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0 KB
- 文档页数:7
专题05 膜电位的变化及相关曲线一、单选题1.(2021·安徽宿州市·高二期末)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有效刺激时,受刺激部位膜两侧会出现短暂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图示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图中a点表示静息电位B.图中b点受到刺激后,Na+开始快速内流C.图中d点表示膜内电位为+35mV,膜外电位为-35mVD.图中c、e两点表示膜两侧的电位差为02.(2021·山东聊城市·高二期末)将蛙离体神经纤维置于某种培养液中给予适宜刺激并记录其膜内钠离子含量变化及膜电位变化,分别用下图Ⅰ、Ⅰ表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b点时膜内钠离子含量高于膜外B.适当提高培养液中钾离子浓度可以使c点上移C.a~b时,膜内钠离子含量增加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过性增大有关D.c~d时,局部电流使兴奋部位的钠离子由内流变为外流,再形成静息电位3.(2020·湖南湘潭市·湘潭一中高二期中)根据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认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4.(2021·福建福州市·高二期末)如图一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图,图二表示Na+通道和K+通道的生理变化。
其中图二中的甲~丙可以对应图一中的①~⑥。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增加膜外K+浓度可使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B.图二中的乙和丙可分别对应图一中的③和⑤C.发生图二中的乙过程时需要ATP提供能量D.人体缺钠时会使肌肉和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降低5.(2021·浙江金华市·高二期末)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受适宜强度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K+大量内流有关B.bc段Na+经离子通道内流的过程消耗ATPC.ce段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峰值随有效刺激强度加大而不断加大6.(2021·山东临沂市·高二期末)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
2.4膜电位的变化及相关曲线膜电位的变化及相关曲线1、给某⼀神经纤维适宜刺激,⽤记录仪记录电位差,结果如图,图中1、2、3、4、5是五个不同阶段, 其中1是静息状态,2是产⽣动作电位的过程,4是恢复过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状态下神经元的细胞膜外为正电位B.2主要由膜外Na+在短期内⼤量流⼊膜内造成的,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C.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Y点上移D.若组织液中的K+浓度增⼤,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X点下移2、下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的⼤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并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bc段Na+⼤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在ef段细胞内的Na+浓度⾼于细胞外3、如图表⽰⽤电流表测量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的测量⽅法是测量动作电位实验⽅法B.图⼄中的A点,细胞Na+离⼦通道打开,K+离⼦通道关闭C.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再次恢复到静息状态,电流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D.在完整的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4、图1表⽰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到刺激后对膜外电位的测量,图2表⽰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1中在图⽰部位给予⼀刺激后,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B.将图1电流计电极⼀个置于膜内,⼀个置于膜外,不给予刺激时指针也能偏转C.图1中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电流计测得的电位为图2中的A点所⽰的电位即-60mVD.图2的C处为动作电位,此时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这是Na+内流所致5、如图所⽰,神经纤维MB段距离长于MC段,在M处给以电刺激,在,B C处⽤电流计测其电位变化,电流计指针( )A.不动B.向左摆C.向右摆D.发⽣两次⽅向相反的摆动6、将离体的蛙坐⾻神经置于某溶液中,给予⼀定强度刺激后的电位变化,如图①→⑤所⽰,其中②、④的指针偏转到最⼤。
高三生物——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知识梳理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局部电流。
(2)传导过程
(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与类型
①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主要类型
(2)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单向。
原因如下:
①递质存在: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
②递质释放: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助学巧记
