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及其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102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实验动物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们在医学、生物学和其他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保证实验动物的福利以及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有必要对实验动物进行等级划分并设计符合规范的实验动物房。
一、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1.A等级实验动物:A等级的实验动物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它们是与人最密切相关的物种,具有高度标准化的遗传背景和健康状况。
这些动物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基因工程研究。
常见的A等级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猪、狗、猴等。
2.B等级实验动物:B等级的实验动物是与人类关系较远的物种,它们用于一些特定的研究领域,如毒理学、免疫学等。
B等级实验动物的管理要求相对于A等级要低一些。
常见的B等级实验动物包括兔子、猪、羊等。
3.C等级实验动物:C等级的实验动物是与人类关系比较远的物种,用于一些辅助性的研究和非生物医学研究。
这些动物的管理要求相对较低,但也需要确保它们的福利得到保障。
常见的C等级实验动物包括小型鱼类、蜗牛、浮游动物等。
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是为了保证实验动物的福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研究人员的安全。
下面是几个重要的设计规范:1.空气流通系统:实验动物房应有良好的空气流通系统,以保持空气新鲜并保护实验动物的健康。
空气应定期净化、消毒,并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同时,合理的通风系统可以有效控制湿度和温度,创建适宜的实验环境。
2.牲畜管理:实验动物房应有合理有效的牲畜管理制度。
包括实验动物进厂检疫、隔离、饲养、营养、环境调控、疾病防治等各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管理标准,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福利。
3.良好的设施:实验动物房的设施应该符合实验室安全和动物福利的要求。
比如,动物笼子应具备适宜的大小和通风性,提供足够的空间供动物活动,并保证动物之间的隔离和相对舒适的环境。
此外,实验室应有安全设施,如防护眼镜、安全柜等,以确保研究人员的安全。
4.卫生管理:实验动物房应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的卫生。
实验动物科学概论21 世纪是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实验动物科学则是整个生命科学、包括医学生物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沿学科,发展迅速。
从20 世纪初诞生的第一个近交系实验小鼠到80年代的转基因(transgenic)小鼠、90 年代的基因敲除(knock-in)小鼠、以及2002 年培育成功的基因封闭(knock-down)小鼠,已经或将要为生物医学研究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历年来三分之二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来自于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科学概论1 实验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概况实验动物政策法规和管理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实验动物科学在医学生物学等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21 世纪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趋势术语和定义普通级动物(CV.conventioanl animal)要求不携带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是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级别最低的实验动物;饲育在普通环境中。
术语和定义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实验用动物(Experimental animal)动物实验(试验)(Animal experiment))1.1 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实验动物学(experimental zoology)←动物学(zoology)]实验动物科学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是通过漫长的动物实验研究过程逐步发展起来的。
而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实验动物科学是在20 世纪50年代形成的。
1.实验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实验动物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实验动物的研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实验动物学科自身发展的科学意义和使用价值,它已经广泛地与许多领域的科学实验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是现代科学技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和条件(SARS.禽流感.GMP.GLP)。
附件四川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确保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实验动物福利,适应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和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相关产品,是指用于实验动物的饲料、垫料、笼具、饮水、专用设备等。
本办法所称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人员,是指从事与实验动物有关的生产、科研、检定、教学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单位和人员。
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是指依法从事实验动物或动物实验相关工作的各类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实验动物兽医人员、辅助人员、阶段性从业人员等。
第三条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实验动物工作,开展实验动物管理与监督,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实验动物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分工、—1—加强监督、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实验动物的科学研究、生产和应用的规范化,有利于促进四川省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科技厅”)负责全省行政区域内的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本办法。
教育、环保、农业、卫生、药品、林业、进出口等有关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实验动物管理相关工作。
科技厅联合相关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成立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全省实验动物的宏观管理与组织协调工作。
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具体事务性工作由科技厅委托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承担。
第六条全省实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和质量监督制度。
