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秋虫的地方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没有秋虫的地方读后感100字为什么寻常的秋天里听不到秋虫的鸣叫?为什么甜蜜与酸苦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为什么作者要死守在井底似的庭院里?《没有秋虫的地方》一书,是一部内容丰富,题材各异的散文集,收录了若干叶圣陶早年的散文,是近代文学史上极其珍贵的瑰宝,而徜徉其中,最令我深刻的无疑是一篇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
《没有秋虫的地方》作于二十世纪初,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新文化运动爆发后,中国迎来了思想解放的高峰,但在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下,人民仍生活于水深火热的境地中,无数知识分子已经觉悟,以笔为武器进行反抗。
叶圣陶通过它痛陈了现实的冷漠,说明了这样的社会不容人民生活。
作者首先说道:“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
’”这抑扬顿挫的虫声,或安闲、或欢乐、或甜美、或酸苦。
他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是秋风中一幕幕盛大的歌会,是大自然的馈赠,是秋天耳畔不可缺少的风景线。
这声音固然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与思妇的低泣,但它有着自己的魅力,会带给人们多样情感,让人们的生活充满意义。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切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凡有生活之味道,总胜于淡漠无味;凡有秋天之虫声,总胜于卧塌空虚。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不是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不是街市的轮震石响淹没了秋虫的声音,而是这里不容秋虫居住,不容它们发出声音。
它们早就销声匿迹了。
而这秋虫又何尝不是人民呢?在这黑暗、腐败、混乱的城市,如何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呢?这里早就没有秋虫了,这里尝不出任何属于人民的味道了。
这里所剩下的,是寂静的喧闹,空虚的狂欢,是束缚的自由!而那虫声终于成为令人足系恋念的东西了,可是如果不是在鄙野的乡村,在那片净土,我们是再也听不到了。
作者在结尾处说:“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
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
没有秋虫的地方叶圣陶①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②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①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
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③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
白天与夜间一样地【甲】______;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乙】_______在场上。
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
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丙】_______,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
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④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⑤大概我们所祈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
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⑥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善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⑦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
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⑧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
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Not a single blade of green grass could be seen in front of doorstep, nor a single butterfly could be seen outside the window. It is a place even more boring and dull than a pigeon house. The memory of autumn has always reminded me of insect’s plaintive chirping once again. However, I didn’t hear anything so far. All I hear at midnight is the crying of babies and the din of grown-ups as well as the noise of music and songs in the neighborhood. All I hear in the morning is the rumble of the wheels on the stone roads and the simultaneous ‘ye-ho’ chant of labors on the streets. No matter how hard you try, either by leaning your head on the pillow or over the window, even against the wall, you can not hear the chirping of the insects. Not because it was drowned by the din of happy or suffering so that the chirping become inaudible, but because there are no insects at all. O! A place leaving no place for autumn insects! Or a place where insects distain to stay!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
《没有秋虫的地方》批注
《没有秋虫的地方》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没有秋虫的地方的诅咒和对秋虫灵趣的赞美,热烈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不甘淡漠沉寂的生活、期盼冲向生活激流的强烈愿望。
以下是对该文章的批注:
“没有秋虫的地方”象征着一种沉寂、单调、乏味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让作者感到压抑和不满。
“秋虫”象征着生活的灵性和活力,是作者向往的生活方式的象征。
作者通过对秋虫的赞美,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文章中通过对“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的描写,突出了没有秋虫的地方的沉闷和压抑,更加反衬出秋虫的灵性和活力。
