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缄默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缄默知识缄默知识理论(⼀)、什么是缄默知识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书中⾸次提出了缄默知识的相关是指的概念,他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种形式。
显性知识是指可以⽤语⾔⽂字来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是指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传的知识。
波兰尼的理论的核⼼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说的”。
1、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分(1)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公共的,⽽缄默知识是难以规范的,零星的,并且常常具有浓厚的个⼈⾊彩,与个体的个性、经验以及所处的情景交织在⼀起。
(2)显性知识所陈述的内容往往得到了科学的证实或检验,⽽缄默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
(3)显性知识是稳定的,明确的,是能够复现的,⽽缄默知识难以捉摸,含糊不清,没有定形。
(4)显性知识通常已经经过编码或者格式化、结构化,因此,可以⽤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程序和说明书等⽅式来表达,⽽缄默知识尚未编码和格式化,更多地需要⽤诀窍、个⼈技巧、习惯、信念等形式显现。
(5)显性知识的使⽤者对所使⽤的知识有着明确的认识,⽽缄默知识的使⽤者则对所使⽤的知识不甚了解。
(6)显性知识容易被存储理解、传递和分享,⽽缄默知识则不易保存、传递、掌握和分享。
2、缄默知识的习得⽅式(1)通过显性知识及其辩护理由的⾃然遗忘⽽获得。
(2)通过实践活动(如反复操练和训练)的⽅式获得,如技能的强化训练。
(3)通过建⽴“师徒学艺制”的⽅式获得:隐性知识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实现转移。
(4)通过使他⼈隐性知识外显化⽽获得:对他⼈的隐性知识加以显性化、符号化,然后对它的合理性加以检验,修正与利⽤,在这⾥,默会知识的外显化以及它的检验,必须借助个体⾃我反思能⼒的提升,⽽个体⾃我反思能⼒的获得⼜必须借助⼀定外显知识的掌握才⾏。
(⼆)、在教育中的应⽤(1)对课堂教学的启⽰1)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多重性教学过程既是⼀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同时也是⼀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隐性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或者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同时还是⼀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从⽽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此处“无声”胜“有声”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缄默知识的传递摘要:在初中阶段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且基础的课程,该课程也是初中生学习过程之中认为比较困难的一门课程,许多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很难及时的理解并掌握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整个数学知识获取过程十分的艰辛。
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优化以及新式教学方法的提出以及应用,使得初中数学课程找到新的转折点。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知识内容来源于实际的教学生活、生活情境,具有较高的片段性、离散性、情境性等等。
本文通过对缄默知识存在以及其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初中数学教学缄默知识的传递。
关键词:初中数学;缄默知识;知识传递数学核心知识内容具体式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材所有的一致性、连贯性的内容,这些都是数学学习过程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内容。
缄默知识是由英国的一名思想家所提出的内容,其具体是指无法用系统性的知识来表述出来的内哦让那个。
缄默知识难以进行表达以及陈述,而在教学环节,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是拥有大量缄默知识的。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将缄默知识逐渐丰富、转化、提升的过程。
1.教学过程之中缄默知识存在以及其特征1.1教学过程之中的缄默知识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如果对所存在的大量缄默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由不同的类型。
缄默知识在教学过程之中存在的主体不同可以将其细分为教师所拥有的缄默知识以及学生所拥有的缄默知识。
如将其按照知识的内容以及性质进行划分,教师由自己的缄默学科知识,学生学习方法上也有自己的缄默知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将一些显性知识学科的知识的教学,认为是将学科的原理、概念、规律、方式传递给学生,以让学生在脑海里有对这些知识有一个概念认知。
从实际的教学现状来看,线性的学科知识只涉及到的课程教学的一小部分知识内容。
在教师的脑海之中还拥有大量的缄默知识以及缄默教学知识,而学生在学习活动开展之前也拥有大量的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一、缄默知识及其分类Polanyi首次提出“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
[1]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意义上可以用概念、命题、公式、图表等加以陈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存在的无法言传或不能清楚意识到的,能够被成功地运用到科学创造、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知识称之为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一是不能通过语言进行逻辑说明。
Polanyi 把显性知识称为“语言的知识”“清晰的知识”,而把缄默知识称为“前语言知识”“不清晰知识”。
二是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
这种知识不能明确陈述,自然就不能以规则的形式来进行传递。
但可以通过一种不能言说的“学徒制”的方式进行传递,即在具体的活动中通过新手对老师的自然观察与服从而进行学习。
一个熟练的制陶工人可能难以精确地说明白如何制作复杂的陶坯壶,但是通过观察熟练制陶工和新手的行为,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熟练的制陶工具有许多新手没有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在制陶坯的数年中发展的,并且可以通过观察熟练者创作陶坯的过程来被获得。
波兰尼指出:“通过观察自己的导师,通过与他竞争,科研新手就能不知不觉地掌握科研技巧,包括那些连导师也不清楚的技巧。
”三是不能加以批判性地反思。
