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量效关系与竞争性拮抗1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15
药学专业知识一讲义:药效学高频考点◆药物作用与量效关系:选择性,对因与对症治疗;◆量反应与质反应,效能、效价强度、ED50、LD50、TI;◆9项作用机制,4类受体与5种性质,3种学说;3个信使;激动与拮抗药;脱敏与增敏、耐受性、耐药性;◆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与机体因素;4大遗传因素(种属、种族、个体和特异质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联用,药动学与药效学相互作用。
A型题高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的特点是A.吸收快B.代谢快C.排泄快D.组织内药物浓度高E.与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合用易出现毒性反应『正确答案』EA型题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是A.影响酶的活性B.影响核酸代谢C.补充体内物质D.影响机体免疫功能E.影响细胞环境『正确答案』CA型题属于对因治疗的药物作用是A.硝苯地平降血压B.对乙酰氨基酚降低发热体温C.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发作D.聚乙二醇4000治疗便秘E.环丙沙星治疗肠道感染『正确答案』EA型题口服卡马西平的癫痫病患者,同时口服避孕药可能会造成避孕失败,其原因是A.联合用药易导致用药者对避孕药产生耐药性B.联合用药导致避孕药首过消除发生改变C.卡马西平和避孕药互相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D.卡马西平为肝药酶诱导药,加快避孕药的代谢E.卡马西平为肝药酶抑制药,减慢避孕药的代谢『正确答案』DA型题关于药物量效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A.量效关系是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的剂量与效应具有相关性B.量效关系可用量-效曲线或浓度-效应曲线表示C.将药物的剂量或浓度改用对数值作图,则量-效曲线为直方双曲线D.动物试验中,量-效曲线以给药剂量为横坐标E.在离体试验中,量-效曲线以药物浓度为横坐标『正确答案』CA型题属于肝药酶抑制剂的药物是A.苯巴比妥B.螺内酯C.苯妥英钠D.西咪替丁E.卡马西平『正确答案』D常见肝药酶抑制剂:胺碘酮、丙米嗪、哌醋甲酯、甲硝唑、红霉素、咪康唑、氯丙嗪、氯霉素、西咪替丁、异烟肼、三环类抗抑郁药。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I本章考试大纲II考试大纲精解一、药物的基本作用1.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1)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来自药物化学结构上的特异性,与药理效应的选择性不一定平行。
(2)药理效应:是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继发性改变,是机体反应的具体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
最基木的药理学效应包括兴奋和抑制。
(3)药理效应的选择性:即药理效应的专一性,是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是药物分类的依据。
又是临床用药时指导用药和拟定治疗剂量的依据。
(4)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①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②不良反应:凡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病痛或危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一般是可以预知的,且停药后可以自行恢复。
2.药物的治疗作用按治疗目的分为:①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称为对因治疗,也称治本。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②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对症治疗,也称治标。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3.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不严重,是难以避免的。
(2)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可以预知和可避免。
分为:①急性毒性:短期内过量用药而立即发生的毒性。
②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是药物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6)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可使少数病人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是一种遗传性生化缺陷。
(7)继发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一)剂量的概念1.最小有效量(阈剂量或阈浓度):出现疗效所需的最小剂量。
【完整版】超必杀,西药一核心考点大全(强烈建议收藏)上篇(西药一第1~5章高频考点)考点一:剂型分类形态、给药途径、分散系统、制法、作用时间1.按形态学分类:固体(散剂、颗粒剂、片剂等)、半固体(软膏剂、糊剂等)、液体(溶胶剂、芳香水剂等)和气体(气雾剂、部分吸入剂等)2.按给药途径分类①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口服给药②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注射给药、皮肤给药、口腔给药、鼻腔给药、肺部给药、眼部给药、直肠、阴道和尿道给药等3.按分散体系分类①真溶液类②胶体溶液类③乳剂类④混悬液类⑤气体分散类:如气雾剂、喷雾剂等。
⑥固体分散类:如散剂、丸剂、胶囊剂、片剂等普通剂型。
