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神道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论道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以日本道教遗迹为线索梁桂熟;杨乔君
【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16)004
【摘要】历史上,道教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高地位,还对邻国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曾有日本学者以"日本列岛上无道教相关建筑"为理由,否定道教的传入,并认为道教对日本并未产生影响.随着日本道教相关研究以及文史资料与考古文物研究地不断深入,以日本的道教遗迹为线索,可以从长生思想、方术咒语、神仙信仰、星斗信仰等方面可以看出道教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影响,在现代的日本社会也能看到道教的身影.相关遗迹出土的"人形"及"木简"还有日本各地的"关帝庙""妈祖庙"等庙观,更是为道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提供了有力证据.这些与道教相关的遗迹不仅描绘出了道教在日本传播的大致轮廓,还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了道教对日本文化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总页数】8页(P13-20)
【作者】梁桂熟;杨乔君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313
【相关文献】
1.论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近世的传播和影响 [J], 张谷
2.中国道教与日本神道教"神人关系"比较 [J], 任婷婷
3.中国道教对日本神道教的影响初探 [J], 徐谧
4.论日本神道教对道教的借鉴与吸收——以吉田神道为例 [J], 孙亦平
5.以古代日本天皇制为视角研究道教对\r日本文化的影响 [J], 梁桂熟;胡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孙亦平:“日本的道教”抑或“道教在日本”——百年来有关道教在日本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转载自“南京大学哲学系”公众号文章载于《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6期魏晋时,中国道教随着移民的脚步开始向日本传播,在唐宋时达到了高潮。
但与儒学、佛教在日本的传播相比,道教在日本历史上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一方面道教因曾被日本朝廷明确禁止,故在史籍文献中很难找到有组织的教团道教进入古代日本的记录,也找不到可确证的道士和道观; 但另一方面,日本历史和社会文化中却留存有许多道教因素,成为日本在道教存在的鲜活证据。
本文通过回顾近百年来日本学者有关道教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反思他们有关“日本的道教”的争议,并提出用“道教在日本”来概括道教在日本的传播现象。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与当时中国学者对道教大多持有批评和不屑的态度相比,一些日本学者出于种种原因,在了解佛教史、神道史、民族文化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过程中,站在日本文化立场上开始接触并研究道教,所取的相关成果为东亚道教研究开拓了一个学术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20 世纪20 年代,即有日本学者提出“日本的道教”或“日本道教”来概括中国道教传入日本后,对包括宗教在内的日本文化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但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教团组织的道教是否传入日本? 历史上是否存在“日本的道教”? 今天日本社会中是否还有道教活动? 学术界其实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笔者认为,回顾近百年来日本学者有关道教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反思他们有关“日本的道教”的争议,期望将之作为今天我们有关“道教在日本”的研究先导,以更好地研究道教在东亚的跨文化传播现象,以求教于方家。
(横滨关帝庙)壹从保留到今天的零星史料和考古发现中可见,中国的神仙思想虽然早在秦皇、汉武进行海上求仙活动时,就开始走出中国大门,漂洋过海,对东亚地区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产生着持续影响,但直到魏晋时,中国道教才随着移民的脚步开始向日本传播,在唐宋时达到了高潮。
论神道教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摘要: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是日本的“本土文化”。
在古代的几乎全封闭的日本,神道教的产生和自我发展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完全能够反映当时的日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思想。
并且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神道教;日本社会;天皇;武士道;民族神道起初没有正式的名称,一直到公元5世纪至8世纪,汉传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创造了“神道”一词来区分日本固有的神道与外国传入的佛法。
是以在《日本书纪》〈用明天皇纪〉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句中,首次出现了“神道”这个称呼。
佛教初传入日本时,神道信徒甚为反对。
由中国渡来的有力氏族,例如苏我氏,支持佛教。
