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2单元城乡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第3节区域城镇体系课件鲁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3.01 MB
- 文档页数:48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2单元城乡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第3节区域城镇体系鲁教版选修1.了解区域城镇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2.结合实例,分析某一区域城镇体系的结构。
3.了解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区域城镇体系及其特点1.区域城镇体系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相关的城镇、联系网络以及相应的辐射范围,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2.区域城镇体系的特点(1)整体性:区域城镇体系由点(相关的城镇)、线(联系通道)、面(相应的辐射范围)等多种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城镇的发展产生影响。
(2)层次性:全国性的区域城镇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体系组成,下面还有地区级或地方级体系等,呈现出一定的等级。
(3)动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城镇体系往往受到来自地区内部、外部的复杂影响,导致区域城镇体系的动态变化。
教材整理2区域城镇体系的结构1.城镇等级体系(1)概念: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各种规模城镇的数量及其组合状况。
(2)规律:一般而言,区域城镇体系中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城镇数量较少,处于较低层次的城镇数量较多。
(3)意义:反映该区域城镇发展与区域之间的关系。
2.城镇职能体系(1)概念:指城镇在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承担的任务,主要包括经济职能、政治职能和文化职能等。
(2)形成:由于发展历史、自然资源和区位等条件的差异,不同城镇存在着各自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因而发展方向和职能也不同。
(3)意义:分析区域城镇职能体系,可以明确各个城镇在区域中的分工和地位,充分发挥各城镇的体系,扬长避短,力求避免职能雷同、重复投资、盲目竞争,以获得区域整体的最佳利益。
3.城镇空间体系(1)概念:指一个区域城镇的地理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地域联系。
(2)表现:在完整而成熟的城镇空间体系内,城镇之间分工合理,城镇与交通网之间有机组合,城镇与区域之间联系密切。
(3)意义:充分发挥区域中心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