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9
论合同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内容概述:缔约过失责任的出现为解决缔约阶段因一方过错致另一方信赖利益亦或固有利益损害的救济问题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但我国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研究一直处于茫然、困惑与徘徊之中。
司法实践中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与适用上的混乱。
虽然1999年3月15日颁布的统一合同法,正式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但这些规定不尽善尽美,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学多争议,对该制度的理解存在诸多不同,以致产生不少歧义.本文在理论上从多方面阐述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及赔偿范围,并对我国的相关立法进行评价、提出完善意见。
关键词:缔约过失责任构成要件赔偿范围完善缔约过失责任的建议一.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合同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义务,致使另一方的利益受损,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根本区别在于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缔约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合同成立以后。
只有在合同尚未成立或合同虽已成立但因不符合法定生效要件而被确认为无效或被撤消时,缔约人才可能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简言之,缔约过失责任所违背的义务是一种“先合同义务”,而非合同义务。
缔约过失制度早在罗马法中就有所萌芽。
“罗马法上在契约以不能之给付为标的而无效时,买受人若善意无过失,为保护交易安全,于特殊情形下,承认买主得基于买主诉权,以诚意诉讼,向买主请求赔偿因契约无效所受之损害。
由此可以推知,信赖利益的赔偿观念在罗马法已存在,只不过情形不多,适用范围也较小罢了。
缔约过失责任理论是德国法学家耶林(Rudolf von Jhering)首先提出的。
1861年,在其主编的《耶林学说年报》上发表的《缔约过失、契约无效与未臻完全时的损害赔偿》一文,将德国普通法源之罗马法扩张解释,他指出“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契约交易外的消极义务范畴,进入契约上的积极义务范畴。
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时善尽必要的注意。
法律所保护的并非仅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契约关系,正在发生的契约关系亦包括在内,否则,契约交易将暴露于外不受保护,契约一方当事人不免成为他方疏忽或不注意的牺牲品。
缔约过失责任法条有什么规定一、缔约过失责任法条有什么规定我国《民法典》第五百条【缔约过失责任】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二、缔约过失责任构成要件1、发生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合同尚未生效,或者虽已生效但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与违约责任的区别)。
2、当事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所要求的义务。
3、受害方的依赖利益遭受损失。
依赖利益损失,指一方实施某种行为后,另一方对此产生依赖,并为此发生了费用,但前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导致合同未成立或无效,该费用未得到补偿而受到的损失。
合同中有缔约过失的一方一般需要赔偿合同相对方信赖利益的损失。
信赖利益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而直接损失主要包括:1.缔约费用,如为了订约而赴实地考察所支付的合理费用;2.准备履约和实际履约所支付的费用,如运送标的物至购买方所支付的合理费用;3.因缔约过失导致合同无效、被变更或被撤销所造成的实际损失;4.因身体受到伤害所支付的医疗费等合同费用;5.因支出缔约费用或准备履约和实际履行支出费用所失去的利息等。
对于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批准或者登记才能生效的合同,负有办理批准或者登记手续义务的当事人在合同成立后怠于办理批准或者登记手续的,将导致合同不能生效,这属于“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缔约过失行为。
办理批准或登记手续的义务主体,依照法律规定确定,无法律规定的,由当事人约定。
法律对办理合同批准或登记手续的义务承担有明确规定的,原则上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人来承担此项义务,而不能通过约定来变更办理手续的义务人。
如果约定的义务人与法律规定的义务人不一致,以法律规定为准。
在进行缔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约定,双方必须坦诚相待,不可以对其有所隐瞒。
然后就是在出现违约的情况时,违约的一方是需要向另一方支付这个违约金的,所以这点需要注意。
民法典五百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其中的第五百条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这一规定对于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交易的公平、安全和有序具有重要意义。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义务,而导致另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失,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这一责任的产生并非基于合同的有效成立,而是基于合同订立过程中的不当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场景较为广泛。
比如,甲和乙就某项合作进行洽谈,甲为了此次合作专门投入了人力、物力进行前期的市场调研和准备工作。
然而,在即将达成合作意向时,乙突然毫无理由地终止了洽谈,且没有合理的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乙的行为就可能构成缔约过失,应当对甲因此遭受的损失进行赔偿。
再比如,丙在与丁协商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故意隐瞒了与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导致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最终未能签订合同。
