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豫政办 〔2011〕107号)

  • 格式:pdf
  • 大小:346.07 KB
  • 文档页数:2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豫政办 〔2011〕107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的

通 知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二日

河南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进一步推进我省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和《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地震形势与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一)我省地震形势与地震灾害概况

我省是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省内分布着太行山前断裂带、聊兰断裂带、华北断块南缘断裂带、秦岭北麓断裂带等一系列活动构造带,具有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构造背景。根据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划分结果,全国24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中有2个涉及我省。我省地震活动总体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地震分布广。我省历史上记录到的5级以上地震30次,6级以上地震7次。约80%的国土面积处于地震烈度6度以上抗震设防区,18个省辖市政府所在城市中有8个位于7度区、3个位于8度区。二是震情形势复杂。2000年至2011年7月,我省先后发生2.0

级以上地震112次、3.0级以上地震21次,其中4级以上地震6次,地震活动呈显著增强的趋势。三是小震大灾,具有“震源浅、烈度高、破坏大”的特点。我省地震普遍震源较浅,加之人口众多,部分建设工程抗震性能差,多数农居不设防,震灾预防基础工作相对滞后,导致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如2000年内乡县4.2级地震就造成1人死亡、2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680余万元。四是邻省强震对我省影响严重。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与我省交界地区都是强震多发区,历史上多次强震使我省蒙受重大损失。

震害实例表明,地震灾害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而成倍增长。我省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又是全国交通、通信枢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和“十二五”开建的核电工程、大型洪水控制工程、交通运输枢纽等重要工程分布全省,黄河悬河段主要位于我省,小浪底、三门峡、丹江口等大中型水库数量众多。这些因素使得地震灾害的潜在威胁越来越大。因此,坚持经济建设与减灾一起抓,完善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做到防患于未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

(二)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发展现状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省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防震减灾能力不断

增强。

1. 监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已建成由21个数字测震台、18个前兆台(其中数字测项103个,模拟测项47个)、14个深井水位观测站、1个800千米流动重力观测网和2个跨断层形变观测场地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络。建立了省数字地震台网中心、数字前兆台网中心和数据信息台网中心。初步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专业与群测、固定与流动相结合,多种观测手段并行的地震监测网络和数据信息处理系统。地震监测能力初步达到全省

2.5级、局部2.0级,30分钟内可以完成地震速报。

2. 抗震设防基础得到强化。郑州市的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已经结束,安阳、新乡市的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正在进行,为编制城乡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2004年以来,对1043项国家和省级重大建设工程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加强了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各个环节的严格审批和监管,确保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得到深入推进,建成了一百多个农居工程示范村,培训农村建筑工匠近万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推进,维修加固和拆除重建工作正在开展。

3. 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建成。省和部分省辖市建成了防震减灾指挥技术中心,基本确立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集地震监测、预报、应急于一体的技术系统框架。省、省辖市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编制了本级、本部门地震

应急预案。组建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1个,市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1个,豫北地震快速应急联队1个。我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参加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救援,成功救出8人,为我省赢得声誉。

4. 科普宣传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我省已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4个、省级2个。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64所、市级200多所。已在11个省辖市的党校或行政学院对党员领导干部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培训。

但是,面对日趋复杂的震情形势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省情,我省的防震减灾基础和能力与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防震减灾工作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尚不健全,责任落实和监督考核机制有待完善。二是地震监测台网密度偏低,地震监控能力不足,群测群防网络亟需健全。三是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抗震设防能力不足,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工作有待加强。四是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完备,紧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五是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不够深入,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有待增强。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坚持预防为主、

防御与救助相结合,深层次推进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宽领域拓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高水平提升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全面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创造良好条件。

(二)发展目标

我省“十二五”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目标为:全省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1. 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覆盖全省的地震综合观测系统,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

2.0级;初步建成全省地震烈度速报台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震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对防震减灾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2. 督促和监督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扩建重大建设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完成中小学校舍的维修加固和拆除重建工作。增强农民抗震意识,健全技术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

3. 我省位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省辖市建立比较完善的抗震救援队伍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

4.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其他地区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