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力系统中性点的接地方式
- 格式:pdf
- 大小:208.57 KB
- 文档页数:2
什么是中性点接地?中性点接地与不接地,都有哪些优点和缺
点?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指的是变压器星型绕组中性点与大地的电气连接方式,我国的电力系统按照中性点接地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两大类:大电流接地方式和小电流接地方式。
简单地说大电流接地方式就是指中性点有效接地方式,包括中性点直接接地和中性点经低阻接地等。
小电流接地方式就是指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包括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高阻接地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等。
在大电流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存在短路回路,所以接地相电流很大,会启动保护装置动作跳闸。
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故障点不会产生大的短路电流,因此允许系统短时间带故障运行。
这对于减少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下面请看,中性点接地与不接地的优点与缺点,详细图解!。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分析与选择摘要:电力系统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其选择由供电系统电压等级和对系统可靠性、系统稳定性、接地保护方式等要求来决定。
本文介绍了几种典型接地方式,分析了各类接地方式在单相接地故障下电压、短路电流的变化及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并从供电可靠性、绝缘水平、人身安全等方面浅析了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关键词: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1.引言在电力系统中,三相交流发电机或变压器绕组星形接线的公共点称为中性点。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合理选择是系统运行稳定与安全的重要基础。
它与整个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绝缘水平、继电保护及通信干拢等有密切的关系。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可划分为两大类,即大电流接地方式和小电流接地方式。
其中大电流接地方式分为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经小电阻、小电抗接地;而小电流接地方式主要有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高阻抗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等方式。
2.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分析2.1中性点直接接地通过将系统中全部或部分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来实现,通常在220kV以上系统中,为了降低超高压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绝缘强度,应将全部变压器中性点都直接接地。
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电网中若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中性点电位仍为零,非故障相对地电压不变。
由于单相接地短路电流Id较大,线路继电保护装置能迅速切断电路,从而防止了产生间歇性电弧过电压的可能。
但是这样造成该方式供电的可靠性不高,为弥补其缺点,广泛采用自动重合闸装置。
2.2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即中性点对地绝缘。
对中性点不接地的三相电网,当三相对称且各相对地电容相等时,中性点电位为零。
但当架空线路排列不对称而又换位不完全时,中性点电位不再是零,产生“中性点位移”。
正常运行中,三相对地电容电流相等,相位差120°,没有电容电流流过大地,中性点无位移。
当各相对地电容不等时,中性点位移。
当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时,两个非故障相的对地电压升高,接地电流可达到正常单相对地电容电流的三倍。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过低阻抗接地,称为大接地电流系统;另一类是中性点不接地,经过消弧线圈或高阻抗接地,称为小接地电流系统。
其中采用最广泛的是中性点接地、中性点经过消弧线圈接地和中性点直接接地等三种方式。
(一)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当中性点不接地的系统中发生一相接地时,接在相间电压上的受电器的供电并未遭到破坏,它们可以继续运行,但是这种电网长期在一相接地的状态下运行,也是不能允许的,因为这时非故障相电压升高,绝缘薄弱点很可能被击穿,而引起两相接地短路,将严重地损坏电气设备。
所以,在中性点不接地电网中,必须设专门的监察装置,以便使运行人员及时地发现一相接地故障,从而切除电网中的故障部分。
