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婚礼》的艺术特点
贾娟娟
【期刊名称】《琼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18)3
【摘要】本文对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及其代表作品加以论述.
【总页数】2页(P102-103)
【作者】贾娟娟
【作者单位】琼州学院学术院,海南,三亚,572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33
【相关文献】
1.浅析舞台表演在歌剧中的重要性——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为例 [J], 周容生
2.试论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以《费加罗的婚礼》为例 [J], 曹颖
3.试论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以《费加罗的婚礼》为例 [J], 曹颖
4.浅析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选段《你想要跳舞,我的小伯爵》 [J], 申青冉
5.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艺术特点 [J], 费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歌剧费加罗婚礼你再不要去做情郎演唱分析一、费加罗婚礼的背景介绍费加罗婚礼,是著名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歌剧作品,于1786年首次在维也纳上演。
该歌剧以活泼欢快的旋律、精湛的作曲技巧和复杂的情节而闻名于世。
整个歌剧充满了对爱情、幸福和人性的探讨,以及对社会等级观念的嘲讽和批判。
费加罗婚礼是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各地歌剧院频繁上演的经典之作。
二、情节简介费加罗婚礼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剧情错综复杂,充满喜剧和戏剧冲突。
以下为对该歌剧的演唱分析:1. 第一幕:订婚仪式大贵族费加罗在订婚仪式上向未婚妻苏鲁巴提出了一个挑战。
他要求苏鲁巴在24小时内承诺不再怀疑他的忠诚,否则他将自由选择自己的情人。
2. 第二幕:春宫费加罗和他的仆人菲格罗在一所豪华别墅中,准备享受属于他们的性福时光。
他们愉快地唱着慢板,歌颂着自由和酒。
3. 第三幕:新娘的室内花园这一幕中展现了费加罗与他的情郎斯里莫的争夺苏鲁巴的情景,苏鲁巴的情感陷入了困惑。
她身边的人忽然宣布:“新娘逃离了之前的婚约,她计划与他逃走。
”费加罗的父亲年迈的巴尔托洛俄公爵和斯里莫之间产生了一场激烈的争斗。
4. 第四幕:情人之战这一幕是整个歌剧的高潮部分。
场景转移到地下室,贵族和仆人们在不同的迷宫中追逐着对方,产生了一系列混乱的情节。
最终费加罗的计划被揭穿,所有人为了他们之间的误会感到羞愧。
情人们重新选择了他们的伴侣。
三、分析与评价费加罗婚礼这一歌剧作品,将喜剧和戏剧的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多重情节的盛宴。
莫扎特巧妙地安排了许多障碍和误会,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喜剧的笑声和戏剧的紧张。
整部歌剧的旋律优美流畅,让人听得心旷神怡。
从婚礼订婚仪式、春宫到室内花园,每一场景的音乐都与情节相得益彰。
尤其是最后一幕中地下室的情节,音乐节奏紧凑,节奏感强烈,带给观众震撼和紧张感。
此外,费加罗婚礼也是一部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探讨之作。
通过对贵族和仆人之间角色关系的描绘,揭示了当时主流社会中的阶级观念和对权力的追逐。
论《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反讽艺术
《费加罗的婚礼》是意大利音乐家莫扎特所创作的一部歌剧,以威尼斯作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即将结婚的年轻情侣费加罗和苏赞妮的故事。
该歌剧的反讽艺术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成为了莫扎特作品的典范之一。
首先,该剧通过对贵族生活的描绘和挖苦,表现了贵族生活的虚伪和荒谬。
歌剧中贵族的虚伪、恶劣以及同时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漠视,令观众对当时的贵族阶层感到愤怒和不满。
比如,商贩陪同远亲来访并介绍闺女的一段情节,贵族们对商贩下层人的鄙视和厌恶是十分明显的。
同时,他们整日陷入无聊的生活中,大量地消耗财富和资源,无视了那些日复一日在民间劳作着的百姓。
通过这种方式,该剧表现了当时封建贵族的虚伪和荒唐。
其次,歌剧中叙述的情感关系也体现了反讽的手法。
费加罗和苏赞妮的婚姻,本应该是一段美好的情感,但在歌剧中,他们的的婚礼变得荒唐可笑。
歌剧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乱伦行为、婚前通奸,表现了当时贵族阶层的道德堕落和纵欲。
最后,该剧对身份和地位的观点也反映了反讽的手法。
在歌剧中,农民和商人受到贵族的压迫和侮辱,而英雄让图琴也是一个被压迫的人群,他的存在仅是为了提供基础。
而贵族则游手好闲,浪费资源,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中心。
莫扎特强调人们的地位和身份不应该影响他们的价值和贡献。
总体上,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讽刺,成功采用了反讽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人们对当时贵族阶层的不满和愤怒。
