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9
论教师的缄默知识【摘要】当今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不能充分一致的现象迫使我们去研究真正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因素——教师的缄默知识。
文章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阐释教师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以及教师缄默知识的特征,并阐述了教师的缄默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号召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大量的缄默知识并不断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从而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
【关键字】教师;知识;缄默知识一、教师缄默知识的存在及其特征(一)教师缄默知识的大量存在有学者认为缄默知识也可以称为经验知识。
那么教师的缄默知识就可以认为是关于教师生活的经验、关于周围社会背景等方面知识的基本知识。
这些缄默知识主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活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等获得。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会不断地使用自己的缄默知识。
同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又不断检验、修改已有的缄默知识和生成新的缄默知识。
比如对待一个上课大声讲话、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同的教师就会采取不同的态度。
若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师范生,对自己的职业和未来满怀信心,抱着“拯救每一位学生”的心态来对待教学,把课堂教学管理看成是自己成功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标志。
那么他就希望自己的课堂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乖乖听乖乖记就行,若有此种意外事情发生,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可能是呵斥让学生乖乖就范。
当学生端正地坐在椅子上双手向后背着时,教师就会为自己的“战果”开心。
而对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他可能不会只看事情的表面,他会想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
因为任何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个人价值观的体现,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又与自己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学校环境相联系。
若教师对学生有足够深入的了解,也就是说有足够的有关学生的缄默知识,那他就会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中的冲突。
缄默知识的多少、缄默知识的异同都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教师缄默知识的特征1.教师的缄默知识的特征第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
波兰尼甚至还认为,缄默知识是我们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知识类型,是我们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结晶。
缄默知识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摘要:20世纪50年代末迈克尔·波兰尼首次提出人的知识分为两种类型:显形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
本文主要介绍缄默知识理论,分析了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缄默知识视角下得到了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提出英语词汇教学中蕴含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
关键词:缄默知识;英语词汇教学;人文价值;社会价值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21-02一、引言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没有语法很多东西不能传递,没有词汇则什么都不能传递)一个人掌握词汇的多少直接影响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他思想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词汇在个人的语言能力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语学习困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词汇量不够丰富,词汇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是教学中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如何改进英语词汇教学方法,使学生准确、高效地掌握英语词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缄默知识为理论框架,旨在研究缄默知识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提高词汇教学的实效性。
二、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词汇学习的难题就是“耗时低效”。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语法知识的教学,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单词、学生记背单词为主。
著名语言学家carter和mccarthy认为:“尽管词汇教学长期以来被忽视,但在近15年来,从语言学对词汇的研究的理论发展中和从心理语言学对心理词汇的探索中以及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际法教学、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中,词汇教学都得到了有效的促进。
教师缄默知识的价值及其形成机制摘要:教育缄默知识支配和引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获得和拥有丰富的缄默知识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系统的教师教育专业培养,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与交流,全程的校本培训,是教师形成和获得缄默知识,实现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缄默知识;价值;形成综合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及其界定,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熟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动态变化过程。
