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讲义(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与适宜性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499.26 KB
- 文档页数:6
第3章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3.1考点精讲一、全面发展教育与幼儿的发展1.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2.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意义以及各育之间的关系(1)体、智、德、美四育的意义体、智、德、美四育不仅对幼儿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①体育:促进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兴旺发达;②智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③德育: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和性格,代表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④美育: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幼儿借助形象化的方式认识世界,幼儿美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2)体、智、德、美四育的关系①体、智、德、美四育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②体、智、德、美诸方面统一于幼儿个体的身心结构之中,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四育融汇在一起,形成一种整体教育力量,在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得到落实。
只有正确认识四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
二、幼儿体育1.幼儿体育的概念幼儿体育是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2.幼儿体育的目标与内容(1)幼儿体育的目标幼儿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幼儿园体育的内容①促进幼儿健康成长a.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b.制定、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和卫生保健制度;c.积极锻炼幼儿的身体;d.为幼儿提供合理的膳食;e.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②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a.基本动作主要指走、跑、跳、平衡、投掷、钻爬、攀登等;b.目的是使幼儿的动作灵敏、协调,姿势正确;c.通过体育游戏、体操、户外体育活动、体育课等来完成。
第6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6.1考点精讲一、社会性概述(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1.社会性的定义(1)广义社会性: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
(2)狭义社会性:指由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心理特性。
2.幼儿社会性的定义幼儿社会性是指个体在幼儿阶段,由于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对待自己与对待别人的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产生改变的历程。
3.社会性发展的定义社会性发展的历程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过程。
(二)社会性分类1.学者对社会性的分类(1)有学者将儿童的社会性划分为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和自我发展三个维度(王振宇,1992)。
(2)陈会昌(1994)通过因素分析,将儿童社会性发展分为七个主要维度,即社会技能、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认知、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性情绪。
(3)石绍华(1990)在统计有关社会性发展的文献时,通过元分析方法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全部文献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自我和社会性的发生机制5个领域。
2.其他分类法(1)按逻辑分类: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
(2)按内容分类①社会性品质:同情心、责任心、自制力、自信心、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
②社会性行为:积极行为,如合作、分享、谦让、助人,消极行为,如招惹、打架、抢占、说难听话等。
二、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一)社会能力及其构成1.社会能力的定义社会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行为能力和品质。
2.社会能力的构成(1)社会交往能力(包括交往主动性、交往策略等):它是幼儿发起、维持和调整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基本能力。
(2)亲社会行为能力(包括助人、合作、分享、对他人负责等):它是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基于对他人或群体利益的利他态度和行为能力。
(3)社会适应能力:它是幼儿对于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3.社会能力三个组成维度之间的关系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亲社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前提与条件,而亲社会能力的发展则会带动与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发展。
第5章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与适宜性教学一、重视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一)个别差异的定义1.普通心理学上的个别差异: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2.幼儿教育心理学上的个别差异:着重分析幼儿在幼儿园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具体指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与教学情景下,在智力、能力、性别、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志向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3.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曾指出,教师在决定什么样的教育对幼儿有益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以下三种重要知识:(1)幼儿发展与学习的知识——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都会有不同的发展及学习特质。
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对各个年龄层的孩子有概括性的了解,知道什么样的活动、教材、互动对他们是安全、健康、有趣的,并且能力所及,同时还具有挑战性。
(2)幼儿的个别发展状况——了解群体里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及需要,以针对不可避免的个别差异调整教育方式。
(3)幼儿所处的社会及文化——了解幼儿的生活背景,才能确保孩子的学习经验是有意义、有相关性的,并能显示对幼儿及其家庭的尊重。