这种艺术手法,不仅表达了莫扎特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也引导了人们开始思考个人自由和尊严、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真正的人类价值。
《费加罗的婚礼》一.作品背景《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先接触的散步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9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博马舍的话剧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等级”地位的上升,歌颂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的莫扎特也已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
莫扎特的歌剧保留了原作的戏剧宗旨,在作品中对伯爵妄图恢复农奴制的作法加以挞伐,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博马舍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
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过渡完成。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资产阶级意识到戏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口号。
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
1791年1月31日,立宪议会公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答应演出自由。
本年内有数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共和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剧目而闻名。
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
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莫扎特所请的脚本作家洛伦佐·达·彭特是当时的宫廷诗人,由于他多次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内的一些冲击而口头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
莫扎特用了一年时间谱曲,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凯鲁比诺咏叹调莫扎特是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他的作品涵盖交响乐、室内乐、器乐曲和歌剧等多种形式,深受世人喜爱。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被认为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而其中的凯鲁比诺咏叹调更是被誉为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凯鲁比诺咏叹调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它的音乐特点、情感表达以及艺术价值。
莫扎特于1786年创作了这部歌剧,它以喜剧形式探讨了爱情、婚姻和人性的主题。
在剧情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和乐曲,而凯鲁比诺咏叹调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咏叹调出现在第一幕中,由男高音演唱,表达了凯鲁比诺对自己所爱的女子蒂迪亚的感情之深。
这首咏叹调以其高亢的音域和激情澎湃的旋律成为了歌剧中的一大亮点。
我们来探讨这首咏叹调的音乐特点。
这首咏叹调的旋律轻盈而婉转,又不失其华丽和深情的特色。
歌唱部分的旋律线条流畅优美,音域宽广,既展现了男高音的高亢飘逸,又表达了凯鲁比诺内心深处的爱意。
伴随乐器的编配也极富情感,交响乐队与歌唱部分相得益彰,将凯鲁比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乐曲旋律流畅,情感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听觉享受。
我们来谈一谈这首咏叹调表达的情感。
凯鲁比诺咏叹调表现出了男主角深沉的爱情和对命运的无奈。
在剧情中,凯鲁比诺深爱蒂迪亚,但却被父母强迫和一个他不爱的女子结婚。
这首咏叹调中充斥着对未来的绝望和对爱情的无比痴迷,整个乐曲展现了凯鲁比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令人为之动容。
莫扎特通过旋律的悠扬和编配的精妙,将凯鲁比诺的心声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对他的遭遇产生共鸣,这也是这首咏叹调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我们来谈一谈这首咏叹调的艺术价值。
凯鲁比诺咏叹调作为《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经典乐曲之一,展现了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上的高超技巧和丰富想象力。
这首咏叹调既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又兼顾了音乐的美学价值,体现了莫扎特对音乐和戏剧完美结合的追求。