根据现代教师的工作职能,教师专业结构可涵盖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动机和自我专业发展等诸方面。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以上诸方面尤其是观念与知识的更新、智能素质的重构和生成的过程,即是教师从新手教师逐渐成长为专家教师或研究型教师的过程。
而专家教师或研究型教师与一般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的最大区别在于专家教师或研究型教师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在特定的实践领域中获得和拥有了丰富的缄默知识。
笔者认为,这种缄默知识可以被看成是教师专业成熟的标志和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教师个体的行为具有动力性和指导性的影响作用,支配和引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对缄默知识的辨析、改组与重构以使其不断生成,会加速教师专业成熟的进程,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
一、教师的缄默知识及其价值1.缄默知识解读人们的行为常常在一种无形的东西支配下产生,而这种无形的东西早已被注意到了,它是一种在能够用语言清晰表达的显性知识之外存在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但又无法对它做出合理的解释和界定。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现代知识的逐渐解构,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才在他的《人才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
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图形、数学公式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
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
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重视教师缄默知识的建构[摘要]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难以系统表述但却潜在影响其教学行为的知识类型。
它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等特征。
教师的缄默知识不仅是教师获得显性知识的基础,而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在教师教育中,可以通过增加职前教学实习和见习的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情境性,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与交流,开展校本培训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来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形成。
[关键词] 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教师教育[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128(2009)09-0048-03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教师教育中,我们更多关注教师的显性知识,而对那些在潜意识中支配着教师教学行为的知识却缺乏足够的重视。
这部分被忽视的知识正是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中所提出的人类知识中除显性知识外的另一种十分有价值的知识――缄默知识。
波兰尼对知识的这种划分使人们对知识本身的结构和组成,对知识的态度和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缄默知识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教育领域内,对教师缄默知识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思考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教育的改革。
一、教师的缄默知识:内涵、特征及价值1.教师缄默知识的内涵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
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由此可见,缄默知识是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是一种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知识类型。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难以系统表述但却潜在地影响教师行为的知识。
浅论缄默知识及其教学意义李兵(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广谣南宁530(123)[{裔要】缄蔽知识砟为一种长期不为人们所认识、重视的知识形态,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走量存在于教学实践中,并具有相当独特的非显性特征,对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潜在而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缄默知识;l,l生夹oi e,;教学意义【中固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56(2013)02-0027—04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认识到身边的许多事物、个人感受等无法用明确的语言来表达、形容,于是便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留传至今。
缄默知识就是对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的科学概括。
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Pol anyi,M.)在从的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
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
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
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1】因此,相对于能够明确陈述和反恩的“显性知识”(expl i ci t know l edge),“缄默知识”(咖i t know l edge)或“隐性知识”(im pl ici t know l e dge)就是不能清晰地陈述和反思的知识。
在现实生活,缄默知识无所不在。
它作为社会知识的一个方面,与显性知识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知识总体。
或者说缄默知识总是在“暗地里”支撑着人们对显性知识的理解,是与人更为接近、更易被人理解、被人接受的知识。
如我们对一个入的脸的识别,首先有一个整体的却不能准确表达的“缄默印象”;当我们把这种“缄默印象”的部分特征描述出来时,这就成了我们对这张脸“显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再如原始人对数的认识,首先他们做了某件事,如猎杀了一只羊或两只鹿。
由于思维水平的局限,他们无法从中提取出“一”或“两”的数字来,只好用“结绳记事”来简单化并明确复杂猎杀活动的意义,从而使对猎杀活动的缄默认识转化成“绳结”这种有明显特征的显性认识。