日本本土的氏族,物部氏和中臣氏拥护神道,反对佛教。
佛教僧侣具有中国先进的知识,天皇因此支持佛教。
一时神道失势,然至8世纪末,佛教僧兵的权力亢进,天皇欲制佛教的势力,因而神道再度得势,两种宗教逐渐互相混合。
至明治时期,百姓等信仰两宗教。
于是佛教寺院和神道的神社,两者浑然。
例外的是伊势神宫,供奉天皇的祖先,属于古神社。
至江户时代末期,国粹的神道理论家宣称,两者不能相混。
明治初年,兴“废佛毁释运动”。
神道成为国家的宗教。
虽明治政府承认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成为日本国民的义务,成为统治国民的手段。
当时在日语中称为“国家神道”。
在日本国内约有1亿600万人信仰此教,占日本人口比例近85%。
日本人一般在出生30至100天内,都会被父母带领参拜神社,在3、5、7岁的11月15日所谓三五七节要参拜神社,升学、结婚要到神社祈求神佑。
但平时求签,祈求交通安全等到佛寺,葬礼也要佛教和尚主持。
每个神社门前有一个叫做“鸟居”的日本牌坊,正殿门楣上挂一铃铛,悬一粗绳,参拜者先要拉动粗绳,再大声鼓掌以惊动神灵,然后双手合一默默祈祷。
一般不用下跪,但进入殿内须脱鞋。
因日本大学升学竞争相当激烈,每年高考时,都有大批学生到神社祈祷。
古代日本文化与历史的演变古代日本是一个充满神秘和独特的国家,它的文化和历史发展相互交织,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特色。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日本文化和历史的演变。
一、古代日本的起源与形成古代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000年前的弥生时代,这个时期的日本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人们开始定居并种植谷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形成了一个等级制度,同时外来文化也开始渗透进来,最显著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日本的政府体系开始形成,秦汉时期的中国对日本的政治、建筑、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日本古代文化的基础。
二、古代日本的宗教与信仰古代日本的宗教与信仰既包括原始宗教,也有像佛教、道教等外来宗教的影响。
最重要的原始宗教是神道教,这个宗教相信万物都有灵魂,神灵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神道教在古代日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核心。
此外,佛教和道教也在6世纪后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和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古代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古代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最初的统治者是各个部落的首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他们建立起来的国家开始形成,并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最有名的统一者是第一位出现的天皇,他成为了日本政治和社会的核心。
然而,天皇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大权掌握在贵族和武士的手中。
他们的系统被称为“律令制度”,这是一个以官僚机构为基础的政府体系,为日本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古代日本的艺术和文学古代日本的艺术和文学也经历了繁荣的时期。
在艺术方面,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陶瓷、雕刻和园林设计等。
其中,许多艺术形式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日本艺术家也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文学方面,古代日本的文学作品以和歌和诗歌为主,这些作品大多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诗意描写。
著名的文学作家如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和诗人松尾芭蕉等,为日本古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古代宗教信仰与神道教日本历史悠久,其古代宗教信仰与神道教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本古代,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和信仰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这种信仰体系被称为神道教。
神道教起源于日本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它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尊重。
日本人民相信,每一个自然物体都有灵魂,每一个山川、河流、树木、动物都是神灵的化身。
这种信仰体系使得日本人民对于自然界充满敬畏之情,他们相信通过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可以获得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在古代的日本,神道教的信仰与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例如,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人们会举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此外,每个家庭也会在自己的家中设立神龛,供奉神灵,以保护家庭的安宁和幸福。
