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发热的护理体会

小儿发热的护理体会

小儿发热的护理体会

主要护理诊断及措施

主要护理诊断及措施: 1、气体交换受损:与咳嗽、咯血有关 护理措施: (1)置患者于半卧位或抬高床头,安静休息,减少氧的消耗。 (2)给氧根据缺氧程度决定氧流量及供氧。 (3)按医嘱给予抗感染药物消除肺部炎症,促进气体交换,并观察药物疗效。 2、清理呼吸道低效: 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及呼吸道排痰功能差有关。 (1)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与湿度,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2)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方法为: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成空心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地轻叩背部,以利分泌物排出。也可进行体位引流。 (3)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利于咳出,必要时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体温过高:与免疫力低下及肺部感染有关 护理措施: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每天两次紫外线消毒。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减少机体消耗。 (2)高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低于3000ml。 (3)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体温高达39、0 o C时,,给予冰块物理降温,降温时注意保暖、防虚脱、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衣、更换床单被套等。 (4)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物,合理安排抗生素输注顺序,保证一定的血药浓度。 (5)使用升白细胞药物时应将药物4℃冰箱保存,抽取剂量准确,防止药液浪费,使用后应注意定期观察血象的变化。 4、有出血加重的危险:与血小板降低有关 护理措施: (1)经常检查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及瘀点、瘀斑,注意观察有无鼻出血、血尿及大便颜色的变化。 (2)抽血时,止血带禁忌绷扎太久,以免引起皮肤粘膜出血点的出现。 (3)避免外伤,各种处置及操作时动作轻柔,禁用热敷与乙醇擦浴,避免肌注,减少静脉穿刺。 (4)饮食质地柔软,禁辛辣、油炸之食、禁硬毛刷刷牙、给予口腔护理,避免刺激、摩擦皮肤、衣着松软、毛巾柔软,保持鼻腔湿润,防干燥出血。 5、舒适度改变:与胸闷伴咳嗽、咯血有关 护理措施: (1)咯血后及时漱口,嘱患者勿将血液咽下。 (2)胸闷气喘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3-5L/分,必要时可高流量面罩吸氧7-9L/分,端坐卧位,指导家属为患者进行背部叩击,加速痰液的排出。遵医嘱正确及时为患者雾化及吸痰。 (3)细心倾听患者述说不舒适的原因,帮助患者分析问题,减轻痛苦。 6、活动无耐力:与长期卧床、贫血、发热有关

