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统治者为什么都尊孔
- 格式:docx
- 大小:23.28 KB
- 文档页数:6
孔子对古代政治的贡献
孔子对古代政治的最大贡献是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被称为儒家思想。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对中国政治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下是孔子对古代政治的贡献:
1. 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秩序: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提倡人们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2. 发展了礼制文化:孔子强调礼貌和礼仪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套礼制文化的规范和标准,有助于加强君臣之间和民众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
3. 建立了教育体系: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发展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4. 提倡仁政思想:孔子推崇仁政思想,并提倡君主应该“先德后功”,即必须具备优良品性才能担任官职,这有助于君主聚贤纳才,建立起合理的官僚机制。
5. 强调人文思想:孔子的思想强调个体的价值和意义,强调重视人的内在品质和素养,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厉艺文庙源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为文宣王,故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朝以后称为文庙,是对武庙(关、岳庙)而言。
永安文庙位于永安市大同路,始建于明景泰六年(1455),550年来,旋毁旋修,现存大成殿为明弘治十六年(1503)重建。
永安于明景泰三年(1452)建县,明景泰六年(1455)首任知县韩隆即委托通判杨季琦建儒学。
“鸠工聚材,绘画规制,首建学校”。
至天顺元年(1457)建成。
其主体建筑贯穿于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从南到北有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戟门、前两庑、大成殿、后两庑、明伦堂、乡贤祠、尊经阁等建筑。
万仞宫墙,为砖石结构。
万仞宫墙源于《论语》中“夫子之墙数仞”的说法。
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
从数仞发展为“万仞”,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敬和赞扬。
棂星门又称先师门。
相传,天上有个天镇星,即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主管文人学士的选拔。
文庙的第一座大门以此为名,意含孔子是文星下凡,譬喻尊孔如尊天。
可惜原万仞宫墙、棂星门都已倾圯。
大成殿是文庙的正殿,文庙的核心,是奉祭孔子的主要场所。
历史上,历代统治者都大力提倡尊孔崇儒,修治孔庙成了一桩国事。
特别是清代以后,尊孔崇儒更是有增无减。
顺治十四年(1657)追加孔子“至圣先师”的谥号后,尊孔风气更甚。
大成殿内“万世师表”匾额是依照康熙帝手迹仿制。
“大成殿”匾额仿山东曲阜孔庙,为清雍正皇帝手书。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是为了突出权威和尊严,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永安文庙主体建筑贯穿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
大成殿的壮丽和周围环境的陪衬是分不开的,从戟门到大成殿,深刻而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艺术,即人们常说的艺术的对比手法。
为了体现大成殿至高无上的地位,它的台基高出拜庭1.35米,殿高13米,突兀凌空。
这也符合《礼记》中“礼,有以多为贵,有以大为贵,有以高为贵”的说法。
大成殿内还陈列有祭祀用的仿古乐器编钟和编磬。
康熙题写《万世师表》与清政府的尊孔
在绵长的华夏文化中,恐怕没有任何一人能和孔子一样,对后世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
其中,与孔子相关书法中诸多汉隶名作、历代碑刻、经典箴言,以及御笔书匾等,都是汉代以来尊崇儒术所留下的历史轨迹。
从汉朝开始,孔子的儒家学说就一直被历朝历代所推崇。
清朝建立后,为了吸引汉族人才,利用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在对孔子的态度上,与之前的几个朝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清康熙帝始,历代皇帝即位,必先亲临北京国子监讲学。
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规定:“圣门典例,俱应相沿”,延续了前朝对各地文庙和山东曲阜孔庙、孔府的典制规章和固定赏赐。