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的质量监控,执行国家标准;国家尚未制定标准的,执行行业标准;国家、行业均未制定标准的,执行地方标准。
全省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人员,应当执行保障安全生产的相关标准。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使用手册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使用手册1、引言1.1 目的本手册的目的是提供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使用的详细指南,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和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1.2 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所有实验室、研究机构和相关机构,对于饲养、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的人员参考。
2、饲养设施2.1 动物房间2.1.1 房间布局2.1.2 温度和湿度控制2.1.3 照明2.1.4 通风2.1.5 噪音控制2.1.6 环境清洁和消毒2.2 笼具和笼舍2.2.1 笼具选择2.2.2 笼具清洁和消毒2.2.3 笼具标识2.3 饲料和水的供给2.3.1 饲料选择2.3.2 饲料存放和保质期2.3.3 饮水设备和水的质量控制3、动物管理3.1 动物购买和检疫3.1.1 供应商选择3.1.2 动物购买和运输3.1.3 动物检疫程序3.2 健康监测3.2.1 常规健康检查3.2.2 疾病筛查和畸形检测3.2.3 动物隔离和治疗3.3 实验动物的饲养3.3.1 饲养群体大小和组合3.3.2 饲养环境的标准化3.3.3 饲料供给和特殊饮食要求4、动物使用和实验操作4.1 使用动物前的准备4.1.1 动物编号和记录4.1.2 麻醉和术前操作4.1.3 实验操作的技术培训4.2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4.2.1 采集样本和标本处理4.2.2 注射和给药方法4.2.3 手术操作和实验操作步骤4.3 死亡、安乐死和人道处置4.3.1 动物死亡的记录和报告4.3.2 安乐死的程序和规定4.3.3 人道处置准则和流程附件:1、实验动物饲养记录表格2、动物购买和供应商信息表格3、健康监测结果记录表格4、实验操作记录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动物福利法:指保护和提高动物福利的法律法规。
2、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IACUC):负责审核和监督实验动物使用的委员会。
3、3R原则:Replace(替代)、Reduce(减少)、Refine(改进),指在实验动物使用中,替代动物、减少使用动物、改进使用方法的原则。
判断题(判断为正确的用“√”,判断为错误的用“X”)第一章医学实验动物学概论(16)1.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实验动物标准化。
(√)2. 实验动物科学是多个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学科。
(√)3. 实验动物科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它是附属于生命科学的一门非独立学科。
(×)4.我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技部颁布的。
(√)5.实验动物科学就是研究关于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动物实验规范化的科学。
(√)6. 实验动物都是哺乳动物。
(×)8. 凡用于科学实验的动物称为实验动物。
(×)9. 比较医学是对动物的健康和疾病状态进行类比研究的科学。
(×)10. 比较医学是研究动物与人类的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人类各种疾病进行类比研究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基础科学。
(√)11. 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和法制化管理,是21世纪世界各国实验动物发展的总趋势。
(√)12.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动物实验规范化是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潮流,势在必行。
(√)1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本地区实验动物的日常管理工作,简称动管办。
(√)14.未取得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可饲养、繁育实验动物供本单位使用,但不得经营实验动物。
(×)15.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负责微生物、遗传、环境病理、营养和寄生虫六个专业领域检测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
(√)16. 实验动物科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基础学科,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前沿学科。
(√)第二章医学实验动物学标准(28)1.为了不浪费实验动物,多领取的实验动物可以返回饲养室。
(×)2.动物实验选用的动物类别或等级要与实验条件、实验技术、方法及试剂相匹配。
(√)3.实验动物设施应能保证动物健康,人员安全,并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4.对于清洁级及其以上级别的小鼠而言,饮用水只要是干净的自来水即可。
四川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确保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实验动物福利,适应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和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相关产品,是指用于实验动物的饲料、垫料、笼具、饮水、专用设备等。
本办法所称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人员,是指从事与实验动物有关的生产、科研、检定、教学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单位和人员。
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是指依法从事实验动物或动物实验相关工作的各类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实验动物兽医人员、辅助人员、阶段性从业人员等。
第三条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实验动物工作,开展实验动物管理与监督,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实验动物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加强监督、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实验动物的科学研究、生产和应用的规范化,有利于促进四川省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科技厅”)负责全省行政区域内的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本办法。
教育、环保、农业、卫生、药品、林业、进出口等有关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实验动物管理相关工作。
科技厅联合相关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成立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全省实验动物的宏观管理与组织协调工作。
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具体事务性工作由科技厅委托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承担。
第六条全省实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和质量监督制度。
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的质量监控,执行国家标准;国家尚未制定标准的,执行行业标准;国家、行业均未制定标准的,执行地方标准。
全省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人员,应当执行保障安全生产的相关标准。
为什么实验动物房环境要严格控制?