常见发热病人的的护理

常见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祭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 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v 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以下或较前下降 20~30mmH、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v 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护理要点】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体会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究小儿高热惊厥的有效护理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50例患儿的临床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经对政治疗及有效护理后,所有患儿均痊愈。结论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该病其起病急,发病率高,对患儿除了对症治疗外还应该进行精心的护理。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nursing methods of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future clinical work. MethodsA total of 50 cases of clinical history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After treatment and effective nursing in politics, all the children were recovered. Conclusion Febrile convulsion is common pediatric emergency, the onset of the disease nasty, high incidence, for the children besides symptomatic treatment should also be careful nursing. Key words:Febrile convulsion; Children; Nursing 高熱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该病起病急,发病率高,好发于婴幼儿时期。发病原因多为感冒初期引发的急性发热,患儿发生惊厥时体温多在38.5℃~40℃。且均表现出全身性对称性强直性阵发痉挛、意识丧失,还可表现为双眼上翻、斜视、凝视。若不对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可导致患儿脑细胞损坏,严重者甚至造成智力低下或癫痫等后果。我院对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高热惊厥患儿进行了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高热惊厥诊断标准。男性28例,女性22例;其中单纯型高热惊厥37例,复杂型高热惊厥13例;初次发作38例,再次发作12例,最多达4次,经治疗及精心护理本组均痊愈出院。 1.2临床症状患儿出现惊厥现象多为发热后的12h内。大部分患儿均表现出全身强直阵挛或阵挛性发作,少数为强直性发作或失张力发作,15%为一侧性或限局性发作。发作次数多且时间短,一次热程中仅有1次发作。1/3的患儿以后有复发性FC。惊厥持续时间在20min(24%)以上,24h内出现惊厥复发(约1/4)或有限局性发作者称为复杂性热性惊厥。所有患儿中仅 2.4%以后发展为癫痫。以下高危因素与以后转为癫痫有关:①6个月以内或6岁以后起病;②患儿有癫痫家族史;③患儿精神运动发育异常;④患儿复杂性热性惊厥;⑤患儿发作后出现神经系统异;⑥患儿热退1w后出现癫痫样脑电图异常。据报道,有上述1个高危因素时有6.8%转为癫痫,2个为17%~22%,3个高危因素时高达50%。 2护理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一、发热的定义 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二、发热的分类 感染热 吸收热 反应热 药物热 脱水热 感染热 感染热在早期可与吸收热交叉而不易发现,但多数的感染热在吸收热期过后呈持续热,或体温降至正常后又出现发热。其感染的部位多在切口,但也有在呼吸道与泌尿系等。一般是术后3~5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度发热,或者体温升高后持续不退,伴切口皮肤红、肿、压痛,疼痛加重。 反应热 即输血、输液反应所致的发热。反应热多为有致热原进入机体所致,但有时也与药物热夹杂在一起,这种热多在输液后数分钟发生,或在病人由手术室回到病房的过程中即发热寒战。可能与麻醉时的麻醉使致热原的反应被抑制有关,一旦这种“麻药劲”过后,其反应热的“本来面目”就表现出来。 手术反应热最为常见,多在手术当天或第2天出现,2—4天后恢复正常,体温通常不超过38.5℃。一般认为手术反应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问与手

术大小与损伤的程度有关,其机理是人体遭受严重创伤或手术后诱发一系列复杂的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反应和代谢改变,出现皮肤的血管收缩和代谢亢进,过度产热和氧消耗增加。 吸收热 手术区域血液成分与其他组织的分解产物吸收也是引起发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我们说所的“吸收热”。一般无颅内病变与感染症状,常在术后3-5天出现,体温在38.0℃-38.5℃之间,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常规给予支持疗法,例如物理降温,多饮水即可。 药物热 药物热较常见,以抗生素类最多,其次是结核药,出现在用药5-l0天以后,多达39℃以上,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中毒症状,无感染灶与其他可解释原因,实验室检查WBC正常或偏低(头孢类抗生素多有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停用抗生素后体温在48小时内迅速恢复正常,再次应用又出现高热。药物热的机制是药物引起的延迟性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被白细胞吞噬,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导致体温升高。 脱水热 多在夏秋季,由于术前禁食、过度出汗而补液不足等原因,患者出现高热,烦躁,口渴,尿少而黄,体检正常,血清钠,氯偏高,补足液体后体温恢复正常,即可诊断。其机制与患者相对需水量大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 发热程度的判断 临床分度﹙以口温为标准﹚ 低热:37.3-38.0℃以下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 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 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4小时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 37.5~38℃——低热,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38℃~39℃——中热,多见于急性感染 39℃~40℃——高热,见急性感染; 40℃——超高热 体温低于正常称体温过低,常见于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慢性消耗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休克等。 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发热的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

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的监测: 1、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1~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 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是否消除,发热的诱因可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老人、婴幼儿、术后患者等。 4、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5、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二)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但不可以同时使用。 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 ?物理降温法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体温超过39℃,选用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体温超过39.5℃,可采用温水试浴,乙醇试浴方式,达到降温的目的。

