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费加罗的婚礼音乐赏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莫扎特歌剧赏析—《费加罗的婚礼》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我们很高兴学习了由许科老师知道的环境音乐课,增加音乐方面的修养,在许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音乐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在课后我独立观看莫扎特着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并做一下赏析。
一、作品介绍:《费加罗的婚礼》是四幕歌剧,达·蓬泰编剧,莫扎特谱曲,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国家剧院首次公演,30岁的莫扎特亲自指挥。
1824年5月10日,在纽约国家公园剧院,以英文歌词演出。
法国戏剧家博马舍在18世纪70年代创作了“费加罗三部曲”的三部戏剧,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
前两部被谱成了曲,18世纪的莫扎特选择了第二部,19世纪的罗西尼选择了第一部。
剧情介绍由于理发师费加罗在阿尔马维瓦伯爵的恋爱和结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成了伯爵的仆人;曾被伯爵苦苦追求、终于作了伯爵妻子的罗西娜,现在已经受到了丈夫的冷落;伯爵此时的兴趣在一位名叫苏姗娜的女仆身上;苏姗娜,就是费加罗的未婚妻--所以,这部歌剧的中心,就是费加罗用智谋扞卫了自己的婚姻,最终获得了幸福。
剧中人物:阿尔马维瓦伯爵男中音罗西娜伯爵夫人女高音费加罗阿尔马维瓦之仆人、理发师男中音苏珊娜费加罗之情人女高音巴尔托洛医生男低音巴西利奥音乐教师男高音凯鲁比诺伯爵的侍仆女高音马尔切琳娜管家婆女高音安东尼奥园丁男低音巴巴里娜安东尼奥的女儿女高音古兹曼法官男低音农民们、客人们、狩猎者、仆人等。
二、剧情介绍:第一幕:伯爵府第的阁楼,房间里。
第二幕:伯爵夫人的房里第三幕:伯爵家的大客厅里第四幕:城堡中的庭园三、音乐内容剧本原作者博马舍曾把这部作品称作《狂欢的一日》,因为整个剧情都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莫扎特似乎以此为切入点,用一首速度飞快的序曲向听众预示剧情发展变化的急剧性。
《费加罗的婚礼》一.作品背景《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先接触的散步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9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博马舍的话剧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等级”地位的上升,歌颂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的莫扎特也已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
莫扎特的歌剧保留了原作的戏剧宗旨,在作品中对伯爵妄图恢复农奴制的作法加以挞伐,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博马舍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
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过渡完成。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资产阶级意识到戏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口号。
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
1791年1月31日,立宪议会公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答应演出自由。
本年内有数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共和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剧目而闻名。
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
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莫扎特所请的脚本作家洛伦佐·达·彭特是当时的宫廷诗人,由于他多次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内的一些冲击而口头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
莫扎特用了一年时间谱曲,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费加罗的婚礼》序
曲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一、作者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
在西方音乐历史中,他被公认为音乐界的旷世奇才。
莫扎特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
此外其作曲风格同时兼具旋律及艺术性,悦耳开朗,且不失优雅,让人感受到音乐风格由巴洛克时期转向古典主义时期。
也显露出早期浪漫主义曲风,直接预示了贝多芬式的英雄性音乐的出现。
是第一位公开脱离保护人的自由作曲家,其人格备受后世音乐家敬仰。
二、创作背景
莫扎特于1785—1786年创作了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作品描写了作为平民的费加罗同垂涎于他未婚妻苏珊娜美貌的贵族主人之间的斗争,最后以他的机敏幽默而取得胜利。
这部社会性喜剧在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对封建贵族的揭露和讽刺起了很大的作用。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采用交响乐的手法,言简意赅地体现了这部喜剧所特有的轻松而无节制的欢乐,以及进展神速的节奏,这段充满生活动力而且效果辉煌的音乐本身,具有完整而独立的特点。
