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发展历程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内窥镜检查技术和手术操作的发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检查和手术操作开始应用内窥镜技术。
相比传统的手术方式,内窥镜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包括最小侵袭性、精准度更高、康复快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内窥镜检查技术和手术操作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内窥镜检查技术的发展历程内窥镜检查技术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在当时的胃肠检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这种内窥镜技术非常原始,只是一个简单的照明系统,不能够同时提供清晰的图像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20世纪初,内窥镜技术经历了一次技术革命。
发明了电气内窥镜,并且加入了一个冷光源,使得医生们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受检部位,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病变的诊断。
此后,在内窥镜镜头、光源、显像和机械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型内窥镜和相应的器材被不断推出,例如腹腔镜、胸腔镜等。
第二节:内窥镜手术操作的发展历程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手术开始应用内窥镜技术。
内窥镜手术不同于常规手术,不需要对患者进行开腹或者切开大口子,患者只需要在手术后休息一段时间,即可恢复正常的生活。
随着内窥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内窥镜手术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并且从胃肠科领域向外部领域扩展。
例如,常用的经皮内窥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就是一种常用的胃肠道内镜介入操作技术,其主要用于食道癌、胃癌、肠癌等疾病的分析和治疗。
此外,近年来,内窥镜手术已经逐渐进入泌尿科、泌尿外科、心血管等其他领域。
例如,经腹部入路的腹腔镜手术应用于肝、胰、胃等更深入部位的手术操作,常常可以进行更小切口的手术,减少手术疼痛和下肢肿胀,缩短术后恢复期。
第三节:内窥镜技术的未来发展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完善,内窥镜技术在医学界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未来内窥镜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进一步微创化和自动化。
微创意味着通过更小的口径和更细的管道进行生物结构内部操作。
耳鼻喉手术发展历史1. 耳鼻喉手术的起源耳鼻喉手术作为一门医学专业,起源于古代医学。
早在公元前约5000年的古埃及文明时期,就有耳鼻喉疾病的治疗记录。
那个时候,医生们主要依靠自己的观察和经验进行诊治。
2. 古代耳鼻喉手术的发展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医学知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耳鼻喉手术也开始逐渐形成。
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耳鼻喉疾病的治疗有着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而在古罗马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盖伦也对耳鼻喉手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是第一个使用显微镜观察耳朵结构的医生之一。
3. 近代耳鼻喉手术的突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中的耳鼻喉手术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19世纪末期,德国医生哈尔斯凭借自己精湛的技术,开创了内窥镜下耳鼻喉手术的先河。
这一突破使得手术更加精确,患者的恢复也更为迅速。
4. 耳鼻喉手术的技术革新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耳鼻喉手术也得到了广泛的革新。
其中尤以激光技术的应用为代表。
激光技术在耳鼻喉手术中被广泛采用,它不仅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还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和出血量,使手术恢复速度更快。
5. 现代耳鼻喉手术的发展趋势近年来,耳鼻喉手术领域发展迅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一步完善的内窥镜技术,使手术更加微创,恢复时间更短;•激光技术的不断创新,使手术更加精细,避免了创伤和出血。
6. 现代耳鼻喉手术的应用领域现代耳鼻喉手术涵盖了耳鼻喉科的各个领域。
在耳科领域,耳蜗植入手术和鼓室成形术是常见的手术方式。
而在鼻科和喉科领域,手术治疗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常见疾病的手术被广泛应用。
7. 耳鼻喉手术的未来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耳鼻喉手术的未来展望可谓广阔。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个性化治疗将成为可能。
同时,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也将为手术带来更高的精确性。
