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53.53 KB
- 文档页数:15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案第一章:继电保护概述1.1 继电保护的定义1.2 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1.3 继电保护的作用与重要性1.4 继电保护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第二章:继电保护装置及其基本构成2.1 继电保护装置的定义与分类2.2 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构成2.3 继电保护装置的主要性能指标2.4 继电保护装置的选用原则第三章:电力系统短路故障及其保护3.1 短路故障的类型与特点3.2 短路故障的保护措施3.3 短路故障保护装置的原理与实现3.4 短路故障保护装置的配置与整定第四章:电力系统过电压保护4.1 过电压的类型与危害4.2 过电压保护的基本原理4.3 过电压保护装置的类型与选用4.4 过电压保护装置的配置与整定第五章:电力系统变压器保护5.1 变压器故障类型与保护需求5.2 变压器保护装置的原理与实现5.3 变压器保护装置的配置与整定5.4 变压器保护装置的运行与维护第六章:电力系统线路保护6.1 线路故障类型与保护需求6.2 线路保护装置的原理与实现6.3 线路保护装置的配置与整定6.4 线路保护装置的运行与维护第七章:电力系统母线与断路器保护7.1 母线故障类型与保护需求7.2 断路器故障类型与保护需求7.3 母线与断路器保护装置的原理与实现7.4 母线与断路器保护装置的配置与整定第八章:电力系统自动重合闸与备自投装置8.1 自动重合闸的原理与实现8.2 备自投装置的原理与实现8.3 自动重合闸与备自投装置的配置与整定8.4 自动重合闸与备自投装置的运行与维护第九章: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通信与监控9.1 继电保护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结构9.2 继电保护监控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功能9.3 继电保护通信与监控系统的配置与运行9.4 继电保护通信与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第十章: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运行与管理10.1 继电保护运行与管理的基本要求10.2 继电保护运行与管理的组织与职责10.3 继电保护运行与管理的流程与方法10.4 继电保护运行与管理的问题与改进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理解继电保护的工作原理是学习继电保护的基础,包括电流、电压、时间和逻辑等方面的基本概念。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1设计题目:微机自适应电流保护装置设计设计目的:了解电力系统基本概念、特点,三段式电流保护的原理,自适应保护的原理和方法。
熟悉工程设计的方法,学习微机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设计内容:1、了解国内外输电线路保护的发展、最新技术,写出文献综述;2、阐述三段式电流保护的原理及整定方法;3、选择主芯片,设计保护装置主电路;4、设计软件流程图。
设计要求:1、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撰写综述;2、语言通顺,图纸规范;3、方案合理、层次清楚;4、格式规范,正文不少于3000字。
5、按时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2设计题目:微机自适应距离保护装置设计设计目的:了解电力系统基本概念、特点,三段式距离保护的原理,自适应保护的原理和方法。
熟悉工程设计的方法,学习微机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设计内容:1、了解国内外输电线路保护的发展、最新技术,写出文献综述;2、阐述三段式距离保护的原理及整定方法;3、选择主芯片,设计保护装置主电路;4、设计软件流程图。
设计要求:1、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撰写综述;2、语言通顺,图纸规范;3、方案合理、层次清楚;4、格式规范,正文不少于3000字。
5、按时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3设计题目:微机自适应变压器差动保护装置设计设计目的:了解电力系统基本概念、特点,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原理,自适应保护的原理和方法。
熟悉工程设计的方法,学习微机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设计内容:1、了解国内外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发展、最新技术,写出文献综述;2、阐述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原理及整定方法,变压器差动保护不平衡电流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3、选择主芯片,设计保护装置主电路;4、设计软件流程图。
设计要求:1、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撰写综述;2、语言通顺,图纸规范;3、方案合理、层次清楚;4、格式规范,正文不少于3000字。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其稳定运行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电力系统中存在着各种故障和异常情况,这些情况可能会导致系统的瘫痪,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电力工程师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就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继电保护系统是一种用于检测电力系统中故障和异常情况的自动保护系统。
其主要功能是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及时切断故障部分,保护系统其他部分的安全运行。
因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二、课程设计目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技术。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方法;2.掌握常见的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3.了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实际应用技术和发展趋势。
