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 格式:docx
- 大小:28.37 KB
- 文档页数:7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核心指标。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就确定了两个重心转移(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的方针,城市化与工业化均提上现代化日程。
从现代化融合的视角看,当代中国城市化道路可划分为以下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2),为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恢复期。
属于经济恢复、政治重构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的时期。
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为57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0.6%。
到1952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71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2.46%。
这一时期,我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在国营经济主导下共存发展,城市化与市场化融合在一起。
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城市建设逐步展开,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
但市场经济的作用也在强大的国有经济和国家力量干预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限度。
到1952年,国企职工已经占到职工总数的96.67%。
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从农业转到工业,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现代化根本方向的发展战略。
要求城市领导农村,工业领导农业。
农业与乡村必须在工业与城市领导下才能发展,才能机械化、现代化。
这一时期虽然并没有太强调城市化,但极其强调工业化。
要求即使商业占多数的城市也要以工业为主,城市化与工业化高度结合。
但与市场化的结合逐渐削弱,国家力量组织的城市人口下乡与市场力量推动的农村人口进城二者并存,城市二元结构虽然存在,但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形成。
城市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不多。
城市之间通过市场与政府的资源分配保持联系。
城市结构是大城市主导的城市化结构。
第二阶段是“一五”计划(1953-1957)与“三面红旗”时期(1958-1960),为快速城镇化与急剧城镇化时期,城镇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
其中,“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城镇化率由12.46%上升为15.39%。
浅谈中国小城镇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
城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走出农村,进入城市。
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稳定地在城市居住并生活的过程。
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农村地域广阔。
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71.20%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将走一条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推进城镇化已被列入“十一五”的规划,并成为新时期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性工作,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我国已经形成了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体制机制,农村城镇化呈现出加快推进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城镇化。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生活质量。
但是目前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小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
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
由于城镇城市功能不健全,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是非农企业不愿进城,城镇因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使城镇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
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的发展前景和道路郑勇城镇化,国际上通用的叫法是城市化。
在我国的实践中,两种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城镇化在过去100多年里已成为全球一个不可遏止的发展趋势,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规律性现象。
尤其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发展加速,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其浪潮般的趋势席卷世界各国。
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政府层面逐步摈弃了原来对城市化的错误认识,逐步把发展城市化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大目标。
城市化脚步骤然加快,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应该指出的是,无论人们对城市化喜欢还是厌恶?赞成还是反对?它都是一个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只能顺应历史潮流,利用城市化对国家带来的有利方面,而逐步消除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几个概念1、城市化,是产业革命以来,非农产业的兴起,发达商品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生产要素迅速集中化、集约化,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经历革命性变革,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饶会林,东北财经大学)2、城市化的内涵。
广义的城市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性状的改变过程;城市数量的急剧增长过程;城市质量的不断演化和提高过程。
3、城市化指标,最常用的是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人口城市化程度。
二、我国城市化的历程及现状(一)建国以来城市化历程1、1949——1957 年: 城市化起步和人口自由迁移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国家是鼓励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
2、1958——1960 年: 城市化过快推进和人口过度迁移阶段。
在大跃进思想指导下,城市化速度人为过快推进。
3、1961——1965年: 城市化调整和人口返迁阶段。
作为对前一时期过度城市化的纠正, 这一时期经历了一次非正常的逆城市化过程。
4、1978—— 20世90年代 :城镇化与人口加速流动阶段。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是标准的城镇化模式。
由于害怕西方国家的“城市病”,国家这期间是抑制大城市发展,而鼓励中小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建设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四化”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推进城市群的规模和格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也要注意保障粮食安全,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四化”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保障粮食安全[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2-0096-04“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越发突出。
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一届政府的重大施政举措,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及其特征(一)何谓新型城镇化现在,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说要否定城镇化道路,而是为了提升城镇化的质量。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作为对应,需要先知道什么是旧城镇化。
“旧的城镇化有三种模式:一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开放及要素自由流动式,大致上说,这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路径;二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封闭及要素行政配置式,这以苏联东欧和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为代表;三是市场化进程中无序拓展式,这以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城镇化模式为代表”。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答案兵团干部在线学习2014年第二季度必修课参考答案: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单选1.新型城镇化的新方式是()。
(单选 2 分)[A]以人为本 [B]包容性发展[C]四化统筹[D]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2.中国的城镇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单选2 分)[A]正确 [B]错误3.()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单选 2 分)[A]加快产业化[B]加快城镇化 [C]农业现代化 [D]农业产业化4.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举行,讨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划方案。
(单选 2 分)[A]正确 [B]错误5.我国到()实现农业现代化。
(单选 2 分)[A]2015年 [B]2018年[C]2020年 [D]2025年6.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要注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纠正()。