小儿高热惊厥的有效应急救治和临床护理体会

小儿高热惊厥的有效应急救治和临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6-07-11T11:03:41.09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10期作者:张翠霞 [导读] 脑膜炎、脑炎等可因颅内的炎症刺激而出现的惊厥等。应根据症状、体征、病因进行全面分析,给予不同处理,以免延误病情。张翠霞 (白银市靖远县中医院;甘肃白银 7306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有效应急救治和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临床工作中救治的40例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救治的40例高热惊厥小儿中有35例在维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吸氧、按压穴位应急处理下2分钟内控制抽搐、全部在应急处理后控制抽搐均没有发生并发症,经治疗及精心护理本组均痊愈出院。结论: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其起病急,发病率高,维持生命体征,迅速止痉,精心护理是小儿高热惊厥急救的关键。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 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其起病急,发病率高,多见于婴幼儿。小儿高热惊厥是指单纯由发热诱发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因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一般发热超过38.5℃,就容易引起惊厥,一般预后较好,如不及时有效处理,可使脑细胞损坏,严重者则易引起癫痫及智力低下等不良后果[1]。现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诊的40例高热惊厥患儿的应急救治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接诊的40例高热惊厥患儿,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个月-4岁,体温在38.5-39℃发生惊厥10例,在39.1-39.5℃发生惊厥18例,39.6℃以上发生惊厥12例,8例曾有高热惊厥病史。其中单纯型高热惊厥30例,复杂型高热惊厥10例;初次发作28例,再次发作12例,最多达3次,经治疗及精心护理本组均痊愈出院。 1.2 临床症状:典型的高热惊厥最常见于4个月-3岁的小儿。先发热后惊厥,发病初期体温升高至38.5℃以上,惊厥发作多在高热的12 h 内,表现为突然发病、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面部或四肢肌肉呈阵挛或强直性痉挛,或伴有大小便失禁。惊厥持续在10 min之内,不超过15 min,发作后很快清醒,缓解后患儿精神正常、神志清楚、一般情况好。患儿多伴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而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脑损伤。惊厥发作后2周脑电图正常,患儿体格检查和智力发育正常。 2急救处理与护理措施:2.1急救措施:窒息和受伤小儿高热惊厥时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置患儿于平卧位,头部稍仰偏向一侧,松开衣领,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以免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同时防止患儿咬伤舌部。惊厥且严重发绀时,应立即吸氧, 氧气吸入鼻导管吸氧流量用2L/分钟,面罩吸氧流量用5L/分钟。以减少低氧性脑损伤。无抗惊厥药时可按压或针刺人中、合谷,注意不要太用力,避免损伤皮肤,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2.2 控制惊厥:首选安定类药物,安全、快速,5 min内生效,一般剂量0.3~0.5 mg/kg,小婴儿一次用量不得超过5mg,按不同年龄最多不超过10 mg,可肌肉或静脉注射,遵医嘱肌肉注射鲁米那3~5 mg/kg,或给予安定0. 3~0. 5 mg/kg静脉缓慢注射, 1 mg/min,必要时可重复应用1次, 24 h内可应用2~4次,对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高热而致惊厥者应该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2.3发热护理:物理降温,头部置冰枕,打开包被,冷水毛巾湿敷前额,温水擦浴患儿颈部、腋窝、大腿根部。发疹性疾病不宜用酒精擦浴,避免对皮肤刺激。以预防发生高热惊厥。因为高热可进一步加重痉挛,造成恶性循环,增加消耗,引起脑水肿,所以必须使体温控制在38℃以下。2.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变化,末梢循环、瞳孔大小、神志变化及尿量变化,并做好记录。惊厥发作时,应注意惊厥类型。若惊厥持续时间长、频繁发作,应警惕有无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有无药物的副作用。2.5 饮食护理:高热使消化功能减弱,致使患儿食欲不振,可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饮食, 给患儿足够的营养、水分,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足够睡眠和休息。补充水分,以利内毒素排泄,降低体温。 3急救处理结果:40例高热惊厥患儿中其中33例在2分钟内停止惊厥,均没有使用镇静止痉药物,7例在5分钟内停止惊厥,使用了静脉注射安定药物止痉,有2例在发生惊厥的同一天内再次发生惊厥,再次发生惊厥体温均超过39℃。40例高热惊厥患儿经急救处理后惊厥停止,均未发生并发症。 4讨论:高热惊厥症状重、病情急、危险性大,原因复杂。因此,临床工作中要详细了解病情,询问有无家族史,观察发作年龄及发作持续时间,24h内是否复发并配合脑电图检查来确定病因,护士应协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并进行有效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小儿高热惊厥又称抽风,因神经元异常放电和过度兴奋出现发作性或一过性脑功能紊乱,常拌意识障碍,也可出现感觉、行为的植物神经异常等症状。小儿高热惊厥发病年龄介于6个月-5岁,尤以3岁以内儿童多见。其发病率为3%~4%,且复发率为30%~40%,大多数发病急骤,高热(39-40℃及以上),临床常伴为突发性全身或局部肌群不随意收缩,并伴暂时的意识障碍,在几秒内停止,严重者可持续数分钟。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呼吸节律不规则或暂停,伴有发绀,双眼球固定或上翻、凝视、斜视、牙关紧闭、全身或局部肌群强直,多伴有大小便失禁,持续数秒或数分钟缓解,一般不超过15分钟,若处置及护理不当可引起脑损伤,导致智力障碍甚至癫痫,若处理正确及时,缓解后患儿神志清,精神正常,预后良好[2]。但要与其他原因所致的惊厥相区别,如肺炎、败血症、中毒性痢疾所引起中毒性脑病而出现的惊厥,脑膜炎、脑炎等可因颅内的炎症刺激而出现的惊厥等。应根据症状、体征、病因进行全面分析,给予不同处理,以免延误病情。参考文献: [1] 蒋莉,蔡方成.高热惊厥预后与防治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1):52. [2] 刘美凤.小儿惊厥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基层医药,2006 ,13(1):515.