《费加罗的婚礼》一.作品背景《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先接触的散步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9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博马舍的话剧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等级”地位的上升,歌颂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的莫扎特也已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
莫扎特的歌剧保留了原作的戏剧宗旨,在作品中对伯爵妄图恢复农奴制的作法加以挞伐,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博马舍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
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过渡完成。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资产阶级意识到戏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口号。
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
1791年1月31日,立宪议会公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答应演出自由。
本年内有数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共和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剧目而闻名。
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
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莫扎特所请的脚本作家洛伦佐·达·彭特是当时的宫廷诗人,由于他多次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内的一些冲击而口头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
莫扎特用了一年时间谱曲,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郭珊珊(广西艺术学院2010级在职研究生2班学号20101212040)摘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改编的,主人公费加罗为了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与伯爵斗智斗勇,最后伯爵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而费加罗也得到了自己的爱情。
其中咏叹调《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鲜明地体现了费加罗的内心情绪,音乐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关键词:《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序曲;音乐语言;《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咏叹调。
2011年10月22日,作为2010级在职研究生班的我,有幸修了马栋梁老师的《音乐名著分析与研究》这门课程。
在学习中,老师给我们看了其中一部关于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此歌剧在人物性格刻画、心理描写、情感揭示、气氛渲染和情绪铺垫等方面的创作都是无与伦比的,下面我就从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序曲、音乐语言、咏叹调等部分着手,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作以下简要分析。
一、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西部萨尔茨堡的一个音乐家庭。
莫扎特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
1767年3月,他创作的第一部歌剧《第一条戒律的责任》在萨尔茨堡上演。
5月,他又推出了另一部拉丁喜歌剧《阿波罗与海辛特斯》。
1768年,莫扎特创作了一部小型的喜歌剧《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
1769年5月,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装疯卖傻》上演。
1775年创作的两部相当成功的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和《牧人王》。
1780年创作了第一部浪漫主义代表歌剧《伊多美钮》。
后写有歌剧《扎伊德》、歌曲《鸟儿如果整整一年》、《心满意足》、《来吧,亲爱的齐特尔》等。
1782年7月,莫扎特应邀创作了歌剧《后宫诱逃》,并在公演时获得巨大成功。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简介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完成于1786年4月,同年5月在维也纳首次演出。
歌剧主要描写伯爵的男仆理发师费加罗与伯爵夫人的女仆苏珊娜的纯洁爱情,作者通过喜剧性的爱情故事,深刻、尖锐地提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问题。
这部歌剧当时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也遭到宫廷贵族的不满和禁演。
歌剧序曲的主题与歌剧中的音乐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在风格上和情绪上与歌剧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