此时,丙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赔偿丁的损失。
民法典第五百条明确规定了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情形,包括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首先,“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这种情形,强调的是一方当事人根本没有订立合同的真实意愿,只是以订立合同为幌子,故意与对方进行反复的磋商,浪费对方的时间、精力和资源。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破坏了正常的交易秩序。
其次,“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这一情形较为常见。
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双方都有义务如实告知对方与合同相关的重要信息,如标的物的质量、性能、权属状况等。
如果一方故意隐瞒或者提供虚假信息,就可能导致对方在错误的基础上做出决策,从而遭受损失。
最后,“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这一兜底条款,为司法实践中处理各种复杂的缔约过失情形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得法律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和交易情况。
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规制摘要:合同法颁布后,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但是,尚有许多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
本文从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确立、概念、法律特征、构成要件、法律责任、适用范围及赔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缔约;过失责任;法律规制自罗马法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风行全球的实证契约法理论认为,合同责任(指违约责任)仅存在于合同有效成立后的阶段,认为无有效成立的合同,也就无合同责任可言。
此理论把合同关系中的缔约前阶段和缔约后阶段彻底分裂开来,将合同责任仅仅限定在”有效成立的合同”这一形式载体上,使其成为非动态性的完全封闭的体系。
这就形成一个无论契约法,还是侵权法都无法染指的法律“飞地”——合同有效成立前阶段合同双方基于信赖所形成的缔约上的关系,成为法律调整的“真空地带”。
在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关系上,法学理论的发展往往具有滞后性,而法律实践是最具有能动性的革命因素。
富于活力的法律实践总是要冲破传统契约法理论教条主义的藩篱,不断寻求理论创新。
法律实践的迫切需要呼唤一个崭新的理论——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诞生。
本文从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确立、概念、法律特征、构成要件、法律责任、适用范围及赔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缔约过失责任在我国的确立(一)我国合同法颁布前阶段有关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民法通则、原经济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中。
如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
但是,上述对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不完善,它仅仅适用于合同成立后无效或撤销的情况,而不包括缔约磋商阶段,且有关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存在重复现象,同时也过于分散。
故我国在这一阶段有关缔约过失的规定,只能是一个不完善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二)我国合同法颁布以后阶段我国合同法在第42条、第43条和58条的规定中,对缔约过失责任进行了较全面的确认。
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缔约过失责任是在合同中⼀⽅发⽣了违约之后给另⼀⽅带来损失要承担的责任,在法律上也对缔约过失责任做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有很多⼈也开始会对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的内容不是特别清楚。
店铺⼩编给你提供⼀些意见。
⼀、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合同的缔约过失。
所谓的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过程中,⼀⽅当事⼈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原则所应负有的义务,⽽使另⼀⽅当事⼈信赖的利益遭受损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
缔约过失责任指因当事⼈在订⽴合同过程中,因违背诚实信⽤原则⽽给对⽅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
根据⾃愿原则,当事⼈可以⾃由决定是否订合同,与谁订合同,订什么样的合同。
为订⽴合同与他⼈进⾏协商,协商不成的,⼀般不承担责任。
但是,当事⼈进⾏合同的谈判,应当遵循诚实信⽤原则。
有下列情况之⼀,给对⽅当事⼈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五百条规定:“当事⼈在订⽴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给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假借订⽴合同,恶意进⾏磋商;
(⼆)故意隐瞒与订⽴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原则的⾏为。
”
具体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规定内容是怎么样,如果你⾃⼰不是特别清楚的话,最好是能够在⼀开始处理缔约过失责任时要结合实际规定来看。
对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规定需要进⼀步了解,在店铺上⾯有许多专业的律师可以给你提供帮助。
缔约过失责任理论依据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并非只有合同生效后的违约行为才会导致责任的产生。
