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翻译韦努蒂
- 格式:ppt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22
作者简介:任淑坤,南开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收稿日期:2004-05-03(修改稿)2004年第11期总第188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2004,l 11Serial l 188解构主义翻译观刍议)))兼论韦努蒂的翻译思想和策略任淑坤(河北大学外语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摘 要: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及形而上学传统中/二元对立0和/唯一真理0的否定,其旨在建立一种多元、宽容、开放的体制。
解构主义思潮与读解观察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并随之出现了解构主义翻译流派,其代表人物韦努蒂关于原创与翻译、流畅与抵制、主流与剩余等的相关论述引人思考。
关键词:解构主义;读解观念;韦努蒂;抵抗Abstract:Deconstructionism,defying the /bi nary opposition 0and the /only truth 0i n constructionism and metyphyisics,aims to estab -li sh a pluralistic,tolerant and open mechanism.Deconstructionism and its way of interpreting text exert great i mpact o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result in the deconstructive school of translati on.The representati ve of the latter in Lawrence Venuti,his expounding on originali ty &translation,fluency &resistancy mainstream &remainder sheds stimulating light on translation studies.Key words:deconstructionism,way of interpreting,Lawrence Venuti,resistancy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4)11-0055-04翻译具有悠久的历史,翻译研究也经过了漫长历程,但其长久停留在随想、点评、感悟为特征的语文学阶段,中西皆同。
浅析韦努蒂的翻译思想作者:陈思刘晓萌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6期摘要: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和积极倡导者。
其译学思想主要集中在1995年出版的专著《译者的隐形》和他主编的一本解构主义翻译论文集《对翻译的再思考》以及著作《翻译的丑闻》中。
近年来,随着翻译者对文化交流与传播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强,韦努蒂的翻译理论受到了广泛关注,影响极大。
本文简要梳理了韦努蒂的主要翻译思想,指出其进步性及局限性,能够为译者选择翻译策略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翻译;译者的隐形;异化翻译一、译者的“隐形”韦努蒂在其专著《译者的隐形》中提出“隐形”这个术语,用来描述译者在当代英美翻译界的状况。
他指出译文的“不可见性”,读者看不见译者,仿佛在读原文,而不是译文。
译者实际处于“隐形”状态,原因包括两方面。
首先,译者本身倾向于译成“流畅”的英语。
其次,译入语读者阅读翻译文本的方式。
不论是散文、诗歌、小说还是其他类型的题材,多数人所接受的译文是读起来流畅,没有任何语言或风格的独特之处,看上去译文已经反映了作者的实质意义,译文似乎不是译文而是原作。
然而,翻译的前提是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存在差异,彼此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这种流畅的翻译方法不仅忽略了作者和译者、原文和译文的相互关系,抹杀了译者对译文的阐释、应得的地位以及所付出的努力,同时还掩盖了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
所以韋努蒂提出了“抵抗式”的翻译策略,倡导译者显形。
这种抵抗是勇于承认源语言和译入语之间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将这种差异表现出来,甚至也会背离原文。
译者应该故意保留原文的表达和句式,避免译文通顺,让读者明显感觉到所读的是译本,从而感觉到译者的存在,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彰显了译者的角色。
二、异化——韦努蒂翻译思想的核心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就不同的翻译方法发表演讲时指出:“要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让作者去接近读者。
AcademicEditionMarch2007Vol.4No.1CollegeEnglish一、异化与归化之争早在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一篇关于翻译的不同方法的演讲时就指出,“有两种翻译方法: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Lefevere1977:74)。
这两种方法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异化”和“归化”。
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是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积极创导者。
她用解构主义观点来建立她的翻译理论,她对翻译下的解构主义定义是这样的:“翻译是译者在理解的前提下,用目的语中的能指链来代替源语文本中的能指链的过程。
”因为意义是一个可能在无限的链上的关系和差异产生的效果,因此,意义永远是有差异和延迟的,永远不会是一个原文的整体。
无论是外国的文本,还是译文,都是派生的,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材料构成的。
因此,不论是外国的作者,还是译者,都不是原作者,同时也使作品的意义产生不稳定性,以致会超越作品的意图。
这与传统的翻译观念是大不同的,传统观念认为,作者是一个独特文本的原创者,文本是作者抒发自我感情的场所,它对文本有绝对的权威和最终的解释权,而译者的工作只能是对原文的模仿,译文既不抒发自我感情,也不独特,是原文的派生物。
在这一观念长久的统治之下的翻译,决定了将译者放在从属于作者、翻译从属于创作的地位。
译者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增加译文相对于原文的忠实感和逼真感。
韦努蒂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多元的,一个译本只是临时固定了作品的一种意义,而且,这种意义的固定是在不同的文化假设和解释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受到特定的社会形式和不同的历史时代的制约。
意义是多元的,不定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统一的整体。
因此,翻译不能用数学概念那种意义对等或一对一的对应来衡量,而所谓确切翻译的规范、所谓“忠实”与“自由”的概念,都是由历史决定的范畴,所以译作的生存是由译作与译作所产生和被阅读的文化和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的。
解构主义视角下论异化与归化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解构主义在翻译研究领域快速发展,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
韦努蒂批判英语翻译中的归化策略,主张异化翻译这一解构策略。
从解构主义视角下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翻译策略上采取异化促进了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解构主义;韦努蒂;异化;归化传统翻译理论中从语言层面,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