巧记神经递质“一·二·二”。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高考生物学霸纠错笔记:神经调节一、对反射弧的结构及反射活动理解不到位1.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示意图,在反射弧左侧的神经纤维细胞膜外表面连一电流表。
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b处的神经元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B.刺激b点引起③发生的反应不属于反射C.分别刺激a点和b点,电流表指针均可发生偏转D.刺激a点,①②③和b点均可产生兴奋分析:混淆反射弧的概念,对反射弧的结构和对应功能不理解出现错误。
解析:据图分析,①是传入神经,a是轴突,b是传出神经元的胞体,②是传出神经,③是效应器。
脑皮层可通过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控制脊髓中的神经中枢,进而控制传出神经元的活动,因此b处的神经元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A正确;刺激b点能引起肌肉收缩,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正确;刺激b点,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到电流计,因此电流表指针不能发生偏转,C错误;刺激a点,兴奋能够传至①②③和b,故①②③和b点均可产生兴奋,D正确。
答案:C1.反射弧2.反射弧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兴奋传导反射弧结构结构特点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将适宜的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兴奋(神经冲动)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的一部分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胞体群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的一部分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对内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规律性应答只有感觉无效应相互联系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1.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a是效应器,e是感受器B.刺激b,引起效应器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答案】A【解析】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是效应器,e是感受器,A正确,刺激b,引起效应器反应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图中b是传出神经纤维,c是神经中枢,兴奋在经过神经中枢时需要经过突触,因此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中枢中的传导速度不同,C错误;Ⅱ表示突触后膜,信号的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母题12 神经调节【母题来源一】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综生物(全国Ⅰ卷)【母题原题】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动物的生命活动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加迅速准确,激素调节在神经调节的影响下进行。
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作用。
【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 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正确;由题某某息: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由题某某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错误。
【母题来源二】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生物(某某卷)【母题原题】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第38课时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标要求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考情分析1.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023·海南·T92023·江苏·T212023·广东·T192023·浙江6月选考·T202022·全国乙·T32022·北京·T82022·山东·T92022·海南·T172022·河北·T212022·广东·T152021·江苏·T62021·海南·T92021·湖北·T232021·辽宁·T162021·天津·T22021·全国乙·T42.膜电位变化2023·全国乙·T302023·北京·T172023·山东·T162023·湖北·T152021·河北·T112021·江苏·T212021·湖南·T112021·湖北·T17考点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提醒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反射弧中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2)兴奋传递的过程提醒突触小体≠突触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每个小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1.下列有关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过程中的描述,正确的是A.反射活动进行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内环境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C.突触后神经兴奋时Na+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D.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而发挥作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相关知识。