当一方在缔约过程中违反了诚实信用等原则,给对方造成损失时,即使合同尚未成立或生效,也可能需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这一责任制度的存在,对于维护合同交易的公平与公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依据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从诚实信用原则的角度来看,这是缔约过失责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中的“帝王条款”,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秉持诚实、守信,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在缔约过程中,双方虽然尚未形成正式的合同关系,但已经开始了为订立合同而进行的接触、磋商等活动。
在此阶段,双方同样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如果一方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提供虚假信息或者恶意磋商,导致对方产生信赖利益的损失,那么就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信赖利益保护也是缔约过失责任的重要理论依据。
所谓信赖利益,是指当事人基于对对方的合理信赖而产生的利益。
在缔约过程中,一方可能会因为相信合同能够成立并生效,而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投入资金、时间、精力等。
如果最终合同未能成立或生效,且是由于对方的过错导致的,那么为了保护当事人的这种合理信赖,使其不会因为信赖落空而遭受损失,就需要通过缔约过失责任来予以补偿。
例如,甲公司与乙公司就一项合作项目进行洽谈,乙公司为了准备合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市场调研和方案设计。
但在最后关头,甲公司突然无故终止谈判,导致乙公司的投入无法收回。
在这种情况下,乙公司就有权要求甲公司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赔偿其信赖利益的损失。
此外,公平正义原则也是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支撑。
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如果一方因为过错而使对方遭受损失,却无需承担任何责任,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缔约过失责任的设立,就是为了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分配风险和损失,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
比如,一方在缔约过程中故意误导对方,使其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从而遭受了经济损失。
论合同责任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摘要:本文围绕合同责任,详细分析了合同责任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在法律中的规定细则以及作者本人的见解。
关键词:合同责任缔约过失制度合同责任包括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
《合同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改变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信用原则的行为”。
缔约过失责任首次在合同法上得到了体现,说明了中国的合同法已与世界的先进立法相接轨,是中国立法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同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规范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立法实践的新起点。
缔约过失责任,亦称缔约上的过失,是指在合同成立之前的缔约过程中,因缔约人一方致合同不成立或无效造成对方损失的过失,因该过失承担的责任,称缔约过失责任。
所以,缔约过失责任成立的条件是,第一,是当事人违反先合同义务,指要约生效后,合同成立之前,缔约双方当事人在磋商时发生的说明,告知,注意等义务;缔约当事人实施了与诚实信用原则相违背的行为。
例如,自己设有合同的标的物却以自己拥有该标的物为由与对方当事人订立合同;自己无力提供服务,却自称自己有能力提供服务而与对方当事人订立合同等等。
第二,当事人在实施违背诚实信用的行为时,在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者过失,如本条款说的“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故意隐瞒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就是故意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本条款说的“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就包括当事人的过失行为,例如:当事人本来拥有某标的物,但却不知道自己的亲属已经将该标的物处理了,反而用该标的与对方当事人订立合同的行为,就是一过失行为。
因为该当事人在签订合同前应当知道该标的物是否依存在,他不知道应当承担过失责任。
第三,对方当事人因合同没有成立,合同无效或者合同被撤销受到了损失,如果当事人实施了过错行为,但对方当事人没有受到任何损失,缔约过错责任也不成立,因为如果没有损失,就无法律责任而言。
缔约过失责任赔偿问题与构成论文(共6篇)第1篇:论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引言一般来说,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缔约过失责任要素,其主观条件为违背债务人主观意图或疏忽的先合同义务;违反先合同义务的客观要素,就是缔约过失行为。
在此基础上,当事人的过错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
如果当事人没有过错,他们原则上就不会对过失负责。
一、缔约一方当事人有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作为责任的一种形式,先合同的存在是基础。
依照诚实守信衍生的,合作,关怀,保护,忠诚和谨慎的义务具有约束作用。
双方前期合同义务不是通过任何关系逐渐成为一个过程有特殊关系,随着双方之间的联系和有效合同之间的信用关系逐渐增加,先合同义务事实上是能够认可和保护双方之间信用的。
与当事人签订的先合同义务由接触产生,逐渐从弱变强。
在正常情况下,接触之初,双方的信誉较低,从而彼此间的期望和义务都不强。
如果一方对另一方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这是一种与常规不吻合的现象。
换句话说,他没有有效地保护自己,若有苦果只能自己吞下。
如果双方有更多的接触,双方之间有信用关系,一方当事人根据信用关系来作出一定的报酬。
如果违约发生了损失,自己承担损失,损失应该是由缔约方承担违约责任,双方的信用是签订先合同义务的法律。
因为丧失信用,背离了义务,所以,违反这项义务为缔约过失责任提供了先决条件。
通常情况下,在合同生效之前存在先前合同义务,在这段时间内,当事人违背先合同义务,即缔约过失责任。