因此,人们给翻译设定了许多标准,国内的如严复的“信达雅”说、钱钟书的“化境”说、傅雷的“神似”说、刘重德的“信达切”说等,不一而足。
国外的如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论、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论等,所有这些都是从充分再现原作的交际效果而着眼的,并没有把原作的本身民族思维方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考虑进去。
因此,传统翻译理论“重内容轻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导致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重译语轻原语”的倾向。
随着解构主义在翻译研究的出现,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日趋受到重视,“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
(尤金·奈达, 1998.107)异化和归化作为处理文化差异的两个重要翻译策略,再次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解构主义的兴起发展及特征1.解构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西方翻译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思想,结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逻各斯中心主义,即认为语言的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语言文字只是其外在形式,结构主义者设想有一个超然结构决定符号的意义,成为意义的根据和动力,并力求对这个结构作出客观的描述。
(张永喜,2006.6)伴随翻译理论的发展,结构主义的弊端也日益彰显,随之就出现了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Destructuralism)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是源于法国的一种反传统思潮。
一.劳伦斯·韦努蒂的基本信息及其主张: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1953年—)学者,大学英语教授,专职翻译家,美籍意大利人,生于费城南部(此区域居住者多为意大利裔),七十年代早期在天普大学攻读英语文学,198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主编论文集《对翻译的重新思考:语篇、主体性与意识形态》(Rethinking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Ideology),(1992)、《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Translation)(1995)《不光彩的翻译》(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Ethics of Difference)(1998).韦努蒂把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付诸实施,提出了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
其目的是:在思想意识上反对殖民主义的翻译观和英美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价值观;在翻译原则和方法上,提创“存异”而不是“求同”。
通过对英美翻译历史的研究,他得出英美文化中译者和译作实际上处于“隐形”状态。
造成译者隐形的原因是由于归化翻译是英美翻译界的主流翻译方法所致。
鉴于归化翻译是英美翻译作品是主流翻译方法,而译者在这些翻译作品中都是“隐形人”。
Venuti主张“异化”翻译,号召译者采取抵抗翻译策略,以显示自己在翻译中的存在。
Venuti的异化翻译法归因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的翻译论说: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 “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
”VENUTI异化翻译理论中存在的问题:由于Venuti过分关注政治对翻译方法的影响,其所提倡的异化翻译理论忽视了文学翻译的主要目的,没有考虑到接受者的需求。
韦努蒂解构主义翻译策略对新闻翻译的启示作者:于福清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8期摘要:韦努蒂将解构主义哲学观运用于翻译实践,提出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主张翻译应重在“求异”,而不是“求同”。
笔者认为,在世界各民族平等相处、多元文化共融的今天,韦努蒂的翻译思想无疑具有进步意义,对跨文化传播的新闻翻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解构主义异化归化韦努蒂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产生背景及核心观点简介在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以前,中外关乎翻译策略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而展开,其中尤以“直译”与“意译”的旷日之争最为典型。
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权威、《圣经》英文版译者奈达针对“直译”与“意译”你来我往的较量,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这一“归化”式翻译策略,将文化要素纳入翻译研究的考量范围。
在奈达看来,翻译应该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文化背景,所谓“归化”,就是力求用译语文化规约下最自然的语言将源语文本转换成译语文本。
“归化”与“意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归化”强调尽量用具有译语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最自然的语言)反映源语文本中文化成分的意义,属翻译策略,而“意译”聚焦于忠实通顺地复制源语文本的内容,是实现“归化”的具体方法。
由于奈达在国际译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归化”翻译论长期以来被奉为至理名言,成为主导西方乃至世界范围翻译活动的风向标。
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韦努蒂针对“归化”极端化现状,敏锐地指出“通顺的翻译”策略一直在西方占主导地位,其根本原因是要以西方的意识形态为标准,以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的价值观来塑造外国文本,抹杀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这是典型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剥夺。
1995年,韦努蒂的代表作《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问世,系统阐述了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
XINWEN AIHAOZHE2011·4(下半月)韦努蒂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产生背景及核心观点简介在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以前,中外关乎翻译策略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而展开,其中尤以“直译”与“意译”的旷日之争最为典型。
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权威、《圣经》英文版译者奈达针对“直译”与“意译”你来我往的较量,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这一“归化”式翻译策略,将文化要素纳入翻译研究的考量范围。
在奈达看来,翻译应该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文化背景,所谓“归化”,就是力求用译语文化规约下最自然的语言将源语文本转换成译语文本。
