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镜
- 格式:docx
- 大小:29.25 KB
- 文档页数:4
以史为镜照亮前路人们常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研究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下,从而指导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历史的镜子可以让我们看清过去的错误和成功,从而更好地面对将要到来的挑战和机遇。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经典案例,充分证明了以史为镜的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并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探讨在当今时代的启示,以期照亮我们前行的路途。
一、古希腊民主制度古希腊是世界上第一个民主国家,雅典是其最著名的代表。
在古希腊,每个公民都有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可以通过投票选择领导人和参与政府层面的决策。
这种民主制度虽然简陋,但是却极大地推动了古希腊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通过民主,古希腊人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促进了科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繁荣。
然而,在民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古希腊也经历了政治混乱、内战等问题,使得民主制度最终没有能够持续下去。
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启示在于,民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制度,可以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但是,民主也需要规范和制度保障,否则容易走向混乱和衰落。
在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建设更好的民主制度,需要借鉴古希腊的经验教训,坚持合法性和制度化,避免民主走向歪门邪道。
二、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不仅彻底改变了法国社会和政治结构,也影响了整个欧洲和世界。
法国大革命以人权为核心口号,推动了封建王朝的倒台和共和民主的建立。
法国大革命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是也经历了沉重的代价,比如政治动荡、内战和恐怖统治等问题。
最终,拿破仑的登场结束了法国大革命的浪潮,使得法国回到专制与帝国主义的老路上。
法国大革命的启示在于,人权和民主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追求,是历史进步的不竭动力。
但是,在实现人权和民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规范和秩序,避免走向暴力和混乱。
法国大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权和民主不能成为空话和幌子,需要通过法治和制度来保障和实现。
在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建设更加良好的民主体制,需要充分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坚持合法性和秩序化,避免人权和民主成为政治乌托邦和虚妄。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出自:后晋赵莹《旧唐书·魏征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死后的感慨。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徵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
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
开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如是说。
镜者,鉴也。
镜子的意义在于让你有所借鉴,以便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而中华民族浩瀚烟海般的历史正是这样一面明镜,每每抚今追昔,我们总能收获很多很多。
结尾:
历史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人并不仅是为自己活着,还担有对他人,对祖国的责任。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说挫折是人生的惠赐,它说人生应该有更高远的追求,它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有了这面镜子的惠示,人无论如何也不该轻易放弃神圣的生命了。
哲人说,这个时代是不思的时代,车水马龙中,人们忘却了存在,迷失了生命。
那么,就让我们将历史这面明镜供奉在心中,时时规劝自己如何度过一个无悔的人生。
明镜高悬。
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作文
咱老祖宗有句话说得好:“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可真是至理名言呐!
先来说说以史为镜。
历史就像一面大大的镜子,里面啥都有。
咱能从里头看到过去那些朝代的起起落落,看到那些皇帝、大臣们的种种决策和行为,然后琢磨琢磨,为啥有的国家能繁荣昌盛,有的却早早玩儿完。
比如说,秦始皇统一六国,那叫一个霸气!可他后来实行暴政,老百姓苦不堪言,秦朝很快就凉凉了。
这就告诉咱,治理国家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能瞎折腾。
再看看唐朝,唐太宗虚心纳谏,任用贤臣,开创了贞观之治,国家那叫一个繁荣。
这又说明啥?说明当领导的得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不能一意孤行。
所以啊,历史这面镜子让咱明白,哪些事儿能做,哪些事儿不能做,免得重蹈覆辙,走了前人的老路。
接下来说说以人为镜。
这身边的人呐,也都是咱的镜子。
看看那些优秀的人,他们勤奋努力、诚实守信、善良友爱,咱就得学学,争取也变得像他们那么棒。
反过来,要是看到有人偷奸耍滑、坑蒙拐骗,咱可就得警醒了,告诉自己千万别学他们,不然准没好果子吃。
比如说,咱班的学霸小李,每天都早早起来背书做题,考试成绩那叫一个优秀。
咱跟他一比,自己太懒啦,得赶紧改掉坏毛病,向人家看齐。
还有隔壁的王大爷,一辈子乐于助人,邻里之间都夸他好。
这就是咱的榜样,得学着多做善事,当个好人。