通过这首咏叹调,莫扎特将歌剧的情感表达发挥到了极致,使得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命运产生了共鸣和深刻的思考。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凯鲁比诺咏叹调《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之一,其中凯鲁比诺咏叹调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部歌剧中的凯鲁比诺咏叹调,探索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意大利语歌剧,于1786年首演,故事情节充满了爱情、欺骗和混乱。
凯鲁比诺是其中的一个角色,他是一个农民,同时也是主角费加罗的好友。
在歌剧中,凯鲁比诺的咏叹调被认为是整部歌剧中最著名的一段音乐之一。
凯鲁比诺的咏叹调发生在第一幕,当时他正在向费加罗描述他梦见的一个美丽的庄园,他在这梦中看到了一头展翅欢飞的鹰,以及一颗结出宝石的棕榈树。
这段咏叹调充满了凯鲁比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他向费加罗描述了他的梦境,希望表达自己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
凯鲁比诺的咏叹调以其美妙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而闻名,莫扎特在这首音乐中展现了他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和对音乐表达力的高超技巧。
这首咏叹调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演唱时间,但却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弦,成为了整部歌剧中最令人难忘的一段音乐。
凯鲁比诺的咏叹调所传达的情感是丰富而复杂的,他在歌曲中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掺杂着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
莫扎特巧妙地运用了音乐语言,将凯鲁比诺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演出中深深感受到了他的情感与梦想。
除了音乐本身的美妙,凯鲁比诺的咏叹调在歌剧中也具有重要的戏剧意义。
它不仅是对凯鲁比诺角色的进一步塑造,也为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铺设了基础。
通过这首咏叹调,观众进一步了解了凯鲁比诺的内心世界,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朋友费加罗的忠诚。
这样的情感展现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凯鲁比诺的咏叹调也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莫扎特作为作曲家的才华和创造力。
他不仅能够写出富有感染力的旋律,更能够通过音乐语言传达深刻的情感和意义。
这首咏叹调成为了《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一个亮点,也体现了莫扎特对音乐戏剧的深刻理解和对作曲技巧的高超掌握。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凯鲁比诺咏叹调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是莫扎特创作的一部歌剧作品,是他与意大利作家达·彼得罗·达·皮耶鲁吉的经典喜剧剧本《西日丁的怨妇》改编而成。
而其中的凯鲁比诺咏叹调,更是其中的一部分亮点,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部分的音乐和故事。
凯鲁比诺(Count Almaviva)是《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一个主要角色,他是一位名门贵族,但却是一个花花公子,对婚姻不忠实,喜欢追逐女性。
而他的妻子罗西娜(Countess Almaviva)则是一个忠贞而优雅的贵妇人。
在剧情中,凯鲁比诺试图追求女仆苏珊娜,而罗西娜则不忍心看到自己丈夫如此猖狂,因此她决定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剧中,凯鲁比诺咏叹调发生在第二幕中。
在这首咏叹调中,凯鲁比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妻子的怀疑和不满,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爱情和婚姻的真正意义。
这首咏叹调以其音乐的华丽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体现了莫扎特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方面的深厚功力。
凯鲁比诺咏叹调从第二幕开始,凯鲁比诺在自己的庄园里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他意识到自己在婚姻中的不忠行为,以及对妻子的深深怀疑和愧疚。
在这首咏叹调中,莫扎特运用了细腻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来表现凯鲁比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整个咏叹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凯鲁比诺独白式的反思,他回顾了自己的过往,并承认自己的错误。
第二部分是凯鲁比诺的伤感和内疚之情的爆发,他表达了对婚姻和爱情的真诚向往和追求。
在音乐上,凯鲁比诺咏叹调的旋律优美动听,既表现了凯鲁比诺内心的痛苦和迷茫,又展现了他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