这首序曲是一首妙趣横生的作品,它概括了普通平民的性格特征,烘托了喜剧中胜利的欢乐气氛。
从中不难看到费加罗机警、幽默的形象和苏珊娜聪慧、美丽的倩影。
剧本由篷泰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撰写。
剧中,普通平民以机智、勇敢和胜利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而对封建贵族的虚伪、堕落则进行了无情的讽刺、揭露。
莫扎特作品赏析1、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op.492)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完成于1786年4月,同年5月在维也纳首次演出。
剧本由篷泰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撰写。
歌剧主要是描写伯爵的男仆理发师费加罗与伯爵夫人的女仆苏珊娜的纯洁爱情,作者通过喜剧性的爱情故事,深刻、尖锐地提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问题。
在剧中,普通平民以机智、勇敢和胜利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而对封建贵族的虚伪、堕落则进行了无情的讽刺、揭露,这部歌剧当时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也遭到宫廷贵族的不满和禁演。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的主题音乐与歌剧中的音乐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在风格上和情绪上与歌剧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
这首序曲是一首妙趣横生的作品,它概括了普通平民的性格特征,烘托了喜剧中胜利的欢乐气氛。
从中不难看到费加罗机警、幽默的形象和苏珊娜聪慧、美丽的倩影。
序曲采用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结构。
呈示部的主部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是稍快急速、性格爽朗的音流。
第二个主题为急板,像是明快、雄健的号声,体现出抒情喜剧的风格。
连接部出现活泼跳跃的节奏和弦,将热烈的情绪推进了一步。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作曲: 莫札特演奏:柏林交响乐团作者:QFCY123 制作日期: 2015.05.27E-mail文化传播网《费加罗的婚礼》序曲采用交响乐的手法,言简意赅地体现了这部喜剧所特有的轻松而无节制的欢乐,以及进展神速的节奏,这段充满生活动力而且效果辉煌的音乐本身,具有相当完整而独立的特点,因此它可以脱离歌剧而单独演奏,成为音乐会上深受欢迎的传统曲目之一。
是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
开始时,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疾走如飞然后转由木管乐器咏唱接下来是全乐队刚劲有力的加入;第二主题带有明显的抒情性,优美如歌。
最后全曲在轻快的气氛中结束。
莫扎特作于1785-1786年间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描写了作为平民的费加罗,同垂涎于他未婚妻苏珊娜的美貌的贵族主人之间的斗争,最后以他的机敏幽默而取得胜利。
这部社会性喜剧在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对封建贵族的揭露和讽刺起了很大的作用。
莫扎特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与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并以此作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众多的歌剧中最为著名的一部,作于1785-1786年,首演于1786年5月1日。
这部作品的剧情取自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剧作。
故事描述阿尔玛维瓦的费加罗将与伯爵夫人的侍女苏珊娜成婚,伯爵喜新厌旧,也有意于苏珊娜。
费加罗与苏珊纳为保卫自己的婚礼幸福,巧设种种圈套作弄伯爵,以惩罚其邪心。
最后,伯爵夫人授意苏珊娜写信约伯爵晚上到城内的花园幽会。
届时,伯爵夫人与苏珊娜互换了服装。
伯爵到来后,向夫人假扮的苏珊娜大献殷勤。
这时突然灯光齐明,伯爵夫人与苏珊娜一起卸去伪装,伯爵惊羞交加不得不向夫人下跪求饶。
费加罗与苏珊娜趁机举行了婚礼。
再见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 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郭珊珊(广西艺术学院2010级在职研究生2班学号20101212040)2011年10月22日,作为2010级在职研究生班的我,有幸修了马栋梁老师的《音乐名著分析与研究》这门课程。
在学习中,老师给我们欣赏了其中一部关于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此歌剧在人物性格刻画、心理描写、情感揭示、气氛渲染和情绪铺垫等方面的创作都是无与伦比的。
《费加罗的婚礼》是古典主义大师莫扎特(1756-1791)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博马舍共写过三部以西班牙为背景的喜剧,剧中的人物都相同。
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费加罗的婚礼》把伯爵放在人民的对立面,暴露了贵族的腐朽堕落,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等级”地位的上升,富有时代气息,风格明快幽默,情节曲折生动,以嬉笑怒骂的语言,突出强烈的喜剧效果。
莫扎特大部分的歌剧序曲都使用奏鸣曲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也不例外。
首先,音乐直接从主部主题开始,主题为重复乐段,每段由两句构成,第一句旋律为急促的音阶式八分音符齐奏,在1、3小节处使用了休止符,句子的结尾干净利落,这种长句与短句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费加罗和苏姗娜急于完成婚礼的兴奋心情。