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当接地的电容电流较大时,在接地处引起的电弧就很难自行熄灭。
在接地处还可能出现所谓间隙电弧,即周期地熄灭与重燃的电弧。
由于电网是一个具有电感和电容的振荡回路,间歇电弧将引起相对地的过电压,其数值可达(2.5~3)Ux。
这种过电压会传输到与接地点有直接电连接的整个电网上,更容易引起另一相对地击穿,而形成两相接地短路。
在电压为3-10kV 的电力网中,一相接地时的电容电流不允许大于30A,否则,电弧不能自行熄灭。
在20~60kV 电压级的电力网中,间歇电弧所引起的过电压,数值更大,对于设备绝缘更为危险,而且由于电压较高,电弧更难自行熄灭。
因此,在这些电网中,规定一相接地电流不得大于10A。
(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当一相接地电容电流超过了上述的允许值时,可以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方法来解决,该系统即称为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消弧线圈主要有带气隙的铁芯和套在铁芯上的绕组组成,它们被放在充满变压器油的油箱内。
绕组的电阻很小,电抗很大。
消弧线圈的电感,可用改变接入绕组的匝数加以调节。
显然,在正常的运行状态下,由于系统中性点的电压三相不对称电压,数值很小,所以通过消弧线圈的电流也很小。
10kV系统的接地方式10kV系统中性点接地可分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包括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高电阻接地系统);中性点接地系统(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或经低电阻接地系统)。
1.10kV系统中性点不接地系统(1) 接地故障特点配电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三相基本平衡电压作用下,各相对地电容电流I CL1、I CL2、I CL3相等,分别超前相电压90°,I CL1=I CL2=I CL3=UΦωC,其I CL1+I CL2+I CL3=0,系统中性点与地有相同电位。
如L1相发生接地故障,忽略接地过渡电阻,视为金属性接地,10kV系统各支路的电容电流的流向如下图所示:图14.2-1 10kV系统接地故障示意从10kV系统接地故障示意图可以得出结论:a)全系统所有非故障的各支路,故障相的电容电流均为零,非故障相均有电容电流;b)在故障支路,故障相流过所有各支路的电容电流的总和;c)故障支路的电容电流其方向由负载流向电源,非故障各支路的电容电流其方向由电源流向负载;d)故障支路检测的零序电流为各非故障支路电容电流总和;e)接地故障电流大小与接地故障点的位置无关,只与接地故障点的过渡电阻有关。
10kV系统接地故障,电压与电流矢量关系如下图所示:图14.2-210kV系统接地故障矢量图L1相发生接地故障,相当于在L1相上加上U0=-U L1,L2相L3相也加上U0=-U L1,非故障相对地电压升高3倍,其夹角由120°变成60°,合成的电容电流增大3倍,接地故障电流为单相电容电流的3倍,I d=3UΦωC。
(2) 优缺点a)接地故障引起系统内部过电压可达3.5倍相电压,易使设备和线路绝缘被击穿。
b)油浸纸绝缘电力电缆达20A,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达15A,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达10A,接地故障电流引燃电弧则不能自熄,引起间歇性电弧,产生过电压易产生相间短路或火灾;c)非故障相对地电压升高3倍。
电力系统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用电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在此基础上,我国的电力系统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要构建基于现实需求的系统化电力控制模型,则需相关部门根据实际的用电情况做出合理选择,当前,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已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电力系统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特点及其选择依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特点;依据1.电力系统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概述1.1电力系统变压器中性点通过电阻接地在电力系统的变压器运行过程中,方可通过接地电阻连接电力系统的中性点及大地,构建相应的结构,以确保在结构建设过程中能够将一个单向辅助变压器与二次接地电阻连接于一起。
1)必须严格执行中性点电阻取值的实际原则,不仅要限制通讯干扰,而且当间歇电弧接地时,还需限制过电压,与此同时,为避免出现单相接地电流超出三相短路电流的问题,则需限制单相接地电流。
2)运用中性点通过电阻接地结构,则可有效避免间歇电弧过电压问题的出现,有效缩减异地两相接地问题。
加之单相接地可有效避免电容充电导致的暂态过电流问题。
3)针对线路故障问题,方可运用自动检出策略集中校对,以有效避免谐振多电压问题的出现。
但在断路器出现分合情况的基础上,中性点通过电阻地可能就会出现相应问题,进而则会加大检修、维护工作量及维修难度。