莫扎特运用了流畅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来表现凯鲁比诺的情感变化,先是忧郁的旋律逐渐转化为愤怒和悲伤的情感,最终达到高潮,表现了凯鲁比诺内心的激烈挣扎和痛苦。
整个咏叹调以其音乐的巧妙构思和丰富的情感表现而著称,成为了《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一个亮点。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观后感《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一部以喜剧形式呈现的歌剧作品。
最近,我有幸亲眼观看了一场这部经典的演出,并深受感动。
在这篇观后感中,我将为大家分享我对《费加罗的婚礼》的观后感受以及对这部歌剧的一些理解。
首先,我要赞美这部歌剧的音乐。
莫扎特是一个天才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非常优美动人。
《费加罗的婚礼》中的音乐旋律既愉悦又充满了激情。
从开场的序曲开始,我就被那华丽绝伦的音乐所打动,它充满了快乐和活力。
每一段音乐都各具特色,能够完美地表达角色们的情感和内心变化。
除了音乐,演员们的表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场演出中的演员们都非常出色,他们完美地饰演了各自的角色,令观众们忍俊不禁。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费加罗这个角色。
他既搞笑又聪明,让我在欢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的智慧和善良。
演员们的精湛演技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让观众们沉浸其中。
在剧情方面,《费加罗的婚礼》也非常吸引人。
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西班牙塞维利亚,讲述了费加罗和苏珊娜的婚礼筹备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喜剧事件。
这个故事充满了误会、欺骗和爱情的故事线,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尽管故事背景是古老的贵族社会,但其中的情感冲突和人际关系却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使得观众们在欣赏歌剧的同时也能够从中思考和感受到一些真实的情感。
《费加罗的婚礼》也给我留下了一些深刻的启示。
这个故事中的角色们都有自己的欲望和目标,他们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然而,最终他们都意识到了彼此之间的误解和困惑,通过真诚和宽容,最终找到了和解和幸福。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误解和欺骗而伤害别人,但如果我们能够真诚地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善待他人,也许我们可以找到和解和幸福。
最后,我要说一下对于歌剧的音乐和表演的欣赏不应该仅限于学霸和音乐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品味和感受,只要用心去欣赏,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乐趣和启示。
封面题目是:《费加罗的婚礼》音乐风格和人物的塑造目录第一章、莫扎特的生平及歌剧创作—————————————————(1)第二章、《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背景与音乐风格特征————————————————————————————————————————————()第一节、创作背景————————————————————————————————————————————————————()第二节、复杂的歌剧情节—————————————————————()第三节、莫扎特喜歌剧的特点———————————————————————————————————————————————()第四节、〈费加罗的婚礼〉的音乐特征————————————————————————————————————————————()第三章、费加罗人物形象的塑造—————————————————————————————————————————————————()第一节、费加罗的个性特征———————————————————()第二节、费加罗与重唱————————————————————————()第三节、费加罗的咏叹调————————————————————————()第四节、费加罗形象塑造的意义——————————————————()第四章、我演唱费加罗的咏叹调的感受————————————————()结语:—————————————————————————————(15)参考文献:———————————————————————————(16)附录:摘要论文从声乐演唱者的角度出发,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男主人公费加罗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为核心内容,介绍了莫扎特的生平、他的歌剧创作道路、《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背景和复杂的戏剧情节,以及歌剧中的重唱的介绍和费加罗在歌剧中的两首咏叹调的解析,最后在结合自己的演唱剧中咏叹调的感受,从而把莫扎特笔下的费加罗分析的淋漓尽致。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要体裁之一,他从十一岁起就开始了歌剧创作尝试,共写了十七部歌剧。
莫扎特早期的创作主要是意大利风格,而他在歌剧创作领域中的最高成就,是在他一生中的最后十年(1782—1791)达到的,主要作品有:两部德国歌唱剧——《后宫诱逃》和《魔笛》,采用德文剧词;一部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采用意大利文歌词,但以奥地利民族文化传统为基础;还有一部新型歌剧《唐·璜》,这部歌剧将音乐悲剧和喜剧的最重要特点熔为一炉。