神道教的信仰也在日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的日本,天皇被视为神灵的后裔,是神道教信仰的象征。
天皇作为国家的精神领袖,承载着神灵的意志和祝福。
因此,神道教成为了日本政治体系的一部分,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社会逐渐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如佛教和儒教。
佛教的传入使得日本人民开始接受和崇拜佛陀的教义,而儒教的传入则使得日本社会开始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这些宗教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与神道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融合。
在现代的日本,神道教仍然是日本人民的主要宗教信仰之一。
虽然佛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也在日本广泛传播,但神道教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许多日本人民仍然会参加神道教的仪式和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意。
总之,日本古代的宗教信仰与神道教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和对神灵的崇拜,日本人民传承了古代的宗教信仰,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的日本社会中。
神道教的信仰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它体现了日本人民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于和谐共处的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一直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日本本土上进行了改良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宗教、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和礼仪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宗教对日本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传入的佛教、道教和儒家三教以及其它各具特色的宗教教义,对日本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日本在借鉴中国的佛教、道教和儒教的也融合了本土的神道教,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日本的神道教受到了儒教的道德观念和佛教的敬畏自然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
佛教艺术和建筑艺术也对日本的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日本的寺庙和佛教雕塑等都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风格。
中国传统文学对日本文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论语》等,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万叶集》是日本古代最早的诗歌选集,其中就有大量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如《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也在形式和内容上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戏剧、小说等文学形式也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忠臣藏》、《义经》等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传统艺术对日本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对日本的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日本的书法、绘画、园林、茶道等都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艺术风格。
尤其是中国的水墨画艺术对日本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日本的山水画、花鸟画等都能够看到中国水墨画的影子。
中国传统礼仪对日本社会生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对日本的礼仪习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日本在汉代和唐代学习中国礼仪,形成了独特的礼仪文化。
日本的古代宫廷文化、武士道精神等都受到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社会文化。
中国道教在日本的传达与开展,对日本文明诸方面均发生了深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上至日本的天皇制,中至日本的文学、宗教、医药学,下至日本的官方信仰、习俗习气等,都可以看到道教的普遍而久远的影响。
1.道教与日本的天皇信仰。
中国道教思想与信仰的传入对日本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特地是对作为日本现代宗教思想中心的天皇思想或信仰的形成有着亲密的联系。
日本学者很早就留意到道教与天皇制的关系,津田左右吉就指出:"天皇御号之所以被我国采用,是由于它包括着宗教学的意义。
它的直接出处在道教,依据上述调查,殆无可疑。
"日本学者还指出,不只天皇称号,连天王、神道、惟神、神宫、神社等词语皆来自道教。
对道教与天皇制关系研讨的总结性论文是福永光司于1981年做的研究演讲《日本文化与道教--从以天皇为思想信仰谈起》。