小儿高热惊厥的抢救及护理

小儿高热惊厥的抢救及护理 惊厥是指由于神经细胞异曲常放电引起全身或局部肌群发生不自主收缩,以强制性或阵挛性收缩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意识障碍.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好发于6个月至3岁的小儿,反复发作可引起脑组织缺氧性损害. 小儿高热惊厥的病因和特点 引起小儿高热惊厥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感染性病因: (1)颅内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引起的脑膜炎脑炎及脑脓 肿.常表现为反复而严重的惊厥发作,大多出现在疾病初起阿或极期.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 (2)颅外感染:如热性惊厥,其他部位感染(重症肺炎细菌性痢疾)引 起的中毒性脑病败血症破伤风等.常于原发性的极期出现反复惊厥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2.非感染性病因 1)颅内疾病:如产伤脑外伤原发癫痫先天脑发育异常颅内占 位性疾病等.产伤与出血引起者表现为伤后立即起病反复惊厥 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2)颅外疾病: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各内代谢性疾病(水电解质 紊乱肝肾衰竭中毒)等.缺氧缺血引起者表现为窒息后立即起 病,反复惊厥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代谢性疾病引起者 患儿均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及疾病基础.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 高热惊厥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其发作均与发热性疾病中体温骤然升高有关.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儿童,男孩稍多于女孩,绝大多数5岁后不再发作.患儿多有热性惊厥的家族史.多发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初起,当体温骤然升至38.5﹣40℃(大多39℃)时,突然发生惊厥.根据发作特点和预后可分为单纯型和复杂性两种: 1.单纯型(典型)热性惊厥的特点 1)多呈全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持续数秒至十分钟,可伴有发作 后短暂嗜睡. 2)发作后,除原发病的表现外,一切如常,不留任何神经系统体 征. 3)在一次热性疾病中,大多只发作一次. 4)约有50﹪的患儿在以后的热性疾病中再次或多次发作. 2.复杂性热性惊厥特点 1)一次惊厥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 2)在24小时内发作≥2次 3)惊厥形式成局限性或不对称性 4)惊厥发作5次以上 多数热性惊厥的患儿随年龄增长而停止发作,部分患儿转换为癫痫,危险因素: 1)有癫痫家族史;2)复杂性热性惊厥;3)首次热性惊厥前已由神经系 统发育延迟或异常体征.具有2-3个危险因素者,7岁时癫痫的发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1、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4次/d,高热时至少应1次/4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1~2次/d。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3、患者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注意安全;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以镇静等处理。 4、降低体温,腋表温度>38.5℃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有冰枕、冰敷、温水浴、醇浴、冰垫等。行降温措施30分种后应复测体温。 5、提供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6、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 7、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以3000ml/d为宜。 酌情口腔护理2~3次/d或进食前后漱口。 8、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平整,防止受惊。年老体弱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9、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快。 【健康指导】 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3、告知患者发热的常用处理方法:冰枕、冰敷、冰垫、温水擦浴、醇浴以及药物降温。 4、告知患者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和消炎药。

