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病误诊为肝肿瘤1例报告 王志宇
- 格式:pdf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2
华支睾吸虫中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 Looss, 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liver fluke),华肝蛭。
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
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胆管内发现,1908年才在我国证实该病存在。
1975年在我国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便中发现本虫虫卵,继之又在该县战国楚墓古尸见该虫卵,从而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历史。
一、形态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
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3~5mm。
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位于体前端,后者位于虫体前1/5处。
消化道华支睾吸虫简单,口位于口吸盘的中央,咽呈球形,食道短,其后为肠支。
•肠支分为两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不汇合,末端为盲端。
排泄囊为一略带弯曲的长袋,前端到达受精囊水平处,并向前端发出左右两支集合管,排泄孔开口于虫体末端。
雄性生殖器官有睾丸1对,前后排列于虫体后部1/3,呈分支状。
两睾丸各发出1条输出管,向前约在虫体中部汇合成输精管,通储精囊,经射精管入位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缺阴茎袋、阴茎和前列腺。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个,浅分叶状,位于睾丸之前,•输卵管发自卵巢,其远端为卵模,卵模周围为梅氏腺。
卵模之前为子宫,盘绕向前开口于生殖腔。
受精囊在睾丸与卵巢之间,呈椭圆形,与输卵管相通。
劳氏管位于受精囊旁,也与输卵管相通,为短管,开口于虫体背面。
卵黄腺呈滤泡状,分布于虫体的两侧,两条卵黄腺管汇合后,与输卵管相通。
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瘤。
卵甚小,大小为27~35μm×12~20μm。
从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已含有毛蚴。
华支睾吸虫卵华支睾吸虫卵是华支睾吸虫产的卵。
华支睾吸虫卵很小,且产卵量又少。
1例肺吸虫病长期误诊报告
王跃华
【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
【年(卷),期】1998(002)005
【总页数】1页(P266)
【作者】王跃华
【作者单位】铜陵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32.220.4
【相关文献】
1.肝肺吸虫病1例报告 [J], 余琴;赵礼金;涂奎;王甸北;王芳
2.肺吸虫病误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报告并文献复习 [J], 刘肖君;贾宇涛
3.肺吸虫病一例长期误诊 [J], 吕波涛;韩勇彬
4.一例猪肺吸虫病的诊治报告 [J], 王源元
5.留守儿童肺吸虫病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刘勇; 王反玲; 骆健; 王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粪便直接涂片法漏检肝吸虫感染1例分析陶永平[1]李晓艳[2]([1]湖北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襄阳441000;[2]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万山分院湖北·襄阳441000)摘要目的:通过临床一例肝吸虫感染者初筛漏检的案列,比较多种粪便镜检方法对肝吸虫卵的镜下检出效果。
方法: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和水洗沉淀法及加藤厚涂片。
结果:粪便水洗沉淀法及加藤厚涂片法明显比直接涂片法更易检出肝吸虫卵。
结论:医院检验科在对高度怀疑的肝吸虫感染者进行粪便初筛时,如遇直接涂片法镜检阴性时,有必要进一步采用水洗沉淀法或加藤厚涂片复核,以免漏检。
关键词直接涂片法肝吸虫漏检中图分类号:R383.2文献标识码:A1病例摘要男,53岁,农民。
有饮酒嗜好,平时在家务农。
2017年9月因上腹部不适及右肋弓区隐痛1月,就诊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站,给予小柴胡颗粒及三九胃泰治疗数周,上腹部不适缓解,但肝区隐痛加重并伴随腹泻症状,遂来院内科进一步住院检查。
查体:体温36.8℃,巩膜轻度黄染,肝脾肋下未触及,唯右上腹轻微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9.1%;肝功能T-BiL 23mol/L,HBsAg阳性,其余正常。
腹部B超、CT检查,提示疑为寄生虫样异物;胆管扩张。
医生询问患者既往史后得知其有食用醋腌生鱼的习惯,故送检验科进一步粪便检查,但报告未发现肝吸虫卵及其他寄生虫卵,检验科便将粪便标本交于医学院寄生虫实验室协助进一步排查。
实验室人员考虑到患者有既往史,体检特征也提示可能存在肝吸虫感染,但该院检验科未从粪便中直接发现相关虫卵,怀疑可能是标本采集或检查方法的原因。
经沟通得知检验科操作时采用的是直接涂片法,故嘱咐患者再次留取粪便标本复检。
次日,实验室对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复检,首先采用直接涂片法(三张),置显微镜低倍镜下观察。
由于患者当日仍有腹泻现象,三张直接涂片标本在制作时厚度较薄,也未直接找到寄生虫卵。
最后采用水洗沉淀法和加藤厚涂片法复检,这两种方法均检出肝吸虫卵。
急性华支睾吸虫病误诊为肝炎1例樊华;国九英;张楠;马素丽;安春丽【摘要】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及东南亚呈地区性流行,近年来华支睾吸虫病在非流行区有增加趋势。