⑦微粒类:如微囊、微球等4.按制法分类:浸出制剂、无菌制剂等5.按作用时间分类:速释、普通、缓控释制剂等考点二:药物剂型的重要性①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②可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③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④可产生靶向作用⑤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⑥可影响疗效(影响不是决定)考点三:药用辅料的作用①赋型②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③提高药物稳定性④提高药物疗效⑤降低药物毒副作用⑥调节药物作用⑦增加病人用药的顺应性考点四:药物化学降解途径水解和氧化是药物降解的两个主要途径。
①水解:主要有酯类(包括内酯)、酰胺类(包括内酰胺)青霉素类分子中存在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在H+或OH-影响下,很易裂环失效。
②氧化:酚类、烯醇类、芳胺类、吡唑酮类、噻嗪类药物较易氧化肾上腺素氧化后先生成肾上腺素红,后变成棕红色聚合物或黑色素。
③异构化左旋肾上腺素—外消旋化作用;毛果芸香碱—差向异构作用;维生素A—几何异构化④脱羧:对氨基水杨酸钠在光、热、水分存在的条件下很易脱羧,生成间氨基酚。
⑤聚合:氨苄青霉素浓的水溶液在贮存过程中可发生聚合反应,形成二聚物,此过程可继续下去形成高聚物。
考点五: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1.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① pH的影响②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③溶剂的影响④离子强度的影响⑤表面活性剂的影响⑥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2.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①温度的影响②光线的影响③空气(氧)的影响④金属离子的影响:微量金属离子对自氧化反应有明显的催化作用⑤湿度和水分的影响⑥包装材料的影响考点六: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①影响因素试验(高温、高湿、强光试验)②加速试验(化学动力学理论)③长期试验(留样观察法)考点七:药物配伍变化1.物理学的配伍变化①溶解度改变:安定注射液(含40%丙二醇和10%乙醇)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析沉淀②吸湿、潮解、液化与结块(散剂、颗粒剂)③粒径或分散状态的改变(乳剂、混悬剂)2.化学的配伍变化(熟悉例子)①浑浊或沉淀pH改变产生沉淀:酸性药物盐酸氯丙嗪注射液同碱性药物异戊巴比妥钠注射液混合;水解产生沉淀:如苯巴比妥钠水溶液;生物碱盐溶液的沉淀:大多数生物碱盐的溶液,当与鞣酸、碘、碘化钾、乌洛托品等相遇时能产生沉淀等;黄连素和黄芩苷在溶液中能产生难溶性沉淀;复分解产生沉淀:如硫酸镁遇可溶性的钙盐产生沉淀。
第七章药效学学习要点:1、掌握相应知识点2、利用知识点做题3、分析题目,答题得分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可能出题,每一分对于我们都是很重要的。
只要没有到最后一刻绝不认输!!【知识点】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关系的科学。
【单选】药效学是研究A.药物的制备工艺流程B.机体如何对药物处置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D.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E.如何改善药物质量『正确答案』C执业药师面授押题课程全网独家,QQ群:110621064,唯一购买联系QQ:2590391670 【知识点】药物化学结构对药物转运、转运体的影响转运体实质:生物存在的特殊的转运蛋白三种转运方式:被动转运、载体媒介转运和膜动转运如:小肠上皮细胞的寡肽药物转运体(PEPT1):介导药物吸收的摄取性转运体,底物为二肽三肽类药物。
二肽类:抗肿瘤药物乌苯美司,类似二肽:ACEI,伐昔洛韦,β内酰胺类ABC+一头+一韦三肽类:头孢氨苄【多选】以下药物属于PEPT1底物的是A.乌苯美司B.氨苄西林C.伐昔洛韦D.卡托普利E.头孢氨苄『正确答案』ABCDE【知识点】药物的作用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
作用,是动因药理效应是机体反应的具体表现,是继发于药物作用的结果功能的增强称为兴奋例如:咖啡因,肾上腺素功能的减弱称为抑制例如:阿司匹林退热,苯二氮艹卓药物镇静【单选】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为A.产生新的功能B.功能降低或抑制C.功能兴奋或抑制D.功能兴奋或提高E.对功能无影响『正确答案』C【知识点】根据亲和力和内在活性的不同,将药物划分为:类别(category)亲和力(affinity)内在活性激动药(agonist)+ 强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 较强拮抗药(antagonist) + 无部分拮抗药(partial antagonist) + 较弱吗啡??喷他佐辛??【单选】有关受体的概念,不正确的是A.化学本质为大分子蛋白质B.受体有其固有的分布和功能C.具有特异性识别药物或配体的能力D.存在于细胞膜、胞浆内或细胞核上E.受体能与激动剂结合,不能与拮抗剂结合『正确答案』E【单选】吗啡属于完全激动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受体亲和力高,内在活性弱B.对受体亲和力低,内在活性强C.对受体亲和力低,内在活性弱D.对受体亲和力高,内在活性强E.对受体亲和力高,无内在活性『正确答案』D【知识点】根据药物受体结合的可逆性不同,拮抗药分为:1)竞争性拮抗药可逆性地与激动药竞争与受体结合特点:量效曲线平行右移和最大效应不变2)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或与受体结合后能改变效应器官的反应性特点:量效曲线右移和最大效应降低【单选】关于非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不正确的是A.对受体有亲和力B.本身无内在活性C.可抑制激动药的最大效能D.当激动药剂量增加时,仍然达到原有效应E.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右移『正确答案』D【配伍题】A.亲和力及内在活性都强B.具有一定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弱C.与亲和力和内在活性无关D.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与受体不可逆性结合E.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体1.效价高、效能强的激动药2.受体部分激动药3.竞争性拮抗药4.