即这种知识是我们以非批判的态度和方式从我们的生活经验中所接受的,这种知识本身难以被理性地加以分析和批判。
缄默知识有多种表现形式。
Clement 在实验的基础上将缄默知识划分为“无意识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
[2]Perkins有情感方面的缄默知识、言语理解中的缄默知识、身体方面的缄默知识、社会习俗方面的缄默知识、专家拥有的大量缄默知识等。
野中郁次郎把缄默知识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技能维度,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掌握的所谓“诀窍”的技能。
例如,高级工匠经过长年累月,积累了大量的习惯性的技巧,但是对于其背景的科学原理却很难明确表述。
缄默知识的教学影响及其转化策略作者:乔爱萍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缄默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说的。
教师的缄默知识会影响其教材处理,影响其授课风格,影响其教学判断,影响学生缄默知识的重构。
在教学中,可以用巧用比喻、引导探究、重视表征、拓宽视野等方法,将师生的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推动教学活动的深入展开。
关键词:缄默知识;教学影响;转化策略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4-0031-04一、缄默知识及其特点“缄默知识”的概念是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1]之后他又在《缄默的维度》一书中提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说的”这一缄默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
[2]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人类知识除了显性知识,还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
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同显性知识相比较具有“非逻辑性”(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非公共性”(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说明)、“非批判性”(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等特征。
[3]在波兰尼之后,人们对缄默知识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不断补充、修正波兰尼的缄默知识论,提出就缄默知识的特征而言,除“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之外,还具有“情境性”(缄默知识是对特定问题或任务的直觉综合或把握)、“文化性”(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建立在显性的社会规则上,而且建立在缄默的社会规则上)和“层次性”(缄默知识不只是一种形态)等特征。
[4]总之,缄默知识是个人的、难以言传、难以形式化、难于交流和共享的知识,它基于经验、存于内心,对于拥有者来说是介于“知”与“不知”之间的一种知识。
缄默知识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是一种深埋在人们潜意识里的知识,是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的,但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的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
它通常难以用语言、文字、图像加以表述,而是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的一类知识。
这种知识能在我们面对自身和周围的环境时,施加一种强烈的影响。
然而人们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并没有给予足够充分的注意和重视。
但这并 __明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微不足道。
相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虽然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缄默知识目前并不为人们所知.但研究者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
即缄默知识对于认识与实践的影响非常复杂。
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所说:“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
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
”‘在显性知识的获得方面.缄默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和向导的作用,也可能干扰和阻碍与之不一致或相冲突的显性知识的获得。
”②因此,只有对缄默知识有充分的认识、了解,人类才能获得更多的显性知识;只有借助于缄默知识的力量,人类的知识创新才有可能。
可以说,缄默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
人类所拥有的任何通过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实质上都植根于缄默知识。
显性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也都依赖于缄默知识,都必须有缄默知识的支撑。
在许多情境中.缄默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
而显性知识只是在内核上赋予了可以表达的外形。
这就是说在人的认识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实际上是缄默知识。
它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
“它是最丰富的提取显性知识的素材库,只有缄默知识的参与,才能理解外在的显性知识并将其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创造一个新的知识框架。
论教学中的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表达出来的知识。
它可以是学生的想法、思考、观点或经验,也可以是学生对某个概念或技能的理解。
缄默知识可以是学生的主观经验,也可以是学生掌握的客观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让学生表达缄默知识,比如:
1.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表达出他们的想法、思考、观点或经验。
2. 开展小组活动:教师可以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以及互相交流学习经验。
3. 开展反思活动: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反思活动,让他们反思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以及对某个概念或技能的理解。
