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4.11 MB
- 文档页数:40
城市形态参数在中国的研究摘要:城市形态学参数,有组成城市形态元素的一组变量组成,用来监测城市形态的变化,也可以应用于城市设计。
对指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具有宏观的稳定性和微观的动态性。
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形态参数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共识,对城市形态参数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形态;形态参数;综合参数参数,字面上理解是可供参考的数据;一定范围内变化的数。
它一般有一组数据或变量组成,用来控制随其变化而变化的其他的量。
参数大多时候作为一个选项应用在机械、医学、游戏和软件等的设置或维修上。
随后,建筑学借鉴计算机技术,应用参数来进行设计,即参数化设计。
清华大学的徐卫国教授把参数化设计称作―人脑的黑箱生形过程‖,认为―参数化设计将引领未来的建筑方向‖。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和建筑学关系十分密切的学科,近年来在规划设计方面也开始借助计算机技术,应用一些设计和制图等方面的软件进行规划图的设计和效果图的展现。
在这个过程中,是离不开参数的。
特别是在城市形态学领域,要预测城市形态的未来走势,就必然要求对城市的生成及其形态的历史演变进行调查研究,得出演变规律。
而在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时,就需要几个或是一组参照物来进行对比,此时,参数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城市,无论是设计创造的,还是自发生成的,一旦形成了城市,它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形态。
它的形态可以是规则的几何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的自然形状,但组成它的形态的基本元素却是大体相同的。
这就为参数的制定提供了实证依据,有利于城市形态学参数的形成。
城市形态学参数,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城市形态学的参数。
当前,在中国的规划界,虽然有很多学者已经运用形态学的观点对城市进行研究,但是,还没有学者明确的提出和定义城市形态参数。
本人对城市形态参数定义–有组成城市形态元素的一组变量组成,用来监测城市形态的变化,也可以应用于城市设计。
它具有宏观的稳定性和微观的动态性。
中国学者对城市形态的研究,主要利用城市的土地、建筑、河流、交通等组成部分,从建筑学、城市美学、景观学和生态学等方面进行研究。
城市形态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结构的学科领域,它关注城市的布局、形状、大小和功能分区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城市形态学的重要概念:
1.中心城区(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商业、金融和行政核心区域,通常由高层
建筑和商业办公楼组成。
2.放射状城市形态:放射状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一个中心点周围呈放射状分布的模式,
通常由中心城区向外扩展,形成辐射状的道路和交通网络。
3.环状城市形态:环状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围绕中心点形成环状的布局,中心区域通常
是历史中心或商业中心,周围是环绕性的住宅、工业和商业发展区域。
4.线性城市形态:线性城市形态是指城市沿着一条线性地带延伸发展的模式,例如沿
着河流、海岸线或交通走廊。
5.网格状城市形态:网格状城市形态是指城市道路和街区形成网格状的结构,街道交
叉相连,形成规则的方块或矩形街区。
6.分散城市形态:分散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发展呈现出分散的特征,没有明确的中心区
域,各个功能区域分散分布在城市的不同部分。
7.城市景观:城市景观是指城市内外的自然和人造环境,包括建筑物、公园、街道、
广场等,以及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氛围。
这些概念帮助人们理解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组织方式,有助于规划和设计城市发展,并对城市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研究摘要:城市形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活动在时间维度中拼合构成的。
城市的空间形态既是对已有城市形态的继承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为未来城市形态的基础。
南京1912街区在19栋民国建筑的基础上开发形成的,顺应城市原有的肌理并结合现代生活环境发展,是一个成功的街区开发案例。
本文通过剖析街区的空间形态并读解街区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特色,对街区的空间形态进行评价。
关键词:城市形态;街区特色;休闲空间;传统与现代1、城市形态理论研究1.1城市形态设计的相关概念“城市形态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关于在各种城市活动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的学科”(谷凯, 2001)。
[1]“我们认为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相特征”(段进, 1999)。
[2]城市形态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城市形态主要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部分组成。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地理分布特征以及居民对城市环境外界部分现实的个人心理反映和对城市的认知。
狭义的城市形态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主要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外部形状这两个层面的内容。
[3]1.2研究“城市形态”的意义1)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及其特征,使规划工作者能比较自觉地运用“形态变化上的规律”,从现实出发,科学地预测未来的发展,提出规划方案和措施。
2)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生存、发展、变化的制约条件,使规划工作者能动地“利用”、“掌握”形态的特点。
3)研究“城市形态”变化对城市生态上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城市功能与经济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做出比较正确的估计。