惊厥护理常规 一.执行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宜绝对卧床休息,专人护理,病室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强光噪音 等刺激,一切操作集中进行,避免过多扰动患儿。 三.惊厥发作时松开颈部紧身衣物,将头偏向一侧,将压舌板放在患者 的上、下臼齿之间(切勿强行扳开)防舌咬伤。抽搐发作时予以急救措施,可掐人中、合谷等穴位。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仰卧,分泌物过多时予以抽吸,必要时使用吸 引器,以防窒息。有发绀者给予氧气吸入。 五.高热时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并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注意口腔护理及退热后的皮肤护理,勤换衣裤,预防着凉。 六.避免患者受伤害,适当约束患儿严防坠床,碰伤或抓伤。 七.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 八.注意保暖,在不诱发惊厥的情况下,定时轻柔翻身,预防坠积性肺炎。 九.高热昏迷者按各项护理常规护理。 十.观察并记录惊厥发作持续时间长短、性质及频率。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本

高热的中医护理 一、高热的概念: 一般指由外感时邪热毒及内伤疾病等引起的以体温升高“实热”、“日晡潮热”、等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暑、风湿恶性肿瘤或临床输血、输液出现反应时。 二、护理评估: 1、评估高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伤及肺卫,邪正相争,致使营卫不和,阳气蒸越于外而发高热。内伤发热,多由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或因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或因食积滞而发热。 2、评估高热的病位:脏腑、气血阴阳。 3、评估高热的病性: ⑴外感发热 ①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故恶寒,寒气袭表,卫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则发热,寒性收引,经脉拘急,筋骨失于温养,则头身疼痛,邪寒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寒性凝滞,腠理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 ②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侵袭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风热,微恶寒,热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热邪伤津故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③暑热之邪:暑热之邪多直入气分,正盛邪实,交争剧烈,初起即见状热、汗多、烦渴、脉洪大等症状,且易伤气耗津,故可出现津气欲脱危重之变。 ⑵内伤发热 ①五志过极化火: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器的生理平衡, 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阳而化热。 ②邪郁化火:瘀血、食积导致机体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见发热、壮热,面赤,舌苔黄而干燥,脉洪大,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冷饮。 4、评估高热的病程 一般来说,大部分外感发热者,由于正气未衰,邪正相搏,正气可以抗衡邪气,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及时痊愈,部分病人感热毒之邪太盛,邪毒内陷,或脏腑原有宿疾,正气损伤已久,易产生惊厥闭脱之变证,病情凶险,预后多有不良. 三、常见护理问题: ⑴体温过高。 ⑵活动无耐力。 ⑶体液不足。 ⑷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高热病人的病室温度要适宜,不可过高亦不可过低,过高易使体温上升,过低易复感外邪而加重病情。室温可保持在20℃~22℃.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高热病人口咽容易干燥,冬天可在暖气上放一盆清水,使其蒸发以湿润空气,有条件可使用加湿器.另外,还要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影响病人休息.室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强光刺激.