1.2 电力系统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电力系统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则是通过电力系统的所有变压器或者部分变压器直接接地,部分变压器不接地则是为了缩减接地过程中产生的短路电流,缩减变电站接地装置的使用量、改善断路器的工作条件,与此同时,还需确保接地装置的投资机制达到继电保护应用需求。
当配电系统的电压高于220kV时,则可通过电力系统中的超高压变形器中性点的绝缘强度,直接对变压器的中性点进行接地处理,但此过程中,不仅要确保管理参数结构的合理性,还应严格按照相关运行要求进行接地处理,与其他接地方式相比,此种接地方式更适用于继电保护项目,但因为单相接地电流较大,所以,接地过程中断路器易出现跳闸问题。
浅谈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学习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的意义及类别,掌握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的特点及应用,能够绘制当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时,各相电流及电压的变化向量图,进而分析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下的系统工况;深入研究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及直接接地运行方式的特点及应用。
1引言电力系统的系指发电机、变压器星形接线中性点。
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共三种: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方式和中性点直接接地运行方式。
前两种接地系统统称为小接地电流系统,后一种接地系统又称为大接地电流系统。
研究分析中性点运行方式的目的一是分析影响系统可靠运行的因素,二是合理设置设备的绝缘,三是研究如何避免对通信的干扰,四是选择继电保护等。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过低阻抗接地,称为大接地电流系统;另一类是中性点不接地,经过消弧线圈或高阻抗接地,称为小接地电流系统。
其中采用最广泛的是中性点接地、中性点经过消弧线圈接地和中性点直接接地等三种方式。
2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电力线路存在分散电容,各相对地之间是空气层,空气是绝缘介质,组成分散电容C。
分散电容有相对地电容和相间电容。
通常不予考虑相间电容。
假设三相系统完全对称(即电源中性点的电位为零),对地分散电容用集中电容表示。
则负荷电流、、对称。
当导线经过完全换位后,Cu=Cv=Cw=C,则对地附加电容电流对称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相电压下降非故障相电压升高则对地电容电流发生变化:规定相线上的电流方向由电源→电网。
则:实用计算,对架空线路对电缆:因此:输电线路的绝缘水平按线电压设计,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三相系统仍然对称,接在相间电压上的用电器的供电并未遭到破坏,可以继续运行。
但是这种电网长期在单相接地的状态下运行,也是不能允许的,因为这时非故障相电压升高,绝缘薄弱点很可能被击穿,而引起两相接地短路,将严重地损坏电气设备。
另一方面由于存在接地容性电流,当接地的电容电流较大时,在接地处引起的电弧就很难自行熄灭。
中性点接地
中性点接地是一种电气保护装置,被广泛应用于电气系统中,用于对电流进行限制和分配,以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
中性点接地是指将电气系统中的中性点(通常为变压器或发电机组的中性点)通过较低的电阻与地相连,以限制电流的流动。
在正常情况下,电荷在电气系统中的流动是从发电机组经过变压器到负荷,然后通过返回中性点回到发电机组。
然而,由于一些外部因素(如线路故障或设备故障),电流可能会逆流,从而导致电气设备损坏、引发火灾等严重后果。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中性点接地被引入到电气系统中。
中性点接地的原理是通过将电气系统的中性点与地相连,形成一个低阻抗的回路,使电流能够通过地回到中性点,从而实现电流的限制和分配。
在正常情况下,电流流向负载,然后返回中性点,而不会流向地。
但是,当线路故障或设备故障发生时,电流会通过地回路流回中性点,从而迅速地切断电流,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
中性点接地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包括低阻抗接地、星形接地和零序电流接地等。
其中,低阻抗接地是最常见和最常用的一种。
它通过将中性点与地相连,形成一个低阻抗回路,从而限制电流的流动。
这种接地方式具有响应时间短、电流限制能力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电气系统中。
此外,中性点接地还可以提供准确的故障电流测量和过电流保护,以及检测和记录系统中的故障情况。
通过监测系统中的故障电流,可以及时发现并排除潜在的故障,以确保电气
设备和人身安全。
总之,中性点接地在电气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限制和分配电流,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具有多种类型和功能,对于维护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2011年第25期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O高校讲坛0 科技信息 浅谈电力系统中性点的接地方式 刘学伟 (绥化学院电子工程系黑龙江绥化152000)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电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因而提高供电安全性已迫在眉睫。本文介绍了电力系统的接地方式的种类及 选择原则.并分析了配电网中性接地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选择原则