缄默知识理论视野下的语文知识
周春波
【期刊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年(卷),期】2008(037)001
【摘要】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念相对于现代知识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缄默知
识理论对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有极大的启示。
语文知识很多是不可描写的缄默知识,语感的含义在知识层面就是语文的缄默知识。
语文课程与教学必须注意语文的缄默知识。
【总页数】4页(P73-76)
【作者】周春波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缄默知识理论视域下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的角色定位
2.重视教师缄默知识的建构——缄默知识理论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3.缄默知识理论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4.缄
默知识理论视野下的语文知识5.缄默知识理论视野下的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法研究】 缄默知识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 刘贤明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20世纪50年代末迈克尔・波兰尼首次提出人的知识分为两种类型:显形知识(EXplic“KnowJedge)和缄默知识 (TacitKnowledge)。本文主要介绍缄默知识理论,分析了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缄默知识视角下得 到了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提出英语词汇教学中蕴含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 关键词:缄默知识;英语词汇教学;人文价值;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I674—9324(2013)19—0121—02
一、
引言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没有语法很多东西不能传递,没有词汇则什么 都不能传递)一个人掌握词汇的多少直接影响他的语言表 达能力,影响他思想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词汇在个人的语言能力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英语学习困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词汇量不够丰富,词 汇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是教学中一项繁重而艰 巨的任务。如何改进英语词汇教学方法,使学生准确、高效 地掌握英语词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 问题。本文以缄默知识为理论框架,旨在研究缄默知识对 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提高词汇教学的实效性。 二、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词汇学习的难题就是“耗时低 效”。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语法知识的教学,教学方 法以教师讲解单词、学生记背单词为主。著名语言学家 Carter和McCarthy认为:“尽管词汇教学长期以来被忽视, 但在近15年来,从语言学对词汇的研究的理论发展中和从 心理语言学对心理词汇的探索中以及从以学习者为中心 的交际法教学、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中,词汇教学都 得到了有效的促进。然而所有研究中,真正忽视的却是词 汇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因此,有 必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提高英语词汇教学。 三、缄默知识内涵 缄默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958年 在《人的研究》一书中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人类的知识 有两种,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 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 系统表述的,例如有关我们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 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可以将后一种知 识称为缄默知识。波兰尼经常说,“we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I 9y(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缄默知识 具有默会性、个体性 非理性、情境性、文化性、相对性、稳 定性、整体性、偶然性与随意性等特征。波兰尼的知识理论 提出后不久,就受到英美教育学界的关注。就目力所及,他 们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如何看待个体知识 理论;第二,如何看待缄默知识理论;第三,如何看待波兰 尼从自己的知识理论出发对古老的“学徒制”意义的强调; 第四,如何看待“缄默知识”在教育和师范教育中的作用。 而第四个问题备受英美国家教育学家们关注。波兰尼知 识观的教育学意义在于,它给教育解释了一个过程,也就 是形成缄默知识的过程,以缄默知识为基础的英语词汇教 学已经得到相当的重视。 四、缄默知识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波兰尼知识理论的意义是丰富的。英语词汇作为人类 文化与知识的载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引入缄默知识 这一概念,对于英语词汇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 (一)英语词汇教学的人文价值 1.英语词汇教学的审美价值。在美学语言学领域,我 们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语言美和言语美两个不同的概念。 语言美是言语美得以表现的基础;言语美则是语言美在具 体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波兰尼一直试图向人们阐明,人们 追求知识时,实际上就是追求美和真的过程。我们不能脱 离感情来确定艺术品的美,也不能脱离感情来判定一件崇 高行为的杰出性,所以评价和欣赏是一种有感情参与的活 动,需要感情的反应才能给予定义。英语词汇虽然有准确 性和清晰性两个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该语言 “美”的引导将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真正把握,有助于学生 了解言语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使其能在适当的语境自觉地 选择适当的话语,实现言语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实现正确、准确的语言交际。 2.英语词汇教学的隐喻价值。缄默知识获得理论告诉 我们,英语词汇教学既意味着对显性知识的掌握,也意味 着对缄默知识的体验。外显知识只是显露在水面上的冰山