护理常见护理问题与护理措施

骨科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一、护理问题:疼痛 护理措施: 1、观察、记录并汇报疼痛性质、部位、程度、起始和延续时间、发作规律、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 2、减少疼痛刺激:①教会病人咳嗽或深呼吸时,用手托住伤口。②当伤口固定过紧过松时,适当调整。③伤口疼痛及时换药观察。④病人需要活动、翻身时,固定好受伤或手术肢体。 ⑤寻找减轻疼痛的姿势与体位。⑥及时变换体位,减轻固定体位引起的不适、压迫。⑦去除刺激物。⑧转移性话题、抚慰、按摩以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⑨争取家属和亲人的支持和配合。 3、减轻疼痛:①配合医生针对病因治疗。给予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解除血管痉挛,改善组织缺血状况;及时通畅引流或冲洗;使用镇痛药(包括癌症末期治疗)。②心理方法: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给予同情,解释诊治与疾病的必然过程,有针对性疏导病人心理。催眠与暗示,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与不适。③物理方法:局部外用药涂抹,热、冷敷,理疗、针灸、按摩等。 二、护理问题:焦虑/恐惧 护理措施 1、入院时做好入院宣教,主动热情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介绍病区环境、经管医生、责任护士等,让患者及家属尽快融入环境中,以消除陌生感。 2、主动与患者家属接触、沟通,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同时在生活上给予患者细致的照顾,耐心详细介绍特殊检查、治疗护理的意义及配合要点,争取家属的支持及患者的积极配合。 3、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心理支持法:①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释放内心的痛苦,正确引导患者,使患者面对现实;②对于病人的想法,护士给予相应的分析与解释,缓解其焦虑情绪;③给予积极暗示,介绍同病种、已恢复的患者与其交谈;④多与病人聊天,转移注意力,让他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 (2)认知疗法:①鼓励患者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②发现问题后,我们可以说“如果你能够配合我们进行各项检查与护理工作,相信一定能够取得好的结果”。

小儿发烧原因及护理全攻略

小儿发烧原因及护理全攻略~~~从中可以看出中西医对发烧不同的理解~~ 我们鼻子呼吸的空气是热热的,我们的皮肤亦在呼吸散热,排散水分、出汗。 呼吸、排汗所排出的热气,并非身体的发炎,乃是心肾的君火、相火上升所产生的体温,即消化营养,产生体能所产生的余热之排放。五行调和不周,体热排放不良,乃造成发烧,即余热被蓄积而成,故发烧的原因可列举如后: 1.感冒: 感冒发烧,因五脏调理五气产生体能而生体温,若五脏调理五气,热不能排,为皮肤毛孔被风、暑、寒、湿、燥火之气蔽塞,即肺金毛孔收敛(肺主皮毛),致体温、热气无法从皮肤毛孔排出,即是发烧的感冒为最多。 感冒发烧,不是外来的细菌或病毒侵入体内,更不是调节体温的中枢神经失控,只是身体的表皮、毛孔被蔽塞而已,分为伤风、伤寒、伤(中)暑、湿、热等中医学谓之表证,细菌、病毒根本未进入体内,经曰:"寒邪外束,阳不得越,郁而为热(发烧)"。 2.伤食: 饮食不当,脾胃虚弱致食物蓄积肠胃,无法消化在胃肠堆积发酵而产生热能的发烧,以婴幼儿为最多。此发烧四肢掌心热,不像感冒的四肢冷,消食即烧退而痊愈。 3.虚劳: 因身体虚,水火(心肾)不能即济,风木动摇,时憎寒壮热,乃体温外越,不能为身体产生体能,并非发炎,是今日妇女更年期,身体衰弱,故须辨别心虚发热、脾虚发热、肝肾虚发热而调治,不可退烧,是为虚损发烧。 4.瘀血: 受伤时因气血循环受瘀血阻滞,瘀积的瘀血将体温升高而发烧,只要化瘀血,发烧即可痊愈。许多受伤而成植物人者,乃因瘀血阻滞,或被用冰块冰瘀血致血凝不散,或被强力消炎,消炎即伤心、肾,因心肾同为少阴经,肾主骨、骨主髓、脑为髓海,受伤植物人的造成,乃因心、肾的衰弱,更被消炎而心的循环无力将瘀血排出,并非脑受伤害的问题,化瘀血烧即退,心肾补强,瘀血排出植物人亦能恢复健康。 许多十三、四岁的少女,月经初来时,被打德国麻疹疫苗,或感冒月经来,被消炎伤心肾,致经来不止,或经血逆行至鼻、齿流血,被止血致瘀血内结,复又感冒再被消炎,乃为今日十二、三岁学童血癌│瘀血发烧不退的主因。 5.出痘疹: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察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6、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体温升高,口温超过37.2℃称发热,口温达39.0℃~40.0℃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 1、病史:了解发热的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的急、缓及伴随症状。 2、症状:①体温上升期: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无汗。②高热持续期: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尿量减少。③退热期: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3、心理社会反应:因发热原因不明,患儿及家属焦虑不安。 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情绪焦虑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战、发冷等有关。 3、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4、体液不足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5、营养失调与进食过少及消耗增加有关。 6、有坠床的危险与体温升高患儿烦躁有关。 [护理措施] 1、将患儿置于安静、舒适的环境,酌情通风。