顺治二年,又诏令将孔子的尊号改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每年春季和秋季,清政府都派遣一位大学士到曲阜孔庙祭祀。
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1684年),康熙在南巡江苏回京途中,专程到山东曲阜孔庙祭祀孔子。
让随行人员未料到的是,身为皇帝的康熙竟对孔子极为尊崇,一迈进孔庙大成门就行三跪九叩之礼。
在孔庙里,康熙赞颂孔子道:“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万世帝王咸所师法。
朕向来讲求经义,体思至道,欲加赞扬,莫能名言。
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非云阐扬圣教,亦以垂示将来。
后康熙根据大臣奏,请将此题字制成匾额在全国各州府的孔庙大成殿内正中悬挂。
孔子死后,后世君主追谥号20个,每个都意义非凡,尽显帝王心术《晋书·礼志下》:“立德济世,挥扬仁风,以登封泰山者七十有四家,其谥号可知者十有四焉。
”在中国古代,对于亡故之人追加谥号一种普遍的做法,谥号乃是对此人一生功过是非的定论,即所谓“盖棺定论”。
不同于以往的是,谥号即可为帝王用,可为官宦用,亦可为平民百姓用。
一般以帝王将相死后追加谥号为普遍现象,而且对于非帝王人物,一般是追加谥号之后即行追加封号。
而在中国历史上,死后被后世追加封号、谥号最多的,孔夫子可谓个中翘楚。
自孔夫子谢世之后,从鲁哀公时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追加谥号封号的浪潮,一直到民国时期,仍然在追封谥号!但是在这些追加的谥号、封号背后,则蕴藏着更深层次的内涵。
孔子被追谥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可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现状是,追加谥号、封号的人物开始走向了高层,由国君甚至是帝王追封,即孔子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认可。
以高规格、知名化、形象化为主要特征。
这一阶段横跨了百年之久,主要由两位统治者追加谥号。
一、鲁哀公认同第一曰鲁哀公,即当时孔子的母国国君。
要注意一点,鲁哀公给孔子追加的并非谥号,也不同于封号(谥号和封号是不同的,但一般后世习惯性连接起来认知),更多的是一种肯定性质的尊称,是为“尼父”(一般被算为孔子的第一个谥号)。
鲁哀公给孔子这样的“谥号”也与二人的历史渊源有着莫大的关联,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
鲁哀公给予孔子这样的谥号原因有二,其一为真正的悼念。
孔子是贵族子弟,但为人和善且有人格魅力,对于鲁国更是有这凸出的贡献。
鲁哀公与孔子可以用莫逆之交四字来形容,哀公尝尝问计与孔子,无论是国政还是生活琐事,都会找孔子倾诉并且听取意见,逐渐的形成了对孔子的精神依赖。
这种依赖,早已超出于一般意义上的师生之情,孔子的谢世对于鲁哀公未尝不是一大打击。
所以哀公用“父”以表尊敬,追谥于孔子。
其二曰团结,哀公毕生致力于国富兵强,长期为鲁国富强而奋斗,但是夹杂在这些大国之中,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其谥号曰“哀”,便可略知一二。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044Vol.203衍圣公是孔子嫡系后裔的世袭爵位,历代王朝为维护和巩固自身封建政权统治的需要,都对孔子格外尊崇,不断追谥加封,对孔子后裔也是一再封官赐爵,优渥隆增。
衍圣公自宋始封,历经金、元、明、清、民国,不随朝代更替而改变,相继沿袭880年之久,孔氏家族亦成为兴盛不衰的贵族世家。
从孔府留存下来的明清档案中可以看出,衍圣公作为孔氏家族大宗主,拥有对整个家族的管理权和皇帝赋予的很多特权,对曲阜县拥有实际控制权。
1 承奉祀事衍圣公之谓世袭之初,便执掌阙里孔庙祭祀。
孔子世家文书档案卷65记载,清顺治帝敕谕衍圣公孔兴燮:“国家功成治定,必先重道崇儒,特于先师孔子聿隆象贤之典,其大宗之裔锡爵嗣封,承奉祀事。
”可见,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更加重视尊孔崇儒,衍圣公的奉祀之责也更加明确。
曲阜孔庙兼有孔氏家庙和国立孔子庙双重性质。
衍圣公祭祀孔子,不只是祭祀自己的先人,更重要的是承担着代国祭孔的职能。
衍圣公代表家族祭祀孔子,是他作为孔氏嫡系后裔的本分;代表朝廷祭祀至圣先师孔子是衍圣公的政治本分。
衍圣公在阙里孔庙祭孔活动中居于主祭地位;在帝王阙里祭孔、于京太庙释奠视学以及遣官致祭等国祭仪式中,则担任陪祀角色。
据《孔子世家文书档案》卷5356记载,世祖皇帝亲政后,“于顺治九年,临国子监致祭先师孔子庙。
行取衍圣公并子思、颜子、曾子、孟子、子路等五经博士及孔氏等族人各驰驿赴京,到日陪祭”。
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对孔子的奉祀,在这种大背景下各类祭孔活动渐趋频繁,仪式日臻完善。
据孔继汾《阙里文献考》记载:“阙里仪注有八:一曰四仲释奠仪,二曰月朔释菜仪,三曰岁时常祭仪,四曰月望行香仪,五曰告祭仪,六曰祭中兴祖仪,七曰书院释奠仪,八曰春秋扫墓仪。
”①对于衍圣公的奉祀职能,国家也是在各方面给予支持,首先,国家将孔子庙列为礼制庙宇管理。
历代皇帝不仅为孔庙颁赐御书匾额,还多次颁赐祭祀礼器、乐器。