莫扎特的歌剧反映了当时进步的社会思想和伦理思想,歌剧序曲则充满戏剧的形象,是一种具有标题因素的管弦乐作品,经常在音乐会上独立演奏。
莫扎特的早期歌剧序曲主要按照意大利序曲的传统形式写成,他的后期歌剧序曲则有许多大胆创新,多半运用奏鸣曲形式,为十九世纪的新型歌剧开辟了道路。
莫扎特作于1785-1786年间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描写了作为平民的费加罗,同垂涎于他未婚妻苏珊娜的美貌的贵族主人之间的斗争,最后以他的机敏幽默而取得胜利。
这部社会性喜剧在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对封建贵族的揭露和讽刺起了很大的作用。
莫扎特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并以此作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采用交响乐的手法,言简意赅地体现了这部喜剧所特有的轻松而无节制的欢乐,以及进展神速的节奏,这段充满生活动力而且效果辉煌的音乐本身,具有相当完整而独立的特点,因此它可以脱离歌
剧而单独演奏,成为音乐会上深受欢迎的传统曲目之一。
序曲虽然并没有从歌剧的音乐主题直接取材,但是同歌剧本身有深刻的联系,是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
费加罗的婚礼完整介绍费加罗的婚礼,又被称为《费加罗婚礼》或《伊斯帕尼奥拉婚礼》,是西班牙作曲家曼努埃尔·德·法利亚的一部经典音乐作品。
这部作品既是一部歌剧,又是一部芭蕾舞剧,于1916年在巴黎首次演出,由于其优雅的旋律和精美的编曲,一经问世即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作为法利亚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费加罗的婚礼以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为基础,表达了对爱情、激情和欢乐的追求。
整部作品以舞曲形式构建,包含了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等乐器的巧妙组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
《费加罗的婚礼》以几位热情奔放的舞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将观众引入一个充满激情和戏剧性的场景。
婚礼的主要人物包括了一位富有的新娘、她的亲戚、跳舞高手和一群群情激昂的村民。
在一连串的舞蹈中,他们通过优雅的动作、活力四溢的节奏以及热情奔放的表演,诠释了各种爱情和情感的迸发。
作品由几个重要的舞蹈场景组成,每个场景都有其特定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舞蹈派对的场景,这个场景以其丰富多样的舞蹈节奏和夸张的角色演绎成为了整部作品的亮点。
舞者们在充满节日氛围的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的舞技和魅力,带给观众无尽的欢乐。
此外,费加罗的婚礼还包含了许多其他具有标志性的舞蹈表演,如舞伴之间的情感对白、充满激情的情感对视以及快速而激烈的跳跃和旋转动作。
这些舞蹈形式与音乐的和谐结合,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和戏剧性。
总而言之,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杰作,将观众带入一个独特而精彩的艺术世界。
通过优雅的旋律、精心的编曲和充满激情的舞蹈,这部作品展示了对爱情和激情的追求,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音乐视听体验。
无论是对音乐爱好者还是舞蹈爱好者来说,费加罗的婚礼都是一场不容错过的视觉和听觉盛宴。
莫扎特作品赏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op.492)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完成于1786 年4 月,同年5 月在维也纳首次演出。
剧本由篷泰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撰写。
歌剧主要是描写伯爵的男仆理发师费加罗与伯爵夫人的女仆苏珊娜的纯洁爱情,作者通过喜剧性的爱情故事,深刻、尖锐地提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问题。
在剧中,普通平民以机智、勇敢和胜利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而对封建贵族的虚伪、堕落则进行了无情的讽刺、揭露,这部歌剧当时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也遭到宫廷贵族的不满和禁演。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的主题音乐与歌剧中的音乐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在风格上和情绪上与歌剧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
这首序曲是一首妙趣横生的作品,它概括了普通平民的性格特征,烘托了喜剧中胜利的欢乐气氛。
从中不难看到费加罗机警、幽默的形象和苏珊娜聪慧、美丽的倩影。
序曲采用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结构。
呈示部的主部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是稍快急速、性格爽朗的音流。
第二个主题为急板,像是明快、雄健的号声,体现出抒情喜剧的风格。
连接部出现活泼跳跃的节奏和弦,将热烈的情绪推进了一步。