0引言 随着人们对电的依赖越来越高,因而提高电网的安全运行,提高 供电的可靠性成为电力系统的首要任务.对电力系统中性点的接地方 式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电力系统的运行经验表明,单项接地是电力系 统中最常见的一种故障.因而对非有效性接地方式的深入研究有着强 大的使用价值和市场前景.已成为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种类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是指电力系统星形接法电力设备中的 中性点与大地间的连接方式 电网按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划分为有效 性接地和非有效性接地两大类 有效性接地又称大接地电流电网,具 体方式有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或小电抗接地。非有 效性接地又称小接地电流方式.具体方式有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 消弧线圈接地、中性点经高阻抗接地等。 接地阻抗或接地电流的大小是相对的.需要明确的指标来界定两 种接地方式,多数国家规定:系统的零序阻抗和正序阻抗的比值≤3, 且零序电阻与正序阻抗的比值≤1的系统.均属于有效接地系统:反 之.属于非有效性接地系统 1.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1.1.1正常运行时 电源和负载完全对称.电源的中性点和负载的中性点之间没有电 位差.中性点电位为零.三项对地电容相等 三项电容电流相位互差 120度.向量和为零 1.1.2单项接地故障时
一相安全接地时.故障相导线的对地电容被短路,因而三项容性 负荷对地电容不在对称.中性0的电位不等于地电位.即中性点发生 电位移 未故障相的对地电压上升为线电压的数值.较正常时升高V3 倍,而相电压保持不变。若发生是不完全接地,则故障相对地的电压应 大于零而小于相电压:未发生故障的电压应大于相电压而小于线电 压 一项完全接地故障时.接地总电流值等于正常时一项对地电容电 流的3倍.或与系统线路三项总电容及相电压成正比。所以,线路越 长.电容电流就越大 1.2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 当发生一相接地时.系统中性点仍保持地电位,但故障点的电流 不再是系统对地的电容电流.而是单项接地短路的电流。这个电流较 大,即使是瞬时性接地故障,也很难自动消除,为了弥补这一缺点,在 该系统中广泛用自动重合闸继电保护装置 一般从发生瞬时接地故障 致断路器跳闸后.到自动重新合闸0.5~ls内.瞬时接地故障一般都能 消除 如果是永久性接地故障.继电保护能再次将断路器跳闸,不在第 二次重合.待检修后再恢复供电 1.3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如果电压高、线路多、输送距离长,系统的接地电流增大到一定程 度.单项接地故障时电弧不易熄灭.必须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的方式 消弧线圈是德国W.Petersen于1916年发明的.有时称比得生线 圈 消弧线圈一个带铁芯的电抗线圈.外形类似于变压器,铁芯柱中有 很多间隙.间隙中有很多绝缘板.主要避免磁饱和.使线圈的电流与所 加电压成正比变化.使消弧线圈具有消弧作用。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电力系统.称为谐振接地系统。因为消 弧线圈是一种补偿装置.又称补偿系统。采用该方式后,发生一相接地 故障时.故障点除流过接地电容电流外,还流过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 这两种电流相互补偿.可使故障点的电流减小,电弧熄灭。
l54
根据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对接地电容电流的补偿程度.可分为三三 种补偿方式 ①欠补偿状态:消弧线圈产生的电感电流小于接地的电容电流, 脱谐度v>0: ②完全补偿状态:消弧线圈产生的电感电流等于接地的电容电 流.脱谐度v:0: ③过补偿状态:消弧线圈产生的电感电流大于接地的电容电流, 脱谐度v<0 为了避免电网正常运行时出现谐振过电压.消弧线圈一一般T作在 过补偿方式
2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原则 2.1经济因素 随电压等级的提高.输变电设备的绝缘费用在总投资中的比重愈 来愈大.中性点采用有效性接地。绝缘水平降低。减少设备造价。对于 架空配电网.绝缘费用不显著.宜采用中性点小电流接地方式 2.2供电质量因素 单项接地时电力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故障 电力系统的运行经验 表明.非有效接地电网中,单相接地故障绝大多数是瞬时的.对于架空 线路,约有90%1)2 ̄的故障是瞬时性故障。瞬时性单项接地故障能迅 速自动消除.永久性接地故障也不需要立即断开线路。因此.非有效性 接地反及大地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有效性接地则不同.不论单相接地故障是瞬时的还是永久的.鄙 必须立即自动切除故障线路 2-3安全供电因素 非有效性接地方式可以有效地限制单项接地故障电流的危害.对 电网和设备均可起到保护作用 非有效性接地电网接地电流小.减小 了触电概率。永久性单相接地故障.接地点电流小.接触电压和跨步电 压很低.一般没有危险 2.4过电压因素 非有效性接地系统更容易产生内部过电压 63kV及以下电嗣发 生单项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时.可产生过电压。一般最大过电压不超 过下列数值(p 为标么值): 不接地 3.5p-u_ 消弧线圈接地 3.2D-u. 电阻接地 2.5p_u_ 2.5电网继电保护的选择性和灵敏性 有效接地系统中的继电保护灵敏性和选择性较好,而非有效性接 地系统中的接地保护则是个难点。
