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形态分布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7.90 MB
- 文档页数:33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
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
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
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城市布局结构的基本形态 2009-1-5 8:02:45【大中小】城市形态是指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基本上可以分成为集中紧凑型和组群型两大类。
城市布局的空间形态又可以划分为单核点状(团块状)、带状、多核组团状、星状和轴向发散状(指状)等几种基本形状。
单核点状空间形状是集中紧凑型城市形态的典型代表。
单核点状城市布局结构的特征是城市建设用地集中紧凑,往往围绕着城市的单一核心(多为城市早期的公共中心)向四周发展,城市路网系统多呈方格网状,或方格网加环路放射状,路网较为完整。
单核点状布局形态的城市各类用地比较集中,便于居民生活设施的集中设置,便于行政管理,市政基础设施管线工程比较经济,城市建设用地经济节约,多适用于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
但是,这类城市规模发展太大时,城市发展的向心力过于强大,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紧张、环境生态质量下降,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
北京市历史上就是一个典型的单核点状的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布局结构逐步演变成分散组团式的结构形态。
为了避免市区进一步向外“摊大饼”式地扩展,不利生态环境,北京规划了140多平方公里的边缘绿带和农田林地。
带状城市布局结构的特征是城市建设用地呈带形伸展式分布,城市中心区基本是双中心或多中心,城市路阏系统沿轴向分布。
市政基础设簏较为分散。
带状形态的城市大多为沿江、沿河或沿公路、铁路发展起来叉受戮地形限制的城市,典型的例子如我国的兰州。
近年来,有些地方在城镇之间,沿公路两侧密密麻麻鲍建了许多房厘,有的甚至将城镇连接起来,严重妨碍了交通,也无法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搞得城不城,乡不乡,|考试大|这绝非带形城市,而是一种失误,今后应当防止。
多核组团状城市布局结构的特征为城市建设用地因自然条件、矿藏资源、交通干线和环境生态绿地的分割呈组团状分散分布,一般为二三个组团,也有更多的。
若各组团之间呈带形伸展连续分布,则形成了带状城市。
多核组团状城市的公共中心比较分散,一般城市的主中心多位于主要组团,城市的副中心位于其他组团,路网系统在城市的各个组团内部自成系统,各个组团之间以城市干道交|考试大|通相连接,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根据实际情况各组团自成系统或共用一个系统。
第一讲 城市的空间结构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概念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城市功能分区(1)中心商务区(CBD):①布局: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
②特点: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2)商业区:①组成及分布: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道旁。
②特点: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3)住宅区:①特点: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
有成片住宅楼及配套服务性设施,呈现高级与低级的分化。
②类型⎩⎪⎨⎪⎧ 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市政统一规划的住宅区(4)工业区: ①布局: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
②特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如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等。
[温馨提示]城市功能区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行政原因。
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1)城市规模⎩⎪⎨⎪⎧ 表达:一般用人口规模表达等级划分: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就越强。
[温馨提示](1)不同城市行政区具有明显的界线,而非行政区的服务范围之间并非有明确的界线。
(2)在非均质地区,同一级别的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城镇服务范围大。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有哪些?2.如何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并对其进行评价?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哪些?4.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有何差异?以考纲为纲|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以真题为范| 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考题精妙][典例] (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