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治改革,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一政策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对中国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的背景与治理理念汉武帝刘彻,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登基后力图巩固王朝统治,推行一系列改革。
在这些改革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视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主要是出于对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的考量,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试图通过这一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确立统一的意识形态。
罢黜百家与儒家的崛起汉武帝罢黜百家,所谓“百家”指的是战国时期蓬勃发展的各种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而独尊儒术则将儒家思想置于统治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他学派的发展,使得儒家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汉武帝的这一政策,加速了儒家的兴起和传播,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影响与反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
然而,这一政策也有其局限性,过度推崇儒家思想可能导致对其他学派的忽视,使得学术发展出现僵化。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中汲取教训。
尊重多元思想,包容不同观点,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关键。
只有在各种学派的交流与碰撞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激发创新和进步的力量,实现真正的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发展。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
儒家思想在此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引以为戒,避免过度偏执于某一思想体系,而忽视了其他学说的价值。
多元思想的包容与交流,才能推动文明的进步与繁荣。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原因及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时也对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原因1.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忠诚”和“礼敬”,这些思想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密切相关。
儒家思想主张人们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尊重长辈、君臣、圣人,这符合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同时,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提倡孝道、慈爱和睦的家庭关系,这符合了封建社会的家庭观念。
2.儒家思想与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相适应。
在封建社会中,君主是政治的核心,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儒家思想主张“忠君爱国”,认为君主应该遵守道德规范,治理国家应该以民为本,这符合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同时,儒家思想强调礼仪规范,主张以礼治国,这也符合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3.儒家思想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相适应。
在封建社会中,农业是经济的基础,而儒家思想主张“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应该受到重视。
这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相适应,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