副部也有两个主题,用属调写成。
第一主题富有朝气,有一反复出现的音型,象征费加罗不屈不挠争取爱情自由的性格。
第二主题使费加罗勇于斗争的性格表现得更加突出。
结束部旋律优美、细腻,富于歌唱性,刻画了少女苏珊娜的形象。
经过一个短小的连接句,音乐进入再现部,副部的主题在主调上出现,全曲充满了热烈气氛,表现了费加罗战胜封建势力,获得婚姻自由的欢乐情绪。
《G 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莫扎特一生共写了十三首小夜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787 年8 月创作的《G 大调弦乐小夜曲》。
这是一部轻快的乐曲,充满了淳朴、真挚的感情。
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倍大提琴演奏。
由于它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唯一用弦乐演奏的,所以被称作《弦乐小夜曲》或《G 大调弦乐小夜曲》。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情感表现及演唱特点摘要莫扎特作为18世纪末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短暂的生命中写就了不朽的音乐著作,经典歌剧代表作《费加罗的婚礼》中所塑造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都放射着人物的特有魅力,其中有很多的经典咏叹调唱段都成为了音乐学习者和爱好者的必学曲目。
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罗西娜这个鲜活的女高音形象通过她的一系列唱段被塑造的惟妙惟肖。
她所演唱的《求爱神给我安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首咏叹调,将女主角心中对爱情的执着,以及对爱人背叛的悲凉和伤心充分展现出来,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高贵的伯爵夫人形象。
本文首先,本文从作者的生平、歌剧的创作背景和剧情介绍开始。
其次对《求爱神给我安慰》的艺术特征进行阐述。
最后最后一部分则是通过呼吸的应用、语言的把握以及音色和音量的控制三分论点来对作品的演唱技巧进行阐述。
希望为广大学习歌剧咏叹调的爱好者提供一些理论和技术上的参考。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演唱分析一莫扎特和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一)莫扎特简介莫扎特(1756.1-1791.12)年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他从小就显露出超出常人的音乐才能,5岁起就开始创作,他的作品从小步舞曲到宗教题材的弥撒、赞美诗,以及后来的声乐曲、歌剧等;器乐创作包括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以及其它形式的室内乐以及器乐小品等,几乎涉及到了音乐上的所有领域。
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创作,世人把他看做是个无师自通的天才,其实这与他的勤奋、刻苦还有做为乐师的父亲的严厉教导是分不开的。
在他的创作中最突出的成就是歌剧,他的歌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音乐语言丰富、旋律线条优美、情感表达细腻,每一部歌剧作品几乎都是一个鲜活的故事,大多贴近于生活,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人物原型,也充分体现出了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创作的风格特点。
《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是他歌剧创作的巅峰之作。
他在歌剧方面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音乐的重要作用在他的歌剧中得到展现,剧本已不再是所有,只有音乐才能长久。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一、作者简介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
在西方音乐历史中,他被公认为音乐界的旷世奇才。
莫扎特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
此外其作曲风格同时兼具旋律及艺术性,悦耳开朗,且不失优雅,让人感受到音乐风格由巴洛克时期转向古典主义时期。
也显露出早期浪漫主义曲风,直接预示了贝多芬式的英雄性音乐的出现。
是第一位公开脱离保护人的自由作曲家,其人格备受后世音乐家敬仰。
二、创作背景莫扎特于1785-1786年创作了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作品描写了作为平民的费加罗同垂涎于他未婚妻苏珊娜美貌的贵族主人之间的斗争,最后以他的机敏幽默而取得胜利。
这部社会性喜剧在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对封建贵族的揭露和讽刺起了很大的作用。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采用交响乐的手法,言简意赅地体现了这部喜剧所特有的轻松而无节制的欢乐,以及进展神速的节奏,这段充满生活动力而且效果辉煌的音乐本身,具有完整而独立的特点。
三、作品浅析《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同歌剧本身并没有主题上的联系,但在总的情绪和风格方面却和歌剧的内容有着深刻联系,是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
它概括了平民的性格特征,烘托了喜剧中胜利欢乐的气氛。