通过上述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出缄默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论教师的缄默知识及其构建摘要:教师的缄默性知识是与显性知识相对的,它的发现使人们对于教育中的“奇怪”现象有了深层次的认识;通过论述教师的缄默性知识的内涵、特征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并提出反思学习是更新与构建教师缄默知识的钥匙;为教师更清楚的认识自身的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缄默知识;反思学习;教师一、教师的缄默知识的含义及特征(一)教师的缄默知识的含义教师的知识从其构成方面来看,可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相对应的知识,后者又称缄默知识。
教师的显性知识是他们可以意识到,并能够用文字或言语加以表述,能够进行交流和传递的知识。
相应地,缄默知识是教师自己获得的、难以明确意识与清楚表达、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的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或“日用而不知”的知识,由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教育、教学、知识等的观念构成。
它包括教师无意识地获得的各种关于教育的认识、经验和操作技能等。
英国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的绝大部分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他说:“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
①“缄默知识”本质上是一种深藏于教师头脑中的认识,是一种理解力,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达到对理智的控制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是这种缄默知识在切实而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实践行为。
(二)教师的缄默知识的特征相对于教师的显性知识,教师的缄默知识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第一,教师的缄默知识具有内隐性。
显性知识通常呈外显状态,可以为教师和专业理论工作者所共享。
而缄默知识是一种“前语言知识”,是先于认知的、模糊不清的,通常呈内隐状态,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镶嵌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具有内隐性。
第二,教师的缄默知识具有非公共性。
众所周知,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正规的形式,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进行传递,能同时为不同的人们所分享,具有一种“公共性”。
论教师的缄默知识
【摘要】当今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不能充分一致的现象迫使我们去研究真正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因素——教师的缄默知识。
文章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阐释教师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以及教师缄默知识的特征,并阐述了教师的缄默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号召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大量的缄默知识并不断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从而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
【关键字】教师;知识;缄默知识
一、教师缄默知识的存在及其特征
(一)教师缄默知识的大量存在
有学者认为缄默知识也可以称为经验知识。
那么教师的缄默知识就可以认为是关于教师生活的经验、关于周围社会背景等方面知识的基本知识。
这些缄默知识主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活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等获得。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会不断地使用自己的缄默知识。
同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又不断检验、修改已有的缄默知识和生成新的缄默知识。
比如对待一个上课大声讲话、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同的教师就会采取不同的态度。
若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师范生,对自己的职业和未来满怀信心,抱着“拯救每一位学生”的心态来对待教学,把课堂教学管理看成是自己成功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标志。
那么他就希望自己的课堂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乖乖听乖乖记就行,若有此种意外事情发生,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可能是呵斥让学生乖乖就范。
当学生端正地坐在椅子上双手向后背着时,教师就会为自己的“战
果”开心。
而对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他可能不会只看事情的表面,他会想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
因为任何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个人价值观的体现,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又与自己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学校环境相联系。
若教师对学生有足够深入的了解,也就是说有足够的有关学生的缄默知识,那他就会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中的冲突。
缄默知识的多少、缄默知识的异同都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教师缄默知识的特征
1.教师的缄默知识的特征
第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
波兰尼甚至还认为,缄默知识是我们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知识类型,是我们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结晶。
因此,教师的缄默知识与教师的生活史息息相关,也与教师、与学生有关教学和学习的体验、观察有关。
而这些知识都是教师无法用言语、文字能表达的。
第二,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
我们知道显性知识具有一种“公共性”和“主体际性”。
而缄默知识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表达的,因此也就不能在社会中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
但是,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不是不可以传递的,只是我们需要与知识的拥有者经过长期的接触,通过观察其言语、行为来进行。
2.与理论性知识相比,教师的缄默知识具有问题情境性
教师的缄默知识通常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具有价值导向性,情境依赖性、背景丰富性的特征。
首先,教师的缄默知识追求教育的善,目的是为孩子“好”。
这种知识的客观性在于它的有用性,衡量它的标准在于能让人们更有效地工作。
而理论性的知识并没有伦理要求,它要求尽量客观、中立。