第二句延续前面的情绪,整体气势大大的扩展,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连接与转位和弦的运用共同营造了充满力量的音乐情绪。
其次,连接部使用连续的快速八分音符,音乐川流不息,时而在主旋律上,时在伴奏织体上,采用模进与重复等技法使音乐充满了动力性,和声上多采用D-T的连接方式,最后进入D音A大调。
再次,副部主题从A大调的D开始,升四级与D的连接、伴奏织体的不稳定均具有离调的性质,让人感到忐忑不安,预示着费加罗婚礼的曲折。
序曲尽管没有从歌剧的音乐主题直接取材,但是同歌剧本身有着深刻的联系,开始时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疾走如飞,然后转由木管乐器咏唱,接下来是全乐队刚劲有力的加入。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是19世纪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创作的知名作品之一,其曲式结构严谨而富有变化,深受欢迎。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的曲式结构进行深入解析,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一、慢板部分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以慢板部分开场,这一部分的曲调庄重、典雅,通过交响乐队的演奏,为整个序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慢板部分的音乐旋律优美悠扬,通过弦乐器的奏响,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给人一种沉稳而庄重的感觉。
这一部分的音乐构思严谨,曲调流畅,为序曲后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快板部分接下来,序曲转入快板部分,音乐节奏变得更加活泼轻快,乐曲中透露出无限的活力和激情。
快板部分的音乐动感强烈,旋律变化多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这一部分的音乐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乐器组合,如管弦乐队、铜管乐器、木管乐器等,使整个序曲的音乐质感更加丰富多彩。
三、中板部分在快板部分之后,序曲转入中板部分,音乐节奏逐渐变得平稳,旋律也变得更加柔和缓慢。
中板部分的音乐构思优美动人,给人以深情款款的感觉。
整个序曲在中板部分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音乐旋律层层递进,给人以一种舒缓愉悦的感受。
四、再现部分序曲达到高潮,音乐再现慢板部分的主题,并以雄壮激昂的气势结束整个序曲。
再现部分的音乐节奏紧凑有力,旋律雄浑激越,给人以一种振奋人心的感受。
整个序曲在再现部分的高潮迭起中达到了完美的顶点,展现出了作曲家深厚的音乐功底和丰富的创作才华。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以其严谨而富有变化的曲式结构,为听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从慢板部分的庄重肃穆到快板部分的活泼轻快,再到中板部分的柔和缓慢,最终达到再现部分的雄浑激越,整个序曲的音乐节奏变化多端,旋律优美动人,给人以美妙绝伦的听觉享受。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曲式结构严谨,激情澎湃,是意大利歌剧音乐的经典之作。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是19世纪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的杰作,其曲式结构严谨而富有变化,成为歌剧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一。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的细节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和魅力所在。
《费加罗的婚礼》一.作品背景《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先接触的散步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9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博马舍的话剧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等级”地位的上升,歌颂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的莫扎特也已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
莫扎特的歌剧保留了原作的戏剧宗旨,在作品中对伯爵妄图恢复农奴制的作法加以挞伐,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博马舍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
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过渡完成。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资产阶级意识到戏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口号。
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
1791年1月31日,立宪议会公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答应演出自由。
本年有数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剧目而闻名。
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
