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深处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学问,气质高雅,具有超凡的才情和艺术修养。
它来源于唐代文学家杜郎中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中形容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宽广。
腹有诗书,意味着一个人内心装满了诗和书籍,而这些诗和书籍不仅仅是作者创作的,更是包括了他所阅读的各种文献和著作。
一个人若能不断地吸收知识,阅读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还是文学作品,都能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自己的情操和才情。
气自华,是指通过腹中的诗书知识,自然地散发出一种优雅和高尚的气质。
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内心净化了,灵魂得到了滋养,才能在外表中表现出来。
而那些充满智慧和内涵的诗和书籍,无疑会让人变得更加高尚和雅致,提升自己的气质。
这句成语的意境,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在外貌还是行为上都可以通过内心的修养来展现出来。
腹有诗书的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会显得更加镇定和淡然。
他们因为内心的丰富而有着超越常人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寻找到真相,不轻易受到外界干扰和迷惑。
这句成语还给人们传递了一种人生态度,即要有内涵。
一个人要追求自己内心的丰富,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个人修养,更是为了人生的充实和完美。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展现出自己真正的价值。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是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化的向往。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物质的繁荣和外表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品质的提升。
这种修养和品质来源于丰富的知识和学问,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和学习,才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出类拔萃。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能够展现出自己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气质。
只有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自身的提升,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达到人生的圆满和完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谁的诗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和董传留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由凤翔府回到长安时所作的一首七律。
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苏轼在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长子。
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
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上一句和下一句是什么出自哪里
“腹有诗书气自华”上一句是“粗缯大布裹生涯”;下一句是“厌伴老儒烹瓠叶”。
诗句出自《和董传留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粗缯(zēng):粗制的丝织品。
大布:古指麻制粗布。
裹:这里指经历。
生涯:人生的境遇和其过程。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上一句和下一句是什么
上一句:粗缯大布裹生涯
下一句:厌伴老儒烹瓠叶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和董传留别》
原句: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译文: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腹有诗书气自华说明了什么
1.读书可以改变个人气质
书读得多的人,明白的道理多。
性格不容易偏执。
他待人接物的态度冲淡平和,不会让人觉得第一眼就被冒犯。
他有容人的雅量,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不会马上与人争执。
他或者善良温和,或者风趣幽默,或者博学强闻。
2.书读得多的人有主见,不容易随波逐流。
就像苏东坡一样,他对自己的外貌特别自信。
就算是穿着乞丐装,他也和穿着皇袍一样神气。
读书多的人看起来文质彬彬,温文尔雅,面目清秀,眼睛里充满智慧。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和董传留别》。
作者苏轼,其中的“腹有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1虚怀若: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自于《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士者,错综复杂玄通,浅不容辨。
夫唯不容辨,故黎允文之孟: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但若客;涣兮若冰之将弘教,敦兮其若朴,之句兮其若谷。
”又:“上德若谷。
”王弼注:“不德其德,并无所怀也。
”
后来就用“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
2 深通诗书气自华出自于宋代苏轼的《和董传天歌》: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糠瓠叶,强随举子挥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懊恼犹堪夸世俗,诏徐崭新烫字例如鸦。
腹有:胸有,比喻学于成。
气:A45EI321VD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深通诗书气自华:比喻只要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别洛耶,高雅光彩。
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俗。
这一整句原文无考,“胸藏文墨虚若谷”必须就是作者为裹和“深通诗书气自华"而写下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
一个人读书多了,身上自然会带一股书卷之气,就会自然而然受书本的影响,言谈举止间流露出读书人所特有的气质,或温雅或脱俗、或不卑不亢、或典雅大方;一个人见识深广,学识渊博,会由内而外散发一种独特的气质,它是一种在优良品德的前提下伴生的一种深沉内涵,一种闪光思想,一种璀璨的光芒。
故而,“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只是表达读好书,会读书,还在于“气自华”三个字。
“腹有诗书”“气自华”二者存在一个因果的关系,“腹有诗书”是“气自华”的前提,而“气自华”则表现为“腹有诗书”的成果。
“气自华”主要表现在内外两个层面。
这里的“内”指的是学有所得,心生信念,定力增长,使“浩然正气”内化于心。
如孔子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如黄庭坚所言:“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
曾国藩也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这些先贤的名言都点出读书提升精气神,坚定理想信念的作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出自宋·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全诗如下: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全诗蕴藉含蓄,巧于用典,层层交织着董传粗衣在外而经纶在内以及贫困窘迫的情状与作者美好的祝愿之间的种种矛盾,造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
首联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颔联表明董传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后两联用典赞扬并祝福董传终有大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5.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期。
——唐婉《钗头凤·世情薄》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7.红藕相残玉簟秋。