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都太重要啦!咱们得时常照照这两面镜子,好好瞅瞅自己,不断改进,才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意思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一句谚语,意思是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得失,从而更好地指引我们未来的行动。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积累,它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教训。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政治动荡、战争冲突、文化交流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
同时,历史也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正确和错误的选择、勇气和懦弱的表现等,从而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谚语。
例如,在做决策时,可以回顾自己的经验,了解过去的得失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以此为参考,更好地制定正确的决策。
此外,在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也可以运用这个谚语,以历史为镜,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重复犯错,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总之,通过以史为镜,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更好地指引自己的未来行动。
- 1 -。
以史为镜作文素材《以史为镜,知兴替》咱老百姓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话可太对啦!历史呀,那就像是一面超级大镜子,照出了过去的事儿,也给咱现在指引方向。
你想想看,古代那些事儿,那可都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呀!比如说,秦始皇一统天下,那叫一个威风。
咱从他那能学到啥?领导力呀!人家能把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国家整合成一个,这得多牛的手腕。
那咱现在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有点领导范儿,做事果断点,是不是也能有点小成就?再看看那唐朝,繁荣昌盛得嘞!那文化、那经济,啧啧啧,没得说。
咱得学学人家开放包容的心态呀!别老是小家子气,看到新东西就排斥。
多接触点不一样的文化、观念,说不定就能碰撞出啥新火花呢!还有那些历史上的大英雄、大豪杰。
关羽够义气吧?学学人家的忠义,对朋友真诚点,别老是虚头巴脑的。
诸葛亮聪明吧?学学人家的智慧,遇到问题多想想办法,别动不动就抓瞎。
不过咱也得注意,不能啥都照单全收。
历史上也有不少反面例子呢!像那啥纣王,荒淫无度,最后亡国了。
咱可不能学他呀,得有点自制力,别老被那些花花世界迷惑。
还有那些奸臣,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这种人咱可得看清了,别跟他们同流合污。
以史为镜也不是说照搬照抄,咱得结合实际情况。
比如说古人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脑,咱总不能把那时候的办法直接搬到现在来吧?但是他们处理事情的思路、做人的道理,很多还是通用的。
咱老百姓过日子也是一样,多看看历史,知道过去的人是咋过的,遇到困难的时候,没准就能从里面找到解决办法。
跟人打交道的时候,想想古人的交友之道,也能让咱少吃点亏。
总之呢,以史为镜就是让咱有个参照,知道啥该做啥不该做。
历史这面大镜子啊,既照出了过去的辉煌与教训,也照亮了咱现在和未来的路。
让咱轻轻松松、明明白白地往前走。
所以啊,咱可得把这面镜子好好利用起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精彩!。
以史为镜以人为镜以已为镜作文
《以史为镜,以人为镜,以已为镜》
哎呀妈呀,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怎样从历史、他人和自己身
上学到东西。俗话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话说得没错。咱们得好好学学那
些前辈们是怎么过来的,免得自己走弯路。
比如说吧,你看那些历史上的伟人,他们都是怎么做的?有的人啊,就像诸葛亮一
样,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最后成就了蜀汉的霸业。还有的人,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
传播儒家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文化。这些人啊,真是聪明绝顶!咱们要是能向他们学
习,说不定也能成为个大人物。
再说说身边的人,有的人啊,就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比如说你的朋友小明吧,他虽
然不是那种一鸣惊人的家伙,但他待人真诚,工作努力,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咱们要是
能向这样的人学习,那生活不就顺风顺水了吗?
最后说说自己,咱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犯些小错误,
但只要我们能及时反省,改正过来,那就是进步嘛。就像我吧,上次考试没考好,心里
那个郁闷啊,可是后来想想,不就是一道题做错了嘛,下次再努力就好了。所以啊,咱
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历史、他人和自己都是咱们学习的宝贵资源。咱们得虚心点,别总是自以为是。只
有这样,咱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一个真正厉害的人。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记得哦,“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
以明得失;以己为镜,可以知进退。”咱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学习和进步。
加油吧,朋友们!
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作文
哎呀妈呀,说到历史啊,那可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咱们就像那个成语“前车
之鉴”,历史可是咱的镜子啊!它告诉我们,那些过去的错误和教训,都是咱们今天必
须引以为戒的。
比如那个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七擒孟获,智取南蛮,最后还留下了“出师表”这千古绝唱,多厉害!