三、课程设计内容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方法本部分主要介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方法。
包括故障检测原理、保护装置分类、保护装置的功能和特点等方面。
2.常见的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本部分主要介绍常见的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包括过流保护、地面保护、差动保护、距离保护等方面。
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实际应用技术和发展趋势本部分主要介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实际应用技术和发展趋势。
包括数字化保护、智能保护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理论教学中,采用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实验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常见的继电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五、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考试和实验报告两部分。
供电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1. 介绍本课程设计旨在加深对于供电系统继电保护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际继电保护方案设计和仿真测试,提高电力系统工程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应用能力。
2. 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 继电保护定制方案设计 - 继电保护仿真测试 - 继电保护应用实例2.1 继电保护定制方案设计通过了解不同的电力系统负载特性、供电系统拓扑结构和电力系统电源接入模式,结合各类电力设备本身的特性和操作要求,设计出合适的、可操作的继电保护方案。
2.2 继电保护仿真测试通过各类电力仿真软件,对设计的继电保护方案进行仿真测试,验证其可行性和稳定性,提高方案的设计质量和操作效果。
2.3 继电保护应用实例通过实际的电力系统应用实例,展示继电保护方案的应用和优势,同时总结出可供实际工作应用的继电保护方案和应用经验。
3. 设计步骤3.1 继电保护方案设计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需求,初步设计出继电保护方案,并结合各类电力设备本身的特性和操作要求,进行多方面的优化和完善,最终得到可操作性较高的继电保护方案,并分配各类继电保护设备的参数和接线。
3.2 继电保护仿真测试通过各类电力仿真软件(如Matlab、PSCAD等),对设计的继电保护方案进行仿真测试、优化和验证,辅助提高继电保护方案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并进行详细的仿真数据分析和模型优化。
3.3 继电保护应用实例通过多组实际电力系统的应用实例,展示继电保护方案的应用,总结出可供实际工作应用的继电保护方案和应用经验,并提供实际工作中的继电保护操作建议和应急措施。
4. 课程结构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部分内容: 1. 继电保护基础概念介绍 2. 继电保护定制方案设计 3. 继电保护仿真测试 4. 继电保护应用实例 5. 继电保护工程实践技能训练 6. 继电保护总结与反思5.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 掌握供电系统继电保护的基础概念和工作原理。
继电保护课程设计论文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各种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保护装置的调试和运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继电保护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分类、原理、保护范围和保护配置;了解各种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熟悉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运行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继电保护问题,具备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运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继电保护事业的热爱,提高学生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认识,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继电保护基本原理:包括继电保护的概念、分类、原理、保护范围和保护配置。
2.保护装置:包括各种保护装置(如电流保护、电压保护、差动保护等)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
3.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运行:包括保护装置的调试方法、运行维护注意事项等。