自提出开始以来,双方之间只有普通人的关系,没有缔约信用,所以没有违背信用。
合同成立后,双方之间的信用关系生效,合同信用关系,合同义务和约束和调整责任之间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关系。
因此,在合同成立之后,合同生效之前,对违约责任的适用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邀请也可能具有法律效力。
因此,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应该在掌握现有义务的过程中考虑到例外情况。
一般来说,如果在有效期内,能够作出有效的承诺,受邀约人可以使合同有效。
论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完善作者浙江圣文律师事务所王建根律师【摘要】自1861年伟大的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缔约过失理论,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产生巨大影响。
当今世界,缔约过失责任和适用范围已远远超过耶林提出缔约过失理论时的界定。
其适用范围应包括合同成立前,合同无效,合同被撤销,合同有效等。
我国合同法颁布以前没有明确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通过合同法的立法,借鉴了这一理论,规定了四种缔约过失责任情形,但不足之处是明显的。
主要存在缔约过失责任尚没有以民法规则确立完整的制度,同时目前的法律规定含义不清,赔偿范围和举证责任不明等等。
因此,建立完备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完善我国的民法规则体系,有利于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适用。
文章对如何完善我国的缔约过失责任作了尝试性的思考。
【关键词】缔约过失责任法定类型体系构建。
一,缔约过失责任在各国立法中的发展。
缔约过失责任在民法中发展较晚。
有人认为罗马法就出现了缔约过程中应当互相尽到注意的义务。
但是,这并非是完整的缔约过失理论。
直到1861年,德国法学家耶林(rudolf v.j hering)提出了缔约过失理论。
耶林在其主编的《耶林学说年报》第4卷上发表了《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与未臻完全时之损害赔偿》。
耶林指出:“法律所保护的,并非仅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契约关系,正在发生的契约关系也包括在内。
”其理论提出了当事人在合同订立阶段就应互相主意和照顾。
导致合同无效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对无过错的另一方因为信赖合同的效力所造成的损害负赔偿责任。
在《德国民法典》的起草过程中,起草人并没有完全接受缔约过失理论,但是,在法典许多条文中,作出了对受害人信赖利益保护的规定。
比如错误的撤销、无权代理、自始客观不能情况下,应当保护相对受害人的信赖利益损失。
作为缔约过失责任的发源地,在今天的德国合同有效场合的缔约过失成为了通说见解。
法国引进和发展了耶林的学说。
希腊和意大利民法典均明确采纳了缔约过失理论。
在英美法中,虽没有缔约过失的概念,但是,英美法历来注重保护信赖利益,所谓信赖利益,是指合同当事人因信赖对方的允诺而支付的代价和费用。
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是什么?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是什么?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有的义务,而使另一方当事人信赖的利益遭受损失,而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条【缔约过失责任】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1、缔约一方当事人有违反法定附随义务或先合同义务的行为。
在缔约阶段,当事人为缔结契约而接触协商之际,已由原来的普通关系进入到一种特殊的关系(即信赖关系),双方均应依诚实信用原则互负一定的义务,一般称之为附随义务,即互相协助、互相照顾、互相告知、互相诚实等义务。
若当事人违背了其所负有的附随义务,并破坏了缔约关系,就构成了缔约过失,才有可能承担责任。
2、该违反法定附随义务或先合同义务的行为给对方造成了信赖利益的损失。
如果没有损失,就不会存在赔偿问题,而所谓信赖利益损失,指相对人因信赖合同会有效成立却由于合同最终不成立或无效而受到的利益损失,这种信赖利益必须是基于合理的信赖而产生的利益,即在缔约阶段因为一方的行为已使另一方足以相信合同能成立或生效。
若从客观的事实中不能对合同的成立或生效产生信赖,即使已经支付了大量费用,这是因为缔约人自身判断失误造成的,不能视为信赖利益的损失。
3、违反法定附随义务或先合同义务一方缔约人在主观上必须存在过错。
这里的过错既包括故意也包括过失。
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只要在缔约阶段违反了附随义务,并对合同最终不能成立或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负有过错,就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并且,责任的大小与过错的形式没有任何关系,这是因为缔约过失责任以造成他人信赖利益损失为承担责任的条件,其落脚点在于行为的最终结果,而非行为的本身。
4、缔约人一方当事人违反法定附随义务或先合同义务的行为与对方所受到的损失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试论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内容提要]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我国《合同法》确定的,旨在保护缔约双方利益而设立的一项法律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缔约双方之间行为的审查,防止一方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采取恶意行为,并使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方承担相应的责任。
作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补充,以全面保护缔约人的合法利益,保障交易安全,维护诚实信用原则,维持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从这一法律制度的由来、定义、构成要件以及与相关责任的区别、我国的适用类形、赔偿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和分析,系统地论述,让读者对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引言正常情况下,在合同的成立至履行完毕这一段期间,合同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受《合同法》调整。
但在合同的缔约过程中,即在双方接触磋商阶段,因一方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而使合同未成立,致另一方当事人遭受损害时,既不能适用违约责任,也不适宜适用侵权责任,传统的合同法和侵权法都无力对受害人提供周全的救济手段,使那些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损害对方当事人利益的行为,缺少法律责任的约束。
