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上册可爱的榆林期末试卷

三年级上册可爱的榆林期末试卷

三年级上册可爱的榆林期末试卷
三年级上册可爱的榆林期末试卷

可爱的榆林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

一、判断。(每题5分,共50分)

1、榆林是我国杂粮的主产区,还是能源矿产的富集地。()

2、榆林现有1个区和11个县。()

3、榆林位于陕西的最北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4、榆林有最大的遗鸥繁殖地。()

5、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红碱淖。()

6、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7、窗花包括转花、角花、小窗花等。()

8、“黄土地上的毕加索”是郭佩珍。()

9、红石峡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胜景”。()

10、阴刻和阳刻是我国传统雕刻的两种基本刻制方法。()

二、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

1、“榆溪圣地”是()的题词。

A、龙得胜

B、林天擎

C、左宗裳

2、()有“天然维生素丸”的美誉。

A、红枣

B、苹果

C、香蕉

3、“中国枣树王”在()地方。

A、佳县

B、清涧县

C、定边县

4、()是定边皮影戏中最为特殊的一种乐器。

A、二胡

B、三弦

C、四弦

5、下列哪处美景在米脂县。()

A、红碱淖

B、白云山

C、李自成行宫

三、简答题。(25分)

说说你对中医的认识,中医和西医有什么不同?中医和你的生活有联系吗?

《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 定边县第二小学杨海莲 第一课淳朴的榆林 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教材的目的所在。《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地道道的榆林人的性格特质,了解古代的和现代的榆林名人,将榆林人优秀特质传承下去。 2.学生能够独立总结榆林人的特质并互相交流名人故事。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地地道道的榆林人的性格特质,了解古代的和现代的榆林名人,将榆林人优秀特质传承下去。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独立总结榆林人的特质并互相交流名人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榆林人,你知道有哪些榆林人自己的节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插图:正在欣赏秧歌表演的榆林人,米脂婆姨扭秧歌。) 二、探索交流 1.榆林人爱过节,且有很多讲究,你们知道哪些?小组交流汇报。正月初一大拜年,初五送穷鬼、迎财神,初六小年,初七“人情”,十二老鼠嫁女,十五元宵节。到了元宵这一天,喜庆活动到了最高潮、闹秧歌、转九曲、观灯、垒火塔塔、放焰火,锣鼓鞭炮、哨呐秧歌,到处是火树银花,欢声笑语,红火热闹。正月十六“燎百病”,家家户户在院里燃火堆,燎衣物,大人小孩跳跃火堆,祈求吉祥。二月二

【压轴卷】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期末试卷(及答案)

【压轴卷】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一辆长途客车从武汉开往潜江,再从潜江开往武汉,不断往返.长途客车行驶2012次后在() A. 武汉 B. 潜江 C. 不能确定 2.一张纸对折后得到一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这张纸的周长是()厘米。 A. 30 B. 40 C. 60 D. 80 3.一袋白糖重500克,6袋白糖重()千克。 A. 3 B. 30 C. 3000 4.小红有5元钱,小明有15元钱,小明的钱数是小红的()倍。 A. 2 B. 4 C. 3 D. 5 5.水果店原来有一车西瓜,第一天卖出260千克,晚上又运来500千克,现在的西瓜和原来相比,()。 A. 多了760千克 B. 少了760千克 C. 少了240千克 D. 多了240千克 6.水果店第一次运来水果1吨,第二次又运来水果2000千克,两次共运来水果()。 A. 2001千克 B. 3吨 C. 12吨 D. 1200千克7.下面算式()的差是320。 A. 200+120 B. 720-400 C. 856-326 8.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有()。 A. 时、分、秒 B. 克、千克、吨 C. 米、厘米、分米 9.一根彩带,第一次用去全长的,第二次用去全长的。两次一共用去的彩带与全长的一半相比,结果怎样?() A. 比一半短 B. 比一半长 C. 正好是全长的一半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10.一位船工在河面上运送游客过河,每小时运送5次.如果船工早上7时在北岸开始运送第一批游客到南岸,中午12时船工在________ 岸吃午饭.(填“南、北”) 11.两个长是6分米,宽是3分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的周长是________分米。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图形的周长是________分米。 12.计算280÷4时,想:把280看作________个十,________个十除以4是________个十,就是________。 13.396比187多________,比504少________。 1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四年级上册可爱的榆林全册教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上册可 爱的榆林教案 第一课多彩榆林 课程目标: 1、寻找能够代表榆林色彩的物品和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2、通过调查、访问、交流和辩论等形式,了解多彩榆林的变化 和发展。 3、拓展讨论榆林还有哪些颜色,举例说明,激发学生热爱榆林、 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调查、访问、交流和辩论等形式,了解多彩榆林的变化和发 展。 教学难点 讨论拓展榆林还有哪些颜色,举例说明,激发学生热爱榆林、建 设家乡的情感。 教具准备 榆林的实景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浏览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家乡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级有关家乡的图