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摘要:缄默知识概念的引入为初中语文课堂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文章首先对语文“新课标”视野下的缄默知识观进行了简述,其次针对缄默知识与语文学科特点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分析,最后又对缄默知识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缄默知识;课堂教学自2008年起,成都十二中科华校区就开展了国家级课题核心问题教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以核心问题激发和推进学生活动,形成学生在活动体验基础上的学习,实现教学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获得更高达成度的教学活动规范形式。
而在核心问题教学模式下,缄默知识一直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内核。
什么是缄默知识,简而言之,就是那些学生早就知道、潜藏在学生知识结构深处的、不用表达出来就可以知道的知识。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挖掘学生的缄默知识,让语文学科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比如游泳、骑自行车等,这些技能一旦学会就不容易忘记,一旦需要我们就能马上做出反应。
借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1/8与7/8的比例关系。
如何对待学生藏在水下面的缄默的冰山,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缄默知识概念的引入为初中语文课堂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语文“新课标”视野下的缄默知识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谈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强调,根据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出,知识在其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目标并不是靠知识来体现的,语文学习中那种“脑海中有,口中却无”的知识太丰富了。
事实上,我国古代多有这类现象的论述:《易系词》中有“言不尽意,书不尽信”;《文心雕龙神思》认为文学创作最精妙的道理,不可以言传,所以不难看出,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书本知识中还存在着一种只可意会的知识―――缄默知识。
回顾我国建国以来的语文教育,“教”主要是对外显知识的传授,“学”主要是对外显知识的接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以外显知识为纽带的授受关系。
中国成人教育CHINA ADULT EDUCATION随着信息时代新知识的膨胀性发展,在学历飞速“贬值”的今天,在这个每一分钟都需要与人竞争的社会,找到一劳永逸的工作已经成为历史,学历将不再作为选人的首要衡量标准。
当人们必须向曾经傲视群雄的学历证书告别时,是否已经意识到凭借原有的文凭在职场立足已成为过去时了。
随着社会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停滞下来,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耗殆尽。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后学历时代。
在未来社会,靠以往那种自上而下的按部就班的学历教育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及个人发展的需要,学历后继续教育将伴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使教师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更新学科知识、更新教学方法,并将极大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超越。
一、后学历时代的缄默知识观近十年来,教师的学历补偿已基本完成并取得与就职阶段相适应的学历,所教学科本体性知识的掌握己无问题;教师已经意识到知识折旧率在日益加快,唯有终身学习才能支撑教师的终生职业生涯;社会已进步到不以学历作为教师专业化程度高低的唯一标志,学历高低也已不足以衡量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应用知识大约只有20%是在学校中获得的,80%则是在毕业后为适应工作和生活需要而获得的。
“哈佛大学校徽上有三本书,前两本是打开着的,最后一本是合着的,含义是在人生所摄取的知识中,有三分之二是可以在书中找到的,而还有三分之一的知识是书中所没有的,是需要学生到社会中去亲身体验到的。
”这类知识不能言传,不能系统表达,存在于个人头脑,嵌入实践活动中。
这类知识就是匈牙利裔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他的著作《人的研究》中首次明确提出的“缄默知识”,并在后来的著作如《个人知识》《缄默维度》等书中进行了深刻论述。
缄默知识是一种个体的在实践行为中进行传播的知识。
波兰尼举例说,我们可以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你认识的这张脸,但你是怎样认出的却说不清。
缄默知识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是一种深埋在人们潜意识里的知识,是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的,但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的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
它通常难以用语言、文字、图像加以表述,而是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的一类知识。
这种知识能在我们面对自身和周围的环境时,施加一种强烈的影响。
然而人们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并没有给予足够充分的注意和重视。
但这并 __明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微不足道。
相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虽然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缄默知识目前并不为人们所知.但研究者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
即缄默知识对于认识与实践的影响非常复杂。
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所说:“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
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
”‘在显性知识的获得方面.缄默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和向导的作用,也可能干扰和阻碍与之不一致或相冲突的显性知识的获得。
”②因此,只有对缄默知识有充分的认识、了解,人类才能获得更多的显性知识;只有借助于缄默知识的力量,人类的知识创新才有可能。
可以说,缄默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
人类所拥有的任何通过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实质上都植根于缄默知识。
显性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也都依赖于缄默知识,都必须有缄默知识的支撑。