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消费领域,一般消费者缺乏专门知识,以在缔结契约上欠缺合理正确的判断力,因缔约而遭受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如何保护这种情况下受损失的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就成为我国法律保护的空白。
为谋求对缔约当事人的保护,促进交易安全,我国在1999年出台的《合同法》中第一次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这一制度。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舶来品,缔约过失责任的建立,进一步规范了缔约阶段的民事行为,使作为市场主体的合同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对于有效和全面保护缔约人的交易安全,维护诚实信用原则,维持市场经济秩序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缔约过失责任理论和制度的建立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思想可溯及自罗马法,但首次阐述这一理论的是德国法学家耶林。
1861年,他在《耶林学说年报》第四卷上发表了《缔约上的过失,契约无效与未臻完全时的损害赔偿》一文。
文中指出,“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契约交易外的消极义务范畴,进入契约上的积极义务范畴,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时须1善尽必要的注意。
法律所保护的,并非仅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契约关系,正在发生的契约关系亦应包括在内,否则,契约交易将暴露于外,不受保护,缔约一方当事人不免成为他方疏忽或不注意的牺牲品。
契约的缔约产生了一种履行义务,若此种效力因法律上的障碍而被排除时,则会产生一种损害赔偿义务。
因此,所谓契约无效者,仅指不发生履行效力,非谓不发生任何效力。
简言之,当事人因自己过失致使契约不成立者,对信其契约为有效成立的相对人,应赔偿基于此项信赖而产生的损害。
”①这就是耶林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标志了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正式诞生。
耶林关于缔约过失的理论,被誉为“法学上的发现”,对各国立法和判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这一理论已为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作为一种制度而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了规定。
我国法律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首见于《涉外经济合同》第11条之规定②,随后《经济合同法》第16条③、《民法通则》第61条④从本质上体现了缔约过失责任的内涵。
而我国1999年公布并施行的《合同法》的第42条⑤、第43条⑥及第58条⑦,第一次明确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理论和立法迈上新的台阶。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和构成要件(一)缔约过失责任的定义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目前法学理论界尚存在较大争议,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笔者认为,所谓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因违背依据诚实①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8-89页。
②《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1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对合同无效负有责任的,应当对另一方因合同无效而遭受的损失负责赔偿损失。
”③1993年修正的《经济合同法》第16条规定:“经济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当事人依据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返还对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如果双方都有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违反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如果双方都是故意的,应追缴双方已经取得或者将要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库所有。
如果只有一方是故意的,故意的一方应将从对方取得的财产返还对方,非故意的一方已经从对方取得或约定取得取得的财产,应归国库所有。
”④1986年《民法通则》第61条第1款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遭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⑤《合同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3)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⑥《合同法》第43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
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⑦《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2信用原则所产生的义务,导致另一方当事人信赖利益损失而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
缔约当事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义务的行为称为缔约过失行为,主观上的过错称为缔约上的过失,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称为缔约过失责任。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特点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特点,法学界说法不一。
缔约过失责任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四个:第一、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缔结合同过程中。