该论文从7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道教神学对天皇思想或信仰所给予的庞大影响:(1)"天皇"、"真人"的词语来自中国。
日本古代史上初次出现"天皇"一词,是在公元607年,尔后,天皇一词便在日本文献中经常出现,关于天皇思想和信仰也逐渐发展起来,并确立了它的位置。
与"天皇"一词关系密切的"真人"一词,从7世纪后半叶起出现于日本文献上,如天武帝十三年(公元684年)将中央豪族区分为八色之姓:真人、朝臣、宿弥、忌寸、道师、臣、连、稻置,其中位于首位的"真人"姓,只授予天皇家族。
天武帝的谥号为"天氵亭中原瀛真人天皇"。
在中国宗教思想史上,"天皇"作为宇宙最高神的意义,首次出现是在公元前1世纪,比日本早700年。
中国的"天皇"概念是把北极星神格化,是宇宙最高神,亦称"天皇大帝"。
东汉以来,把在紫宫中伺候天皇大帝的仙界初级官僚称为"真人"。
神道教提到中国的本⼟宗教,许多⼈会想到道教,⽽⽇本的本⼟宗教,则⾃然是神道教了。
神道教的起源⽇本的神道教,是⽇本本⼟的萨满崇拜起源,来⾃于对⾃然界的万物崇拜,属于泛神论宗教,区别于基督教的⼀神论。
认为万物皆有灵,⾃然界的⼭川、森林、太阳、⽕、雷、动物(如狐、蛇)、祖先的灵等都成为他们祭祀崇拜的对象﹐因此有⼭神、⽔神、海神、⽥神、地神、雷神、太阳神(如天照⼤神)等等。
神道教标志虽然这个宗教起源很早,但是却⼀直都没有名字。
直到公元5⾄8世纪,佛教经朝鲜传⼊⽇本,渐渐在当时的⽇本扩张开来,为了与“佛法”⼀词分庭抗礼,于是便创造了“神道”⼀词来区分⽇本固有的“神道”,与从外国传⼊的“佛法”区分开来。
⽇本的神道,按照地域划分⼜分为⼤和神道和琉球神道,⼤和神道最初以⾃然崇拜为主,起源于本州岛和四国岛本地的崇神传统,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祗。
琉球神道以龙宫信仰、御岳信仰为主,起源于琉球群岛。
⽇本的神道教以《古事记》和《⽇本书记》两本书作为经典,曾经因为没有系统的理论和学说⽽⼀度衰微为佛教的附庸。
德川幕府时期,⽇本的神道学者结合了中国的朱熹理学,把神道教内容强调到尊皇忠君,之后的明治维新,明治政府将神道教尊为国教,是为国家神道,⿎吹以⽇本为中⼼,建⽴以神道教为统治思想的世界秩序,成为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具。
战后在盟军的要求下,⽇本政府宣布政教分离,裕仁天皇宣布废除国家神道,政府不得资助神社,之后神道教才不再成为思想控制⼯具。
神道教的神职⼈员⽇本的神道教,我们最经常能了解到的,⼤概就是什么神官啊,巫⼥啊等等了,那么他们⼜是什么⼈呢?神官,神官头顶的帽⼦和⼿⾥的笏板都是沿袭⾃唐朝巫⼥神官和巫⼥都是神社⾥的神职⼈员,⼤概类似于我们的道⼠和道姑朋友。
古代的神官和巫⼥都是终⾝职业。
神官在神道中是神与⼈之间的媒介,他们也负责替信徒祓除与主持婚礼。
在远古时代因政教合⼀因此⽒族⾸领也是神官,到后来才有专门的神职。
日本仪式同心结日本,一个富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以其独特的仪式和礼仪而闻名于世。
在日本,人们注重礼仪,尊重传统,将仪式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仪式感不仅体现在日本的宗教活动和庆典中,还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日本的仪式文化日本的仪式文化根植于其古老的神道教信仰。
神道教是日本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神灵。
因此,日本人对于神社的仪式十分重视。
每年,无论是新年还是其他重要节日,日本人都会前往神社参拜,祈求平安和幸福。
除了宗教仪式外,日本人还注重社交场合的仪式感。
例如,在商务会议上,日本人会以鞠躬作为问候的方式,表达尊重和谦逊。
而在家庭聚会中,日本人则会进行传统的茶道表演,以展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日本的婚礼仪式婚礼是人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在日本,婚礼同样充满了仪式感。
日本的婚礼仪式通常分为两个部分:结婚登记和婚礼典礼。
在结婚登记时,夫妻双方需要前往市政府或婚姻登记处,填写相关表格并领取结婚证书。
这个过程通常简单而庄重,但也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
而在婚礼典礼上,日本人会举行盛大的仪式,邀请亲朋好友共同见证他们的幸福时刻。
婚礼通常在庄严的教堂或寺庙中进行,主持人会引导新人和来宾进行各种仪式,如交换戒指、喝交杯酒等。
这些仪式不仅体现了对古老传统的尊重,也是新人对彼此承诺的象征。
三、日本的悼念仪式在日本,悼念仪式也是一种重要的仪式文化。
无论是家人的去世还是重大灾难的发生,日本人都会举行悼念仪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悼念仪式中,日本人通常会举行告别仪式和葬礼。
告别仪式是亲友们为逝者送行的场合,他们会在告别仪式上向逝者表达最后的祝福,并为其献上花圈或鲜花。
而葬礼则是将逝者安葬于地下,家人和亲友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焚香、撒土等,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
四、仪式同心结的意义日本的仪式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仪式同心结代表了日本人对于仪式的重视和对于团结的追求。
South Forum 南风论坛south wind 南风 173[关键词]神道教;日本文化;相关研究神道教在日本传统的文化中以一种民族性的宗教形式存在,但是神道教与传统的宗教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神道教没有系统化的教义理论,并且不会在大范围的区域中进行传教。
从形式上分析,神道教实际上是一更加倾向于自然主义形式的宗教,基于这样的宗教形式对于日本文化的形成、传播与发展的影响巨大。
1 神道教的理论基础关于神道教的历史演变,并不是受到一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受来自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神道教的文化本质大部分来自于高天原神话。
三皇创世说中,阐述了天之御中主神、高御产巢日神、神产巢日神,为神道教原始状态中的三位主神。
在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的传说中,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是日本国土的创始者,同时也是繁衍其他神灵的神父与神母。