以上便是耳鼻喉手术发展历史的简要概述。
内窥镜的发展引言概述:内窥镜是一种医疗器械,通过其灵活的探头可以在人体内部进行检查和治疗。
随着科技的发展,内窥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更便捷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一、内窥镜的起源和发展历史1.1 内窥镜的起源:内窥镜最早起源于19世纪,当时的内窥镜还很原始,只能进行简单的检查。
1.2 内窥镜的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内窥镜的材质、结构和功能不断改进,逐渐成为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1.3 内窥镜的应用领域:如今,内窥镜已广泛应用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统等多个领域,为医生提供了更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二、内窥镜的技术特点2.1 灵活性:内窥镜的探头可以自由弯曲,能够到达人体内部的各个部位进行检查。
2.2 高清晰度:内窥镜配备高清摄像头,能够清晰显示人体内部的细微结构,帮助医生做出准确诊断。
2.3 多功能性:内窥镜不仅可以进行检查,还可以进行治疗,如取样、止血等,提高了医疗效率。
三、内窥镜在医学诊疗中的应用3.1 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内窥镜可以检查食道、胃、肠道等消化系统器官,帮助医生发现病变。
3.2 呼吸道内窥镜检查:内窥镜可以检查气管、支气管等呼吸系统器官,帮助医生诊断呼吸道疾病。
3.3 泌尿系统内窥镜检查:内窥镜可以检查膀胱、尿道等泌尿系统器官,帮助医生发现结石、肿瘤等问题。
四、内窥镜的发展趋势4.1 进一步提高清晰度:未来内窥镜将配备更高清的摄像头,提供更清晰的影像。
4.2 增加功能多样性:未来内窥镜将具备更多功能,如激光治疗、药物释放等,提供更全面的治疗选择。
4.3 提高操作便捷性:未来内窥镜将更加智能化,操作更简单、便捷,减少医生的操作难度。
五、结语内窥镜的发展为医学诊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为医生提供了更精准、更便捷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内窥镜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鼻内窥镜手术进展及手术配合国外内窥镜使用开始于19世纪中叶。
1841年法国医师利用凹面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对腔隙进行观察。
其后间接喉镜、后鼻镜、前鼻镜相继开发出来。
1879年德国医师使用具有前端配备照明装置的膀胱镜,开创了医学史中使用内窥镜的先例,并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研究改良。
1901年首次用经过改良的膀胱镜对鼻腔和鼻窦进行内窥镜检查。
1925年美国学者用改善了光学性能的内窥镜,经下鼻道和犬齿窝对上颌窦进行了观察,创造了鼻窦检查一词。
70年代欧美日本等国耳鼻咽喉学者纷纷强调使用内窥镜的必要性。
我国鼻内窥镜外科创立于80年代,初期主要应用于鼻部疾病的诊断工作。
90年代以来,南方的许庚和北方的韩德民先后开展鼻内窥镜手术,并向全国推广。
随着鼻内窥镜手术的越来越成熟,相关领域的技术也不断发展进步,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手术器械方面出现了鼻窦电动手术刀,它改变了“抓”“撕”的手术方法,一边切割病变组织也一边吸引,更好地保留粘膜组织,减少了创伤,简化了器械,减少了器械“进”“出”的动作,避免了出血多时术野不清的问题。
与传统的手术相比较,电视监视下的鼻内窥镜手术视野清晰,损伤范围小,损伤组织少,克服了传统手术的操作盲目性,病灶清除彻底正确的粘膜取舍和结构重建,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鼻腔鼻窦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手术采用平卧位,同时使用镇痛镇静剂,相对坐位而言,病员感觉舒适和安全。
通过监视器可多人同时观看,有利于上级医生指导和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巡回护士对手术过程的了解和熟悉,使配合更加熟练。
现将手术配合过程总结如下。
1 术前准备1.1 患者准备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病人,了解其心理状况及要求。
简要介绍鼻内窥镜手术的过程及优点,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反应和解决办法。
了解患者的各种检查情况,简介手术室的环境及设施,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以最佳的心态迎接手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2 物品准备1.2.1 仪器设备准备监视系统图象存储系统、视频转换器、强力冷光源等。
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发展历程概论【摘要】内窥镜是临床上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耳鼻喉内窥镜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本文将以耳鼻喉内窥镜临床应用的范围、价值为起点,分析耳鼻喉内窥镜在世界范围的技术发展过程、趋势,总结我国耳鼻喉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从而预测我国耳鼻喉内窥镜技术的发展方向,使得耳鼻喉内窥镜技术能够在耳鼻喉等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作用。
【关键词】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发展状况;应用效果内窥镜技术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种诊断和治疗手段,并且在胃肠、骨科、妇产科等疾病中广泛使用,建立在内窥镜技术的衍生物也比较多,常见的有:泌尿镜、支气管镜和胸腔镜等。