(二)重视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的必要性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别差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认为个体的成长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每个个体的发展在遵循人类发展规律的同时,又有其独特性。
二、幼儿学习中的个别差异(一)幼儿学习能力的差异1.学习能力包括:智力、先前知识、创造能力等。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5-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二)幼儿学习类型的差异1.学习类型的含义(1)学习类型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并影响学习效果。
(2)学习类型是个人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
(3)学习类型的差异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意、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
(4)学习类型具有独特性、稳定性。
2.学习风格的两种类型(1)序列性学习者(Serialist):偏爱以序列步骤的方式学习;(2)整体性学习者(Holist):喜欢以分层的方式学习。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与个体身心发展—教育目的学生与教师—课程—教学(上)—教学(下)—德育—班级管理一、教育与教育学1.(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自发行为---语言思维不发达—结束---社会性)1)动物教育是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人类的教育是复杂的社会活动。
2)动物没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思维不发达,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3)动物教育随着生理成熟而结束。
4)社会性是本质区别。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脱离生产劳动—垄断阶级等级性—保守性—个别教学---象征性功能)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3)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
5)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4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大众—科学—班级-系统)1)鲜明的生产性2)大众化道路3)内容科学化4)班级授课制5)形成较完备的教育系统5.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终社生民国现多:中社生民国线多)1)教育终身化2)社会化3)生产化4)民主化5)国际话6)现代化7)多元化6.(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7.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孔子《论语》,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墨翟:兼爱与非攻《礼记》中的《学记》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概括,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西方古代教育思想:苏格拉底,问答法: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主张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古罗马昆体良《伦演说家的教育》,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第11章幼儿教师心理一、幼儿教师的角色(一)幼儿教师与家长在角色上的差异同是幼儿的教育者,教师与家长之间在角色上存在差异。
教师与家长在角色功能上有重叠之处,但其性质、程度、内涵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1.范围(1)家长:家庭的功能范围是全面而无限度的。
家长养育子女没有固定的时间,涉及生活、养育等多方面。
(2)教师:幼儿园的功能范围是特定而有限度的。
师生关系限于教育、教学范围内。
教师与父母角色的差异,在学前阶段可能不甚明显,因为幼儿年纪小,不够成熟,不论在家里或在学校里,都需要成人负起全面的责任,易引起父母与教师责任范围的一些重叠。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范围方面的差异逐渐明显。
2.情感关系(1)家长:父母与子女应维持适度的、相互的依恋关系,不足或过分都会危害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
依恋是一种成人与儿童间的双向关系,任何一方的行为与情感反应都可以引发另一方的强烈感受与反应,焦虑、惧怕、愤怒、警觉、骄傲、喜悦,或温柔、关爱等都包括在亲子的依恋关系内。
(2)教师:教师既应关爱儿童,对儿童有爱心、亲切、关怀,又应与儿童维持适度的距离,即适度的疏离(Detachment)关系。
疏离是指教师自觉与儿童保持适度的距离。
适度的疏离有助于教师客观据实地评价儿童的学习情况,可以避免情感衰竭、增进评量客观性,还可以使教师更加公平。
3.适度理性(1)家长: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提供“长久而且非理性的参与”。
(2)教师: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应保持适度的理性,过度理性或过度非理性都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凡事需经过审慎的思考,再依据对幼儿发展、学习以及教学法的了解,理智地规划教育、教学活动。
4.目的性(1)家长: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与行为是自然发生的。
(2)教师: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应力求适度的“目的性”,或“教育性”。
教师必须有目的地结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模块三幼儿教育心理学第5章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与适宜性教学一、重视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一)个别差异的定义1.普通心理学上的个别差异: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2.幼儿教育心理学上的个别差异:着重分析幼儿在幼儿园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具体指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与教学情景下,在智力、能力、性别、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志向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3.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曾指出,教师在决定什么样的教育对幼儿有益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以下三种重要知识:(1)幼儿发展与学习的知识——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都会有不同的发展及学习特质。
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对各个年龄层的孩子有概括性的了解,知道什么样的活动、教材、互动对他们是安全、健康、有趣的,并且能力所及,同时还具有挑战性。
(2)幼儿的个别发展状况——了解群体里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及需要,以针对不可避免的个别差异调整教育方式。
(3)幼儿所处的社会及文化——了解幼儿的生活背景,才能确保孩子的学习经验是有意义、有相关性的,并能显示对幼儿及其家庭的尊重。
(二)重视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的必要性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别差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认为个体的成长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每个个体的发展在遵循人类发展规律的同时,又有其独特性。