轻结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李清照《一剪梅·红藕相残》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易水歌》9.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10.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和董传留别》原文翻译与赏析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赏析一】《和董传留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由凤翔府回到长安时所作的一首七律。
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苏轼在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
全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
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赏析二】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
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
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
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
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
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满腹诗书气自华对应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下句是“厌伴老儒烹瓠叶。
”
“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和董传留别》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翻译:
我虽然身穿简陋的土布,用粗丝绑发,却满腹诗书,自然气质高华。
我厌倦了与老书生清谈,却鼓舞精神和众多士子共赴中制科考试。
兜里没钱,一双旧鞋已跟随我多年,出行全靠它;富贵人家的香车美女,让我眼花缭乱。
放榜以后我成绩好,得意洋洋来夸耀,看,黄纸诏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
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
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一种表达方式,意为内心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高尚的气质,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言谈举止之间。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中,“资生曰:举世言得无物,然其事既简而俨然,其言虽丑而泽然。
世之古今圣贤,与之而无尘迹。
资生之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藏之以验愚拙也”。
腹有诗书气自华表达了充实的内涵和高尚的气质的重要性,以及文化的力量和影响力。
腹有诗书,指的是胸中充满了诗词和书籍的知识。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注重修身养性,推崇文化修养。
他们通过阅读各种书籍,涵养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自己的文化品味,从而使自己变得有内涵、有眼界。
诗书不仅是文人吟咏情感的载体,更是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
只有拥有了诗书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思维上更加宽广,跳出平凡的思考范围,拓宽视野,提升人的境界。
气自华,指的是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提升。
华,代表了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
一个人如果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内心充满了仁爱和善良,那么他的气质一定会自然地展现出来。
气自华意味着无需刻意装扮或伪装,而是真正地拥有气质与风度。
一个人的气质与修养受到的熏陶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一个人所接触的文化和思想会深刻地影响他的言行举止、心态和人格塑造。
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对待人事物的态度和行为举止就会更加从容优雅、仁爱谦和。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对内在修养与精神品质的高度赞美。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外在条件如何,只要内心充实,气质高尚,就能自然地散发出自己的魅力和特质。
无论是学识渊博,博古通今,还是品质良好,和蔼可亲,都能让人们产生敬佩和爱慕之情。
而这种拥有诗书和高尚气质的人,往往能够引领潮流,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道德楷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追求。
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多读书、多积累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同时注重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气质和品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含义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指内心深藏着诗书的气质会自然散发出来,展现出卓越的品质和智慧。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修养和内涵的重要性,它是对于人们追求卓越与追求内在美的一种思考。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含义。
一、修养的重要性腹有诗书,指的是内心深处拥有丰富的学问和知识。
正如我们常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阅读,才能获得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
而这种知识的积累不仅能够滋养心灵,还能够为人的言谈举止增添智慧和魅力。
这种内心的修养能够使人们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挑战,同时也能够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传递正能量。
二、内在的美与自我提升诗书的气质,是指通过学识和修养,培养出来的人的气质和品质。
这种气质并非只表现在外表上,更多的是体现在言谈举止、处世态度、价值观等方方面面。
腹有诗书气自华,强调了人的内在美的重要性,它是智慧、思想与品德的充分体现。
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提升,修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修养和人的内在美。
三、个人追求与社会影响力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种个人的追求与自我修养。
当一个人具备了高深的知识和人文素养时,他的行动和言谈都会更加有内涵,更能够引起他人的尊重和敬仰。
这种积极的个人形象不仅能够塑造良好的社交关系,还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一个修养良好的人,会以身作则,具备引导和影响周围人的能力,使他们受益匪浅。
四、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含义更加深刻而广泛。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极快,因此个人修养和内在美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人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才能适应和超越这个时代的发展要求。
同时,腹有诗书还要求我们注重思辨和创新,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腹有诗书气自华意味着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卓越素养和智慧将会自然流露出来。
人们应当注重个人的修养和内在美的培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升,塑造出优秀的素质和品德。
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的读书方式介绍
山东英才学院文法学院谭家宝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中午好!