4.继电保护实例分析:分析实际中的继电保护案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继电保护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讲授法:用于传授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继电保护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继电保护的知识。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继电保护装置调试和运行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继电保护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继电保护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教学视频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准备继电保护实验装置,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目录一设计题目及资料 (2)1 课程设计的目的 (2)2 课程设计内容 (2)3 设计题目 (2)4 原始资料: (2)5 设计内容 (4)二短路电流计算 (5)2.1 三相短路电流计算 (5)2.2 两相短路电流计算 (9)三 35KV继电保护配置 (12)3.1 35kV线路保护配置原则 (12)3.2 35kV母线保护配置原则 (13)3.3 35kV断路器保护配置原则 (13)四 35KV继电保护整定计算 (13)4.1 总电路转换图: (13)4.2 对保护5进行整定 (14)五参考文献 (16)一设计题目及资料1 课程设计的目的1、在巩固《水电站继电保护》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国家计委、水电部等机关颁布的有关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学习和执行,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解我国现行的技术经济政策。
3、初步掌握继电保护设计的内容、步骤和方法。
4、提高计算、制图和编写技术文件的技能。
(二)对课程设计的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对规程、规范的执行必须考虑到任务书所规定的实际情况,切忌机械地搬套。
2、独立思考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既要尽可能参考有关资料和主动争取教师的指导,也可以在同学之间展开讨论,但必须坚持独立思考,独自完成设计成果。
3、认真细致在课程设计中应养成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克服马虎潦草不负责的弊病,为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担当建设任务打好基础。
4、按照任务规定的内容和进度完成。
2 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短路电流计算、电网继电保护配置设计和输电线路继电保护设计三部分。
短路电流计算为保护配置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
电网继电保护配置部分要对三条35KV输电线路所配置的继电保护装置推荐出最合理的方案。
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回路设计部分在已有控制和测量回路的条件下设计出装设在金河电站的35KV金中线的继电保护回路展开式原理图(包括设备表)3 设计题目:35KV电网继电保护设计4 原始资料:某县有金河和青岭两座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12MW和8MW,各以单回35KV输电线路向城关变电所供电。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班别: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日期:2012年5月14日至5月27日目录设计的任务及其目的—--—-——--———-———-—-———-—-——-—-----——----———--3§1、背景资料----—-—————-—-———--——-———-—-—--——-—----—-—---——-——41。
1主接线图及其数据依据--———-—----————-—-—--——-——————---41.2德保县电网主要参数————-———————--——----—-———-—---—————-5§2、3~10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8§3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11§4数据的整定过程---—--—-—-—--————--—-—--——---——-—--————————124。
1通过主接线图画出课程设计所需的系统图———-——-———124.2短路阻抗计算—-----—---—---—-—---—-—----—-——-—-——----———134。
3电流保护的整定-----——----—-—-———-——-—--——-—————---—-——144.4保护定值表——-—-—-——-———————---—-----—-—---—-—--—-———-—--22§5课程设计小结———————-—---—-—————-—--————--—-—--—————-————-—24参考文献----—-——--———--—---—--—-—--—-——---—--——————-------———25设计的任务及其目的任务四:德保华银铝业原料车间保护误动作解决方案我们所选择的设计任务是解决德保华银铝业原料车间保护的误动作,确保原料车间的正常运行。
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关于继电保护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
2. 学生能够掌握继电保护的主要参数及其调整方法。
3. 学生能够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组成、功能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电力系统故障,并选择合适的继电保护装置。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学会使用继电保护测试仪器,进行基本的操作与调整。
3. 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增强对电力工程领域的兴趣。
2. 学生能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3. 学生能够培养安全意识,了解继电保护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中的作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电力工程领域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继电保护的基本知识体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继电保护基本概念与原理- 介绍继电保护的定义、作用及其重要性。
- 解释继电保护的原理,包括电流保护、电压保护、差动保护等。
2. 继电保护装置及其分类- 列举常见的继电保护装置,如过电流保护装置、距离保护装置、方向保护装置等。
- 分析各种保护装置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3. 继电保护主要参数与调整方法- 介绍继电保护的主要参数,如整定值、动作时间、返回时间等。
