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验案集
- 格式:ppt
- 大小:167.50 KB
- 文档页数:29
名医验案五苓散眩晕魏XX,男,60岁。
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
病有数载,屡治不效,颇以苦。
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
辨证:此证心下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
治法:渗利水饮之邪。
方药;泽泻24克白术10克.此方服1剂而有汗,不改方,共服五剂,则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而收全功。
(刘渡舟)多尿症王某某,女,73岁。
该患者为乳腺癌术后,寻求中医治疗。
在问诊中得知其夜尿频频,每夜5~6次,以致影响睡眠,饮食如常,大便成形,日一次,一般情况良好,余无不适。
遂给予五苓散加减: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桑螵蛸10g,芡实20g,益智仁10g。
5剂后,夜尿减为2~3次,又服5剂,夜尿减为1~2次,自觉睡眠大为好转,精神倍增。
后改为益气健脾,调理脾胃治疗。
临床上常可见到小儿或老年之尿意频频、多尿之患者。
小儿多先天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水不化气而表现为多尿;老年人则往往气血阴阳俱虚,气虚则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意频频,甚至不能自控而遗尿。
陈老认为此类病人若从肾虚论治,运用补肾涩尿之法,效果常不甚佳。
因为老年人之尿多(尤其夜尿多)甚至遗尿不仅仅因为肾虚,而气虚所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司则是其直接原因。
因此,其治疗应温肾化气,稍佐固摄以纳肾,老师常用五苓散方加桑螵蛸、益智仁等获得满意疗效。
(陈瑞春)遗尿症罗某某,女,15岁。
患者遗尿1个月余,家人每于夜间叫醒其排尿,仍时有遗尿,甚为所苦。
问诊得知其口不干,不怕冷,小腹不胀,纳食睡眠如常。
观其发育良好,体形稍胖,智力正常,小便常规亦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缓而有力。
遂与五苓散加减: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石菖蒲10g,远志6g。
本方用五苓散加石菖蒲、远志两味,取其温通心阳、宁心开窍之功。
服5剂后患者遂告曰,近5日没有遗尿,又服5剂后改为间日1剂,共服20剂,至今未再遗尿。
五苓散古今治验录五苓散古今治验录1、女,46岁,因肺癌术后脑转移,头剧痛疼痛难忍,欲裹按,痛甚呼叫不已,吐清水痰涎,大便干,小便黄少,舌质淡苔薄白,舌体胖大,脉弦滑而数,拟五苓散加珍珠母;猪苓2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泽泻12克、桂枝9克、珍珠母15克,药服一剂痛止,停药又痛,服药又止,连服15剂痛微,三月后,因癌扩散而亡。
(《伤害心悟》)2、王**,男,18岁。
症状:发病时感觉有一股气从心下往上冲,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气下则苏。
小便频数,但尿时不畅,尿量甚少。
脉沉滑,舌质淡嫩,苔白。
辩证: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冲,冒蔽清阳,证属“水气癫眩”。
治法:通阳利水。
方药:泽泻6钱、茯苓4钱、白术3钱、肉桂1钱、桂枝3钱、猪苓3钱。
此方共服9剂而愈。
(《伤害挈要》)3、曹*,女,21岁。
病已月余,小便频数,且一有尿意,则急欲入厕,稍迟则便于裤中,日可达十来次之多。
某院化验小便,诊为“无病”,但患者自觉痛苦万分。
脉沉苔薄白,余诊毕,嘱其验尿,结果尿常规为阴性。
虽化验无病,但据其脉证,符合膀胱气化不利之证。
遂疏五苓散原方,化气行水治之。
药后小便次数明显减少,而每次尿量增加,共服药六剂,诸证悉除。
(《伤寒论与临证》)4、朱*,男,19岁,患者深秋时下乡劳动,于稻田作业,因受寒湿而致小便频数,遇寒则甚。
不久毕业,从事炊事工作,洗菜用水,遇冷受寒,则尿急难忍,小便清白,大便如常,脉沉苔白,无其他不适。
经多次化验,尿常规基本正常,先与西药治疗,但效果不显,尿频数现象无减,因而求余诊治。
病起感寒受湿,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故与五苓散加附子治之,意在温阳祛寒,以助气化,进药数剂,诸恙皆平。
(《伤寒论与临证》)5、女,11岁。
病三周,浮肿尿少,腰痛乏力,面色苍白,脉沉细、苔薄白。
尿常规:蛋白+++,白细胞8——10,红细胞10——15;血常规:白细胞10900。
某医院诊为急性肾炎。
中医辨证: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而致。
[方剂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9克),泽泻一两六铢(12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15克),桂枝去皮,半两(4克)[服用方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治则方解]病机:气化不行,水湿内停。
治则:通阳化气利水。
方义:五苓散为利小便而祛湿的一张名方。
方中以泽泻咸寒为君,与甘平之猪苓与茯苓相配而渗湿利水,白术苦温健脾以助水湿之运,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诸药合用,气化行而水道利,水湿去则诸症消。
[辨证要点】五苓散适应于水湿内停诸症。
临床应用时只要掌握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这一病机时特点,即可用本方加减应用。
此外,本方还有健脾化湿之功,中焦湿盛,升降失常累及下焦者,亦可用之。
五苓散与猪苓汤均可治疗脉浮,发热而渴,小便不利之证。
五苓散用术、桂暖肾以行水,猪苓汤则用滑石、阿胶滋阴以行水,加术、桂是治在太阳,而加滑石、阿胶是治在阳明。