而内窥镜技术在耳鼻喉疾病中早有使用,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技术更多的只在狭小的范围内使用。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内窥镜技术又得到了新的发展。
鼻喉内窥镜技术(nasal endscopic surgery,NES)作为“微侵袭(创)鼻喉外科”领域的重要分支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很多学者将其视为最有前途的发展技术[1]。
本文将以耳鼻喉内窥镜临床应用的范围、价值为起点,分析耳鼻喉内窥镜在世界范围的技术发展过程、趋势,回顾、总结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现状,从而有效预测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方向。
现综述如下。
1 耳鼻喉内窥镜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耳鼻内窥镜系统组成部分较多,也相对比较复杂,常见的组成部分有:监视系统、控制及图像处理系统、操作部分、插入部分等几部分,采用耳鼻内窥镜进行相关诊断或者手术时,为了保证清晰的手术视野,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监视系统显示屏进行观察或者手术操作,也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口进行观察或者手术操作(电子内窥镜除外),这主要取决于每一个医护人员的习惯。
但是如果需要实现拍录、吸引或者其他辅助功能,则必须要通过控制及图像处理系统进行操作。
耳鼻喉内窥镜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狭窄的鼻腔和鼻道等结构,使得医护人员能够直接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检查,提高了鼻喉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减轻了检查过程对病人带来的痛苦。
内窥镜的发展一、引言内窥镜是一种医疗器械,用于检查和治疗人体内部的疾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内窥镜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步。
本文将详细介绍内窥镜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技术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发展历程内窥镜最早出现在19世纪,当时的内窥镜主要是通过光学原理来观察人体内部情况。
20世纪初,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内窥镜逐渐实现了电子信号的传输和显示,使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病变部位。
20世纪50年代,随着纤维光学技术的应用,内窥镜的直径大大减小,使得内窥镜能够进入更狭小的空间进行检查和治疗。
近年来,随着数字图像处理和高清摄像技术的发展,内窥镜的图像质量进一步提升,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三、应用领域1. 消化系统内窥镜: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检查和治疗,如胃镜、结肠镜等。
通过内窥镜可以观察到胃肠道内部的病变,进行活检和切除病变组织等。
2. 呼吸系统内窥镜:用于气管、支气管等呼吸道疾病的检查和治疗,如支气管镜、纤支镜等。
内窥镜可以观察到呼吸道内部的病变,进行病理检查和治疗。
3. 泌尿系统内窥镜: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和治疗,如膀胱镜、输尿管镜等。
内窥镜可以观察到泌尿系统内部的病变,进行病理检查、取石和切除病变组织等。
4. 妇科内窥镜:用于妇科疾病的检查和治疗,如宫腔镜、腹腔镜等。
内窥镜可以观察到妇科器官内部的病变,进行子宫肌瘤切除、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等。
5. 关节内窥镜:用于关节疾病的检查和治疗,如膝关节镜、肩关节镜等。
内窥镜可以观察到关节内部的病变,进行关节镜手术和修复。
四、技术特点1. 光学技术:内窥镜采用高清光学系统,能够提供清晰、真实的图像,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病变。
2. 纤维光学技术:内窥镜采用纤维光束传输图像信号,使得内窥镜的直径大大减小,能够进入更狭小的空间进行检查和治疗。
3. 摄像技术:内窥镜配备高清摄像头,能够实时传输图像信号,帮助医生观察病变部位。
4.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内窥镜图像经过数字图像处理,可以增加对比度、调整亮度等,提高图像质量。
内窥镜手术技术的发展与研究一、介绍内窥镜手术技术是一种通过内窥镜等设备进入人体内部进行检查或治疗的医疗技术,其发展历程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而至今已成为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围绕内窥镜手术技术的起源、技术特点、应用范围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起源20世纪60年代,内窥镜手术技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应用,当时的设备主要是一些简单的显微手术设备。
到了70年代,随着工艺和材料的不断更新,出现了小型化的内窥镜及电子设备,使该技术从单纯的检查手段,逐渐发展成为治疗手段。
80年代中期,应用内窥镜技术的病人数量已迅速增加,这推动了内窥镜手术的快速普及和发展。
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内窥镜手术技术已成为一项颇为成熟的技术。
三、技术特点内窥镜手术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开刀,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而且可以深入到人体内部,进行更为精细的操作。