本文报道了1例在非流行区发现的华支睾吸虫病误诊病例,分析其误诊原因,旨在提高非流行区的临床医生加强对肝吸虫病的认识。
【期刊名称】《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2页(P568-569)【关键词】华支睾吸虫病;非流行区;误诊【作者】樊华;国九英;张楠;马素丽;安春丽【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教研室,沈阳 110122;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检验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教研室,沈阳 110122;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教研室,沈阳110122;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教研室,沈阳 110122;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教研室,沈阳 110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华支睾吸虫病俗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于人的肝内胆管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是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1]。
本病在我国呈地区性流行,流行区内人群感染率较高[2,3]。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及商业的发展,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该病在非流行区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4],且症状较重,其误诊情况时有发生。
辽宁省是肝吸虫病重要流行区之一,主要分布于辽西、辽北及沈阳周边的辽河流域,感染者以朝鲜族居民为多[5]。
辽南地区为本病的非流行区,此前未见该地有肝吸虫病的病例报道。
本文介绍1例因在辽宁省肝吸虫病流行区旅游期间生食腌制河虾感染了肝吸虫且被误诊为肝炎的病例,分析其误诊的原因,旨在加强肝吸虫的非疫区医务人员对肝吸虫病的重视。
患者,女,44岁,辽宁省辽阳人。
2013年10月因出现疲乏、反复咳嗽、咳痰、发热,伴不明原因的右上腹胀痛,先后在其居住地的市级综合性医院和传染病院就诊并住院治疗。
蛋白进行性升高、合并血小板急剧下降、AST高于基线数倍、甘油三酯急剧升高、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骨髓或其他组织(淋巴结、肝脏、脾脏等)发现噬血细胞等其中任意2条及以上时,均应考虑KD-MAS[3]。
本例患儿在短时间内出现铁蛋白进行性升高,血小板、血红蛋白均急剧下降,AST也高于基线数倍,凝血功能异常,故诊断为KD-MAS。
KDSS及KD-MAS两种川崎病并发症比较罕见,病死率高,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尤为重要。
超声心动图作为检查川崎病的传统工具,可早期评估心脏功能,动态监测冠状动脉内径变化、血栓及狭窄情况[4]。
本例患儿在发病早期、疾病进展期、恢复期均进行了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不仅可以动态评估心功能,而且能够直接测量冠状动脉内径并结合Z值监测冠状动脉变化,有助于临床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该疾病,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LV-PSL技术可通过测量心肌应变和左室压力定量评估心肌做功,对诊断早期心肌功能障碍有较高的敏感性[5]。
本例患儿在发病早期LVEF正常时,GWW增加,GWE稍降低(GWW、GWE参考值分别为33~82mm Hg%、95%~98%)[6],提示LV-PSL技术能更早期评估川崎病患者心功能损害。
由于川崎病不仅累及心脏,严重时可累及多个脏器,在疾病早期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急性并发症期出现大量腹腔积液等病理改变,应用超声可对其各个脏器进行扫查并做出相应诊断,为临床及早发现该疾病提供相关依据。
参考文献[1]Ritz N.Kawasaki disease:what the paediatrician needs to know[J].Eur J Pediatr,2017,176(8):1011.[2]Taddio A,Rossi E,Monasta L,et al.Describing Kawasaki shock syndrome:results from a retrospective study and literature review[J].Clin Rheumatol,2016,36(1):1-6.[3]郝胜.儿童风湿性疾病相关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之五——川崎病篇[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0,35(11):23-27.[4]王雷,夏焙.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诊断、治疗及长期随访中的应用进展——2017年AHA指南的解读[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9,16(3):161-165.[5]张鹏英,薛婷,任斐,等.无创左室压力-应变环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1,23(7):537-540.[6]Cui C,Zheng Q,Li Y,et al.Reference values of noninvasive myocardial work indices measured by echocardiography in healthychildren[J].Front Pediatr,2022,10(1):792526.(收稿日期:2022-08-18)患者女,41岁,因“因体检发现肝占位3个月”入院。