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出示榆林风光务图和物产图) 2、说说观后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今天,就让我来学习第一课《多彩榆林》,一起去了解家乡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地方吧。 4、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学习了解红色榆林的基本内容。 1、学生畅谈对红色榆林的理解。(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简介榆林革命历史。 榆林是革命老区,1923年初,马克思主义的种子传播到榆林;1924年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央党组织,1934年建立了县级苏维埃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2万多榆林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过渡:是啊,我们的家乡榆林如此美,我们能生活在这么一片富饶的土地上,让我们一起具体的认识我们的家乡吧。 三、学习了解黑色榆林的基本内容。 1、学生畅谈对黑色榆林的理解。(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简介榆林丰富的矿产资源。 榆林有54%的地哉域含煤,预测储量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居全世界七大煤田之首,榆林的煤具有低硫,低磷,低灰的特点,并且发热量高,是理想的环保用煤。 榆林还有黑色的金子一一石油,绿色的能源一一天然气,榆林石油储 量有3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 四、阅读教材进步感受文本。

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期末试题(带答案)

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期末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图,可知商店两天一共进了()种文具. A. 8 B. 9 C. 12 2.比大,比小的分数()。 A. 没有 B. 有一个 C. 有无数个 3.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周长就扩大()倍。 A. 2 B. 4 C. 8 4.5的7倍()6的6倍. A. 小于 B. 大于 C. 等于 5.小芳家、小洋家和学校在同一条直线的路上,小芳家离学校980米,小洋家离学校350米,小芳家和小洋家不可能相距()米。 A. 630 B. 280 C. 1330 6.操场跑道一圈是400米,跑了2圈后,还差()米是1千米。 A. 800 B. 600 C. 200 7.王阿姨到超市购买家电,一台电风扇273元,一台微波炉885元,买回这两种家电,主阿姨带( )钱比较合适。 A. 1000元 B. 3000元 C. 1200元 8.要使“3□6×3”的积的中间有0,□里最小填()。 A. 0 B. 1 C. 2 D. 3 9.刘翔跑110米栏需要13()。 A. 分钟 B. 秒 C. 小时 二、填空题 10.三年级有122名学生参加语文、数学考试,每人至少有一门功课取得优秀成绩。其中语文得优秀的有65人,数学得优秀的有87人。语文、数学都得优秀的有________人。11.用分数表示下图的阴影部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2.张大伯用篱笆靠墙围一块长方形花圃,花圃的宽是8米,长是宽的2倍。围这个长方形花圃至少需要篱笆________米。 13.407×5的积的中间有________个0,350×8积的末尾有________个0。 14.8是________的2倍,7的9倍是________。 15.可可家的电表读数如下。(单位:千瓦时) 7月底8月底9月底10月底 415540680735 千瓦时,她家8月份至10月份总的用电量是________千瓦时。 16.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或运算符号. 3分=________秒 10________0=0 2800千克-800千克=________吨 70厘米=________分米 1分40秒=________秒 4千米-2千米=________米 5吨=________千克 0________9=9 2时=________分 17.果园里有梨树592棵,桃树304棵,梨树和桃树大约一共________棵,梨树比桃树大约多________棵。 18.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最简分数。 15分=________时 18时=________日 三、解答题 19.三年级有40人,在喜欢吃的苹果和香蕉中,每人至少选了一种。喜欢吃苹果的有32人,喜欢吃香蕉的有24人,两种水果都喜欢吃的有多少人? (1)在图中填上相应的数据。

三年级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1)

