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10.89 MB
- 文档页数:31
目录目录 (1)第一章绪论 (4)1.1 研究的背景 (4)1.2 相关研究综述 (4)1.2.1 交通工具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4)1.2.2 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轴的研究 (5)1.2.3 近期关于交通与城市空间的研究 (5)1.3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6)1.4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7)1.4.1 研究的方法 (7)1.4.2 研究的框架 (7)第二章城市空间形态与交通宏观作用机理 (9)2.1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9)2.1.1 城市空间形态含义 (9)2.1.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阶段性与周期性 (10)2.1.3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变方式 (11)2.1.4 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 (11)2.2 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与交通发展的相关性 (12)2.2.1 古代城市空间与交通 (12)2.2.2 近代城市空间与交通 (14)2.2.3 现代城市空间规划与交通 (15)2.3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进与交通工具的变革 (16)2.3.1 步行-马车时代——团块状形态的巩固和指状形态的雏形 (17)2.3.2 早期有轨电车——指状形态的加强 (17)2.3.3 市郊铁路时代——串珠状郊区走廊的生长 (17)2.3.4 汽车阶段(非高速公路)——郊区化加速和同心环状结构再次重建 (18)2.3.5 高速公路的出现——指状形态的重现和多核心模式的出现 (18)2.3.6 快速轨道交通——产生高密度点状的放射轴线 (18)2.4 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的轴向发展 (20)2.4.1 城市发展轴与城市本体组合关系 (21)2.4.2 城市发展轴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21)第三章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形态 (23)3.1 城市对外交通的特征 (23)3.2 水运与城市形态 (23)3.2.1 沿海港口城市 (23)3.2.2 河运城市 (26)3.3 铁路与城市形态 (29)3.3.1 先修建铁路后出现城市 (30)3.3.2 先有城市后修建铁路 (31)3.4 高速公路与城市形态 (32)3.4.1 高速公路与个体城市空间形态 (33)3.4.2 高速公路与城镇群空间形态 (36)3.5 各种交通方式的对比及其组合与城市形态 (37)3.5.1 对比 (37)3.5.2 组合 (38)第四章城市内部延伸干道与城市形态 (40)4.1 城市内部延伸干道的特点与分类 (40)4.1.1 放射形干道的特点 (40)4.1.2 环形干道的特点 (41)4.2. 城市内部延伸干道对城市形态的作用 (42)4.2.1 放射形干道 (42)4.2.2 环形干道 (42)4.3 广州内环路修建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43)4.3.1 促进土地开发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扩展 (43)4.3.2 城市空间形态扩展方向和扩展模式的变化 (45)4.3.3 城市郊区空间的扩展 (45)第五章轨道交通与城市形态 (47)5.1 轨道交通概述 (47)5.1.1 轨道交通特点 (47)5.1.2 轨道交通分类 (47)5.2 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 (49)5.2.1 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空间形态 (49)5.2.2 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 (51)5.2.3 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 (53)5.2.4 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空间形态 (53)5.2.5 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轴 (55)5.3 东京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 (56)5.3.1 东京战前的轨道交通与空间形态 (56)5.3.2 东京战后轨道交通与空间形态 (57)第六章结语 (60)参考文献 (62)后记 (65)第一章绪论1.1 研究的背景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迅速膨胀。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是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以及随时间推移的变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对于了解经济发展趋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规律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规律。
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分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自然条件、交通和通讯条件、人力资源、政治环境等。
这些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作用程度和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特征。
经济地理空间变化规律则关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随时间的演变与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活动可能经历从集中到分散的变化过程,或从一些地区向其他地区的转移。
经济地理空间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预测未来趋势,并为政府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经济地理空间分布规律的基本定义和背景知识,包括经济活动的概念和地理空间的相关概念。
接着,将详细分析经济地理空间分布规律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特征。
然后,将引入经济地理空间变化规律的相关定义和背景知识,探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随时间推移的主要趋势和驱动力。
最后,通过总结经济地理空间分布规律和归纳经济地理空间变化规律,以期为实践和政策提供相关建议和参考。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的研究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经济地理空间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对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的探讨:1. 引言部分将对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的重要性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
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
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
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10级建筑学3班程轶学号 ************一:空间形态演变历程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
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
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
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 年)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 的商埠,1910 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巫家坝机场。
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
3. 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 年~1978 年)1937 年~1949 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
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
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业组团,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 年~1990 年)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 世纪90 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