[5]2、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实证研究2.1概况2.1.1位置南京1912街区位于太平北路和长江路交汇处,紧邻著名风景区“总统府”,周边还遍布着充满文化气息的南京市图书馆、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等场所,与新街口相距也不上2公里。
重庆建筑ChongqingArchitecture1城市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界定城市形态(UrbanMorphology )是指城市在某一时间内,由于其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在互动影响下发展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广义的城市形态指城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城市内在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的外在表现,分为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
显性形态如用地形态、空间形态以及居住、街道、中心区等物质要素形态;隐性形态如文化、传统、民俗、社会等非物质要素形态。
狭义的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经常被描述为城市空间形态。
在城市规划领域,虽然城市形态概念涵盖内容比城市空间形态要广,但研究的主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城市空间物质形态。
本文讨论的潍坊城市形态的演变主要是指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
2潍坊城市现状概述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与青岛、烟台接壤,西和淄博、东营毗连,南邻临沂、日照,北濒渤海莱州湾,居于半岛城市群中心位置,是山东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连接沿海与内陆的枢纽城市,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
潍坊市现辖4区、6市、两县,中心城市包括潍城、奎文、坊子、寒亭4个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功能区。
全市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 5 0万人3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3.1圈层式空间扩展期1 9 5 8年,潍坊首次制订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是以发展冶炼和机械工业为主,同时发展电力、燃料、化工及日用消费品生产的综合工业城市。
规划城市用地布局为:城区东北部及西部为工业区,旧城为生活居住区,南部为仓库区。
至6 0年代中期,潍坊城区逐步形成东、西面的工业区,在胶济铁路南侧形成了仓库区。
至8 0年代,潍坊城区的拓展,东已越过虞河,西已越过安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 以山东潍坊市为例苏静(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250101)收稿日期:2007 — 9 — 2 1摘要: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某一时间内,由于其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在互动影响下发展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及多中心演变研究王雨飞倪鹏飞王光辉摘要:城市群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变也必然带来城市群体系的调整和变化。
中国城市群体系在空间形态上体现为东中部人口集聚,西部和东北部人口分散;在内部联系上体现为东中一体化联系全面加深。
文章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交通等因素对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重点聚焦中国城市群体系的规模结构和演变规律,引用空间引力模型方法,以全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分别计算基于城市规模的城市吸引力指数,并经过叠加、归并处理,分析我国城市群体系发展演变方向。
上述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或城市群体系空间发展的结果是东中部群网化与西部、东北群带化并存;未来中国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多中心网群化发展态势将进一步突出,即在结构上实现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关键词:城市群;空间结构;网群化;引力模型F292 文献标志码:A :1001-862X(2019)03-0047-007随着中国进入城市世纪,城市或城市群体系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
城市化浪潮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同时也重塑了中国城市群体系的空间结构形态。
中国城市群体系在空间形态上体现为人口向东中部集聚,而西部和东北部人口较为分散;在内部联系上体现为东中一体化联系的全面加深。
这种演化的动因主要体现在环境、经济和交通三个方面。
首先,历史地理环境因素是影响中国城市群体系演变的基础,自然地理因素和历史上人口迁移变化的过程共同铸就了今天中国经济社会活动和城市群体系的空间形态。
其次,经济因素是决定中国城市群体系演变的核心,经济因素使城市群体系内东中一体化的程度更加深化,进而对于网络化和群带联系并存城市群体系的形成产生推动作用。
最后,交通因素是决定中国城市群体系演变的关键,交通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对城市群体系的发展和演变产生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高速铁路的发展让中国迈入了速度时代,以高铁为代表的快速综合交通体系改变了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