此外,内窥镜手术还有无损伤、无痛苦、无胸腔感染等优势。
内窥镜手术的基本流程为:在麻醉下,医生通过患者的体腔、口腔、肛门等难以操作的部位,借助内窥镜、电子显微镜等特殊设备进入人体内部进行手术。
由于手术器械的进入都是经过一定的管道进入,因此操作极为精确,能够达到微创的效果,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安全隐患,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四、应用范围内窥镜手术技术广泛应用于胸腔、腹腔、盆腔等部位的手术。
在临床实践中,内窥镜手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泌尿外科、胃肠外科、妇产科、呼吸科、心脏外科、神经外科等诸多医学领域。
其中以消化道内窥镜、胆道镜、支气管镜等检查手段最为常见。
对于一些肿瘤、息肉等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内窥镜也能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五、未来趋势随着信息技术、材料工艺、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内窥镜手术技术的发展也将越来越迅速。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辅助内窥镜手术,例如帮助医生对早期癌症进行快速有效的诊断,避免漏诊和误诊。
同时,微纳米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带来更为精准的手术和治疗。
内窥镜的发展引言概述:内窥镜作为一种医疗设备,已经在医学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内窥镜的发展也日益迅猛。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内窥镜的发展。
一、内窥镜的起源与发展1.1 起源:内窥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最早的内窥镜是由德国医生Antonin Jean Desormeaux于1853年发明的。
1.2 技术进步:内窥镜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刚性内窥镜到现代的柔性内窥镜。
随着光学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进步,内窥镜的分辨率和灵活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1.3 应用领域扩展:内窥镜最初主要用于消化道和泌尿道的检查,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已经应用于多个医学领域,如心血管、妇科、神经等。
二、内窥镜的类型和结构2.1 刚性内窥镜:刚性内窥镜主要由光源、光纤束、物镜和目镜等组成,适用于直径较大的腔道探查。
2.2 柔性内窥镜:柔性内窥镜采用光纤束传输光线,具有较高的弯曲性。
它由控制杆、光源、图像传输系统和显像装置等组成。
2.3 进一步发展:随着纳米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微型内窥镜和无线内窥镜等新型内窥镜将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
三、内窥镜的应用和优势3.1 临床应用:内窥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手术操作等方面,如胃镜、腹腔镜手术等。
3.2 优势:相比传统的手术方式,内窥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可视化程度高等优势,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手术风险。
3.3 未来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内窥镜将逐渐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为医生提供更准确、便捷的操作方式。
四、内窥镜的挑战和解决方案4.1 感染风险:内窥镜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感染的风险,需要严格的消毒和清洁措施来保证安全。
4.2 操作技术:内窥镜的操作需要医生具备专业的技术和经验,因此培训和教育非常重要。
4.3 成本和可及性:内窥镜的高成本和技术门槛限制了其在某些地区和医疗机构的应用。
未来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并提高可及性。
五、结论内窥镜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设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医学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内窥镜的发展一、引言内窥镜作为一种医疗器械,已经在医学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内窥镜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内窥镜的定义内窥镜是一种通过体腔或空腔进行观察、检查和治疗的器械。
它通常由光学系统、图像传输系统、机械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组成。
内窥镜可以通过人体的自然孔道或经过小切口插入体内,以实时观察和诊断病变。
三、内窥镜的发展历程1. 早期内窥镜早期的内窥镜主要由光学系统和机械系统组成,使用的是光纤传输图像。
这种内窥镜主要用于观察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体腔结构。
2. 进一步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内窥镜的图像传输系统得到了改进,从传统的光纤传输发展到数字图像传输。
这种改进使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病变,并进行更准确的诊断。