“归化”与“意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归化”强调尽量用具有译语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最自然的语言)反映源语文本中文化成分的意义,属翻译策略,而“意译”聚焦于忠实通顺地复制源语文本的内容,是实现“归化”的具体方法。
由于奈达在国际译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归化”翻译论长期以来被奉为至理名言,成为主导西方乃至世界范围翻译活动的风向标。
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韦努蒂针对“归化”极端化现状,敏锐地指出“通顺的翻译”策略一直在西方占主导地位,其根本原因是要以西方的意识形态为标准,以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的价值观来塑造外国文本,抹杀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这是典型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剥夺。
1995年,韦努蒂的代表作《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问世,系统阐述了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
在韦努蒂看来,翻译是译者在理解的前提下,用目的语中的能指来替代源语文本中的能指的过程,通俗地说,翻译就是用目的语对应言语表达源语文本意义的行为。
由于意义是一种多元的、不定的关系,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统一的整体,所以翻译不能用数学概念那种意义对等或一对一的对应来衡量。
韦努蒂解构主义翻译观在汉英互译中的解读An Interpretation of Lawrence Venuti’sDeconstructi ve Translation Theory through Translation Practi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学科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杨佩亮指导教师:贾欣岚副教授天津大学文法学院二零一二年五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它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天津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天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天津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摘要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批判了传统翻译实践中以“忠实”、“通顺”为主导的翻译策略,主张翻译应该有意识地保留异质,抵抗目标语言的统治地位,进而瓦解民族中心主义带来的种种弊端。
他的这种解构主义性质的翻译理论既包含了具体的翻译策略,也涉及到了翻译伦理层面,引发了新一轮对译者地位和翻译理论的讨论。
本文首先界定了解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概念,追溯了韦努蒂解构主义翻译策略的思想渊源。
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异质思想,本雅明的纯语言理论,以及德里达的“延异”解构主义哲学构成了韦努蒂解构主义倾向的翻译理论基础。
在完成理论背景的梳理之后,本文对韦努蒂的主要翻译思想展开了分析。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在西方翻译界,最具影响力的是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思想,这一思想有其系统的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结构主义以语言的规律性、整体性和深层结构等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理性思维,使得翻译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主义的翻译理论在经过实践的检验后,渐显其弊端。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在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产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等。
德里达于1967年发表的三部著作奠定了解构主义的基础。
解构主义的特点是反逻格斯中心、反权威、反理性和反结构。
它认为语言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文字只是其外在形式,直接否定了意义的确定性,否认了结构的存在。
它主张要突破原有的系统,打开封闭的结构,排除中心和本原,消解二元对立。
解构主义文学翻译观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强调解构作者的权威地位,是译者赋予了原作作者作品以新的生命。
因此它赋予译者更大的自由,让译者主动地在阅读中介入作品的再创造。
一、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解构主义者把自己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引入翻译理论中,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视野。
解构学派的反传统观念(反结构主义)无疑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本节通过剖析解构主义翻译观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两方面的冲击来阐明其进步性。
(一)对“忠实”原则的冲击解构主义首先打击的是结构主义思想的核心――逻格斯中心主义,即语言能够完善地再现和把握思想的存在。
由结构主义这样的语言观念形成的翻译观不可能是一种开放型的。
逻格斯中心主义认为意义不在语言之内而在语言之先,语言本身无足轻重,它只是表达意义的一种工具。
韦努蒂解构主义异化翻译理论的创新与不足-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引言解构主义就是要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重新建立新的秩序。
解构主义的一大特点就是结构主义所提倡的二元对立,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即一系列的逻各斯,认为没有权威或是中心。
解构主义者的重要分析方法是观察二元对立,最后认为这些二元分类实际上不是以任何固定或绝对的形式存在着的。
解构主义产生以后,许多学术领域都借其研究和思想拓展了自己研究的新视野,在翻译研究领域也形成了解构主义学派,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 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他的创新在于从文化学视野建立解构主义异化翻译理论。
语言文字不只是一种符号系统,而且是文化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行动。
韦努蒂认为翻译面对两种文化差异,不可能完全忠于原文。
他以抵抗式翻译解构英美文化霸权主义,以彰显译者的主体性解构译者隐身,以读者与作者断裂解构忠实观。
2 以抵抗式翻译解构英美文化霸权主义要么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要么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转引自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读》,2001:28)这是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在一次名为《论翻译的不同方法》的演讲中提出的。
上文所说的两种方法,一个是让作者向读者靠拢,另一种是向作者靠拢,分别对应的是归化和异化,施莱尔马赫提倡的是异化。
他认为翻译越是忠于原文本的语言特色和修辞,译作对读者就越是异国化。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的内涵则比施莱尔马赫的更加丰富,不光涵盖了翻译策略,还包括对于外国文本的选择。
他将翻译置于与一个大的文化系统中,考察了在翻译中英语国家文化的霸权主义(在英美文化中,提倡的是通顺的归化翻译策略,这其实是对原语弱势文化的侵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