文章中使用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将没有秋虫的地方和有秋虫的地方进行对比,将沉闷、单调的生活和充满活力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文章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如“秋虫的鸣曲”、“水门汀地的铅色”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普遍性,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没有秋虫的地方》读后感旭日东升,乡村里鸟儿叽叽喳喳叫着,城市上空灰蒙蒙的一片。
时至傍晚,乡村里人们在水中嬉戏游乐,城市里人们还在萎靡不振地吹着空调。
“啊,不容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叶圣陶先生这一篇短小精炼的散文诉说了对淡漠沉寂,枯燥无味的城市生活的厌倦,期盼有味,充实的人生。
文章意蕴丰厚、味道隽永,读之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没有秋虫的地方”是一个趣味干燥的地方,是没有生机、令人窒息的地方。
“大概我们所祈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既有甜美又有酸苦的生活,才是有真实的生活。
纵然一个人别赐予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任要他去打拼,因为如果他只知道享受、祈求的是单一的味道,生活是空虚的,则毫无成就感可言。
在有味的生活中,会有“劳人的感叹,秋土上的怀独容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这正是作为人的精神需求,没有这些或喜或悲的情感,还能算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吗?所以说,有味远胜过淡漠。
“所以心如槁木不多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一场哀乐两忘。
”这句话即是文章的精髓所在。
世人称道的治理天下的禹,乃最贪婪,最豪爽,最易怒之人,且清且浊,追求极致人生。
为臣者,因此而仰慕之,欲追随其左右,因此,臣民才会有称王之志,追寻自己的理想。
王之所以能成王,不只是他治国的好坏,更重要的在于他能像人们毫无保留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传达出自己的意志,展现出恢宏的气概,让人们自愿追随他。
这是“有味”。
相比,兵卒之所以不能为将,为帅,是因为他们没有主见,也就没有了气魄,没有了统领一支军队的能力。
他们在战场上似乎只有一种情感,就是服从。
这就是淡漠。
所以说,有味远胜于淡漠。
笑不是张狂,哭不是懦弱,有味远胜于淡漠。
勇于直面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直面生活中的激流,才能享受作为一个生命的乐趣。
没有秋虫的地方叶圣陶选自《叶圣陶散文•甲集》,原文1923年8月31日作,刊于《文学旬刊》86 期,署名圣陶,后于1981年11月7日修改。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鸨鸽【一种可以家饲的鸽子】箱里的生活,鸨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丝秋虫的声息。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掩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
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 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若是在鄙野【乡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都是虫声了。
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
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
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薪求【祈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
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顺应论视角下《没有秋虫的地方》中修辞效果的传译《没有秋虫的地方》是一部描述日本乡村生活的小说,作者是春田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自然、生活和人物之间的联系,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以传递深刻的情感和意义。
本文将从顺应论视角出发,探讨《没有秋虫的地方》中修辞效果的传译,旨在深入解读并呈现其深度和广度。
想要理解《没有秋虫的地方》中的修辞效果,我们首先要了解顺应论的基本理念。
顺应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尊重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表达形式,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义。
在传译《没有秋虫的地方》时,译者应该注重如何保持原作的修辞效果,使读者能够在译文中同样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意图。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也深化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在传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巧妙地处理这些修辞,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表达方式和价值。
在译文中保持原作的比喻手法是非常重要的。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种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进行类比,以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或关联。
在《没有秋虫的地方》中,作者用比喻来描绘自然景观、人物性格和情感体验。
作者用“如油画般的晚霞”来描绘夕阳,用“像孩子般顽皮的小溪”来描绘溪流。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寻找恰当的对等或类似的比喻来呈现原作的意境和情感,以便读者能够在译文中产生类似的感受和联想。
在翻译中保持原作的拟人手法也是非常关键的。
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赋予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人类的行为和特征,以增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没有秋虫的地方》中,作者经常运用拟人来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内心。
作者写道:“小河懒洋洋地流淌着”,“树叶在微风中轻轻地低语”。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注意保持原作的拟人形象,通过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在传译《没有秋虫的地方》时,译者还需要注意保持原作的夸张手法。
没有秋虫的地方读后感在读完《没有秋虫的地方》这本书后,我深受触动。
这是一本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小说,作者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小明的年轻人,他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长大,生活质朴而平凡。