3. 微创内窥镜微创内窥镜是近年来的一项重要发展。
它采用了更小的直径和更灵活的设计,可以通过微小的切口或自然孔道插入体内。
微创内窥镜的应用范围更广,可以用于心血管、泌尿、妇科等多个领域。
四、内窥镜的应用领域1. 消化道内窥镜消化道内窥镜是内窥镜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
它可以用于胃镜、结肠镜和食管镜等检查和治疗。
2. 呼吸道内窥镜呼吸道内窥镜主要用于观察和诊断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镜和纤维支气管镜。
3. 微创手术内窥镜微创手术内窥镜是近年来的热点领域。
它可以用于胆囊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和关节镜手术等。
4. 心血管内窥镜心血管内窥镜主要用于观察和治疗心脏和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介入术和心脏导管术等。
五、内窥镜的未来发展趋势1. 高清晰度图像随着图像传输技术的不断改进,内窥镜的图像质量将会更加清晰,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观察和诊断病变。
2. 智能化技术未来的内窥镜可能会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诊断和辅助手术的功能。
这将大大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和诊断准确性。
3. 纳米内窥镜纳米内窥镜是一种微型内窥镜,可以更深入地观察和治疗细胞和组织的病变。
它将为癌症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
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发展历程概论
【摘要】内窥镜是临床上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耳鼻喉内窥镜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本文将以耳鼻喉内窥镜临床应用的范围、价值为起点,分析耳鼻喉内窥镜在世界范围的技术发展过程、趋势,总结我国耳鼻喉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从而预测我国耳鼻喉内窥镜技术的发展方向,使得耳鼻喉内窥镜技术能够在耳鼻喉等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作用。
【关键词】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发展状况;应用效果
内窥镜技术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种诊断和治疗手段,并且在胃肠、骨科、妇产科等疾病中广泛使用,建立在内窥镜技术的衍生物也比较多,常见的有:泌尿镜、支气管镜和胸腔镜等。
而内窥镜技术在耳鼻喉疾病中早有使用,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技术更多的只在狭小的范围内使用。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内窥镜技术又得到了新的发展。
鼻喉内窥镜技术(nasal endscopic surgery,NES)作为“微侵袭(创)鼻喉外科”领域的重要分支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很多学者将其视为最有前途的发展技术[1]。
本文将以耳鼻喉内窥镜临床应用的范围、价值为起点,分析耳鼻喉内窥镜在世界范围的技术发展过程、趋势,回顾、总结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现状,从而有效预测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方向。
现综述如下。
1 耳鼻喉内窥镜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耳鼻内窥镜系统组成部分较多,也相对比较复杂,常见的组成部分有:监视系统、控制及图像处理系统、操作部分、插入部分等几部分,采用耳鼻内窥镜进行相关诊断或者手术时,为了保证清晰的手术视野,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监视系统显示屏进行观察或者手术操作,也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口进行观察或者手术操作(电子内窥镜除外),这主要取决于每一个医护人员的习惯。
但是如果需要实现拍录、吸引或者其他辅助功能,则必须要通过控制及图像处理系统进行操作。
耳鼻喉内窥镜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狭窄的鼻腔和鼻道等结构,使得医护人员能够直接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检查,提高了鼻喉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减轻了检查过程对病人带来的痛苦。
同时,通过配套的手术器械还能对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进行精细的治疗,使手术能够达到传统手术无法到达的效果。
使用耳鼻喉内窥镜进行手术的方法已经开始采用了微创原理,能够保证医护人员在直视及电视监视下进行精确的手术操作,从而使得手术更加精准、有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小了对病人的带来的附带伤害。
从耳鼻喉内窥镜技术的适用范围来说,根据患者手术部位不同可将其运用于以下范围,即:鼻内窥镜下鼻腔手术、鼻内窥镜下鼻-鼻窦手术、鼻内窥镜下鼻毗邻结构相关手术等。
而从疾病类型来说,这种技术能运用于鼻甲肥大、鼻甲泡、鼻甲结构不良等疾病中。
并且,随着鼻喉内窥镜技术的不断成熟,这种技术在急性咽炎、慢性咽炎、萎缩性咽炎、肥厚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腺体肥大、声带
息肉、声带小结、成人鼾症等疾病诊断、治疗中也能够取得良好效果[2]。
