因和环境都在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因负责指导生物体发育的方向,而环境则负责促进发
育过程中的基因变化。
因此,基因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它们共同控制着一个生物体的发育过程。
因此,可以说,还原论和整体论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它们都认为基因和环境都在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原论和整体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是发育生物学的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还原论方法由整体往下分解,研究得越来越细,这是它的优势方面,但由下往上回不来,回答不了高层次和整体问题,这又是它不足的一面,所以仅靠还原论方法还不够,还要解决由下往上的问题。
这也就是复杂性研究中所说的涌现问题。
较早意识到这一点的科学家是彼塔朗菲,他是位分子生物学家。
当生物学研究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时,用他的话来说,对生物在分子层次上知道得越多,对生物整体反而认识得越模糊。
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了整体论方法,强调还是要从生物整体上来研究问题,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整体论方法没有发展起来。
但整体论方法的提出,不失为对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
上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明确提出把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结合起来,并形成了他的系统论方法,这是钱学森综合集成思想在方法论层次上的体现。
综合集成方法的科学价值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钱老又先后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及其实践方式——“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两者简称为综合集成方法)。
这就将系统论方法具体化了,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和实践方法。
其实质是把专家体系、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这个体系具有综合优势、整体优势和智能优势,它是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及以人为主的信息、知识与智慧综合集成的方法与技术,它能把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情报资料和信息统统集成起来,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
综合集成方法既超越了还原论方法又发展了整体论方法,它的技术基础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基础是系统科学与数学,理论基础是思维科学,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
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所形成的理论就是综合集成理论。
钱学森创建的系统学,特别是复杂巨系统学就是这方面理论的体现。
把综合集成方法应用到技术层次上,就是综合集成技术,系统工程就是用于系统管理的综合集成技术。
把综合集成理论与技术用于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就是综合集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