2、高热患儿易发生舌炎、齿龈炎等,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和黏膜溃烂。 3、高热患儿在降温过程中伴有大汗,应及时更换衣裤和被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和床单干燥、舒适,防止皮肤受压与破损。 4、饮食以清淡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5、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变化,观察治疗反应。体温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降温毯等措施。30min后再次测量体温,结果记录于体温单和护理记录单上。 6、密切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患儿大量出汗或退热时,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7、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者,往往提示病情严重,经治疗后体温下降和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提示治疗有效。观察有无腹泻、出疹、出血或颅内压增高、惊厥等症状,以协助诊断。 8、高热惊厥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前,防止坠床和碰伤,向患儿及家属书面告知并签字,床边备开口器与舌钳,防止舌咬伤,及时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9、用药观察:应用激素、解热镇痛药、冬眠合剂等时,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发热患者的护理

症状学重点 发热患者的护理 1、散热途径:1)辐射散热2)传导散热3)对流散热4)蒸发散 热。前三种散热方式只有在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才发挥作用; 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蒸发是唯一方式。 2、 3、发热三个时期 (1)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升高。表现为皮肤苍白、无汗,畏寒或寒战,继而体温升高。 (2)高热持续期:产热与散热在较高的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上升至高峰后保持一段时间。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快,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3)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随病因消除而降至正常水平。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4(选择)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按发热高低可: 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超高热41℃

5根据热型特点判定热型 不规则热:可见于结核病、支气管肺炎等。现较为多见,多由用药引 起。 6、发热病人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观察面色、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小儿注意有无惊厥,密切注意有无虚脱,监护心血管功能,监测代谢情况,如血常规、电解质变化,了解降温药物禁忌症。(二)环境方面:室温18-22 ℃,湿度50%-70%,开窗通风,注意避免直吹。降温设备,保持病室安静,注意安全,怕冷寒战时注意保暖(三)物理降温:头部冷湿敷,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贴冰枕和冰袋,

冰盐水灌肠,静滴降温 (四)舒适护理:体位,干净衣物,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睛护理,减少刺激,卧床休息,吸氧 (五)饮食护理:补充液体,记录出入量,注意补充电解质,选择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六)健康教育:正确测量体温,识别表现及临床指征,避免高热环境,减少活动,降低消耗,饮食及饮水指导,皮肤清洁,特殊人群(老年人、婴幼儿)的保护 水肿患者的护理 1水肿发生机制:(一)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平衡(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机制(1)GFR急剧降低(2)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2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体温升高,口温超过37、2℃称发热,口温达39、0℃~40、0℃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 1、病史:了解发热得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得急、缓及伴随症状。 2、症状:①体温上升期: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无汗。②高热持续期: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尿量减少。③退热期: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3、心理社会反应:因发热原因不明,患儿及家属焦虑不安。 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关。 2、情绪焦虑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战、发冷等有关。 3、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人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4、体液不足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5、营养失调与进食过少及消耗增加有关。 6、有坠床得危险与体温升高患儿烦躁有关。 [护理措施] 1、将患儿置于安静、舒适得环境,酌情通风。