- 讲解参数调整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影响参数调整的因素。
4. 继电保护装置的组成与应用- 概述继电保护装置的组成,包括检测元件、逻辑元件、执行元件等。
- 分析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案例。
继电保护课程设计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介绍继电保护课程设计的全面情况,包括设计目的、设计原则、设计流程、结果分析和总结等方面。
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该领域的理解,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二、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1. 让学生了解基础电路理论和继电保护原理;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4. 增强学生对于实际工作中应用知识技能的认识。
三、设计原则1. 突出实践性:本次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知识点。
2. 突出系统性:本次课程设计注重系统性,将继电保护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3. 突出创新性:本次课程设计鼓励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四、设计流程1. 确定实验内容:根据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确定实验内容,包括过电压保护、欠电压保护、过流保护等。
2. 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包括搭建实验电路、确定实验参数等。
3. 实施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4. 分析结果并提出改进方案:对于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
五、结果分析1. 过电压保护:通过搭建合适的过电压保护电路,成功地对于过电压进行了检测和处理。
在测试中,当输入电压超过设定值时,继电器能够及时动作,切断负载电路。
2. 欠电压保护:通过搭建合适的欠电压保护电路,成功地对于欠电压进行了检测和处理。
在测试中,当输入电压低于设定值时,继电器能够及时动作,切断负载电路。
3. 过流保护:通过搭建合适的过流保护装置,成功地对于过流进行了检测和处理。
在测试中,当负载发生短路或过载时,继电器能够及时动作,切断负载电路。
六、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深入了解了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内容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及动作原理、常用的保护装置和保护方式、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进行分析和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
1.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及动作原理。
3.熟悉常用的保护装置和保护方式。
4.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方法。
5.能够对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进行分析和设计。
6.能够进行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的认识。
2.培养学生对继电保护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及动作原理、常用的保护装置和保护方式、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方法。
1.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包括电流保护、电压保护、差动保护等。
2.继电保护装置的构成及动作原理:包括继电器、触发器、时间继电器、电流互感器等。
3.常用的保护装置和保护方式:包括主保护、后备保护、自投保护等。
4.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方法:包括调试步骤、调试方法、维护注意事项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原理和应用。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维护方法。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继电保护原理》等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继电保护实用技术》等参考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4.实验设备:提供继电保护实验装置,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 级: 电气093
2012 年 6月 30日
指导教师评语 报告(30) 总成绩 修改(40) 平时(30)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 1 - 1设计原始资料:
1.1具体题目 系统接线图如下图,发电机以发电机-变压器组方式接入系统,开机方式为两侧各开1台机,变压器T6 1台运行。参数为: Eφ=115/√3kV,X1.G1=X2.G1=5Ω、X1.G3=X2.G3=5Ω、X1.T1=X1.T4=5Ω, X0.T1=X0.T4=15ΩX1.T6=15Ω、X0.T6=20Ω,LA−B=61km, LB−C=40km,线路阻抗Z1=Z2=0.4Ω/km,Z0=1.2Ω/km、
KrelⅠ=1.2、KrelⅡ=1.15,
G1G3
1234T1
T6T3
T4
试对1、2、3、4进行零序保护的设计。(说明:可让不同的学生做1、2、3、4、处一至二处保护设计。
1.2要完成的内容
本课程设计主要对题目中所述系统进行零序保护的设计。主要完成对1、3点的零序保护的设计。通过对1、3点的保护方式的分析,短路电流的计算,进行零序三段电流保护,并对设计的保护进行灵敏度校验和整定时间的确定;最后进行有关设备的选择和评价。
2分析要设计的课题内容(保护方式的确定)
首先应该分析运行方式。由于本题开机运行方式为两侧各开1台发电机,变压器T6 1台运行,所以不存在受最大运行方式和最小运行方式对零序保护的影响。