神木县第十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三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材分析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教材的目的所在。《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榆林、认识榆林,发现榆林之美。 2.了解陕北人传统服饰的特点及功能,观察榆林的各种树木,欣赏绥德石刻,收集榆林民间故事和榆林小曲等。 3.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增进学生对榆林的历史、文化、社会、自然、科技、非物质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全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4.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5.促进地方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补充、协调关系,增强地方

课的地方适应性,体现地方课的地方特点。 6.学会观察事物的多种方法,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我继续代的是三年级1、2班学生的《可爱的榆林》,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活泼好动聪明可爱,课堂上表现的也很积极,和他们相处我也很开心。但是探明依赖性强,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差异。每个班都有个别学生存在先天智力障碍,自制力差,我将有针对性对他们多一些关爱和帮助,使全体学生都能在我的帮扶下发现榆林之美,热爱家乡,为孩子们一生了解家乡榆林奠定基础。 四、教学方法 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的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的高效性。 在课堂上注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用普通话说说,让学生呢个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重视学法指导提倡学法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配额月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五、检测和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1.课堂教学中一个关键是充分了解学情,由实际调控教学内容,使全体学生能有效的进行学习。 2.检测内容注重基础,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3.评价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六、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 (1)

五年级下册《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材分析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教材的目的所在。《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美丽的榆林。 2、了解榆林特产马铃薯,谈谈自己对它的认识。 3、对榆林金秋的了解。 4、认识榆林特产糜子,说说它能做成那些美食。

5、了解榆林的美景以及风俗。 6、说说毛主席在美丽榆林的故事。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一班有学生52人,其中女生24人,男生28人。通过几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地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家乡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艺术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地方课程浓厚、持久的兴趣,艺术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地方课程无所谓,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地方课程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艺术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进度 本教材共11课,每课分3课时。 第一课大美的榆林四季-----------------------3课时 第二课马铃薯的新美食主义-------------------3课时 第三课金秋扬扬-----------------------------3课时 第四课糜子做成美味的糕---------------------3课时 第五课钟爱“桃花水”-----------------------3课时 第六课打起横山老腰鼓-----------------------3课时 第七课生活在变,“年”未变------------------3课时 第八课燕燕雀雀,捏面塑---------------------3课时 第九课毛主席在榆林的小故事-----------------3课时 第十课装饰剪纸—窗花-----------------------3课时 第十一课幸福榆林·不一样的校园生活-----------3课时 五、教学内容检测及评价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免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免费) (时间:90分钟)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个女孩的体重是30______ 一支铅笔长约15______,重约31______ 2. □÷5=36……□,余数最大是______,这时被除数是______。 3. 700克+300克=______千克 2千克-100克=______克 4. 小李、小赵、小张三个人最喜欢的科目各不相同。他们最喜欢的科目一科是语文,一科是英语,一科是数学。只知道小李最喜欢的不是英语,小张最喜欢的既不是语文,也不是英语。小赵最喜欢的科目是______。 5. □÷9=2……△,余数最大是______,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______。 6. 填写适当的单位。 7. 把3m长的铁丝平均剪成7段,每段是这根铁丝的______,每段长______m。

8. 图中一共有______个角,其中有______个直角,______个锐角,______个钝角。 9. 至少用______个相同的小正方体能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体。 10. □68÷4,如果商是三位数,那么□最小填______;如果商是两位数,那么□里最大填______。 二、判断题。(共10分) 1. 太阳中心温度是15000000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是1500度。() 2. 一种商品,先涨价20%,再降价20%,现价与原价相等.() 3. 中间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中间也一定有0。() 4. 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向左数,第五位是万位,与“十万”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分别是百万和千万。() 5. 一瓶药100粒,每次吃3粒,每天吃3次,够吃11天() 6. 角的边越短,角就越小。() 7. 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 8. 719÷8的商最接近90。() 9. 无论是闰年还是平年,下半年的天数都是184天.() 10. 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 三、选择题。(共20分) 1. 如右图所示的正方体,如果把它展开,可以是下列图形中的()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一、我会填空。(每空1分,共29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本数学书厚约6()。一辆货车载质量为4( )。 黄河全长约5464( )。一袋面粉重25( )。 明明系上红领巾所需的时间是20( )。 2.5千米+200米=( )米3500克-500克=( )千克 2分+30秒=( )秒6吨=( )千克 2分米-15厘米=( )厘米36毫米+64毫米=( )厘米3.实验小学举行“迎新春”联欢会,从晚上7:10开始,进行了2小时30分钟,到晚上( )结束。 4.爸爸上午8:30上班,11:50下班,爸爸上午工作了( )小时( )分钟。 5.. (1)的数量是的( )倍。