再说说那些英雄人物,他们的故事就像是我们身边的故事会一样,让人听了心里热乎乎的。
比如说,岳飞抗金,那是保家卫国的英雄好汉;包青天断案,那可是公正无私的好官啊!这些故事,不就像咱们生活中的镜子吗?照着自己,照出了人性的善恶美丑。
不过,历史可不是单方面的镜子哦,它还是一面双面镜呢!历史的镜子里也会映出我们自己的影子。
想想看,那些历史上的名人,他们有的聪明伶俐,有的却愚笨不堪;有的英勇善战,有的却胆小如鼠。
这些,不也像是在告诉我们,人啊,不能只看到别人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历史这东西,有时候也挺好玩的。
比如说,那个《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他就像个聪明的小精灵,总是能想出那么多妙计来。
这不,要是我们现在也能有这样的智慧和机智,那该多好啊!不过,历史告诉我们,光有智慧是不够的,还得有勇气才行。
就像那个古代的孙武,他教出了那么多勇猛的士兵,要是现在也有人能像他那样教出好兵来,那我们的国家岂不是更加强大啦!
所以啊,朋友们,咱们要时刻记得“以史为镜”,更要“以人为镜”。
这样才能让我们
的生活过得更精彩,更有意义。
就像那个成语说的一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咱们要把过去的教训记在心里,让它们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这样,咱们的人生才不会白走一遭,而是活成了一部精彩的大戏!。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意思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意思是: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出自欧阳修、宋祁所编《新唐书·魏徵传》,原句是: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这是唐朝第一诤臣魏徵去世后,唐太宗对朝臣发出的感慨之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亡更替的规律;用人作镜子,可以明了自身的得失。
唐太宗的这番话,揭示出照镜子与修身治国的关系。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明
意思是: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出自:后晋赵莹《旧唐书·魏征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死后的感慨。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徵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
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
以史为鉴张焯婷“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人写的,对历史的反思,也许有助于对现实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我们的周围总有这样那样的“历史”。
纵观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戊戌变法可算是最具影响力的改革之一了,它是近代中国一次具有启蒙性的思想解放潮流,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仅2年时间清政府就以失败告终,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接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接踵而来,号称“天朝圣国”的清王朝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民族危机空前沉重。
也许是受到西方坚船利炮的震惊,或是心里落差骤然增大而无法接受,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公车上书要求进行变法,新式陆军,各大小学堂仿佛在一夜之间都兴办起来了,千疮百孔的中国仿佛出现了生机,但来自于封建顽固派的强大阻力使此变法只生存了百日,史称“百日维新”。
该变法虽然失败,但它留下了看得到的和一些看不到的宝贵财富。
例如京师大学堂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已成为中国最厉害的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教育可谓是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
邓小平也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
正处于读书时代的我们不应该为了国家的未来而不断努力吗?国家还需我们去建设。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壮于欧洲则国壮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做合格公民慕中国自古以来就披上了礼仪之邦的外套,那么这是否是实置名归呢?但是当我看到社会中种种与此相背的现象时,我开始质疑了。
我想礼仪之邦的称号是祖先用自己的行为与智慧为我们披上的,而我们却并没有传承下去。