二、幼儿学习中的个别差异(一)幼儿学习能力的差异1.学习能力包括:智力、先前知识、创造能力等。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5-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二)幼儿学习类型的差异1.学习类型的含义(1)学习类型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并影响学习效果。
(2)学习类型是个人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
(3)学习类型的差异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意、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
(4)学习类型具有独特性、稳定性。
2.学习风格的两种类型(1)序列性学习者(Serialist):偏爱以序列步骤的方式学习;(2)整体性学习者(Holist):喜欢以分层的方式学习。
第4章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和幼儿4.1 考点精讲一、幼儿教师概述1.幼儿教师的地位、权利和义务(1)地位幼儿教师是在幼儿园履行教育职责、对幼儿身心施行特定影响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
《教育法》、《教师法》为我国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和充分的法律保障。
(2)权利①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③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⑤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的权利;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3)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保教计划,履行聘约,完成工作任务;③按国家规定的保教目标,组织、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幼儿教师的素质(1)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对幼儿教师来说,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具体说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表现为对幼教对象——幼儿的热爱。
热爱幼儿,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幼教事业,是幼儿教师社会义务感、道德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最实际、最集中的体现。
(2)健康的身心素质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搞好幼儿教育工作,搞好幼教工作,也与幼儿教师的情感、个性、性格、行为方式等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应具有宽阔、慈爱的心胸,稳定的情绪,丰富的感情,活泼开朗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
(3)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作为幼儿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因此有效地、高质量地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成为教师必备的素质。
第5章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与适宜性教学5.1考点精讲一、重视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一)个别差异的定义1.普通心理学上的个别差异: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2.幼儿教育心理学上的个别差异:着重分析幼儿在幼儿园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具体指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与教学情景下,在智力、能力、性别、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志向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3.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曾指出,教师在决定什么样的教育对幼儿有益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以下三种重要知识:(1)幼儿发展与学习的知识——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都会有不同的发展及学习特质。
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对各个年龄层的孩子有概括性的了解,知道什么样的活动、教材、互动对他们是安全、健康、有趣的,并且能力所及,同时还具有挑战性。
(2)幼儿的个别发展状况——了解群体里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及需要,以针对不可避免的个别差异调整教育方式。
(3)幼儿所处的社会及文化——了解幼儿的生活背景,才能确保孩子的学习经验是有意义、有相关性的,并能显示对幼儿及其家庭的尊重。
(二)重视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的必要性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别差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认为个体的成长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每个个体的发展在遵循人类发展规律的同时,又有其独特性。
二、幼儿学习中的个别差异(一)幼儿学习能力的差异1.学习能力包括:智力、先前知识、创造能力等。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5-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智力主要成分典型1.逻辑/数学能力2.语文能力3.音乐能力4.空间能力5.运动能力6.社交能力7.自知能力数字运算、逻辑辨识、推理思考能力对声音、词汇的感受力,对语言各种功能的感受能力对旋律、节奏、音调的鉴赏制作能力正确辨识视觉世界并予以转换的能力支配身体、操纵物体的能力辨识他人心境、喜好、期望且有效适应的能力认识自己的长短处、期望、能力,能体认自己的情绪并有效诱导行为的能力科学家、数学家诗人、新闻工作人员作曲家、提琴家航海家、雕刻家舞蹈家、运动家治疗专家、推销员有自知之明的人(二)幼儿学习类型的差异1.学习类型的含义(1)学习类型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并影响学习效果。
第10章幼儿个性的发展10.1 考点精讲一、个性形成的开始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2.个性的基本特征(1)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没有完全相同的。
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同一民族、同一性别、同一年龄的人,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个性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在个性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因此,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3)个性的稳定性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
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①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如个性中的最高层次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是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联系的;②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给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