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模型构建方法研究赵景柱;宋瑜;石龙宇;唐立娜【摘要】我国城市空间形态的急剧变化给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带来诸多问题,使相对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承受巨大的压力,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影响.深入了解城市景观的格局演变过程和机理,并构建适宜的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化评价模型对于推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紧迫需求.在Thinh 等提出的城市紧凑度算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化评价指标,即标准化紧凑度指数(normalized compactness index,NCI).NCI将圆形区域作为标准度量单位,实现测算结果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城市面积因素对评价结果所带来的影响,因而便于城市之间或同一城市不同时段间的城市空间形态紧凑程度的比较分析,为城市空间形态紧凑程度的定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1(031)021【总页数】6页(P6338-6343)【关键词】紧凑城市;空间形态;评价模型;标准化紧凑度指数;可持续发展【作者】赵景柱;宋瑜;石龙宇;唐立娜【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近200a来世界上最大的社会变动是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聚集,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城市型社会[1]。
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4%激增到2010年的49.7%;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7438 km2快进到2010年的38727 km2。
我国城市化的不断迅速扩张,尤其是城市空间形态的急剧变化给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带来诸多问题,使当前脆弱的生态环境承受巨大的压力,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北京未来城市形态将走向何方外来人口未纳入现行规划大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控制、指导和管理北京的城市建设起到了相当的积极作用,许多建设项目都是在总体规划的宏观指导下进行的,现阶段筹备奥运会的一系列项目,更是基本遵循总体规划中预留的空间布局在实施的。
但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地认识到,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对现代特大城市规划的科学内涵及某些指导思想理念上缺乏前瞻性、想引进先进国家和地区以及兄弟省市的好经验而又行动迟缓,在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现行总体规划早已凸显一系列不适应的困惑和矛盾,同时,总体规划原先拟定的一些目标已提前实现,规划中预留的空间趋于饱和,再难以容纳新的功能,一些原先估计不足的问题日趋尖锐严重,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5方面: 挑战之一:对人口规模的发展缺少科学预测2001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已达1367万人,提前10年超过总体规划2010年1250万人的指标,2002年为1423万人、2003年达1456万人,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设定的规模。
因此造成了北京的规划建设用地、城乡基础设施及交通的全面紧张;市区规划的610平方公里用地早已占满,即使后来又追加扩充至690平方公里,仍然捉襟见肘、无济于事。
挑战之二:没有对规模庞大的外来流动和务工人口作应有的统筹安排截止到2003年末,来京的外来人口已达409.5万,早已大大超出原规划到2010年的250万预测规模,在现行的总体规划中,原本就没有把外来人口的生存空间算在账内,这包含必要的居住生活、配套服务教学、医疗、管理等、工作生产、交通运输及基础设施上下水、供电、采暖、燃料、环卫等,总体规划在这方面的关键缺项,已造成某种程度的自流失控状态,尤其在市区边缘的城乡结合地带,挤满了约80%的外来务工和其他人员,在66万个外来住户中,有70%租住的是农民房。
因此,在这些地带一直是私搭乱建、刑事犯罪、环境污染等阴暗面的重灾区,也从来是社会治安及计划生育等监管的死角,已经给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和负担。
专题研究三:城市创新空间理论与空间形态结构研究一、城市创新空间的概念诠释今天,在经济领域正经历着工业革命后的又一场变革。
“新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也逐步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智力资本”被认为是和“金融资本”并重的经济发展的支撑。
这种“新经济”现象,也常被称为“知识经济”或“创新经济”。
总部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在1996年10月8日发表了一份《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概念: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传播、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光学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和可携带能量等领域。
报告提出了知识经济体系中的重大要素,包括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开发(R&D)、信息和通信技术、劳动技能素质以及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与构成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图5—3知识经济的特点和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示意图资料来源:改绘自刘敏、刘蓉:《科技工业园区的新发展——软件园及其规划建设》。
“城市创新空间”就是为了推动知识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物质空间形式,其发展也必然体现出知识经济的特质和它给传统工业生产空间带来的变化。
其特点简单来说就是创新空间内创造性的研究开发活动总量超越低创造性的生产加工活动总量(图5—3)。
1 城市创新空问的概念诠释1.1何为城市创新空间城市创新空间是“知识经济”或“创新产业”①在空间上的集群。
它是聚集创新产业活动的空间场所。
在这个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创新”,一个是“城市”。
“创新”是知识经济主导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而“城市”则是知识经济或创新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正如一些经济学者的论断:城市是高新技术产业天然的孵化器。
城市创新空间作为聚集创新活动的场所,是以创新、研发、学习、交流等知识经济主导的产业活动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空间系统。