小学的时候,老师在给学生传授礼仪知识时,给我们讲了不同时代学生对老师的不同表现。
在离我们比较遥远的古代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做学问,学知识是持一种严谨的态度。
当学生向老师请教时总是俯着身子,侧着耳朵仔细地听,表达出对师长的尊敬。
而现在的学生见到老师要么就是绕道而行,要么就是视而不见,很少有人主动向师长问好的。
我们优秀的传统礼仪似乎在社会发展中慢慢流失,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而淡化了文化的熏陶。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不断地冲击中慢慢地显露出了一些弊端。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数量自然也不少,人们都喜爱群居生活,而这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良习性。
例如中国的插队文化可以说是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了,一看到一条条长龙般的队伍便没有勇气排下去,然后就开始伸出脑袋找熟人去插队,完全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而在西方也有排队文化,你可以让别人插队,但前提是你不会影响到后面的人,且必须经过他们的同意。
也就是说,在西方世界里,如果你想帮助他们,那么你只能选择与接受帮助的对象交换位置。
其实充满智慧的远古时期中压根就没有插队的说法,人们相互礼让,都懂得先来后到的道理。
但人们生活在当今的时代中越来越注重对速度的追求。
在文化的相互荡激中,总会有一束绚丽的烟火。
当我们走出国门时,我们代表的就不仅仅是个人,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我们要约束,规范自身行为,做合格的中国公民。
让中国人在西方世界重现光彩。
别让钱包吞掉涵养Full Inversion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成绩扉然。
国民生产总值连年上涨,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不仅使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了,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们的钱包鼓了起来。
但我想说的是:别让钱包吞掉涵养。
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增长了八倍,中国人遍布全球,在展现自身经济硬实力的同时,软实力却成为我们的软肋。
2013年8月一组照片蹿红网络——在法国卢浮宫水池上,几个中国人正在泡脚,旁若无人,怡然自得。
2013年5月,一条微博迅速引发热议,有人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人们为国人轻易毁坏千年文物的行为感到震惊和羞愧。
中国游客在国外常被戏称为“金主”,即贡献了消费却得不到尊重。
因此,想要重塑中国形象,得让钱包将涵养吐出来,必须将素质提升作为必修课。
作为一个旅游者,你可能在当地待不了几天,可当地人却要生活在哪里。
所以,我们不如将心比心,把我们放在当地人的立场上,将他乡当作故乡,不仅不去破坏,更要去积极爱护。
这样,不仅自己能得到尊重,中国的形象也进一步提升。
爱默生说:“文明的真正验证不是人口统计数字,不是城市规模,也不是农作物产量——而是一个国家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注重精神消费固然可喜,经济增长也十分重要,但文明涵养却始终能搬动天平。
别让钱包吞掉涵养。
提高素质有这样一则报道:来自四川的约300名中小学生抵达波特兰,体验为期三周的美国家庭生活,可是在进行最后一个项目——观光游览时,却被当地酒店赶出了门。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深究其原因,我们不禁为我们的国民素质感到忧心。
原来是因为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高声吵闹,乱扔废纸。
更有甚者两次拉响火警给酒店带来很大的不便。
原本是一次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游学活动为何会演变成这样一场闹剧。
近些年来,国人外出旅游不讲究国民素质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曾轰动一时的“胡夫金字塔刻字”事件,“中国式过马路”……这些都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大打折扣。
毫无疑问,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装备等固然重要,可是公民素质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只有经济与素质齐头并进方可称之为强国。
而我们似乎以牺牲了“国民素质”为代价去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这岂不是舍本逐末吗。
对于青少年一代,被喻为祖国的花朵,我们更应该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先应修身养性,为自己的祖国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提高素质,从我们自身做起方可实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之崛起,则国之崛起。