[1】国呈斛医学 龋 瓣 黪悯嘲固靴瓠鳓 ・2479・
・临床诊疗提示・
华支睾吸虫病合并胆管癌误诊分析:附病例报告 滕巍,崔巍,刘沛 【摘要】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国内外研究表明华支睾吸虫病 与胆管癌的发生有关。本文报道1例华支睾吸虫病合并胆管癌误诊为肝脓肿的患者,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华支睾吸虫病 合并胆管癌的认识,减少误诊。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病;胆管肿瘤;误诊;病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R 532.23 R 735.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5.20.029 滕巍,崔巍,刘沛.华支睾吸虫病合并胆管癌误诊分析:附病例报告[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0): 2479—2480,2484.[www.chinagp.net] Teng W,Cui W,Liu P.Misdiagnosis analysis of clonorchiasis complicated with cholangiocarcinoma:a case report[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5,18(20):2479—2480,2484.
Misdiagnosis Analysis of Clonorchiasis Complicated With Cholangiocarcinoma:A Case Report TENG Wei,CUI Wei, LIU Pei.China Medical Univeni ̄,Shenyang 1 10001,China 【Abstract】 Clonorchiasis is a kind of parasitic disease caused by clonorchis sinensis parasitizing in human intrahepatic bile duct.A number of studies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have shown that clonorchiasis iS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bile duct carcinoma.This paper reported a case of clonorchiasis complicated with cholangiocarcinoma misdiagnosed as liver abscess,in order tO improve knowledge of clonorchiasis complicated with cholangiocarcinoma,and reduce the misdiagnosis. 【Key words】 Clonorchiasis;Bile duct neoplasms;Diagnostic errors;Case reports
#/0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重症肝炎1例报告苏 洁1a,王景宇1b,黄 兴2,潘 煜1a,齐 月1a,华 瑞1a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a.肝胆胰内科,b.放射线科,长春130021;2吉林省人民医院放射线科,长春130021关键词:嗜酸粒细胞增多;肝炎;华支睾吸虫病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基金(20200201499JC)AcaseofsevereallergichepatitiscausedbyeosinophiliaSUJie1a,WANGJingyu1b,HUANGXing2,PANYu1a,QIYue1a,HUARui1a.(1.a.DepartmentofHepatology,b.DepartmentofRadiolo gy,TheFirstHospitalof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21,China;2.DepartmentofRadiology,JilinProvincialPeople’sHospital,Changchun130021,China)Keywords:Eosinophilia;Hepatitis;ClonorchiasisResearchfunding:JilinProvinceScienceandTechnologyDepartmentFund(20200201499JC)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2.01.026收稿日期:2021-04-19;修回日期:2021-07-17通信作者:华瑞,huar@jlu.edu.cn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或有组织浸润的病症,其可分为继发性、原发性、遗传性和特发性,其中继发性因素又以寄生虫感染最多见[1]。
其临床表现多样,大部分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不同的器官功能损害,华支睾吸虫、蛔虫合并感染且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继发重型过敏性肝损伤相对罕见,本文报道1例如下。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年第32卷第4期J Med Imaging Vol.32No.42022状高信号伴周边低信号环,其中低信号环可能为含铁血黄素沉着;该肿瘤血运丰富,增强扫描后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⑷。
发生在侧脑室的胚胎性癌主要与生殖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及室管膜瘤鉴别。
本病例术前误诊为生殖细胞瘤是因为两者年龄、性别、信号特点相似,生殖细胞瘤出血坏死相对少见,但其占生殖细胞肿瘤的55%~65%[5],两者最终鉴别需借病理学检查。
中枢神经细胞瘤多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周围可见“皂泡样”改变,瘤体内可见流空血管影同。