接下来是伊邪那岐的“三贵子”传说,并且留下以水净身的神道教祭祀活动。
在日本高天原神话中,最后的部分就是天照女神的孙子降世,基于这样的神话故事为日本天皇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神道教与日本文化内在联系神道教在日本民族发展中逐渐演化,与日本文化在政治、民俗、精神文化等角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1 神道教与政治文化天皇制为日本的基本政体,其理论基础为高天原神话传说,以及历代政治改革。
日本神道教的历史,从三皇创世说到天孙降临,都围绕着一个神话故事而开展,神话故事的核心就是日照女神将其权利转让给天孙。
神道教神话故事的理论本质借助太阳的自然物体,将日本的祖先神化,赋予太阳人性的特征,日照女神作为高天元神的最高统治者,以其无私与爱受到世界万物的崇拜。
那么其将权利继承给了天孙,也就直接证明了天皇拥有日本尘世间最高统治者的合理性。
由于在神话传说的影响下,日本创造者以及政治统治者都是神,所以日本人民的思想意识中,日本国家也是神的国家,这既是日本历代天皇掌权的重要理论依据。
试论宗教对日本政治的影响□ 杜小军 ※任何政治系统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活动和运转的,①必然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远离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带有社会性、历史性、广泛性、复杂性、群众性、国际性特征的社会生活的现实存在。
世界上许多国家,无论从历史抑或从现实来看,宗教与一国的政治制度和公民的精神生活紧密相联:其一,剥削类型的国家一般都利用宗教来维护和巩固其政治统治地位,皇权或王权与神权融为一体,形成“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其二,宗教可以成为影响政治系统机构设置和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因素。
譬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既是国家元首,又是世俗宗教的最高精神领袖;其三,宗教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对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国家社会政治生活起积极促进作用或消极破坏作用。
反之,政治系统对宗教有制约作用。
②本文即从上述几种关系出发解读宗教对日本政治的影响。
一、天皇权威的神道教基础在日本的政治系统结构和政治社会生活中,天皇始终被作为精神权威,号称“万世一系”。
与此同时,在日本历史上,天皇还多次成为绝对政治权威。
上述权威的取得是有其深厚的神道教基础的。
在古大和国统一日本前后,最初以自然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的日本原始宗教便通过吸收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佛教、道教的某些教义或思想,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宗教体系—神道教。
神道教号称日本有八十万神、八百万神或一千五百万神,而天照大神(太阳神)是日本的“皇祖神”。
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及其在人间的代表,日本民族是“天孙民族”,从而为天皇权威提供了宗教依据。
大化改新时,在天皇之下设两官(太政官、神祗官),太政官之下设行政八省。
③ 神祗官掌管全国宗教事务,职位与最高行政长官太政官平行,直属天皇,不受中央行政官吏的干涉和影响,负责调度各种祭祀活动及对各地方神社进行联络和协调。
与此同时,神道设施、官职和祭祀活动也成为皇权的象征,并深入日本政治社会生活的内部。
646年,多※ 杜小军:男,1970年12月9日出生,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博士。
九年级历史古代日本知识点古代日本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了解这段历史是有益的。
本篇文章将介绍古代日本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包括原始社会、古代王朝及其特点、神道教以及和中国的交流。
古代日本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距今约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在那个时候,日本群岛上的居民还是以狩猎、采集为生。
他们居住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存和自然的依赖非常重要。
这段时期的主要遗迹是发现在日本各地的遗址和遗物,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日本人的生活、工具以及文化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进入了奈良和平时代,这个时期以奈良城为中心。
在奈良和平时代,日本开始有了较为集中的政治和社会组织。
该时期的代表性朝代是大化改新以及奈良时代。
在奈良时代,日本接受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艺术影响,大量引入了汉字和官制,建立了皇室和贵族的统治秩序。
此外,奈良时代还开始兴起佛教和神道教,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日本最重要的王朝之一是平安时代。
在平安时代,日本出现了一个以京都为中心的高度发达的都市文明,这个时期被称为平安文化。
宫廷内外的艺术和文学繁荣,平安时代被视为日本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
著名的日本文化瑰宝,包括《源氏物语》和绘画作品《障子纹》等,都是在平安时代创作的。
与王朝历史一样,日本古代的宗教信仰也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神道教。