为什么实验动物房环境要严格控制?
实验动物的环境既然对实验的结果有这么大的影响,很显然,实验动物科学以及相关的学科要想有所发展,就需要对实验动物环境进行严格的控制,SICOLAB将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1) 严格控制实验动物环境可保证动物的健康和标准化。
实验动物标准化由实验动物生产条件的标准化、动物质量的标准化以及动物实验条件的标准化三部分组成。
而其中
①实验动物生产条件和动物实验条件的标准化,就是实验动物环境的标准化。
实验动物生产环境不标准,就不能培育出一定质量的实验动物,同样,即使用高质量的实验动物,在不标准的实验动物环境下.也使实验结果产生很大的变化。
例如;环境中氨浓度的增高可导致大鼠支原体肺炎的发展率增高:环境的洁净度对人类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也有一定的影响,隔离环境中饲养的裸鼠异种移植瘤的成活率往往高于层流架的。
②实验动物环境是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的决定因素。
因为实验动物环境通过控制微生物。
提高微生物学质量;并通过遗传影响因素,保证实验动物遗传学质量。
(2)环境控制可保障实验研究获得正确的结果。
(3)合乎标准的环境.可为实验动物及动物工作者提供适宜的条件,并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不受危害因素的伤害。
第七章动物实验管理制度1 本制度为加强我院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保证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动物实验水平,适应科学研究、教学,医疗、生产的需要,根据国家科委《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国家卫生部《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和总后卫生部《军队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及医院有关要求制定。
2 本制度所称实验动物,是指来源(遗传背景及微生物控制)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医疗、生产、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除此以外的其他动物称之为非标准化动物。
本制度适用于对实验动物的管理和对动物实验的管理,适用于从事实验动物生产和从事动物实验的部门与个人。
3 本院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实验动物合格证、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合格证和实验动物技术人员岗位资格认可证等制度。
4 科研课题立项,研究成果鉴定,发表学术论文,新药、生物制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的研制、审批和报批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
各部门在申报、审批或报批上述项目或为学术论文开据证明时,凡涉及实验动物的要将有无实验动物合格证书、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合格证书和实验动物技术人员岗位资格认可证书作为申报、审批和报批的基本条件。
5 设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
设立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负责处理实验动物相关事务,地点设在实验动物中心。
实验动物工作的上级主管部门为医务部科训科,临床实验科全面负责实验动物工作的日常管理,。
6院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一)贯彻落实实验动物管理的各项法规、制订并落实适合于本院实施动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二)接受全军和云南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检查;(三)指导和监督本院各实验动物使用部门的业务工作;(四)组织专家对本院动物实验课题进行论证;(五)组织本院从事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人员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六)对本院实验动物的发展及动物实验设施建设的发展做出规划并具体实施。
7实验动物的引进和采购(一)实验动物必须从国家认可的实验动物供应单位采购。
如有特殊需要由本单位或个人从国外引进种用或实验用的实验动物应当报医院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登记,并由医院报上级有关部门备案。
河南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豫科字[1992]第24号
【发布部门】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发布日期】1992.03.06
【实施日期】1992.03.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河南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1992年3月6日豫科字〔1992〕第24号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第一条为加强实验动物管理,根据国家《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境内从事实验动物研究、保种、饲育、供应、应用、管理和
监督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全省实验动物工作,负责实验动物合格证的颁发,并监督本办法的实施。
第五条省实验动物中心具体负责全省实验动物饲育、应用条件标准化的检定监督。
第六条按照微生物学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普通动物(CCV);二级,清洁动物(CV);三级,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四级,无菌动物(GF)。
各级动物应按相应标准分级管理。
第七条实验动物房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根据不同等级、不同种类实验动物饲育能力和应用量的需要,建立合乎标准便于工作和管理的专用房舍、活动场地及相应的辅助设施。
(二)必须具有良好的通风、上下水、保温、降温和照明设备。
(三)室内地面坚固、不渗水,内壁及天花板光洁,易于清洁、消毒。
(四)门窗和里外相通的管道设有防止野生动物、蚊蝇和其。