曲式结构采用了歌剧序曲所常用的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作品用两个性格爽朗的主题分别刻画出费加罗机智幽默、勇於斗争的性格和少女苏珊娜活泼、聪慧的美丽形象。
四、欣赏感受在第一次欣赏这个交响乐时,心脏的跳动是时刻被这个曲子的节奏牵引着的,序曲突然地高昂,又突然的缓和,毫无预兆,却又不觉得突兀。
演奏开始时,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疾走如飞,体现了一种快速急切的状态;然后序曲转由木管乐器的咏唱,乐曲变得缓和悠扬,体现一种轻松自如的心境,第二主题带有明显的抒情性,优美如歌;接下来便是全乐队刚劲有力地加入乐曲进入高潮,最后在全曲尾声用短促有力的全奏和弦与快速的音阶进行交替出现, 烘托出欢欣鼓舞的热烈气氛,序曲在灿烂辉煌的音响中完满结束。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特点
论文关键词: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 莫扎特 创作特征
论文摘要:在西方音乐中,莫扎特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天才,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
堡。他自幼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被人们誉为“音乐神童”。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涉猎各个
音乐领域,其中,其创作的重要领域是歌剧。莫扎特曾公开表示最喜欢歌剧。他的一生共创
作了二十多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他最著名的歌剧之一。
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莫扎特保留了原著的批判精神,废弃了意大利喜歌剧体裁中注重
表面夸张的手法,赋予了歌剧很深的抒情性。他使每个角色的音乐都符合人物的特征,并在
歌剧情节的发展中保持着他们的基本面貌。莫扎特在该剧中成功地运用了”重唱”这种形式来
展开情节及制造戏剧性冲突的高潮。通过该剧的创作,表现出莫扎特在运用歌剧形式反映现
实生活方面比之前的很多作曲家有了提高,同时音乐刻画在其歌剧创作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突出了角色之间戏剧冲突。
一、歌剧序曲
莫扎特大部分的歌剧序曲都使用奏鸣曲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也不例外。首先,
音乐直接从主部主题开始,主题为重复乐段,每段由两句构成,第一句旋律为急促的音阶式
八分音符齐奏,在1、3小节处使用了休止符,句子的结尾干净利落,这种长句与短句的紧
密结合体现了费加罗和苏姗娜急于完成婚礼的兴奋心情。第二句延续前面的情绪,整体气势
大大的扩展,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连接与转位和弦的运用共同营造了充满力量的音乐情绪。
其次,连接部使用连续的快速八分音符,音乐川流不息,时而在主旋律上,时在伴奏织体上,
采用模进与重复等技法使音乐充满了动力性,和声上多采用D-T的连接方式,最后进入D
音A大调。再次,副部主题从A大调的D开始,升四级与D的连接、伴奏织体的不稳定均
具有离调的性质,让人感到忐忑不安,预示着费加罗婚礼的曲折。由此可见,音乐情绪的转
化与剧情整体情况的吻合是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创作的特征之一。
二、歌剧音乐语言
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大胆地废弃了意大利喜歌剧体裁中偏重于表面夸张的手法,赋予作品
以更深的抒情,使作品中的每个角色均有符合自己基本性格的一些特点,并且在歌剧情节的
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他们的基本面貌。如在第一幕第二场中,戏剧发挥了自身擅长叙事的功能,
让费加罗独白了一大段,把要对付伯爵等人的心理和应对的方法明确地描述出来。在歌剧里,
莫扎特运用歌谣曲的形式,用简练的语言,尤其是加上恰当的音乐表达,生动地刻画了他所
特有的机智、勇敢、乐观和诙谐的基本性格。在第一幕和第二幕中,凯鲁比诺所唱的咏叹调
《我不知道爱情是怎么回事》以及他的抒情小曲《你们可知道》,歌词与曲调紧密结合,用
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这个盲目追求爱情的少年内心的激动和忧郁之情,此曲也成为了抒情女中
音的必唱曲目之一。在第二幕伯爵夫人演唱了著名的抒情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深情
地刻画了这位被遗弃的贵夫人的内心伤痛,音乐擅长抒情的这一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
这个歌剧里对伯爵、苏姗娜以及次要的角色巴尔托洛、玛采列娜以及园丁安东尼奥等人也有
着肖像式的音乐刻画。
三、歌剧咏叹调
咏叹调是歌剧艺术中最具有艺术魅力的声乐表现形式之一。这部歌剧的咏叹调与重唱相
比,抒情性比较突出,主要描绘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也有一些咏叹调表现激烈的人物内心
冲突。1.费加罗的咏叹调:《你再不要跳舞,我的小伯爵》,描写了费加罗从苏姗娜口中得知
伯爵对她有不轨想法的时候,内心充满着愤慨,并立志要为自己的权益好好教训伯爵。第立
首咏叹调《你再不要去做情郎》是费加罗告戒凯鲁比诺当上军官以后,要安分的做好自己的
工作,不要再沾花惹草。2.伯爵的咏叹调:伯爵的咏叹调在第三幕,表达了当伯爵得知苏姗娜
欺骗他,以获取对他们婚礼的支持以后,心理急剧变化。虽然伯爵在本剧中只有一首咏叹调,
但足以体现他阴险的内心和丑恶的嘴脸,莫扎特用绝妙的音乐把这种特性深刻的描绘出来,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3.苏姗娜的的咏叹调:苏姗娜有两首咏叹调,分别是叙事性的和抒情