缔约过失责任在缔结合同过程中产生,王利明先生也认为,“此种责任发生在缔约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合同成立之后”。
“只有在合同尚未成立,或者虽然成立,但因为不符合法定的生效要件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时,缔约人才承担缔约责任。
”因此,笔者认为,产生这一责任的时间应界定为:始于要约生效,止于合同成立。
判断是否适用缔约过失责任,关键看缔约方在此阶段有无违反先合同义务,并致相对方信赖利益的损失,以此作为评判缔约过失责任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要约邀请不属于缔约阶段,应不发生缔约过失责任。
第二、一方违背其依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先合同义务。
所谓先合同义务,又称先契约义务,是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依诚实信用原则所应承担的必要的注意义务。
在当事人为缔约而进行磋商的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已由一般的业务关系变成了具有特定信赖成分的特殊联系关系。
这种关系虽不以给付为内容,但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应负有相互协力、通知、说明、照顾、保护等附随义务。
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诚实信用原则基础之上的先契约义务。
正是由于缔约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先合同义务,才导致既不同于违约责任,又不同于侵权责任的新的责任形态即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并使它取得独立的地位。
我国《合同法》第42条明确规定“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应该说,依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先合同义务,是缔约过失责任的本质所在。
第三、造成另一方信赖利益损失。
根据“无损失,无责任”原则,缔约过失责任也必须以受到信赖利益的损失为前提条件,只有因合同一方当事人的缔约过失行为给对方造成信赖利益损失的,缔约过失责任才有可能成立。
信赖利益的损失应限于直接损失。
3第四、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弥补性的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承担形式,从作用上分类可为制止性、弥补性、惩罚性三种。
作为民事责任之一种的缔约过失责任必定也有弥补性的特征。
对于这一点,王利明先生在论述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时似乎也予以了认同。
但笔者之所以把缔约过失责任看成是一种补充性的民事责任,并不是因为这种责任“并没有在现行法中得以明确地确认,尤其是因为附随义务毕竟不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而只是法官根据诚实信用原则所解释出来的义务。
”而是因为它是在不能适用侵权责任和合同责任的情况下所采纳的一种责任。
也有学者认为,由于“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合同磋商过程中,只存在对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害,故缔约过失责任仅仅寻求一种补偿性的救济。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了阐述,都是比较可取的。
(三)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很多, 概括而言有:两要件说①、三要件说②、四要件说③、五要件说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两要件说中的要件一将缔约上的过失仅限于过失,而不包括故意,要件二将过失仅限于致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的过失,失之过窄。
三要件说未能与侵权责任相区别,不够完备;五要件说问题更多:(1)“意思表示不真实”不是缔约过失责任的要件。
(2)“缔约相对人误信合同成立”亦不是要件,它将承诺之前的缔约过失情形排除在外。
(3)“合同尚未有效成立”亦是一个有待探讨的因素,日本、德国判例上就出现过合同有效成立之缔约过失情形。
四要件说较为合理,但亦不完美:“未违反先合同义务者受损失”之要件排除了双方都有过错情况下的缔约过失类型。
基于上述探讨,笔者对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归纳为:(1)缔约一方有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2)缔约一方违反先合同义务给对方造成了损失;(3)违反先合同义务的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4)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与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三、我国法律规定的缔约过失责任主要类型①一为过失;二为因行为人的过失而使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且给相对人造成了损害。
②存在损害事实;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具有过错;过错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③缔约一方违反先合同义务;未违反先合同义务者受损失;违反先合同义务与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违反先合同义务者有过错。
④缔约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有过错;一方或双方意思表示不真实;缔约相对人误信合同成立;合同尚未有效成立;缔约当事人须受到损害。
4根据我国《合同法》第42、43条及第58条的规定,缔约过失责任归纳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第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所谓假借,就是根本没有与对方订立合同的意图,而与对方进行谈判只是个借口,目的是为了拖延时间或为了使对方丧失商业机会,而致对方或他人利益的损害,其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恶意,这就构成缔约过失责任。
第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此种情况属于缔约过程中的欺诈行为。
所谓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实施某种欺骗他人的行为,致使他人形成错觉,信以为真,相信对方的诚意,认为合同能够成立,并为合同履行进行准备,从而招致损失,构成缔约过失责任。
第三、泄露或不正当地使用商业秘密。
所谓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