五苓散以通阳化气行水为主,而猪苓汤则以育阴利水。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溪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五苓散医案——自汗,肢节疼痛,夜尿症,水肿,泻泄6 、激烈口渴与自汗朱木通医案;尤某,男,5岁,发育营养均普通。
惟平素易患感冒,感冒时大多微热汗出咳嗽。
因此投与小青龙汤,大底一二剂得痊愈。
1963年11月10日,复因感冒而发微热,轻微发热(约37.5)咳嗽,微喘,涔涔然自汗出,脉浮小,微口渴。
投以麻杏石甘汤,是日尽全剂,至是夜反高热三十九度,此时自汗更甚,一夜更换衣着两三次,大渴引饮,殆无停时,至次日住诊时仍然如此,询以小便状况,则自云昨日向晚至今,尚未排尿。
此时我颇为之迷惘,归途中想此患儿的“证”,是白虎加人参?还是五苓散?颇难决定。
若从高热,大渴引饮,自汗淋漓着眼,是为白虎加人参汤证,然白虎人参证,当脉现洪大,或浮滑,如此则本证之脉象又不符合。
而且白虎汤证,又不至于尿闭如此程度。
盖白虎人参证,必是多尿。
若从消渴,小便不利之五苓散着眼,如;消渴,烦渴,尿利减少,则本患儿没有呕吐,而且五苓散证虽有汗出,但不致如此之烈。
方在考虑之际,患儿之父,已来取药,并云刚才我们出门后,患儿大量吐水而渴,饮后再吐,至此,五苓散证已明。
乃投以五苓散(散剂),一服吐止,半小时后小便快通,热退,汗稍止,大渴也除,是夕再服二包,然犹有轻微小汗,遂转用桂枝汤加黄芪附子,于是痊愈。
论;此有汗出,为何还用麻黄,此当是以外证,对应麻杏石甘汤的提纲,若汗出而喘者。
若是湿盛,当汗出湿泄,为何反发高热,此停水在胃,而非皮毛浮肿,此当利尿,而非发汗。
湿盛格阳,不能内降,所以高热不退,又仅37.5度(假热)。
大渴引饮,但未吐水,也未排尿,大汗淋漓,又见高热,所以难辨。
一见患儿大量吐水而渴,饮后再吐时,则症已明。
此甚符合黄师注解,旧水在中,而又得新水,以水济水,正其所恶,两水莫容,自当上逆也。
此外热者,为水饮在内,郁格经阳,而生外热,又以麻黄,除其经热,此为误汗,本为虚证水旺,所以五苓之后,仍有轻微小汗,桂枝加黄芪附子,止其汗漏也。
五苓散证,是停水在中,小青龙汤者,心下有水气,二者非常接近。
五苓散加减治疗胃肠病经验及医案五苓散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胃肠病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由茯苓、泽泻、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五味药物组成,具有健脾利湿、化痰止呕的功效。
经过临床实践证明,五苓散加减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治疗,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将结合我的临床经验和医案,介绍一些使用五苓散加减治疗胃肠病的经验。
五苓散加减在治疗胃肠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对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常常伴有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此时,可以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加入陈皮、山楂等药物,以增强健脾消食的作用。
同时,根据患者口干口渴、大便秘结等症状的不同,可适当减少或增加柴胡、黄柏等药物,以达到调和胃气、清热解毒的效果。
五苓散加减还可以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导致的泄泻病症。
这类患者常常伴有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可以加入炒白术、炒泽泻、焦谷芽等药物,以增强健脾利湿的作用。
同时,根据患者舌苔厚腻、脉象滑数等特点,可适当减少或增加陈皮、半夏等药物,以达到燥湿固脱的效果。
五苓散加减还可以用于治疗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胃痛、腹胀等症状。
这类患者常常伴有胃脘不适、腹胀气滞等症状。
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可以加入砂仁、香附等药物,以增强理气止痛的作用。
同时,根据患者舌苔薄白、脉象弦细等特点,可适当减少或增加苍术、厚朴等药物,以达到理气和胃的效果。
五苓散加减在治疗胃肠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通过健脾利湿、化痰止呕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胃肠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使用五苓散加减治疗胃肠病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在临床实践中,我经常使用五苓散加减治疗胃肠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下是一个我曾经治疗过的患者的病例。
患者女性,35岁,主要症状为脘腹胀满、食欲不振。
经过详细询问和体检,我初步判断为慢性胃炎。
我根据五苓散加减的原则,给予患者调理治疗。
处方如下:茯苓12克,泽泻10克,白术9克,茯苓8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山楂6克。
五苓散治疗水肿验案一则阴水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气化失常密切相关,笔者用五苓散治疗水肿一例,取得满意疗效。
标签:水肿;阴水;五苓散水肿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以眼睑、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1]。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差异,水肿的病理属性有阴水、阳水之分。
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2]。
张景岳《景岳全书·杂症谟》记载:“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而“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