二、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1.强化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儒家思想主张“忠君爱国”,认为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地位是不可挑战的,这强化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同时,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提倡孝道、慈爱和睦的家庭关系,这进一步强化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2.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认为君主应该遵守道德规范,治理国家应该以民为本。
这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使得君主更加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治理能力。
同时,儒家思想强调礼仪规范,主张以礼治国,这也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3.对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应该受到重视。
文:陆杨文化·生活 MUSEUM博物馆记栏目主持:陆杨左庙右学的古制尊孔崇儒的圣地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博物馆简介从雍和宫地铁站下车,一丝庙宇中才有的香火味弥漫在空气中,不远处便是北京香火最旺的雍和宫。
雍和宫西面对着一条国子监街,往西走进胡同,在拐角处,竖着一座漆色较新的牌坊,孔雀蓝的额枋题“国子监”三个烫金大字,牌楼两侧路北均有石碑,用满汉文镌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行至此时,孔庙的入口已在眼前。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国子监里开设为首都图书馆,首都博物馆则在孔庙内设立。
随着首都图书馆与首都博物馆社会影响的提高,需要有良好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场馆来满足服务功能,北京市政府将二馆陆续迁出,于是“空”出了国子监与孔庙。
孔庙与国子监修葺一新,合并成一个博物馆,于2008年6月14日重新对外开放。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目前推出了六个常设展览,即四个基本展及两个复原展。
其中包括孔庙的“大成殿复原陈列展”、“大哉孔子展”和“孔庙历史沿革展”,国子监的“国子监辟雍复原陈列”、“国子监原状陈列展”和“中国古代科举展”。
博物馆主要从事孔庙和国子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开展有关孔子和科举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负责收集、整理、保管、陈列相关文物和文献资料。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
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在漫长历史中,一边是统治者尊孔崇儒,宣扬教化,主兴文脉的圣地,一边成为众多志在功名的读书人顶礼膜拜的殿堂。
这组比故宫还年代久远的皇家古建筑浓缩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凝固了一段数百年的漫漫科举之路。
左庙右学国子监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孔庙则是皇家祭孔之地,两者相伴,构成“左庙右学”规制。
工作人员介绍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笼络汉族民心,下令袭历代旧典,命宣抚王楫于金枢密院建宣圣庙,祭祀孔子。
【汉朝历史】大汉朝汉高祖刘邦祭孔子:一场封建帝王的文化秀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的帝王,正因为如此,被后世之人称颂。
但刘邦真的是想祭祀孔子吗?其实不然,他才没那个心,祭祀孔子只是出于文化的改革而已。
刘邦从起事之初就看不起儒生,认为儒生没用。
是张良改变了他的看法,他想不到刺杀秦始皇的人竟然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所以之后也起用了大批的儒生。
最终得天下,但他骨子里还是看不起儒生的。
他始终认为马上得天下,自然也能马上治天下。
《诗》、《书》等都没用。
陆贾说:“马上得到天下,能马上治天下吗?”这句话提醒了刘邦,于是刘邦命陆贾著书论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资借鉴。
后来刘邦建立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等。
“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
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刘邦不仅仅统一了中国,还把当时已经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
这一切靠的都是文化。