81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0年第7期总第117期HUNDRED S CHOOLS IN ART S文章编号:1003-9104(2010)07-0081-041949-1977年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类型与形态分析研究*魏 娜(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 要:本文论述了1949-1977年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中三个主要空间类型的特点,总结了1949-1977年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历史阶段,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入手重点分析了当时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中三个主要空间类型的产生原因、形态特点、设计手法等。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集会广场;纪念广场;站前广场;空间形态 中图分类号:TU 984.1 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n Chi nese Urban Public SpaceFor m s fro m 1949to 1977WEI N a一、1949-1977年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情况概述图1 1911年大连大广场(今中山广场)传统西方概念上的 城市公共空间 是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洋枪洋炮一起进入中国大门的。
自1840年至1949年解放前,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发展非常有限与缓慢,仅仅在沿海开放的商埠和一些大型城市中出现,它们在空间形态上也基本都是传统的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需求首先考虑的是空间形态的 构图需要 。
殖民者将传统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特点引入中国,部分沿海城市开始逐步出现西方概念上的 城市公共空间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面貌。
由于国家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政府可以对城市制订统一的规划,加之建国后一片百废待兴的景象,公共空间在许多大中型城市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主要的发展分以下几个阶段:1.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过几十年的战乱,建国初期大部分城市都满目疮痍。
城市公共空间空间结构形态解析本文通过结合苏州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试图从类型学的角度分析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空间结构形态的的因素,包括围合形式、围合度、空间断面等,探讨其多样化塑造的可能性。
城市公共空间由限定空间的各个界面组成,包括底界面、垂直界面、顶界面。
由于这些界面的构建特征不同,塑造出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空间结构形态。
城市公共空间因其空间结构形态的差异性,赋予人们多样化的空间感受,同时满足人们不同的使用需求。
在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结构形态因素中,尤以空间围合、空间断面形态最为重要,不论哪个因素的特征发生变化,都会产生公共空间空间结构形态的变化,从而形成空间感受的变化。
空间围合1.围合的形式空间的围合主要由垂直界面形成,其围合的形式由形成围合的垂直界面数量所决定,数量不同,围合产生的形式不同。
目前,依据围合的垂直界面数量形成的围合形式的不同,苏州城市公共空间围合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且每一种空间围合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1)一面围合――“―”型公共空间中的垂直界面,哪怕只是独立的一个垂直界面,也要比单一的依靠底界面对空间的限定作用强。
由于单一垂直面只能表达所面对的虚空间,因此对空间围合感的强弱与垂直界面本身的长度有关,垂直界面越长,围合的感觉越强,例如苏州近几年修复的相门等几座城墙,由于城墙本身又高又长,使所在的公共空间产生的围合感觉较为强烈。
当让,当垂直界面长度有限时,对空间只能形成限定,围合感则很弱,此时,往往利用其独立性及唯一性,作为空间的边界或空间的中心,引导人们的视线,使其成为视觉注目的焦点,作为景墙使其成为空间的中心(图1)。
(2)两面围合――“L”型和“=”型a.“L”型相交的两个垂直界面,对空间的围合感加强,越靠近角落,空间围合感越强。
此外,围合感也会随着两个垂直界面形成的角度而变化,角度越小,围合感越强,反之,则越小。
在苏州城市公共空间中,该类型的空间往往位于街角,由相邻建筑围合形成街头绿地、城市小广场,或是由转接的墙体围合形成,例如苏州齐门,新建的“L”型城墙因其大角度减弱了空间的围合感(图2)。
简述城市形态模型
城市形态模型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它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也是研究城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市形态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的放射状模型、网状模型和多中心模型等。
放射状模型是最早的城市形态模型之一,它以城市中心为中心,向外辐射状地分布。
这种模型通常适用于古代城市,因为古代城市的发展是从城市中心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逐渐向外扩展。
这种模型的特点是中心地带商业和政治活动密集,而远离中心的地带则是住宅区和农业区。
网状模型是现代城市常见的形态模型之一,它以道路网络为基础,呈现出网状的分布。
这种模型通常适用于规划良好的城市,道路交通便利,各个区域之间联系紧密。
网状模型的特点是各个区域之间距离相对均等,交通流畅,便于人们的出行和物流的运输。
多中心模型是相对于放射状模型和网状模型而言的,它认为城市不仅有一个中心,而是有多个中心。
这种模型通常适用于大型城市,城市发展呈现出多中心化的趋势。
多中心模型的特点是各个中心之间相对独立,拥有各自的商业、住宅和文化设施。
这种模型能够减少人们的出行距离,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除了以上的三种常见城市形态模型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形态模型,如环状模型、蜘蛛状模型和扇形模型等。
这些模型在特定的城市环
境和历史背景下,能够更好地描述城市的形态和结构。
城市形态模型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发展规律,指导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发展。
不同的城市形态模型适用于不同的城市类型和发展阶段,通过对城市形态模型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和建设城市,创造出更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