(单选 2 分)[A]“半城镇化” [B]“被城镇化” [C]贵族化倾向[D]城镇化“大跃进”7.()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单选 2 分)[A]十七大[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中央经济会议8.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并没能从根本上打破“建设靠财政、经营靠政府”的状况,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在投资中所占比重()。
(单选2 分)[A]偏低[B]偏高 [C]适中 [D]以上都不对9.中央城镇会议首次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思路。
(单选2分)[A]正确 [B]错误10.“被城镇化”是违背农民意愿的盲目城镇化。
(单选 2 分)[A]正确 [B]错误11.新型城镇化的新动力是()。
(单选 2 分)[A]以人为本 [B]包容性发展[C]四化统筹 [D]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12.城镇化过程必然要求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公共产品的环境保护,因其具有(),政府财政必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主要责任,这就要求政府财政加大投入以保护环境。
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上的县域经济的发展作者:宋琳奇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0期摘要:县域经济是联系大中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县域经济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因此探索如何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上进行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及县域经济的关系研究,及现实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问题,简单论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县域经济村庄体系重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相关理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一条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城镇化的形式多元化,集中型城镇化与分散型城镇化相结合,据点式城镇化与网络式城镇化相结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并由市场推动和政府导向并举,政府发动型城镇化与民间发动型城镇化相结合,自上而下城镇化与自下而上城镇化相结合,强调城市发展方式多样化和合理化并以内涵方式为主的路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2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与县域经济的关系县域经济作为小尺度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相对应,有其特殊结构。
在上级区域经济中承担着具体功能,是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像是组成生物的细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就是“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和收入问题。
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和途径。
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接合部和交汇点,是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发展县域经济另外的关键点就是加快县域二三产业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这也是要靠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为载体的,要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方面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2013年第8期 第29卷(总第240期) 改革与战略
REF0RMAT10N&STRATEGY NO.8,2013
(Cumulatively,NO.240)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述评 刘金石,黄城,刘方健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文章从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模式、城镇化速度、城镇化与扩大内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等五个方面对中国特色城 镇化道路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文章认为,已有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启发, 但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还需要理论界更为系统的研究和决策层完善顶层设计,重点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的农地产权、户籍制度 改革、农民工市民化就业、金融支持和提高城镇化率等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模式;城镇化速度;扩大内需;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8—0099—06
Review of the Study on the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u Jinshi,Huang Cheng,Liu Fangjian (College of Economic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Sichuan 6 1 1 1 30)
Abstract:From the strategy ofurbanization,urbanization paRems,urbanization rate,urbanization and the expansion ofdomestic demand, urban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new countryside,this paper makes a review ofthe study on the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for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vides a good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but the urbanization、 m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quires theoretical researches and decisions to perfect the top design.SO as to focus on resolve the issues of farmland property right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farmer-worker’S citizenship employment,financial support and increase the rate ofurbanization issues. Key words:urbanization strategy;the urbanization pattern;urbanization speed;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new rural construction
从山东省日照市看改革以来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引言 十七大报告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 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9%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经济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工业化进程开辟了第二战场,加快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别是1997年下半年以后,我国从多年的短缺经济向结构性过剩经济转换,经济一度持续低迷,城市下岗职工增加,农村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减少,部分劳动力再次加入到农业隐性剩余劳动力大军当中。如何提高消费和投资需求,如何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城市转移,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城镇化,把加快经济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城镇化。 一、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 城镇化道路是指城镇化进程的途径或方式,是推动城镇化进程中所采取的某种模式或战略安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城镇化机制、城乡关系、城镇发展方针。其中城镇化机制是最主要、最核心的要素,选择什么样的城镇化机制,往往就决定了相应的城乡关系与城镇发展方针;反过来,城乡关系与城市发展方针,也会对城镇化机制产生影响。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城镇化机制看,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民营经济推动为主体的城镇化道路。这样的城镇化机制,强调了市场选择的重要性,无论是企业发展、人口流动,还是资金集聚,都是以市场化的原则、经济主体的利益机制以及优胜劣汰的方式来决定产业发展,决定城镇化方式与进程。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引导企业与人口有序集聚、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城镇化机制决定了城乡之间成为一个开放的大系统,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与重新组合,通过比较利益优势来发挥要素的最大效益。二是在市场化原则指导下,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因此,它是一条城乡协调、工农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道路。三是考虑到后代人的需要,走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城镇化道路。从城市发展方针角度看,提倡大中小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实际上是考虑了不同区域城市发展的背景与特点,走适宜本区域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过去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但在实际中大城市规模并没有得到控制,相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因为城市规模是由城市职能决定的,城市职能的等级越高,城市的规模就越大。因此要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与城市职能,合理确定城市的地位与城市职能体系。