儒生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即便是内心反感,但能让国家昌盛的事,他一定会去做,所以刘邦决定来一场文化秀,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成为了他的目标。
前195年十二月刘邦在回京师长安的路上,专程到曲阜以隆重的“太牢”礼仪祭孔,自此刘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亲临孔庙祭孔的君主,开了帝王祭孔的先例。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者掌握政权后,儒学的价值在社会的变革中得以充分体现。
这场文化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一:获得儒生的认同,天下儒生都一心归附于他。
第二:改变了形象,刘邦的形象一直不好,粗鲁、大大咧咧等等,这一拜孔子,刘邦的档次瞬间提升了好几档。
第三:文武并治,一个国家只有武功不行,还要有文治,所以祭孔子能让天下饱学之士信服。
第四: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禁锢百姓的工具,以达到封建王权的目的。
为什么汉武帝要独尊儒术?说起汉武帝独尊儒术,很多人都会去探讨它的历史背景,因为这个宏伟的事件震撼了历史的面貌。
它不仅影响了汉朝的政治,而且影响了汉朝统治者们与其属国之间的关系。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独尊儒术呢?1. 向当时的先秦智慧致敬汉武帝统治了汉朝,他有极为清晰的政治目标,其中就包括向先秦著名的思想家们表示敬意。
所以,他统治时认为要将儒学作为官方思想,是用来尊重先秦思想的象征。
所以,他尊重儒学,意在向先秦思想家们致敬。
2. 提升贵族的军事地位汉武帝认为,除了和民众保持关系外,他还需要加强贵族的军事实力,而他尊重儒学拓宽了贵族获得国家职位、财富和地位的机会。
因此,他独尊儒学,是为了提高贵族的军事地位,让贵族拥有更多影响力。
3. 建立汉朝帝国的德政为了稳定汉朝帝国,汉武帝力求建立德政。
他认为,除了建立有秩序的军队外,儒学中的道德也是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
所以,他独尊儒学,也是为了建立独一无二的,以儒学道德为基础的汉朝帝国的德政。
4. 壮大国势与统一天下随着汉武帝的统治,汉朝开始迅速壮大国势,最终消灭西汉后,统一了整个中国。
汉武帝以尊崇儒学为手段,让人们共同接受汉朝的统治,最终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获得了亚洲大陆的压倒性胜利。
综上所述,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向先秦思想家们致敬;二是提高贵族的军事地位;三是建立汉朝帝国的德政;四是壮大国势与统一天下。
汉武帝独尊儒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也大大推动了汉朝帝国的发展,确立了汉朝帝国在亚洲大陆的地位。
历代统治者为什么都尊孔?2011-10-04——孔子是国家稳定的旗帜(圣人凭据五)自秦始皇之后,只要动乱结束,国家进入和平时期,历代统治者都尊孔。
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历代统治者个人素质不同,为什么却如出一辙地尊孔?中国,难道就找不出另一个人可以替代孔子?历代统治者对孔子为什么会如此青睐?国家在和平时期,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上台,担当统治者,只要他想站得住,坐得稳,首要的、必须的,就是国家一定要稳定,只要国家不稳,很快玩完。
而要国家稳定,必须条件有很多,其中有一条是前提: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第十二】子贡问如何使政权稳定。
孔子说:“一要经济繁荣,让人民吃饱饭。
二要武力强大,让人民享太平。
三要在人民心中树立威信,得到人民大众的信任和拥护”。
子贡问:“若是不得已在三项中去掉一项,该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兵”。
子贡又问:“若是不得已在两项中再去一项,该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食。
自古以来,没有不死的人,穷不过要饭,活着总会出头,而一个政权失去了大众的信任,便会彻底垮台”。
(《论语妙义》周埕安着)任何一个国家政权要稳定,必须条件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三项中,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宁可放弃“足食、足兵”,也不能放弃“民信之”。
因为“民信之”是根本,是中心,一个国家政权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稳定,首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最关键、最长远的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
一个新政权、新统治者,凭什么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民信之”(具有核心价值观)?立竿见影,最有效的办法是,推出一个让广大人民早已熟悉、非常信任、敬仰的人做老师,声称我是他的好学生,一定照老师的教导去做。