其次,教师的缄默知识反映的是教师的“地方性知识”,不能脱离其产生的时空,具有使用的条件和时空的限制。
再次,教师所处的教育教学背景丰富多样,包括教师在此时此地利用的各种资源。
包括重要事件和人物,还有教师的生活史、学校文化、教研团队、外来研究者的介入等。
3.教师的缄默知识很大部分是教师的信仰或信念
教师的缄默知识在什么情况下是可以改变呢?就是教师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使用自己的缄默知识,不断地检验、修改,从而保持或生成缄默知识。
这些缄默知识会随着教师的不断发展而向更有用的方向发展,教师对教育的信念就会越坚定。
二、教师缄默知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功能
(一)教师的缄默知识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丰富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强调教师个体积极主动的持续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而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实践活动就是实现的主要途径。
而教师的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支配下进行的,并且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绝大部分是教师的缄默知识。
因此,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知识基础,它起着价值导向和调控的作用,甚至决定教师
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教师缄默知识外显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教师实施教育实践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地位;同时,它也是教师获得自主专业发展的“内在契机”,教师对新的教育理论或教育经验的学习都依赖于个人缄默知识的支持。
然而,渗透在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的缄默知识,由于它的隐蔽性、复杂性、非系统性和缄默性的特征使得它很难被把握。
教师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缄默知识的存在,更没有意识到缄默知识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波兰尼说过:“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他将这句话作为自己整个认识论或知识理论的核心命题。
这个命题的含义也就是,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包括了他们的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所表达出来的知识,但是却不止于这些知识。
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知识。
这种其他类型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理论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提供了新视角,它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失败的根源,关键取决于人们的接受和有效使用。
故认识、发现和显现每个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缄默知识,分享和交流同事们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感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促进教师教育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同时,显现和表述缄默知识也是普通教师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所以,教师的缄默知识外显化就变得尤其重要了。
三、教师的缄默知识是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我们知道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堂的管理者,是学生的直接交往者,所以,提高教师素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关键的一步。
只有拥有优质的教师队伍,新课程改革才可以得到真正落实。
第一,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必须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的“传递着”的观念及学生知识一个“无知”的人或“不成熟的人”认识主体的观念。
特别要从建构主义理念出发,认识到学生来到课堂已经带来许多我们不知晓的但却真正影响学生学习的知识,这些知识与教师传递的显性知识有可能冲突,同时也可能与教师的缄默知识相冲突。
因此,教师必须反思自己在这些问题上的缄默观念以及这些缄默观念与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努力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诸多缄默观念,并且重视学生的缄默知识。
第二,教师要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就是将自己的缄默知识与理论知识对照,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促使自己形成正确的缄默知识,并使之显性化,即对自己的缄默知识进行有意识剖析后,将之开发成能够传播的显性知识,在同行之间交流和讨论。
同时,教师也要将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内化,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支配教师行动的指导思想。
第三,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
人类任何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都依赖于缄默知识的存在,都必须有缄默知识的支撑,人类的认知过程在本质上也是“一个默会的认识过程”。
其实,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缄默知识也可以显性化。
古
代最强调的“师徒制”就为缄默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尽管当今要完全按照古代的“师徒制”形式进行教学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重视教师的缄默知识。
教学中不能光靠读书或听课,不仅仅重视理性课程,而是要亲身实践。
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仅仅通过阅读技术操作指导手册就能够成为一个专业能手。
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相关的实践环节,不仅为了使受教育者会用课堂所讲授的显性知识,而且通过实践环节使受教育者获得课堂不能讲授的缄默知识。
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这个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学到学生的缄默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学到教师的缄默知识,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将可能共享同一种缄默知识,那就是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