(2)如果的数量是的9倍,有( )个。 (3)如果的数量是的3倍,有( )个。 6.4个17加上3个17的和是( )个17 ,也就是( )。 7.从1里面减去3个18 ,结果是( )。 8.小马虎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261看成了216,算得的差是 584,那么正确的差是( )。 9. 红红家到医院有4500米,到邮局有7000米。学校到邮局有 5500米。 (1)医院与邮局的距离是( )米,医院与学校的距离是( ) 米,合( )千米。 (2)红红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米。 10.一根铁丝刚好围成一个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如果把这根 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米。 11.三(1)班参加短跑比赛的同学的学号是2、3、7、9、10、12、

18,参加跳远比赛的同学的学号是1、3、6、7、9、10、11, 参加短跑比赛或跳远比赛的一共有( )名同学。 12.吴老师的身份证号是422129************ ,吴老师今年( ) 岁,吴老师是一位( )老师。(填“男”或“女”) 二、我会判断。(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6分) 1.因为9>6,所以19>16 。 ( ) 2.52+0,52-0与52×0的计算结果相同。 ( ) 3.长与宽相等的长方形就是正方形。 ( ) 4.三(1)班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5,三(2)班男生也占全班人数的35 ,这说明三(1)班男生人数与三(2)班男生人数同样多。 ( ) 5.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一定是四位数。 ( ) 6.3千克的铁比3000克的棉花重。 ( ) 三、我会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0分) 1.725×8积的末尾有( )个0。 A .1 B .2 C .3 D .0 2.下面的图形都是用3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其中周长最大的 是( )。

三下可爱的榆林教案

《可爱的榆林》教案 年级:三年级(下) 备课教师:张如梅 2015.3

第一课发现榆林之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自然之美 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和榆林境内的黄河水系,构成了榆林的骨骼和血脉,也早就了榆林的自然之美。 师:看书中图片,认识这些自然美景,并说说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阅读知识链接《黄土高原》看看文中的黄土高原和我们亲眼见到的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 二、人文之美 榆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黄土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在这里交织相融。陕北民歌、信天游、秧歌、

说书、道情、剪纸、石雕、木雕、泥塑、织毯等民间艺术在这里传承发展。 师:看书中图片认识掩埋不了的风景——统万城遗址;绥德的摩崖石刻;榆林四合院;米脂姜氏庄园。 生:自由观看。 师:带着问题看书,欣赏人文景观和欣赏自然景观,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都市之美 榆林的市区、县城,街道两边郁郁葱葱的大树,为人门当去夏日的烈阳,公路绿化带、广场绿地、花坛中的小花小草让人赏心悦目。这被花草树木覆盖的黄土地,就像穿上了一件彩衣,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整个榆林也变的美丽而充满生机。 二、从榆林看世界

【常考题】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期末试卷带答案

【常考题】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期末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有101个同学带着矿泉水和水果去春游,每人至少带矿泉水或水果中的一种。带矿泉水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1人。既带矿泉水又带水果的有()人。 A. 48 B. 95 C. 7 2.比大,比小的分数()。 A. 没有 B. 有一个 C. 有无数个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8米,宽4米,一面靠墙用篱笆围起来,篱笆至少要()米.A. 24 B. 12 C. 20 D. 16 4.的计算中,3×5=15,15表示15个()。 A. 一 B. 十 C. 百 5.不能作为验算619+144=763的算式是()。 A. 619-144 B. 763-144 C. 763-619 6.把2吨萝卜分4次运往菜市场,平均每次运()。 A. 50千克 B. 5吨 C. 500千克 7.50元可以买下面( )两种物品。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①和③ 8.100米赛跑,小华用了20秒,小敏用了19秒,小军用了17秒。三个人中,()的速度最慢。 A. 小华 B. 小敏 C. 小军 9.一桶油重9千克,下面()的质量是油质量的3倍。 A. 一袋大米重36千克 B. 一袋面粉重45千克 C. 一桶水重27千克 二、填空题 10.三(1)班参加短跑比赛的同学的学号是2、3、7、9、10、12、18,参加跳远比赛的同学的学号是1、3、6、7、9、10、11,参加短跑比赛或跳远比赛的一共有________名同学. 11.计算1-时,可以把1看做 ________,然后再减。 12.用一根32厘米长的铁丝恰好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________厘米。13.北城小区有25栋住宅楼,小区为每家住户编了门牌号.如“032401”表示3号楼2单元