孔子是国家稳定的旗帜,孔子思想是社会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在和平时期,只有推出孔子,在中国找不出第二个人,能比孔子更合适,这就是孔子之所以圣人的又一凭据。
但凡能成为一个统治者,一定有过人之处,一定有一伙高级智囊:聪明绝顶,身手不凡;不拘一格,随机应变;能谋善断,力挽狂澜。
他们不是只会倒背如流、照搬照抄的书呆子,也不是“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理学先生。
他们中,有的蛮横专制,骄奢淫逸;有的心狠手黑,冷酷绝情;有的卖国求荣,罪恶滔天。
但无论如何,不能低估他们的智商,无论如何不能低估他们的能力,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共同一致地尊孔,充分表现出他们能区分出大道理和小道理的高明政治智慧。
在中国要想让“民信之”,首先要让读书人“信之”。
读书人是政府的左膀右臂,读书人是老百姓的领头羊,读书人是政府与老百姓的中介和桥梁,任何政权,没有读书人的拥护和参与,绝对不可能稳定、长久。
孔子开民办教育之先河,由于智慧高明,弟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因此名声大振,竞相就读者如云,竟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弟子们又相继开班教学,学生自然以几何级数增长,全国读书人中儒生占压倒多数,遍布各地(否则秦始皇何能焚书坑儒)。
也就是说,在中国的读书人中,几乎没有人不知孔子,没有人不读孔子编的书,后世则必读《论语》、儒家四书。
顺理成章,把孔子尊为“先师”,必然首先得到读书人的认同和拥护。
众所周知,清朝统治者前所未有大兴文字狱,独裁专制,粗野蛮横,然而却早在顺治二年(1645年),清世祖就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并以孝道治天下,顺治注《孝经》,康熙、乾隆数次设“ 千叟宴”,“首崇孝治”,“ 孝为万事之纲,五常百行皆本诸此”。
结果区区几十万满族人,竟然统治中国几亿人近三百年,还在历史上留下了“康乾盛世”,开辟了中国最大的疆域。
洪秀全1851年自金田起义,仅仅两年,就于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
按当时的局势,清政府腐败透顶,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其正规军绿营又无战斗力,所以太平军一呼百应,风起云涌,如秋风扫落叶,迅速占领半个中国,完全有可能推翻满清,改朝换代。
然而,洪秀全毁庙反孔,废科举,拜上帝,“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篇第二】,结果从成立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只存在了短短14年。
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华夏;征南越,击匈奴;废分封,设郡县;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修驰道,筑长城;开灵渠,兴水利等等。
丰功伟绩,数不胜数。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所缔造的举世无双地大秦帝国,竟仅仅存活了15年,比太平天国只多了一年。
真是难以置信,不可思议,事实却是极其冷酷的确凿无疑。
为什么立下那么大的事功,功高盖世,其国家还会如此短命?是老天不公吗?非也!历史做出了公正的回答:“谁上台不重要,关键是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焚书坑儒,以吏为师,摧毁了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大道理的自律约束,信奉法家人性恶的赵高和李斯,在秦始皇尸骨未寒时,就敢带头并逼迫大臣反叛,看似偶然,无法解释,实际是必然,合乎情理,是法家思想断送了大秦帝国,法家(小道理)只能在“术”的层面上起辅助作用,不能越俎代庖,也绝不可能上升为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治国理念(大道理)。
中国自秦朝以后,所有统治者无一不把统一思想,看成维护统治的关键手段,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大一统思想正式形成,此后所有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把孔子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核心思想,用儒学教化天下,表现出他们高瞻远瞩地政治智慧。
历代统治者尊孔,并不是真心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国家,他们尊孔只是招牌,只是手段,“挂羊头,卖狗肉”,只是便于维护封建专制,所以他们必然断章取义,指鹿为马,肆意篡改、曲解儒家原典。
这又表现出历代统治者的愚蠢和短视,实用主义的急功近利必然祸及根本,下一轮的改朝换代又悄然酝酿。
无论如何,孔子得到历代统治者独一无二的认同和尊崇,正从反面证明了,孔子确实是圣人,不愧为圣人。
圣人,是让正反两方都承认、都佩服的人。
圣人,是让绝大多数人都信服、都敬仰的人;圣人,不是某一阶级、阶层的代言人;圣人,利益所有的人;圣人,能给所有的人带来福祉。
尽管电影《孔子》开映前大肆造势,导演还拿《阿凡达》做文章,让人陡然生厌,我还是去看了这部电影。
影片比想象的好,因为孔子原本不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的重要在于他的思想。