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 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
09级城市设计概论论文题目
(任选一题)
一、论城市设计如何提升城市品位(必须一个人完成,2500字左右)
二、贵阳小吃街空间分析研究(可2-3人合作完成,3000-5000字)
1.分布与构成情况
2.现状基本特征
2.1.空间形态
2.2.空间容量
2.3.无障碍设计
2.4.界面设计
2.5.交通与停车方案
3.问题分析
4. 相关对策
三、贵阳城市公厕分析研究(可2-3人合作完成,3000-5000字)
1.现状调查
以一街区或区域为例,分析公厕间距,造型特点,色彩特征及其与区域主体色彩关系,与城市空间(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滨水区空间等等)联系,卫生情况,无障碍设计情况,建筑材料使用特点分析,公共厕所设置与城市人流关系,厕所蹲位数,男女使用频率调查——以三个典型时间段为基准,其对城市区域空
间的积极与消极意义,其外部环境特点,建筑节能考虑等等。
2.贵阳城市公共厕所现状分析(优点与问题)
3.贵阳城市公共厕所设计策略探讨(提出相关建议)
成果要求:
1.每份论文打印并装订成册,需做封面。
2.以班级为单位将论文和相关调查图片资料等刻录为光盘
上交。
收作业时间: 第18教学周星期一下午4:00-4:30(逾期一天扣10分)
地点: 建筑学教研室。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高中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高中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高中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高中选修一第一章宇宙探索第一节认识宇宙的历程第二节不同的宇宙观第三节宇宙大爆炸假说第四节恒星的演化第二章认识星空第一节恒星天空第二节星座第三节认识星空第三章天体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星系第二节太阳系第三节太阳概况第四节九大行星第五节月球第四章地球的演化第一节地球的年龄第二节地球的内部结构第三节大地构造假说第四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高中选修二第一节海水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的相互作用第二章海底形态和构造第一节海底形态第二节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第三章海岸和海岸带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平面变化和海岸带第四节我国海岸带的开发第四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第四节海洋动力资源第五节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和海洋旅游业第五章海洋灾害与海洋资源环境问题第一节海洋灾害第二节海洋污染第三节海洋污染的防治与环境保护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我国的海洋第三节我国的海洋权益第四节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高中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高中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城市化第三节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一节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第二节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第三节区域城镇体系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概述第二节城乡规划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第三节城镇整体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第一节人居环境第二节商业布局与居民生活第三节城市交通与居民生活第四节城市文化设施布局与居民生活高中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点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高中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第三节中国环境法规体系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高中选修七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一节地理信息与地理学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构成与功能第二章地图与遥感(RS)第一节地图投影与地图特点第二节遥感工作原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第四节遥感应用第三章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GIS概述第二节GIS基本操作第三节地图数字化第四节GIS查询与分析第五节专题制图与地图输出第六节GIS展望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GPS的产生第二节GPS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第三节GPS接收机第四节GPS的应用第五章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第二节数字地球。
中图分类号 TU-09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3)11-0143-06 收稿日期 2023-02-17摘 要 墟市兴起于唐代末期里坊制向街巷制的转变,其发展影响着城市格局的变化,自形成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商贸场所。
在总结我国墟市发展过程和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对汀江流域长汀上杭段墟市进行实地调研和文献搜集。
梳理自宋代以来汀江墟市的发展过程和分布特征,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分析其空间形态、空间演变、空间尺度和空间要素,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由宏观到微观分析当地墟市的空间形态及其演变。
水东街市历史悠久,区位优越且空间形态典型,该文从空间肌理、建筑形式和演变过程等对其进行重点研究。
通过对长汀上杭墟市空间的研究,梳理墟市与其所在城镇的空间关系,厘清墟市发展对当今城镇格局的影响。
关键词 汀江流域 长汀上杭 类型学 墟市 空间形态 空间演变Abstract The market originated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when the lane system was transformed into the street system, and its development influenced the change of the urban pattern. It has been an important place of commerce and trade since its 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arket, field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collection are carried out in the market of Changting Shanghang section of Tingjiang River basin. By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ingjiang Market since the Song Dynasty, using the method of typology, we analyze its spatial form, spatial evolution, spatial scale and spatial elements, and analyze the spatial form and evolution of the local market from the macro to the micro dimensions of space and time. By studying the space of Changting Shanghang Market, we sort out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rket and the town where it is located, and make clear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on the current urban pattern.Keywords Ting River basin, Changting Shanghang, Typology, Market, Space form, Spatial evolution汀江流域墟市空间形态及其演变研究——以长汀上杭段为例Evolution and Spatial Morphology of Market Cities in Tingjiang River Basin:Taking Changting Shanghang Section as an Example赵 冲 | Zhao Chong谭思程 | Tan Sicheng邵源曦 | Shao Yuanxi墟市最初见于东晋南朝的草市,随着唐代末期里坊制瓦解,出现了在公共道路自由搭建棚舍的“侵街”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