他对村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热爱和向往,尤其是对秋虫的喜爱。
在他的眼中,秋虫是村子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种声音,是他心中的一种情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山村的发展和变化,秋虫的声音渐渐消失了。
这让小明感到失落和沮丧,他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通过小明的故事,作者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通过对秋虫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通过小山村的变化,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传统生活方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也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担忧。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通过小明和其他村民的故事,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思考。
在小明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让我深受鼓舞和启发,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总的来说,《没有秋虫的地方》是一本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小说,它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也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感受到其中的温情和智慧,也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信念。
至味——读《没有秋虫的地方》有感绽放生命,只盼清欢,只愿至味。
——题记浅浅的初秋,阳光灿灿的,寻了一把摇椅坐在老家门前的桂树下,置身于暖和的阳光中,心境格外舒坦平和。
“啾啾”扰人的秋虫声总是这样惹人清闲,却又那么的富有生趣,让人无可奈何。
阳光从桂花树冠的叶子间漏下来,撒地成金,漏出一地秋光般的温馨想象来。
我收起目光,一片桂花树叶飘落在手中摊开的书页上,白纸黑字间的一叶翠绿和耳畔真实的虫鸣让我感受到了独属于这个地方的秋天的魅力。
又是一年金秋至,不复当年秋虫声。
今年的秋天姗姗来迟,却还是落英缤纷,美景依旧。
原以为“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不曾想,盼了许久,还是毫无动静。
今年的秋,死气沉沉,静默无声,它不是故乡的秋,它不是我心心念念的秋!这个冷淡寂寞的地方,是不容留秋虫的地方!是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
平淡无味的日子叫人心慌,却又不敢奢求甜蜜,因为这等幸福只有在梦中的秋天才能拥有。
虽是这样,但也不肯停留在平淡如水的寂静里,哪怕是清苦,只要人生有味,便已足矣。
心如槁木不如多愁多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人生的至味怕是很多人一生所求,只无奈它并不能是人之皆有。
我们会用人生最好的年华作抵押,去赌那毕生所求的至味人生。
然而,时光并不会怜惜任何人的青春。
它只会在你不断地奔波劳累、遍尝人间百味后让你的生活因为你疲惫不堪的内心和灰暗压抑的现实而变得平淡如水,企图把那个年少轻狂、带着一腔孤勇横冲直撞的你磨得毫无棱角,不再企图追寻初心,反抗命运。
这些时光刻意的安排可能会让一些人就此放弃,庸庸碌碌地过完自己的一辈子。
但也会让另一些不甘平庸的人继续勇往直前,在岁月的长河中激流勇进,不愿淡漠,不肯沉寂。
人生的至味即生命的绽放。
花的绽放,也是在追寻至味人生。
而千万朵花的绽放又该是一种何等的奇观?那并不是个体简单的重叠,不是在凄清氛围中释放积在心头的落寞孤寂。
【作品原文】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
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
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
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
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
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
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善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
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
没有秋虫的地方
作者:叶圣陶
来源:《求学·素材版》2017年第01期
名家传:叶圣陶/中国教育家、作家。
他的内心满蕴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声又要响起来了。
”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拟声词)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
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
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都是虫声了。
白天与夜间一样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
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
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經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的无可批评、踌躇满志。
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
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是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到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祈求的不在于某種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胜过淡漠无味百倍。
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唯有这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多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是让人恋念的东西。
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
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写作借鉴】
作者构思巧妙,用自然景物烘托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表面是描写自然界的秋虫之声,实际上是抒发一个进步热血青年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
秋虫声酸酸麻麻的味道与人生的百味同样隽永。
文中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来表现都市与乡间之异:前者狭小如井底,后者广阔无垠;前者满目铅色水门汀地,后者覆满绿色植物;前者车轮杂响,后者秋虫合奏;前者淡漠无味,后者爽心甜美。
(点评老师:吕贻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