神道教是古代日本最早的宗教,它崇拜自然界的神灵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神道教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和社会习俗都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佛教也在日本的宗教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佛教的传入对于日本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也推动了日本的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的发展。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话题是日本与中国的交流。
自汉朝开始,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便逐渐增多。
通过贸易、文化传播和使者往来,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汉字、儒家思想、官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是中国文化对日本的重要贡献。
日本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文字和文化都受到了中国的启发和影响。
浅析神道教与日本文化日本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也是一个以文化为魂的国家。
其中神道教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传播和影响已经深入到了整个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
神道教已经成为了日本文化的内在精神,也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种生命力和活力。
因此我们有必要浅析神道教与日本文化的关系,探究神道教在整个日本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
1. 建筑文化神道教与日本的建筑文化密不可分。
在日本的建筑中,神道教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日式神社建筑。
日本的神社建筑要求建筑物的材料必须是天然的,而且必须与自然融合在一起。
建筑中的每一块木头都必须有自己的意义和特色。
这种精神是神道教教义的体现,也被运用到了日本的建筑当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格。
2. 艺术文化神道教对日本的艺术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本的传统绘画风格和诗歌文学等艺术形式中都能够看到神道教的影子。
在日本的绘画中,自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且经常用神话、传说的故事或元素作为图像的表达。
在神道教的教义中,自然是一个至高的存在,起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种神道教的信仰被运用到了日本的艺术创作当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 社会文化神道教对日本的社会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神道教的教义中强调的是敬畏自然和神格之法,则体现在日本的社会文化当中就是向自然和神格报恩、尊敬和顺从。
日本的社会中大家都十分重视礼仪和规范,这和神道教的教义是密不可分的。
而日本的传统节日以及各种仪式大多都是以神道教的信仰为依据,是神道教文化的体现。
4. 思想文化神道教对日本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神道教的教义中强调的是回归自然、尊重自然的信仰,这种思想对于日本的文化形成造成了巨大影响,影响了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例如,日本人以为“清而无忧,安而无虑”的生活理念,以及“孔子之三墨”,即人要温顺、勇敢和节制。
这些思想都源于神道教的教义,体现了神道教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5. 音乐文化神道教还对日本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浅析古代中日交流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摘要】古代中日交流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在文化、政治、宗教、科技、经济和教育领域留下了痕迹,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
从文化交流中,日本吸收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如文字、宗教、文学和艺术,丰富了其文化底蕴。
政治制度的影响使得日本秉承了中国式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础。
宗教信仰的传播带来了佛教和神道的融合,构建了日本独特的宗教体系。
科技和经济方面的交流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教育体系的影响使日本形成了高度重视教育的传统。
古代中日交流的综合影响使得日本社会在不断发展变革中保持着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也为当下中日关系提供了启示,强调互相尊重、互惠互利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日交流、古代、影响、文化、政治、制度、宗教、科技、经济、教育、综合影响、互惠互利、中日关系、启示1. 引言1.1 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至古代。
在古代,由于两国地理位置的接近以及文化交流的频繁,中日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
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更体现在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