在许多情境中.缄默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
而显性知识只是在内核上赋予了可以表达的外形。
这就是说在人的认识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实际上是缄默知识。
它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
“它是最丰富的提取显性知识的素材库,只有缄默知识的参与,才能理解外在的显性知识并将其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创造一个新的知识框架。
缄默知识理论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缄默知识的概念,他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种形式。
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是指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波兰尼的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说的”。
波兰尼提出的理论,现已得到国际社会科学界广泛的认同。
例如,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即关于事实的知识。
(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如有关自然法则与原理方面的科学理论。
(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指做某些事情、完成某种活动的技艺与能力。
(4)知道是谁的知识,涉及谁知道如何某些事的信息。
在这里,前两类知识主要通过书籍、报刊、光盘、数据库等载体,能够用语言、文字、数字和图表清楚地表达的知识,属显性知识,后两类往往难于编码和度量,是存储于人们头脑中的属于个人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常隐含于人的行动之中,属难以量化处理的隐性知识。
(一)、什么是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
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
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
对知识的表达而言,行动是和语言同样根本的表达方式。
1.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分(1)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公共的,而缄默知识是难以规范的、零星的,并且常常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与个体的个性、经验以及所处的情景交织在一起。
(2)显性知识所陈述的内容往往得到了科学的证实或检验,而缄默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
(3)显性知识是稳定的、明确的,是能够复现的,而缄默知识难以捉摸、含糊不清,没有定形。
(4)显性知识通常已经经过编码或者格式化、结构化,因此,可以用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程序和说明书等方式来表达,而缄默知识尚未编码和格式化,更多地需要用诀窍、个人特技、习惯、信念等形式呈现。
(5)显性知识的使用者对所使用的知识有着明确的认识,而缄默知识的使用者则对所使用的知识不甚了解。
(6)显性知识容易被储存、理解、传递和分享,而缄默知识则不易保存、传递、掌握和分享。
2.缄默知识的习得方式(1)通过显性知识及其辩护理由的自然遗忘而获得。
(2)通过实践活动(如反复操练和训练)的方式获得,如技能的强化训练。
(3)通过建立“师徒学艺制”的方式获得:隐性知识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实现转移。
(4)通过使他人隐性知识外显化而获得:对他人的隐性知识加以显性化、符号化,然后对它的合理性加以检验、修正与利用。
在这里,默会知识的外显化以及它的检验,必须借助个体自我反思能力的提升,而个体自我反思能力的获得又必须借助一定外显知识的掌握才行。
(二)、在教育中的应用1.对课堂教学的启示1)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多重性。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隐性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或者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同时还是一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从而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用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教学过程基本功能的重新定位2)重新认识掌握知识的含义。
掌握知识不仅包括掌握明确的显性知识,而且还包括掌握必要的隐性知识。
一方面,任何外显认识的背后都有相应的“附随认识”作为其支撑物;另一方面,要发展一个人的实践能力,光靠掌握外显的理论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掌握相应的“个人实践知识”~ 即隐性的程序性知识才行。
所谓“高分低能”现象的形成,要么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个人实践知识造成的,要么是由于学生原有的隐性认识与当前学习的显性知识相脱节所造成的。
(另外的理由: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具有逻辑上的在先性)3)缄默的认识理论再一次确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即实践性教学、直接经验的获取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逻辑地位。
再好的讲解式教学,即便是启发式的教学,也不能代替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或亲身参与的方式,去学习和获取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极为重要的个人实践知识,即隐性的知识。
迄今为止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依然还是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人们广泛地认为,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主要来自于教师、书本和课堂,只能能够言传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课堂教学忽视了默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默会能力的培养。
波兰尼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学习至少有四种形式:(1)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言传)(2)从明确知识到默会知识(内化)(3)从默会知识到明确知识(外显)(4)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意会)根据这种重新认识的学习观,我们可以看到活动式教学同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一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活动式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1)强调实践、操作及自主探索行为。
强调从做中学,从行动中学习。
(2)重视人际交往互动和学习共同体的作用,突出情感体验的作用。