可爱的榆林教学案

绥德第一小学可爱的榆林教学案 年级四班级 3 课题1、多彩榆林主备教师上课教师备课时间8月24日学 习目标1、了解榆林所处位置; 2、欣赏多彩榆林,感悟红色阵地; 重 点 难 点 红色榆林,文化韵味浓郁,让学生感悟红色革命阵地,深刻的了解榆林红色文化。课 前准备搜集榆林地图; 询问同学或长辈,有关榆林的红色故事。 学 法 指 导 观看图片,了解榆林。 导学过程 一、展示榆林地图 1、请同学在地图上找出榆林所在地; 2、想想榆林都包括哪些县; 3、你对榆林了解有多少。 二、革命圣地-——红色榆林 1、请同学们仔细看插图,说说红色榆林的红色标志是什么?(大红枣、红腰鼓) 2、老师讲述红色故事,学生注意倾听红色阵地,并说出榆林的红色阵地有哪些?(小河革命旧址、袁家沟、杨家沟、神权堡) 三、能源新都——黑色榆林 1、了解世界七大煤田(榆林神府煤田、俄罗斯的盾巴斯煤田和库兹巴斯煤田、德国的鲁尔煤田、美国的波德河煤田和阿拉契亚煤田、波兰的西里西亚煤田。) 2、请同学们观看插图,看看煤田是什么样子,你见过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3、你知道榆林地区的能源有多少?(神府煤田、延长石油集团公司榆林炼油厂、西气东输路线--天然气、锦界国华电厂。) 四、生态新都——绿色榆林 1、榆林绿色生态你了解有多少; 2、你看到榆林的生态怎么样,大胆的说一说。 3、小组之间讨论:你能为生态榆林做多少? 五、小结

课 堂 延 伸 你能说说榆林还有哪些其他颜色呢? 板书设计多彩榆林红色榆林黑色榆林绿色榆林 教后反思

大保当小学可爱的榆林教学案 年级四班级 3 课题2、美丽的秧歌场图主备教师上课教师备课时间8月29日 学习目标1、简单的了解秧歌的悠久历史; 2、初步了解什么是秧歌场图; 3、观看插图,欣赏榆林秧歌的欣悦与激情; 4、秧歌场图与“方胜”“盘长”的简单概念。 重 点 难 点 方胜、盘长与秧歌场图的精彩瞬间。 课 前 准 备 搜集身边你说知道的秧歌场图。 学 法 指 导 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观察身边具有特色的民间风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导学过程 一、视频观看激烈、热闹的秧歌。 二、学习秧歌场图的概念。 秧歌场图:在伞头的带领下,秧歌队伍利用扭、摆、走、跳、转的形式走出各种图案,这种图案就叫秧歌场图。 三、什么是秧歌伞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秧歌队伍中的人员,发现那一个人是伞头?小组交流讨论,伞头的作用是什么? 四、秧歌中的吉祥 1、学生观察课本21页的插图,你发现了什么?(方胜、盘长、十二莲灯、双葫芦等图案都是象征着吉祥。) 2、学生阅读资料链接,了解方胜与盘长。 3、秧歌场图中的角子。

四年级可爱的榆林考试试卷

神木县第十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四年级可爱的榆林考试试卷 一、填空。(20分) 1、榆林境内最大的河流是__________。 2、统万城在今天榆林的_______县。 3、___________是陕西省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 4、2007年,榆林______ 县举办了“首届国际荞麦节”。 5、南塔、北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黄土高原上沿着山坡开辟的,样子像楼梯的田地叫_______。 7、米脂古城街道上最具特色的是_________。 8、榆林的大型商场有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30分) 1、“一池清水,两条绿带”描写的是哪个河流的特色()。 A 榆溪河B尼罗河C长江D黄河 2、被称为“塞上小江南”的是() A延安B 西安C榆林D铜川 3、下列哪些不是榆林当地特色美食?() A洋芋擦擦B碗砣C羊杂碎D油泼面 4、下列哪项不适合做炕围子材质?() A布织炕围子B陶瓷炕围子C铁制炕围子D纸贴炕围子 5、下列哪种植物被称为“长寿植物”() A 土豆B荞麦C地瓜D豆角 6、泥塑发源于()