性的。第一首咏叹调在第二幕,《走过来,来到我面前》描述了苏姗娜要把凯鲁比诺化妆成
女孩,代替她去参加伯爵约会的情景。第二首咏叹调在第四幕,是抒情性的,《美妙的时刻
即将来临》充满了对甜蜜爱情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即将到来的愉悦心情。4.伯爵夫人的的咏
叹调:伯爵夫人的咏叹调都是抒情性的,主要表达了对丈夫不忠的埋怨和对往日美好时光的
回忆,《求爱神给我安慰》是短小的歌谣曲,音乐舒缓,旋律曲折,和声变化丰富,表达了
伯爵夫人痛不欲生的心理。
浅析解析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论文关键词:舒伯特 艺术歌曲 诗词 钢琴伴奏 演唱风格
论文摘要:舒伯特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被人们称为“艺术歌曲之王”,是浪漫主
义音乐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艺术歌曲在其创作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在
诗乐合壁、词曲交融中体现着自身的艺术价值,给人以淳美的感受。
“艺术歌曲是十九世纪初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产生的浪漫主义抒情音乐形式。是以抒情
诗为基础为独唱而写。主用钢琴伴奏、专业创作的歌曲。”
一、 诗词与音乐的结合
歌词一般由诗人、词作家或剧作家写成。歌词的美即它的结构形成、形象意境的美。舒
伯特的艺术歌曲歌词,主要以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歌德、席勒和海涅等人的抒情诗
为主。这些抒情诗内容简短精悍、寓意深刻优美典雅,有很强的浪漫情调与抒情风格。舒伯
特这位天才的旋律作曲家,善于把诗歌变成音乐,旋律像永不枯竭的泉水不断涌现出来,赋
予歌词以诗的品质与内涵,把歌曲的艺术表现提至更高的水平。
处于奥地利封建专制复辟时代,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矛盾中的复杂心境和感受,浪
漫主义的文艺思潮应运而生。艺术家们个人的理想禁锢在梦幻的王国里,常以抒发个人对大
自然的热爱,对纯洁爱情的向往的情感为创作手段,以消极态度回避理想与现实矛盾。如,
舒伯特l8岁创作了由歌德叙事诗的浪漫主义奇妙意境的艺术歌曲《魔王》,是内容与形的
完美统一、语言与音乐完美结合,生动刻画艺术形象的典范作品。舒伯特的文学观由于对自
然的热爱而充满活力,他以音乐衬托语言,即使是平庸之作,在其笔下亦斐然成章,用音乐
将诗人无力表达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出来,提升其艺术境界。例如名不见经传的诗人舒巴尔特
得以流传不朽的作品《鳟鱼》激发舒伯特的创作灵感。20岁的他将这一引人深思的政治题
材以抒情的笔调道出诗人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渴望自由。“《鳟鱼》现象”是舒伯特所处时代的
真实写照。
二、艺术歌曲的旋律
旋律的创作是艺术歌曲创作的关键和灵魂,旋律的创作更多体现作曲家的灵感与智慧,
及对歌词独特的理解方式与表达方式。根据歌词创作的诗的意境谱写的歌曲旋律蕴藏着深刻
而又丰富的内涵。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变化曲调丰富多彩。对比的手法,深入、细致地刻画人
物的精神面貌。这正是舒伯特创造感人音乐艺术形象的神韵所在。在运用音乐调性、调式方
面,采用大小调调式变化加强音乐表现复杂多变的情感色彩,使旋律优美流畅,婉转的特点。
例如《菩提树》描写菩提树下的白天与星夜不同时间的景与情。从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中
我们感受到舒伯特更多的是他的内省性的自我对话,充分运用音乐表现手段,塑造完美的艺
术形象。个人心理刻画成为浪漫乐派典型代表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侧重于感性胜于
理性。音乐细致又奔放、无拘无束、淋漓尽致。驾驭乐思达到寓情于景,使情景水乳交融,
从而叩击千万听众的情感之窗。如采用威廉米勒的诗句而作的两部伟大的声乐曲《冬之旅》
和《美丽的磨坊女》等作品。
三、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
钢琴是为艺术歌曲伴奏最优美、谐和的伴奏乐器。从舒伯特开始,钢琴伴奏音乐
突破了古典乐派的对位与和声的衬托作用,将钢琴伴奏作为塑造音乐形象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伴奏部分音乐也通过一定技巧在钢琴中“唱”出自己的情感,揭示一
定情形下人的心理情感变化,例如舒伯特谱曲的《魔王》:
钢琴伴奏从始至终使用
八度和音的三连音节奏,刻画出急切奔驰的马蹄声,低音旋律又描绘了黑色森里中狂风的呼
号。舒伯特用旋律、和声、节奏等各种变化将不同人物的角色特征加以区别;尖锐的不协和
音表现孩子的恐惧;和谐而均匀的旋律,表现慈父对孩子的宽慰;更为温柔而又美妙的旋律,
表现魔王的诡计与迷人诱惑;不停顿的三连音创造紧张恐怖的气氛,当三连音突然停止,却
又造成主人与马回到了家。然而,怀里的孩子却已经死去的悲惨结局。
四、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舒伯特艺术歌曲演唱虽运用美声唱法,但由于歌词采用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抒情诗,要
表现这些作品的幽雅、细腻、浪漫的格调和情感,就需运用轻声、半声和在高声区上渐弱的
演唱表现手法。由于演唱艺术歌曲由钢琴伴奏,不必需要宏大的音量。再者,演唱艺术歌曲
具有室内乐性质特点,不必像歌剧演唱中大幅度强烈的音量变化对比,也不以表现戏剧性激
情见长,而以抒情为主。因此,多样的音色、清晰的吐字、细致的语调,就成为演唱舒伯特
艺术歌曲水准的标尺。于是,就逐渐形成以含蓄为贵,以阴柔见长的音乐会艺术歌曲的演唱
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