3配电网中性接地的发展概况 世界各国以及各地区配电网中性接地方式都不尽相同.主要根掘 自己的运行经验来确定 美国中压电网以有效接地方式为主,在22kV~70kV电网中,中性 点直接接地方式占72% 英国66kV电网中性点采用经电阻接地方 式:而对于33kV及以下有架空线路组成的配电网,中性点逐渐直接接 地改为消弧线圈接地:电缆组成的配电网,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66kV配电网采用中性点电阻接地或消弧线圈接 地:6.6kV电网采用不接地方式。法国电力公司(EDF)在1990年前后 对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改造.将有效接地方式全部改为谐振接 地 芬兰全国10kV、20kV中压电网都采用非有效接地,中性点不接地 和谐振接地方式分别占80%和20%。德国和苏联多采(下转第59页) 科技信息 0科教前沿0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1年第25期 10 Read merf 1函数来获取定时器运行的时间值,从而来控制程序 的运行。 4.4 程序实现 软件中各种框架、数据的整理、显示主要通过设计各种类来实现。 在软件的具体编制中基于vC++设计了多个类函数,具体如下所示。 4.4.1应用程序类CHXP2_App 应用程序类CHXP2一App是基于CWinApp的一个类,代表一个 独立的应用,通过调用全程对象App起作用,CHXP2_App定义了类的 全部行为。 主要在里面定义了每一个测试项的文档模板、总的测试结果对应 的文档模板、视图显示模板等,并设置了一些测试控制标志。 CMuhiDocTemplate pCKTemplate,*pBKTemplate, pPKTempl ̄e, CMultiD0cTemplate水pDoeTreeTemplate; CMultiD0cTemp1ate pDisplayTemplate; 4.4.2应用程序框架类CMainFrame 应用程序框架类CMainFrame是由多文档框架窗口类 CMDIFrameWnd派生而来。工具条、状态条等所有与主框架窗口有关 的操作都在这里定义 作为菜单响应函数的产品三项测试也在这里启 动。另外还对应用程序运行时的窗口状态进行了保存和恢复。 在OnCreate函数一开始调用LoadWindowP1acement来装入上一 次退出时的窗口状态.它是在OnC1ose函数中调用 SaveWind0wPlacement中保存到注册表的 还有一个成员函数比较重要.就是SwitehToView.它的功能是生 成一个以ChildFrame为基础的、与规定的文档模板相联系的新窗口. 并作为当前窗口 这样在每一个测试项菜单响应函数中就只需一条语 句SwitchToView(theAPP.PAPTemplate)就可以了 4.4.3测试子窗口框架类CChildFrame 子窗口框架类CChildFrame是由多文档子框架窗口类 CMDIChildWnd派生而来。有关子窗口的操作都在这里进行。有子窗 口的标题形成、子窗口的初始大小、以及Start按钮的显示和状态等 等。具体如下: 在重写的PreCreateWindow中用cS结构定义了子窗口的初始大 小 在OnCreate中以DialogBar的形式创建一个工具条.并显示一个按 钮Start,用来启动每一次测试。通过重写OnUpdateFrameTitle在子窗 口标题栏上显示“文档名:测试项”形式的标题。通过响应uI命令使 Start按纽允许和禁止 4.4.4文档类CHXP2D0c 文档类CPkpa702Doc是由MFC类库的文档类CDocument派生而 来,它主要完成文档的建立、打开和保存。定义了ResultArray[7][21、 ResultArrayCK[481【61等七个二维数组用来保存各项测试结果的。作为 实验必须记录的产品号、设备号、参加人、日期、时间等等信息也在这 里用菜单响应函数OnTestDevice0和OnTestTime0来完成。 4.4.5文档显示子窗口框架类CTreeListFrm 文档显示子窗口框架类CTreeListFrm是由多文档子框架窗口类 CMDIChildWnd派生而来 它定义了一个带有分格器的子窗口 通过重写OnCreateClient.用分割器窗口变量m wndSplitter来创 建一个一行两列的分格器窗口.两个区域分别与TreePane和ListPane 建立联系 在PreCreatewindow通过修改结构as对子窗口的大小进行 了定义。 4.4.6结果显示列表视类CListPane 列表视类CListPane是由MFC类库的CListView派生而来.它以 ListView( ̄t]表)的形式对测试结果进行显示。每一项测试有多个参数, 每个参数有名称、代号、允许上限、允许下限、实测值等多个字段,用 ListView的方式可以把结果直观地显示出来 另外文档的打印和打印 预览、打印所需的准备工作都在这里进行。测试完成后的休息定时器 设置和显示也在这里进行 4.4.7试验条件对话框类CDevice CDevice对话框类由MFC的CDiMog派生而来.它是以对话框的 形式.由操作人员输人试验条件。在对话框构造函数中.用定制串行化 的方式从一个固定的文件取上次试验时的参数.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输 入。节省时间。在对话框的OK响应函数中,再把本次试验的新数据输 入到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