2、高热患儿易发生舌炎、齿龈炎等,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与黏膜溃烂。 3、高热患儿在降温过程中伴有大汗,应及时更换衣裤与被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与床单干燥、舒适,防止皮肤受压与破损。 4、饮食以清淡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与蔬菜。 5、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变化,观察治疗反应。体温在39℃以上,应予物理降温,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降温毯等措施。30min 后再次测量体温,结果记录于体温单与护理记录单上。 6、密切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患儿大量出汗或退热时,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7、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者,往往提示病情严重,经治疗后体温下降与四肢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提示治疗有效。观察有无腹泻、出疹、出血或颅内压增高、惊厥等症状,以协助诊断。 8、高热惊厥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前,防止坠床与碰伤,向患儿及家属书面告知并签字,床边备开口器与舌钳,防止舌咬伤,及时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9、用药观察:应用激素、解热镇痛药、冬眠合剂等时,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健康指导]

最新儿科护理学案例

患儿,女,8个月 主诉:发热3天,呕吐伴抽搐1次。 现病史:3天前患儿开始发热,体温38℃~40℃,持续不降,伴有流涕、咳嗽,烦躁不安。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量多,喷射状。1天前突然抽搐1次,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四肢强直,持续20分钟。患病以来精神萎靡,大小便正常。 体查:T39.5℃,P155次/分,R 42次/分,W 8kg。精神萎糜,嗜睡状。皮肤粘膜未见淤点、淤癍。前囟1×1cm2,彭隆。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鼻通气顺畅,外耳道净,咽红。颈抵抗,双肺呼吸音粗,心音有力无杂音,肝脾不大。脊柱四肢未见异常。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Kernig征(±)、Brudzinski征(±)、巴氏征(+)。脑脊液检查:脑压220mmH2O,外观浑浊。白细胞数1580×106/L,多核0.83,单核0.17。蛋白800mg/L,糖2.24mmol/L,氯化物100mmol/L。血常规:白细胞16×109/L,多核0.72,单核0.28。 问题:1. 该患儿最可能医疗诊断是什么? 2. 请对患儿进行护理评估? 3. 写出患儿存在的主要护理诊断与措施?

患儿,男,10岁 主诉:间断浮肿、尿少2月。 现病史: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苍白,眼睑、双下肢浮肿,尿量少,呈浓茶色,院外检查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给予青霉素、中药及利尿剂等治疗,肿渐消、尿量增多,1周前因感冒,再次出现眼睑及双下肢水肿,且程度加重,尿呈洗肉水样,尿量明显减少。 体检:T 36.5℃,P 78次/分,R 24次/分,Bp 130/100mmHg W 31Kg,一般情况尚可,眼睑浮肿,咽无充血,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四肢活动可,双下肢水肿,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 肝功:谷丙转氨酶28u/L,血浆蛋白38g/L,白蛋白18g/L,胆固醇9.1mmol/L。 问题:1. 该患儿最可能医疗诊断是什么?护理措施包括哪些? 2.患儿入院后突发抽搐1次,T38.5℃,BP150/90mmHg,考虑出现了什么并发症?

(推荐)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

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 【摘要】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导致体温的升高。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临床上,按照体温的高低把发热发热的分类为: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发热病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任其发热下去,会给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笔者就自己在临床的工作经验,对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作如下总结。 【关键字】发热体温降温护理 一、降温 发热病人应适时降温,同时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法。常规的降温方法分为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一般首选物理降温。最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酒精擦浴,冰水浴,冰帽等,在行物理降温的时候,降温后30分钟应复测体温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要注意的是,对冷敏感的病人不宜使用任何物理方法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颤,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可选用温水擦浴等降温措施。同时,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都应同时在足心置热水袋,这样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更应重视,降低头部温度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 药物降温可与物理降温同时应用,临床最常用的降温药物一般都是解热镇痛的作用。传统的解热镇痛药物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口服)等,而常用于肌注的药物为鲁米那,氨基比林等。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剂量使用,同时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二、病情观察 病人发热伊始,经常会伴随寒战、烦燥不安、面色潮红、皮肤发热等症状,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口渴、头痛、全身不适、胃肠失调等不是。加强病情的观察,有利于及时得到病人的准确信息,对护理工作的开展,医生的用药,病人病情的发展及转归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对于发热病人,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每4小时测量T、P、R 一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二次。注意发热的类型及经过,有无伴随症状,观察发热的原因、治疗效果、饮食、饮水及尿量变化。同时护士应当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