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3.个性的结构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1)个性的调控系统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
①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个性的产生和发展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
湖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核心考点解读及训练专题一教育学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考点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出“教育”一词是在《孟子·尽心上》中:“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考点2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5章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与适宜性教学
一、重视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
(一)个别差异的定义
1.普通心理学上的个别差异: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2.幼儿教育心理学上的个别差异:着重分析幼儿在幼儿园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具体指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与教学情景下,在智力、能力、性别、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志向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3.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曾指出,教师在决定什么样的教育对幼儿有益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以下三种重要知识:
(1)幼儿发展与学习的知识——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都会有不同的发展及学习特质。
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对各个年龄层的孩子有概括性的了解,知道什么样的活动、教材、互动对他们是安全、健康、有趣的,并且能力所及,同时还具有挑战性。
(2)幼儿的个别发展状况——了解群体里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及需要,以针对不可避免的个别差异调整教育方式。
(3)幼儿所处的社会及文化——了解幼儿的生活背景,才能确保孩子的学习经验是有意义、有相关性的,并能显示对幼儿及其家庭的尊重。
(二)重视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的必要性
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别差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认为个体的成长既有规律性,
又有特殊性,每个个体的发展在遵循人类发展规律的同时,又有其独特性。
二、幼儿学习中的个别差异
(一)幼儿学习能力的差异
1.学习能力包括:智力、先前知识、创造能力等。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表5-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
(二)幼儿学习类型的差异
1.学习类型的含义
(1)学习类型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并影响学习效果。
(2)学习类型是个人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
(3)学习类型的差异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意、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
(4)学习类型具有独特性、稳定性。
2.学习风格的两种类型
(1)序列性学习者(Serialist):偏爱以序列步骤的方式学习;
(2)整体性学习者(Holist):喜欢以分层的方式学习。
3.儿童的五种学习类型
(1)视觉型:当学习内容以图像的形式出现时,学习得最好;
(2)听觉型:通过音乐和谈话,学习得最好;
(3)身体型:当他们能全身运动、体验和实验时,学习得最好;
(4)书面型:喜欢阅读,从书本上吸取知识,偏好自己阅读而不愿别人为他们解释;
(5)群体互动型:偏好讨论或其他需要大家一起参与的活动,他们喜欢交换意见。
(三)幼儿学习的性别差异
1.性别差异更多是社会建构的,而非生物遗传的单一影响。
2.性别差异不仅会影响幼儿学习某些技能的速度,还会影响到学习的方式。
3.在社会性学习领域同样也存在着性别差异。
4.在社会交往学习方面,不同性别幼儿的社会交往学习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四)学习类型的代表性理论
1.按活动状态区分的学习类型理论
(1)学习的四种活动状态
①具体经验化(Concrete Experience,CE)
②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AC)
③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RO)
④积极实验(Active Experimentation,AE)
(2)四种学习类型
①四种类型的形成
上述四种活动中,具体(CE)、抽象(AC)在特性上是相对立的,观察(RO)、实验(AE)也是相对立的。
因此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因活动对立而形成的张力,造成儿童会停留在一个他比较偏好的象限中,即形成其学习类型(类型Ⅰ,Ⅱ,Ⅲ,Ⅳ)。
②四种类型的侧重点
a.类型Ⅰ的儿童喜欢问为什么(why);
b.类型Ⅱ的儿童喜欢问是什么(what);
c.类型Ⅲ的儿童喜欢问怎样做(how);
d.类型Ⅳ的儿童喜欢问如果这样,会有什么结果(what if)。
2.邓恩(Dunn)的学习类型理论
邓恩夫妇将学习类型分为五大类要素.
(1)环境类要素:包括儿童对学习环境安静或热闹的偏爱;对光线强弱的偏爱;温度高低的偏爱;坐姿正规或随便的偏爱。
(2)情绪类要素:包括自我激发动机;家长激发动机;教师激发动机;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坚持性强弱;学习责任感强弱;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爱等。
(3)社会性要素:包括儿童是否喜欢独立学习;喜欢结伴学习;喜欢与成人一起学习;喜欢与各种不同的人一起学习。
(4)生理性要素:包括喜欢听觉刺激,还是喜欢视觉或动觉刺激;学习时是否爱吃零食;清晨学习还是下午或晚上学习效果最佳;学习时是否喜欢活动。
(5)心理性要素:包括大脑的分析和综合;对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偏爱;沉思与冲动等因素。
三、针对个别差异的适宜性教学
(一)适宜性教学
1.简介
适宜性教学源于美国的发展适宜性教学主张。
它认为,适宜性包括两方面的适宜:年龄适宜与个别差异适宜。
个别差异应该受到尊重。
老师在规划课程以及与孩子互动时,必须尽可能因人施教,不能单纯以孩子的年龄作为施教的考虑,也不应期望他们的表现一定要达到某个预定的标准,更不应该有任何其他忽略个别差异的状况。
2.按照NAEYC的观点,个别差异的适宜性教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差异:能力差异、文化差异、兴趣差异、发展差异。
(二)适宜性教学法的主要方式
1.资源利用模式:充分利用幼儿的长处和优点,以求人尽其才。
2.补偿模式:通常幼儿在某一方面会有所不足,这可以改由另一方面的强项去补偿,以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治疗模式:针对儿童某一方面能力缺陷,给予针对性的教育。
4.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模式
这一理论也译为“教学相适”理论,由克隆巴赫提出。
他指出教学(T)应配合儿童的性向(A),教师对不同性向的儿童,应提供不同的教育措施,以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5.个别化教育方案
(1)个别化教育的定义
个别化教育即为每个幼儿的发展提供个别化的、适宜的教育方案。
(2)个别化教学的策略
①调整儿童的学习速度;
②提供多样性教材;
③调整教师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