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而在突触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A错误;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2.将电极插入如图所示中C和D两点的细胞膜内,中间接记录仪(电流左进右出为+),当刺激A点后,检测到的结果应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信号在神经细胞间传导时,只能从C传递到D。
因为刺激A点,兴奋可先后传到C点和D点,因为电极插入的是膜内,故兴奋到达C点时,C点膜内变为正电位,电荷从左向右通过电流计,此时测得电位为正,然后C点膜内恢复原来的负电位,测得电位变为0,兴奋到达D点时,D点膜内变为正电位,电荷从右向左通过电流计,此时测得电位为负,然后D点膜内恢复原来的负电位,测得电位变为0。
突触处传递有时间延迟,所以有间隔,C图正确。
本题选C。
3.科学家用枪乌贼的神经纤维进行实验(如图甲),记录在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盐溶液(0.1%、0.5%、1%)中神经纤维产生兴奋的膜电位(简称“动作电位”,如图乙),据图分析下列问题:(1)神经纤维主要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树突所组成,在反射弧中通常充当。
枪乌贼受到外界刺激后,兴奋在其体内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为(填“单向”或“双向”)。
(2)图乙中曲线X,Y,Z所对应的盐溶液浓度分别为,三条曲线峰值的大小主要决定于。
AB段的变化主要是离子跨膜转移所引起的,B点时神经纤维的膜内外是否存在电位差?(填“是”或“否”)。
C点后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态是。
(3)如果将图甲中电极两端同时置于神经纤维的膜内,图乙中A点的值应为。
高考加强课(十五)膜电位的测定及兴奋传导与传递的相关实验探究一、膜电位的测量及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的分析【考题范例】如图表示用电表测量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为30毫伏B.左图装置测得的电位对应于右图中的B点的电位C.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再次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审答提示](1)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相反。
(2)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通道打开,K+外流,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解析:选C。
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为60毫伏,故A错误;左图装置测得的电位对应于右图中的A点的电位,故B错误;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再次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故C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D错误。
【备考锦囊】1.关于膜电位测量及曲线变化的分析电流计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刺激任何一侧,会形成一个波峰,如图1所示,电流计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或内侧),刺激任何一端,会形成方向相反的两个波峰,如图2、图3所示,图2和图3的判断可根据试题中的提示得出。
2.关于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的分析(1)指针偏转原理下面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如下:(2)在神经纤维上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3)在神经元之间(ab=bd)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1 / 7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1、(09年上海28)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右上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
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
如右侧曲线图。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则
测量结果是
答案是C,曲线一开始是向下变化,中间显示两侧电位差为0的时期较长。
先需所给的条件“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得出记
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是A点的膜内电位和B点的膜外电位的差值(A点的膜内
电位减去B点的膜外电位),可知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一开始A、B两处都
是静息电位,膜外都是正电位,所以A、B两处的电位差为0,知道答案在C和D中选。又因为
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记录仪记录的就是A、B两处的膜外电位的差值,动物
电位先传到A点,所以当A点的膜外先变成负电位,A、B两处的膜外电位的差值为负值,可知
只有C符合。 ﻫ做过这个上海题后,可做如下总结:当记录仪记录两处的膜外电位的差时,
所得出的曲线除了开始和结束是0电位外,中间也要经历0电位。 ﻫ
2、(2010年海南9)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