发生于侧脑室的室管膜瘤通常也含有囊性成分,可以沿脑室通路进入临近脑室,且易侵及周围脑实质切。
脑室内原发性胚胎性癌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异性,MRI 检查对其定位及定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MRI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可对其进行初步诊断,诊断性放疗或病理学检查可最终确诊。
需要注意的是,在侧脑室占位的鉴别诊断中应考虑到此病,尤其是年轻患者。
参考文献:[1]王中领,郭亮,谢道海,等.性腺外胚胎性癌影像学特征[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1):117-120.[2]齐文婷,顾锋.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10)=964-966.[3]Jorsal T,Rorth M.Intracranial germ cell tumours.A review withspecial reference to endocrine manifestations[J].Acta Oncologi-ca,2012,51(1):3-9.[4]冷西,邱士军,沈雯,等.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的MRI与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5)=676-680.[5]Villano JL,Virk IY,Ramirez V,et al.Descriptive epidemiology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germ cell tumors:nonpineal analysis[J],Neuro-Oncology,2010,12(3):257-264.[6]刘锤,陈旺生,李建军,等.儿童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表现(附2例报告)[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9(8):1426-1429.[7]吕国士,许乙凯.侧脑室室管膜瘤MRI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7,16(4):51-55.(收稿日期=2021-10-22)长沙410005肝脏原发性骨肉瘤1例Primary hepatic osteosarcoma:one case report郑菲,毛志群,刘建滨,贺亚琼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湖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南基金项目: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科研计划课题项目(编号:B2019072)通信作者:刘建滨E-mail:******************.cn【关键词】肝脏;骨肉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35.7;R814.42文献标识码:B患者男,78岁。
肝吸虫和钩虫混合感染1例报告发表时间:2020-09-24T06:46:24.729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15期作者:王贝贝吴婉君[导读] 望广大医务人员重视大便镜检对诊断肠道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性,并警惕多重寄生虫感染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柳州市中医医院广西柳州 545000)【摘要】本文报道1例肝吸虫和钩虫混合感染导致患者贫血的案例,旨在提高医务人员重视大便镜检对诊断肠道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性,并警惕多重寄生虫感染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肝吸虫;钩虫;混合感染;大便常规检查【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5-0216-02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可导致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致胆管癌,是危害人体的重要寄生虫[1-3]。
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以血液和肠黏膜为食从而引起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营养不良、胃肠道功能紊乱等,严重的钩虫感染可导致患者消化道出血[4]。
寄生虫经过多年的防治,目前感染率已大幅度下降[5-6],从而当患者出现贫血或消化道不适时,临床医师很容易忽略寄生虫的感染。
本文报道1例肝吸虫和钩虫混合感染导致患者贫血的案例,望广大医务人员重视大便镜检对诊断肠道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性,并警惕多重寄生虫感染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1.病例资料患者,女,52岁,农民,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人,10余年前确诊为肾病综合征。
1月余前双下肢水肿加重伴尿频尿急,腰部时有酸痛,遂到三江县某医院住院治疗,查尿常规:蛋白1+;24小时尿蛋白5.29g/24h;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1.4%、淋巴细胞百分比16.4%、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8%、血红蛋白96g/L。
经对症治疗后尿频尿急、腰部酸痛症状稍减轻,出院仍有双下肢水肿及贫血,现为求系统诊治,遂到本院急诊就诊,急诊拟“水肿伴贫血”收住肾病科。
入院症见:双下肢水肿,晨轻暮重,伴困倦乏力,尿量减少,尿频、尿急,无尿痛,大便未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