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莫扎特所请的脚本作家洛伦佐·达·特是当时的宫廷诗人,由于他多次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的一些冲击而口头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
莫扎特用了一年时间谱曲,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费加罗的婚礼音乐赏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莫扎特歌剧赏析—《费加罗的婚礼》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我们很高兴学习了由许科老师知道的环境音乐课,增加音乐方面的修养,在许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音乐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在课后我独立观看莫扎特着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并做一下赏析。
一、作品介绍:《费加罗的婚礼》是四幕歌剧,达·蓬泰编剧,莫扎特谱曲,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国家剧院首次公演,30岁的莫扎特亲自指挥。
1824年5月10日,在纽约国家公园剧院,以英文歌词演出。
法国戏剧家博马舍在18世纪70年代创作了“费加罗三部曲”的三部戏剧,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
前两部被谱成了曲,18世纪的莫扎特选择了第二部,19世纪的罗西尼选择了第一部。
剧情介绍由于理发师费加罗在阿尔马维瓦伯爵的恋爱和结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成了伯爵的仆人;曾被伯爵苦苦追求、终于作了伯爵妻子的罗西娜,现在已经受到了丈夫的冷落;伯爵此时的兴趣在一位名叫苏姗娜的女仆身上;苏姗娜,就是费加罗的未婚妻--所以,这部歌剧的中心,就是费加罗用智谋扞卫了自己的婚姻,最终获得了幸福。
剧中人物:阿尔马维瓦伯爵男中音罗西娜伯爵夫人女高音费加罗阿尔马维瓦之仆人、理发师男中音苏珊娜费加罗之情人女高音巴尔托洛医生男低音巴西利奥音乐教师男高音凯鲁比诺伯爵的侍仆女高音马尔切琳娜管家婆女高音安东尼奥园丁男低音巴巴里娜安东尼奥的女儿女高音古兹曼法官男低音农民们、客人们、狩猎者、仆人等。
二、剧情介绍:第一幕:伯爵府第的阁楼,房间里。
第二幕:伯爵夫人的房里第三幕:伯爵家的大客厅里第四幕:城堡中的庭园三、音乐内容剧本原作者博马舍曾把这部作品称作《狂欢的一日》,因为整个剧情都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莫扎特似乎以此为切入点,用一首速度飞快的序曲向听众预示剧情发展变化的急剧性。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郭珊珊(广西艺术学院2010级在职研究生2班学号20101212040)2011年10月22日,作为2010级在职研究生班的我,有幸修了马栋梁老师的《音乐名著分析与研究》这门课程。
在学习中,老师给我们欣赏了其中一部关于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此歌剧在人物性格刻画、心理描写、情感揭示、气氛渲染和情绪铺垫等方面的创作都是无与伦比的。
《费加罗的婚礼》是古典主义大师莫扎特(1756-1791)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博马舍共写过三部以西班牙为背景的喜剧,剧中的人物都相同。
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费加罗的婚礼》把伯爵放在人民的对立面,暴露了贵族的腐朽堕落,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等级”地位的上升,富有时代气息,风格明快幽默,情节曲折生动,以嬉笑怒骂的语言,突出强烈的喜剧效果。
莫扎特大部分的歌剧序曲都使用奏鸣曲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也不例外。
首先,音乐直接从主部主题开始,主题为重复乐段,每段由两句构成,第一句旋律为急促的音阶式八分音符齐奏,在1、3小节处使用了休止符,句子的结尾干净利落,这种长句与短句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费加罗和苏姗娜急于完成婚礼的兴奋心情。
第二句延续前面的情绪,整体气势大大的扩展,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连接与转位和弦的运用共同营造了充满力量的音乐情绪。
其次,连接部使用连续的快速八分音符,音乐川流不息,时而在主旋律上,时在伴奏织体上,采用模进与重复等技法使音乐充满了动力性,和声上多采用D-T的连接方式,最后进入D音A大调。
再次,副部主题从A大调的D开始,升四级与D的连接、伴奏织体的不稳定均具有离调的性质,让人感到忐忑不安,预示着费加罗婚礼的曲折。
序曲尽管没有从歌剧的音乐主题直接取材,但是同歌剧本身有着深刻的联系,开始时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疾走如飞,然后转由木管乐器咏唱,接下来是全乐队刚劲有力的加入。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摘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改编的,主人公费加罗为了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与伯爵斗智斗勇,最后伯爵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而费加罗也得到了自己的爱情。
其中咏叹调《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鲜明地体现了费加罗的内心情绪,音乐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学习中,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关于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此歌剧在人物性格刻画、心理描写、情感揭示、气氛渲染和情绪铺垫等方面的创作都是无与伦比的,下面我就从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序曲、音乐语言、咏叹调等部分着手,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作以下简要分析。