A陕西省榆林市佳县B陕西省渭南富平县C陕西宝鸡市凤翔县D陕西省咸阳礼泉县7、下列不属于榆林古城六楼骑街的是() A文昌阁B万佛楼C星明楼D牌楼 8、下列不属于手工织毯工具的是() A机梁B铁梳子C 铁钳子D织毯刀 9、下列旅游景点不属于榆林的是() A李自成行宫B凤凰古城C统万城D扶苏墓 10、下列那条河流被称为“塞上玉带”() A窟野河B无定河C榆溪河D秃尾河 三、多选题。(20分) 1、榆林的革命志士有() A李子洲B白明善C 张秀山D谢子长 2、府谷古城三绝是() A城墙B窑洞C孔庙D书院 3、世界三大梯田是指() A菲律宾巴纳韦梯田B云南哀牢山红河哈尼梯田 C 陕北黄图高原梯田D瑞士拉沃梯田 4、下列属于榆林的河流有() A榆溪河B 秃尾河C无定河D窟野河 5、下列属于榆林当地的泥塑有() A子洲泥塑B凤翔泥塑C定边张氏泥塑D万画泥塑 四、判断题。(10分)对的打对号,错的打错号。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祝同学们期末考出好成绩!欢迎同学们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时限:6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温馨提示:小朋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一定积累了很多知识,现在请认真、仔细地完成这张试卷吧。加油! 一、我会填空。(每空1分,共29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本数学书厚约6( )。一辆货车载质量为 4( )。 黄河全长约5464( )。一袋面粉重25( )。 明明系上红领巾所需的时间是20( )。 2.5千米+200米=( )米3500克-500克=( ) 千克 2分+30秒=( )秒6吨=( )千克 2分米-15厘米=( )厘米36毫米+64毫米=( ) 厘米 3.实验小学举行“迎新春”联欢会,从晚上7:10开始,进行 了2小时30分钟,到晚上( )结束。 4.爸爸上午8:30上班,11:50下班,爸爸上午工作了( )

小时( )分钟。 5.. (1)的数量是的( )倍。 (2)如果的数量是的9倍,有( )个。 (3)如果的数量是的3倍,有( )个。 6.4个1 7 加上3个 1 7 的和是( )个 1 7 ,也就是( )。 7.从1里面减去3个1 8 ,结果是( )。 8.小马虎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261看成了216,算得的差是584,那么正确的差是( )。 9.

红红家到医院有4500米,到邮局有7000米。学校到邮局有5500米。 (1)医院与邮局的距离是( )米,医院与学校的距离是 ( )米,合( )千米。 (2)红红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米。 10.一根铁丝刚好围成一个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如果把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米。11.三(1)班参加短跑比赛的同学的学号是2、3、7、9、10、 12、18,参加跳远比赛的同学的学号是1、3、6、7、9、10、 11,参加短跑比赛或跳远比赛的一共有( )名同学。12.吴老师的身份证号是422129************,吴老师今年( )岁,吴老师是一位( )老师。(填“男”或“女”)二、我会判断。(对的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6 分) 1.因为9>6,所以1 9 > 1 6 。( ) 2.52+0,52-0与52×0的计算结果相同。( ) 3.长与宽相等的长方形就是正方形。( ) 4.三(1)班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 5 ,三(2)班男生也占全班人数的 3 5 , 这说明三(1)班男生人数与三(2)班男生人数同样多。 ( )

可爱的榆林教案

第一课发现榆林之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自然之美 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和榆林境内的黄河水系,构成了榆林的骨骼和血脉,也早就了榆林的自然之美。 师:看书中图片,认识这些自然美景,并说说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阅读知识链接《黄土高原》看看文中的黄土高原和我们亲眼见到的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 二、人文之美