2 耳鼻喉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耳鼻喉内窥镜在应用上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技术,但其从其诞生、发展、成熟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
早在19世纪,德国著名学者Nitze就第一次制造并使用了前端照明装置的膀胱镜,这为内窥镜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之后,Hirshman等人又将改良的膀胱镜运用于鼻腔、鼻窦等疾病的检查。
20世纪,随着技术的发展,诞生了性能良好的实用型硬质鼻内窥镜。
20世纪50年代诞生了前端可弯曲的软质纤维内窥镜。
在1983年电子内窥镜由美国Welch Allyn 公司研制成功。
在内窥镜制造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耳鼻喉内窥镜的临床应用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
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有学者应用内窥镜对上颌窦进行观察,并创造了鼻窦检查(Sinuscopy)一词。
20世纪中期,随着适应耳鼻咽喉科专业内窥镜问世,耳鼻咽喉科界纷纷认识到使用内窥镜的进行耳鼻喉疾病诊断及治疗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后,奥地利学者Messerklinger等人成功创立了NES技术,并成功采用NES技术治愈了相关耳鼻喉科疾病。
至此,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耳鼻喉内窥镜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临床对于这种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耳鼻喉内窥镜向小型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更加复杂的临床需求,耳鼻喉内窥镜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为了融入现代化的医疗平台,需要增加与其他医疗设备的对接端口以便与其他设备配合使用等。
3 我国耳鼻喉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耳鼻喉内窥镜及其相关设备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最早鼻喉内窥镜应仅用于鼻腔鼻窦疾病的检查和诊断。
到了90年代,耳鼻喉内窥镜开始应用于鼻窦手术,并逐步确立了相关疾病的治疗、评定标准。
到1997年,在全国鼻科海口会议上,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分会制订了“海口标准”,并于1998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正式公布。
至此耳鼻喉内窥镜的在我国耳鼻喉科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基本确立。
时至今日,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其在临床的应用上也从单纯的检查诊断领域逐渐扩展到治疗领域,目前正在向着成为一种集诊断、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平台方向发展。
我国的医用内窥镜研发制造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起步发展较晚,发展相对缓慢。
我国较早进行医用内科镜研制的厂家有上海医用光学仪器厂、沈阳沈大内窥镜有限公司等企业。
从20世纪80年代耳鼻喉内窥镜技术进入我国开始,随着我国的技术水平的加强,我国也加大了医用内窥镜制造技术自主研发力度,其中1987年由西安精密机械研究所刘德森教授领导研制的0.9mm泪道自聚光内窥镜就已经达到了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我国在医用内窥镜研制领域中,虽然有过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但是整体水平还是比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这需要广大的医用内窥镜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奋力追赶,不断提高我国医用内窥镜的设计制造水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耳鼻喉内窥镜技术发展道路比较崎岖,它的发展为鼻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的便利,在鼻窦炎、鼻息肉等喉鼻疾病中取得理想效果。
随着耳鼻喉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我们相信我国的内窥镜技术应用及设计制造水平将会更上一个台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我国内窥镜技术将会在世界范围内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曹慧琴.鼻内镜下电动切割器切除腺样体的临床优势[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5).
[2]白伟良,高鑫,谭海燕.鼻内窥镜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山东医药,2011(8).
[3]耿新宇.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0).
[4]杨驱云,沈志森,赵侃,等.鼻内镜下口鼻联合入路腺样体切除手术(附53例报告)[J].现代实用医学,2010(3).
[5]韩玲,石冬梅.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在教学应用中的要求及需要注意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12).
[6]张大城.经鼻和口进路内镜下显微外科在腺样体再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