非竞争性拮抗药『正确答案』ABED执业药师面授押题课程全网独家,QQ群:110621064,唯一购买联系QQ:2590391670 【知识点】药理效应按性质可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1)量反应:例如血压、心率、尿量、血糖浓度等,研究对象为单一的生物个体2)质反应:一般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示,如存活与死亡、惊厥与不惊厥、睡眠与否等【单选】以下不属于量反应的药理效应指标有A.体重千克数B.心率次数C.尿量毫升数D.睡眠与否E.血压千帕数『正确答案』D【知识点】药理学基本概念1)斜率:斜率大的药物,药量微小的变化,即可引起效应的明显改变,反之亦然,斜率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临床用药的剂量安全范围2)最小有效量是指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药量,也称阈剂量;同样,最小有效浓度是指引起药理效应的最低药物浓度,亦称阈浓度3)最大效应或效能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其效应强度随之增加,但效应增至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能再上升,此效应为一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第一部分药理学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一.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任务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命运),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
任务: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第二章药动学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及其影响因素,P450酶系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药物排泄途径及其影响肾排泄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为药动学,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需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是吸收、分布、排泄。
1、被动转运: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
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
可分为简单扩散和滤过两种。
(1)特点: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2)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①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
②药物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易通过生物膜转运,反之难跨膜转运。
2、主动转运:是一种逆浓度差的转运。
特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二、吸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吸收速度与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
(一)胃肠道给药(口服、舌下、直肠给药)1.胃肠道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pH接近中性,粘膜吸收面广,缓慢蠕动增加药物与粘膜接触机会)。
(1)舌下给药: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
(2)胃:小的水溶性分子如酒精可自胃粘膜吸收。
(3)小肠、大肠:大多数药物在小肠被吸收。
第七章药效学考情分析属药理学的学科范畴;每年考试分比:22~25分;难度较低,分值高,内容基础,必须拿分,不失分。
建议:熟读,理解,诵记。
高频考点药物作用与量效关系: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以及量效关系,效能、效价等概念药物作用机制与受体:9项作用机制、受体类型,激动药与拮抗药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与机体因素药物相互作用:联合用药,药动学与药效学相互作用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的作用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关系的科学。
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机体反应的具体表现,是继发于药物作用的结果。
体现因果关系、先后顺序:先作用后效应。
药物作用有选择性,有高低之分。
药物对受体作用的特异性与药理效应的选择性不一定平行。
药物的选择性具有相对性,有时与剂量有关,如小、中、大剂量的阿司匹林。
药物在不同器官的同一组织,可产生不同效应。
如肾上腺素对瞳孔产生散大效应,对骨骼肌、血管平滑肌产生舒张效应,对内脏平滑肌产生收缩效应。
药物作用分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
二、药物的治疗作用药物的治疗作用:患者用药后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根据治疗效果,分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1.对因治疗:用药后能消除原发致病因子,治愈疾病的药物治疗。
如使用抗生素杀灭病原微生物,达到控制感染性疾病;铁制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等属于对因治疗。
注: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称为补充疗法(替代疗法),也属对因治疗。
2.对症治疗:用药后能改善患者疾病的症状。
如应用解热镇痛药降低高热患者的体温,缓解疼痛;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抗高血压药降低患者过高的血压等属于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比对症治疗重要,但对症治疗虽然不能根除病因,但对疾病的治疗不可缺少。
临床实践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有时应“标本兼治”。
判断标准:能否取得根除疾病的效果。
若能,对因;不能,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