”故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化气利水是治疗阴水水肿的重要治则[3]。
老年人脏气虚衰,正气不足,是阴水水肿的多发群体,笔者用五苓散恢复机体气化,兼顾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治疗阴水水肿一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患者秦某,女,67岁,于2014年9月19日就诊。
主诉“尿频尿少尿痛1周余,发热伴呕吐1天”。
病史: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少尿痛,小便淋漓,尿量减少,口干多饮,胃纳差,时有恶心欲吐感,遂往门诊就诊,门诊医师查尿常规:尿胆原(+),胆红素(+),隐血(+++),蛋白质(+),白细胞(+++),考虑尿路感染,予左氧氟沙星口服抗感染,及清热利湿中药治疗,服药后尿频尿急症状减轻,仍小便不利,且口干渴益甚,饮水较前增多。
9月19日上午开始出现恶寒发热即前来就诊。
症见:尿频尿少尿痛,伴恶寒发热,最高体温达38℃,多次呕吐,双下肢中度浮肿,颜面及上肢轻度浮肿,脉沉,舌红苔少。
查下肢血管及心脏、肾脏彩超,血液生化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西医诊断:特发性水肿。
中医诊断:水肿,证属阴水。
方药:五苓散。
处方:桂枝15g,茯苓20g,猪苓20g,泽泻20g,白术15g。
共3剂,水煎250ml,分两次温服,多饮暖水。
【经方验案——五苓散】五苓散是仲景用以治疗由于气化失常所致的蓄水诸证,以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组成。
方中猪苓,据《本草汇言》载:“渗湿气,利水道,分解阴阳之药也。
”又说:“甘淡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
”泽泻虽然也是淡渗利水之品,但与猪苓有别。
如《本草汇言》说:“泽泻有固肾治水之功,然与猪苓又有不同者,盖猪苓利水,能分泄表间之郁,泽泻利水,能宣通内脏之湿。
”关于茯苓,有人以动物实验的结果,其单独利尿作用不明显,但有明显的健脾作用,所以其药理作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方猪苓、泽泻二药同用时利水之力甚强。
白术合茯苓以通过健脾的作用,达到运化水湿的目的。
桂枝助阳温中,化气通经,与上药配合以助气化,加强排水利湿机能。
如《长沙药解》说:“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土,桂枝达木也。
”由于本方配合的恰当,故具有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以及两解表里的作用。
临床运用颇为广泛,后人对此方评价很高。
本方综合各家运用范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水泻、湿泻、久泻等证,因气化失常引起者。
2、水肿,因气化失常致水湿潴留所致。
3、头眩、呕吐,因水饮停滞所引起者。
4、渴欲饮水,得水则吐,为水逆者。
5、小便壅闭,因气化失常致膀胱蓄水者。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本方除对上述病证有效外,对以下诸病证效果也很可靠。
一、悬饮悬饮之病是由于人体气化失常而致水湿停留于肋间所造成的疾患。
颇似现代医学所论述的“渗出性胸膜炎”。
人体正常水液的运行,有赖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特别是脾阳的温煦尤为重要。
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三脏的阳虚,就会使气化失其正常,水液不能循常规排出体外而发生潴留。
脾因阳虚而运化失职,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则水湿停滞而为患。
《金匮要略》对本病有如下的描述:“饮后水流于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主要因胸腔大量积液,压迫肺脏,影响了肺的正常呼吸功能,而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不得平卧等之证。
五苓散医案【原文】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1)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2)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73)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4)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伤寒论》(141)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156)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
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伤寒论》(244)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论》(386)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10.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1.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组成与用法】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功效】温阳化气,渗水利湿。
【医案】1.经前肿胀初诊:2005年10月6日。
张某,25岁,因痛经9年、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宫体、两侧附件、两侧子宫骶骨韧带均触痛)于9月2日开始就诊,痛经每次持续24~48小时,服止痛片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