的神经表面,如右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
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答案是D,曲线一开始是向上变化,中间显示两侧电位差为0的时期很短。
若细心观察这两年高考题的答案就会发现,同样是刺激左侧,然后记录右侧两处的膜外电
位变化,
和上海题相似之处是都是刺激两处的左侧,再记录两处的膜外电位,但不同的是,做上
海题时能从已给的曲线图推测所测的值是左侧电位和右侧电位的差值,解题时可据曲线是应
先向下还是应先向上,初定是哪几个选项正确。海南题没有给出两侧电位的变化曲线,推测不
出所测的值是左侧电位和右侧电位的差值还是右侧电位和左侧电位的差值,所以不能从应先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2 / 7
向下还是应先向上,但可以根据所得出的曲线除了开始和结束是0电位外,中间也要经历0
电位直接选出D选项。 ﻫ 若细心观察这两年高考题的答案 就会发现,09年上海题给
的答案是C,曲线一开始是向下变化,中间显示两侧电位差为0的时期较长,2010年海南给
的答案是D,曲线一开始是向上变化,中间显示两侧电位差为0的时期很短。由于上海题时所
测的值是左侧电位和右侧电位的差值,可见海南题所测的值是右侧电位和左侧电位的差值,
这样就不难解释上海题曲线一开始是向下变化,海南题曲线一开始是向上变化。 ﻫ
按教材,
刺激神经左侧某处时,记录右侧两处膜外电位的变化图应如下图所示
不难看出,图②和图③之间应还有一个图,应由五个图表示,这五个图只能
由下图(一)或图(二)表示:
就09年上海题而言,若这五个图由图(一)所示,由于图(一)的① 、③ 、
⑤三处的A、B两处的电位变化完全相同,所以表示A的膜内电位和B的膜外电
位差的曲线应有三处是负值,而题中的表示A的膜内电位和B的膜外电位差的
曲线只有首末两处是负值,不符合,故这五个图由图(二)所示。 ﻫ当两侧
的兴奋传导如图(一)所示时,记录两处膜外电位变化的曲线中间是0的时间可
以维持较长的时间,当两侧的兴奋传导如内(二)所示时,记录两处膜外电位变
化的曲线中间是0的时间只可以维持较短的时间,有关09年上海题的两侧的兴
奋传导应如图(二)所示,曲线中间是0的时间只可以维持较短的时间,2010
年海南题曲线中间是0的时间很短,是否是对09年上海题的修正。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3 / 7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4 / 7
可见这两个图的兴奋在两点间的传导只有第3个图不同,图(一)的图3
两处都是静息电位,图(二)的图③两处都是动作电位。 ﻫ 就
09年上海题而言,若这五个图由图(一)所示,由于图(一)的1 、3 、5三处
的A、B两处的电位变化完全相同,所以表示A的膜内电位和B的膜外电位差的
曲线应有三处是负值,而题中的表示A的膜内电位和B的膜外电位差的曲线只
有首末两处是负值,不符合,故这五个图由图(二)所示。 ﻫ
当两侧的兴奋传导如图(一)所示时,记录两处膜外电位变化的曲线中间是0的
时间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当两侧的兴奋传导如内(二)所示时,记录两处膜外
电位变化的曲线中间是0的时间只可以维持较短的时间,有关09年上海题的两
侧的兴奋传导应如图(二)所示,曲线中间是0的时间只可以维持较短的时间,
2010年海南题曲线中间是0的时间很短,是否是对09年上海题的
正。 ﻫ 需要说明一下,无论兴奋是按图(一)传导,还
是兴奋按图(二)传导,所记录的两处的膜外的电位差变化可以是相同的,不能据
两处的膜外的电位差变化曲线推测出兴奋是按图(一)传导,还是兴奋按图(二)
传导。
兴奋是按图(一)传导和兴奋按图(二)传导,所记录的某处的膜内
的电位和另一处的膜外电位的电位差却是不相同的,据此可推出所记录是某处
的膜内的电位和另一处的膜外电位的电位差还是另处的膜外的电位和某处的膜
内电位的电位差,可以推测出兴奋是按图(一)传导,还是兴奋按图(二)传
导。
还可以总结出按图(一)传导,还是兴奋按图(二)传导,具体情况取决于兴奋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5 / 7
区域大小、两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以及动作电位传导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当
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或动作电位传导速度较小,就可以用图(一)
表示,当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小或动作电位传导速度较大,就可以用
上图(二)表示,09年上海题只能用图(二)解释所给定的电位变化曲
线。
用图(二)解释所给定的电位变化曲线时,两处的动作电位是先后产生
的,在这种情况下两处的膜外维持等电位的时间应该很短,就是海南题的D选
项。
单就两处的膜外维持等电位的时间长短而言,图(一)可得到上海C,图(二)
可得出海南D及上海D。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6 / 7
小狗啃骨头 : 1、电表的偏转问题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7 / 7
我承认电表的偏转方向主要取决于电表内部的线圈缠绕方
式。但是默认的电表是这样的: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时,表现为正值,指针向右
偏转;电流从负接线柱流入时,表现为负值,指针向左偏转。
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都是电表先向左偏转,这表明有电流
从负接线柱流入。在人教版的教材中,由于左侧(靠近刺激的一侧)的膜外电位
首先变为负值,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右侧流向左侧。由此可知,右侧是电表负
接线柱,左侧是电表正接线柱。
2、示波器的问题
示波器的连接方式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测量结果。如果示
波器的正接线柱连接在右侧(远离刺激的一侧,在“冰河”老师提供的链接中可
以看到就是这样连接的),那么就可以得到王玢主编的生理学中的图像。
3、王玢主编教材中存在的矛盾
既然电表测量时,电表的正接线柱放置在靠近刺激的一侧,
负接线柱放置在远离刺激的一侧;而示波器测量时,正接线柱放置在远离刺激
的一侧,负接线柱放置在靠近刺激的一侧。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
指针左偏转(负值)就代表电流从负接线柱流入,指针右偏
转(正值)就代表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电流表通常左侧是正接线柱,右侧是负
接线柱。因此电表图像是在一种默认状态下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