一、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莫扎特 1756年 1月 27日生于奥地利西部萨尔茨堡的一个音乐家庭。
莫扎特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
1767年 3月,他创作的第一部歌剧《第一条戒律的责任》在萨尔茨堡上演。
5月,他又推出了另一部拉丁喜歌剧《阿波罗与海辛特斯》。
1768年,莫扎特创作了一部小型的喜歌剧《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
1769年5月,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装疯卖傻》上演。
1775年创作的两部相当成功的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和《牧人王》。
1780年创作了第一部浪漫主义代表歌剧《伊多美钮》。
后写有歌剧《扎伊德》、歌曲《鸟儿如果整整一年》、《心满意足》、《来吧,亲爱的齐特尔》等。
1782年 7月,莫扎特应邀创作了歌剧《后宫诱逃》,并在公演时获得巨大成功。
1786年 5月 1日,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度公演,虽没有引起轰动,但在布拉格的演出却得到了巨大成功。
1787年 l2月 28日,莫扎特另一部优秀的歌剧《唐·璜》在布拉格歌剧院首演。
1791年初,莫扎特为一家即将倒闭的德国歌剧院创作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的艺术初探作者:戴梦颖来源:《艺术评鉴》2022年第04期摘要:本文是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作为探索对象,重点探究和浅析其作品的曲式分析、音乐风格,以及新型乐器演奏出来的效果呈现。
从整体上看,本文将主要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该作品的和声曲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电手风琴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4-0065-0418 世纪下半叶,维也纳成为欧洲音乐的中心。
西方音乐在这里蓬勃发展,维也纳古典音乐在现代西方音乐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作曲家,将喜歌剧的兴起推向了高潮。
《费加罗的婚礼》这部用劳伦佐·达·蓬特的脚本创作出的意大利喜歌剧正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最著名的歌剧之一。
一、莫扎特的生平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 年 1 月 27 日 - 1791 年 12 月 5 日)出生于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
欧洲时代维也纳古典主义作曲家。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他来自德国,出生于一个宫廷乐师家庭。
莫扎特的父亲是奥地利天主教宫廷管弦乐团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他和母亲都喜欢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
莫扎特排在第七位,是他家中最小的。
1762 年,莫扎特的父亲带他游览,6 岁的莫扎特在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等地进行了实验。
从1763年6月到1773年3月,他和父亲周游世界,玩了十年,之后陆续抵达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
这一时期的旅行对莫扎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对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器乐等特别感兴趣。
同时,他结识了JC Bach、GB Martini、GB Sammartini等作曲家,并学会了与他们一起作曲。
此时,莫扎特的创作已表现出广泛的流派和对歌剧创作的兴趣。
读·闻·观109一、《费加罗的婚礼》创作背景《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于1786年在维也纳首演。
剧本取自洛伦佐·达·彭特改编剧作家博马舍的“费加罗三部剧”的第二部。
莫扎特选用了这部剧来创作歌剧,来自于本剧对贵族制度的讽刺激发了莫扎特的创作灵感。
由于该剧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因此在奥地利遭到禁演,删减后才重新演出。
剧中主角不是贵族,而是仆人,最终的结局是仆人战胜了贵族。
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表现了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展现了角色内心的爱与嫉妒、阴谋和误解以及各种心机活动,最终完成宽容化解的错综复杂的过程,从而完成了整部剧目。
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通过高潮的音乐技巧,将大量重唱和合唱巧妙运用,表现了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塑造了活泼生动的喜剧氛围。
在开头精彩的序曲中,就可以看出莫扎特的用心。
每一个角色都是莫扎特精彩而独特的音乐刻画,可以说,这部歌剧是莫扎特现实主义喜歌剧的开篇,莫扎特在这部剧中融入了自己对于喜剧歌剧的理解,也使这部剧成为经典的世界级歌剧作品。
二、音乐角度分析《美好时光将来临》《美好时光将来临》这一唱段是苏珊娜的咏叹调,苏珊娜是费加罗的未婚妻,还是伯爵夫人罗西娜的侍女。
这首咏叹调出现于第四幕,在这一唱段中,苏珊娜和伯爵夫人预先打算对付天性风流的伯爵,主人公费加罗发现了他们的行动,以为苏珊娜和伯爵之间有鬼。
聪慧的苏珊娜发现费加罗窥视她们后,故意演唱了这首《美妙时光将来临》。