榆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黄土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在这里交织相融。陕北民歌、信天游、秧歌、说书、道情、剪纸、石雕、木雕、泥塑、织毯等民间艺术在这里传承发展。 师:看书中图片认识掩埋不了的风景——统万城遗址;绥德的摩崖石刻;榆林四合院;米脂姜氏庄园。 生:自由观看。 师:带着问题看书,欣赏人文景观和欣赏自然景观,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都市之美 榆林的市区、县城,街道两边郁郁葱葱的大树,为人门当去夏日的烈阳,公路绿化带、广场绿地、花坛中的小花小草让人赏心悦目。这被花草树木覆盖的黄土地,就像穿上了一件彩衣,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整个榆林也变的美丽而充满生机。 二、从榆林看世界 师:榆林的美景数不胜数,世界上的美景那就更多了,只要我们用心去欣赏,就会发现美无处不在。接下来,我们一起环游世界,欣赏各地的美景。 三、我会这样做

五年级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下教学计划

五年级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 张虎诚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材分析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教材的目的所在。《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不开歌声的榆林,信天游、神木酒曲、清涧道情等,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表达思想情怀的主要方式。 2、了解榆林的民歌——《赶牲灵》,感受民歌的意境美。 3、了解何为陕北说书,能欣赏陕北说书,并能说说它们在表演

形式、人数、乐器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4、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边跑驴”。 5、了解陕北的庙会文化活动。 6、了解陕北的名人名事以及各种民俗活动。 7、了解榆林的标志性建筑以及榆林的制盐历史。 三、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4、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5、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6、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7、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别意识。 8、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后附:教学进度

三年级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

三年级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材分析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教材的目的所在。《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榆林、认识榆林,说说榆林人的性格特征。 2、了解榆林的四合院,在寻求古建筑保护与百姓生活的平衡点,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 3、了解榆林因地制宜的窑洞,能谈谈自己对窑洞的认识。

4、认识“大漠明珠”红碱淖,使学生明白要保护自然资源。 5、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 6、通过认识榆林土豆,学习他们的土豆精神。 7、了解陕北的名人名事以及各种民俗活动。 三、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4、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5、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6、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7、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别意识。 8、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教学进度 本教材共10课,每课分两课时。 第一课我家在榆林-----------------------2课时 第二课筑巢红碱淖的遗鸥 ----------------2课时 第三课千姿百态的窗棂图案 -------------2课时 第四课黄土高原上的彩花花 --------------2课时 第五课古老的摩崖石刻 --------------2课时 第六课枣香人家的红枣情-----------------2课时 第七课榆林人的唢呐音乐 ---------------2课时

【常考题】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期末试卷含答案(1)

【常考题】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期末试卷含答案(1) 一、选择题 1.小强和小刚经常向王爷爷借书来读.已知王爷爷有100本书,其中小强读过的书有60本,小刚读过的书有50本,两人都读过的书有20本,那么() A. 两人都没读过的书有20本. B. 小强读过但小刚没读过的书有30本. C. 小刚读过但小强没读过的书有40本. D. 只有一人读过的书有70本. 2.关于下图中甲、乙两部分的周长,描述正确的是()。 A. 甲部分的周长长一些 B. 乙部分的周长长一些 C. 甲、乙两部分的周长相等3.小芳家、小洋家和学校在同一条直线的路上,小芳家离学校980米,小洋家离学校350米,小芳家和小洋家不可能相距()米。 A. 630 B. 280 C. 1330 4.4吨()4千米. A. 大于 B. 等于 C. 不能比较 5.下面的结果刚好是250的是() A. 1500-500 B. 2500-2250 C. 150+150 6.100米赛跑,小明用了16秒,小刚用了15秒,他们俩谁快?() A. 小明 B. 小刚 C. 一样快 7.□96是一个三位数,□96×2的积是一个三位数,□里数字是() A. 4 B. 5 C. 6 8.小云和小丽喝同一种饮料,小云喝了,小丽喝了,()的饮料剩的多。 A. 小云 B. 小丽 C. 无法比较 9.黑棋有9粒,白棋有67粒,要使白棋数量是黑棋的8倍,白棋需()粒。 A. 减少4粒 B. 减少5粒 C. 增加5粒 二、填空题 10.一位船工在河面上运送游客过河,每小时运送5次.如果船工早上7时在北岸开始运送第一批游客到南岸,中午12时船工在________ 岸吃午饭.(填“南、北”) 11.填表。 (1) 正方形边长(厘米)97 周长(厘米)7248