(3)注重对策略性知识的默会学习。
新课改中强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海市二期课改强调的学生自行探索、问题解决式的研究性学习,都属于活动式教学的范围。
4)默会知识理论揭示了人文教育不同于自然科学教育的某些独特的地方。
人文知识的学习更多地诉诸默会的能力。
有人指出,对人文学科的学习不能搞“唯概念思维”,“理性逻辑思维”,而是要诉诸“象思维”(非概念思维、非理性思维)。
“象思维”在幼小的儿童身上表现得非常活跃和明显。
例如,运用隐喻、情景体验、移情想象、对话讨论等,都属于象思维。
例如,中国的书法就典型地反映了象思维。
5)缄默的认识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教师试图以某种方式让学生理解某种知识遭到失败时,他最好反省一下学生是否使用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独特阐释框架,或者自己所使用的阐释框架从根本上讲不适宜于某一类的学生。
6)一个人阅读的范围越宽广,一个人缄默认识的潜在范围就越大。
又由于“中心认识”常常是在缄默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一个人缄默认识的范围越大,各种类推与观念就愈是可能从中涌现出来,这样,一个人就愈是能够提出新的理论或发现。
这也就是为何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总是强调要写好作文,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生活积淀的原因。
此外,普通教育的合理性也可以从中得到证明。
7)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去了解,儿童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大量缄默知识是什么,以及这些认识对他们学习书本显性知识的影响是什么。
为此,教师应努力了解“儿童的哲学”、“儿童的数学”(区别于学校数学)、“儿童的物理学”(区别于学校物理学)、“儿童的化学”、“儿童的文学”、“儿童的历史”、“儿童的经济学”等。
例如,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知道,“运动是由外力的作用产生的并会随着外力的消失而消失”,这即是儿童的物理学。
又比如,如果学生将乘法的意义理解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那么他们就会在理解“5×0”或“5×1”这样的乘法算式时出现困难,因为他们不能说“0个5相加”或“1个5相加”,这是一些没有意义的句子。
8)为了激活儿童的缄默知识,使儿童的缄默知识得到检验与修正,应大力倡导对话与讨论的互动性教学方法。
因为正是在自由的对话与讨论过程中,每个个体缄默的认识立场、观点、信念或认识模式,才能伴随着他的见解的发表而“显现”出来。
在那种缺乏对话和交流的课堂里,师生双方既不可能认识和理解他人,也不可能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缄默知识。
2.对教师教育的启示(1)默会知识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教师学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是不会教书?实际支配教师教育教学行动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他的实践知识(或默会知识)。
陈向明认为,实践知识(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比理论知识更重要。
因为它影响着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吸收与运用;它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保障。
(2)重新认识师徒制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朱克曼在《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中统计,在美国9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48位曾经作过老诺贝尔将获得者的学生或年轻的同事。
她还注意到许多杰出的科学家系列,表明诺贝尔奖获得者通过师生关系在不同代际之间的延续。
因此,传统的师徒带教制仍应保留。
(3)对于教师教育而言,典型的培养方式有四种:(1)理论学习(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2)推行案例教学(从中获取案例知识)。
(3)通过微格教学训练教师的教学行为。
(4)实践中的反思(如开展行动研究、推行反思性的教学等)。
(4)对于教育研究而言,研究民间的教育知识(如民间的教育习俗或民俗),开展专业教育学与民间教育学之间的对话,这对于丰富和检验专业教育知识十分重要。
B·托尔夫把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头脑中业已存在的缄默的教育知识,称之为“民间教育学”,其内容包括从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有关“知识”、“教育”、“学习”、“教学”、“发展”等观念。
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教育学,一种是缄默的、直觉的教育学,未来教师从一开始就有,另一种是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它由师范教育的正规课程提供。
托尔夫批评以往的师范教育忽略了民间教育学的存在及其对个体教育行为的深刻影响,以至于一个人尽管接受了师范教育,但是其实际教育行为仍然受缄默教育知识的支配。
为此,托尔夫主张:首先要唤醒教师民间教育学的意识;其次,要努力揭示每个教师所持有的民间教育学知识,使其从一种缄默的教育知识变成一种显性的教育知识;第三,要动员教师对自己所持有的民间教育学知识进行理性的反思、批判和评价。
最后,要将民间教育学知识与学科化、专业化的教育学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教师独特的教育知识结构。
(三)、关注缄默知识深化教学改革在新一轮基础教学课程改革中,有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现象:许多教师尽管掌握了许多“新的”教学观念,从理智上说,他们也认同这种教学观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中,却不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些新的教学观念。
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还存在着另一类现象:一些学生总是在一些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毫无疑问,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他们有着相同的认识论根源:老师头脑中缄默的知识在起干扰作用。
因此,认识缄默知识及其对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教学改革的成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1.缄默知识在教学中不可漠视不难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
从类型上说,既存在着教师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学生的缄默知识,既存在着有关具体教学内容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有关教授和学习行为的缄默知识;既存在着与人文知识学习有关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与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学习有关的缄默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