我是文法学院的××老师,非常荣幸能够在本次图书馆“读书月”活动中作为教师代表发言,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交流这些年来我的读书体会。
严格说起来,我初入大学时是不会读书的。
明明看到书脊上印刷着世界××名著的字样,而我却偏读不进去;那时,不会读书的我,在图书馆里只是胡乱地借些书,有的根本没怎么读就还了回去,不是不想读,而是实在读不下去。
所有这些困惑,在“碰到”了一个人后戛然而止,他就是林语堂先生。
林语堂在他的书房“有不为斋”里挂有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有非常大的气魄。
他在《论读书》中说道:“读书有两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
程子(北宋理学家程颐)谓《论语》的读者,有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读了手舞足蹈者。
所以读书须找到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因为气质性灵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
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自己知道,也无需人家指导,更无人能勉强,你找到这样一位作家,自会一见如故,苏东坡初读庄子,如有胸中久积的话,被他说出,袁中郎(袁宏道)夜读徐文长诗,叫唤起来,叫复读,读复叫,便是此理。
你遇到这样作家,自会恨相见太晚。
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
读书若无爱情,如强迫婚姻,终究无效。
他自会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乐自为所吸,甚至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亦渐与相似,这样浸润其中,自然获益不少,将来年事渐长,厌此情人,再找别的情人,
到了经过两三个情人,或是四五个情人,大概你自己也已受了熏陶不浅,思想已经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
若找不到情人,东览西阅,所读的未必能沁入魂灵深处,便是逢场作戏,逢场作戏,不会有心得,学问不会有成就。
”
自从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读书法后,我便开始专心寻找那位与我气质相近、思想相近的作家。
非常幸运的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找到了他——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赵鑫珊教授,赵老师的文笔优美,涉猎广泛,思想壮阔。
有人称赵老师是百科全书式作家(白岩松曾经专程采访过赵老师,做过《“百科全书”赵鑫珊》的一期节目),这也确实名副其实,他的著作内容涵盖哲学、文化史、音乐、建筑、文学、战争、性、量子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等诸多领域。
每读一本赵老师的书,于我而言都是得到了一个新生命、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宽广视域、优美文笔中让我不由的睁大好奇的双眼,用全身心去感受书里的世界。
那时读到他的第一本书是《科学艺术哲学断想》,记得那本书,总也读不够,续借了好几次。
大规模的读赵老师的作品,是在读研究生时期,那时有时间了,理解力也强了。
《哲学与当代世界》、《哲学与当代文化》、《建筑是首哲理诗》、《建筑:不可抗拒的艺术》、《贝多芬之魂》、《莫扎特之魂》、《人类文明之旅》、《人类文明的功过》等作品都是那时候读的,书页间透射出的尽是赵老师的才情和大气魄,给当时的我以十足的震撼与迷醉。
研究生毕业工作后,开始大规模地购买赵老师的书,有些是从旧书市场淘到的,有些是从孔夫子旧书网上买的,大部分都是从卓越网上买的;一般都是赵老师甫一出书,我便从卓越网站上买了来读。
目前他出版的70本书,我几乎全部收藏,他的作品已经成为我工作之余最为主要的阅读阵地。
今年夏天去上海开会时,我还意外的得到了他的联系方式,已经跟他通过几次话,约好了明年春暖花开后去拜访他!
自从钓鱼岛事件发生后,我又疯狂地迷上了戴旭老师(空军上校,国防大学教授、战略家)的作品。
他的《海图腾》、《盛世狼烟》、《C形包围》、《不战之困》,给我打开了一片瑰丽的国际现实研究风景线。
他的文笔优美,思想深邃,看问题入木三分,我几乎每天都去阅读
他的博客。
他关于当代中美、中日、中俄之间关系的观点及论证,让人看后不能不心生佩服,其看问题入木三分的能力在当代战略家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按林语堂的说法,他是我的第二个情人。
我曾经问过他做学问的心得,他跟我说“学问之道,始于学术,终于国家。
只说实话,禁止八股”,于我如何治学有了更高层次的指导。
虽然平常以读赵鑫珊老师的书为主,对于其他人的作品,我也是很关注的。
中国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从第一届的《李自成》《芙蓉镇》到第七届的《湖光山色》《额尔古纳河右岸》等,基本都已读完。
冯骥才、余秋雨、易中天、周国平、莫言、武国忠(《黄帝内经手册》作者)、郑福中(《求医不如求己》作者)等作家的书,我也都在大量地读。
我的读书涉猎比较广,不止读专业书和文学书,武术、建筑、艺术、哲学、摄影、旅游等领域的书也在大量的阅读。
我的手机上也存有不少电子书,一有空闲时间便摸出手机读,最近一直在读的有战略家李际均的《论战略》,乔良的《超限战》,雪珥的《绝版甲午》、《大国海盗》、《国运1909》等。
以上所说的都是一些所谓“闲书”的读书方法,其实于我们每个人的专业书籍也是一样的读法。
我现在教授的是《刑法学》,刑法学的著作者国内有几十位之多,但唯有清华大学张明楷老师的书最得我心,也是我用功最多、受益最多的专业书籍;张明楷老师的其他书籍,我也多有收藏并予精心的研读。
对于同学们也是一样,如果你拿到的教材不适合你的口味,你尽可以去图书馆里找寻那些与你口味相近的书籍作为你的辅助学习资料,从而达到愉快学习、高效率学习的目的。
前两天,我在新浪博客里读到一篇名曰“一个伟大的‘读书人’的文章,很受感动。
文章里这么写道:
毛主席在延安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
”毛主席自己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1975年他82岁了,眼睛不好,还专门请一位大学老师给他读书。
我们知道,他是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的,根据当时的记录,9
月8日那天,他全身都插满了管子,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共11次,2小时50分钟。
这当中,他已说不出话来,敲了三下木制床头,工作人员开始不知道他要看什么,有人想到,当时日本正在大选,毛主席或许是要看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材料,就用手托着三木的材料给他看。
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时37分,此后再也没有醒过来,7个多小时后便逝世了。
这样的情况很感人,可以说已经不是活到老,读到老,而是读到死。
最后,我想说,我们在读书时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能人家说是好书,你也跟着说好并去作非常痛苦、非常低效率的阅读,那是“皇帝的新装”里的故事,我们不要跟故事里的大人学,我们要做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子,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对自己诚实、为自己负责!中国有一句古训,叫作“腹有诗书气自华”,真诚地祝福每一位同学都能如我一样,找到自己心仪的作家,在读心爱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气质、铸就自己的知识实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