这首咏叹调融入了民间舞曲的音乐素材,表现了苏珊娜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
在莫扎特的格局中,因为歌剧剧情内部的改变,导致歌剧的音乐创作结构手段也出现变化。
这首咏叹调中,莫扎特将从旋律和歌词方面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宣叙调,在24小节的宣叙调中,速度是活泼的快板。
全曲共50小节,1至18小节是第一部分,1至6小节由p 弱起,最后两个小节跳音上行,表现了苏珊娜内心的迫切和激动之情。
7至12小节,由F 大调开始,半终止于F 大调的V 级属和弦。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一、作者简介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
在西方音乐历史中,他被公认为音乐界的旷世奇才。
莫扎特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
此外其作曲风格同时兼具旋律及艺术性,悦耳开朗,且不失优雅,让人感受到音乐风格由巴洛克时期转向古典主义时期。
也显露出早期浪漫主义曲风,直接预示了贝多芬式的英雄性音乐的出现。
是第一位公开脱离保护人的自由作曲家,其人格备受后世音乐家敬仰。
二、创作背景莫扎特于1785-1786年创作了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作品描写了作为平民的费加罗同垂涎于他未婚妻苏珊娜美貌的贵族主人之间的斗争,最后以他的机敏幽默而取得胜利。
这部社会性喜剧在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对封建贵族的揭露和讽刺起了很大的作用。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采用交响乐的手法,言简意赅地体现了这部喜剧所特有的轻松而无节制的欢乐,以及进展神速的节奏,这段充满生活动力而且效果辉煌的音乐本身,具有完整而独立的特点。
三、作品浅析《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同歌剧本身并没有主题上的联系,但在总的情绪和风格方面却和歌剧的内容有着深刻联系,是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
它概括了平民的性格特征,烘托了喜剧中胜利欢乐的气氛。
曲式结构采用了歌剧序曲所常用的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作品用两个性格爽朗的主题分别刻画出费加罗机智幽默、勇於斗争的性格和少女苏珊娜活泼、聪慧的美丽形象。
四、欣赏感受在第一次欣赏这个交响乐时,心脏的跳动是时刻被这个曲子的节奏牵引着的,序曲突然地高昂,又突然的缓和,毫无预兆,却又不觉得突兀。
演奏开始时,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疾走如飞,体现了一种快速急切的状态;然后序曲转由木管乐器的咏唱,乐曲变得缓和悠扬,体现一种轻松自如的心境,第二主题带有明显的抒情性,优美如歌;接下来便是全乐队刚劲有力地加入乐曲进入高潮,最后在全曲尾声用短促有力的全奏和弦与快速的音阶进行交替出现, 烘托出欢欣鼓舞的热烈气氛,序曲在灿烂辉煌的音响中完满结束。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一、作者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
在西方音乐历史中,他被公认为音乐界的旷世奇才。
莫扎特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
此外其作曲风格同时兼具旋律及艺术性,悦耳开朗,且不失优雅,让人感受到音乐风格由巴洛克时期转向古典主义时期。
也显露出早期浪漫主义曲风,直接预示了贝多芬式的英雄性音乐的出现。
是第一位公开脱离保护人的自由作曲家,其人格备受后世音乐家敬仰。
二、创作背景
莫扎特于1785-1786年创作了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作品描写了作为平民的费加罗同垂涎于他未婚妻苏珊娜美貌的贵族主人之间的斗争,最后以他的机敏幽默而取得胜利。
这部社会性喜剧在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对封建贵族的揭露和讽刺起了很大的作用。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采用交响乐的手法,言简意赅地体现了这部喜剧所特有的轻松而无节制的欢乐,以及进展神速的节奏,这段充满生活动力而且效果辉煌的音乐本身,具有完整而独立的特点。
三、作品浅析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同歌剧本身并没有主题上的联系,但在总的情绪和风格方面却和歌剧的内容有着深刻联系,是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
它概括了平民的性格特征,烘托了喜剧中胜利欢乐的气氛。
曲式结构采用了歌剧序曲所常用的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作品用两个性格爽朗的主题分别刻画出费加罗机智幽默、勇於斗争的性格和少女苏珊娜活泼、聪慧的美丽形象。
四、欣赏感受
在第一次欣赏这个交响乐时,心脏的跳动是时刻被这个曲子的节奏牵引着的,序曲突然地高昂,又突然的缓和,毫无预兆,却又不觉得突兀。
演奏开始时,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疾走如飞,体现了一种快速急切的状态;然后序曲转由木管乐器的咏唱,乐曲变得缓和悠扬,体现一种轻松自如的心境,第二主题带有明显的抒情性,优美如歌;接下来便是全乐队刚劲有力地加入乐曲进入高潮,最后在全曲尾声用短促有力的全奏和弦与快速的音阶进行交替出现, 烘托出欢欣鼓舞的热烈气氛,序曲在灿烂辉煌的音响中完满结束。
全曲快慢有秩,高低起伏富有层次感。
五、作品应用
《费加罗的婚礼》至今仍是各大歌剧院上演次数最为频繁的歌剧之一,有如天籁的歌声和错综复杂的男女人物关系,宛如角力般、层出不穷的小计谋和角色错乱的对白,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念念不忘的经
典。
让人眼花缭乱的进行速度,带出男女之间你来我往的情境、种种约定承诺造成的混乱情形、还有谁对谁唱情歌、谁看谁却不是谁的有趣故事。
随着近代舞台的技术进步,每一次观赏此剧时都有全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