四是从国际比较来看,由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也不同于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 二、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实践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不协调,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1949年,我国工业产值比重为14%,城镇化率10.6%,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是大致相适应的。从“一五”时期起,我国开始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并配合以压低农产品价格、限制城乡资源流动的政策,使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这种工业化战略,不利于吸纳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加上我国特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居民福利制度等的存在,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农民被固化在土地上,流动性很弱。这样,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程度之间的差距就开始不断拉大,于70年代达到顶峰。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加速以及我国特有的小城镇数量的大量增加,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由于我国城乡人口划分标准需要进一步科学和完善,许多学者经过研究提出,我国实际的城镇化水平要高于统计水平,城镇化并不存在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情况,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特点是存在的。 (二)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支持,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城镇化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各地农村推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1979-1984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3%,由3047.5亿公斤增长到4073亿公斤,平均每年递增4.95%,人均粮食达到4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两倍,平均每年增长12%。80年代中期开始,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蓬勃发展,使农村的非农产业比重大幅提高,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在我国传统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农民不能自由流入城市情况下,自发形成的农村工业化过程。这种工业化模式的突出特点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劳动力职业转化先于地域转换。乡镇企业的分布十分分散,90%位于乡、村级单位。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提高了我国工业化程度,但并没有导致相应的城镇化水平提高。 (三)限制大城市发展,优先发展小城镇,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薄弱,城镇化结构失衡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小城镇,大战略”,并制定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此后随着建制镇标准的降低和撤县改市的兴起,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数量大幅提高,目前我国有小城镇2万多个。小城镇规模小,不宜发挥聚集效应,工商服务业落后,许多小城镇还保持着农村的面貌,使城镇化进程表现出缺乏工业化和人口支持的过度城镇化倾向。近20年这个政策的实施结果使全国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在全部城市人口的比重有所降低,中、小城市在全部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但平均规模有所下降。 (四)政府主导型由上而下的城镇化,城镇化进程的波动较大 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和重工业化战略的选择使我国城镇化进程一直处于国家的严格控制管理下,城乡分隔的一系列制度限制了农民的自由流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很有限,城市化不可能自下而上展开,只能在政府主导下自上而下发展。 在政府主导城镇化发展的情况下,城镇化进程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表现出偏离城镇化一般规律和波动较大的特点。我国城镇化进程受政治因素影响,表现出明显的起步—停滞—快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城镇化发展波动较大。
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 目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但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其发展直接关系到今后20年我国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协调繁荣。因此应把握时机,在尊重世界城市化基本规律、借鉴先行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在对世界多元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与借鉴的同时,对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思考与平衡,多方面考虑未来世界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在确定中国城镇化的目标与模式这个战略层面上提出来的。其中重点考虑了五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城镇化规律,在尊重城镇化规律的前提下来推进城镇化进程,防止人为主观意志对城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二是对城镇化机制做出科学设计。城镇化机制是决定城镇化进程、城乡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是决定城镇化道路的最核心的要素,必须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三是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量少、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等生产要素缺乏,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在城镇化初期非农产业发展与城市城镇建设中对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四是根据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和我国人口的特殊情况,吸取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与教训,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建立起以受宏观调控的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体制为中心内容的城镇化人口流动管理体制。五是顾及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在东、中、西地区以及南、北方之间的差异,在城镇化发展目标与模式选择上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 综合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容是:遵循工业化与城镇化、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规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民营经济推动的城镇化机制;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镇化进程;实行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供求管理的城镇化体制;实施大中小、多产业类型共存的城镇化模式。 我国30年的改革发展表明,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如东部沿海地区,市场化改革相对走在前列,通过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充分发展,积累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资金,产生对具有聚集经济效益的城镇化的需求,通过企业在城市、城镇工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参与城市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推动城镇化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的作用由主导向引导转变,民营经济通过对城市经济的需求与供给,可以成为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四、山东新型沿海城市—日照的城镇化道路建设理念
20年前,万平口、山海天的海边还只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滩涂,日照也只是很多人眼中的“大渔村。如今,这些地方已建设成为景色怡人、环境良好的海滨生态景区,成为展现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的“会客厅”,成了市民和外地游客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而伴随着沿海地带改造建设同步进行的,是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提升,城市魅力的不断增强。近年来,通过立足日照实际,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按照“中心集聚、点轴开发”的原则,以市区为中心,以沿海、沿路为发展轴,加强规划建设管理,优化城镇布局,推动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逐步提高。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日照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1.28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43.7%,城市绿化覆盖率41.4%,一个港城相依、充满活力的中等海滨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一) 加强规划编制管理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调控作用 近年来,日照市理顺了规划管理体制,实行了统一管理,实现了城市规划区内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在此基础上,城市规划编制速度得到进一步加快。目前,已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确定了“一主三副、四条发展轴线、十个重点城镇”的“井”型市域空间格局;编制了临海产业区规划、北部旅游度假区概念规划、阳光海岸概念规划、文化中心城市规划等一批重要城市规划,详规覆盖率达到100%。 同时,积极推进“阳光规划”,建立健全了科学民主的规划决策机制,成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健全了规划技术初审、专家评审、规划委员会审查、政府审批的规划决策机制,重要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