三年级下册可爱的榆林教案 (1)

三(1)班地校课程教案 刘国清 《可爱的榆林》作为一门综合性地方课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确立课程目标。3—4年级,学会观察事物的多种方法,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榆林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习俗,增强学生热爱榆林,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教学要求及建议: 1、《可爱的榆林》课程由各年级品德教师担任。 2、该课程的学习方式主要以探究实践的方式进行,探究与实践活动以谈、论、讲、做为主。 3、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有意义的、生动活泼的行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尝试探究等,拓展课程的范围。 第一课发现榆林之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自然之美 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和榆林境内的黄河水系,构成了榆林的骨骼和血脉,也早就了榆林的自然之美。师:看书中图片,认识这些自然美景,并说说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生:学生自由

发表意见。师:阅读知识链接《黄土高原》看看文中的黄土高原和我们亲眼见到的一样吗?生:畅所欲言。 二、人文之美 榆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黄土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在这里交织相融。陕北民歌、信天游、秧歌、说书、道情、剪纸、石雕、木雕、泥塑、织毯等民间艺术在这里传承发展。师:看书中图片认识掩埋不了的风景——统万城遗址;绥德的摩崖石刻;榆林四合院;米脂姜氏庄园。生:自由观看。师:带着问题看书,欣赏人文景观和欣赏自然景观,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我们的家乡——榆林的美景。其中包括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都市之美,并可以从榆林看到世界之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发现榆林的美景。 教学难点:学生不能亲眼看到和身临其境的体会榆林各地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都市之美 榆林的市区、县城,街道两边郁郁葱葱的大树,为人门当去夏日的烈阳,公路绿化带、广场绿地、花坛中的小花小草让人赏心悦目。这被花草树木覆盖的黄土地,就像穿上了一件彩衣,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整个榆林也变的美丽而充满生机。 二、从榆林看世界 师:榆林的美景数不胜数,世界上的美景那就更多了,只要我们用心去欣赏,就会发现美无处不在。接下来,我们一起环游世界,欣赏各地的美景。

可爱的榆林地方校本教材

第一课时我家在 备课人:宗鑫 一.课程目标: 1、学习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2、通过调查、访问、参观和辩论等,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积极的为家乡现积出力。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认识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美中不足,坚信家乡的未来更美好,树立初步的教学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汇报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2.如何辨证地看待家乡的发展变化如何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 三. 教具准备 的形象图片、中国地图、地图、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浏览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图片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多媒体出示各处的风光图) 2、说说这些图片都是哪里?这里曾经给你留下那些深刻的印象? 3、今天,就让我来学习第一课《我家在》,一起去了解家乡的地理地貌及家乡引以自豪的地方吧。 4、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学习了解家乡的基本概况。 1、学生畅谈对家乡的了解。(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简介概况。(从地理位置、经济、交通、名胜古迹几方面进行总结。) 三、阅读教材进步感受文本。 1、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知识。 2、谈学习收获。 3、知道了家乡的地理概况,能说说和那些省相邻吗?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四、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回去在家里将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和父母交流。 3、搜集自己的信息,并找找自己所在的县区有

第二课时我家在 备课人:宗鑫 一、谈话复习引入新课。 1、请小导游简介地貌。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的一区十一县。 1、引语:全市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6万,辖1区11县222个乡镇。那你们知道的一区十一县都有哪些呢? 2、在地图上动手找找。 3、交流资料。说说自己家在哪个区县吗?在课本第3页用小旗子标画出来。 4、拓展学习:你知道你家的地址吗?在什么时候我们需要用到自己的家庭住址? 三、我为家乡自豪谈谈家乡有名的历史古迹。 1、引语:市人杰地灵,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居多,属旅游宝地。能说说都有哪些历史古迹吗? 2、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3、多媒体出示图片:无定河湿地、道教圣地白云山、大漠明珠红碱淖、吴堡古城、自成行宫、统万城遗址、星明楼、镇北台、白玉山风光、鱼河峁、寺雄姿、家沟革命纪念馆。 4、说说家乡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美景令你自豪? 学生边述说,边记录完成第9页图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