2.1设计规程 根据规定:继电保护装置应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 规范规定:110~220kV有效接地电力网线路,应按下列规定装设反应接地短路和相间短路的保护装置。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 2 - (1)对于接地短路: ①宜装设带方向和不带方向的阶段式零序电流保护; ②零序电流保护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装设接地距离保护,并应装设一段或两段零序电流保护作为后备保护。 (2)对于相间短路: ①单侧电源单回线路,应装设三相多段式电流或电压保护,如不能满足要求,则应装设距离保护; ②双侧电源线路宜装设阶段式距离保护。
2.2本设计的保护配置 2.2.1主保护(零序电流保护)的配置 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是三相对称的,其零序、负序电流值理论上是零。多数的短路故障是不对称的,其零、负序电流电压会很大,利用故障的不对称性可以找到正常与故障的区别,并且这种差别是零与很大值得比较,差异更为明显。所以零序电流保护被广泛的应用在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网中。
2.2.2后备保护(距离保护)配置 距离保护是利用短路发生时电压、电流同时变化的特征,测量电压与电流的比值,该比值反应故障点到保护安装处的距离,如果短路点距离小于整定值,则保护装置动作。 在保护1、2、3和4处配备三段式距离保护,选用接地距离保护接线方式和相间距离保护接线方式。
3短路电流计算 3.1等效电路的建立 所有元件全运行时三序电压等值网络图如下图3.1、3.2、3.3所示。
3.2保护短路点的选取 选取B点为故障点。
3.3短路电流的计算 由已知得: X1.A-B=61km×0.4/km=24.4 X1.B-C=40km×0.4/km=16 X0.A-B=61km×1.2/km=73.2 X0.B-C=40km×1.2/km=48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 3 - X1.G1X1.T1X1.ABX1.BCX1.T4X1.G3X1.T6
ABC
图3.1 正序网络 X2.G1X2.T1X2.ABX2.BCX2.T4X2.G3
X2.T6
ABC
图3.2 负序网络 BACX0.T1X0.ABX0.BCX0.T4
X0.T6 图3.3 零序网络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 4 - (1) B母线单相接地短路时,故障端口正序阻抗: xΣ1=(X1G1+X1T1+X1AB)//(X1BC+X1T4+X1G3)=14.808 Ω XΣ2=XΣ1 =14.808 Ω XΣ0=(X0T11+X0AB)//(X0BC+X0T4)//X0T6 =12.925Ω
所以故障端口的零序电流为: If0=Uf0
(XΣ1+XΣ2+xΣ0)=1.567KA
所以B相单相接地短路时流过保护1的零序电流分别为: I0.1=If0(X0BC+X0T4)//X0T6((X0BC+X0T4)//X0T6)+X0T1+X0AB=0.233KA (2) B母线两相接地短路时,流过保护1的零序电流为: 附加阻抗: Zsu(1,1)=XΣ2XΣ0
XΣ2+XΣ0
=6.885Ω
If1=Uf0
ZΣ1+Zsu
(1,1)
=3.071KA
If0=If1
XΣ2XΣ0
XΣ2+XΣ0
=1.636KA
I0.1=If0∗0.1485=0.243KA I0.1.max=0.243KA
(3) C母线发生单相接地时,流过保护3的零序电流为: XΣ1=XΣ2=(X1G1+X1T1+X1AB+X1BC)//(X1T4+X1G3)=8.333Ω XΣ0=X0T4//[X0BC+(X0T6//(X0AB+X0T1))]=12.161Ω 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是有: If0=Ufo
XΣ1+XΣ2+XΣ0
=2.303KA
I0.3=If0
X0T4
X0T4+((X0T1+X0AB)//X0T6)+X0BC
I0.3=0.435KA
发生两相接地短路时,流过保护3的零序电流为: 附加阻抗: Zsu(1.1)=XΣ2XΣ0
XΣ2+XΣ0
=4.945Ω
If1=Uf0
xΣ1+Zsu
(1.1)
=5KA
If0=If1
xΣ2
xΣ2+xΣ0
=2.035KA
I0.3=0.189If0=0.385KA
可知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 5 - I0.3.max=0.435KA
4保护的配合及整定计算 4.1主保护的整定计算 4.1.1 保护1,3的零序I段的配置和整定 零序电流I段按照躲开下级线路出口处单相或两相接地末端短路时可能出现的最大零序电流3I0.max。 由3.3的计算结果进行整定。 故零序I段整定为:
Iset.1Ⅰ=KrelⅠ3I0.1.max=0.875KA
Iset.3Ⅰ=KrelⅠ3I0.3.max=1.566KA
整定时间: t1Ⅰ=t3Ⅰ=0s。 4.1.2 零序II段的配置和整定
i1i2
i3A
BC
K
图(4.1)分支系数 先求保护1的分支系数𝐾1.𝑏:
K1.b=1+X0AB+X0T1
X0T6
=5.35
保护1的零序II段定值为:
Iset.1ⅡⅠ=KrelⅡIset.3
Ⅰ
K1.b
=0.337KA
灵敏系数: 𝐾sen=3𝐼0min𝐼set.1𝐼𝐼=3∗0.2330.337=2.074>1.3
满足灵敏度要求 整定时间: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继电保护课程设计 - 6 - 𝑡𝐼𝐼=𝑡𝐼+∆𝑡=0+0.5s=0.5s 保护3的零序II段定值为: 由C处发生两相接地短路时,流过保护3的零序电流3I0min最小 3I0.min=3*0.385=1.155KA
由零序Ⅱ段保护的灵敏度要求有: Ksen=3I0.min
Iset
Ⅱ
>1.3
则Iset.3Ⅱ=0.889KA 整定时间: 𝑡𝐼𝐼=𝑡𝐼+∆𝑡=0+0.5s=0.5s。
4.1.3 零序III段的配置和整定 (1)保护3的零序III段整定计算: 当C母线发生三相短路时,流过保护3处的最大不平衡电流: Iunb.max=KnpKtxKer
Eφ
X1G1+X1T1+X1AB+X1T6
=0.133KA,
保护3的不平衡电流: Iset.3Ⅲ=KrelⅢIunb.max=0.159KA
(2)保护1的零序Ⅲ段整定计算: 当B处发生三相短路时,流过1处的最大不平衡电流为: Iunb.max=0.1Eφ
X1G1+X1T1+X1AB
=0.195KA
①保护1按躲过最大不平衡电流整定有: Iset1Ⅲ=KrelⅢIunb.max=0.234KA
②保护1的Ⅲ段与保护3的Ⅲ段相互配合时有:
IsetⅢ=KrelⅢIset.3
Ⅲ
K1.b
=0.0358KA
作为近后备保护 Ksen=2.88>1.3 近后备要求满足; 动作时限:假设保护1、2、3和4处都装设零序III段电流保护。则:tIII1=0.5s,tIII2=0s,tIII3=0s,tIII4=0.5s;保护2和3处都配置一个时间为0s的定时限过电流保护装置,保护1和4处各装置一个延时为0.5s的定时限过电流保护装置 综上可知:在零序电流保护的配置和保护中,保护1和保护4均有I段、II段和III
段,其中对于保护1中有Iset.1Ⅰ>Iset。1Ⅱ>Iset。1Ⅲ。而保护2和保护3配置Ⅰ、Ⅱ、Ⅲ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