谈中国游客的黑形象Haruru近年来,中国游客出国旅行的人越来越多。
而许多新闻也报道了“中国游客××”,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使中国人的形象在外国人心中进一步黑化,只要出现中国游客,就必定是不文明,给公众秩序造成不安定。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形象却几近崩塌,确实让人匪夷所思。
最近,网上有则新闻,中国游客在泰国一饭馆疯狂抢虾的视频。
经证实,这是该餐厅几年前的监控录像,而中国游客疯狂抢虾的原因是因为赶航班,并非网上某些人所评论的国人素质又到一个最低点。
再说不久前的一个事例吧,中国在美留学生为其导师挡下一刀,当歹徒进门想伤害导师时,她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挡下这一刀。
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其中所蕴含的美好深情我想那位留学生真真切切地领悟了。
以上几例可见,中国游客并不都是黑形象,反而是被人误解的形象。
诸多的伪形象在老外心中蔓延,所谓的中国游客黑,一方面是极小部分个体黑化了整体,另一方面是许多性质恶劣的事层出不穷。
你可曾真正认识过尊重的姿态,每当你为自己的不公平而呼吁时,你是否考虑过你给别人带来的影响,每当你抱怨又有人在埋怨中国游客时,你是否想过可能真的给别人带去了困扰。
我们需要筑建一个和平友好的世界,但前提是抹去那些曾经中国游客黑的形象,让大国之风采被世界人民所见识。
历史历史总是会让人联想到古时那些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它似乎只是史书里一个模糊的人影或主角。
真相总是扑朔迷离,同一段历史总被后人反复提起,但那些历史是真是假,恐怕只有当时的人才能知道。
古人的苦难在后来人心中总是非常淡漠,可对经历者来说,却是日积月累寸寸血泪的承受。
同样的,每一个个体的历史也无法为他人所知,旁观者更无法与当事人的感受完全一致,因此我们无法强求别人能时刻真正理解自己内心汹涌澎湃的情绪,若能真正理解几分当引为知音。
每个昨天都会成为泛黄的历史,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在每个昨天留下属于我们自己痕迹,不白白地活过一场岁月。
正如青春的散场需要有人见证,过去的历史需要被我们自己铭记,这样就好像握住了某种重要的东西。
有了它,可以不用再惧怕未知的前方带给我们的是惊喜亦或悲伤,因为我们已然是一个有历史的人了,有着对自己生命的笃定。
一个没有历史的人是可悲的,他的记忆像一张白纸任别人涂抹上色,他的人生也由别人操控,所以失忆的人总是惶恐不安,像丢失了重要的东西一样。
历史不可改变,没有关系,我们还有可以刷新的明天。
成长的历史可曾见过悬崖上跃起的雏鹰?在风雨中,它为何敢奋力前冲?那是因为在它的身后有母亲的叮嘱和鼓舞。
可曾见过春日里生出的新笋?在阳光下,它为何能日高盈尺?那是因为它身下有经年的老根为它吸收营养。
我们也正在长大。
回顾我们成长的历史。
从牙牙学语时我们就被母爱包围着;从蹒跚学步时,我们就被父爱笼罩着。
老师在悉心教导,社会在百般保护。
我们一路走来,竟然学会了任性,忘记了理解;学会了苛责,忘记了给予;学会了自大,忘记了听从。
于是走了弯路,摔了跟头。
这时,父母不会责怪,只会给我们更多的爱;学校和社会不会旁观,定会为我们提供机会。
而我们该从每一次摔跤中汲取些什么呢?学会成长,学着聆听父母的唠叨吧,因为那唠叨里饱含着他们对我们的眷眷深情。
学会成长,学着理解老师的教诲吧,因为那教诲其实是我们今后做人的基本道德。
学会成长,学着适应社会的规矩和习惯吧,因为那些规矩和习惯在调节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什么是历史龚婕什么是历史?或许有人会说,历史是朝代的演变,是时间的推移,是一个又一个激烈的战事……然而,历史并非复杂。
在故宫里,我就看到了令人感慨唏嘘的历史。
走进故宫,望着那又宽又广的广场,那精致华美的小石桥,那一望无际的湛蓝的天空,我不仅感叹:这就是美丽的皇宫么?真是大气!可那时的中国政府为何就少了这几分豪迈与阔气?怎会如此腐败?我的脑海掠过让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海战,鸦片战争……我想到这里,深深地叹了口气。
走进故宫深处,鳞次栉比的宫殿立刻呈现在眼前:木制的窗子,华丽的内设,那现代人看来早已过高的门槛,一切都透出了静谧。
我的思绪又一下子被拉回了唐代。
唐代是粗犷的,却一点也不杂乱无章,洋洋洒洒、舒舒展展地纳入了细密,交织成一曲壮丽的乐章。
似乎总有千年不枯的吟笑,妩媚迷人的娇嗔,激情迸发出来,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儿。
此情此景,人间能得几回睹?唐代这份豪壮,就这样隐隐地显露出来。
再往里走,就到了皇帝上朝的大殿前,我不由得为之一震,难道这就是皇帝的龙椅?怎么和想象中的相差如此之远?单单一张龙椅,孤伶伶地立在大殿中央,莫不太过于凄凉了。
看着这古色古香的龙椅,这痕迹斑斑的青铜鼎,我眼前似乎浮现出皇帝正襟危坐的样子……时光仿佛穿梭着,“吾皇万岁”的声音又在我耳边响起,像飘在浩淼深邃的天空,显得渐渐空虚了。
望着眼前的一切,我似乎恍然大悟,历史不就在这里吗?没错,历史就隐藏在龙椅上。
我看到了历史,我感觉到了历史。
我明白了,仅仅一个朝代,一段时间,是不能代表什么的。
这只不过是历史的一个缩影罢了。
历史是无尽的,是让后人创造的。
而今,千万日子已无声地消融在岁月的长流中,滚滚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