古代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至约2000年前的汉朝时期,随着汉朝的光武帝派遣使者前往倭国,中日两国之间开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这标志着中日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此之后,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仅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取长补短,还在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古代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为后世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古代中日交流的重要性古代中日交流的重要性可谓是深远而重要的。
在古代,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和政治上的互利,更是为了文化和精神上的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带来了两国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科技和经济的相互影响,更促进了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古代中日交流也是文明的交流,是人类文化共同体的建设。
通过这样的交流,中日两国在文化、科技、经济等各个领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神道教对近代日本发展的影响作者:胡文嘉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06期摘要:神道教的神灵不论善恶、不论人兽,只要是非凡之物都能够受人顶礼膜拜。
其“包容”特性体现了萨满教的原始遗风。
在外邦强势儒教和佛教的冲击下却靠着“万世一系”的天皇便能维持自身的地位。
近代日本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与问题,都与隐藏在日本社会中的宗教有极大的关系。
“神佛分离”和国家神道教的确立是奠定近代日本思想的中轴,最后形成了以天皇为核心的近代日本统治阶级,对日本社会生活和外交战略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近代日本;国家神道教;神佛分离;社会生活中图分类号:B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6-0138-04一、地理与宗教在国家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近代日本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地理条件和宗教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康德认为,地理学是历史学的根基。
如果说地理因素决定了近代日本对外政策和战略的大方向,那么宗教因素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选择。
日本在制定国家政策时需要考虑的地理因素往往有以下几点:其一,如何解决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发展弊端,如确保自身在亚洲崛起不会引起中俄的敌视、维持自身在东亚的优势地位等;其二,如何解決作为岛屿国家需要面对的资源匮乏、市场体量不足的问题,如何拓宽海外市场,保持资本竞争活力等;其三,如何面对、继承历史遗留问题,如何摆脱中国附属国地位,如何处理来自邻邦且扎根于本土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等问题。
麦金德认为,“和平的保障既非人类文化水平的提高,也非物质条件的发展,而在于平衡的政治力量。
来自于大陆心脏和外新月形地带的政治力量最为重要,二者平衡的前提是不存在统一的内新月形地带。
……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都需要内新月形地带的破碎化,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
”基于这一点,英国长期奉行大陆均衡政策;但在华夷秩序下的东亚,由于中国长期对周边国家保持着绝对强势,这就导致远东地区的政治平衡在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中国的态度。
论神道教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摘要: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是日本的“本土文化”。
在古代的几乎全封闭的日本,神道教的产生和自我发展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完全能够反映当时的日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思想。
并且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神道教;日本社会;天皇;武士道;民族
神道起初没有正式的名称,一直到公元5世纪至8世纪,汉传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创造了“神道”一词来区分日本固有的神道与外国传入的佛法。
是以在《日本书纪》〈用明天皇纪〉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句中,首次出现了“神道”这个称呼。
佛教初传入日本时,神道信徒甚为反对。
由中国渡来的有力氏族,例如苏我氏,支持佛教。
日本本土的氏族,物部氏和中臣氏拥护神道,反对佛教。
佛教僧侣具有中国先进的知识,天皇因此支持佛教。
一时神道失势,然至8世纪末,佛教僧兵的权力亢进,天皇欲制佛教的势力,因而神道再度得势,两种宗教逐渐互相混合。
至明治时期,百姓等信仰两宗教。
于是佛教寺院和神道的神社,两者浑然。
例外的是伊势神宫,供奉天皇的祖先,属于古神社。
至江户时代末期,国粹的神道理论家宣称,两者不能相混。