导演着重演绎他颠沛流离的受难过程,明显受到那些耶稣影片的启发,而周润发的演技还真的是有点悲悯的味道。
可惜孔子不是神,更没有被后世视为一个受难者。
历代统治者看上他,将他奉为圣人,顶礼膜拜,只是用来规范老百姓的言行,自己并不敬畏的,而一般民众也不甚了解孔子的生平,对他的敬畏远不如菩萨显灵、因果报应。
即使今天的学生想要高考中第,大概也是去庙里拜菩萨的多,拜孔子的尚未听闻。
因而对民众来说,孔子似乎总是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难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道德领域。
然而,每当社会的道德出了问题,统治者都要抬出孔子来讲德治,孔子言论成了道德的律令。
在我看来,人性本是神性与兽性的结合,一般人向善需要有对超验世界的敬畏,西方人的道德观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他们对上帝的敬畏属于一种他律。
孔子虽偶尔也讲天命,却从未将道德的基础归于超验世界,其德行教诲乃是一种自律。
要达到他所说的道德境界需要有很高的修养,去发掘不可靠的内心之善。
因此,作为一个人,孔子缺乏让人敬畏的超验的道德权威,如果说德治状态下是由于一般人对孔子有所敬畏,倒不如说是对提倡德治的官府有所敬畏。
而历史已经证明,世俗的道德权威只能造成伪善。
孔子德行的根源是亲亲社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熟人社会,道德感系于相互之间的依存,所谓“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便是出于这种关系。
此后几千年来的道德维系,与其说靠的是孔子的教诲,不如说靠的仍是家庭血缘间的亲亲与佛教的行善。
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中国人其实仍是很有道德的,只要是亲熟人关系,我们不是也很讲以和为贵吗?见到一个陌生人跌倒在地,许多人往往会冷眼旁观,生怕遇到难缠的碰磁,这种冷漠已经成为今天社会道德沦丧的标志,但如果见到一个亲人或熟人跌倒在地,我们一定会毫不犹豫上前扶起的,就说明中国人的道德感在小群体范围中还没有完全绝灭。
但这只是私德。
孔子所处的时代,家族本位的社会也即亲亲社会正在瓦解,他的德政主张之所以不为诸侯所采纳,正是由于大国家本位的社会共同体即将出现,其德行标准不再适应新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放诸家庭尚可,放诸社会则难行通了,因为人与人之间往往不是熟悉亲近的关系了。
所以,今天如果有人想要复兴儒学,恢复德治,我怀疑到头来也只是流于空谈。
影片中有句话令我久久回味:孔子的失败是因为他将改革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鲁定公身上。
可惜导演没有在这个方向上继续发掘下去,没能揭示出孔子失败的实质。
可以说,几千年来人们都误解了,孔子其实是个政治家,不是道德家。
他所念兹在兹的皆是权力者对秩序的自我破坏,而非民众的道德。
后世的统治者将他奉为德治的表率,只是用来针对民众,从不针对自己。
历代那些知识精英同样不高明,宋明理学对儒学最大的曲解,就是弘扬其德行的一面,而无视其民本的一面。
今天看来,孔子没有意识到,源于血缘的仁爱实际上仍是有着功利的一面。
在传统社会,父慈子孝是有权责对应关系的,血缘纽带的内部互助对每个人的生老病死都很重要,这便是道德背后的功利目的。
对一般人来说,趋利避害是其本能,如果传统文化中缺乏超验的道德基础,那么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就是很有必要的。
如前所说,当今中国人缺乏的不是小群体中的私德,而是脱离了熟人社会后的公德。
在现代社会,这种公德的建立只能是与权利相适应,有权利才有道德责任感。
近年来人们所讨论的公民社会便是基于此,一个缺乏权利的社会不是公民社会,普通民众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公民道德。
孔子自然不会想到这一点,这不能怪孔子。
但如果我们看了电影《孔子》,还指望能对今天的社会道德有所裨益,那就只能怪我们自己了。
作者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子被历代利用的原因是什么?不少学者发表了见解,各不相同,是对是错读者自己评说。
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历代被利用的原因是由于孔子自身的弱点。
当然其弱点是什么,在不同人的笔下又不一样。
易白沙在其《孔子平议》中说:“中国二千年尊孔之大秘密既揭破无余,然后推论孔子以何因缘被野心家所利用,甘作滑稽之傀儡,是不能不归咎孔子之自身矣!”表现在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讲学问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借口;重做官不重谋实,易入民贼牢笼。
张东荪在《现代的中国怎样要孔子》中认为,所以孔子被利用数千年就是因为他对于文化取维持的态度。
他说:“孔子的最大缺点是在于他不讲政治制度与只讲政治精神。
他的德治主义与礼治主义,由我们看来,似乎在君主上面可以实行,在民主政体上也可以实行。
”“他大概亦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只反对君主的暴政,而不反对君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