明治初年,兴“废佛毁释运动”。
神道成为国家的宗教。
虽明治政府承认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成为日本国民的义务,成为统治国民的手段。
当时在日语中称为“国家神道”。
在日本国内约有1亿600万人信仰此教,占日本人口比例近85%。
日本人一般在出生30至100天内,都会被父母带领参拜神社,在3、5、7岁的11月15日所谓三五七节要参拜神社,升学、结婚要到神社祈求神佑。
但平时求签,祈求交通安全等到佛寺,葬礼也要佛教和尚主持。
每个神社门前有一个叫做“鸟居”的日本牌坊,正殿门楣上挂一铃铛,悬一粗绳,参拜者先要拉动粗绳,再大声鼓掌以惊动神灵,然后双手合一默默祈祷。
一般不用下跪,但进入殿内须脱鞋。
因日本大学升学竞争相当激烈,每年高考时,都有大批学生到神社祈
祷。
与世界上别的宗教均不同,神道教的设立和发展始终具有三个特点:其一,神道教的崇拜对象主要是日本天皇的祖先,即太阳女神及其家族;其二,天皇是神道教的教主或者叫头号祭司,天皇垄断了最高层次的献祭权;其三,神道教主要是宣扬日本本土崇拜,是日本人创立的为日本国体服务的政治性宗教。
如果说大和魂的精神基础是神道教,那么,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日本人就是神道。
日本学者深见东州指出:日本常被描绘成"融合古老和现代为一体的迷人国度"。
实际上这种融合正是日本闻名遐迩的基本因素和力量的主要源泉。
日本天皇延续的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纯正的皇室血统。
我们的制造业拥有最新锐、最先进的电子和制造技术。
虽然这些事实众所周知,但其真正含义却依然没有被完全理解。
换句话说,不理解神道教,就不了解大和魂,不了解大和魂,就不了解日本人,也就无法理解日本人的民族凝聚力的来源和价值观的出处。
神道教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同时又不失自我个性,因为它信仰的是多神,只要发现力量,信徒们立即为其起上名字敬为神灵,并谦虚虔诚地向其学习。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才神话般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便是很好的例证。
在近代与外国的交流中,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兴力量认识到,没有军事力量就永远不能平等地与西方进行交涉,这个认识成为明治时代的一个动力。
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必须在经济上强大起来。
因此,日本整个国家狂热地呐喊这样一个口号:“富国强兵”。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向欧洲学习,于是派遣了岩仓使节团出访西方。
欧洲之行的见闻震动了他们。
他们折服于欧洲令人眩目的机械化文明。
不久,日本的普通百姓开始崇拜“伟大的欧洲之神”。
他们的赞美歌这样唱道:“伟大的欧洲之神,请保佑我们。
给我们汽油灯、鹅卵石、蒸汽发动机以及发自帕台农神殿令人折服的力量吧!”于是,在短短的几年内,明治维新便取得了巨大成效,日本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与此相反,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境地。
以曾国潘为首的“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开办新式学堂和各种工厂,掀起了轰动全国的“洋务运动”。
但以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却认为接受外来思想和科技就意味着背叛祖国文化,对此百般阻挠,加之广大民众思想未开化,认为西方文明不过是雕虫小技,根本不值得去学习,因而固步自封、盲目排外,导致“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中国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由此可见,神道教所宣扬的“崇拜一切力量,向一切力量学习,不管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的观念已深深融入日本人的思想生活中,不管是社会上层还是普通庶民,都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的意识。
正是因为这种共识,才使得日本一次又一次地从困境中迅速崛起,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可以说,日本的国教神道教中也孕育着军国主义。
神道教的教义如是说:世界至尊之神为天照大御神(太阳女神)她要实现“八紘一宇”(四海一家),统治全世界。
万世一系的天皇是“现人神”,既是神道的最高祭司,又是日军的大元帅,按神的意志征服“劣等民族”。
正因为如此,日本人才打着“神的旨意”堂而皇之地入侵大陆,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无尽的灾难,也导致自己的一场灭顶之灾。
"国民皆兵"是根据明治天皇的圣旨提出的。
遵照这个圣旨,日本国内的所有问题一下子全部解决了,既没有军人、官吏、臣民的区别,也没了外地人这样的说法。
根据"国民皆兵"的圣旨,日本人无论孩子、妇女、青年和老人,从呱呱坠地之瞬间起到躺进棺材为止,都是士兵。
这样一来,当然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士兵:行使武力的士兵、扛铁锹的士兵、握笔的士兵、捏手术刀的士兵等等。
在神道教和大和魂的激励下,让战争进行下去是上至天皇、下至妇孺的共同意志。
根据日本政府规定的神道教义,日本天皇是神道的"现世神",是活着的神。
这种政教合一的体制,使得天皇具有难以想象的感召力。
而日本军部则可以假借天皇的旨意恣意驱使日本国民。
其战时动员体制就是这样一个在神权笼罩下的特殊体制。
神道教在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已经深深地融入日本人的思想、生活中。
无论是兼容并包、善于接受新事物,还是黩武凶残、冥顽不灵。
正是因为神道思想的影响,才使得这些几乎相互对立的性格特征完美地在日本人身上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社会民族文化。
因此,可以说,神道教是日本社会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